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九年级化学二轮专题复习 科普阅读题(含解析)

科普阅读题(7大类型)
【类型1 】 1
【类型2 】 8
【类型3 】 15
【类型4 】 24
【类型5 】 27
【类型6 】 32
【类型7 】 37
类型1
1.(2023 鞍山)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石墨烯——改变世界的神奇新材料
石墨烯是一种单层碳原子晶体,石墨烯的厚度只有0.335nm,是目前为止最薄的二维纳米碳材料。石墨烯具有优良的性能,在纺织、电子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纺织领域是石墨烯应用的新兴领域,纺织面料掺入石墨烯后,在低温情况下、石墨烯可将来自远红外线的热量传送给人体,改善人体微循环系统,促进新陈代谢。石墨烯晶体管的传输速度远选超过目前的硅晶体管,因此有希望应用于全新超级计算机的研发。2004年,科学家用一种非常简单易行的机械剥离法得到石墨烯,之后,制备石墨烯的新方法层出不穷,工业上可采用甲烷在高温和Cu﹣Pd催化下分解制取石墨烯,同时产生氢气。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石墨烯的应用前景会十分广阔。
(改编自《什么是石墨烯》)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石墨烯是由    (填“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2)从材料可知,石墨烯在纺织面料中的作用是    。
(3)石墨烯有希望应用于全新超级计算机的研发,是因为    。
(4)请写出工业上制取石墨烯的化学方程式:   。
2.(2023 无锡)阅读下列短文,回答相关问题。
科技助力人工碳循环
中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大量的能源,目前我国的能源结构中以煤(高碳)、石油(中碳)、天然气(低碳)为代表的化石燃料仍占主导地位,化石燃料的燃烧在释放热量的同时产生CO2,CO2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的开发是我国科学家正致力研发的项目。
CO2也是巨大的碳资源。目前,CO2的低能耗捕集、转化和利用正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根据CO2与其他能源的耦合方式不同,CO2的转化利用技术可分为以下三条途径。
途径1:CO2耦合化石能源的转化利用技术。如CH4与CO2催化重整为H2与CO。
途径2:CO2耦合零碳能源的转化利用技术。如图所示是我国科研团队利用催化剂MoS2实现低温、高效、长寿命催化CO2加氢制甲醇(CH3OH)的工艺。
途径3:CO2直接转化利用技术。如以太阳能或其他可再生能源发电为驱动力,在温和条件下将CO2直接转化为化学原料或燃料。
科学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将促进自然界碳循环回归平衡。如何摆脱对含碳化石能源的依赖,转化利用丰富的CO2资源,跨越低碳及创新新能源,拥抱新式零碳能源,期待同学们学好和利用化学开创未来。
(1)写出自然界中吸收CO2的一条途径:   。
(2)氢氧燃料电池的能量转化形式是将化学能转化为    。
(3)我国科学家将CO2直接转化成葡萄糖的过程中,第一阶段的反应可表示为:2CO2+2H2OR+2O2,R的化学式是    。
(4)写出CO2和H2在MoS2催化剂和加热条件下转化为甲醇(CH3OH)的化学方程式:   。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填序号)。
a.H2、CO2与CH3OH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b.途径2解决了氢气低成本制取和有效储存的难题
c.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向“减碳趋氢”的方向发展
3.(2023 定远县校级一模)阅读科普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广表无际的自然界是一个碳的世界。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变化,对于生态环境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随着工业生产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排入大气中的CO2越来越多,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减少CO2排放,实现碳中和,已成为全球共识。碳替代、碳减排、碳封存、碳循环是实现碳中和的4种主要途径。科学家预测,到2050年,4种途径对全球碳中和的贡献率如图1。CO2的吸收是碳封存的首要环节,常选用NaOH、氨水、一乙醇胺等作吸收剂。在研究膜吸收法吸收CO2时,研究人员通过实验比较了一乙醇胺、二乙醇胺、氨基乙酸钾3种吸收剂对烟气中CO2的脱除效果,其结果如图2。
我国提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作为与担当。实现碳中和人人有责,让我们从衣食住行点滴做起,节约能源,低碳生活。
(1)自然界碳的循环中,天然气(主要成分甲烷)等化石燃料完全燃烧会产生CO2,写出甲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2)由图1可知,到2050年,对全球碳中和贡献率最大的途径是    。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图2可知,随烟气流速增大,CO2脱除效果增强
B.节约用电,绿色出行,有助于实现碳中和
C.CO2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因此大气中CO2的含量越少越好
D.人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碳循环
(4)对比图2中三条曲线,得出的结论是:   。
4.(2023 大庆模拟)阅读下列短文并回答问题。
2021年全国两会,“碳达峰”和“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应对全球气候问题作出的庄严承诺。“碳中和”是指将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通过二氧化碳去除手段,抵消这部分碳排放,达到净零排放的目的。“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地球上的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及大气圈中交换,并随地球的运动循环不止的现象。
(1)以下措施不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是    。(填选项字母)
A.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 B.更多地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
C.植树造林,增加植被面积 D.露天焚烧农作物秸秆以增加肥效
(2)“碳循环”和“碳中和”中的“碳”,含义    (填”相同”或“不相同”)。后者指的是    。(填选项字母)
A.碳原子 B.一氧化碳 C.二氧化碳 D.活性炭
(3)有人认为碳循环过程中碳元素的化合价始终保持不变,你认为  (填“正确”或“不正确”)。
(4)某研究机构发明了转化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技术。
方法一: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生成甲醇(CH3OH)和水,用甲醇生产人造纤维。
方法二: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醇后用作燃料。
这两种转化方法对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影响是:方法一:   (填“增加”或“减少”或“不影响”,下同);方法二:   。
(5)将CO2作为资源是实现碳中和的有效方法。以CO2和H2为原料,在一定条件下可合成C2H6O和一种液态物质,参加反应的CO2和H2的质量比为    。(填最简整数比)
(6)如图是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和氧循环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选项字母)
A.CO2的产生途径主要有化石燃料的燃烧、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碳循环和氧循环分别是指CO2和O2的循环
C.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均发生了化学反应
D.化石燃料燃烧都生成CO2和H2O
5.(2023 明山区校级模拟)阅读科普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随者工业生产的高速发展,排入大气中的CO2越来越多,使温室效应加剧。减少CO2排放,实现碳中和,已成为全球共识。碳替代、碳减排、碳封存、碳循环是实现碳中和的4种主要途径,其中CO2的吸收是碳封存的首要15%环节。科学家预测,到2050年,4种途径对全球碳中和的贡献率如图。
(1)“碳中和”:由图可知,到2050年,对全球碳中和贡献率最大的途径是    。(填序号)
(2)“碳循环”:化石燃料的燃烧是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化石燃料包括石油、天然气和    。天然气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
(3)“碳封存”:自然界吸收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是    作用。
(4)“碳减排”:下列做法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的是    。(填序号)
A.乘坐公共交通替代私家车出行 B.双面打印纸质资料
C.关注个人卫生,使用一次性筷子 D.夏季空调温度不低于26℃
类型2
6.(2023 益阳)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严格来说,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是在一定pH范围内发生的。中学化学中常见的指示剂有石蕊、酚酞、甲基橙等,其中甲基橙在不同pH的溶液中变色情况如下:
指示剂 甲基橙
pH范围 pH<3.1 3.1~4.4 pH>4.4
变色情况 红色 橙色 黄色
材料二:人体内的一些无色液体或排泄物的正常pH范围如下:
物质 唾液 胃液 汗液 胰液
pH 6.6~7.1 0.9~1.5 4.5~6.5 7.5~8.0
(1)在胰液中滴入甲基橙溶液,显    色;
(2)材料二中的四种物质可用甲基橙溶液鉴别出来的是    。
7.(2023 安徽)阅读下列科技短文并回答问题
近年来,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太空中,如何补充宇航员吸入的氧气和处理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是科学家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空间站中,利用太阳能电池板提供的电能,通过电解水制备氧气,利用分子吸附技术,吸收航天员呼出的二氧化碳,同时利用舱内外压强差实现二氧化碳的脱附,将其排入太空。
我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座舱通过专用风机将座舱空气引入净化罐,利用无水氢氧化锂吸收二氧化碳,净化后的空气再重新流回座舱。
(1)文中提到的氧化物有    (填化学式)。
(2)空间站内的空气为    (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3)宇航员呼出的气体中除CO2外,还含有    (填1种即可)。
(4)LiOH、NaOH均可吸收CO2,请写出NaOH吸收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5)相同条件下,不同吸收剂吸收CO2的最大质量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选用LiOH作吸收剂的原因是    。
8.(2023 雷州市校级一模)阅读下列短文,并回答问题。酸碱度与人体健康
