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六十九中学中考模拟化学试卷一(含解析)

大庆市第六十九中学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初四年级
化学试题模拟一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4分,共40分)
1.下列物品的主要成分属于合成材料的是
A.玻璃水杯 B.塑料垃圾桶
C.木质书桌 D.羊毛毛衣
2.关于物质的组成,理解不正确的一组是
A.盐酸、胆矾、石油、沼气均为混合物 B.乙醇、氮气、氨气、C60均由分子构成
C.醋酸、尿素均含有C、H、O三种元素 D.构成NaCl、MgS的微粒,核外电子排布均相同
3.“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是化学独特的表示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下图是金属钠投入水中所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钠原子在该反应过程中得到电子
B.氢氧化钠由氢氧化钠分子构成
C.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D.参加反应的物质的微粒个数比为1:1
4.用实际参加化学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离子方程式,在离子方程式中,反应前后的电荷是守恒的。现有如下离子方程式:2Fe(OH)3+3ClO-+4OH-=2FeO4n-+3Cl-+5H2O,由此可知在FeO4n-中,Fe元素的化合价是
A.+2 B.+3 C.+4 D.+6
5.下列做法或说法正确的是
A.汽车采用纯电动能源,可有效减少空气污染物 CO2、NO2、CO的排放
B.人类使用材料由远古到现代依次是:石器→铁制品→铜制品→铝制品→合成材料
C.“百炼成钢”与“沙里淘金”所涉及的变化相同
D.某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当x - y = 8时,该离子的化学符号为S2-
6.下列对化学学科认知的叙述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化学发展史 B.化学反应类型
①侯德榜发明了“联合制碱法” ②拉瓦锡测定了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③原子—分子论的创立和应用使化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 ①化合反应的特征为“多变一” ②复分解反应一定无元素化合价变化 ③CuO+COCu+CO2是置换反应
C.物质合成与应用 D.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①氰铜(Cu—Sn)是合成材料 ②中和反应原理可用于改良酸(碱)性土壤 ③合成橡胶制作轮胎时加入炭黑以增强其耐磨性 ①O2具有可燃性——化学性质 ②金镶玉过程物理变化 ③CH4为无色易燃气体——物理性质
A.A B.B C.C D.D
7.除去下列物质中含有少量杂质,所选试剂及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物质 杂质 试剂(适量) 操作
A Fe CuO 稀硫酸 过滤、洗涤、烘干
B N2 O2 木炭 点燃
C CuC12溶液 BaCl2 AgNO3溶液 过滤
D CO2 HCl 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浓硫酸 洗气
A.A B.B C.C D.D
8.铜锈的主要成分是Cu2(OH)2CO3(杂质不参与反应,也不溶于水),用一定量的稀硫酸除铜锈,反应原理为Cu2(OH)2CO3+2H2SO4=2CuSO4+CO2↑+3H2O ,充分反应后过滤,继续向装有滤液的烧杯中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20.0%的NaOH溶液,生成沉淀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四种说法错误的有
①除完铜锈后的滤液可以直接排放
②a到b(b点除外)任何一点烧杯中溶质都有两种
③c点对应的溶液可以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④a→b段烧杯中溶液的质量在不断减小
A.1种 B.2种 C.3种 D.4种
9.20℃时,向硝酸钾中分批加水,充分搅拌,现象如图1所示。图2的四个坐标图中,溶质质量分数与加入水的质量关系符合实验结果的描点是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10.武汉市某中学初三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探究NH3在不同环境下与O2的反应,进行图1和图2两组实验,同学们根据图2实验中气体成分分析数据,绘制了曲线图(见图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查阅资料】
①氨气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在高浓度氧气中才能燃烧,生成氮气和水.
②在纳米级Cu2O的催化作用下,氨气与氧气在一定温度下发生以下化学反应:
4NH3+5O24NO+6H2O 4NH3+3O22N2+6H2O
③工业上用NO制备硝酸、氮肥等化工产品.

