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化学二轮专题复习-----实验探究题(含解析)

2024年中考化学二轮专题复习-----实验探究题
1.如图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
(1)仪器a的名称是   。
(2)检查B装置气密性的方法为   。
(3)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用D装置收集时,验满的操作是   。
(4)探究带火星的木条在不同体积分数氧气中的复燃情况,部分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往集气瓶中注入占其容器50%的水(如图所示),用排水法收集完氧气后,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该集气瓶中,推测实验现象为   。
(5)甲烷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用加热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的固体混合物制取并收集甲烷,可以选择的装置组合为   (填标号)。
2.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进行酸和碱的性质探究时,进行了图一、图二、图三等三个实验:
(1)【实验一】浓硫酸稀释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图一实验中,观察到用石蜡固定在铜片下的乒乓球脱落,说明浓硫酸稀释时   (填“吸热”或“放热”)
(2)【实验二】溶液浓度对硫酸化学性质的影响。
图二实验中,观察到很快变黑的是滤纸   (填“A”或“B”),由此可知,硫酸溶液的浓度不同,性质不同。
(3)【实验三】探究盐酸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取8支试管分别用A-H编号后,做如图三的实验。
①实验中观察到有气泡生成的试管是   (填编号);
②试管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③实验后某试管中为红色溶液,当向其中加入过量的澄清石灰水后,溶液变为蓝色。由此推断,该试管是   。(填编号)
④H试管的反应常用来检验二氧化碳,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⑤E、F、G试管实验完成后,将试管内清液都倒入同一只洁净的大烧杯中,发现有白色沉淀生成,上层清液呈无色。上层清液中溶质的成分除酚酞外一定有   ,可能还有   。
3.煅烧10克碳酸钙并检验相关成分,根据实验过程填空。
(1)操作的名称是   。往滤液中滴加无色酚酞,现象是   。
(2)碳酸钙煅烧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是   ,灼烧后的固体中氧化钙是   克。
(3)10克碳酸钙有a克钙元素,7.8克固体中含有b克钙元素,滤渣中含有c克钙元素。则a、b、c的大小关系是:   ,并说明判断依据   。
(4)为确定滤渣的成分,还需要的一个信息是   。
4.铁及其化合物在生活生产中应用非常广泛。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对于碳酸亚铁的制取和相关性质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
⑴溶液pH大于8.8时,Fe2+可完全转化为Fe(OH)2沉淀。
⑵FeCO3是白色固体,难溶于水,遇氧气、水会发生反应,生成Fe(OH)3:遇酸也会发生反应。
⑶含Fe3+的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会变为血红色;而含Fe2+的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不会变色。
【进行实验】
(1)制取FeCO3
①将除尽铁锈后的铁钉再放入足量的稀硫酸中,反应完成后发现溶液中有少量黑色固体出现,说明除锈后的铁钉属于   (填“纯金属”或“合金”)。
②用上述溶液和pH=11.9的Na2CO3溶液反应制取FeCO3时,最有可能制得FeCO3的操作是   (填“字母标号”)。
a.将少量的FeSO4溶液与大量的Na2CO3溶液同时加入到烧杯中,搅拌
b.先将Na2CO3溶液加入烧杯中,再缓慢加入少量的FeSO4溶液,边加边搅拌
c.先将FeSO4溶液加入烧杯中,再缓慢加入少量的Na2CO3溶液,边加边搅拌
d.先将Na2CO3溶液加入烧杯中,再加入过量稀硫酸,最后加FeSO4溶液,边加边搅拌
(2)探究久置于潮湿空气中FeCO3的成分。
实验I:
①取少量久置于潮湿空气中的FeCO3固体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观察到试管内   ,说明该固体中含有FeCO3。
②取少量上述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进行了下一步实验操作,该操作是   ,可观察到   ,说明久置于空气中的FeCO3固体中还含有Fe(OH)3。
(3)实验Ⅱ:该兴趣小组为进一步确定固体中FeCO3的质量分数,称取10.0g固体做了如下图所示的补充实验。
①装置A的分液漏斗中盛放的溶液可以为   (填“字母标号”,下同);装置C中盛放的溶液最合适的是   。
a.浓盐酸 b.稀硫酸 c.氢氧化钠溶液 d.氯化钙溶液
②实验结束后,测得装置C和D共增重0.44g,计算固体中FeCO3的质量分数   (要求写出“计算过程”,保留一位小数)
③反应结束后,若没有继续通入一段时间N2,则测定结果会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实验结论】碳酸亚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变质,故需要密封保存。
5.在老师的指导下,某学习小组利用蜡烛进行了如下项目式学习。
(1)任务一:探究蜡烛含有的元素
【实验1】设计并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现象 结论
①取一支蜡烛,点燃 ②将洁净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烧杯内壁出现白雾 蜡烛燃烧有水生成
③将烧杯迅速翻转,注入澄清石灰水,振范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蜡烛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
【推论】
蜡烛的组成中一定含有   元素,可能含有   元素。
(2)任务二:再探蜡烛的燃烧
【实验2】进行如下图所示的两个实验。
向图乙烧杯中依次加入MnO2和H2O2溶液(液面至木块高度的一半)时,有大量气泡产生,并产生大量白雾,蜡烛燃烧更旺,但过一会儿逐渐熄灭;而图甲烧杯中蜡烛持续燃烧。
【猜想与讨论】图乙烧杯中蜡烛熄灭的原因是什么?
猜想①:燃烧产生的CO2使蜡烛熄灭。
猜想②:白雾是水雾,它导致蜡烛熄灭
图乙蜡烛燃烧更旺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同学们经过讨论,排除了猜想①,理由是   。
(4)为验证猜想,小组同学向图甲烧杯中加入100℃的水(液面至木块高度的一半),若观察到   的现象,则猜想②正确。
(5)【拓展实验】分别向三只烧杯中依次加入等量的MnO2和等体积、浓度不同的H2O2溶液,用传感器测定温度变化,结果如下图所示。
该反应是   (填“放热反应”或“吸热反应”)。
(6)若实验室里用排空气法收集较纯净的氧气,最好选用浓度为   (填“5%”或“10%”或“30%”)的H2O2溶液来制取。
6.
(1)同学们在学习“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时,进行了如下探究实验。实验中,触摸试管外壁,都有发热现象,说明实验甲和实验乙的反应均为   (填“吸热”或“放热”)反应。实验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其中氧化钙常用作   。
(2)【拓展探究】
[提出问题]实验乙反应后的溶液中溶质成分是什么? [进行猜想]猜想一:可能是氯化镁;
猜想二:可能是氯化镁和   。
(3)[实验探究]为验证猜想,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小明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滴加 2-3 滴无色酚酞溶液 溶液不变色 猜想一成立
小红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先无明显现象后出现   
猜想二成立
(4)[交流讨论]同学们提出小明的实验结论不正确,理由是   。
(5)[实验反思]分析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时,除要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反应物   。
7.小圳实验小组在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反应一段时间,收集到所需氧气后停止加热,剩余固体的成分引起了小组成员的好奇,大家对剩余固体成分进行了如下猜想:
甲认为是: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
乙认为是:锰酸钾、二氧化锰
丙认为是:高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1)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   的猜想一定是错误的;你的理由是   。
(2)大家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第一步:取适量的剩余固体加入到试管中加热 第二步:将   将放在试管口。     甲的猜想正确
(3)高锰酸钾中钾、锰、氧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   。
(4)反应结束后,回收得到1.74g二氧化锰,计算二氧化锰中锰元素的质量:(列式并计算,2分)
   。
8.小沙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加热制取氧气”的实验后,想回收得到纯净的二氧化锰,实验流程如图所示。
(1)固体混合物A加水溶解前进行研碎的目的是   。
(2)操作a的名称是   。
(3)滤液C的物质成分有   。
(4)通过计算可制取氧气的质量是   克。
9.请根据下图所示实验回答问题:
(1)图1实验的目的是   。用该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所得结果比理论值偏大,可能的原因是   。
(2)图2所示实验是探究分子的性质。同时挤压胶头,滴入相同滴数的浓氨水,A试管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根据A、B试管中现象的不同,能得出的结论是   。
(3)图3所示实验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10.根据如图实验装置,请回答:
(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应选用的发生装置为   (填字母)。
(2)实验室用装置B制取二氧化碳,其中的一处明显不正确是   。
(3)某气体能用装置C收集,不能用装置D收集,则该气体可能具有的性质是   (填序号)。
①易溶于水 ②能与水反应 ③密度比空气小
(4)利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应将装置E中导管a端与F中导管   (填“b”或“c”)端相连接。
11.如图是实验室制备CO2,并验证CO2性质的实验装置图,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在检查装置C的气密性操作时,当关闭活塞M和N,向仪器②中注水至其中的液面高于①中的液面,观察到   说明装置C不漏气。
(2)关闭活塞N、打开活塞M,向仪器②中加入稀盐酸,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装置B中的现象是   。
(3)关闭活塞M、打开活塞N,用C、D制取并收集CO2,观察到   ,说明D中已收集满CO2。一段时间后(药品足量),根据E中现象可得出CO2,具有的物理性质是   。
(4)也可用装置F代替装置C制取CO2,优点是   ;图中铜网不能换成铁网,原因是   。
12.根据下列实验回答问题。
(1)实验一:炎热的夏天,在家中可以自制汽水来消暑解热。
(制备材料)1.5g小苏打、1.5g柠檬酸、蔗糖、果汁、凉开水、500mL饮料瓶
(制备流程)
(问题讨论)
步骤②中用凉开水制汽水的原因   。
(2)制汽水时,利用了小苏打能与柠檬酸反应产生气体的性质,为证明柠檬酸溶液中有H+,可以选择下列物质中的____进行验证(填字母)·
A.镁带 B.铜片
C.食盐 D.鸡蛋壳(主要成分碳酸钙)
(3)实验二:据《四川盐法治》记载,“敞锅熬盐”的主要步骤为:①将黄卤和黑卤按比例混合;②放入敞口锅中加热浓缩,用木棒不断搅拌,析出粗盐;③用“花水”冲洗粗盐得精品盐。
步骤②中,析出粗盐的过程,当   停止加热,木棒的作用是   。
(4)步骤③中用“花水”冲洗粗盐,既可除去表面的MgSO4和MgCl2杂质,又不损失NaCl。则“花水”应当是____(填字母)。
A.蒸馏水 B.饱和NaCl溶液
C.饱和NaOH溶液 D.饱和BaCl2溶液
13.
