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山东省青岛市中考自主招生预测化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2023-2024年自主招生考试化学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说明:
1.本试题分为第1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题。第I卷为选择题,共11小题;第Ⅱ卷为非选择题,共4小题。
2.所有题目均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上作答无效。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N-14,O-16,Na-23,Mg-24,S-32,Cl-35.5,Ca-40,Mn-55,Fe-56,Cu-64,Zn-65
I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 取用液体 B. 稀释浓硫酸
C. 排水法收集氧气 D. 给固体加热
2. 了解物质构成的奥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物质变化的本质。下列是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有关它们的叙述,正确的是
A. ①②③④表示的是四种不同元素
B. ①③所表示的粒子化学性质相似
C. ④表示的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化合价为-1价
D. ①③两种粒子只能结合成一种化合物
3. 用如图所示装置电解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M、N两导管口处收集气体质量之比是1:8
B. 水中可加入少量硫酸钠或氢氧化钠以增强导电性
C.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M导管口处,木条会复燃
D. N处收集的气体,靠近火焰,若发出尖锐的爆鸣声,说明不纯
4. 下列对课本中的原理、图表、数据的使用,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确定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比
B 根据“酸、碱和盐溶解性表”,可以帮助判断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
C. 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可以判断金属能否与稀盐酸、稀硫酸发生置换反应
D. 根据物质溶解度曲线图,可确定该物质在某一温度时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关系
5. 目前,我国科学家通过电催化与生物合成相结合,成功以和为原料合成了葡萄糖(C6H12O6),为人工合成“粮食”提供了新路径。其中,合成葡萄糖的第一步是先将CO2转化为醋酸(CH3COOH),具体流程如下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该合成途径对能源的需求较高,天然气属于新能源
B. “新型电催化装置”中发生的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分解反应
C. 葡萄糖是人体的主要供能物质,在酶的催化作用下被氧气氧化成两种氧化物
D. 该技术有利于实现缓解温室效应
6. 依据20°C时的实验,回答问题。
已知:20°C和40°C时固体溶解度分别为37.2g和45.8g。
序号 ① ② ③
加入的质量/g 20 35 40
水的质量/g 100 100 100
下列关于①~③所得溶液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溶液质量:①<②
B. ①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1:5
C. ②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5%
D. 将③升温到40°C,溶质质量分数增大
7. 某同学设计了“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实验改进装置,如下图,Y型管的体积为V,开始注射器的内液体刻度在V1,结束时停在V2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快推与慢拉注射器都可以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
②此装置环保、便捷、节约时间,便于读数
③注射器内的液体的体积对实验的结果有影响
④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由红色变无色,说明白磷燃烧产生了酸性物质
⑤氧气体积分数为(V1—V2)/V
A. ②⑤ B. ②③⑤ C. ②③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二、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或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8. 化学与生活紧密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人被蚊虫叮咬后发痒,可在叮咬处涂抹稀碳酸氢钠溶液