A.图1实验中NH3从b管进,O2从a管进入;为了提高NH3的转化率,先通O2一段时间,再通NH3
B.图2中在纳米级Cu2O的催化作用下,氨气与氧气在一定温度下发生的化学反应都属于氧化反应
C.根据图3分析,在Cu2O催化作用下,400℃时以生产NO为主
D.若利用后续处理装置模拟硝酸的工业制法,最好将电热丝的温度控制在900℃左右
二、填空题(共5小题,29分)
11.请用化学知识解释下列问题。
(1)2个铵根离子 。
(2)用墨书写或绘制的字画能保存很久不褪色,原因是 。
(3)生铁和钢都是铁合金,但机械性性能不同,原因是 。
纽扣电池是生活中常用的电源,如图是银锌纽扣电池的构造示意图。
(4)纽扣电池的钢质外壳可以加工得很薄,这是利用金属的 性。
(5)使用过程中能量由化学能转化为 ,且锌粉与氧化银发生置换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12.实验室制取气体是初中化学重要的实验基本技能之一。图(A~E)是常见的气体发生和收集装置,请回答相关问题:
(1)检查装置B气密性的方法是用止水夹夹住橡皮管,从漏斗处向锥形瓶中注入蒸馏水直到漏斗内液面高于锥形瓶内液面,静置观察,若 ,则气密性良好,反之不好。
(2)选用A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要收集一瓶较纯净的氧气,收集装置应选用 (填字母);装置A中试管口略向下的原因是 。
(3)用如图(F~J)装置制取CO2并验证相关性质。
①装置F相对于装置B的优点是 。
②装置I的作用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③关闭K2,打开K1,装置G中溶液变红;关闭K1,打开K2,装置J中溶液变红。将变红的两溶液加热相同时间,装置J中溶液变成紫色,而装置G中溶液仍显红色。装置G中溶液仍显红色的原因是 。
13.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1)A点的含义是 。
(2)t2℃时,将等质量的甲、乙分别配成饱和溶液,需要水质量较多的是 (填“甲”或“乙”)。
(3)t2℃时,将乙溶液的状态由N点变为M点,方法是_______(填序号)。
A.降低温度 B.增加溶质 C.增加溶剂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填序号)。
A.t1℃时,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能为35%
B.将甲的饱和溶液从t1℃升温至t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C.将乙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至t1℃,析出晶体5g,则t2℃时乙的溶解度为40g
D.将甲、乙溶液分别从t2℃降温至t1℃,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14.如图1中A—G是初中常见的化学物质,A、E、G是液体,且E、G含有相同元素,A是有色液体,B、C是两种金属,且B是黑色固体。(“—”表示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表示一种物质能转化成另一种物质,“ ”表示相互转化,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及反应条件、转化及反应关系已略去)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C和D的化学式:C ,D 。
(2)写出G生成F的化学方程式是 。
(3)足量粉末B与A溶液反应的实验现象是 。
(4)如图2表示氧元素的化合价与物质类别的关系,则物质E中氧元素对应的点是 (填“a”或“b”或“c”)。
15.氧化锌广泛地应用于塑料、合成橡胶、药膏等产品的制作中。
Ⅰ.氧化锌的制备利用氧化锌矿(含少量CuO、NiO)为原料制备高纯氧化锌的流程如下:
已知:①金属活动性Fe>Ni>H;
②碳酸氢铵1000元/吨,碳酸钠2650元/吨。
(1)为提高锌浸出率,可以采取的生产条件是 。
(2)“酸溶”后溶液中含有的阳离子有Zn2+、Ni2+、 。
(3)“过滤I”所得滤渣中所含的金属有 (填化学式)。
(4)“反应”可加入碳酸钠制备碱式碳酸锌,反应原理为:3Na2CO3+3ZnSO4+3H2O=ZnCO3·2Zn(OH)2·H2O↓+3Na2SO4+2CO2↑。亦可采用新工艺,即选用碳酸氢铵来代替碳酸钠制备碱式碳酸锌,反应原理为6NH4HCO3+3ZnSO4=ZnCO3·2Zn(OH)2·H2O↓+3(NH4)2SO4+5CO2↑。
①选用碳酸氢铵来代替碳酸钠制备碱式碳酸锌的优点是 。