(1)碱石灰是氧化钙和固体氢氧化钠的混合物,常用作干燥剂。它极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因此在实验室里碱石灰应①   保存。
实验室现有一瓶敞口放置的碱石灰中缺失,对其成分进行探究。
(2)[猜想Ⅰ]未变质,样品中只含有CaO和NaOH。
[猜想Ⅱ]部分变质,样品中有Ca(OH)2、CaCO3和Na2CO3等。
[猜想Ⅲ]完全变质,样品中只含有CaCO3和Na2CO3。
[资料]氯化钙溶液呈中性,碳酸钠溶液呈碱性。
[实验]设计如下流程进行实验:
步骤1:取少量碱石灰样品于烧杯中,加入足量的水,充分搅拌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溶液M;
步骤2:向滤渣中滴加过量稀盐酸,产生气泡,得到溶液N;
步骤3:取少量溶液M于试管中,先滴加酚酞溶液,观察到溶液变成红色,再滴加过量氯化钙溶液,观察到②   ;
(3)综合以上实验现象,证明猜想Ⅱ正确。
[拓展]乙同学取一定量的溶液N于烧杯中,向其中逐滴滴入溶液M,测得烧杯内溶液的pH与所加溶液M的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则BC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③   ;
图中④    (填“A”、“B"、“C”或“D")点对应的溶液中所含溶质种类最少。
14.某化学兴趣小组对金属的性质做了如下探究,请你填写空格:
(1)用下图所示实验探究铁生锈的条件(每支试管中均放有完全相同的洁净铁片):
①试管A发生的现象,试管B无现象说明铁的锈蚀与   有关。
②试管D和E实验的目的是进一步探究铁在   的环境中是否更容易锈蚀。
③为防止金属锈蚀,可采用   措施。
(2)某同学向分别盛有等质量的铁粉和锌粒的试管中,倒入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以“金属表面产生气泡的快慢”为标准来判断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有的同学认为这种方案不够合理,理由是   ,你设计的方案是   。
(3)将一定质量的铁粉放入硝酸铜、硝酸锌、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所得固体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
15.某校“我们爱化学”活动小组的同学,在探究木炭与CuO反应时,完成了如图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Ⅰ、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很快发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请写出C与Cu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实验结束时,应   (填写下列操作代号)。
①先撤出导管,再熄灭酒精灯
②先熄灭酒精灯,再撤出导管
(3)Ⅱ、小组中华雪同学通过仔细阅读教材,认为当木炭较多、温度较高时,该反应产生的气体中可能含有CO和CO2,小组的同学们在老师指导下设计实验进行了验证:
已知:碱石灰是NaOH和CaO的混合物,可以吸收CO2和水。
D中玻璃管盛装的试剂为CuO,E中盛装的试剂为澄清的石灰水。若A装置产物中确有CO,则应观察到的现象有:   。
(4)实验前,需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点燃酒精灯前,先打开K,通入N2一段时间,其作用为   。
(5)请指出上述实验中的一项缺陷   。
(6)将1.44g炭和16.0gCuO在较高温度下反应生成Cu,理论上可生成   gCO2。
16.某化学兴趣小组对碳和碳的氧化物的有关性质进行探究。请你参与。
(1)[探究一] 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取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花,按如图甲所示步骤进行实验。
Ⅰ.喷稀醋酸 Ⅱ.喷水 Ⅲ.直接放入CO2中
Ⅳ.喷水后放入CO2中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通过步骤Ⅱ和步骤Ⅲ两个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   。
(3)步骤Ⅰ和Ⅳ的实验中,小花都变成了红色。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
(4)实验Ⅳ结束后取出小花,加热烘干,看到的现象是   ,说明碳酸   。
(5)[探究二] 木炭和氧化铜反应
图乙所示为木炭和氧化铜反应的实验装置,观察到A试管内的现象是   ,并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6)实验刚开始,B试管中立即产生气泡,澄清石灰水并没有变浑浊,原因是   。
(7)为测定混合物中CuO的质量,称取样品进行实验。实验中获取了两组数据:
a.反应前后A试管质量的减少;b.吸收生成物的B试管质量的增加。
假设反应完全,称量准确,你认为应选择   (填字母)组数据来计算氧化铜的质量更好。理由是   。
17.(1)小颖同学将铁粉投入硫酸铜溶液中,发现生成红色固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①   ;同时还观察到放出较多气泡。小颖对产生气泡的现象存在困惑,与兴趣小组的同学展开如下探究。
(2)【提出问题】产生的气体是什么?
【假设猜想】兴趣小组的同学分别做出如下猜想:猜想I:O2;猜想Ⅱ:SO2;猜想III:H2。
提出这些猜想的依据是②   。
(3)【实验探究】收集气体,并分别对各自的猜想进行验证。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A.闻气味 ③   。 猜想Ⅱ不正确
B.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收集的气体中 ④   。 猜想I不正确
C.将收集的气体用尖嘴玻璃管导出后点燃,并用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 ⑤   。 猜想Ⅲ正确
实验操作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⑥   。
(4)【讨论分析】某同学认为,实验操作C的方案存在安全隐患,理由是⑦   。
18.下列是化学实验室中常见的基本操作。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如图A所示,手握细口瓶倾倒液体时,细口瓶贴标签的一面要   ,细口瓶的塞子要   在桌面上;
(2)如图B所示,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   盖灭。
(3)如图C所示,用酒精灯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
①试管口不要   ;
②加热时,先对试管进行   ,然后用酒精灯的外焰对准药品所在部位加热。
(4)同学们称量7.5g的氯化钠与50m水,来配制氯化钠溶液。
①某同学检查天平平衡时,若指针向左偏转,应该如何进行操作?   。调整天平平衡后,称量固体时,右盘上只加了一个5g的砝码,则天平上的游码位置应是图D中的   (填“甲、乙、丙”之一)。在称量氯化钠的过程中,发现指针向右偏,则应该如何操作?   。
②量取50mL水时,应选用的仪器是50mL的量筒和胶头滴管,不选择100mL量筒的理由是   。若仰视读数,则实际量取水的体积   (填“大于”、“小于”、“等于”)50mL。
19.某探究小组分别设计了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两个验证实验,两套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甲乙
(1)利用A装置进行验证实验:甲装置中气球的作用是   。瓶底的细砂能隔热,加热玻璃管至红热,引燃白磷,锥形瓶中产生的现象为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待锥形瓶冷却后,将其放回原托盘上,天平保持平衡。
(2)利用B装置进行验证实验:烧杯中的现象是   ,当反应后可观察到天平不平衡,其原因是   。该反应   (填“遵守”或“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3)通过对比分析甲和乙验证实验,在反应物不变的前提下,要保持天平平衡,使实验数据能真实反映质量守恒定律,对验证实验乙的改进措施为   。
20.对比实验是初中化学最常用方法,据下列两组实验回答:
(1)甲中乒乓球片燃烧,滤纸片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2)乙中对比①和③说明铁生锈与什么有关?   
