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新区校教育集团一模化学试题(含解析)

2024年定远新区校教育集团一模化学试题
一、选择题(共12分)
1.(本题1分)下列常见的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
A.干冰升华 B.石灰石中加入盐酸
C.木炭吸附有色气体 D.黄铜在紫铜上刻画
2.(本题1分)化学是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以下认识不正确的是
A.新材料的研发促进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快速发展
B.废旧金属的循环利用既减少污染又节约了金属资源
C.南水北调工程的建成改善了我国南北淡水的不均衡
D.植树造林的实施降低了二氧化碳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3.(本题1分)钚是种核原料, 钚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对图中信息解释不正确的是
A.原子序数为94 B.核外电子数为94
C.元素符号为Pu D.相对原子质量为244g
4.(本题1分)金银花作为一种中药具有悠久的历史,其有效成分之一是绿原酸(C16H18O9)。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绿原酸属于化合物 B.绿原酸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C.绿原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D.1 个绿原酸分子含有 9 个氧分子
5.(本题1分)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所选试剂和操作方法不正确的是
选项 物质 杂质 选用试剂及操作方法
A 氮气 氧气 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铜网
B 氢气 水蒸气 通过盛有足量浓硫酸的洗手瓶
C 溶液 稀盐酸 加入过量的石灰石、过滤
D 氯化钾 氯酸钾 加入二氧化锰,加热
A.A B.B C.C D.D
6.(本题1分)在盛有水的烧杯中加入以下某种物质,形成溶液过程中,温度不会发生明显改变的是
A.浓硫酸 B.氢氧化钠
C.氯化钠 D.硝酸铵
7.(本题1分)归纳是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下列归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对化学物质多样性的认识 B化学概念间的关系
①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不是化合物②含氧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氧化物③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机物 ①纯净物与混合物属于包含关系②氧化物与化合物属于交叉关系③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属于并列关系
C对化学学科价值的认识 D化学之最
①利用化学合成药物,保障人体健康②利用化学生产高效低毒农药,保障粮食产量③利用化学开发新材料,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 ①人体中最多元素的是钙元素②海水中最多的物质是氯化钠
A.A B.B C.C D.D
8.(本题1分)第24届冬奥会在北京成功举办,各项科技的运用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智造”,如图是甲醇发生燃烧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根据图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涉及的物质全部是化合物
B.该反应前后分子个数没变化
C.该反应中各元素化合价均发生了改变
D.CO2和H2O的质量比是11:9
9.(本题1分)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稀释浓硫酸 B.验满氧气
C.称量氢氧化钠固体 D.测溶液酸碱度
10.(本题1分)科学院科研团队研究成果表明,在常温、常压和可见光条件下,基于LDH(一种固体催化剂)合成氨气(NH3)的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过程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B.模型“”、“”均表示化合物
C.原料气N2可通过分离液态空气获得
D.LDH在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有发生改变
11.(本题1分)下列四个图像分别对应四个变化过程,其中错误的是
A.①表示将一定量的60℃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至室温
B.②表示向相同质量和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过量 Cu(OH)2 和CuO 固体
C.③表示向一定量的氯化铁和氯化钾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钾溶液
D.④表示向相同质量和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分别加入过量的镁粉和铝粉
12.(本题1分)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t1℃时,丙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后,溶质质量减小
B.t2℃时,甲、丙两种物质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将t2℃时,100g甲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析出甲(b-a)g
D.t3℃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甲>丙=乙
二、填空与简答(共10分)
13.(本题5分)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蔗糖(化学式:C12H22O11)生产和消费国之一,蔗糖的工业制备流程如图所示。
(1)提汁类似于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的 。 该操作中用到的非玻璃仪器是 ;
(2)糖汁呈棕黄色,可加入活性炭对糖汁进行脱色处理,发生的是 (选填 “物理”或“化学”)变化。
(3)糖浆加热蒸发为蔗糖固体的过程中,有时会得到黑色固体,此固体是 。