人体的体液有一定的酸碱性,且其酸碱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这样才能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正常人体血浆pH为7.35﹣7.45,但CO2扩散到血液中时会引起血浆pH略有改变。
人体胃液担负着食物的消化,pH为0.9﹣1.5,20世纪初科学家在人体胃内发现了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旋杆菌能引起慢性胃炎,它主要是通过其产生的脲酶分解尿素产生氨而中和人体胃酸,导致人体胃内酸碱失衡,胃液分泌异常。
如图是一组胃病患者在空腹状态下24小时胃液pH的变化曲线,科学家发现人体胃液的pH影响人体对药物的吸收,胃液pH低时,胃对弱酸性类药物的吸收相对多;胃液pH高时,有利于弱碱性类药物的吸收。
(1)正常人体血浆呈    (填“弱酸性”或“弱碱性”)。
(2)CO2扩散到血液,血浆的pH会减小,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脲酶分解尿素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O(NH2)2+H2OX+2NH3↑,则X的化学式    。
(4)分析如图,患者服用含氢氧化铝的胃药时,最适宜的用药时间约为    。
(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胃酸能帮助消化食物,胃酸分泌越多越有利于人体健康
B.患者的用药时间也会影响到药效
C.胃液的酸性比血浆的酸性弱
9.(2023 越秀区校级二模)阅读下列短文并回答问题。
今年全国两会,“碳达峰”和“碳中和“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舆论热词。“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应对全球气候问题作出的庄严承诺。“碳中和”是指将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通过二氧化碳去除手段,抵消这部分碳排放,达到净零排放”的目的。“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地球上的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及大气圈中交换,并随地球的运动循环不止的现象。
(1)以下措施不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是    。
A.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 B.更多地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
C.植树造林,增加植被面积 D.露天焚烧农作物秸秆以增加肥效
(2)某研究机构发明了转化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技术。
方法一: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生成甲醇(CH3OH)和水,用甲醇生产人造纤维;
方法二: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醇后用作燃料。
这两种转化方法对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影响是方法一:   ;方法二:   。(填“增加”或“减少”或“不影响”)
(3)将CO2作为资源是实现碳中和的有效方法。以CO2和H2为原料,在一定条件下可合成C2H6O和一种常见的液态物质,反应方程式为    。
(4)如图3是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和氧循环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CO2的产生途径主要有化石燃料的燃烧、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碳循环和氧循环分别是指CO2和O2的循环
C.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均发生了化学反应
D.化石燃料燃烧都能生成CO2和H2O
(5)如图为CO2与过量KOH溶液反应示意图。图1为松开橡皮塞前的状态,图2为松开橡皮塞一段时间后的状态。请画出图2试管中B区的主要微观粒子组成示意图,并进行必要的标注(粒子数目不作要求:水分子不用画出)。
10.(2023 平南县模拟)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对于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已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共识和一致行动。中国承诺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主要举措有:
一、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利用,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二、加强废旧金属、废旧轮胎、废塑料、医用输液瓶(袋)等主要再生资源领域行。
业规范条件企业创建,推动资源利用循环化转型。
三、加强“碳捕捉与封存”“碳转化利用”等减碳技术攻关,加快推动科技减碳。
(1)化石燃料是指石油、   和天然气。
(2)回收利用废旧金属的好处有    (写出一种即可)。
(3)“碳捕捉与封存”技术有多种途径。
①利用NaOH溶液喷洒成雾状“捕捉”二氧化碳。喷洒成雾状的目的是    。
②利用高压将二氧化碳压入地下封存,如图所示。此封存技术可行的依据是    (请从微观的角度回答)。
(4)“碳转化利用”是指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甲烷、甲醇、淀粉等物质。下图是二氧化碳转化为甲烷的微观示意图,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类型3
11.(2023 雅安)阅读科普短文,回答相关问题。
皮蛋又名松花蛋,具有千年的历史传承,是中华美食的重要组成部分。王士雄曾在《随息居饮食谱》中说:“皮蛋,味辛、涩、甘、咸,能泻热、醒酒、去大肠火,治泻痛,能散能敛”。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国际化潮流的涌动,皮蛋远销欧美等三十多个国家,成为了外国消费者青睐的对象,具有极高市场价值,甚至被视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皮蛋的历史要追溯到明孝宗十七年的《竹屿山房杂部》,该书第一次提到“混沌子”,书中这样写到,把炭灰和石灰用盐水混合好,涂在蛋上,封存35天,就是皮蛋了;稍晚至明末,戴曦著的《养余月令》一书中,有“牛皮鸭子”的制法,“每百个用盐十两,粟炭灰(含K2CO3)五升,石灰一升,如常法腌之入坛……”。随着经验的累积,皮蛋的制作方法主要分为液浸法和涂泥法,液浸法是将氢氧化钠、盐、茶末等混合均匀后,配成液体,将选干净的鲜蛋浸泡一段时间,等待腌制成熟。涂泥法的原料与浸泡法基本一致,但是会在浸泡溶液中加入草木灰和黄泥制作成泥料。
优质皮蛋其内容物凝固完全:富有弹性。皮蛋凝胶的弹性是衡量其质量优劣的一个重要物指标,而蛋白质的结构是其凝胶性质的基础。皮蛋在腌制过程中蛋白凝胶的pH与游离碱度的均先迅速升高,后缓慢下降的趋势。原因是在强碱的诱导下,皮蛋凝胶的形成经过了4个阶段:化清、凝圆、转色、成熟。在化清阶段,料液中的NaOH大量渗透到蛋内,蛋白的pH和游离碱度升高很快,但由于料液中的金属离子溶化合物沉积在蛋壳气孔和蛋膜同孔上,阻碍料液向蛋内渗透,蛋白和蛋黄的pH和游离碱度变化分别如图1、图2所示。蛋黄主要是由33.8%的脂肪和14.5%的蛋白质组成,蛋黄凝胶的形成受水分和盐分的影响。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皮蛋在腌制过程中蛋白的游离碱度达到最大值的时间是第    天。
(2)皮蛋因含有碱性物质食用时有明显的涩味,可加入    降低涩味。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皮蛋远销欧美等三十多个国家,具有极高市场价值
B.皮蛋的制作方法,主要分为液浸法和涂泥法
C.栗炭灰的浸出液呈碱性,是因为其中含的K2CO3是一种碱
D.蛋黄凝胶的形成仅受盐分的影响
(4)“牛皮鸭子”的制作过程中,栗炭灰与石灰泥【主要成分Ca(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5)皮蛋在腌制过程中蛋白的pH达到最大值后逐渐下降,而蛋黄的pH仍逐渐上升,推测这种变化可能的原因有    。
12.(2022 遵义)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柑橘之“镁”
镁是柑橘生长发育必需的中量元素,能促进柑橘果实膨大,增加果实汁液、增甜、促进叶绿素的合成、使叶片保持浓绿、克服大小年结果和促进维生素A、C的合成,从而有利于提高柑橘果实的品质和产量。
在科研和生产中,往往通过分析柑橘当年生营养性春梢叶片的镁含量来判断是否缺镁。当叶片中镁含量低于3g/kg时,通常需要向土壤中施加镁肥,柑橘的生长还与土壤的酸碱性有关,土壤过酸、过碱均不利于柑橘生长,因此施加镁肥时需考虑土壤酸碱度,当土壤pH>6时,施用硫酸镁30﹣50kg/亩较适宜;当土壤pH<6时,可以施用氢氧化镁30﹣40kg/亩或氧化镁20﹣30kg/亩。
通常矿物元素为离子态时才能被植物根系吸收,当施加氢氧化镁时,部分氢氧化镁在土壤中水的作用下会生成镁离子和氢氧根离子。
在中国,80%的土壤有效镁含量偏低,合理施加镁肥,有助于柑橘丰产丰收。
(1)柑橘根系以    (填微粒符号)形式吸收镁元素。
(2)向土壤中施用上述镁肥,除了可以补充镁元素外,还有的作用是    。
(3)文中提及的三种镁肥中主要成分属于氧化物的是    。
(4)氢氧化镁分散到水中可形成悬浊液,静置后取上层清液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呈    色。
(5)柑橘生长过程中还需要其他肥料,写出一种常见的铵态氮肥:   。
13.(2023 洪泽区校级二模)阅读下面的科普短文。
清除CO2是载人航天器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的重要问题,目前主要包括LiOH清除、固态胺吸附和分子筛吸附等方式。LiOH清除利用了LiOH与CO2的化学反应,由于LiOH不可再生,该技术目前多用于短期载人航天任务。固态胺能吸附CO2和水蒸气,且可在真空条件下再生,因此可用于中长期载人航天任务。研究发现,CO2分压和温度对CO2吸附量有影响,如图1所示。分子筛中的吸附剂是沸石。沸石的吸附能力强,且能在高温条件下再生,因此多应用在多人、长期航天任务中、水会影响沸石的吸附性能,通常需对沸石进行干燥处理。相同温度下,干燥时间对不同种类沸石CO2吸附量的影响如图2所示。
科学家们会依据任务持续时间、成员人数及对应的消耗品、设备质量等因素,选择适合的CO2清除技术,以保障宇航员的生命安全。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目前航天器中的CO2清除技术有    (写出一种即可)。
(2)已知LiOH具有与NaOH类似的性质,LiOH与CO2反应生成Li2CO3的化学方程式为    。
(3)由图1可得到,CO2分压对CO2吸附量的影响的结论:温度相同时,CO2分压在0~2.0kPa范围内,   。
(4)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填“对”或“错”)。
①由于LiOH不可再生,因此不能用于载人航天任务。    。
②分子筛对CO2的吸附能力强,且可循环利用,多用于长期航天任务。    。
14.(2023 姑苏区校级二模)阅读科普短文,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合成氨是人类科学技术上的一项重大突破,为化肥工业奠定了基础,如图是合成氨的工艺流程:
材料二:科学家还发现氨气是一种清洁能源,在纯氧中可以完全燃烧,只生成水和氮气,使得液氨有望取代液氢成为新一代绿色能源。如表1为氨气和氢气的部分信息:
表1:
性质名称 颜色、气味 熔点/℃ 沸点/℃ 25℃水中溶解度/g L﹣1 标况下密度/g L﹣1
氨气 无色、刺激性 ﹣77.7 ﹣33 456 0.6942
氢气 无色、无味 ﹣259.2 ﹣253 0.0015 0.0899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1,上述流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
(2)如图2,按下列条件进行合成氨反应,若要达到氨含量达到40%,你建议工厂选用的合成氨环境条件是:   。
A.300℃低压 B.500℃高压