B. 为了防止新冠肺炎疫情蔓延,选用75%的酒精有效杀灭病毒
C. 误服氯化钡时除应大量吞食蛋清外,还应加服碳酸钠解毒
D. 尖端技术采用液氮获得低温,利用了氮气的物理性质
9. 巧用图示表征法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图示中错误的是
A. B.
C. D.
10. 如图是自然界中碳、氧循环简图(X为H2CO3,Y为C6H12O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图一中X溶液显酸性、转化1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
B. 图二转化1和转化2可分别表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C. 图一、图二对比说明,相同的反应物,反应的条件不同,产物可能不同
D. 图一和图二两个转化过程中,都伴随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
11. 现有含杂质的硝酸钠粉末,为确定其组成,某同学取样加水溶解后设计了如下实验: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无色溶液B中的溶质一定有两种成分
B. 硝酸钠粉末中的杂质一定有氯化钙
C. 硝酸钠粉末中的杂质一定由三种物质组成
D. 实验中涉及到的基本反应类型一定只有一种
II卷
12. 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氢能是公认的高热值清洁能源。目前,氢气的来源如图1所示。
化石资源制氢最为成熟。水煤气变换反应:是化石资源制氢过程中的重要反应之一。北京大学团队研究了在不同温度下,多种催化剂对水煤气变换反应中CO转化率的影响,结果如图2所示。
电解水制氢过程简便,但造价高昂,利用太阳能制氧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人造太阳”的探索也就应运而生。我国“人造太阳”大科学装置“东方超环”利用的是核聚变,氘、氚核聚变温度达到1亿摄氏度、持续时间超过1000秒,就能形成持续反应,为水分解提供能量。2020年4月,“东方超环”实现了1亿摄氏度运行近10秒,取得重大突破。
除氢气的生产,其运输、储存和利用等仍面临诸多挑战,需要人们不断探索。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目前氢气的主要来源是__________。
(2)根据下表信息可知氘、氚都属于氢元素,理由是___________。
原子种类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氘 1 1 1
氚 1 2 l
(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填“对”或“错”.”)
①水煤气变换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______
②“东方超环”利用核聚变提供能量 _______
(4)图2中,在200-300°C之间,对比三种催化剂,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
13. 某小组用以下实验装置制取气体。结合以下实验装置回答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
(2)用图中①-④中出现的实验装置制取氧气,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在反应中若发现_____,说明氧气已经收集满。
(3)某同学利用①、④两个装置制取二氧化碳,发现④中没有连接任何装置的导管口有二氧化碳逸出,实际集气瓶内没有二氧化碳,可能是因为_______。
(4)在⑤的C处放入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纸花,完成以下实验:在A处持续而缓缓地通入未经干燥的二氧化碳。当关闭K时,C处的紫色石蕊纸花不变色;当打开K后,C处的紫色石蕊纸花变为红色。则B瓶中盛放的溶液可以为 。
A. 稀硫酸 B. 浓硫酸 C. 氢氧化钠溶液 D. 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14. 某化学兴趣小组对一包红色粉末组成进行探究,请你参与并回答问题。
【教师提醒】它由Cu、两种固体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
【提出猜想】
(1)猜想①:红色粉末只有Cu;
猜想②:红色粉末只有______;
猜想③:红色粉末是Cu、的混合物。
【实验探究】同学们为确定红色粉末的组成,称取该粉末5.0g装入硬质玻璃管中,按下图进行实验。开始时缓缓通入CO,过一段时间后再加热使其充分反应。待反应完全后,停止加热,继续通CO直至玻璃管冷却。
(2)在装置A中先通CO的目是______,A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反应前后称量相关装置和物质的总质量,其数据如下表:
反应前 反应后
玻璃管和红色粉末的总质量为37.3g 玻璃管和固体物质的总质量为36.1g
请你计算并确定红色粉末的组成______(写出所含物质的质量)。
(4)小林同学认为为了防止溶液倒吸,本实验停止加热前应先断开A和B的连接,你认为是否需要?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
【反思评价】
(5)实验后小组内有同学指出:上图装置有不足之处。于是有同学设计了用下图装置代替原装置,C装置与B装置相比较,其优点是______。