(4)蔗渣造纸过程中常用的漂白剂是二氧化氯。60℃时,用氯酸钾和草酸(H2C2O4)反应即可生成二氧化氯、二氧化碳、碳酸钾和水。写出该过程的化学方程式: 。
14.(本题5分)阅读科普文章:国防金属—镁。回答下列问题:
镁(Mg)是一种年轻的金属,1808年英国化学家戴维用电解法最早制得少量的镁。
镁呈银白色,熔点为649℃,质轻、密度为1.74g/cm3.镁的化学性质活泼,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镁在氮气中燃烧生成氮化镁,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碳和氧化镁。工业上主要利用电解熔融的氯化镁制取金属镁,同时生成氯气。烟花和照明弹里都含有镁粉,是利用了镁在空气中燃烧能发出耀眼的白光,金属镁与战争有着密切的关系除照明弹里有镁粉外,燃烧弹里也装有镁粉。每架飞机的外表是用耗费近半吨镁的铝镁合金制成的。世界上镁产量最高的年份,往往就是发生战争的年份。因此,镁产量就成了战争的晴雨表和指示剂,人们常把镁称为“国防金属”。
(1)上述材料中描述镁的物理性质有 (填一点即可)。
(2)在化学反应中,镁原子容易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的镁离子符号是 。
(3)写出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4)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不能用镁代替红磷,其原因是 。
(5)写出镁的一条用途 。
三、实验题(共6分)
15.(本题6分)请根据下列各图中提供的信息,回答问题:
(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代号),若要收集氧气并做铁丝燃烧实验,最好选 收集装置(填字母代号)
(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所选用的发生装置应进行的改进是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要收集到干燥的二氧化碳,整套装置的连接顺序为 (填字母代号)常用干燥剂是 (填物质名称)
(4)选择C为发生装置制取气体与B相比较,它最大的优点是 。
四、科学探究题(共6分)
16.(本题6分)化学兴趣小组在探究稀盐酸的化学性质时,做了如图一所示的三个实验。

(1)A试管中的反应现象是 。
(2)C试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实验结束后,小组同学将B、C两支试管中的废液同时倒入一个洁净的烧杯中(如图二所示),观察到先有气泡产生,后有白色沉淀生成。写出产生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 ;同学们将烧杯内的物质进行过滤,对所得滤液的溶质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猜想】小晴同学猜:NaC1;
小翔同学猜想:NaC1、CaCl2;
小荷同学猜想:NaCl、CaC12、HCl;
我的猜想: 。
【交流讨论】大家认为小荷同学的猜想一定不正确,理由是 。
【设计实验】请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想正确。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几滴酚酞 。 我的猜想成立
五、计算题(共6分)
17.(本题6分)“碳中和”指力争实现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等于二氧化碳的吸收量,二氧化碳的吸收方式有“自然吸收”和“人工转化”。
(1)“自然吸收”的途径之一是“海水吸收”,其涉及的原理包括水与二氧化碳发生的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 。
(2)“人工转化”的方法之一是指二氧化碳转化为优质的燃料甲醇()。请在答题卡中完成其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3)计算,要得到32吨甲醇,理论上可以吸收多少吨二氧化碳?(注:要写出计算过程)
参考答案:
1.B
【详解】A、干冰升华是固态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气态的二氧化碳,没有生成新物质。故A不属于化学变化;
B、向石灰石中加入稀盐酸会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生成新物质。故B属于化学变化;
C、木炭由于疏松多孔,具有吸附性。吸附过程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C不属于化学变化;
D、黄铜在紫铜上刻画,是比较二者的硬度,刻画过程没有生成新物质。故D不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B。
2.D
【详解】A、新材料的研发促进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快速发展,A选项正确;
B、旧金属的循环利用既减少污染又节约了金属资源,B选项正确;
C、南水北调工程的建成改善了我国南北淡水的不均衡,C选项正确;
D、二氧化碳是空气组成成分之一,不会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但二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D选项错误。
故选:D。
3.D
【详解】A、元素周期表中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则钚元素的原子序数为94,故选项说法正确;
B、原子中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则钚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94,故选项说法正确;
C、元素周期表中右上角的字母为元素符号,则钚元素的元素符号为Pu,故选项说法正确;
D、元素周期表中最下方数字为相对原子质量,则Pu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4,单位为“1”不是“g”,通常省略不写,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4.D
【详解】A、根据绿原酸的化学式可知,绿原酸是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选项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B、根据绿原酸的化学式可知,绿原酸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选项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C、根据某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公式:,可知元素的质量越大,元素的质量分数就越大,根据绿原酸的化学式可知,碳、氢、氧元素的质量依次为:、、,可知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选项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D、根据绿原酸的化学式可知,1个绿原酸分子含有16个碳原子、18个氢原子和9个氧原子,不是 9 个氧分子,选项说法错误,故符合题意。