(3)如表1,请写出氨气在纯氧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4)如表2中物质的沸点判断,要将产物NH3与N2、H2分离开来,最适宜的温度应该控制在    (填序号)。
表2:
物质 H2 N2 NH3
沸点 ﹣252℃ ﹣195.8℃ ﹣33.5℃
①﹣252℃≤t<﹣33.5℃ ②﹣252℃≤t<﹣195.8℃ ③﹣195.8℃≤t<﹣33.5℃
(5)科学家最新研制了常温、常压下电解法合成氨的方法,原理如图3所示。电源的正极会产生氧气,负极会产生氨气,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反应所得氧气与氨气的质量比远大于理论值,可能的原因是    、   。
15.(2023 梁溪区二模)阅读下列短文,回答相关问题。
奥美拉唑
胃酸是胃液中非常重要的消化液,它能够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但胃酸并不是越多越好。当胃酸分泌过多时,会直接损害胃黏膜,严重的会导致胃溃疡,也会使定居于胃黏膜的幽门螺旋杆菌大量繁殖,引起各类胃肠道疾病。奥美拉唑是治疗胃酸过多引起的各种消化系统疾病的常用药物。
1988年,奥美拉唑由瑞典Astra公司研发上市,是目前胃酸抑制剂中疗效最强的药物之一。奥美拉唑能使细胞壁内的H+无法转运到人体的胃液当中,从而有效抑制胃酸的分泌。但是奥美拉唑在酸性或者光照条件下极不稳定,在胃液中会迅速分解。将奥美拉唑制成肠溶片、肠溶胶囊或奥美拉唑和碳酸氢钠的包芯片,都能很好的解决该问题。
肠溶片:将奥美拉唑做制成肠溶片,肠溶膜衣在酸中不溶解,在肠液中溶解,这种工艺保护了奥美拉唑,但是包肠溶膜衣技术要求高,物料和人工成本增加。
肠溶胶囊:将奥美拉唑和碳酸氢钠直接混合灌装于胶囊,服用后,碳酸氢钠快速释放,在胃液中反应,同时给奥美拉唑提供稳定的碱性环境。但由于其工艺仅仅将奥美拉唑与碳酸氢钠及辅料简单混合,无法确保药物释放的先后顺序。
奥美拉唑包芯片:如图1所示结构,设计奥美拉唑和碳酸氢钠包芯片,其中碳酸氢钠为包芯片的外层,可迅速的崩解,避免奥美拉唑直接接触胃液,碳酸氢钠外层崩解后,奥美拉唑也能够迅速在胃内释放,有效提高了奥美拉唑的生物利用度。图2为包芯片和市面上的奥美拉唑普通片在胃酸中不同时间点pH的变化趋势。
通过制剂工艺的改进,生产的复方奥美拉唑包芯片质量及效果优于原药,且制药成本及稳定性都有很大优势。因此,在药品研发的过程中,不宜盲目迷信其生产及制作工艺,需要增强自信,大胆创新,自主研发新药剂。
回答下列问题:
(1)奥美拉唑的化学式为C17H19N3O3S,其中氮元素和硫元素的质量比为    。
(2)碳酸氢钠俗称    ,碳酸氢钠在胃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结合图1和图2,简述奥美拉唑包芯片质量及效果更优的原因    。
(4)下列关于奥美拉唑相关药品描述正确的是    (填序号)。
a.幽门螺旋杆菌在胃酸过多的情况下会大量繁殖,影响人体健康
b.奥美拉唑胶囊和奥美拉唑包芯片一样,都加入了碳酸氢钠,效果一致
c.奥美拉唑药物中加入碳酸氢钠除了能够提供碱性环境外,还能中和胃酸
d.在药品研发过程中,不仅要考虑药效,还要综合考虑药物研发的工艺和成本
类型4
16.(2023 营口)阅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灭火器及其使用方法、适用范围
干粉灭火器:干粉主要成分为碳酸氢钠或磷酸二氢铵(NH4H2PO4)等。灭火时干粉中的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而磷酸二氢铵受热分解生成氨气、五氧化二磷和水。二者分解吸收热量,同时产生的固体粉末履盖在可燃物表面使火熄灭。
干粉灭火器可扑灭一般失火及油、燃气等燃烧引起的失火。灭火时需上下摇动灭火器几次,拔出保险销,距火3米处,对准火焰,压下把手,扫射即可。
二氧化碳灭火器:加压时将液态二氧化碳压缩在小钢瓶中,灭火时再将其喷出。灭火时不会因留下任何痕迹而使物体损坏,因此常在图书馆、档案室等场所使用。
水基型灭火器:装有AFFF水成膜泡沫灭火剂和氮气。灭火时操作方便,泡沫和水膜的双重作用,使其能快速、高效灭火,能用于扑灭非水溶性可燃性液体及固体材料引起的失火。
(1)干粉灭火器灭火时应对准火焰    (填“上部”“中部”或“根部”)扫射;
(2)请你推测,精密仪器失火可使用    灭火器灭火;
(3)磷酸二氢铵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是    。
(4)使用水基型灭火器的优点是    (答一点即可)。
17.(2023 长沙)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煤被誉为“工业的粮食”、“黑色金子”。煤最大的用途是作为燃料,用于发电。煤燃烧过程中产生硫的氧化物,可以生产出优质硫酸。煤灰和煤渣可以用来制造水泥等建筑材料,在煤灰里甚至还可以提取出半导体材料——锗和镓。“煤氏三兄弟”是指无烟煤、烟煤、褐煤,它们的含碳量依次降低。无烟煤是一种很好的燃料,烧起来火力很强,发热量最高,烟尘很少,燃烧后灰渣也不多。
(1)根据“煤燃烧过程中产生硫的氧化物”,说明煤中除碳元素以外还含有    元素;
(2)“无烟煤、烟煤、褐煤”中含碳量最低的是    ;
(3)无烟煤作为一种很好的燃料,原因是    (任写一点)。
18.(2023 零陵区模拟)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除夕的夜晚,烟花在空中绽放,绚丽无比。烟花又称花炮、烟火、焰火,主要用于典礼或表演中。
烟花和爆竹的组成类似,其中都包含黑火药。黑火药由硝酸钾、木炭和硫粉混合而成,一定条件下引燃会发生剧烈反应,瞬间产生大量由二氧化碳、氮气等组成的混合气,同时释放大量热。由于气体体积急剧膨胀,压力猛烈增大,于是发生爆炸。在军事上,黑火药是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用作枪弹、炮弹的发射药等。
制作烟花的过程中,还加入一些发光剂和发色剂,它们使烟花呈现五彩缤纷的颜色。发光剂是金属镁或金属铝的粉末。发色剂是一些金属化合物,不同金属元素的化合物在火焰上灼烧时,发出不同颜色的光芒。例如,氯化钠和硫酸钠等物质在火焰上灼烧时会发出黄色光芒;含钙化合物会发出砖红色光芒;含铜化合物会发出绿色光芒。因此,人们常通过燃放烟花来烘托节日气氛,但由于黑火药燃烧会产生有害气体,也带来一些环境问题。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燃放烟花时,可以闻到一股刺激性气味,说明分子    。
(2)黑火药爆炸时,除二氧化碳、氮气以外的其它产物中一定含    元素(填元素符号)。
(3)镁粉在空气中燃烧发光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4)灼烧时发出绿色光芒的化合物可能是    (任写一种物质的化学式即可)。
(5)为减少燃放烟花爆竹造成的大气污染,可采取的措施有    。
19.(2023 西岗区模拟)清明节因“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得名,该节气既是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
[资料]①森林中大多数有机物质均属于可燃物:如树叶、树枝、树干、树根、枯枝落叶、林地草类、苔藓、地衣和腐殖质、泥炭等均可以燃烧。②一旦发生森林火灾,产生的烟雾比城市雾霾颗粒更小,易形成高温﹣污染复合型现象,导致的健康危险更大。
(1)南方气温较高,森林火灾发生几率更大,原因是    。
(2)森林火灾产生的烟雾由多种物质组成。产生炭黑颗粒的原因是①   ,除水蒸气外,还可能含有的一种污染物是②   。
(3)清明祭扫严禁野外用火、携带火种和易燃易爆品进山入林。如发生森林火灾,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树木砍掉,目的是    。
类型5
20.(2023 枣庄)天然气不仅是优质的能量来源,还是宝贵的化工资源。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在天然气的开发利用方面已取得重大突破。
方法一:煤气化生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在高温、高压和“甲烷化催化剂”的作用下,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别与氢气反应生成甲烷,其中“甲烷化催化剂”在这两个化学反应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方法二:开发煤层气,煤层气指储存在煤层中,以甲烷为主要成分的烃类物质,俗称“瓦斯”,是与煤伴生、共生的气体资源。
方法三:开发可燃冰,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水合物,甲烷水合物能稳定存在的压强和温度范围如图所示,可燃冰一且离开海床便迅速分解,容易发生井喷意外,还可能会破坏地壳稳定平衡,引发海底塌方,导致大规模海啸,所以可燃冰的开采困难。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方法一中提到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别转化为甲烷的关键反应条件是使用    。
(2)方法一中一氧化碳转化为甲烷的原理可以表示为:CO+3H2CH4+H2O,则二氧化碳转化为甲烷的原理为    (写化学方程式)。
(3)从物质分类角度分析,方法二中的煤层气属于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4)根据方法三,判断有关可燃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15℃和100atm时,可燃冰能稳定存在
B.可燃冰开采时若出现差错,可能导致严重的自然灾害
(5)“碳中和”中的“碳”是指  (填“CO”或“CO2”)。我国政府提出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
和”,下列做法符合“碳中和”理念的是    。
A.植树造林 B.焚烧秸秆 C.节能减排 D.燃放烟花
21.(2022 鞍山)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海洋是巨大的资源宝库
【材料1】海洋蕴含着丰富的油气资源。我国南海中南部油气地质资源量占我国总储量的53%,可采资源量占66%。西沙群岛、中沙群岛的水下有上千米的新生代沉积物,是大有希望的海底石油和天然气产地。天然气主要成分甲烷的含碳量相对较少,燃烧较完全,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比起煤和石油制品相对较少,通常被称为“清洁能源”。
【材料2】海洋是化学资源宝库,含有80多种元素,钠和氯是其中含量较高的元素。海水中存在大量的氯化钠、氯化镁、氯化钙等盐类物质,生活中的食盐主要来自海洋。
【材料3】海洋是能力出众的“捕碳者”。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这个庞大的碳库储碳量是陆地的20倍、大气的50倍。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产生的二氧化碳有大约48%被海水吸收。
(节选自《知识就是力量》)
回答下列问题:
(1)石油是    (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
(2)甲烷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
(3)工业上从海水中获得粗盐的结晶方法是    。
(4)海洋作为“捕碳者”可以有效缓解的环境问题是    。
22.(2023 合肥模拟)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
海洋中的化学资源十分丰富。海水由96.5%的水和3.5%的溶解的盐组成。海水中主要有4种金属离子(Na+、Mg2+、Ca2+、K+)和2种酸根离子(Cl﹣、)。当把海水蒸干时,任一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都可以结合构成一种盐。海水中含量最多的金属离子是Na+,含量最多的非金属离子或酸根离子是Cl﹣,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O。海底矿物可燃冰含量丰富。可燃冰由天然气和水在低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冰状固体。其燃烧产生的热量比同等条件下的煤或石油产生的热量多得多。燃烧后几乎不产生任何残渣或废气,被科学家誉为“未来能源”、“21世纪能源”。海水淡化是人类利用淡水的有效途径之一。海水“晒盐”是当今人类获得食盐的最主要手段。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化学资源,还包括矿产资源、动力资源、生物资源等。
(1)金属离子Mg2+中数字“2”表示的含义是    。
(2)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可燃冰用作“未来能源”   。