21.不少同学都被蚊虫叮咬过,感觉又痛又痒。同学们从化学课上知道:蚊虫叮咬时,能在人的皮肤内分泌出蚁酸刺激皮肤。课外兴趣小组同学决定对蚁酸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
①蚁酸是一种有机酸,化学名称叫做甲酸,化学式为HCOOH:具有酸的化学性质,蚁酸在一定条件下会分解生成两种氧化物。
②无水CuSO4是一种白色晶体,遇水会变成蓝色。
【提出问题】蚁酸的成分是什么?它有什么性质?
(1)【实验探究一】探究蚁酸的酸性。
向盛有蚁酸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观察到溶液颜色变成   色,说明蚁酸溶液显酸性;
(2)将锌粒放入盛有蚁酸溶液的试管中,有气泡产生,该气体是   。
(3)【实验探究二】探究蚁酸分解产生的两种氧化物。
小芳同学根据蚁酸中含有   元素,推测出生成物中含有水。
(4)小敏猜想另一种生成物是气体。提出了两种猜想:
猜想①:该气体是CO2;猜想②:该气体是   。
他们将蚁酸分解产生的气体通过如下装置(铁架台已略去),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与结论:
I、实验时A中白色固体变为   色,说明甲酸分解产生的气体中有水蒸气:
Ⅱ、实验时装置B中无明显变化,则猜想①   (填“成立”或“不成立”):
Ⅲ、装置C玻璃管中的现象是   。
(5)【讨论交流】从环保角度看,该装置的缺陷是   。
(6)【拓展延伸】你被蚊虫叮咬后,在叮咬处涂抹一些物质可减轻痛痒。你不会选择的下面中的   。
A.氢氧化钠溶液 B.食醋 C.肥皂水 D.纯碱(碳酸钠)溶液
22.茶垢是茶中的有机物经过系列变化形成的,不易清洗。使用茶垢清洁剂可以轻松将茶垢除去。梧州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对茶垢清洁剂的除垢原理、使用方法等进行了系列探究。
小吴按照说明书将适量茶垢清洁剂放入有茶垢的杯子中,加入热水浸没茶垢,立即产生大量气泡,一段时间后冲洗茶杯,茶杯光亮如新。
(1)【提出问题1】产生的气体是什么
【查阅资料】茶垢清洁剂的主要成分为过碳酸钠(Na2CO4)。
【猜想与假设】同学们对该气体的成分提出了三种猜想。
猜想1:只有O2;猜想2:   ;猜想3:既有O2又有CO2。
(2)【实验验证】小吴按图装置对猜想进行如下验证:
操作 现象 结论
检查气密性后,向A中加入热水,将生成的气体依次通过B、C,向D中插入带火星的木条。 观察到B中   ,D中木条复燃。 猜想1正确。
(3)【拓展实验】小周改用冷水重复上述实验,观察到锥形瓶中有持续的小气泡缓慢放出,带火星的木条没有复燃。该木条不复燃的原因是   。
(4)【交流与讨论】老师提示,茶垢清洁剂是利用过碳酸钠与水反应产生具有强氧化性的活性氧,使茶垢分解、剥离、脱落。所以,使用茶垢清洁剂时,加入   的水, 效果更好。
(5)【提出问题2】过碳酸钠与热水反应后所得溶液E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同学们查阅资料后,作出三种猜想。
猜想1:只有Na2CO3;
猜想2:只有NaOH;
猜想3:既有Na2CO3又有NaOH。
【实验验证】小施从下列试剂中选择合适的试剂完成探究:稀盐酸、饱和Ca(OH)2溶液、CaCl2溶液、酚酞溶液、Ba(OH)2溶液。
操作 现象 结论
步骤1:取少量溶液E,滴加   。 有气泡产生 溶液中一定有 Na2CO3,猜想2不正确。
步骤2:另取少量溶液E,滴加CaCl2溶液至不再产生沉淀为止,向上层清液中加入   。 无明显现象 溶液中无NaOH,猜想3不正确,猜想1正确。
(6)【交流与讨论】步骤2中选用CaCl2而不用Ca(OH)2的原因是   。
(7)【总结提升】
①根据过碳酸钠的性质,保存茶垢清洁剂应注意   。
②过氧化钠(Na2O2)常用作供氧剂,其与水反应的历程与过碳酸钠类似,即先与水反应生成过氧化氢和一种碱,之后过氧化氢迅速分解。请写出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总反应方程式   。
23.化学实验使同学们不仅学习到化学知识,还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A: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若红磷的量不足,会导致测得的氧气体积分数   (填“偏大”或“偏小”)。
(2)实验B:电解水的实验,a管中收集到的气体是    (填化学式)。
(3)实验C:探究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可观察到    (填“甲 ”或“乙”)烧杯中溶液变红。
(4)实验D: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起来了,而红磷却没有燃烧,由此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24.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对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发生进行了探究。
(1)利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探究。用pH传感器测得烧杯中溶液的pH随滴加液体体积变化的曲线如图2所示。
①反应前烧杯中盛放的液体Y是   。
②图中b点所示溶液中的溶质是   。
③写出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利用如图3所示装置进行实验:烧杯中放入新制饱和石灰水,向试管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将稀盐酸滴入试管。一段时间后,试管外壁附近溶液中出现浑浊,原因是   。
25.化学小组的同学在学习了铁生锈的条件后,对暖宝宝的成分(如图1)感到好奇,请参与他们的探究活动。
(1)【查阅资料】
①暖宝宝的发热原理是铁粉腐蚀过程中放出热量;加入活性炭能形成微电池,反应更快。
②铁的腐蚀分为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两种:
a.铁在硫酸等酸性条件下发生析氢腐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b.铁吸氧腐蚀的总反应为4Fe+3O2+   =4Fe(OH)3,请补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提出问题】
哪些因素会影响铁吸氧腐蚀的速率
【设计实验】
小组同学设计了图2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如下5组实验。
【实验记录】
每组实验加入铁炭总质量为24g,食盐水体积为7.5mL,恰好能将固体润湿。
因素 序号 铁炭质量比 食盐水浓度/% 示数差3cm 所用时间/s 10分钟时 温度升高值/oC
1 2:1 26 90 7.8
2 4:1 26 170 4.2
3 6:1 26 190 3.3
4 2:1 13 140 6
5 2:1 6.5 140 6
【解释与结论】
①通过实验发现,铁炭质量比对铁吸氧腐蚀速率的影响是   。
②分析食盐水浓度对铁吸氧腐蚀速率的影响应对比实验   (填实验序号)。
③示数差3cm是指U型管左侧液面上升3cm。U型管内液面向左偏移的原因是   。
(3)【反思与评价】
①有同学提出应该再加一组实验,研究铁炭质量比为2:1、食盐水浓度为3.3%时的实验数据,你觉得是否有必要,并说明理由   。
②依据上述数据,你认为制作发热贴应选择的原料配比,并说明理由   。
26.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1)下列仪器中不能用于加热的是   (填字母代号)。
a.烧杯
b.量筒
c.试管
d.蒸发皿
(2)实验室利用A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用D装置收集氧气,气体应从   端进入(填“c”或“d”)。
(3)B装置可以随时控制反应停止的原理是   ;简述实验室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   ;制得的二氧化碳中常含有少量的氯化氢气体与水蒸气,若要制取一瓶较为纯净、干燥的CO2,所选用装置的导管接口正确连接顺序为a接   、   接   、   接b。
(4)为探究足量NaOH溶液吸收CO2后溶液中溶质成分,某同学设计如下方案:取少量溶液,加入足量Ca(OH)2溶液,反应后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加酚酞溶液。若溶液变红,溶质为Na2CO3和NaOH。请指出该方案中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
(5)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为了测定鸡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小山同学收集了干燥的鸡蛋壳与足量盐酸在烧杯中反应(杂质不与盐酸反应)。有关实验数据如下:
反应前 反应后
烧杯和盐酸总质量 鸡蛋壳的质量 烧杯和剩余物总质量
150g 6.25g 154.05g
请你帮助小山同学计算他收集的鸡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27.氧气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
(1)下列属于O2的化学性质的是____(填序号)。
A.O2能支持燃烧
B.标准状况下O2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略大
C.O2在低温、高压时能变为液体或固体
(2)小金同学进行实验室制备O2的相关探究。
【查阅】他得知在KClO3分解制O2的反应中,Fe2O3可作催化剂。
【实验】他用电子天平称取0.49gFe2O3和一定量的KClO3,充分混合后加热至KClO3完全分解,冷却至室温,称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1.98g。
(化学方程式为:)
【计算】
剩余固体中KCl的质量是   g。
(3)求该反应生成O2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4)【思考】他发现制备O2速率较慢,猜测KClO3和Fe2O3的质量比可能会影响反应的快慢。
【探究】
他调节KClO3和Fe2O3的质量比制备O2,整理数据绘制出如图,从图中得出KClO3和Fe2O3的最佳质量比是   。
(5)【结论】
为了获得最快的反应速度,请你计算出小金同学在【实验】中称取的Fe2O3的最佳质量应为   g。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酒精灯
(2)用止水夹夹住导管口,向长颈漏斗中加水,长颈漏斗管内外液面不再变化,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其他合理答案亦可)
(3)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观察木条是否熄灭
(4)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5)A C(或A E)
【解析】【解答】(1)仪器a为酒精灯;
