2024年福建省厦门市莲花中学九年级下学期4月月考化学试题(含解析)

厦门市莲花中学2023-2024学年(下)九年级阶段性练习
化学
注意事项:
1.练习分为Ⅰ、Ⅱ两卷,共18题,共7页,另有答题卡。
2.答案请写在答题卡上。
3.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Mg-24 S-32 Fe-56 Cu-64 Zn-65
第Ⅰ卷 选择题
本卷共10题,每题3分,共3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饮品中,属于溶液的是
A.矿泉水 B.酸奶 C.果粒橙汁 D.豆浆
2.从化学视角对下列俗语、诗词的解释错误的是
A.“百炼成钢”—降低生铁中碳元素的含量
B.“釜底抽薪”—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可以灭火
C.“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D.“真金不怕火炼”—体现了金的化学性质稳定
3.下列用途主要利用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A.不锈钢制炊具 B.氧化钙作干燥剂
C.汽油清洗油污 D.浓硫酸作干燥剂
4.下列操作符合规范的是
A.浓硫酸干燥气体 B.稀释浓硫酸
C.称取NaOH D.量取液体体积
5.酸和碱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广泛应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稀盐酸可用于金属除锈
B.氢氧化钠固体易潮解,需要密封保存
C.农业上常用氢氧化钠改良酸性土壤
D.打开盛有浓盐酸的试剂瓶瓶塞,瓶口有白雾
6.通过实验探究铁锈蚀的条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①②中使用的蒸馏水是经过煮沸的,目的是除去水中的氧气
B.对比①和③可以得出铁生锈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
C.①中生锈最明显的地方是乙处
D.探究过程使用了控制变量法
7.有甲、乙、丙、丁四种金属,只有丁在自然界能以单质形态存在。含甲化合物的水溶液不能用乙制的容器盛放。将甲和丙分别放入硝酸铜溶液中,在甲表面有铜析出,而丙没有变化。这四种金属活动性顺序由强到弱的是
A.丙>丁>甲>乙
B.乙>甲>丙>丁
C.丁>甲>乙>丙
D.丙>乙>甲>丁
8.物质的鉴别和除杂是重要的技能,下列方案中不能够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实验 目的 操作
A 除杂:FeSO4溶液(CuSO4) 加足量铁粉,过滤
B 除杂:Cu(CuO) 加足量稀盐酸,过滤、洗涤、干燥
C 鉴别:NH4NO3、NaOH 取样,加适量水,触摸试管外壁
D 鉴别:NaOH溶液、Ca(OH)2溶液 取样,滴入几滴酚酞溶液
A.A B.B C.C D.D
9.如图1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2是对某物质的饱和溶液进行实验时的变化情况,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A.t1℃时,乙、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B.提纯固体甲(含少量固体乙),可采取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的方法
C.t3℃时,将甲、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2℃,则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甲丙
D.如图2滴入水后,饱和溶液变浑浊,则该饱和溶液的溶质是丙
10.下列图像与对应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A.气体溶解度与温度和压强的关系
B.向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氧化钙固体
C.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分别加入过量镁粉、锌粉
D.某温度时,向一定量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固体
第Ⅱ卷 非选择题
本卷共8题,共70分。
11.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广泛,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三星堆遗址”出土了黄金面罩、象牙、青铜艺术品、残存的丝织品等重要文物,其中属于金属材料的有___________(选填序号)。
A.黄金面罩 B.象牙 C.青铜面具 D.丝织品
(2)《吕氏春秋·别类篇》载有“金(铜)柔锡柔,合两柔则刚”,表明青铜的硬度比纯铜 (选填“大”或“小”)。
(3)人们将铅、镉、铋、锡等纯金属加热熔合制成性能优越的合金—保险丝,主要是因为保险丝的熔点 (选填“高于”或“低于”)铅、镉、铋、锡等纯金属的熔点,从而有效的防止了电路中发生火灾。
(4)铝的化学性质很活泼,但铝制品却有很好的抗腐蚀性,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5)为了保护有限的金属资源,下列做法合理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回收铝制饮料罐 B.在铁制品表面刷漆,防止生锈
