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广东省东莞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2024年广东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第一次模拟考试卷
化学
说明:1.全卷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答案请做在答题卷上,否则无效。
2.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每题只有1个正确答案)
1. 人体运动出汗后饮用淡盐水,补充的营养素除水外还有
A. 油脂 B. 无机盐 C. 蛋白质 D. 维生素
2. 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学成归国,发明了制碱新法“侯氏制碱法”,所制纯碱属于
A. 氧化物 B. 酸 C. 碱 D. 盐
3. 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下列各“剂”在生活中的应用错误的是
A. 活性炭可作冰箱的“除味剂” B. 甲醛溶液可作海鲜的“防腐剂”
C. 小苏打可作糕点的“膨松剂” D. 氢氧化镁可作胃酸过多的“中和剂”
4. 已知氘(D)也属于氢元素。下列表示两个氘原子的是
A. 2D B. C. D.
5. 下列有关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吸附能除去海水中的和 B. 电解水时,水中加入少量硫酸钠可增强水的导电性
C. 正常雨水的,的为酸雨 D. 溶液的溶剂一定是水
6. 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A. 燃着的酒精洒出用湿抹布盖灭 B. 禁止携带酒精、汽油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C. 发生火灾打开门窗通风 D. 浓硫酸沾到皮肤,用大量水冲洗,再涂3%~5%碳酸氢钠溶液
《茶经》是唐代陆羽创作的茶学专著,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完成下面小题
7. 《茶经》记载茶叶制作过程:“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熔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以下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采 B. 拍 C. 焙 D. 封
8. 茶叶中富含的硒有防癌作用。硒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图示中x为18 B. 硒原子核内有34个质子
C. 硒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8.96g D. 硒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2个电子
9. 茶汤的色、香、味,主要由茶黄素()、儿茶素()等物质所致。有关这两种物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两种物质都属于有机物 B. 两种物质都是由碳、氢、氧元素组成
C. 两种物质中氧元素质量分数都最小 D. 两种物质的分子构成不同
10. 下列关于燃料和燃烧说法错误的是
A. 煤、石油、核能都是化石燃料 B. 油锅起火用锅盖盖灭是因为隔绝氧气
C. 把煤加工成蜂窝煤可使之燃烧更加充分 D. 含碳燃料燃烧不充分可能产生
项目式学习小组用茄子皮在实验室制作酸碱指示剂,相关步骤如下。完成下面小题
①用酒精浸泡 ②捣烂 ③过滤
11. 制作指示剂的步骤正确顺序是
A. ②①③ B. ③②① C. ①③② D. ①②③
12. 三种试剂分别滴加上述指示剂后显色情况如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试剂 稀盐酸 石灰水 蒸馏水
滴加紫茄子皮指示剂后的颜色 红色 绿色 紫色
A. 能鉴别稀盐酸和石灰水 B. 能鉴别石灰水和纯碱溶液
C. 遇到中性的液体显紫色 D. 遇到某溶液显红色,该溶液肯定是酸性
13. “侯氏制碱法”中涉及的部分物质、NaCl、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30°C时,的溶解度小于NaCl的溶解度
B. 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大于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
C. 30°C时,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11.1%
D. 混有少量NaCl,可用溶解后降温结晶的方法
14. 下列除杂(括号中的为杂质)试剂选择错误的是
A. 溶液()— B. 溶液()—溶液
C. 溶液()—加入适量稀盐酸 D. —将气体通过足量的浓硫酸
15. 化学实验中常会出现一些“出乎意料”的现象或结果,下列对相关异常情况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实验
异常情况 未看到火星四射 实际质量偏大 澄清石灰水未变浑浊 测定结果偏大
解释 A.可能是刚点燃火柴立即伸入 B.砝码可能生锈 C.可能是二氧化碳中混有气体 D.可能是红磷过量
A. A B. B C. C D. D
二、填空题(本大题包括2小题,共15分)
16. 对金属材料的认识和探索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1)早期冶金技术均是“沙里淘金”。金在自然界中主要以______(填“单质”或“化合物”)形式存在。
(2)金缕玉衣象征着帝王贵族的身份。用金丝将玉匣连接,形如铠甲,“金丝”说明金具有______性。
(3)“火法炼锌”时,炉甘石()在高温下分解生成一种金属氧化物和一种温室气体,该气体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氧化锌与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锌,该反应体现碳的______性。
(4)银针验毒中,银针变黑是因为生成黑色的硫化银(),反应原理:,其中X化学式为______。