15. 红枣常食有补血养气安神等良好功效,红枣包装中常使用一种袋装防腐剂,品名为“504双吸剂”。其标签如图所示。某化学兴趣小组对一包久置的“504双吸剂”固体样品产生浓厚的兴趣,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久置固体的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①铁与氯化铁溶液在常温下发生反应生成氯化亚铁;
②Fe2O3没有磁性,不能被磁铁吸引。
【作出猜想】久置固体中可能含有Fe、Fe2O3、CaO、Ca(OH)2和CaCO3
【实验探究】
(1)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固体放于试管中,加足量蒸馏水溶解,静置后取上层清液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固体溶解时试管外壁发烫,试管底部有不溶物,溶液变红。 固体中一定含有______和氢氧化钙。
另取少量固体放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 固体逐渐消失,有大量______产生,得到浅绿色溶液。 固体中一定含有______,一定不含Fe2O3
实验质疑】
(2)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实验中不能得出一定含Ca(OH)2的结论,理由是______。甲同学的实验中如果含有Fe2O3,则会和盐酸发生反应,丙同学思考后认为甲同学的实验并不能得出一定不含Fe2O3的结论,理由是______。
【设计实验方案】
他们设计如下实验方案继续验证。
(3)乙同学对滤渣B进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并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固体逐渐消失、有气泡冒出、溶液变为黄色溶液、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固体中一定含有______和Fe2O3
【反思与评价】
(4)乙同学经过实验测得上述滤渣C的质量为1.0g,计算滤液A中含氢氧化钙的质量______。
(5)丙同学经过实验测得磁铁吸引后残留固体中含钙物质的总质量为1.6g,滤渣B中CaCO3的质量为1.0g。综合上述实验及乙、丙同学的数据,久置固体的成分是______。
(6)结合固体的成分,你认为这包“504双吸剂”,除了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外,还能吸收空气中的______从而达到防腐的作用。2023-2024年自主招生考试化学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说明:
1.本试题分为第1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题。第I卷为选择题,共11小题;第Ⅱ卷为非选择题,共4小题。
2.所有题目均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上作答无效。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N-14,O-16,Na-23,Mg-24,S-32,Cl-35.5,Ca-40,Mn-55,Fe-56,Cu-64,Zn-65
I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 取用液体 B. 稀释浓硫酸
C. 排水法收集氧气 D. 给固体加热
【答案】D
【解析】
【详解】A、取用液体:倾倒液体时,瓶塞倒放,标签指向手心,试管倾斜、试管口紧挨瓶口,缓慢倒,操作错误;
B、稀释浓硫酸:一定要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里,并不断搅拌,切不可将水倒入浓硫酸,操作错误;
C、排水法收集氧气,氧气应该从短口进入集气瓶,集气瓶内气压增大,将水从长管排出,操作错误;
D、给固体加热: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铁架加在距管口约三分之一的位置,使用酒精灯外焰加热,操作正确。
故选D。
2. 了解物质构成的奥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物质变化的本质。下列是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有关它们的叙述,正确的是
A. ①②③④表示的是四种不同元素
B. ①③所表示的粒子化学性质相似
C. ④表示的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化合价为-1价
D. ①③两种粒子只能结合成一种化合物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由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①②③④共有三种质子数,表示的是三种不同元素,故A错误;
B、①③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所表示的粒子化学性质相似,故B正确;
C、④的最外层电子数是1,易失去,表示的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化合价为+1价,故C错误;
D、①表示的元素是氧元素,③表示的元素是硫元素,二者可形成二氧化硫、三氧化硫等化合物,故D错误;
故选B。
3. 用如图所示装置电解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M、N两导管口处收集的气体质量之比是1:8
B. 水中可加入少量硫酸钠或氢氧化钠以增强导电性
C.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M导管口处,木条会复燃
D. N处收集的气体,靠近火焰,若发出尖锐的爆鸣声,说明不纯