②新工艺常控制在40°C条件下进行,其目的是 。
Ⅱ.氧化锌的应用炉甘石始栽于《外丹本草》,主要成分为碳酸锌(ZnCO3)和碱式碳酸锌,炮制后主要成分为氧化锋(ZnO),可添加至药膏用作外用药。
(5)氧化锌、碳酸锌、碱式碳酸锌都有一定的抑菌活性,说明起抑菌作用的有效成分可能是锌 (选填“单质”或“元素”)。
(6)药效高低与有效成分的含量相关。碳酸锌的抑菌活性低于相同质量的氧化锌,可能的原因是 。
三、实验题(共2小题,23分)
16.我国企业用10年时间,自主研发出海水镁资源综合利用专利技术,生出碳酸镁水合物,并以此为中间体制备各类镁产品,填补了我国高端镁产品生产空白。
环节一、制备三水合碳酸镁
工业上从弱碱性卤水(主要成分为MgCl2)中获取MgCO3 3H2O一种方法如图1:
(1)过滤需要用到的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 。
(2)沉淀过程的pH随时间的变化如图2所示,沉淀过程的操作为 (填标号)。
a.向NaOH溶液中滴加卤水,同时通入CO2
b.向卤水中滴加NaOH溶液,同时通入CO2
c.向NaOH溶液中通入CO2至饱和,然后滴加卤水,同时继续通入CO2
d.向卤水中通入CO2至饱和,然后滴加NaOH溶液,同时继续通入CO2
环节二、测定MgCO3 3H2O的纯度
【查阅资料】沉淀法测物质含量,沉淀质量越大,误差越小。
【实验步骤】利用如图3所示装置(图中夹持仪器略去)进行实验,以确定MgCO3 3H2O的纯度。
依据实验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3)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D中碱石灰的作用为 。
(4)下列措施中不能提高测定准确度的是 (填序号)。
a.在加入硫酸之前应排净装置内CO2气体 b.在AB之间增添盛有浓硫酸的洗气装置
c.为了缩短实验时间,快速滴加硫酸 d.在C装置左侧导管末端增添多孔球泡
(5)小智认为应将C中Ca(OH)2溶液换成Ba(OH)2溶液,理由一:氢氧化钡的溶解度大,形成溶液的浓度大,使CO2被吸收的更完全;理由二 。
17.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1)我国古代人民积累了许多对物质变化的认识。早在战国时期,《周礼·考工记》中载有“涑帛”的方法,即利用“灰”(草木灰,主要成分为K2CO3)和“蜃”(贝壳灰,主要成分为CaO)混合加水所得溶液来洗涤丝帛时,会与丝表面附着的丝胶蛋白发生反应,生成物可用水冲去,从而可把丝洗得干脆亮丽。化学小组对“混合加水所得溶液”的成分进行了探究。
【实验过程】

【反应原理】如图1所示,步骤1的反应会 (“放出”或“吸收”)热量,步骤Ⅱ的化学方程式为 。
【提出问题】小组同学将烧杯丙中混合物过滤后得到澄清溶液,所得溶液中含哪些溶质?
【作出猜想】
猜想Ⅰ:只含有KOH;
猜想Ⅱ:含有KOH、K2CO3;
猜想Ⅲ:含有KOH和Ca(OH)2;
猜想Ⅳ:含有KOH、Ca(OH)和K2CO3。
无需实验验证分析就可知道猜想 (填序号)肯定错误,理由 。
【查阅资料】K2CO3溶液显碱性。
【实验验证】
实验步骤 现象 实验结论
取过滤后的溶液各少许,分装在两支试管里 (1)甲同学:向第一支试管里滴加足量稀盐酸 无明显现象 甲同学认为猜想Ⅱ错误
(2)乙同学:向第二支试管里通入二氧化碳气体 乙同学认为猜想Ⅲ正确
【讨论交流】有同学提出他可以选用其他试剂,也能证明猜想Ⅲ正确。你认为他选择的试剂是 。
A.K2CO3, B.CaCO3 C.稀硫酸 D.Na2CO3
【定量分析】取上述溶液100g(含KOH、Ca(OH)2的混合溶液)于烧杯中,向混合液中缓慢通入CO2气体(气体的溶解忽略不计),生成沉淀的质量与通入CO2气体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请根据信息回答问题:

已知:2KOH+CO2=K2CO3+H2O
K2CO3+CO2+H2O=2KHCO3
CaCO3+CO2+H2O=Ca(HCO3)2[注:Ca(HCO3)2易浴于水,20℃时,溶解度为16.6g
①在此实验中,图像A点时容器内物质为 ,其质量m为 g。
②原溶液中Ca(OH)2溶质质量分数为 。
【拓展延伸】将鲜鸭蛋浸入草木灰与石灰乳的混合物中,一段时间后就制得了皮蛋。食用皮蛋时口感发涩源于其中含有的碱性物质,可以加入适量厨房里的 使其口味更佳。
四、计算题
18.四个相同的容器中,分别加入一定质量、均匀混合的Na2CO3和NaHCO3固体,每个容器中逐滴滴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4.6%的稀盐酸,产生气体的情况如下表所示。
组别 甲 乙 丙 丁
混合固体质量/g 6.85 13.7 27.4 ?