(5)古人用“火折子”点燃青铜雁鱼灯,火折子中含有火硝(),中N元素化合价为______。溶液中含有的阴离子是______。
17.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化学小组开展古村落研学活动。
(1)古村古道。古道是由花岗岩石铺就,其化学成分如表:
组成成分
质量分数% 72.04 14.42 4.12 3.69 2.83 1.68 1.22
花岗岩中一共含有______种金属元素。中铁、氧元素的最简质量比为______。
走在古道上,花香扑鼻,用微粒观点解释你闻到花香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2)古厝民居。居民的夯土墙由黏土、砂石和生石灰按一定比例夯筑而成。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熟石灰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写出熟石灰在农业上的一种用途____________。
(3)古井流芳。检验井水是硬水还是软水,可选用______。在日常生活中,村民可以通过______方法降低井水的硬度。
三、实验题(本大题包括2小题,共20分)
18.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按要求回答问题。
Ⅰ.实验室制气体
(1)图中仪器①的名称是_______。
(2)用氯酸钾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3)实验室制取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一般情况下,不能用排水法收集,但小华同学改用热水收集到了,从物质溶解度的角度解释,其原因是____________。
Ⅱ.粗盐中难溶杂质的去除
海水晒盐得到的粗盐中常含有一些杂质。如图是去除粗盐中难溶性杂质实验过程的三步操作。
(4)步骤①中所加水的量不能过多,目的是_________。步骤③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5)操作③中,当观察到蒸发皿中______时,停止加热。
19. 某化学兴趣小组开展碱的化学性质系列探究实验,请完成下列问题。
Ⅰ.分析碱化学性质(如图1)
(1)实验A中,推入溶液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
(2)实验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
实验结束后,小组同学对B试管中上层清液的溶质成分产生疑问,作出猜想:
猜想一:只含有
猜想二:含有、
猜想三:、
(3)同学们取少量B试管中的清液分别置于甲、乙两支试管中,进行探究:
实验结论 实验现象 实验操作
在试管甲中滴加足量稀盐酸 无气泡产生 猜想______不成立
在试管乙中滴加碳酸钠溶液 ______ 猜想三成立
Ⅱ.利用传感器探究: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发生酸碱中和反应的过程中温度和的变化,实验操作及测定结果如图2所示。
(4)图丙表明酸和碱的反应为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5)写出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6)图乙中c点的溶液中溶质为____________(填化学式)。下列试剂中,不能验证出反应后溶液处于乙图c点的是______(填序号)
A试纸 B.硝酸银溶液 C.碳酸钙
四、综合题(本大题包括1小题,共10分)
20. 某金属冶炼厂的管道烟泥中含有少量铜、锌、硫等单质,为节约资源,现欲回收铜和锌,并对硫进行环保的处理:工业流程主要步骤如图所示:
已知:加热的条件下,、都可以与氧气反应生成相应的金属氧化物。
(1)烟泥最初处理需要除油污,用洗涤剂除油污的过程中发生了______现象。步骤1把不溶固体进行粉碎后扬起,目的是____________;产生的废气B中,一定含有的有害气体是______。环保处理废气B最好采用的试剂是______(填序号)。
A.浓硫酸 B.食盐水 C.石灰乳
(2)写出步骤③中与稀硫酸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
(3)④中得到铜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它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______反应。
(4)我国古代就制得了一种外观似金子的锌和铜的合金,也就是黄铜,它的硬度比纯铜______(填“高”或“低”)。
五、计算题(本大题包括1小题,共10分)
21. 某化工厂生产的产品中因含有杂质过多而不及格。化学兴趣小组取100g该样品溶于水配成溶液,向该溶液中滴加一定量的溶液充分反应。测得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次数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加入溶液的质量/g 50 50 50 50 50
累计生产沉淀的质量 23.3 46.6 X 93.2 93.2
(1)第______次恰好完全反应,表中X的值为______。
(2)计算样品中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3)请画出加入溶液过程中,生成沉淀的质量变化曲线,并标注必要的数值。2024年广东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第一次模拟考试卷
化学
说明:1.全卷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答案请做在答题卷上,否则无效。
2.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每题只有1个正确答案)
1. 人体运动出汗后饮用淡盐水,补充的营养素除水外还有
A. 油脂 B. 无机盐 C. 蛋白质 D. 维生素
【答案】B
【解析】
【详解】人体运动出汗后,无机盐会随汗液流出,饮用淡盐水,可以补充水和无机盐。
故选B。
2. 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学成归国,发明了制碱新法“侯氏制碱法”,所制纯碱属于