C.尽量将已探明的铁矿全部开采 D.积极研发新材料以替代金属材料
1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获取金属的方式也变得多样化。
方式一:人类常从矿石中获取金属材料。
(1)铁是冶炼最多的金属,工业上用赤铁矿(主要成分是氧化铁)冶炼生铁的化学方程式为 。
(2)按如图连接实验装置、检查装置气密性、装药品、固定实验装置后,主要实验步骤有:①通入一氧化碳;②停止通入一氧化碳;③点燃酒精喷灯;④熄灭酒精喷灯;⑤点燃酒精灯。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填序号)。
(3)实验中观察到装置A玻璃管中的现象为 。装置B试管中对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尾气不能直接排放的原因是 。
方式二:从废液中提取有价值的金属。
(5)往、AgNO3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写出一个即可)。
13.实验室处理不小心沾到皮肤或衣物上少量的浓硫酸,一般先用大量水冲洗,然后再涂上3%~5%的NaHCO3溶液。下面是配制并稀释一定质量分数的NaHCO3溶液的实验,请回答:
(1)配制50g质量分数为10%的NaHCO3溶液,需要称取NaHCO3 g,量取水 mL。
(2)稀释溶液:将10%的NaHCO3 (密度是1.1g/cm3)溶液稀释成50g质量分数为4%的NaHCO3溶液,需要用到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HCO3溶液的质量是 g,体积是 mL,需要水的质量是 g。
(3)稀释时,量取10%的NaHCO3溶液时仰视读数(其他操作正确)。则配制NaHCO3的溶质质量分数 4%(选填“”“”或“”)。
14.归纳是学习的重要方法,小芳在复习盐酸的性质时,归纳出盐酸的五条化学性质(如图所示,连线表示相互反应),请回答以下问题:
(1)为验证性质①,该同学将紫色石蕊试液滴入稀盐酸溶液中,溶液颜色由紫色变成 。
(2)图中盐酸的性质③决定了盐酸可用于清除铁锈(主要成分Fe2O3),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为验证性质④,选用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发生的化学方程式是 。
(4)为验证性质⑤,该同学将硝酸银溶液滴入盛有稀盐酸的试管中,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5)学完“酸的化学性质”后,小芳邀请你与他一起讨论:醋酸(化学式可表示为HAc)也是一种酸,和盐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醋酸具有的化学性质 (写出一个即可)。
15.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试回答:
(1)t3℃时,甲的溶解度为 。
(2)t1℃时,甲、乙和丙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 。
(3)把丙的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的一种方法是 。
(4)t3℃时,将等质量的甲和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析出固体质量关系为甲 乙(填“”、“”或“”)。
(5)t1℃,30克甲物质放入盛有50克水的烧杯中,得到溶液 g。若进行如下操作,一定能使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发生改变的是 (填序号)
A.升温 B.降温 C.加5g水 D.加入甲物质
(6)t3℃,在一定量水中依次进行下图实验,得到相应的溶液a~c,在溶液a~c中,一定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 (填序号)。
16.金属、金属材料的使用推动了人类社会发展。
资料:铸造钱币用的白铜是铜、镍(Ni)合金,镍是银白色固体、金属活动性弱于铁,能与盐酸、稀硫酸反应生成+2价的可溶性镍盐和氢气。为回收废弃白铜粉中的铜和镍,设计了如图所示方案,并进行实验。
(1)写出步骤1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将白铜粉置于烧杯中,逐滴滴加稀盐酸,边加边搅拌,直到 (填实验现象),说明稀盐酸已足量。
(2)分离回收金属铜是在步骤 进行的。
(3)滤液B中的溶质有 (填化学式)。
(4)写出步骤2获得金属镍的化学方程式: 。
17.为完成“研究钢铁防护的方法”的实践性作业,学习小组查得资料:钢铁膜化处理是钢铁防护的重要方法,其目的是在钢铁表面形成致密、均匀的保护膜。检验膜的抗腐蚀性能要做“滴铜实验”,即往钢铁表面滴加含硫酸铜的腐蚀剂,60s后钢铁表面才出现红色物质,表明抗腐蚀性能达标,且越迟出现红色物质的越好。请和小组同学使用某种膜化剂开展如下研究。
I.验证膜的抗腐蚀性能
【实验1】将有膜化和未膜化的薄钢片分别进行滴铜实验,有膜化的薄钢片出现红色物质的时间明显推迟。
(1)出现红色物质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有膜化的薄钢片出现红色物质的时间明显推迟,其原因是 。
Ⅱ.探究膜化条件对膜层外观的影响