故选D。
5.D
【详解】A、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铜网,铜和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铜,铜和氮气不反应,可除去杂质,不符合题意;
B、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与氢气不反应,可用浓硫酸干燥氢气,不符合题意;
C、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过滤,除去过量的石灰石及不参与反应的杂质,可除去杂质稀盐酸,不符合题意;
D、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下,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引入新杂质二氧化锰,符合题意。
故选D。
6.C
【分析】物质在溶解时经常伴随有吸热或放热现象,如氢氧化钠固体、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温度升高;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吸热,温度降低。
【详解】A、浓硫酸溶于水放热,溶液温度明显升高,不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溶液温度明显升高,不符合题意;
C、氯化钠溶于水既不吸热也不放热,温度基本保持不变,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溶液温度明显降低,符合题意;
D、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溶液温度明显降低,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C
【详解】A、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所以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都是氧化物,如氢氧化钠中虽然含有氧元素,但不属于氧化物;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属于有机物,如碳的氧化物、碳酸盐等虽然含有碳元素,但是其组成与性质与无机物类似,习惯上还是看做无机物,说法不完全正确;
B、物质按含有物质种类的多少可分为纯净物与混合物,是并列关系,有些氧化反应为化合反应,是交叉关系,变化分为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是并列关系,说法不完全正确;
C、利用化学合成药物,保障人体健康;利用化学生产高效低毒农药,保障粮食产量;利用化学开发新材料,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说法完全正确;
D、人体中最多元素的是氧元素,海水中最多的物质是水,说法错误。
故选:C。
8.D
【详解】A、由图可知,反应为甲醇和氧气点燃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2CH3OH+3O22CO2+4H2O,氧气为只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属于单质,选项错误;
B、由化学方程式知,反应前后分子数由5变为6,选项错误;
C、由化学方程式知,该反应中氢元素化合价未发生变化,反应前后均是+1价,选项错误;
D、CO2和H2O的质量比是(44×2):(18×4)=11:9,选项正确。
故选D。
9.A
【详解】A、稀释浓硫酸时不能“水入酸”,应该将浓硫酸沿烧杯内壁慢慢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故A正确;
B、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证明氧气收集满,故B错误;
C、氢氧化钠易潮解,有腐蚀性,应在玻璃器皿内称量,故C错误;
D、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取一片pH试纸放在玻璃片或白瓷板上,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pH,不能将pH试纸伸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故D错误。
故选A。
10.B
【详解】A、图中光能使化学反应发生,则将光能转化成为化学能,不符合题意;
B、模型“”、“”分别表示为氮气和氨气,氮气由一种元素组成,为单质,氨气由两种元素组成,为化合物,符合题意;
C、由于空气中主要是氮气和氧气,而氧气和氮气的沸点不同,所以可以通过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获得氮气,即原料气N2可通过分离液态空气获得,不符合题意;
D、LDH为该反应的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有发生改变,不符合题意。故选B。
11.D
【详解】A.①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将一定量的60℃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至室温,溶质析出,溶剂的质量不变;B.②表示向相同质量和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过量 Cu(OH)2 和CuO 固体,最后氯化铜的质量由酸决定,酸的量相同,生成氯化铜的质量相同;C.③表示向一定量的氯化铁和氯化钾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钾溶液,氢氧化钾和氯化铁生成氢氧化铁沉淀,氯化铁完全反应后,沉淀的量不再增加;D.④表示向相同质量和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分别加入过量的镁粉和铝粉,最终氢气的质量由酸决定,酸的量相同,生成氢气的质量相同。选D
12.C
【详解】A、根据溶解度曲线分析,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t1℃时,丙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后,有丙析出,溶质质量减小,该选项说法正确;