A. 氧化物 B. 酸 C. 碱 D. 盐
【答案】D
【解析】
【详解】“侯氏制碱法”制取的纯碱是碳酸钠,由钠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构成,属于盐,故选D。
3. 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下列各“剂”在生活中应用错误的是
A. 活性炭可作冰箱的“除味剂” B. 甲醛溶液可作海鲜的“防腐剂”
C. 小苏打可作糕点的“膨松剂” D. 氢氧化镁可作胃酸过多的“中和剂”
【答案】B
【解析】
【详解】A、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作冰箱的除味剂。A正确;
B、甲醛与蛋白质发生反应,破坏蛋白质结构,使其变质,对人体健康有严重危害,所以甲醛溶液不可作海鲜“防腐剂”。B错误;
C、小苏打即碳酸氢钠,化学性质不稳定,受热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常用作焙制糕点的膨松剂。C正确;
D、胃酸主要是盐酸,氢氧化镁是碱,氢氧化镁与盐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消耗盐酸。所以氢氧化镁可作胃酸过多的“中和剂”。D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B。
4. 已知氘(D)也属于氢元素。下列表示两个氘原子的是
A. 2D B. C. D.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2D可表示2个氘原子。A符合题意;
B、D2表示1个D2分子由2个D原子构成。B不符合题意;
C、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D+可表示氘离子。C不符合题意;
D、D2O表示1个D2O分子由2个D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D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选择A。
5. 下列有关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吸附能除去海水中的和 B. 电解水时,水中加入少量硫酸钠可增强水的导电性
C. 正常雨水的,的为酸雨 D. 溶液的溶剂一定是水
【答案】B
【解析】
【详解】A、活性炭吸附能除去海水中的色素和异味,但不能除去海水中的Na+和Cl-,该选项不正确;
B、电解水时,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钠是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该选项正确;
C、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酸雨的pH小于5.6,该选项不正确;
D、溶液的溶剂不一定水,例如碘酒中的溶剂是酒精,该选项不正确;
故选:B。
6. 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A. 燃着的酒精洒出用湿抹布盖灭 B. 禁止携带酒精、汽油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C. 发生火灾打开门窗通风 D. 浓硫酸沾到皮肤,用大量水冲洗,再涂3%~5%碳酸氢钠溶液
【答案】C
【解析】
【详解】A、燃着的酒精洒出用湿抹布盖灭,这样既可以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又可以隔绝空气而达到灭火目的。A正确;
B、为防止发生火灾,禁止携带酒精、汽油等易燃易爆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B正确;
C、发生火灾时,不能随便开启门窗。因为一旦打开门窗,新鲜空气大量涌入,火势会迅速发展。C不正确;
D、由于浓硫酸具有腐蚀性和酸性,为防止浓硫酸腐蚀皮肤,所以浓硫酸沾到皮肤,用大量水冲洗,再涂3%~5%碳酸氢钠溶液。D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C。
《茶经》是唐代陆羽创作的茶学专著,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完成下面小题
7. 《茶经》记载茶叶制作过程:“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熔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以下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采 B. 拍 C. 焙 D. 封
8. 茶叶中富含的硒有防癌作用。硒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图示中x为18 B. 硒原子核内有34个质子
C. 硒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8.96g D. 硒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2个电子
9. 茶汤的色、香、味,主要由茶黄素()、儿茶素()等物质所致。有关这两种物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两种物质都属于有机物 B. 两种物质都是由碳、氢、氧元素组成
C. 两种物质中氧元素质量分数都最小 D. 两种物质的分子构成不同
【答案】7. C 8. C 9. C
【解析】
【7题详解】
A、采即采摘芽叶,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B、拍即放到模型里用手拍压成一定形状,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C、焙即加热焙炒,炒茶过程中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D、封即包装茶叶,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综上所述:选择C。
【8题详解】
A、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34=2+8+x+6,解得:x=18A正确;