稀盐酸质量/g 50 50 50 100
产生气体的质量/g 3.3 6.6 4.4 0
已知:Na2CO3+HCl═NaHCO3+NaCl,NaHCO3+HCl═NaCl+H2O+CO2↑
请分析计算:(写出计算过程)
(1)混合固体中Na2CO3和NaHCO3的质量比。
(2)丙组反应结束后,剩余溶液中NaHCO3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假设溶液不饱和,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3)丁中加入混合固体的质量至少是多少?
试卷第10页,共10页
1.B
【详解】A、玻璃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不符合题意;
B、塑料属于合成材料,符合题意;
C、木质书桌属于天然材料,不符合题意;
D、羊毛属于天然材料,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B
【详解】A、盐酸、石油、沼气中均含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胆矾为无水硫酸铜,其中只含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该选项不正确;
B、乙醇、氮气、氨气和C60均是由分子构成的,该选项正确;
C、醋酸CH3COOH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尿素CO(NH2)2是由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组成的,该选项不正确;
D、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硫化镁是由镁离子和硫离子构成的,钠元素为11号元素,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为2、8、1,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形成离子,则离子核外电子排布为2、8,同理,镁为12号元素,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为2、8、2,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2个电子形成离子,其离子核外电子排布为2、8,硫为16号元素,硫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为2、8、6,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2个电子,则其离子核外电子排布为2、8、8,同理,氯为17号元素,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为2、8、7,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离子,其离子核外电子排布为2、8、8,核外电子排布不同,该选项不正确;
故选B。
3.D
【详解】A、钠原子在该反应过程中失去电子变化成了钠离子,错误;
B、根据图示可知,氢氧化钠由氢氧根离子和钠离子构成,错误;
C、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由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2Na+2H2O=2NaOH+H2↑,错误;
D、根据图示可知,参加反应的物质的微粒个数比为2:2=1:1,正确;
故选D。
4.D
【详解】由离子方程式2Fe(OH)3+3ClO-+4OH-=2FeO4n-+3Cl-+5H2O,反应前3个ClO-离子带3个单位的负电荷、4个OH-离子带4个单位的负电荷,而反应后3个Cl-离子带3个单位负电荷,根据反应前后的电荷守恒,可判断2个FeO4n-带4个单位负电荷,即n=2,则离子FeO4n-为FeO42-;设FeO42-离子中Fe的化合价为x,则有x+(-2)×4=-2,解得x=+6。故选:D。
5.D
【详解】A. 二氧化碳不是空气污染物,错误。
B. 人类先使用铜制品,后使用铁制品,错误。
C. “百炼成钢”发生碳和氧气的反应,是化学变化,“沙里淘金”是从沙子中分离出金单质,是物理变化。所涉及的变化不相同,错误。
D. 如示意图为离子结构示意图,则最外层电子排满,则y=8,所以x=16,原子序数=质子数,所以该离子为硫离子,符号S2-。正确。
故选:D。
6.A
【详解】A、①侯德榜发明了“联合制碱法”,叙述正确;②拉瓦锡最早测量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叙述正确;③原子-分子论的创立和应用使化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叙述正确,该选项符合题意。
B、①化合反应是指多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叙述正确;②复分解反应的特点为双交换、价不变,叙述正确;③置换反应是指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该反应的反应物均为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叙述不正确,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①氰铜为合金,属于金属元素,叙述不正确;②改良酸(碱)性土壤属于中和反应的应用,叙述正确;③合成橡胶制作轮胎时加入炭黑可增强其耐磨性,叙述正确,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①氧气具有助燃性,而不是可燃性,叙述不正确;②金镶玉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叙述正确;③易燃性属于化学性质,叙述不正确,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D