(2)B应采取压强差的原理检查装置气密性,方法为用止水夹夹住导管口,向长颈漏斗中加水,长颈漏斗管内外液面不再变化,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3) 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验证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处,若熄灭则证明已满;
(4)由表中数据可知, 往集气瓶中注入占其容器50%的水,用排水法收集完氧气后,则瓶内氧气体积含量大于50%,将带火星木条伸入集报瓶中,带火星木条复燃;
(5) 甲烷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用加热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的固体混合物制取,所以应选择A作发生装置,C或E作收集装置;
【分析】(1)根据常用仪器名称分析;
(2)根据压强差的原理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分析;
(3)根据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及二氧化碳用燃着木条放瓶口处验满分析;
(4)根据表中所给所氧气体积分数及带火星木条复燃程度分析;
(5)根据发生装置选择按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选择,收集装置按气体密度和溶解性选择分析。
2.【答案】(1)放热
(2)B
(3)BD;;A;;氯化钠/NaCl;氯化钙/CaCl2
【解析】【解答】(1) 从实验现象知石蜡融化,说明浓硫酸稀释时放热;
(2) 浓硫酸具有脱水性,滴在纸上,纸会变黑,稀硫酸没有脱水性;
(3) ① B中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D中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BD中会看到气泡;
② 试管C中发生的是氧化铁与稀盐酸的反应,化学方程式见答案;
③ 紫色石蕊试液中滴入稀盐酸,溶液变红。再滴入过量的澄清石灰水,溶液变为碱性后,溶液变为蓝色。所以该试管是A;
④ 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见答案;
⑤混合后溶液中有酚酞,但是溶液显无色,说明溶液不显碱性,那么G中生成的氢氧化钠一定被F中剩余的盐酸反应掉,溶液中一定有氯化钠;
因溶液不显碱性,所以氢氧化钙和碳酸钠都不可能有,下方有碳酸钙,说明盐酸也没有剩余。F中生成的氯化钙可能完全转化为碳酸钙沉淀,也可能有剩余,故可能有氯化钙;
【分析】(1)从实验现象知石蜡融化,说明浓硫酸稀释时放热;
(2)浓硫酸具有脱水性,脱水性是化学性质,其表现为滴在木条或纸上,木条或纸会变黑;
(3) ① 根据每个试管内发生的反应进行分析,有气体生成的会看到气泡这一现象;
② 氧化铁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课内的化学方程式,需要掌握好;
③ 紫色石蕊试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
④ 实验室检验二氧化碳最常用的是澄清石灰水。
⑤ 对于混合后的溶液中的溶质分析,要先分析出每个试管发生了什么反应,有什么物质生成,再根据混合后的现象去分析溶液中一定有的溶质是什么,可能有的溶质是什么。
3.【答案】(1)过滤;溶液变红
(2);2.8
(3)a=b>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a=b,滤液为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其中含有部分钙元素,因此c(4)实验温度下氢氧化钙的溶解度
【解析】【解答】(1)操作是将不溶物和液体分离,是过滤操作;碳酸钙高温下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氧化钙中加入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变红;
(2)碳酸钙高温下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是:;灼烧一段时间后,固体质量减少了10g-7.8g=2.2g,即生成二氧化碳2.2g;设灼烧后的固体中氧化钙的质量为x
x=2.8g;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10克碳酸钙中钙元素的质量a克等于7.8克固体中钙元素的质量b克,氧化钙中加入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溶于水,所以滤渣中钙元素的质量减小,故a、b、c的大小关系是:a=b>c;
(4)为确定滤渣的成分,还需要的一个信息是实验温度下氢氧化钙的溶解度,要确定溶解的氢氧化钙的质量。
【分析】(1)根据固液分离的操作及碱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进行分析;
(2)根据碳酸钙高温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及方程式的计算方法进行分析;
(3)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质量不变进行分析;
4.【答案】(1)合金;c
(2)固体逐渐消失,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为血红色
(3)b;c;C和D装置增重的质量为碳酸亚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设参加反应FeCO3的质量为x,则: x=1.16g 固体中FeCO3的质量分数;偏小
【解析】【解答】(1)①将除锈后的铁钉放入足量的稀硫酸中,反应完成后有黑色固体出现,该黑色固体为碳单质,说明铁钉是由碳和铁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故除锈后的铁钉属于合金;②溶液pH大于8.8时,Fe2+可完全转化为Fe(OH)2沉淀,FeCO3是白色固体,难溶于水,遇氧气、水会发生反应,生成Fe(OH)3,遇酸也会发生反应。故在制取FeCO3时,不能加入酸,且pH不能大于8.8,而Na2CO3溶液的pH=11.9;故正确操作为:先将FeSO4溶液加入烧杯中,再缓慢加入Na2CO3溶液,边加边搅拌。
故答案为:c;
(2)实验I:①固体中含有FeCO3,加入足量的稀硫酸,稀硫酸与FeCO3反应生成浅绿色的硫酸亚铁溶液、水、二氧化碳气体,实验现象为固体逐渐消失,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②氢氧化铁与硫酸反应得到硫酸铁,硫酸与FeCO3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只要证明反应后溶液中含有Fe3+,即可说明FeCO3固体中含有Fe(OH)3,故可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为血红色,则可说明FeCO3固体中含有Fe(OH)3;
实验Ⅱ:①确定固体中FeCO3的质量分数,可以先利用碳酸盐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再将二氧化碳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后,通过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变化得到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进一步计算即可得到固体中FeCO3的质量分数。由于浓盐酸有挥发性会使制得的二氧化碳不纯,影响实验结果,
故选b稀硫酸;装置C中用c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②C装置可以吸收二氧化碳,但一部分水蒸气会逸出, D装置可以将逸出的水蒸气吸收掉,故C和D装置增重的质量为碳酸亚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即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0.44g;
③反应结束后,通入一段时间N2,可以将装置内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被吸收掉,若没有继续通入一段时间N2,所得到二氧化碳的质量比实际偏小,最终计算所得FeCO3的质量分数也会偏小。
【分析】(1)根据铁能与硫酸反应,碳不能与硫酸反应及盐的化学性质分析;
(2)根据碳酸亚铁与硫酸反应产生硫酸亚铁、水和二氧化碳,铁离子的验证方法分析;
(3)根据确定固体中FeCO3的质量分数,可以先利用碳酸盐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再将二氧化碳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后,通过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变化得到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进一步计算即可得到固体中FeCO3的质量分数分析。
5.【答案】(1)碳和氢;氧
(2)
(3)甲中的蜡烛燃烧也生成二氧化碳
(4)加入100℃的水的烧杯中蜡烛熄灭
(5)放热反应
(6)5%
【解析】【解答】(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由于反应后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反应前有氧气,因此蜡烛一定含有氢元素和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2)图乙蜡烛燃烧更旺的原因是,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氧气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3)同学们经过讨论,排除了猜想①,理由是甲中的蜡烛燃烧也生成二氧化碳;
(4)为验证猜想,小组同学向图甲烧杯中加入100℃的水(液面至木块高度的一半),若观察到加入100℃的水的烧杯中蜡烛熄灭的现象,则猜想②正确。
(5)如图所示,该反应发生时温度升高,因此是放热反应
(6)如图,由于“10%”或“30%”的H2O2溶液温度升高的太高,不利于收集氧气,因此选择5%的H2O2溶液来制取。
【分析】(1)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分析;
(2)根据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氧气和水分析;
(3)根据甲中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分析;
(4)根据对比实验的设计要求及沸水出现水气分析;
(5)根据反应温度升高分析;
(6)根据图示中曲线的变化情况分析。
6.【答案】(1)放热;CaO+H2O=Ca(OH)2;干燥剂
(2)氯化氢
(3)白色沉淀
(4)氯化镁和氯化氢都不能使酚酞变色
(5)是否有剩余
【解析】【解答】(1) 实验中,触摸试管外壁,都有发热现象,说明实验甲和实验乙的反应均为 放热反应,实验甲为氧化钙与水化合生成氢氧化钙,方程式为CaO+H2O=Ca(OH)2, 其中氧化钙常用作干燥剂。
(2)乙为镁与盐酸的反应,反应后溶液中一定有生成的氯化镁,氯化氢可能有剩余,猹花粉管为可能是氯化镁和氯化氢。
(3)猜想二,第一步反应HCl+NaOH=NaCl+H2O,无现象;第二步反应2NaOH+MgCl2=2NaCl+Mg(OH)↓;