B、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圈内数字表示核电荷数,即核电荷数=质子数=34,所以硒原子核内有34个质子。B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可知,硒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8.96。C不正确;
D、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硒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6,所以硒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2个电子,形成最外层8个电子的相对稳定结构。D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C。
【9题详解】
A、有机物是 是含碳化合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碳酸盐等除外),所以茶黄素、儿茶素两种物质都属于有机物。A正确;
B、根据茶黄素、儿茶素两种物质的化学式可知,两种物质都是由碳、氢、氧元素组成。B正确;
C、茶黄素中碳、氢、氧元素质量比=(12×29):(1×24):(16×12)=29:2:16,所以茶黄素中氢元素质量分数最小;儿茶素中碳、氢、氧元素质量比=(12×15):(1×14):(16×6)=90:7:48,所以儿茶素中氢元素质量分数最小。即两种物质中氢元素质量分数都最小。C不正确;
D、茶黄素由茶黄素分子构成、儿茶素由儿茶素分子构成,所以两种物质的的分子构成不同。D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C。
10. 下列关于燃料和燃烧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煤、石油、核能都是化石燃料 B. 油锅起火用锅盖盖灭是因为隔绝氧气
C. 把煤加工成蜂窝煤可使之燃烧更加充分 D. 含碳燃料燃烧不充分可能产生
【答案】A
【解析】
【详解】A、核能是新能源,不是化石燃料。A错误;
B、油锅中的油着火时,迅速用锅盖盖上,这样可以使油与氧气隔绝,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B正确;
C、把煤加工成蜂窝煤,增加了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煤的燃烧更加充分,节约资源。C正确;
D、含碳燃料在空气中燃烧时,如果空气充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反之,若空气量不足,即不充分燃烧可能会生成一氧化碳。D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A。
项目式学习小组用茄子皮在实验室制作酸碱指示剂,相关步骤如下。完成下面小题
①用酒精浸泡 ②捣烂 ③过滤
11. 制作指示剂的步骤正确顺序是
A. ②①③ B. ③②① C. ①③② D. ①②③
12. 三种试剂分别滴加上述指示剂后显色情况如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试剂 稀盐酸 石灰水 蒸馏水
滴加紫茄子皮指示剂后的颜色 红色 绿色 紫色
A. 能鉴别稀盐酸和石灰水 B. 能鉴别石灰水和纯碱溶液
C. 遇到中性的液体显紫色 D. 遇到某溶液显红色,该溶液肯定是酸性
【答案】11. A 12. B
【解析】
【11题详解】
制作指示剂的步骤是②捣烂,①用酒精浸泡,③过滤,故选A;
【12题详解】
A.滴加紫茄子皮指示剂后,盐酸使其溶液变为红色,石灰水使其溶液变为绿色,可以鉴别,故正确;
B.纯碱(碳酸钠)、石灰水溶液均显碱性,滴加紫茄子皮指示剂后,其均变为绿色,不能鉴别,故错误;
C.把紫茄子皮指示剂滴加到水中,显紫色;水为中性液体,因此紫茄子皮指示剂遇到中性的液体显紫色,故正确;
D.滴加紫茄子皮指示剂后,酸溶液使其变为红色,因此遇到某溶液显红色,该溶液肯定是酸性,故正确;
故选:B。
13. “侯氏制碱法”中涉及的部分物质、NaCl、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30°C时,的溶解度小于NaCl的溶解度
B. 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大于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
C. 30°C时,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11.1%
D. 混有少量NaCl,可用溶解后降温结晶的方法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由图可知,30°C时, 氯化铵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钠,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由于氯化铵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能确定,则碳酸氢钠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大于氯化铵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由图可知,30°C时, 碳酸氢钠的溶解度为11.1g,则该温度下,碳酸氢钠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氯化铵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较大,则氯化铵中混有少量氯化钠,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14. 下列除杂(括号中的为杂质)试剂选择错误的是
A. 溶液()— B. 溶液()—溶液
C. 溶液()—加入适量稀盐酸 D. —将气体通过足量的浓硫酸
【答案】C
【解析】
【详解】A、铁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铜,充分反应后过滤,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进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A正确;