【答案】A
【解析】
【分析】电解水时“正氧负氢,氢二氧一”,所以M出生成的是氧气,N出生成的是氢气。
【详解】A、电解水时“正氧负氢,氢二氧一”,M、N两导管口气体分别是氧气和氢气,质量比为8:1,故错误;
B、蒸馏水不能导电,水中可加入少量硫酸钠或氢氧化钠可以增强水的导电性,故正确;
C、电解水时“正氧负氢,氢二氧一”,M导管口处产生的是氧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M导管口处,木条会复燃,故正确;
D、N处生成的是氢气,所以N收集的气体,靠近火焰,若发出尖锐的爆鸣声,说明不纯,故正确。
故选:A。
4. 下列对课本中的原理、图表、数据的使用,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确定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比
B. 根据“酸、碱和盐溶解性表”,可以帮助判断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
C. 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可以判断金属能否与稀盐酸、稀硫酸发生置换反应
D. 根据物质溶解度曲线图,可确定该物质在某一温度时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关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A.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确定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比。故A正确。B. 根据“酸、碱和盐溶解性表”,可以帮助判断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故B正确。C. 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可以判断金属能否与稀盐酸、稀硫酸发生置换反应。故C正确。D. 根据物质溶解度曲线图,可确定该物质在某一温度时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关系。故D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课本中的原理、图表、数据的使用。
5. 目前,我国科学家通过电催化与生物合成相结合,成功以和为原料合成了葡萄糖(C6H12O6),为人工合成“粮食”提供了新路径。其中,合成葡萄糖的第一步是先将CO2转化为醋酸(CH3COOH),具体流程如下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该合成途径对能源的需求较高,天然气属于新能源
B. “新型电催化装置”中发生的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分解反应
C. 葡萄糖是人体的主要供能物质,在酶的催化作用下被氧气氧化成两种氧化物
D. 该技术有利于实现缓解温室效应
【答案】A
【解析】
【详解】A、该合成途径使用新型电催化装置,推断能源的需求不高,天然气是传统的化石燃料,不是新能源,故说法不正确;
B、“新型电催化装置1”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是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和一氧化碳(进入和排出物质均有水则说明水不是反应物和生成物),符合一变多的特点是分解反应,故说法正确;
C、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葡萄糖是人体的主要供能物质,通过呼吸作用,葡萄糖在酶的催化作用下被氧气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水和二氧化碳都是氧化物,故说法正确;
D、该技术消耗了二氧化碳,可以缓解温室效应,故说法正确。
故选A。
6. 依据20°C时实验,回答问题。
已知:20°C和40°C时固体的溶解度分别为37.2g和45.8g。
序号 ① ② ③
加入的质量/g 20 35 40
水的质量/g 100 100 100
下列关于①~③所得溶液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溶液质量:①<②
B. ①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1:5
C. ②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5%
D. 将③升温到40°C,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由于20°C时NH4Cl固体的溶解度分别为37.2g,所以溶液①、溶液②加入的NH4Cl完全溶解,溶液①的质量为120g,溶液②的质量为135g,所以溶液①的质量<溶液②的质量。A正确;
B、①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B正确;
C、②中溶质的质量分数=。C不正确;
D、由于20°C和40°C时NH4Cl固体的溶解度分别为37.2g和45.8g。加入NH4Cl的质量为40g,在20°C没有溶解完,在40°C时完全溶解,所以将③升温到40°C,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D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C。