(4)因氯化镁和氯化氢都不能使酚酞变色,所以小明得出结论不正确。
(5)分析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时,除要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反应物是否有剩余。
【分析】根据反应时试管外壁发热属于放热反应,氧化钙与水化合生成氢氧化钙;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反应后溶液中一定有生成的氯化镁,盐酸可能有剩余,盐酸和氯化镁溶液都不能使酚酞变色分析。
7.【答案】(1)丙;氧气不是固体(合理即可)
(2)带火里的木条;木条复燃
(3)1:1:4
(4)
【解析】【解答】(1)根据题意对剩余固体成分进行猜想,所猜想的成分必须全部为固体物质,丙的猜想有氧气,氧气不是固体,所以丙的猜想一定错误;
故答案为:丙;氧气不是固体(合理即可);
(2)由实验结论可知甲的猜想正确,即剩余固体中含有高锰酸钾、锰酸钾和二氧化锰,把剩余固体加入试管中加热,则高锰酸钾会分解产生氧气,所以可以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检验氧气,会发现木条复燃。
故答案为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
(3)高锰酸钾的化学式为KMnO4,高锰酸钾中钾、锰、氧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1:4:
故答案为:1:1:4 ;
(4)某元素的质量=化合物质量×化合物中该元素的质量分数, 1.74g二氧化锰中锰元素的质量为:
故答案为: 。
【分析】(1)根据题意对剩余固体成分进行猜想,而氧气不属于固体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实验结论有高锰酸钾,倒推实验操作中加热高锰酸钾会产生氧气,根据氧气的检验方法是和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高锰酸钾的化学式及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比为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进行分析解答;
(4)根据某元素的质量=化合物质量×化合物中该元素的质量分数进行分析解答。
8.【答案】(1)增大混合物与水的接触面积,加快在水中溶解的速率
(2)过滤
(3)、
(4)0.96
【解析】【解答】(1)将固体混合物A研碎可增大混合物与水的接触面积,加快在水中溶解的速率,故答案为:增大混合物与水的接触面积,加快在水中溶解的速率;
(2)操作a是分离固体和液体的操作,为过滤,故答案为:过滤;
(3)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固体混合物A中含有氯化钾和二氧化锰,二氧化锰不溶于水,则滤渣为二氧化锰,滤液C为氯化钾溶液,则滤液C的物质成分有、,故答案为: 、 ;
(4) 设可制取氧气的质量为x,则有:
,解得x=0.96,故答案为:0.96。
【分析】(1)研碎可增大混合物与水的接触面积;
(2)操作a分离滤渣和滤液;
(3)二氧化锰不溶于水;
(4)根据氯酸钾分解的化学方程式计算。
9.【答案】(1)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合理即可);实验前止水夹没夹紧(合理即可)
(2)滴有酚酞溶液的棉花逐渐变红(合理即可);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合理即可)
(3)湿润紫色石蕊纸花变红,干燥紫色石蕊纸花不变色;
【解析】【解答】(1)图1实验的目的是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用该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所得结果比理论值偏大,可能的原因是实验前止水夹没夹紧,导致部分气体受热膨胀,从导气管中逸出,故填: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合理即可);实验前止水夹没夹紧(合理即可);
(2)图2所示实验是探究分子的性质。A试管中观察到的现象是滴有酚酞溶液的棉花逐渐变红;B试管中滴有酚酞溶液的棉花比A先变红,对照A、B两试管,两者的温度不同,由此可得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故填:滴有酚酞溶液的棉花逐渐变红(合理即可);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合理即可);
(3)图3所示实验可观察到的现象是湿润紫色石蕊纸花变红,干燥紫色石蕊纸花不变色;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纸花变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填:湿润紫色石蕊纸花变红,干燥紫色石蕊纸花不变色;。
【分析】(1)根据测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及注意事项分析,实验时若止水夹未夹紧会使结果偏大;
(2)根据氨分子的运动及碱性、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大分析;
(3)根据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分析。
10.【答案】(1);A
(2)长颈漏斗下端未伸入液面下
(3)③
(4)c
【解析】【解答】(1)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属于固体加热反应,发生装置可选A;
(2)实验室用装置B制取二氧化碳,长颈漏斗下端应伸入液面以下,形成液封,防止反应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下端逸出,故不正确是:长颈漏斗下端未伸入液面下;
(3)某气体能用装置C,即排水法收集,说明该气体难溶于水,且与水不反应,不能用装置D,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说明该气体可能密度比空气小,或能与空气中物质反应。
故答案为:③;
(4)利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应将装置E中导管a端与F中导管c连接,这样完全反应后,冷却至室温,打开弹簧夹,F中的水才能进入E中的集气瓶中。
【分析】(1)根据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由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分析;
(2)根据有长颈漏斗的发装置要防止气体从漏斗逸出分析;
(3)根据气体密度和溶解性确定收集装置分析;
(4)根据测氧气含量时装置内压强减小需将水压入补充分析。
11.【答案】(1)液面不再发生改变
(2)CO2+Ca(OH)2=CaCO3↓+H2O;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3)E中低处蜡烛熄灭;CO2密度比空气大
(4)可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铁和稀盐酸反应会产生氢气,使制取的CO2不纯
【解析】【解答】 (1) 当关闭活塞M和N,向仪器②中注水 , ① 中的空气被压缩导致压强增大,大于外界大气压,观察到②中液面高于 ① 中液面,液面不再发生变化;
故答案为: 第1空、液面不再发生改变
(2) 、石灰石与稀盐酸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反应方程式为: CaCO3 +2 H Cl=CaCl2+ CO2 ↑+ H2O ,二氧化碳与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该反应方程式为: CO2+Ca(OH)2=CaCO3↓+H2O ;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石蕊溶液变红;
故答案为:第1空、CO2+Ca(OH)2=CaCO3↓+H2O
第2空、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3) 由于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且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当E中低处蜡烛熄灭,说明D中的二氧化碳已经收集满;
故答案为:第1空、E中低处蜡烛熄灭
第2空、CO2密度比空气大
(4) 由于在F中石灰石放在铜网上,当关闭弹簧夹时,石灰石与盐酸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导致U型管内压强增大,右端的液面下降,左端的液面升高,石灰石与稀盐酸脱离接触,反应停止;当打开弹簧夹时,U型管左端的液面下降,右端的液面上升,稀盐酸与石灰石再次接触,反应开始,该装置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若将图中的铜网换成铁网,铁网会与盐酸反应而溶解,不能起到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故答案为:第1空、可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第2空、铁和稀盐酸反应会产生氢气,使制取的CO2不纯
【分析】 (1) 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原理进行分析;
(2) 根据二氧化碳的制取原理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分析;
(3) 根据二氧化碳的不可燃也不助燃,比空气重等性质来分析;
(4) 根据F装置可以通过控制固液反应物的分离和接触来控制反应的开始和发生,铁和酸的化学性质来分析;
12.【答案】(1)CO2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凉开水温度低,溶解的CO2较多
(2)A;D
(3)敞口锅中出现较多量晶体;搅拌,防止液体因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4)B
【解析】【解答】(1)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CO2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凉开水温度较低,溶解的二氧化碳较多,故填:CO2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凉开水温度低,溶解的CO2较多;
(2)A、柠檬酸是一种酸,镁能与柠檬酸反应,可观察到有气泡产生,选项正确;
B、铜是一种不活泼的金属,与柠檬酸不反应,选项不正确;
C、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不能与柠檬酸反应,选项不正确;
D、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能与柠檬酸反应,可观察到有气泡产生,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AD;