B、氯化钾溶液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钾,充分反应后过滤,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进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B正确;
C、由于氢氧化钠也能与稀盐酸反应,原物质被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C错误;
D、由于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不与氧气反应,所以将含有水蒸气的氧气通过足量的浓硫酸可除去水蒸气。符合除杂原则。D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C。
15. 化学实验中常会出现一些“出乎意料”的现象或结果,下列对相关异常情况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实验
异常情况 未看到火星四射 实际质量偏大 澄清石灰水未变浑浊 测定结果偏大
解释 A.可能是刚点燃火柴立即伸入 B.砝码可能生锈 C.可能是二氧化碳中混有气体 D.可能是红磷过量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详解】A、在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若未观察到火星四射,可能是刚点燃火柴立即伸入,火柴燃烧消耗了较多的氧气,解释正确;
B、铁生锈吸收空气中氧气和水蒸气,砝码生锈后质量变大,则称量固体的质量偏大,解释正确;
C、二氧化碳中混有氯化氢气体,氯化氢会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可能导致澄清石灰水不能变浑浊,解释正确;
D、利用红磷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红磷过量才能将空气中的氧气全部耗尽,得到较准确的结果,测定结果偏大与红磷过量无关,解释错误;
故选D。
二、填空题(本大题包括2小题,共15分)
16. 对金属材料的认识和探索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1)早期冶金技术均是“沙里淘金”。金在自然界中主要以______(填“单质”或“化合物”)形式存在。
(2)金缕玉衣象征着帝王贵族的身份。用金丝将玉匣连接,形如铠甲,“金丝”说明金具有______性。
(3)“火法炼锌”时,炉甘石()在高温下分解生成一种金属氧化物和一种温室气体,该气体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氧化锌与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锌,该反应体现碳的______性。
(4)银针验毒中,银针变黑是因为生成黑色的硫化银(),反应原理:,其中X化学式为______。
(5)古人用“火折子”点燃青铜雁鱼灯,火折子中含有火硝(),中N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溶液中含有的阴离子是______。
【答案】(1)单质 (2)延展
(3) ①. CO2 ②. 还原
(4)O2 (5) ①. +5 ②. ##硝酸根离子
【解析】
【小问1详解】
金的金属活动性很弱,很难与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所以金在自然界中主要以单质形式存在;
【小问2详解】
金可制成金箔,拉成金丝,说明金具有良好的延展性;
【小问3详解】
炉甘石(ZnCO3)在高温下分解生成一种金属氧化物和一种温室气体,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反应是碳酸锌在高温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锌和二氧化碳(CO2);氧化锌与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锌和二氧化碳,该反应体现碳的还原性;
【小问4详解】
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Ag+2H2S+X═2Ag2S+2H2O,可判断反应前后Ag、H、S、O四种原子的个数分别为:反应前:4Ag,4H,2S;反应后:4Ag,4H,2S,2O;根据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可判断每个X的分子由2个O原子构成,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O2;
【小问5详解】
设N的化合价为x,KNO3中,K显+1价,O显-2价,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原则,可得(+1)+x+(-2)×3=0,x=+5;溶液中含有的阴离子是硝酸根离子()。
17.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化学小组开展古村落研学活动。
(1)古村古道。古道是由花岗岩石铺就,其化学成分如表:
组成成分
质量分数% 72.04 14.42 4.12 3.69 2.83 1.68 1.22
花岗岩中一共含有______种金属元素。中铁、氧元素的最简质量比为______。
走在古道上,花香扑鼻,用微粒观点解释你闻到花香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2)古厝民居。居民夯土墙由黏土、砂石和生石灰按一定比例夯筑而成。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熟石灰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写出熟石灰在农业上的一种用途____________。
(3)古井流芳。检验井水是硬水还是软水,可选用______。在日常生活中,村民可以通过______方法降低井水的硬度。
【答案】(1) ①. 五 ②. 7:3 ③. 分子不断运动
(2) ①. ②. 改良酸性土壤
(3) ①. 肥皂水 ②. 煮沸
【解析】