7. 某同学设计了“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实验改进装置,如下图,Y型管的体积为V,开始注射器的内液体刻度在V1,结束时停在V2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快推与慢拉注射器都可以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
②此装置环保、便捷、节约时间,便于读数
③注射器内的液体的体积对实验的结果有影响
④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由红色变无色,说明白磷燃烧产生了酸性物质
⑤氧气体积分数为(V1—V2)/V
A. ②⑤ B. ②③⑤ C. ②③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开始不装入任何药品,如快推注射器,注射器中的空气进入装置,装置内的气体体积快速变大,压强快速变大,容易导致瓶塞弹开,Y型管破裂等,错误;
②生成的五氧化二磷不会进入空气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较为环保。装置组装简单,较为便捷,使用注射器,注射器有刻度,便于读数,使用白磷较少,则反应及冷却时间较短,可以节约时间。正确。
③注射器内的液体的体积对实验的结果有影响,如注射器内的液体体积较小,小于消耗氧气的体积,则液体全部注入后无液体可以注入,会导致结果不准确,正确;
④氢氧化钠溶液为碱性,能使酚酞变红,而氢氧化钠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说明有物质与氢氧化钠反应,使溶液变为了中性或酸性。但不能说明白磷燃烧产生了酸性物质。错误;
⑤注射器反应前后的液体体积差值为消耗氧气的体积,是V1-V2,则氧气的体积分数为。正确;
②③⑤正确,故选B。
二、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或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8. 化学与生活紧密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人被蚊虫叮咬后发痒,可在叮咬处涂抹稀碳酸氢钠溶液
B. 为了防止新冠肺炎疫情蔓延,选用75%的酒精有效杀灭病毒
C. 误服氯化钡时除应大量吞食蛋清外,还应加服碳酸钠解毒
D. 尖端技术采用液氮获得低温,利用了氮气的物理性质
【答案】C
【解析】
【详解】A、蚊虫的毒液显酸性,可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盐,所以被蚊子叮咬可以涂抹碳酸氢钠溶液,减轻痛痒,故A说法正确;
B、75%的酒精杀菌消毒效果最好,能使病毒中的蛋白质变性而失去生理活性,起到杀菌消毒的目的,所以为了防止新冠肺炎疫情蔓延,选用75%的酒精有效杀灭病毒,故B说法正确;
C、氯化钡是重金属盐,误服会引起人体中毒,蛋清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可以利用重金属跟蛋清中的蛋白质发生变性作用,从而减轻重金属对机体的危害。如果服用碳酸钠来解毒,氯化钡会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不溶的碳酸钡,碳酸钡在胃中又会和胃酸反应重新生成氯化钡,所以碳酸钠不能解毒,故C说法错误;
D、尖端技术常采用液氮获得低温,利用了液氮升华吸热,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这属于氮气的物理性质,故D说法正确;
故选:C。
9. 巧用图示表征法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图示中错误的是
A. B.
C. D.
【答案】CD
【解析】
【详解】A、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氮气约为78%,氧气约为21%,其他成分约为1%,故A图示正确;
B、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属于并列关系,且都属于化学反应类型,故B图示正确;
C、地壳中元素含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是氧、硅、铝、铁等,故C图示错误;
D、原子由居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故D图示错误;
故选CD
10. 如图是自然界中碳、氧循环简图(X为H2CO3,Y为C6H12O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图一中X溶液显酸性、转化1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
B. 图二转化1和转化2可分别表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C. 图一、图二对比说明,相同的反应物,反应的条件不同,产物可能不同
D. 图一和图二两个转化过程中,都伴随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
【答案】BC
【解析】
【详解】A、图一中X是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的碳酸,碳酸显酸性,转化1不能形成酸雨,不符合题意;
B、光合作用:指绿色植物(包括藻类)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富能有机物(C6H12O6),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所以图二中的转化1可以表示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生物利用氧气把有机物(C6H12O6)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的过程,所以图二中的转化2可以表示呼吸作用,符合题意;