(3)步骤②中,析出粗盐的过程,当敞口锅中出现较多量晶体时停止加热。木棒的作用是搅拌,防止液体因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故填:敞口锅中出现较多量晶体;搅拌,防止液体因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4)用“花水”冲洗粗盐,既可除去表面的MgSO4和MgCl2杂质,又不损失NaCl;
A、蒸馏水会造成氯化钠的减少,
故答案为:不正确;
B、饱和NaCl溶液会溶解氯化镁和氯化钡,不会造成氯化钠的减少,
故答案为:正确;
C、饱和NOH溶液会引入新的杂质,且能溶解氯化钠,造成氯化钠减少,
故答案为:不正确;
D、饱和BaCl2溶液会引入新的杂质,且能溶解氯化钠,造成氯化钠减少,
故答案为:不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CO2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
(2)酸能和镁反应生成盐和氢气,能和碳酸盐反应生成盐、水和二氧化碳。
(3)析出粗盐的过程中,当析出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木棒的作用是使液体均匀受热,防止飞溅。
(4)饱和氯化钠溶液中能够继续溶解硫酸镁和氯化镁,不能继续溶解氯化钠。
13.【答案】(1)密封
(2)产生白色沉淀,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3)Na2CO3+CaCl=CaCO3↓+2NaCl;C
【解析】【解答】(1)碱石灰极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因此在实验室里要密封保存;
(2)由步骤1、2可知,样品中含有碳酸钙,步骤3中取少量溶液M于试管中,先滴加酚酞溶液,观察到溶液变成红色,则说明溶液显碱性,因为猜想Ⅲ正确,再滴加过量氯化钙溶液,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随着碳酸钠被消耗,溶液红色变浅甚至无色,故现象为:产生白色沉淀,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3)根据滤渣为碳酸钙可知,溶液N中含有氯化钙、盐酸,溶液M中含有碳酸钠,图中AB段表示碳酸钠与盐酸反应,BC段表示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Na2CO3+CaCl2=CaCO3↓+2NaCl,CD段表示碳酸钠过量剩余;A点溶质为氯化钙、氯化氢,B点溶质为氯化钠、氯化钙,C点溶质为氯化钠,D点溶质为氯化钠、碳酸钠,故答案为C。
【分析】(1)根据碱石灰的成分及性质分析; (2)根据题意,结合酸碱盐间的反应综合分析; (3)根据图象中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之间的关系结合化学反应综合解答。
14.【答案】(1)氧气或O2;盐、酸;涂油(合理答案均可)
(2)颗粒大小不同,接触面不同反应速率不同;锌加入硫酸亚铁溶液(合理答案均可)
(3)银或Ag;硝酸锌、硝酸亚铁
【解析】【解答】(1)①AB的实验变量为是否有氧气,试管A铁生锈、试管B无现象,说明铁的锈蚀与氧气有关。
②试管D中为盐溶液、E中为酸溶液,实验的目的是进一步探究铁在盐溶液、酸溶液的环境中是否更容易锈蚀;
③铁生锈是铁与氧气、水共同作用的结果;为防止金属锈蚀,可采用涂油(合理答案均可)隔绝氧气和水的措施。
(2)在实验中存在两个变量:金属种类不同、金属颗粒大小不同,故这种方案不够合理,理由是颗粒大小不同,接触面不同反应速率不同;活动性强的金属可以把活动性弱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故设计的方案可以是:锌加入硫酸亚铁溶液(合理答案均可);
(3)金属活动性强弱为锌>铁>铜>银;将一定质量的铁粉放入硝酸铜、硝酸锌、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硝酸锌不反应,铁首先和硝酸银反应生成银和硝酸亚铁、再和硝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硝酸亚铁;则充分反应后过滤,所得固体中一定含有银,不确定是否有铜、铁;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不反应的硝酸锌、生成的硝酸亚铁,不确定是否存在硝酸银、硝酸铜。
【分析】(1)根据铁生锈是铁与氧气和水反应,对比实验中的变量及涂油、喷漆等隔离氧气和水的防锈措施分析;
(2)根据接触面积影响反应速率及金属能否与盐溶液反应可验证金属活动性强弱分析;
(3)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前面的金属能与排在后面的金属的盐溶液反应,且两金属相差越远越先反应分析。
15.【答案】(1)
(2)①
(3)D中黑色固体变红色,E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排出装置中的空气,防止生成的一氧化碳与空气接触发生爆炸
(5)没有处理尾气
(6)1.12g
【解析】【解答】(1) C与CuO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
(2)为防止发生倒吸,实验结束时应先撤导管,再熄灭酒精灯, ① 正确。
(3) 若A装置产物中确有CO,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观察到D中黑色固体变红色,E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4)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与空气混合点燃易发生爆炸,点燃酒精灯前,先打开K,通入N2一段时间,是为了 排出装置中的空气,防止生成的一氧化碳与空气接触发生爆炸 。
(5)CO有毒,排放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所给装置中没有处理尾气,存在不足。
(6)将1.44g炭和16.0gCuO在较高温度下反应生成Cu, 氧化铜完全反应,碳有剩余,设氧化铜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质量为x,消耗碳的质量为y
C+2CuO2Cu+ CO2↑
12 160 44
y 16.0g x
160:44=16.0g:x 12:160=y:16.0g
x=4.4g y=1.2g
剩余碳的质量为1.44g-1.2g=0.24g,设剩余碳消耗二氧化碳质量为z
C +CO22CO
12 44
0.24g z
12:44=0.24g:z
z=0.88g,则理论上可生成二氧化碳质量为4.4-0.88=3.52g .
【分析】(1)根据 C与CuO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分析;
(2)根据实验结束要防止发生倒吸分析;
(3)根据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分析;
(4)根据一氧化碳与空气混合气体点燃易爆炸分析;
(5)根据一氧化碳实验要有尾气处理装置分析;
(6)根据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碳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分析。
16.【答案】(1)CO2+H2O=H2CO3
(2)水和干燥紫色石蕊不发生反应,二氧化碳和干燥紫色石蕊不发生反应
(3)酸能使石蕊溶液变为红色
(4)红色小花变为紫色;受热易分解
(5)黑色固体变为紫红色;C+2CuO2Cu+CO2↑
(6)开始的气泡是试管中的空气
(7)a;反应完全,a中固体减少的量一定是混合物中碳、氧质量;而b中有可能有一氧化碳生成,生成的气体可能没有全部被澄清石灰水吸收
【解析】【解答】(1)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2O= H2CO3;
(2)通过步骤Ⅱ和步骤Ⅲ两个实验中的紫色石蕊小花不变色,说明二氧化碳和水均不能使紫色小花变色,即水和干燥紫色石蕊不发生反应,二氧化碳和干燥紫色石蕊不发生反应;
(3)步骤Ⅰ中稀醋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小花变红色,步骤IV中喷水后放入二氧化碳中,紫色石蕊小花变红色,由此,可说明二氧化碳与H2O反应生成了酸性物质能使紫色石蕊变为红色;
(4)碳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则实验IV结束后取出小花,加热烘干,看到的现象是纸花由红色变为紫色,说明碳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
(5)A试管内木炭高温下还原氧化铜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可观察到黑色固体逐渐变为红色,化学方程式为:;
(6)实验刚开始预热时,温度不够高,氧化铜不能和木炭反应,装置中的空气受热膨胀,从导管口逸出,所以B试管中立即产生气泡,澄清石灰水并没有变浑浊;
(7)反应前后A试管中减少的质量是混合物中碳、氧的质量;B试管中增加的质量不一定是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因为在实验过程中有可能吸收不完全或生成部分一氧化碳,为了测定混合物中氧化铜的质量,选择a组的数据更好。
【分析】 (1)根据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进行分析;
(2)根据通过步骤Ⅱ和步骤Ⅲ两个实验中的紫色石蕊小花不变色进行分析;
(3)根据步骤Ⅰ中稀醋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小花变红色,步骤IV中喷水后放入二氧化碳中,紫色石蕊小花变红色进行分析;
(4)根据碳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进行分析;
(5)根据木炭高温下还原氧化铜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
(6)根据温度不够高,氧化铜不能和木炭反应进行分析;
(7)根据反应前后A试管中减少的质量是混合物中碳、氧的质量;B试管中增加的质量不一定是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进行分析。
17.【答案】(1)
(2)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3)无刺激性气味;木条不复燃;火焰呈淡蓝色,;烧杯内壁有水珠
(4)
【解析】【解答】 (1)、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的方程式为:。
(2)、【假设猜想】 提出这些猜想的依据是② 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
(3)、A、闻气味,无刺激性气味,说明没有二氧化硫气体产生,则猜想Ⅱ不正确。
B、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收集的气体中, 木条不复燃 ,说明没有氧气,则猜想I不正确。
C、将收集的气体用尖嘴玻璃管导出后点燃,并用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 火焰呈淡蓝色, 烧杯内壁有水珠 , 说明有氢气产生,则猜想Ⅲ正确 。