(3)海水晒盐原理属于    。
A.降温结晶 B.蒸发结晶 C.化学变化 D.以上都不是
(4)请你为人类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提一条合理建议    。
23.(2023 田家庵区校级模拟)阅读科普短文,回答问题。
随着工业生产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越来越多。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实现碳中和,已成为全球共识。碳替代、碳减排、碳封存、碳循环是实现碳中和的四种主要途径。科学家预测,到2050年,四种途径对全球碳中和的贡献率如图。
我国提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彰显了大国的作为与担当。实现碳中和人人有责,让我们从衣食住行点滴做起,节约能源,低碳生活。
(原文作者邹才能、林忠华等,有删改)
(1)碳中和战略有利于控制    的排放,由图可知,到2050年,对全球碳中和贡献率最大的途径是    。
(2)碳封存时常用NaOH溶液吸收二氧化碳,反应生成Na2CO3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碳替代指用新能源代替传统的化石能源,目前人类可开发和利用的新能源有  (写一种即可)。
(4)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也可以从身边的事情做起,响应“低碳生活”。请列举一个你可以做到的事情    。
类型6
24.(2023 娄底)2023年2月23日,新建厦门北站建筑面积约1400平方米的天窗施工调试成功,标志着中国高铁站房面积最大的智能天窗建成。值得关注的是,分布在天窗四周的风雨感应器,可根据每天实时监测的光照强度、风力大小、降雨及室内外温差等数据,自动开合天窗及窗帘,为旅客营造舒适换乘环境的同时,实现节能降耗。根据厦门地区以往天气计算,预计每年可节省约40天的通风系统运转,相当于每年减少14.13吨二氧化碳排放。不仅如此,新建厦门北站屋面还安装了约7000平方米的智能光纤系统,应用面积居全国之首。据统计,厦门北站应用的光纤长度超10万米,通过智能光纤系统,采光机自动精准追踪太阳方位,对太阳光的直接利用不发生能量转换,一次光能利用率最高可达80%,较国外同类型产品提升120%。
(1)新建厦门北站通过计算机芯片能控制天窗及窗帘的自动开合,智能光纤系统的使用能极大的提高光能利用率,这些都离不开元素硅,芯片的主要成分为硅,智能光纤的主要成分是硅的正四价氧化物,请写出智能光纤主要成分的化学式    。
(2)新建厦门北站屋面安装的智能光纤系统,其一次光能利用率最高可达80%,较国外同类型产品提升120%。请问原因是    。
(3)智能天窗用了近2000根异形钢构件,同学们家里也会用到金属制品,请举例说明你们家里常用的一种金属制品    。
25.(2023 兰州)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荧光棒,外形多为条状,外层以聚乙烯包装,内置一玻璃管夹层。其中的化学物质主要有三种:过氧化物、酯类化合物和荧光染料。简单地说,荧光棒的发光原理是玻璃管夹层内外的过氧化物和酯类化合物反应,将反应后的能量传递给荧光染料,再由染料发出荧光。发光的同时并不产生热量,属于“冷光源”,因此发光的效率很高。荧光棒发光时间受温度、刚折时亮度的影响。环境温度越高,发光时间越短;刚折时的亮度越高,发光时间也越短。
荧光棒所发出的光是靠化学反应激发染料发出的非放射性光,而不是由放射性激发染料发出的光,不会伤害人体。但荧光棒中的化学成分苯二甲酸二甲酯和苯二甲酸二丁酯,具有低毒性,如果误吸或触碰,会造成恶心,头晕、麻痹其至昏迷等现象。所以,只要使用方法正确,荧光棒不会对人体造成太大伤害。
(1)荧光棒的外层包装聚乙烯属于    (填“天然材料”或“合成材料”)。
(2)荧光棒发光过程将化学能转化为    能。
(3)下列有关苯二甲酸二甲酯(C10H10O4)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填字母序号)。
A.C10H10O4属于有机物
B.C10H10O4由三种元素组成
C.C10H10O4中碳、氧元素质量比为15:7
D.每个C10H10O4分子由10个碳原子、10个氢原子和4个氧原子构成
(4)荧光棒在使用和保存时应注意    (答一点即可)。
26.(2023 镜湖区模拟)阅读下列科技短文并回答问题。
光导纤维,简称光纤,根据材料不同分为石英光纤(SiO2)、玻璃光纤和聚合物光纤(又称塑料光纤)等。光纤作为光的传导工具广泛应用于生活、生产中。例如,治疗新生儿黄疸的蓝光治疗毯,是用塑料光纤和纺织织物共同织成,具有柔软、可弯曲等性能。又如光纤在光催化降解污水中也有着重要应用,其中光催化剂利用光能催化降解污染物。研究人员以甲基橙为模拟污染物,测定了不同条件下甲基橙的降解效果,结果如图所示。我国科学家研制出了冰单晶微纳光纤,它是由水分子构成,与冰中水分子排列方式不同,在光的操控方面具有潜在的优势。
(1)短文中提到的物质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
(2)据图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3)石英光纤和镁粉混合高温加热可以制备单质硅和另一氧化物,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根据短文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
A.冰单晶微纳光纤和冰的结构、性质完全相同
B.塑料光纤也具有柔软、可弯曲性
C.光纤在生活、生产、医疗等方面有广泛用途
27.(2023 翠屏区校级二模)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22年6月5日10时44分,神舟14经过约577秒顺利到达预定轨道,再次告知世人,中国已是当今世界太空强国之一。探索太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宇航服研究和航天技术的融合。宇航服是保障航天员的生命活动和工作能力的个人密闭装备。
中国科学家们研发出了三种类型的宇航服,即舱内宇航服(IVA)、舱外宇航服(EVA)、舱内/舱外宇航服(IEVA)。
整套舱外宇航服的编制层数多达十数层,每层基本都是不同的材料,每层执行不同的功能。最内层由尼龙经编材料制成,另一层由弹性可穿戴聚合物氨纶组成,还有一层尼龙聚氨酯涂层,这层编织物会参与宇航服的加压。在压力抑制层中,编织结构由涤纶、聚酯化合物组成。其他合成编织物还有氯丁橡胶、镀铝聚酯薄膜、凯夫拉纤维、Gortex(一种防风、防水、透气薄膜材料)、Nomex(耐热性能在250℃内,有过滤和绝缘效果)等。
而镀铝薄膜的铝层厚度约为0.04um左右,具有优良的耐折性和良好的韧性,具有极佳的金属光泽。
除了合成纤维以外,其他混合原料也必不可少。如上躯干的玻璃纤维是主要材料:太空行走期间还有氢氧化锂作为去除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过滤器;宇航服的电池结构有一部分来自于银锌混合物;头盔部分主要由聚碳酸酯材料组成……
(1)金属铝具有的物理性质    (写一点)。
(2)氯丁橡胶属于合成橡胶,与天然橡胶相比,它具有高弹性、绝缘性,这两种性质都属于    。
A.物理性质 B.化学性质
(3)锂和铝的利用要比铜和铁晚的多,其实质原因主要是锂和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和铁    。
A.弱 B.强
(4)宇航服中,生命维持系统可以看作一个独立的背包装置,这里面备有电源、通风风扇和通讯设备、二氧化碳去除过滤器、   。
A.氧气 B.氮气
(5)氢氧化锂(LiOH)的性质与NaOH相似,可以与CO2反应,写出氢氧化锂与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类型7
28.(2022 淮安)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铁是生活中使用最广泛的金属,活泼性较强,铁元素属于人体必需微量元素之一。
我国在春秋时期就开始了铁的冶炼,汉代出现了最早的炼铁高炉。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修筑洪泽湖大堤,所展现出的勤政爱民、甘于奉献是其一生赤子情怀的缩影。林则徐用生铁铸成铁锅(如图1),放在条石的齿槽之间,再浇上由糯米汁与熟石灰搅拌而成的砂浆,使得条石与条石牢牢地黏合在一起,不留丝毫缝隙,做到了针插不进、水泼不进。他还在每一块铁锔上刻上自己的名字,以表示对其修筑的工程终身负责。如今一百九十多年过去了,洪泽湖大堤依然固若金汤。
(1)人体缺乏铁元素,会影响健康,易得    (填序号)。
A.佝偻病 B.贫血症 C.甲状腺疾病
(2)工业上用赤铁矿石(主要成分:Fe2O3)冶炼生铁,Fe2O3与C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利用铁锔和砂浆将条石与条石牢牢黏合在一起,使大堤固若金汤。
①说明铸造铁锔的生铁具有的物理性质是    。
②砂浆中的熟石灰与空气接触,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4)从条石中取出的铁锔暴露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表面因生锈而腐蚀。导致铁腐蚀的因素有多种,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对此开展以下探究:取四份质量均为0.15g的生铁粉末,分别放入如图2所示装置中进行四次实验。内容记录如下表所示:
序号 实验操作 3分钟时氧气的含量
Ⅰ / 21%
Ⅱ 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滴加2mL蒸馏水,关闭活塞 15%
Ⅲ 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滴加2mL食盐水,关闭活塞 8%
Ⅳ 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滴加2mL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盐酸,关闭活塞 13%
①由实验Ⅱ、Ⅲ可知,加速铁生锈的物质是    。
②能说明铁生锈需要水的证据是    。
③实验Ⅳ中氧气含量下降的原因可能是    。
29.(2021 兰州)阅读下面科普短文,回答有关问题。
甲醛(CH2O)在常温下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极易溶于水,是重要的工业原料。由于甲醛具有较高毒性,影响人体健康,因此刚装修好的房屋不宜立即入住,需开窗通风一段时间。
某实验小组在4个密闭仓中分别研究了绿萝、白鹤芋、吊兰、袖珍椰子4种观叶植物0﹣12h内净化甲醛的能力(图1)和绿萝在0﹣4h、4﹣8h、8﹣12h不同时间段净化甲醛的趋势(图2)。从图2中可以看出不同时间段植物净化甲醛的速率不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两点,一是甲醛初始浓度高,对植物形成胁迫作用,植物为了缓解这种胁迫而调动自身某些快速反应机制将甲醛吸收代谢,当密闭仓中甲醛浓度降低到一定值时,植物感到胁迫降低,就放慢了代谢速率;二是植物的根系及盆土起到一定的净化作用,在较短时间内降低密闭仓中的甲醛浓度。
(原文作者:宋岚)
(1)活性炭对甲醛也有一定的净化能力,是因为活性炭具有    性。
(2)由图1可知,4种观叶植物净化甲醛百分率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3)根据图2分析,绿萝在    时间段内净化甲醛的速率最高。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大量甲醛给海产品保鲜
B.甲醛是重要的工业原料,但使用时需考虑其对环境的影响
C.在甲醛浓度较高的初始阶段,根系和盆土没有起到净化作用
D.通风换气不能降低室内甲醛含量
30.(2023 绵竹市模拟)阅读下面科普短文,回答问题:
钙是人体内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组分。主要以羟基磷酸钙[Ca10(PO4)6(OH)2]晶体的形式存在,它使得骨骼和牙齿具有坚硬的结构支架。幼儿及青少年缺钙会患佝偻病和发育不良,老年人缺钙会发生骨质疏松,容易骨折。因此,人体每日必须摄入足够量的钙。未成年人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钙的需要量也相对较大,可达成人需要量的2~4倍,要特别注意补充。人体对钙的需要可以从食物中获得,奶、奶制品、豆类、虾皮等食物中含钙丰富,是日常饮食中钙的较好来源。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从物质分类上,羟基磷酸钙[Ca10(PO4)6(OH)2]属于    (填“化合物”或“混合物”)。
(2)青少年缺钙会患    。