C、图一中转化1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图二中转化1为二氧化碳和水在叶绿体和光照的条件下反应生成C6H12O6和氧气,由此可知,反应物相同,反应条件不同,产物可能不同,符合题意;
D、图一中两个转化参与的物质是H2CO3、CO2和H2O,碳酸中氢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碳元素显+4价,二氧化碳中氧元素显-2价,碳元素显+4价,水中氢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转化1和转化2中的物质各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图二中的两个转化参与的物质是CO2、H2O、C6H12O6和O2,转化1有氧气生成,氧气中氧元素化合价为0,化合物中氧元素化合价不是0,氧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转化2中氧气转化成化合物,氧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BC。
11. 现有含杂质的硝酸钠粉末,为确定其组成,某同学取样加水溶解后设计了如下实验: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无色溶液B中的溶质一定有两种成分
B. 硝酸钠粉末中的杂质一定有氯化钙
C. 硝酸钠粉末中的杂质一定由三种物质组成
D. 实验中涉及到的基本反应类型一定只有一种
【答案】AD
【解析】
【分析】向含有杂质的硝酸钠溶液中加入硝酸钡溶液,没有明显现象证明溶液中没有硫酸根离子,再向其中加入适量硝酸银,结果产生白色沉淀,由此可以推断白色沉淀A为氯化银沉淀,由此可以判断硝酸钠溶液中存在氯离子。由于加入的硝酸银是适量的,所以银离子与氯离子恰好反应。此时我们可以判断无色溶液B中一定含有的离子为钠离子、以及硝酸根离子。再向无色溶液B中加入适量碳酸钠,发现产生白色沉淀碳酸钙,所以可以确定无色溶液中还一定存在钙离子。阴阳离子两两组合,无色溶液B中的溶质有硝酸钠、硝酸钙。
【详解】A、氯化钙不能和硝酸钡反应,能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钙,硝酸钙能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硝酸钠,因此硝酸钠中含有氯化钙,氯化钙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和硝酸钙,因此无色溶液B的溶质是硝酸钙和硝酸钠,故说法正确;
B、原溶液中的杂质可以只含有氯化钙,也可以含有氯化钙和硝酸钙,无论是哪种组合,实验现象是相同的,故说法错误;
C、原溶液中的杂质可以是硝酸钙和氯化钠二种物质组成,也可以是硝酸钙、氯化钙和氯化钠三种物质,故说法错误;
D、该实验中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只有一种,即复分解反应,这是因为反应过程中,都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相等化合物,故说法正确。
故选AD。
II卷
12. 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氢能是公认的高热值清洁能源。目前,氢气的来源如图1所示。
化石资源制氢最为成熟。水煤气变换反应:是化石资源制氢过程中的重要反应之一。北京大学团队研究了在不同温度下,多种催化剂对水煤气变换反应中CO转化率的影响,结果如图2所示。
电解水制氢过程简便,但造价高昂,利用太阳能制氧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人造太阳”的探索也就应运而生。我国“人造太阳”大科学装置“东方超环”利用的是核聚变,氘、氚核聚变温度达到1亿摄氏度、持续时间超过1000秒,就能形成持续反应,为水分解提供能量。2020年4月,“东方超环”实现了1亿摄氏度运行近10秒,取得重大突破。
除氢气的生产,其运输、储存和利用等仍面临诸多挑战,需要人们不断探索。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目前氢气的主要来源是__________。
(2)根据下表信息可知氘、氚都属于氢元素,理由是___________。
原子种类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氘 1 1 1
氚 1 2 l
(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填“对”或“错”.”)
①水煤气变换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______
②“东方超环”利用核聚变提供能量 _______
(4)图2中,在200-300°C之间,对比三种催化剂,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
【答案】(1)化石资源制氢
(2)氘、氚的质子数均为1,与氢原子属于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都属于氢元素
(3) ①. 错 ②. 对
(4)催化剂A的CO转化率最高(合理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图一可知,氢气的主要来源是化石资源制氢。
【小问2详解】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氘、氚的质子数均为1,与氢原子属于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都属于氢元素。