【小问1详解】
据表格可知,花岗岩中含有SiO2、Al2O3、K2O、Na2O、 CaO、FeO、 Fe2O3等,含有铝、钾、钠、钙、铁五种金属元素。Fe2O3中铁、氧元素的最简质量比=(56×2):(16×3)=7:3。由于分子不断运动,花香的分子通过运动能分散到周围的空气中,所以,闻到花香。故填:五;7:3;分子不断运动。
【小问2详解】
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熟石灰,化学方程式为;熟石灰在农业上用途广泛,如配制波尔多液,改良酸性土壤等。
故填:;改良酸性土壤。
【小问3详解】
向水中加入肥皂水时,如果产生的泡沫较多,是软水,如果产生的泡沫很少或不产生泡沫,是硬水;所以检验井水是硬水还是软水,可选用肥皂水。加热煮沸时,水中的钙离子、镁离子能够以碳酸钙沉淀、氢氧化镁沉淀的形式从水中析出,从而降低水的硬度。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村民可以通过煮沸方法降低井水的硬度。故填:肥皂水;煮沸。
三、实验题(本大题包括2小题,共20分)
18.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按要求回答问题。
Ⅰ.实验室制气体
(1)图中仪器①的名称是_______。
(2)用氯酸钾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3)实验室制取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一般情况下,不能用排水法收集,但小华同学改用热水收集到了,从物质溶解度的角度解释,其原因是____________。
Ⅱ.粗盐中难溶杂质的去除
海水晒盐得到的粗盐中常含有一些杂质。如图是去除粗盐中难溶性杂质实验过程的三步操作。
(4)步骤①中所加水的量不能过多,目的是_________。步骤③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5)操作③中,当观察到蒸发皿中______时,停止加热。
【答案】(1)锥形瓶 (2)
(3) ①. ②. 温度升高,二氧化碳溶解度减小
(4) ①. 减少过滤和蒸发时间 ②. 搅拌,防止因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5)出现较多量固体
【解析】
【小问1详解】
据图可知,图中仪器①是锥形瓶。故填:锥形瓶。
【小问2详解】
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加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故填:。
【小问3详解】
实验室制取CO2的药品是石灰石与稀盐酸,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由于温度升高,二氧化碳溶解度减小,所以一般情况下,不能用排水法收集CO2,但小华同学改用热水收集到了CO2。故填:;温度升高,二氧化碳溶解度减小。
【小问4详解】
为了减少过滤和蒸发的时间,步骤①中所加水的量不能过多。步骤③中,为防止因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所以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防止因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故填:减少过滤和蒸发时间;搅拌,防止因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小问5详解】
操作③中,当看到蒸发皿中有大量固体析出后,除去应该用玻璃棒不停地继续搅拌外,还应该撤去酒精灯,用余热使溶液蒸发至干。所以操作③中,当观察到蒸发皿中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停止加热。故填:出现较多量固体。
19. 某化学兴趣小组开展碱的化学性质系列探究实验,请完成下列问题。
Ⅰ.分析碱的化学性质(如图1)
(1)实验A中,推入溶液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
(2)实验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
实验结束后,小组同学对B试管中上层清液的溶质成分产生疑问,作出猜想:
猜想一:只含有
猜想二:含有、
猜想三:、
(3)同学们取少量B试管中的清液分别置于甲、乙两支试管中,进行探究:
实验结论 实验现象 实验操作
在试管甲中滴加足量稀盐酸 无气泡产生 猜想______不成立
在试管乙中滴加碳酸钠溶液 ______ 猜想三成立
Ⅱ.利用传感器探究: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发生酸碱中和反应的过程中温度和的变化,实验操作及测定结果如图2所示。
(4)图丙表明酸和碱的反应为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5)写出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6)图乙中c点的溶液中溶质为____________(填化学式)。下列试剂中,不能验证出反应后溶液处于乙图c点的是______(填序号)
A.试纸 B.硝酸银溶液 C.碳酸钙
【答案】(1)气球胀大
(2)
(3) ①. 二 ②. 有白色沉淀产生
(4)
放热 (5)
(6) ①. NaCl、HCl ②. B
【解析】
【小问1详解】
实验A中,推入NaOH溶液后,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锥形瓶内气体体积减小、气压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气球胀大,所以可观察到的现象为气球胀大;
【小问2详解】
实验C中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3详解】
在试管甲中滴加足量稀盐酸,无气泡产生,说明溶质中无,故猜想二不成立;在试管乙中滴加碳酸钠溶液,猜想三成立,猜想三中有,会有白色沉淀CaCO3产生,故实验现象为有白色沉淀产生;
【小问4详解】
图丙中M之前,温度逐渐升高,表明酸和碱的反应为放热反应;
【小问5详解】
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小问6详解】