(3)下列食物可为人体补钙的是    (填序号)。
A.牛奶 B.新鲜蔬菜 C.纯水 D.虾皮
31.(2023 南安市模拟)阅读下面科普短文。(原文作者宋国安、杨铭铎等,有删改)
土豆是继水稻、小麦、玉米之后的第四大粮食作物,含淀粉、蛋白质、维生素C等多种营养物质(如下表所示),是餐桌上的美味食材。鲜土豆中主要营养物质的含量(每100g)
蛋白质/g 脂肪/g 淀粉/g 钙/mg 磷/mg 维生素C/mg
1.5 2.3 0.4 0.94 17.5 28.0 11 60 15 68 20 40
土豆切开后发生褐变,用水浸泡能防止褐变,但会引起营养物质流失。用土豆片进行实验,测得其食用品质、淀粉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随浸泡时间的变化如下:
土豆变绿、发芽时,龙葵素含量显著增高,而龙葵素多食可导致中毒,就算是把变绿、发芽的部位削掉,也不宜食用。除食用外,土豆还可以作为原料广泛用于医药、化工、纺织、造纸等工业中。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土豆中主要含有的营养素是    。土豆中还含有较丰富的钙,人体中若缺乏钙元素,容易引发    等疾病。
(2)由图1可知:60min内,   (填序号)。
A.浸泡30min比10min脆性分值高
B.浸泡10min与不浸泡相比,硬度、咬碎感均无明显变化
C.随着浸泡时间的增加,黏结性、弹性分值均降低
(3)由图2可知:土豆片的淀粉含量与浸泡时间的关系是    。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填序号)。
A.土豆是四大粮食作物之一 B.变绿、发芽的土豆不宜食用
C.为防止土豆片褐变应长时间用水泡 D.土豆开发应用的前景广阔
32.(2023 恩平市校级模拟)化学改变世界,化学改变未来。
【材料1】
冬奥礼仪服:石墨烯智能发热服可在﹣20℃的条件下持续发热4h,石墨烯是一种超级新型纳米材料,具有超高强度、超高导热系数,通过工艺的处理可以持续的发热,成为“要温度不要厚度”的可穿戴材料,并且能在30﹣50℃之间自由的调控温度,被业界誉为“新材料之王”。
【材料2】
“嫦娥五号”月球采样返回,“天问一号”成功抵达火星,“神舟十三号”成功往返,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飞船使用的铝锂合金、SiC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超高强度钢等材料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为了保持太空舱空气新鲜,航天员产生的二氧化碳被一种叫“分子筛”的设备分离出来,可用于调节O2和CO2的平衡。
【材料3】
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推进剂普遍使用偏二甲肼和四氧化二氮,火箭腾空时涌现的棕红色浓烟就是它们存在的标志,这种燃料和氧化剂均为常温液体一旦相遇便可立即燃烧,因此尽管具有一定毒性,但由于推进效率高,点火简单、维护方便,在4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都是我国(液体)火箭推进剂的绝对主力。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石墨烯与金刚石相比,其性质的差异性是由于    。
(2)航天员产生的二氧化碳用“分子筛”的设备分离,“分子筛”起到的作用类似于实验室中的    操作。
(3)飞行器上使用的铝锂合金属于    材料(“金属”、“合成”或“复合”),不用纯铝的原因是    。
(4)长期驻留空间实验室会对航天员身体造成影响,航天饮食中必须含有足够的钙、铁等元素,缺钙会导致    (填“贫血症”或“骨质疏松”)。
(5)偏二甲肼(C2H8N2)与四氧化二氮(N2O4)相遇便可立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水和一种常见的气体单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答案和解析
【类型1 】 1
【类型2 】 8
【类型3 】 15
【类型4 】 24
【类型5 】 27
【类型6 】 32
【类型7 】 37
类型1
1.(2023 鞍山)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石墨烯——改变世界的神奇新材料
石墨烯是一种单层碳原子晶体,石墨烯的厚度只有0.335nm,是目前为止最薄的二维纳米碳材料。石墨烯具有优良的性能,在纺织、电子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纺织领域是石墨烯应用的新兴领域,纺织面料掺入石墨烯后,在低温情况下、石墨烯可将来自远红外线的热量传送给人体,改善人体微循环系统,促进新陈代谢。石墨烯晶体管的传输速度远选超过目前的硅晶体管,因此有希望应用于全新超级计算机的研发。2004年,科学家用一种非常简单易行的机械剥离法得到石墨烯,之后,制备石墨烯的新方法层出不穷,工业上可采用甲烷在高温和Cu﹣Pd催化下分解制取石墨烯,同时产生氢气。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石墨烯的应用前景会十分广阔。
(改编自《什么是石墨烯》)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石墨烯是由  原子 (填“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2)从材料可知,石墨烯在纺织面料中的作用是  在低温情况下,石墨烯可将来自远红外线的热量传送给人体,改善人体微循环系统,促进新陈代谢 。
(3)石墨烯有希望应用于全新超级计算机的研发,是因为  石墨烯晶体管的传输速度远远超过目前的硅晶体管 。
(4)请写出工业上制取石墨烯的化学方程式: CH4C+2H2 。
【答案】(1)原子;
(2)在低温情况下,石墨烯可将来自远红外线的热量传送给人体,改善人体微循环系统,促进新陈代谢;
(3)石墨烯晶体管的传输速度远选超过目前的硅晶体管;
(4)CH4C+2H2。
【解析】(1)石墨烯是一种单层碳原子晶体,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
(2)纺织领域是石墨烯应用的新兴领域,纺织面料掺入石墨烯后,在低温情况下,石墨烯可将来自远红外线的热量传送给人体,改善人体微循环系统,促进新陈代谢;
(3)石墨烯晶体管的传输速度远选超过目前的硅晶体管,因此有希望应用于全新超级计算机的研发;
(4)工业上可采用甲烷在高温和Cu﹣Pd催化下分解制取石墨烯,同时产生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C+2H2。
2.(2023 无锡)阅读下列短文,回答相关问题。
科技助力人工碳循环
中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大量的能源,目前我国的能源结构中以煤(高碳)、石油(中碳)、天然气(低碳)为代表的化石燃料仍占主导地位,化石燃料的燃烧在释放热量的同时产生CO2,CO2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的开发是我国科学家正致力研发的项目。
CO2也是巨大的碳资源。目前,CO2的低能耗捕集、转化和利用正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根据CO2与其他能源的耦合方式不同,CO2的转化利用技术可分为以下三条途径。
途径1:CO2耦合化石能源的转化利用技术。如CH4与CO2催化重整为H2与CO。
途径2:CO2耦合零碳能源的转化利用技术。如图所示是我国科研团队利用催化剂MoS2实现低温、高效、长寿命催化CO2加氢制甲醇(CH3OH)的工艺。
途径3:CO2直接转化利用技术。如以太阳能或其他可再生能源发电为驱动力,在温和条件下将CO2直接转化为化学原料或燃料。
科学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将促进自然界碳循环回归平衡。如何摆脱对含碳化石能源的依赖,转化利用丰富的CO2资源,跨越低碳及创新新能源,拥抱新式零碳能源,期待同学们学好和利用化学开创未来。
(1)写出自然界中吸收CO2的一条途径: 光合作用(合理即可) 。
(2)氢氧燃料电池的能量转化形式是将化学能转化为  电能 。
(3)我国科学家将CO2直接转化成葡萄糖的过程中,第一阶段的反应可表示为:2CO2+2H2OR+2O2,R的化学式是  C2H4O2 。
(4)写出CO2和H2在MoS2催化剂和加热条件下转化为甲醇(CH3OH)的化学方程式: CO2+3H2CH3OH+H2O 。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bc (填序号)。
a.H2、CO2与CH3OH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b.途径2解决了氢气低成本制取和有效储存的难题
c.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向“减碳趋氢”的方向发展
【答案】(1)光合作用(合理即可);
(2)电能;
(3)C2H4O2;
(4)CO2+3H2CH3OH+H2O;
(5)abc。
【解析】(1)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自然界中可以利用光合作用吸收CO2;
(2)氢氧燃料电池的能量转化形式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3)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保持不变,2CO2+2H2OR+2O2反应中,生成物还缺少2个C,4个H,2个O,因此R的化学式是
C2H4O2;
(4)CO2和H2在MoS2催化剂和加热条件下转化为甲醇(CH3OH)的化学方程式:CO2+3H2CH3OH+H2O;
(5)a.CO2和H2在MoS2催化剂和加热条件下转化为甲醇(CH3OH),由题图可知,CH3OH和H2O在一定条件下可反应生成CO2和H2,a正确;
b.由题图可知,途径2解决了氢气低成本制取和有效储存的难题,b正确;
c.氢气是最清洁的燃料,从短文中可以看出,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向“减碳趋氢”的方向发展,c正确;
故选:abc。
3.(2023 定远县校级一模)阅读科普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广表无际的自然界是一个碳的世界。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变化,对于生态环境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随着工业生产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排入大气中的CO2越来越多,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减少CO2排放,实现碳中和,已成为全球共识。碳替代、碳减排、碳封存、碳循环是实现碳中和的4种主要途径。科学家预测,到2050年,4种途径对全球碳中和的贡献率如图1。CO2的吸收是碳封存的首要环节,常选用NaOH、氨水、一乙醇胺等作吸收剂。在研究膜吸收法吸收CO2时,研究人员通过实验比较了一乙醇胺、二乙醇胺、氨基乙酸钾3种吸收剂对烟气中CO2的脱除效果,其结果如图2。
我国提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作为与担当。实现碳中和人人有责,让我们从衣食住行点滴做起,节约能源,低碳生活。
(1)自然界碳的循环中,天然气(主要成分甲烷)等化石燃料完全燃烧会产生CO2,写出甲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CH4+2O2CO2+2H2O 。
(2)由图1可知,到2050年,对全球碳中和贡献率最大的途径是  碳替代 。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D 。
A.由图2可知,随烟气流速增大,CO2脱除效果增强
B.节约用电,绿色出行,有助于实现碳中和
C.CO2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因此大气中CO2的含量越少越好
D.人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碳循环
(4)对比图2中三条曲线,得出的结论是: 氨基乙酸钾对二氧化碳的脱除效果最好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析】(1)甲烷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H4+2O2CO2+2H2O;
(2)由图1可知,到2050年,碳替代对全球碳中和贡献率是47%所占比例最大;
(3)A.由图2可知,随烟气流速增大,三种物质对CO2的脱除率都在降低,故随烟气流速增大,CO2脱除效果减弱,故错误;