【详解】A、铁、氧化铜都能与稀硫酸反应,混合物加入稀硫酸反应后过滤、洗涤、烘干,会将铁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木炭在混合物在点燃时,会引入新的杂质二氧化碳,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C、BaCl2、CuC12溶液都能与AgNO3溶液反应,能除去杂质,但也会将氯化铜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D、HCl能与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再通过浓硫酸进行干燥,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故选D。
8.B
【详解】①除完铜锈后的滤液不可以直接排放,会污染环境,故此说法错误;②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a点溶液中的溶质为硫酸钠和硫酸铜,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氢氧化铜沉淀,所以a到b(b点除外)任何一点烧杯中溶质都有两种,故此说法正确;③c点对应的溶液为氢氧化钠和硫酸钠的混合溶液,氢氧化钠碱性太强,不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故此说法错误;④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氢氧化铜沉淀,a→b段烧杯中溶液的质量在不断减小,故此说法正确;故选项A、C、D错误,选项B正确;
故选:B。
9.B
【详解】根据题意,加入25g水后有未溶溶质,说明溶液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第二次加25g水后仍有未溶溶质,说明此时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第三次加入25g水后无未溶溶质,此时可能是恰好饱和或是不饱和溶液。第4次加入25g水该溶液仍是不饱和溶液,但由水质量增多则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变小;
因此第一二次时为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第三次若是饱和则等于第一二次,若不饱和则小于第一二次,第四次小于第三次,如图所示②④符合题意,故选:B。
10.C
【详解】A、图1可知,火焰是从b管燃烧,因此,实验中NH3从b管进,O2从a管进入;为了提高NH3的转化率,先通O2一段时间,再通NH3,故不符合题意;
B、由氨气与氧气发生的两个化学反应方程式,氧气在反应中起到提供氧元素的作用,即氧化剂的作用,发生的反应为氧化反应,故不符合题意;
C、由图3可知,在Cu2O催化作用下,400℃时生产N2的产率比生产NO大,以生产N2为主,故符合题意;
D、由图3可知,900℃左右时,NO的产率比N2大,若利用后续处理装置模拟硝酸的工业制法,最好将电热丝的温度控制在900℃左右,故不符合题意
11.(1)
(2)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稳定
(3)含碳量不同
(4)延展
(5) 电能 Zn+Ag2O=ZnO+2Ag
【详解】(1)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2个铵根离子可表示为,故填:;
(2)用墨书写或绘制的字画能保存很久不褪色,原因是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稳定,故填: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稳定;
(3)生铁的含碳量为2% 4.3%,钢的含碳量为0.03% 2%,铁和钢都是铁合金,但机械性性能不同,原因是含碳量不同,故填:含碳量不同;
(4)纽扣电池的钢质外壳可以加工得很薄,这是利用金属的延展性,故填:延展;
(5)使用过程中能量由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且锌粉与氧化银发生置换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Zn+Ag2O=ZnO+2Ag,故填:电能、Zn+Ag2O=ZnO+2Ag。
12.(1)液面高度不变
(2) E 防止试管口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3) 便于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AgNO3+HCl=AgCl↓+HNO3 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HCl
【详解】(1)装置气密良好,则压强差保持不变,因此看到液面高度保持不变,故填:液面高度不变;
(2)A为固体加热装置,且带有棉花,故选高锰酸钾制备氧气,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锰酸钾、二氧化和氧气,所以化学方程式为,若要收集一瓶较纯净的氧气,即应选用排水法收集,收集装置应选用E,装置A中试管口略向下的原因是防止试管口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故填:、E、防止试管口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3)①装置F相对于装置B的优点是装置F可以通过开关止水夹 K1、K2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关闭K1、K2,固液分离,反应停止,打开K1、K2,固液接触,反应开始,故填:便于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②硝酸银溶液可与 HCl气体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故装置I用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中是否含有氯化氢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AgNO3+HCl=AgCl↓+HNO3,故填:AgNO3+HCl=AgCl↓+HNO3;