实验操作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某同学认为,实验操作C的方案存在安全隐患,理由是可燃性的气体加热不纯会产生爆炸事件,点燃前先收集一小试管气体来检验纯度后再来做燃烧实验。
【分析】(1)(2)根据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是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来解答;
(3)根据二氧化硫有刺激性气味,氧气具有氧化性,氢气具有可燃性,氢气燃烧生成水来解答;
(4)氢气的燃烧实验前必须检验纯度,否则会产生爆炸事件来解答。
18.【答案】(1)朝向手心;倒放
(2)灯帽
(3)对着自己或他人;预热
(4)向右调节平衡螺母;丙;继续向左盘添加氯化钠直到天平平衡;选择100mL量筒会增大误差;大于
【解析】【解答】(1)如图A所示,手握细口瓶倾倒液体时,细口瓶贴标签的一面要向着手心,以防试剂流下腐蚀标签,细口瓶的塞子要倒放在桌面上,以防沾上污物,污染试剂;
(2)如图B所示,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盖灭后轻提一下灯帽,再重新盖好;
(3)①加热试管中的液体时,试管口不要对着自己或他人,以防液体沸腾,溅出伤人;
②先对试管进行预热,然后用酒精灯的外焰对准药品所在部位加热,以防试管受热不均造成试管;
(4)①某同学检查天平平衡时,若指针向左偏转,应该向右调节平衡螺母;调整天平平衡后,称量固体时,右盘上只加了一个5g的砝码,则天平上的游码位置应是图中的丙,即2.5g的位置;在称量氯化钠的过程中,发现指针向右偏,说明药品的质量还不够,则应该继续向左盘添加氯化钠直到天平平衡;
②量取50mL水时,应选用的仪器是50mL的量筒和胶头滴管,如果选择100mL量筒会增大误差;若仰视读数,看到的读数偏小,但实际量取水的体积偏大。
【分析】(1)液体药品取用是要“一贴(手心)二倒(放瓶塞)三倾斜”。
(2)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
(3)根据加热试管中的液体时操作的注意事项分析。
(4)① 根据托盘天平是是由注意事项分析。
② 读取量筒的示数时,如果俯视, 读出的示数比实际值偏大;如果仰视,读出的示数比实际值偏小,因此正确的方法是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平。
19.【答案】(1)防止瓶塞冲出;产生大量白烟,气球先鼓起后变瘪;
(2)固体逐渐减少,产生气体;二氧化碳气体逸散于空气中;遵守
(3)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
【解析】【解答】(1)甲装置中气球的作用是:防止瓶塞冲出,缓冲气压;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气球先鼓起后变瘪;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盐酸和碳酸钠粉末反应的现象是固体逐渐减少,产生气泡;当反应后观察到天平不平衡,原因可能是:二氧化碳气体逸散于空气中,该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3)乙中有气体生成,需要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实验。
【分析】(1)根据后白磷燃烧产生五氧化二磷,消耗瓶内氧气分析;
(2)根据碳酸钠粉末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分析;
(3)根据有气体参加反应,或有气体生成的反应是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分析。
20.【答案】(1)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
(2)水
【解析】【解答】(1)甲中乒乓球片燃烧,滤纸片不燃烧是因为温度达到了乒乓球的着火点,没有达到滤纸的着火点,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①中的铁钉与水、空气同时接触,铁钉生锈了,③中的铁钉没有与水接触,没有生锈,所以乙中对比①和③说明铁生锈与水有关。
【分析】(1)根据控制变量法,结合物质燃烧条件分析。
(2)根据控制变量法,结合铁生锈的条件分析。
21.【答案】(1)红
(2)氢气或H2
(3)氢或H
(4)一氧化碳或CO;蓝;不成立;黑色粉末变为红色
(5)缺少尾气处理装置(合理即可)
(6)AB或BA
【解析】【解答】实验探究一:(1)蚁酸显酸性,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故向盛有蚁酸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观察到溶液颜色变成红色;
(2)将锌粒放入盛有蚁酸溶液的试管中,有气泡产生,锌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故该气体是氢气;
实验探究二:(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反应物中含氢元素,故生成物中含有水;
(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反应物中含碳元素,故生成的气体可能二氧化碳,也可能是一氧化碳,故猜想②:该气体是CO;
实验现象与结论:I、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故实验时A中白色固体变为蓝色,说明甲酸分解产生的气体中有水蒸气;
Ⅱ、实验时装置B中无明显变化,说明没有二氧化碳生成,则猜想①不成立;
Ⅲ、一氧化碳能与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故装置C中的现象是:黑色固体逐渐变红;
(5)讨论交流:一氧化碳有毒,未反应的一氧化碳逸散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故该装置的缺陷是:缺少尾气处理装置;
(6)拓展延伸:蚊虫叮咬时,能在人的皮肤内分泌出蚁酸刺激皮肤,蚁酸显酸性,能与碱性物质反应,可涂抹碱性物质,酸碱中和,减轻痛苦。
A、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但是腐蚀性较强,不能涂抹氢氧化钠,正确;
B、食醋显酸性,正确;
C、肥皂水显碱性,可涂抹肥皂水,不正确;
D、纯碱显碱性,可涂抹纯碱,不正确。
故答案为:AB。
【分析】(1)蚁酸显酸性,紫色石蕊试液遇酸性溶液变红。
(2)根据锌能与酸溶液反应生成氢气分析。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分析。
(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结合碳元素的氧化物分析。
I、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一氧化碳能与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
(5)根据一氧化碳有毒分析。
(6)根据酸碱中和反应的应用分析。
22.【答案】(1)只有CO2
(2)无明显现象
(3)温度低时反应缓慢,氧气浓度过低
(4)温度较高
(5)稀盐酸;酚酞溶液
(6)Ca(OH)2与Na2CO3反应生成NaOH,干扰后续NaOH的检验
(7)密封、防潮、避免高温;
【解析】【解答】【提出假设1详解】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过碳酸钠(Na2CO4)与热水反应,该气体可能是二氧化碳,该气体可能氧气,该气体可能是氧气和二氧化碳,故猜想二:只有二氧化碳;
【实验验证详解】
为验证猜想一成立,该气体是氧气,检查气密性后,向A中加入热水,将生成的气体依次通过B、C,向D中插入带火星的木条,则B、C装置中均为无明显现象,而装置D中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拓展实验详解】
改用冷水重复上述实验,观察到锥形瓶中有持续的小气泡缓慢放出,带火星的木条没有复燃。该木条不复燃的原因是温度低时反应缓慢,氧气浓度过低;
【交流与讨论详解】
根据分析可知,茶垢清洁剂在热水中,氧化性效果更好,即使用茶垢清洁剂时,加入温度较高的水,效果更好;
【实验验证详解】
步骤1:稀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实验现象为产生气泡,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该反应无明显现象,根据无明显现象,该物质中不含有碳酸钠;
步骤2:另取少量溶液E,滴加CaCl2溶液至不再产生沉淀为止,向上层清液中加入酚酞溶液,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由于滴加氯化钙溶液过量,则完全除去溶液中的碳酸钠,溶液中没有氢氧化钠溶液,滴加酚酞溶液,观察到溶液不变红;
【交流与讨论详解】
步骤2中选用CaCl2而不用Ca(OH)2的原因是Ca(OH)2与Na2CO3反应生成NaOH,干扰后续NaOH的检验;
【总结提升详解】
①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过碳酸钠能与水发生反应,保存茶垢清洁剂应注意密封、防潮、避免高温;
②过氧化钠(Na2O2)与水反应生成过氧化氢和氢氧化钠,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氧气和氢氧化钠,该反应的总反应方程式。
【分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2)根据氧气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分析;
(3)根据氧气浓度低时不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分析;
(4)根据茶垢清洁剂在热水中,氧化性效果更好分析;
(5)根据碳酸钠与盐酸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分析;
(6)根据Ca(OH)2与Na2CO3反应生成NaOH分析;
(7)根据过碳酸钠能与水发生反应生成氧气和氢氧化钠分析。
23.【答案】(1)偏小
(2)H2
(3)乙
(4)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解析】【解答】(1)实验A: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若红磷的量不足,会导致氧气没有完全被消耗,测得的氧气体积分数偏小。
(2)实验B:电解水的实验,a管中收集到的气体比较多,收集的气体是氢气,化学式为H2。
(3)实验C:探究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浓氨水具有挥发性,会挥发出氨气,氨气运动到酚酞溶液中,氨气与水反应生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可观察到乙烧杯中溶液变红。
(4)实验D: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起来了,而红磷却没有燃烧,由此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分析】(1)根据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若红磷的量不足,会导致氧气没有完全被消耗分析。