c点pH<7,溶液显酸性,其反应是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故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是NaCl、HCl;
c点pH<7,溶液显酸性,
A、pH 试纸可以测出溶液的pH<7,可以验证出反应后溶液处于如图2乙中 c点,不符合题意;
B、反应后生成的氯化钠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钠,溶液处在a、b、c三点都可以发生此反应,符合题意;
C、碳酸钙可以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二氧化碳,若由气泡产生,表明反应后溶液处于如图2乙中 c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四、综合题(本大题包括1小题,共10分)
20. 某金属冶炼厂的管道烟泥中含有少量铜、锌、硫等单质,为节约资源,现欲回收铜和锌,并对硫进行环保的处理:工业流程主要步骤如图所示:
已知:加热的条件下,、都可以与氧气反应生成相应的金属氧化物。
(1)烟泥最初处理需要除油污,用洗涤剂除油污的过程中发生了______现象。步骤1把不溶固体进行粉碎后扬起,目的是____________;产生的废气B中,一定含有的有害气体是______。环保处理废气B最好采用的试剂是______(填序号)。
A.浓硫酸 B.食盐水 C.石灰乳
(2)写出步骤③中与稀硫酸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
(3)④中得到铜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它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______反应。
(4)我国古代就制得了一种外观似金子的锌和铜的合金,也就是黄铜,它的硬度比纯铜______(填“高”或“低”)。
【答案】(1) ①. 乳化 ②. 增大不溶固体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③. 二氧化硫##SO2 ④. C
(2)
(3) ① ②. 置换 (4)高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于洗涤剂具有乳化功能,所以用洗涤剂除油污的过程中发生了乳化现象。为增大不溶固体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步骤1把不溶固体进行粉碎后扬起;由于硫与氧气反应生成有毒气体二氧化硫,所以产生的废气B中,一定含有的有害气体是二氧化硫。二氧化硫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石灰乳含有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属于碱,所以环保处理废气B最好采用的试剂是石灰乳。故填:乳化;增大不溶固体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二氧化硫;C。
【小问2详解】
ZnO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水,化学方程式。故填:。
【小问3详解】
溶液C是硫酸锌和硫酸铜的混合物,为得到铜,加适量锌将硫酸铜转化为铜,所以④中锌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铜和硫酸锌,化学方程式。该反应符合置换反应的定义,即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单质另一化合物的反应。所以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故填:;置换。
【小问4详解】
由于合金硬度高于组分金属,黄铜是合金,所以黄铜的硬度比纯铜高。故填:高。
五、计算题(本大题包括1小题,共10分)
21. 某化工厂生产的产品中因含有杂质过多而不及格。化学兴趣小组取100g该样品溶于水配成溶液,向该溶液中滴加一定量的溶液充分反应。测得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次数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加入溶液的质量/g 50 50 50 50 50
累计生产沉淀的质量 23.3 46.6 X 93.2 93.2
(1)第______次恰好完全反应,表中X的值为______。
(2)计算样品中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3)请画出加入溶液过程中,生成沉淀的质量变化曲线,并标注必要的数值。
【答案】(1) ①. 4 ②. 69.9
(2)解:设硫酸钾的质量为x。
解得:x=56.8g
样品中的质量分数:。
答:样品中的质量分数56.8%。
(3)
【解析】
【小问1详解】
氯化钾和氯化钡不反应,硫酸钾和氯化钡反应产生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钾;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每50g氯化钡溶液与硫酸钾完全反应能生成23.3g沉淀,前4次每加入50g氯化钡溶液,沉淀质量增加23.3g,第5次加入50g氯化钡溶液生成沉淀质量不再增加,说明第4 次恰好完全反应;第3次加入50g氯化钡溶液,沉淀质量增加23.3g,则X=46.6g+23.3g=69.9g;
【小问2详解】
见答案;
【小问3详解】
根据表中数据,没有加入氯化钡溶液,没有沉淀产生,当加入200g氯化钡溶液,硫酸钾反应完全,沉淀质量达到最大值93.2g,再加入50g氯化钡溶液,沉淀质量不再增加,图像是。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2024年甘肃省武威市第五中学教研联片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下一篇: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2023-2024七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数学试题(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