B、t2℃时,甲、丙两种物质溶解度相等,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该选项说法正确;
C、t2℃时甲的溶解度是bg,t1℃时的溶解度是ag,将t2℃时的(100g+bg)甲饱和溶液降温至t1℃,析出甲的质量是(b﹣a)g,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t3℃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甲>丙=乙,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13. 过滤 铁架台 物理 炭黑
【详解】(1)提汁是糖汁和蔗渣的分离,属于固液分离,类似于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的过滤。 该操作中用到的非玻璃仪器是:铁架台;
(2)糖汁呈棕黄色,加入活性炭对糖汁进行脱色处理,活性炭吸附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3)糖浆加热蒸发为蔗糖固体的过程中,可能有少量蔗糖分解生成炭黑,所以有时得到的黑色固体是:炭黑。
(4)60℃时,用氯酸钾和草酸(H2C2O4)反应即可生成二氧化氯、二氧化碳、碳酸钾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14.(1)银白色
(2) 失去; Mg2+
(3)
(4)镁在空气中燃烧,消耗氧气的同时,还能消耗氮气和二氧化碳
(5)燃烧弹或照明弹
【详解】(1)颜色、熔点、密度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描述镁的物理性质有:银白色,熔点为649℃,质轻、密度为1.74g/cm3;
(2)镁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小于4,在化学反应中,镁原子容易失去电子,从而带上2个单位的正电荷,形成镁离子,表示为:Mg2+;
(3)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碳和氧化镁,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镁在空气中燃烧,消耗氧气的同时,还能消耗氮气和二氧化碳,故不能用镁代替红磷;
(5)镁能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白光,可作照明弹或燃烧弹。
15. A F 试管口应该放一团棉花 BGD或CGD 浓硫酸 可以控制反应的速率
【详解】(1)如果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就需要加热,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和氧气,要注意配平;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用排水法收集的氧气比较纯净;故答案为;A;F;
(2)加热高锰酸钾时,试管口要放一团棉花,是为了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故答案为试管口应该放一团棉花;
(3)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二氧化碳可以用浓硫酸干燥,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答案为;BGD或CGD;浓硫酸;
(4)选择C为发生装置制取气体与B相比较,它最大的优点是:可以控制反应的速率;故答案为可以控制反应的速率;
16.(1)有气泡产生,溶液变成浅绿色
(2)
(3) ↓ NaCl和Na2CO3 烧杯中有白色沉淀,溶液中就不可能有HCl 溶液变成红色
【详解】(1)A试管中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的是氯化亚铁和氢气,现象是铁片表面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逐渐变为浅绿色;
(2)C试管中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方程式为;
(3)[提出猜想]
B试管中稀盐酸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C试管中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将B、C两支试管中的废液同时倒入一个洁净的烧杯中,观察到先有气泡产生,后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B试管中的稀盐酸过量,C试管中的碳酸钠过量,稀盐酸先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稀盐酸完全反应后碳酸钠过量,过量的碳酸钠和反应生成的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生成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为;
[提出猜想]
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有三种情况:
小晴同学猜想:碳酸钠和氯化钙恰好完全反应时,溶质是NaCl;
小翔同学猜想:氯化钙过量时,溶质是NaCl、CaCl2;
小荷同学猜想:NaCl、CaC12、HCl;
我的猜想:碳酸钠过量时,溶质是NaCl、Na2CO3;
[交流讨论]
由于有白色沉淀产生,所以溶液中不可能有HCl,故小荷同学的猜想一定不正确;
[设计实验]
根据碳酸钠显碱性,可以使无色酚酞变红,所以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变为红色,说明溶质一定含有碳酸钠,即可验证我的猜想正确。
17.(1)
(2)
(3)设理论上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答:理论上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4t。
【详解】(1)海水吸收的原理是水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碳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人工转化”的方法之一是指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转化为甲醇(CH4O)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解析见答案。
试卷第6页,共6页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名师导航】2024年中考化学一模全真模拟卷B(江西版)

下一篇:湖北省九师联盟2024届高三下学期3月质量检测(W-G)化学试卷(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