③关闭K2,打开K1,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氯化氢气体,通入装置G中,二氧化碳和氯化氢气体溶于水,溶液呈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将变红的两种溶液加热相同时间,装置J中溶液恢复原色,装置 G中溶液仍显红色,因为装置G中的碳酸分解,但盐酸还存在,故溶液仍然呈酸性,故填: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HCl。
13.(1)t1℃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均是35g
(2)乙
(3)B
(4)B
【详解】(1)由图可知,t1℃时,甲、乙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A点,故A点的含义是:t1℃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均是35g;
(2)t2℃时,溶解度:甲>乙,该温度下,将等质量的甲、乙分别配成饱和溶液,所需水的质量为:乙>甲;
(3)由图可知,M点为t2℃时,乙的饱和溶液,N点为t2℃时,乙的不饱和溶液,故t2℃时,将乙溶液的状态由N点变为M点,温度不变,可采取增加溶质,和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
故选B;
(4)A、t1℃时,甲的溶解度为35g,该温度下,甲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可能为35%,不符合题意;
B、将甲的饱和溶液从t1℃升温至t2℃,升温后,甲的溶解度增大,变为不饱和溶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符合题意;
C、将乙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至t1℃,析出晶体5g,溶剂质量未知,无法得出t2℃时乙的溶解度为40g,不符合题意;
D、将甲、乙溶液分别从t2℃降温至t1℃,降温后,甲、乙的溶解度减小,但是溶液状态未知,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相等,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4.(1) Cu O2
(2)
(3)黑固体表面有紫红色固体生成,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
(4)b
【分析】
E、G是液体,且E、G含有相同元素,E能够反应生成D、G,则E为过氧化氢,G为水,D为氧气;A是有色液体,B、C是两种金属,且B是黑色固体,B能够反应生成C,则B为铁,A为硫酸铜,C为铜;D(氧气)能够与F反应,F能够与G(水)相互转化,则F为氢气。
【详解】(1)由分析可知,C为铜,其化学式为Cu,故填Cu;
D为氧气,其化学式为O2,故填O2。
(2)由分析可知,G为水,F为氢气,则G生成F的反应是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2H2O2H2↑+O2↑。
(3)由分析可知,B为铁,A为硫酸铜,足量粉末B与A溶液的反应是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观察到的现象是黑固体表面有紫红色固体生成,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故填黑固体表面有紫红色固体生成,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
(4)由分析可知,E为过氧化氢,是氢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氧化物,其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则物质E(过氧化氢)中氧元素对应的点是b,故填b。
15.(1)将氧化锌粗品粉碎成细颗粒
(2)Cu2+
(3)Zn、Cu、Ni
(4) 原料更廉价 防止碳酸氢铵受热分解
(5)元素
(6)碳酸锌锌的含量低于氧化锌
【详解】(1)“酸溶”前将氧化锌粗品粉碎成细颗粒的目的是增大反应物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快、更充分;
(2)氧化锌矿(含少量CuO、NiO)加入硫酸,氧化锌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水,氧化铜和硫酸反应产生硫酸铜和水,氧化镍和硫酸反应产生硫酸镍和水,则溶液中有的阳离子是Zn2+、Ni2+、Cu2+;
(3)除杂时加入了过量的锌,锌与硫酸铜反应产生铜和硫酸锌,锌和硫酸镍反应产生硫酸锌和镍,“过滤I”所得滤渣中所含的金属有Zn、Cu、Ni;
(4)①碳酸氢铵1000元/吨,碳酸钠2650元/吨;根据方程式产生ZnCO3·2Zn(OH)2·H2O需要碳酸钠和碳酸氢铵的量是:3Na2CO3、6NH4HCO3,设碳酸钠质量是318吨,需要碳酸钠的费用是;设NH4HCO3474吨,需要NH4HCO3的费用是;所以NH4HCO3原料更廉价;
②碳酸氢铵受热易分解生成氨气、水和二氧化碳,所以反应温度不能过高;
(5)氧化锌、碳酸锌、碱式碳酸锌都有一定的抑菌活性,这些物质中都含有锌元素,则说明起抑菌作用的有效成分可能是锌元素;
(6)碳酸锌中含锌量:;氧化锌含锌量:,则碳酸锌锌的含量低于氧化锌,碳酸锌的抑菌活性低于相同质量的氧化锌。
16.(1)漏斗
(2)d
(3) 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C装置,影响实验结果
(4)bc
(5)碳酸钡相对分子质量大,吸收相同的二氧化碳,生成的碳酸钡沉淀质量大,误差小
【详解】(1)过滤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漏斗,故填:漏斗;