B.节约用电,绿色出行,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有助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即实现碳中和,故正确;
C.CO2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但是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因此大气中CO2的含量并不是越少越好,故错误;
D.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供给呼吸,人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碳循环,故正确;
故选:BD;
(4)对比图2中三条曲线,当烟气流速相同时,氨基乙酸钾对二氧化碳的脱除率最高,一乙醇胺次之,二乙醇胺对二氧化碳的脱除率最小;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在实验研究的烟气流速范围内,当烟气流速相同时,氨基乙酸钾对二氧化碳的脱除率最高,脱除效果最好。
4.(2023 大庆模拟)阅读下列短文并回答问题。
2021年全国两会,“碳达峰”和“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应对全球气候问题作出的庄严承诺。“碳中和”是指将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通过二氧化碳去除手段,抵消这部分碳排放,达到净零排放的目的。“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地球上的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及大气圈中交换,并随地球的运动循环不止的现象。
(1)以下措施不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是  D 。(填选项字母)
A.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
B.更多地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
C.植树造林,增加植被面积
D.露天焚烧农作物秸秆以增加肥效
(2)“碳循环”和“碳中和”中的“碳”,含义  不相同 (填”相同”或“不相同”)。后者指的是  C 。(填选项字母)
A.碳原子
B.一氧化碳
C.二氧化碳
D.活性炭
(3)有人认为碳循环过程中碳元素的化合价始终保持不变,你认为  不正确 (填“正确”或“不正确”)。
(4)某研究机构发明了转化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技术。
方法一: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生成甲醇(CH3OH)和水,用甲醇生产人造纤维。
方法二: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醇后用作燃料。
这两种转化方法对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影响是:方法一: 减少 (填“增加”或“减少”或“不影响”,下同);方法二: 不影响 。
(5)将CO2作为资源是实现碳中和的有效方法。以CO2和H2为原料,在一定条件下可合成C2H6O和一种液态物质,参加反应的CO2和H2的质量比为  22:3 。(填最简整数比)
(6)如图是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和氧循环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填选项字母)
A.CO2的产生途径主要有化石燃料的燃烧、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碳循环和氧循环分别是指CO2和O2的循环
C.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均发生了化学反应
D.化石燃料燃烧都生成CO2和H2O
【答案】(1)D;
(2)不相同;C;
(3)不正确;
(4)减少;不影响;
(5)22:3;
(6)C。
【解析】(1)A、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A有利于实现碳中和;
B、更多地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B有利于实现碳中和;
C、植树造林,增加植被面积,可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故C有利于实现碳中和;
D、露天焚烧农作物秸秆,可增大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故D不利于实现碳中和;
故选:D;
(2)“碳循环”中的“碳”指的是碳元素,“碳中和”中的“碳”指的是二氧化碳,含义不相同;
(3)碳循环过程中单质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碳元素的化合价改变,故碳循环过程中碳元素的化合价始终保持不变,说法不正确;
(4)方法一是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生成甲醇(CH3OH)和水,用甲醇生产人造纤维,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方法二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醇,甲醇用作燃料燃烧又产生二氧化碳,故对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无影响;
(5)根据题给信息可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2+6H2C2H6O+3H2O,依据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CO2和H2的质量比为(2×44):(6×2)=22:3;
(6)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不产生二氧化碳,故A错误;
B、碳循环和氧循环分别是指含碳物质和含氧物质的循环,故B错误;
C、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均有新物质生成,均发生了化学反应,故C正确;
D、化石燃料燃烧还会产生CO或SO2等,故D错误;
故选:C。
5.(2023 明山区校级模拟)阅读科普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随者工业生产的高速发展,排入大气中的CO2越来越多,使温室效应加剧。减少CO2排放,实现碳中和,已成为全球共识。碳替代、碳减排、碳封存、碳循环是实现碳中和的4种主要途径,其中CO2的吸收是碳封存的首要15%环节。科学家预测,到2050年,4种途径对全球碳中和的贡献率如图。
(1)“碳中和”:由图可知,到2050年,对全球碳中和贡献率最大的途径是  ④ 。(填序号)
(2)“碳循环”:化石燃料的燃烧是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化石燃料包括石油、天然气和  煤 。天然气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CH4+2O2CO2+2H2O 。
(3)“碳封存”:自然界吸收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是  光合 作用。
(4)“碳减排”:下列做法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的是  C 。(填序号)
A.乘坐公共交通替代私家车出行
B.双面打印纸质资料
C.关注个人卫生,使用一次性筷子
D.夏季空调温度不低于26℃
【答案】(1)④;
(2)煤;CH4+2O2CO2+2H2O;
(3)光合;
(4)C。
【解析】(1)分析贡献率图可知,碳替代这一途径的贡献率最大,为47%;
(2)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天然气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CH4+2O2CO2+2H2O;
(3)自然界吸收二氧化碳主要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4)A、乘坐公共交通替代私家车出行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A错误;
B、双面打印纸质资料可减少森林资源的消耗,从而增大自然界中绿色植物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故B错误;
C、使用一次性筷子会造成资源浪费,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故C正确;
D、夏季空调温度不低于26℃有利于节约用电,符合低碳生活理念,故D错误。
类型2
6.(2023 益阳)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严格来说,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是在一定pH范围内发生的。中学化学中常见的指示剂有石蕊、酚酞、甲基橙等,其中甲基橙在不同pH的溶液中变色情况如下:
指示剂 甲基橙
pH范围 pH<3.1 3.1~4.4 pH>4.4
变色情况 红色 橙色 黄色
材料二:人体内的一些无色液体或排泄物的正常pH范围如下:
物质 唾液 胃液 汗液 胰液
pH 6.6~7.1 0.9~1.5 4.5~6.5 7.5~8.0
(1)在胰液中滴入甲基橙溶液,显  黄 色;
(2)材料二中的四种物质可用甲基橙溶液鉴别出来的是  胃液 。
【答案】(1)黄;
(2)胃液。
【解析】(1)胰液的pH为7.5~8.0,因此在胰液中滴入甲基橙溶液,显黄色;故答案为:黄;
(2)唾液、汗液和胰液的pH均大于4.4,均能使甲基橙溶液变黄色,而胃液的pH为0.9~1.5,pH<3.1,能使甲基橙溶液变红色,因此材料二中的四种物质可用甲基橙溶液鉴别出来的是胃液;故答案为:胃液。
7.(2023 安徽)阅读下列科技短文并回答问题
近年来,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太空中,如何补充宇航员吸入的氧气和处理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是科学家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空间站中,利用太阳能电池板提供的电能,通过电解水制备氧气,利用分子吸附技术,吸收航天员呼出的二氧化碳,同时利用舱内外压强差实现二氧化碳的脱附,将其排入太空。
我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座舱通过专用风机将座舱空气引入净化罐,利用无水氢氧化锂吸收二氧化碳,净化后的空气再重新流回座舱。
(1)文中提到的氧化物有  H2O、CO2 (填化学式)。
(2)空间站内的空气为  混合物 (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3)宇航员呼出的气体中除CO2外,还含有  氮气等 (填1种即可)。
(4)LiOH、NaOH均可吸收CO2,请写出NaOH吸收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O2+2NaOH═Na2CO3+H2O 。
(5)相同条件下,不同吸收剂吸收CO2的最大质量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选用LiOH作吸收剂的原因是  相同条件下,吸收剂的质量相同时,氢氧化锂吸收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多 。
【答案】(1)H2O、CO2;
(2)混合物;
(3)氮气等;
(4)CO2+2NaOH═Na2CO3+H2O;
(5)相同条件下,吸收剂的质量相同时,氢氧化锂吸收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多。
【解析】(1)文中提到的氧化物有水、二氧化碳,其化学式为H2O、CO2。
(2)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
(3)宇航员呼出的气体中除CO2外,还含有氮气、氧气、稀有气体、水蒸气等。
(4)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