【实验2】其他条件相同时,将薄钢片放入pH=3、不同温度的膜化剂中浸泡20min,观察钢片表面形成的膜层外观。结果如下:
温度℃ 50 60 70 80
膜层外观 粗糙 致密、均匀 致密、均匀 粗糙
【实验3】已知pH≥3.5时,膜化剂不稳定。其他条件相同时,将薄钢片放入60℃、不同pH的膜化剂中浸泡20min,观察钢片表面形成的膜层外观。结果如下:
pH 1.5 2.0 2.5 3.0
膜层外观 易脱落 粗糙 致密、均匀 致密、均匀
(3)实验3的目的是 。
(4)根据实验2、实验3的结果,膜层外观符合要求的温度、pH的范围依次为 、 。
Ⅲ.确定抗腐蚀性能较好的膜化条件
【实验4】依次选取实验2、实验3膜层外观符合要求的钢片进行对比实验,分别确定适宜的温度、pH。
(5)实验4中,确定适宜温度的实验方案是 。
IV.实践反思
(6)反思上述实践活动,提出一个关于钢铁膜化处理可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答: 。
18.有一份铁粉与铜粉的混合物样品,为确定其组成,某同学将50g样品加入100g稀硫酸中,恰好完全反应,放出气体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试求:
(1)生成氢气的质量为 g。
(2)样品中金属铁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试卷第2页,共7页
1.A
【分析】溶液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的均匀混合物,其特点是均一性、稳定性。
【详解】A、矿泉水含有矿物质和水,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
B、酸奶是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酸奶属于乳浊液,不属于溶液。
C、果粒橙汁是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悬浊液,不属于溶液。
D、豆浆是是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悬浊液,不属于溶液。
故选A。
2.B
【详解】A、“百炼成钢”是指生铁中的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从而降低含碳量,转变为钢,选项正确;
B、“釜底抽薪”是将锅底的柴火抽走,即移除可燃物,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且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一般是不能改变的,选项错误;
C、“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香味,选项正确;
D、“真金不怕火炼”是说金的化学性质稳定,即使在高温下也不易和其他物质反应,选项正确;
故选B。
3.B
【详解】A、不锈钢制炊具是利用不锈钢的导热性,不锈钢在导热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该性质不需通过化学变化变就能体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错误;
B、氧化钙作干燥剂是利用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此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该性质需通过化学变化变才能体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正确;
C、汽油清洗油污是利用溶解原理,汽油溶解油污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该性质不需通过化学变化变就能体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错误;
D、浓硫酸用作干燥剂是利用浓硫酸的吸水性,浓硫酸吸水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该性质不需通过化学变化变就能体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错误。
故选B。
4.A
【详解】A、利用浓硫酸干燥氧气时,应该是气体从长管进,短管出。A操作符合规范;
B、浓硫酸稀释时,一定要将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里,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切不可将水倒进浓硫酸里。B操作不符合规范;
C、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且易潮解,称取NaOH,应将NaOH放在小烧杯等玻璃器皿中称量,且左物右码。C操作不符合规范;
D、读取量筒中液体体积时,视线应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D操作不符合规范。
综上所述:选择A。
5.C
【详解】A、金属氧化物可以与酸溶液发生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稀盐酸可用于金属除锈。A正确;
B、由于氢氧化钠不仅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发生潮解,而且还能够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应该密封保存。B正确;