(2)电解水时,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氢气,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氧气,且两者的体积之比大约是2:1。
(3)根据浓氨水具有挥发性,会挥发出氨气,氨气运动到分析,可观察到乙烧杯中溶液变红。
(4)根据物质燃烧的条件分析。
24.【答案】(1)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钠或NaCl;HCl+NaOH=NaCl+H2O
(2)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放热,导致氢氧化钙溶解度降低,氢氧化钙从溶液中析出产生浑浊
【解析】【解答】(1)①开始pH>7,溶液为碱性,所以反应前烧杯中盛放的液体Y是氢氧化钠溶液;
②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b点pH=7,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所以溶质是氯化钠。
③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饱和石灰水的溶质是氢氧化钙,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是中和反应,放出热量。所以出现浑浊的原因是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放热,导致氢氧化钙溶解度降低,氢氧化钙从溶液中析出产生浑浊。
【分析】(1)① 根据图像,开始pH>7,溶液为碱性分析。
② 根据图像,b点pH=7,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
③ 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
(2)根据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放热分析。
25.【答案】(1)Fe+H2SO4=FeSO4+H2↑;6H2O
(2)在食盐水浓度等其他条件相同时,铁炭质量比2:1、4:1、6:1中,铁炭质量比越小,铁吸氧腐蚀速率越快;1、4、5;铁吸氧腐蚀过程中消耗氧气造成的气压减小的趋势大于反应放热造成的气压增大的趋势,所以瓶内总气压减小,U型管内液面向左偏移
(3)没必要,因为铁炭质量比2:1、食盐水浓度减小到6.5%时,反应速率已无变化;铁炭质量比2:1、食盐水浓度26%,因为升温速率快
【解析】【解答】【查阅资料】(2)①铁在硫酸等酸性条件下发生析氢腐蚀,生成硫酸亚题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填;
②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中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可推出铁吸氧腐蚀的总反应中应补:6H2O;故填:6H2O;
【解释与结论】①从实验记录表中分析可知:在食盐水浓度等其他条件相同时,铁炭质量比2:1、4:1、6:1中,铁炭质量比越小,铁吸氧腐蚀速率越快;故填:在食盐水浓度等其他条件相同时,铁炭质量比越小,铁吸氧腐蚀速率越快;
②分析食盐水浓度对铁吸氧腐蚀速率的影响时,要遵从惟一变量原则:即食盐水浓度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在分析食盐水浓度对铁吸氧腐蚀速率的影响应对比实验时,应该选择:1、4、5;故填:1、4、5;
③示数差3cm是指U型管左侧液面上升3cm。U型管内液面向左偏移的原因是:铁吸氧腐蚀过程中消耗氧气造成的气压减小的趋势大于反应放热造成的气压增大的趋势,所以瓶内总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为了使内外气亚平衡,外界大气压将U型管内的液面向左压如,出现液面向左偏移现象;故填:铁吸氧腐蚀过程中消耗氧气造成的气压减小的趋势大于反应放热造成的气压增大的趋势,所以瓶内总气压减小,U型管内液面向左偏移;
【反思与评价】①有同学提出应该再加一组实验,研究铁炭质量比为2:1、食盐水浓度为3.3%时的实验数据,没必要,因为从实验记录表因素序号4、5中可知:当铁炭质量比2:1、食盐水浓度减小到6.5%时,反应速率已无变化,所以没有必要;故填:没必要,因为铁炭质量比2:1、食盐水浓度减小到6.5%时,反应速率已无变化;
②从实验记录表中综合分析可知;制作发热贴应选择的原料配比为:铁炭质量比2:1、食盐水浓度26%,因为此时升温速率快,达到每10分钟升高7.8oC;故填:铁炭质量比2:1、食盐水浓度26%,因为升温速率快。
【分析】(1)活泼金属与酸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氢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中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推断化学式;
(2)根据控制变量法,结合表格数据综合分析;
(3)根据表格中中数据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26.【答案】(1)b
(2);d
(3)关闭弹簧夹,试管内气压变大,液体被压回长颈漏斗,固体和液体分离,反应自动停止;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则该气体为CO2(或观察澄清的石灰水是否变浑浊);g;h;e;f
(4)加入Ca(OH)2溶液错误。应改为CaCl2溶液或BaCl2溶液等)
(5)根据质量守恒定律, 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则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50g+6.25g-154.05g=2.2g
解:设鸡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x
x=80%
答:鸡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80%
【解析】【解答】(1)仪器中不能用于加热的是量筒,烧杯、试管、蒸发皿都能用于加热操作,故答案为:b。
(2)实验室利用A装置制取氧气,适合固固加热型制取气体,并且试管口没有棉花,适合用氯酸钾制取氧气,氯酸钾在二氧化锰作用下加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若用D装置收集氧气,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气体应从d端进入,空气从c端排出。
(3)B装置可以随时控制反应停止的原理是关闭弹簧夹,试管内气压变大,液体会被压回长颈漏斗,固体和液体会分离,反应自动停止;
实验室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该气体应该为CO2;
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氯化氢气体,制得的二氧化碳中常含有少量的氯化氢气体与水蒸气,若要制取一瓶较为纯净、干燥的CO2,需要先用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除去氯化氢气体;二氧化碳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中溶解度很小,再用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能除去水分,最后收集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所选用装置的导管接口正确连接顺序为a接g、h接e、f接b。
(4)加入Ca(OH)2溶液错误,是因为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会生成氢氧化钠,会影响氢氧化钠的检验,应改为CaCl2溶液或BaCl2溶液等。
【分析】(1)根据仪器的使用注意事项分析。
(2)根据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采取固固加热型发生装置,
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分析。
(3)B装置可以随时控制反应停止的原理是关闭弹簧夹固体分离反应停止;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碳酸钙沉淀。
(5) 先设未知数,正确写出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再找准有关物质,已知量是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未知量是碳酸钙的质量;列比例式计算。
27.【答案】(1)A
(2)1.49
(3)设:该反应生成O2的质量为x。
x=0.96g。
答:该反应生成O2的质量为0.96g。
(4)5:4
(5)1.96
【解析】【解答】 (1) 、 O2能支持燃烧 是氧气的化学性质,故选项A正确; 标准状况下O2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略大 是氧气的物理性质,故选项B错误; O2在低温、高压时能变为液体或固体 是氧气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C错误;
故答案为: A
(2) 、根据题意, KClO3 在 Fe2O3 的催化作用下受热分解,生成了KCl和O2, 称取0.49gFe2O3和一定量的KClO3,充分混合后加热至KClO3完全分解,冷却至室温,称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1.98g,为Fe2O3和 KC的混合物,由于Fe2O3 是催化剂在反应前后的质量是不变的,故剩余固体的质量1.98g中含有0.49gFe2O3,其中KCl的质量为:1.98g-0.49g=1.49g;
故答案为:1.49g
(3) 、 设:该反应生成O2的质量为x
x=0.96g。
答:该反应生成O2的质量为0.96g。
故答案为:
x=0.96g。
答:该反应生成O2的质量为0.96g。
(4) 、根据图表信息可知: KClO3 和 Fe2O3的质量比为5:4时,单位时间内产生的O2的体积最大;
故答案为: 5:4
(5) 、设反应物中的KClO3的质量为y
2KClO32KCl + 3O2↑
245 96
y 0.96g
,解得y=2.45g,则 Fe2O3的最佳质量应为 :,y=1.96g
答;Fe2O3的最佳质量应为1.96g。
故答案为:1.96g
【分析】 (1) 、根据氧气的性质分析解答;
(2) 、根据催化剂的特征和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来分析解答;
(3)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来分析解答;
(4) 、根据题中的信息分析解答;
(5) 、根据题中的信息分析解答;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2024年中考化学二轮专题复习-----计算题(含解析)

下一篇: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2022-2023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图片版 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