【小问3详解】
①由水煤气变换反应可知,反应物均为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故填:错;
②由:我国“人造太阳”大科学装置“东方超环”利用的是核聚变,氘、氚核聚变温度达到1亿摄氏度、持续时间超过1000秒,就能形成持续反应,为水分解提供能量。可知,“东方超环”利用核聚变提供能量,正确。故填:对。
【小问4详解】
由图2中,在200-300°C之间,对比三种催化剂,可知:催化剂A的CO转化率最高(合理即可)。
13. 某小组用以下实验装置制取气体。结合以下实验装置回答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
(2)用图中①-④中出现的实验装置制取氧气,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在反应中若发现_____,说明氧气已经收集满。
(3)某同学利用①、④两个装置制取二氧化碳,发现④中没有连接任何装置的导管口有二氧化碳逸出,实际集气瓶内没有二氧化碳,可能是因为_______。
(4)在⑤的C处放入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纸花,完成以下实验:在A处持续而缓缓地通入未经干燥的二氧化碳。当关闭K时,C处的紫色石蕊纸花不变色;当打开K后,C处的紫色石蕊纸花变为红色。则B瓶中盛放的溶液可以为 。
A. 稀硫酸 B. 浓硫酸 C. 氢氧化钠溶液 D. 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答案】(1)锥形瓶 (2) ①. ②. 瓶口有大量气泡冒出
(3)二氧化碳从d端通入,空气从c端排出 (4)BC
【解析】
【小问1详解】
仪器a的名称是锥形瓶;
【小问2详解】
实验室制取氧气可以采用加热高锰酸钾和加热氯酸钾以及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由于氧气不易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大,收集氧气可采用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实验装置用①至④制取氧气,该反应的发生装置为固体和液体不加热型,收集方法为排水法收集,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收集氧气的方法为排水法,当观察到集气瓶口有大量气泡冒出,则氧气已经收集满;
【小问3详解】
④是万能装置,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则为更好的将装置内的气体排出,二氧化碳应该是从c端通入,空气从d端排出,而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发现④中没有连接任何装置的导管口有二氧化碳逸出,实际集气瓶内没有二氧化碳,则可能是二氧化碳从d端通入,空气从c端排出;
【小问4详解】
通过题干所给信息可知,气体为未经干燥的二氧化碳时,当关闭K时,C处的紫色石蕊纸花不变色,有两种情况可以出现这样的现象,①二氧化碳气体中的水蒸气被除去了;②把二氧化碳气体给除去了;由于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气体,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所以B瓶中盛放的溶液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或浓硫酸,故选BC。
14. 某化学兴趣小组对一包红色粉末组成进行探究,请你参与并回答问题。
【教师提醒】它由Cu、两种固体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
【提出猜想】
(1)猜想①:红色粉末只有Cu;
猜想②:红色粉末只有______;
猜想③:红色粉末是Cu、的混合物。
【实验探究】同学们为确定红色粉末的组成,称取该粉末5.0g装入硬质玻璃管中,按下图进行实验。开始时缓缓通入CO,过一段时间后再加热使其充分反应。待反应完全后,停止加热,继续通CO直至玻璃管冷却。
(2)在装置A中先通CO的目是______,A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反应前后称量相关装置和物质的总质量,其数据如下表:
反应前 反应后
玻璃管和红色粉末的总质量为37.3g 玻璃管和固体物质的总质量为36.1g
请你计算并确定红色粉末的组成______(写出所含物质的质量)。
(4)小林同学认为为了防止溶液倒吸,本实验停止加热前应先断开A和B连接,你认为是否需要?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
【反思评价】
(5)实验后小组内有同学指出:上图装置有不足之处。于是有同学设计了用下图装置代替原装置,C装置与B装置相比较,其优点是______。
【答案】(1)Fe2O3
(2) ①. 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防止一氧化碳不纯加热爆炸 ②. 3CO+Fe2O32Fe+3CO2
(3)Fe2O34g;Cu1g
(4)不需要 (5)能够收集一氧化碳,防止污染环境
【解析】
【小问1详解】
红色粉末可能只有Cu;只有Fe2O3或Cu、Fe2O3的混合物,故填:Fe2O3;
【小问2详解】
在装置A中先通CO气体的目的是排净装置中的空气,防止CO和装置中的空气混合受热发生爆炸;
A装置中是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在高温下生成铁单质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3详解】