C、农业上常用熟石灰即氢氧化钙改良酸性土壤。C错误;
D、浓盐酸具有很强的挥发性,挥发出氯化氢气体遇到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盐酸小液滴。所以打开盛有浓盐酸的试剂瓶瓶塞,瓶口有白雾。D正确。
选择:C。
6.B
【详解】A、水中溶解有少量的氧气,根据温度升高,气体溶解度减小,①②中使用的蒸馏水是经过煮沸的,目的是除去水中的氧气,故A说法正确;
B、①中铁钉与水和氧气同时接触,生锈,③中铁钉只与氧气接触,不生锈,对比①和③可以得出铁生锈的条件是与水接触,故B说法不正确;
C、铁与氧气、水同时接触时最易生锈,①中铁钉的甲、乙、丙三处,乙处与水和氧气接触的最为充分,锈蚀最明显,故C说法正确;
D、①中铁钉与水和氧气同时接触,生锈,②中铁钉只与水接触,不生锈,③中铁钉只与氧气接触,不生锈,①②对比说明铁生锈需要与氧气接触,①③对比说明铁生锈需要与水接触,①②③对比实验得出结论:铁生锈的主要条件是与空气、水同时接触,该探究过程使用了控制变量法,故D说法正确;
故选:B。
7.B
【详解】只有丁在自然界主要以单质形式存在,说明丁是最稳定的金属;含甲化合物的水溶液不能用乙制的容器盛放,说明乙的金属活动性比甲强,即乙>甲,将甲和丙分别放入硝酸铜溶液中,在甲表面有铜析出,而丙没有变化,说明甲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丙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弱,即甲>铜>丙;这四种金属活动性顺序由强到弱的是乙>甲>丙>丁。故选:B。
8.D
【详解】A、铁粉能够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然后过滤,即可得到硫酸亚铁溶液,能够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不符合题意;
B、稀盐酸能够与氧化铜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稀盐酸不能够与铜反应,然后,过滤、洗涤、干燥即可得到铜,能够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不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钠溶于水会放出热量,溶液温度升高,硝酸铵溶于水会吸收热量,溶液温度降低,可以采用取样,加水溶解,触摸烧杯外壁的方法鉴别二者,不符合题意;
D、NaOH和Ca(OH)2的水溶液都呈碱性,都能使酚酞溶液变红,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符合题意。
故选D。
9.C
【详解】A、由图可知,t1℃时,乙、丙溶解度相等,而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则乙、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该选项描述正确;
B、由图可知,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则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的方法提纯甲,该选项描述正确;
C、将甲、丙饱和溶液降温,甲溶解度减小,溶液仍饱和,丙溶解度增大,溶液变不饱和,但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由于t2℃甲的溶解度大于t3℃丙的溶解度,则溶质质量分数:甲>丙,该选项描述不正确;
D、生石灰为氧化钙的俗称,氧化钙和水反应放热,溶液温度升高,饱和溶液变浑浊,则说明该物质的溶解度减小,则该饱和溶液的溶质是丙,该选项描述正确。
故选C。
10.D
【详解】A、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故A错误;
B、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溶液中溶剂质量减少,有氢氧化钙析出,则溶质质量减少;反应放出大量的热,随着反应结束,温度恢复至室温,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但溶质质量一定比反应之前少,故B错误;
C、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分别加入过量镁粉、锌粉,金属与酸反应时氢气来源于酸中的氢,因为酸的量相同,金属过量,故最终生成的氢气质量相等,故C错误;
D、某温度时,向一定量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固体,硝酸钾固体溶解至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后不再溶解,则硝酸钾的质量分数先增大后不变,故D正确。
故选D。
11.(1)AC
(2)大
(3)低于
(4)
(5)ABD
【详解】(1)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合金,题中属于金属材料的有黄金面罩、青铜面具,故填:AC;
(2)合金的硬度比纯金属大,则青铜的硬度比纯铜大,故填:大;
(3)合金的熔点一般比纯金属低,则保险丝的熔点低于铅、镉、铋、锡等纯金属的熔点,故填:低于;