(2)根据图2可知,沉淀过程的pH随时间的变化是先变小后增大,然后保持在9-10之间左右,而溶液起始的pH值在7-8左右,卤水显弱碱性,所以沉淀过程的操作为向卤水中通入CO2至饱和,二氧化碳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故pH逐渐减小,然后滴加NaOH溶液,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故酸性减弱,pH逐渐增大,同时继续通入CO2,故最后pH保持在9-10之间,碱性不强。
故选:d;
(3)C中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D中碱石灰的作用为防止空气中的CO2进入C装置干扰实验;
(4)a、在加入硫酸之前,应排净装置内的CO2气体,这样能够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影响实验结果,该选项能提高测定准确度,不符合题意;
b、在A~B之间增添盛有浓硫酸的洗气装置时能够吸收水蒸气,但是通过B装置后又会带出水蒸气,该选项不能提高测定准确度,符合题意;
c、快速滴加硫酸,可能会导致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不能被氢氧化钙溶液全部吸收,从而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该选项不能提高测定准确度,符合题意;
d、在C装置左侧导管末端增添多孔球泡,能够增大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的接触面积,利于二氧化碳气体的全部吸收,该选项能提高测定准确度,不符合题意。
故选:bc;
(5) 将澄清石灰水换成Ba(OH)2溶液,理由一:Ba (OH)2溶解度大,CO2被吸收的更完全;理由二: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钡反应:,碳酸钡的相对分子质量大,吸收相同的二氧化碳,氢氧化钡生成的沉淀质量大,误差小,故填:碳酸钡相对分子质量大,吸收相同的二氧化碳,生成的碳酸钡沉淀质量大,误差小。
17. 放出 Ca(OH)2+K2CO3=2KOH+CaCO3↓ Ⅳ Ca(OH)2和K2CO3不能共存,会继续反应 产生白色沉淀 AD H2O、KOH、CaCO3 0.1 0.074% 食醋
【详解】反应原理:步骤Ⅰ中,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放出热量,步骤Ⅱ中,碳酸钾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钾,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K2CO3+Ca(OH)2═CaCO3↓+2KOH;
作出猜想:碳酸钾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钾,不能共存,会继续反应,故猜想Ⅳ错误;
实验验证:乙同学认为猜想Ⅲ正确,则含有氢氧化钙,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产生碳酸钙沉淀和水,因此向第二支试管里通入二氧化碳气体,会观察到澄清石灰水中产生白色沉淀;
交流谈论:碳酸根离子与钙离子可以结合成白色碳酸钙沉淀,因此可以选用碳酸钠和碳酸钾,也能证明猜想Ⅲ正确,碳酸钙不溶于水;故选:AD;
定量分析:①根据Ca(OH)2+CO2=CaCO3↓+H2O,2KOH+CO2=K2CO3+H2O,K2CO3+CO2+H2O=2KHCO3,CaCO3+CO2+H2O=Ca(HCO3)2,由图象可知,OA段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AB段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钾反应,BC段为CaCO3+CO2+H2O=Ca(HCO3)2,故A点时容器内物质为碳酸钙、氢氧化钾、水;由方程式可知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的质量关系:,故m=0.1g;
②根据以上分析,原溶液中氢氧化钙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0.074%;
拓展延伸:酸和碱性物质反应,食用皮蛋时口感发涩源于其中含有的碱性物质,可以加入适量厨房里的食醋使其口味更佳。
18.(1)解:设甲组中参加反应的碳酸氢钠的质量为x;甲组中碳酸钠的质量为y。
,x=6.3g;
,y=2.65g;
则甲组中碳酸氢钠的质量为:6.85g-2.65g=4.2g
混合固体中Na2CO3和NaHCO3的质量比=2.65g:4.2g=53:84
答:混合固体中Na2CO3和NaHCO3的质量比53:84。
(2)根据混合固体中Na2CO3和NaHCO3的质量比=2.65g:4.2g=53:84,丙组27.4g固体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为:27.4g×=10.6g,则固体混合物中碳酸氢钠的质量为:27.4g-10.6g=16.8g。
设10.6g碳酸钠完全反应生成碳酸氢钠的质量为a;设丙组中参加反应碳酸氢钠的质量为z。
,a=8.4g;
,z=8.4g;
则丙组反应后剩余NaHCO3的质量:16.8g+8.4g-8.4g=16.8g
则丙组反应后剩余溶液中NaHCO3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23.0%
答:丙组反应后剩余溶液中NaHCO3的溶质质量分数是23.0%。
(3)设丁组中碳酸钠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参加反应碳酸钠的质量为b。
,b=42.4g;
根据混合固体中Na2CO3和NaHCO3的质量比=2.65g:4.2g=53:84,丁组固体混合物的质量至少为:42.4g÷=109.6g
答:丁中加入混合固体的质量至少是109.6g。
【详解】(1)见答案;
(2)见答案;
(3)见答案。
答案第10页,共10页
答案第9页,共10页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中考复习外研版八年级(上)Module12(教材词汇攻关)(含解析)

下一篇:2023北京重点校高二(上)期中化学汇编:沉淀溶解平衡(PDF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