(5)由相同条件下,不同吸收剂吸收CO2的最大质量关系图,选用LiOH作吸收剂的原因是相同条件下,吸收剂的质量相同时,氢氧化锂吸收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多。
8.(2023 雷州市校级一模)阅读下列短文,并回答问题。酸碱度与人体健康
人体的体液有一定的酸碱性,且其酸碱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这样才能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正常人体血浆pH为7.35﹣7.45,但CO2扩散到血液中时会引起血浆pH略有改变。
人体胃液担负着食物的消化,pH为0.9﹣1.5,20世纪初科学家在人体胃内发现了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旋杆菌能引起慢性胃炎,它主要是通过其产生的脲酶分解尿素产生氨而中和人体胃酸,导致人体胃内酸碱失衡,胃液分泌异常。
如图是一组胃病患者在空腹状态下24小时胃液pH的变化曲线,科学家发现人体胃液的pH影响人体对药物的吸收,胃液pH低时,胃对弱酸性类药物的吸收相对多;胃液pH高时,有利于弱碱性类药物的吸收。
(1)正常人体血浆呈  弱碱性 (填“弱酸性”或“弱碱性”)。
(2)CO2扩散到血液,血浆的pH会减小,原因是  CO2+H2O=H2CO3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脲酶分解尿素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O(NH2)2+H2OX+2NH3↑,则X的化学式  CO2 。
(4)分析如图,患者服用含氢氧化铝的胃药时,最适宜的用药时间约为  09:00 。
(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C 。
A.胃酸能帮助消化食物,胃酸分泌越多越有利于人体健康
B.患者的用药时间也会影响到药效
C.胃液的酸性比血浆的酸性弱
【答案】(1)弱碱性;
(2)CO2+H2O=H2CO3;
(3)CO2;
(4)09:00;
(5)AC。
【解析】(1)正常人体血浆pH为7.35﹣7.45,pH>7,呈弱碱性;
(2)CO2扩散到血液,血浆的pH会减小,原因是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2O=H2CO3;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物中含C、O、N、H的个数分别是1、2、2、6,生成物中含C、O、N、H的个数分别是0、0、2、6,故生成物中还应含1个C、2个O,故X的化学式为:CO2;
(4)胃液pH高时,有利于弱碱性类药物的吸收,氢氧化铝是弱碱性药物,由图可知,9:00时,胃液的pH最高,故最适宜的用药时间约为9:00;
(5)A、胃酸能帮助消化食物,但是胃酸分泌过多,对人体健康不利,符合题意;
B、胃液pH低时,胃对弱酸性类药物的吸收相对多;胃液pH高时,有利于弱碱性类药物的吸收,而不同时间,胃液的pH存在差异,故患者的用药时间也会影响到药效,不符合题意;
C、胃液的pH为0.9﹣1.5,血浆的pH为7.35﹣7.45,pH越小,酸性越强,故胃液的酸性比血浆的酸性强,符合题意。
9.(2023 越秀区校级二模)阅读下列短文并回答问题。
今年全国两会,“碳达峰”和“碳中和“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舆论热词。“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应对全球气候问题作出的庄严承诺。“碳中和”是指将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通过二氧化碳去除手段,抵消这部分碳排放,达到净零排放”的目的。“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地球上的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及大气圈中交换,并随地球的运动循环不止的现象。
(1)以下措施不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是  D 。
A.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
B.更多地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
C.植树造林,增加植被面积
D.露天焚烧农作物秸秆以增加肥效
(2)某研究机构发明了转化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技术。
方法一: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生成甲醇(CH3OH)和水,用甲醇生产人造纤维;
方法二: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醇后用作燃料。
这两种转化方法对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影响是方法一: 减少 ;方法二: 不影响 。(填“增加”或“减少”或“不影响”)
(3)将CO2作为资源是实现碳中和的有效方法。以CO2和H2为原料,在一定条件下可合成C2H6O和一种常见的液态物质,反应方程式为  2CO2+6H2C2H6O+3H2O 。
(4)如图3是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和氧循环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CO2的产生途径主要有化石燃料的燃烧、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碳循环和氧循环分别是指CO2和O2的循环
C.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均发生了化学反应
D.化石燃料燃烧都能生成CO2和H2O
(5)如图为CO2与过量KOH溶液反应示意图。图1为松开橡皮塞前的状态,图2为松开橡皮塞一段时间后的状态。请画出图2试管中B区的主要微观粒子组成示意图,并进行必要的标注(粒子数目不作要求:水分子不用画出)。
【答案】(1)D;
(2)减少;不影响;
(3)2CO2+6H2C2H6O+3H2O;
(4)C;
(5)。
【解析】(1)A、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实现“碳中和“,故A错误;
B、更多地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实现“碳中和“,故B错误;
C、植树造林,增加植被面积,可以增加二氧化碳的消耗,有利于实现“碳中和“,故C错误;
D、露天焚烧农作物秸秆,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不利于实现“碳中和“,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2)方法一中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醇,而甲醇的使用没有生成二氧化碳,会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减少;方法二中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醇,甲醇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影响;故答案为:减少;不影响;
(3)以CO2和H2为原料,在一定条件下可合成C2H6O和一种液态物质,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反应物中含C、H、O,生成物中也应含C、H、O,故生成的液态物质应是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2+6H2C2H6O+3H2O;故答案为:2CO2+6H2C2H6O+3H2O;
(4)A、化石燃料的燃烧、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均会产生二氧化碳,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故A错误;
B、碳循环和氧循环分别是指含碳物质和含氧物质的循环,故B错误;
C、碳循环和氧循环中均有新物质生成,如呼吸作用生成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生成氧气,均发生了化学反应,故C正确;
D、化石燃料不完全燃烧能生成一氧化碳,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5)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钾反应生成碳酸钾和水,故图2试管中B区含钾离子、碳酸根离子、氢氧根离子,即:,故答案为:。
10.(2023 平南县模拟)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对于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已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共识和一致行动。中国承诺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主要举措有:
一、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利用,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二、加强废旧金属、废旧轮胎、废塑料、医用输液瓶(袋)等主要再生资源领域行。
业规范条件企业创建,推动资源利用循环化转型。
三、加强“碳捕捉与封存”“碳转化利用”等减碳技术攻关,加快推动科技减碳。
(1)化石燃料是指石油、 煤 和天然气。
(2)回收利用废旧金属的好处有  减少污染或节约资源或节约能源 (写出一种即可)。
(3)“碳捕捉与封存”技术有多种途径。
①利用NaOH溶液喷洒成雾状“捕捉”二氧化碳。喷洒成雾状的目的是  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促进二氧化碳的吸收 。
②利用高压将二氧化碳压入地下封存,如图所示。此封存技术可行的依据是  分子间存在间隔 (请从微观的角度回答)。
(4)“碳转化利用”是指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甲烷、甲醇、淀粉等物质。下图是二氧化碳转化为甲烷的微观示意图,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O2+4H2CH4+2H2O 。
【答案】(1)煤;
(2)减少污染或节约资源或节约能源(合理即可);
(3)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促进二氧化碳的吸收(合理即可);分子间存在间隔(合理即可);
(4)CO2+4H2CH4+2H2O。
【解析】(1)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
(2)回收利用废旧金属,既能节约资源,又能减少污染等;
(3)①将NaOH溶液喷洒成雾状,可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促进二氧化碳的吸收;
②二氧化碳能被封存,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隔,且压强增大,分子间间隔减小;
(4)由图可知,该反应为CO2和H2在镍基催化剂的作用下生成甲烷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O2+4H2CH4+2H2O。
类型3
11.(2023 雅安)阅读科普短文,回答相关问题。
皮蛋又名松花蛋,具有千年的历史传承,是中华美食的重要组成部分。王士雄曾在《随息居饮食谱》中说:“皮蛋,味辛、涩、甘、咸,能泻热、醒酒、去大肠火,治泻痛,能散能敛”。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国际化潮流的涌动,皮蛋远销欧美等三十多个国家,成为了外国消费者青睐的对象,具有极高市场价值,甚至被视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皮蛋的历史要追溯到明孝宗十七年的《竹屿山房杂部》,该书第一次提到“混沌子”,书中这样写到,把炭灰和石灰用盐水混合好,涂在蛋上,封存35天,就是皮蛋了;稍晚至明末,戴曦著的《养余月令》一书中,有“牛皮鸭子”的制法,“每百个用盐十两,粟炭灰(含K2CO3)五升,石灰一升,如常法腌之入坛……”。随着经验的累积,皮蛋的制作方法主要分为液浸法和涂泥法,液浸法是将氢氧化钠、盐、茶末等混合均匀后,配成液体,将选干净的鲜蛋浸泡一段时间,等待腌制成熟。涂泥法的原料与浸泡法基本一致,但是会在浸泡溶液中加入草木灰和黄泥制作成泥料。