(4)铝制品有很好的抗腐蚀性是因为常温下铝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阻止铝进一步氧化,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填:;
(5)保护金属资源的途径有以下途径:防止金属的腐蚀、金属的回收利用、有计划合理地开采矿物、寻找金属的代用品等;
A.回收铝制饮料罐,可以保护有限的金属资源,故选项做法合理;
B.在铁制品表面刷漆,防止生锈,可以保护有限的金属资源,故选项做法合理;
C.尽量将已探明的铁矿全部开采,不能保护有限的金属资源,故选项做法不合理;
D.积极研发新材料以替代金属材料,可以保护有限的金属资源,故选项做法合理;
故填:ABD。
12.(1)
(2)⑤①③④②
(3) 红棕色粉末逐渐变黑
(4)尾气中含有有毒的一氧化碳,会造成环境污染
(5)##
【详解】(1)一氧化碳和氧化铁高温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2)按如图连接实验装置、检查装置气密性、装药品、固定实验装置后,因为一氧化碳有毒,不能直接排到大气中,可以用点燃的方法除去一氧化碳,所以应该先点燃酒精灯,然后通一氧化碳,点燃酒精喷灯加热,目的是排尽玻璃管内的空气以免发生爆炸;实验结束,先熄灭酒精喷灯,通一氧化碳直到玻璃管完全冷却,防止灼热的铁又被氧化,故正确的操作顺序为:⑤①③④②;
(3)装置A玻璃管中一氧化碳和氧化铁高温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可观察到红棕色粉末逐渐变黑;
装置B试管中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对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尾气中含有未反应的一氧化碳,而一氧化碳有毒,如果排放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所以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尾气不能直接排放;
(5)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Zn>H>Cu>Ag,往 Cu(NO3)2 、AgNO3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锌粉,锌先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待硝酸银反应完全,锌和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铜,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3.(1) 5 45
(2) 20 18.2 30
(3)>
【详解】(1)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需要NaHCO3的质量为50×10%=5g,水的质量=50g-5g-45g,水的体积=;
(2)设需要用到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HCO3溶液的质量是 x ,
根据配制前后溶液中的溶质质量不变,则有:
,x=20g;
10%的NaHCO3溶液的体积=;
需要水的质量是=50g-20g=30g;
(3)稀释时,量取10%的NaHCO3溶液时仰视读数(其他操作正确)。读数偏小,量取10%的NaHCO3溶液体积偏大,则配制NaHCO3的溶液中溶质偏大,溶质质量分数>4%。
14.(1)红色
(2)6HCl+Fe2O3═2FeCl3+3H2O
(3)
(4)
(5)CaCO3+2HAc=CaAc2+CO2↑+H2O(合理即可)
【详解】(1)石蕊遇酸性溶液会变红色,所以将紫色石蕊试液滴加到盐酸溶液中溶液变红;
(2)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与盐酸反应时会生成氯化铁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6HCl+Fe2O3═2FeCl3+3H2O;
(3)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硝酸银溶液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5)醋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醋酸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Ac=CaAc2+CO2↑+H2O。
15.(1)50g
(2)乙>甲=丙
(3)降温##加入溶剂
(4)>
(5) 62.5 AB
(6)a
【详解】(1)由图可知,t3℃时,甲的溶解度为50g,故填50g。
(2)由图可知,t1℃时,甲的溶解度曲线低于乙的溶解度曲线,且甲的溶解度曲线和丙的溶解度曲线相交,则t1℃时,甲、乙和丙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乙>甲=丙,故填乙>甲=丙。
(3)由图可知,丙的溶解度曲线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把丙的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是降温,使丙的溶解度减小,或加入溶剂,故填降温或加入溶剂。