反应后固体质量减小 37.3g-36.1g=1.2g,说明氧化铁中氧元素质量是1.2g,则氧化铁质是,则铜的质量是5g-4g=1g;
【小问4详解】
不需要,理由是停止加热后继续通CO直至玻璃管冷却,溶液不会倒吸入玻璃管中;
【小问5详解】
C装置与B装置相比较,其作用有收集一氧化碳,防止污染环境。
15. 红枣常食有补血养气安神等良好功效,红枣包装中常使用一种袋装防腐剂,品名为“504双吸剂”。其标签如图所示。某化学兴趣小组对一包久置的“504双吸剂”固体样品产生浓厚的兴趣,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久置固体的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①铁与氯化铁溶液在常温下发生反应生成氯化亚铁;
②Fe2O3没有磁性,不能被磁铁吸引。
【作出猜想】久置固体中可能含有Fe、Fe2O3、CaO、Ca(OH)2和CaCO3
【实验探究】
(1)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固体放于试管中,加足量蒸馏水溶解,静置后取上层清液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固体溶解时试管外壁发烫,试管底部有不溶物,溶液变红。 固体中一定含有______和氢氧化钙。
另取少量固体放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 固体逐渐消失,有大量______产生,得到浅绿色溶液。 固体中一定含有______,一定不含Fe2O3
【实验质疑】
(2)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实验中不能得出一定含Ca(OH)2的结论,理由是______。甲同学的实验中如果含有Fe2O3,则会和盐酸发生反应,丙同学思考后认为甲同学的实验并不能得出一定不含Fe2O3的结论,理由是______。
【设计实验方案】
他们设计如下实验方案继续验证。
(3)乙同学对滤渣B进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并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固体逐渐消失、有气泡冒出、溶液变为黄色溶液、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固体中一定含有______和Fe2O3
【反思与评价】
(4)乙同学经过实验测得上述滤渣C质量为1.0g,计算滤液A中含氢氧化钙的质量______。
(5)丙同学经过实验测得磁铁吸引后残留固体中含钙物质的总质量为1.6g,滤渣B中CaCO3的质量为1.0g。综合上述实验及乙、丙同学的数据,久置固体的成分是______。
(6)结合固体的成分,你认为这包“504双吸剂”,除了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外,还能吸收空气中的______从而达到防腐的作用。
【答案】(1) ①. CaO ②. 无色气泡 ③. Fe
(2) ①. 氧化钙与水反应也生成氢氧化钙 ②. 铁与氯化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
(3)CaCO3 (4)0.74g
(5)Fe、Fe2O3、CaO、Ca(OH)2、CaCO3
(6)O2
【解析】
【小问1详解】
实验操作中,现象是固体溶解时试管外壁发烫,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反应放热;因此固体中一定含有CaO;
实验操作中,现象是:固体逐渐消失,得到浅绿色溶液,因此固体中一定含有Fe,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故还能观察到有气泡产生;实验操作3中,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因此固体中一定含有CaCO3;
【小问2详解】
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实验中并不能得出一定含Ca(OH)2的结论,理由是:CaO与水反应生成的Ca(OH)2也能使无色酚酞变红,不能确定原固体中是否含有Ca(OH)2;
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铁和氯化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所以不能得出一定不含氧化铁的结论;
【小问3详解】
固体加入稀盐酸,产生了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气体为二氧化碳,固体中含有碳酸钙,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二氧化碳;
【小问4详解】
设滤液A中含氢氧化钙的质量为x
x=0.74g
故滤液A中含氢氧化钙的质量为0.74g;
【小问5详解】
计算出的含钙物质的质量是1.0g+0.74g=1.74g≠1.6g,故含钙物质不能只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钙,还含有其他物质,所以久置固体的成分是Fe、Fe2O3、CaO、Ca(OH)2、CaCO3;
【小问6详解】
铁能与氧气、水共同作用,所以这包“504双吸剂”,除了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外,还能吸收空气中的氧气从而达到防腐的作用。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2024年中考化学专题复习:溶解度曲线问题(含解析)

下一篇:广东市深圳市南山区育才部分学校2024年九年级下学期一模考试化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