优质皮蛋其内容物凝固完全:富有弹性。皮蛋凝胶的弹性是衡量其质量优劣的一个重要物指标,而蛋白质的结构是其凝胶性质的基础。皮蛋在腌制过程中蛋白凝胶的pH与游离碱度的均先迅速升高,后缓慢下降的趋势。原因是在强碱的诱导下,皮蛋凝胶的形成经过了4个阶段:化清、凝圆、转色、成熟。在化清阶段,料液中的NaOH大量渗透到蛋内,蛋白的pH和游离碱度升高很快,但由于料液中的金属离子溶化合物沉积在蛋壳气孔和蛋膜同孔上,阻碍料液向蛋内渗透,蛋白和蛋黄的pH和游离碱度变化分别如图1、图2所示。蛋黄主要是由33.8%的脂肪和14.5%的蛋白质组成,蛋黄凝胶的形成受水分和盐分的影响。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皮蛋在腌制过程中蛋白的游离碱度达到最大值的时间是第  7 天。
(2)皮蛋因含有碱性物质食用时有明显的涩味,可加入  食醋 降低涩味。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D 。
A.皮蛋远销欧美等三十多个国家,具有极高市场价值
B.皮蛋的制作方法,主要分为液浸法和涂泥法
C.栗炭灰的浸出液呈碱性,是因为其中含的K2CO3是一种碱
D.蛋黄凝胶的形成仅受盐分的影响
(4)“牛皮鸭子”的制作过程中,栗炭灰与石灰泥【主要成分Ca(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K2CO3+Ca(OH)2=CaCO3↓+2KOH 。
(5)皮蛋在腌制过程中蛋白的pH达到最大值后逐渐下降,而蛋黄的pH仍逐渐上升,推测这种变化可能的原因有  在化清阶段,料液中的NaOH大量渗透到蛋内,蛋白的pH和游离碱度升高很快,但由于料液中的金属离子溶化合物沉积在蛋壳气孔和蛋膜同孔上,阻碍料液向蛋内渗透 。
【答案】(1)7;
(2)食醋;
(3)CD;
(4)K2CO3+Ca(OH)2=CaCO3↓+2KOH;
(5)在化清阶段,料液中的NaOH大量渗透到蛋内,蛋白的pH和游离碱度升高很快,但由于料液中的金属离子溶化合物沉积在蛋壳气孔和蛋膜同孔上,阻碍料液向蛋内渗透。
【解析】(1)通过分析图中的数据可知,皮蛋在腌制过程中蛋白的游离碱度达到最大值的时间是第7天;
(2)皮蛋因含有碱性物质食用时有明显的涩味,可加入食醋降低涩味;
(3)A、皮蛋远销欧美等三十多个国家,具有极高市场价值,故正确;
B、皮蛋的制作方法,主要分为液浸法和涂泥法,故正确;
C、碳酸钾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属于盐,故错误;
D、蛋黄凝胶的形成受水分和盐分的影响,故错误;
故选:CD;
(4)碳酸钾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钾,化学方程式是:K2CO3+Ca(OH)2=CaCO3↓+2KOH;
(5)皮蛋在腌制过程中蛋白的pH达到最大值后逐渐下降,而蛋黄的pH仍逐渐上升,推测这种变化可能的原因有:在化清阶段,料液中的NaOH大量渗透到蛋内,蛋白的pH和游离碱度升高很快,但由于料液中的金属离子溶化合物沉积在蛋壳气孔和蛋膜同孔上,阻碍料液向蛋内渗透。
12.(2022 遵义)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柑橘之“镁”
镁是柑橘生长发育必需的中量元素,能促进柑橘果实膨大,增加果实汁液、增甜、促进叶绿素的合成、使叶片保持浓绿、克服大小年结果和促进维生素A、C的合成,从而有利于提高柑橘果实的品质和产量。
在科研和生产中,往往通过分析柑橘当年生营养性春梢叶片的镁含量来判断是否缺镁。当叶片中镁含量低于3g/kg时,通常需要向土壤中施加镁肥,柑橘的生长还与土壤的酸碱性有关,土壤过酸、过碱均不利于柑橘生长,因此施加镁肥时需考虑土壤酸碱度,当土壤pH>6时,施用硫酸镁30﹣50kg/亩较适宜;当土壤pH<6时,可以施用氢氧化镁30﹣40kg/亩或氧化镁20﹣30kg/亩。
通常矿物元素为离子态时才能被植物根系吸收,当施加氢氧化镁时,部分氢氧化镁在土壤中水的作用下会生成镁离子和氢氧根离子。
在中国,80%的土壤有效镁含量偏低,合理施加镁肥,有助于柑橘丰产丰收。
(1)柑橘根系以  Mg2+ (填微粒符号)形式吸收镁元素。
(2)向土壤中施用上述镁肥,除了可以补充镁元素外,还有的作用是  改良土壤的酸碱性 。
(3)文中提及的三种镁肥中主要成分属于氧化物的是  氧化镁或MgO 。
(4)氢氧化镁分散到水中可形成悬浊液,静置后取上层清液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呈  红 色。
(5)柑橘生长过程中还需要其他肥料,写出一种常见的铵态氮肥: 氯化铵(合理即可) 。
【答案】(1)Mg2+;
(2)改良土壤的酸碱性;
(3)氧化镁或MgO;
(4)红;
(5)氯化铵(合理即可)。
【解析】(1)通常矿物元素为离子态时才能被植物根系吸收,故柑橘根系以Mg2+形式吸收镁元素;
(2)由题干信息可知,柑橘的生长还与土壤的酸碱性有关,土壤过酸、过碱均不利于柑橘生长,因此施加镁肥时需考虑土壤酸碱度,当土壤pH>6时,施用硫酸镁,当土壤pH<6时,可以施用氢氧化镁或氧化镁,均能与酸性物质反应,故向土壤中施用上述镁肥,除了可以补充镁元素外,还有的作用是:改良土壤的酸碱性;
(3)硫酸镁是由镁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氢氧化镁是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属于碱,氧化镁是由镁、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
(4)由题干信息可知,部分氢氧化镁在土壤中水的作用下会生成镁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使溶液显碱性,故取上层清液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呈红色;
(5)氯化铵、硫酸铵、碳酸氢铵等属于铵态氮肥。
13.(2023 洪泽区校级二模)阅读下面的科普短文。
清除CO2是载人航天器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的重要问题,目前主要包括LiOH清除、固态胺吸附和分子筛吸附等方式。LiOH清除利用了LiOH与CO2的化学反应,由于LiOH不可再生,该技术目前多用于短期载人航天任务。固态胺能吸附CO2和水蒸气,且可在真空条件下再生,因此可用于中长期载人航天任务。研究发现,CO2分压和温度对CO2吸附量有影响,如图1所示。分子筛中的吸附剂是沸石。沸石的吸附能力强,且能在高温条件下再生,因此多应用在多人、长期航天任务中、水会影响沸石的吸附性能,通常需对沸石进行干燥处理。相同温度下,干燥时间对不同种类沸石CO2吸附量的影响如图2所示。
科学家们会依据任务持续时间、成员人数及对应的消耗品、设备质量等因素,选择适合的CO2清除技术,以保障宇航员的生命安全。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目前航天器中的CO2清除技术有  LiOH清除(合理即可) (写出一种即可)。
(2)已知LiOH具有与NaOH类似的性质,LiOH与CO2反应生成Li2CO3的化学方程式为  2LiOH+CO2=Li2CO3+H2O 。
(3)由图1可得到,CO2分压对CO2吸附量的影响的结论:温度相同时,CO2分压在0~2.0kPa范围内, 压强越大,CO2吸附量越大 。
(4)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填“对”或“错”)。
①由于LiOH不可再生,因此不能用于载人航天任务。  错 。
②分子筛对CO2的吸附能力强,且可循环利用,多用于长期航天任务。  对 。
【答案】(1)LiOH清除(合理即可)。
(2)2LiOH+CO2=Li2CO3+H2O。
(3)压强越大,CO2吸附量越大。
(4)①错。
②对。
【解析】(1)目前航天器中的CO2清除技术有LiOH清除、固态胺吸附和分子筛吸附等方式。
(2)NaOH与CO2反应生成Na2CO3和水,因LiOH具有与NaOH类似的性质,所以LiOH与CO2反应生成Li2CO3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2LiOH=Li2CO3+H2O。
(3)由图1可得到,CO2分压对CO2吸附量的影响的结论:温度相同时,CO2分压在0~2.0kPa范围内,压强越大,二氧化碳吸附量越大。
(4)①由于LiOH不可再生,该技术目前多用于短期载人航天任务,此说法错误;
②分子筛对CO2剂吸附能力强,分子筛中的吸附剂是沸石,沸石的吸附能力强,且能在高温条件下再生,因此多应用在多人、长期航天任务中且可循环利用,此说法正确。
14.(2023 姑苏区校级二模)阅读科普短文,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合成氨是人类科学技术上的一项重大突破,为化肥工业奠定了基础,如图是合成氨的工艺流程:
材料二:科学家还发现氨气是一种清洁能源,在纯氧中可以完全燃烧,只生成水和氮气,使得液氨有望取代液氢成为新一代绿色能源。如表1为氨气和氢气的部分信息:
表1:
性质名称 颜色、气味 熔点/℃ 沸点/℃ 25℃水中溶解度/g L﹣1 标况下密度/g L﹣1
氨气 无色、刺激性 ﹣77.7 ﹣33 456 0.6942
氢气 无色、无味 ﹣259.2 ﹣253 0.0015 0.0899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1,上述流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氮气、氢气 。
(2)如图2,按下列条件进行合成氨反应,若要达到氨含量达到40%,你建议工厂选用的合成氨环境条件是: A 。
A.300℃低压
B.500℃高压
(3)如表1,请写出氨气在纯氧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4NH3+3O22N2+6H2O 。
(4)如表2中物质的沸点判断,要将产物NH3与N2、H2分离开来,最适宜的温度应该控制在  ③ (填序号)。
表2:
物质 H2 N2 NH3
沸点 ﹣252℃ ﹣195.8℃ ﹣33.5℃
①﹣252℃≤t<﹣33.5℃
②﹣252℃≤t<﹣195.8℃
③﹣195.8℃≤t<﹣33.5℃
(5)科学家最新研制了常温、常压下电解法合成氨的方法,原理如图3所示。电源的正极会产生氧气,负极会产生氨气,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N2+6H2O4NH3+3O2 。反应所得氧气与氨气的质量比远大于理论值,可能的原因是  氨气极易溶于水,部分氨气溶解在水中 、 水在通电的条件下也会分解产生氧气 。
【答案】(1)氮气、氢气;
(2)A;
(3)4NH3+3O22N2+6H2O;
(4)③;
(5)2N2+6H2O4NH3+3O2;氨气极易溶于水,部分氨气溶解在水中;水在通电的条件下也会分解产生氧气。
【解析】(1)由图1的合成氨的工艺流程可知,合成氨的工艺流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是氮气、氢气;
(2)由图2可知,若要达到氨含量达到40%,应选择的环境条件是300℃、低压,500℃的条件下氨的含量很难达到40%,且选择低温、低压可以节约能源,也更安全,故选:A;
(3)氨气是一种清洁能源,在纯氧中可以完全燃烧,只生成水和氮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NH3+3O22N2+6H2O;
(4)如表2中物质的沸点判断,要将产物NH3与N2、H2分离开来,最适宜的温度应该控制在﹣195.8℃≤t<﹣33.5℃,该温度范围内,氮气和氢气达到了沸点,氨气没有达到沸点,氮气和氢气会被分离出去,剩下的就是液氨,故选:③;
(5)水和氮气在通电条件下生成氧气和氨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2+6H2O4NH3+3O2,由于氨气极易溶于水,且水在通电的条件下也会分解生成氧气和氢气,所以氧气与氨气的质量比远大于理论值,故反应所得氧气与氨气的质量比远大于理论值,可能的原因是氨气极易溶于水,部分氨气溶解在水中、水在通电的条件下也会分解产生氧气。
15.(2023 梁溪区二模)阅读下列短文,回答相关问题。
奥美拉唑
胃酸是胃液中非常重要的消化液,它能够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但胃酸并不是越多越好。当胃酸分泌过多时,会直接损害胃黏膜,严重的会导致胃溃疡,也会使定居于胃黏膜的幽门螺旋杆菌大量繁殖,引起各类胃肠道疾病。奥美拉唑是治疗胃酸过多引起的各种消化系统疾病的常用药物。
1988年,奥美拉唑由瑞典Astra公司研发上市,是目前胃酸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第八章常见的酸、碱、盐练习题(含解析)2023----2024科粤版(2012)九年级化学下册

下一篇:2024年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中考一模考试物理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