(4)由图可知,甲、乙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且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则t3℃时,将等质量的甲和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析出固体质量关系为甲>乙,故填>。
(5)由图可知,t1℃时,甲的溶解度为25g,则t1℃,30克甲物质放入盛有50克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只有12.5g甲溶解,得到溶液的质量=50g+12.5g=62.5g,故填62.5;
A 升温后,甲的溶解度增大,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剩余的甲继续溶解,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选项正确;
B 降温后,甲的溶解度减小,饱和溶液中甲发生结晶,析出晶体,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减小,选项正确;
C 温度不变,加5g水后,溶液中的溶剂增加,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剩余的甲固体再溶解1.25g,溶液仍为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选项错误;
D 溶液为甲的饱和溶液,加入甲物质不再溶解,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选项错误,故填AB。
(6)由图可知,向a溶液中加入10克甲形成b溶液,溶液底部没有晶体析出,则b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则a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b溶液降温至t1℃析出c溶液,c溶液底部有晶体析出,则c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即在溶液a~c中,一定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a,故填a。
16.(1) 无气泡产生
(2)1
(3)NiCl2、HCl
(4)
【详解】(1)镍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镍和氢气,其中镍为+2价,而铜不能和盐酸反应,则步骤1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由于镍和盐酸反应生成氢气,则当无气泡产生时,则说明稀盐酸已足量。
(2)结合前面分析可知,固体A为铜,则步骤1可分离回收金属铜。
(3)结合前面分析可知,滤液B中的溶质为NiCl2和过量的HCl。
(4)步骤2中,锌和氯化镍反应生成镍和氯化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7.(1)
(2)腐蚀剂将致密保护膜破坏需要一定的时间(或其他合理答案)
(3)探究不同pH的膜化剂对膜层外观的影响
(4) 60-70℃ 2.5~3.0
(5)取60℃、70℃膜化处理后的钢片,分别进行滴铜实验,观察并记录钢片表面从滴入腐蚀剂到开始出现红色物质的时间
(6)膜化剂浓度对钢铁膜化处理效果有何影响(或其他合理答案)
【详解】(1)钢是铁合金。出现红色物质的反应为铁和硫酸铜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
(2)有膜化的薄钢片出现红色物质的时间明显推迟,说明加入的硫酸铜试剂与铁接触到需要较长时间,但最终接触到,则其原因可能是腐蚀剂将致密保护膜破坏需要一定的时间。
(3)实验3中,其他条件相同时,将薄钢片放入不同pH的膜化剂中浸泡,观察钢片表面形成的膜层外观,变量是pH,则实验目的是探究不同pH的膜化剂对膜层外观的影响。
(4)膜层外观致密、均匀时符合要求。从实验2结果可知,60℃、70℃膜层外观是致密、均匀的,所以温度范围可确定为60-70℃。从实验3结果可知,pH2.5、3.0时膜层外观是致密、均匀的,所以pH范围可确定为2.5~3.0。
(5)实验2中,60℃、70℃膜化处理后的钢片膜层外观符合要求。抗腐蚀性能的测定是进行滴铜实验,越迟出现红色物质的越好。所以实验方案是取60℃、70℃膜化处理后的钢片,分别进行滴铜实验,观察并记录钢片表面从滴入腐蚀剂到开始出现红色物质的时间。
(6)实验2、实验3分别探究了温度、pH对钢铁膜化处理效果的影响。从实验过程中可知,形成膜层需要膜化剂,且都提到了在膜化剂中浸泡20min,所以还可以探究膜化剂浓度对钢铁膜化处理效果有何影响或在膜化剂中浸泡的时间对钢铁膜化处理效果有何影响等。
18.(1)0.4
(2)22.4%
解:设样品中金属铁的质量为x,
样品中金属铁的质量分数为×100%=22.4%;
答:样品中金属铁的质量分数是22.4%。
【详解】(1)由图可知,生成氢气的质量为0.4g,故填:0.4;
(2)见答案。
答案第8页,共9页
答案第9页,共9页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热点05 物质推断题 -2024年中考化学【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江苏专用)(原卷版+解析版)

下一篇:甘肃省酒泉市九师联盟2023-2024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化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