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九年级化学——科学探究实验专题复习(含解析)

2024九年级化学——科学探究实验专题复习
一、单选题
1.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试剂 操作方法
A NaCl溶液(Na2CO3) Ca(OH)2溶液 过滤
B KNO3(NaCl) H2O 蒸发、过滤
C N2(O2) 足量铜粉 加热
D 稀硫酸(稀盐酸) 适量氯化钡溶液 过滤
A.A B.B C.C D.D
2.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检查气密性 B.液体的倾倒
C.稀释浓硫酸 D.pH试纸测定溶液pH
3.小红同学在化学实验课上建议,用碘水可将淀粉溶液与食盐溶液区别开来,这个环节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提出问题 B.反思与评价
C.设计实验 D.获得结论
4.下列实验操作或数据中,正确的是(  )
A.称取10. 05g固体 B.检查装置气密性
C.加热液体 D.量取9.5mL液体
5.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A. 点燃酒精灯 B. 检查装置气密性
C. 稀释浓硫酸 D. 吸取和滴加液体
6.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量取液体 B.倾倒液体
C.振荡洗涤试管 D.加热液体
7.根据一些反应事实能推导出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其中推导错误的是(  )
序号 化学反应事实 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
A 细铁丝在空气中很难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 反应物浓度
B 碳在常温下不与氧气发生反应,而在点燃时能与氧气反应 反应温度
C 某双氧水常温下较难分解,而在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分解 催化剂
D 与相同浓度盐酸反应,粉末状石灰石比块状石灰石反应快 反应物的种类
A.A B.B C.C D.D
8.下列问题的研究中,未利用对比实验思想方法的是(  )
A.MnO2的催化作用 B. 碘的溶解性
C. 白磷红磷着火点 D. 水的组成
9.为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所用试剂正确的是(  )
选择 物质 杂质 所用试剂
A CaO CaCO3 稀盐酸
B N2 O2 灼热CuO
C FeCl2溶液 CuCl2 铁粉
D CO H2O NaOH固体
A.A B.B C.C D.D
10.李飞同学记录的下列实验数据中,不合理的是(  )
A.用pH试纸测得某溶液的pH为5.3
B.用10mL的量筒量取7.5mL水
C.测得某粗盐中NaCl的质量分数为92.58%
D.用托盘天平称得食盐16.8g
11.下列实验步骤或检验方法正确的是(  )
A.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实验步骤是:过滤、蒸发、计算产率
B.用氯化钠固体配制6%的氯化钠溶液,实验步骤是:计算、量取、混匀
C.鉴别硝酸铵和氯化钠,可分别取固体加少量水溶解,触摸容器外壁
D.向某固体中加入稀盐酸,若有气泡产生,则该固体中一定含有碳酸盐
12.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下列实验操作中,符合操作规范的是 (  )
A.将pH试纸用蒸馏水润湿后测溶液的pH
B.用漏斗过滤时液面低于滤纸的边缘
C.为了节约药品,用剩的药品应当放回原试剂瓶
D.称量氢氧化钠固体时,将氢氧化钠固体直接放在纸上进行称量
二、非选择题
13.下列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四个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A实验中集气瓶内预先装少量水的目的是吸收有毒有害气体.实验结束后,瓶内液体的pH   7
(填“>”、“<”或“﹦”)。
(2)B实验中导致实验结果偏小的原因是   (只写一个)。
(3)C实验中该操作将导致所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4)D实验中待   时,应停止加热。
14.2021年全国两会,“碳达峰”和“碳中和”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碳中和”是指单位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通过二氧化碳去除手段,抵消这部分碳排放,达到“净零排放”目的。科技工作者开发出许多将CO2回收利用的技术,其中催化转化法最具应用价值。
查阅资料:在载人航天器中利用Sabatier反应实现回收CO2再生O2,其反应过程如上图所示。
a.宇航员呼出的CO2与H2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为:
b.水又分解生成了O2。
(1)结合反应过程图,请写出b中H2O在一定条件下分解生成O2的化学方程式   。
(2)我国化学工作者探究了催化剂种类、温度、气流速度对a反应中CO2转化率的影响,进行了以下实验:
实验一:在压强为15MPa,催化剂质量相同,气体流速为20mL·min-1时,得到a反应中CO2转化率(%)如下:
实验分组 第1组 第2组
催化剂 Co4N/Al2O3 Co/Al2O3
温度/℃ 300 320 340 360 300 320 340 360
CO2转化率(%) 84.4 85.3 86.8 90.1 37.6 48.8 x 59.8
实验二:探究催化剂相同,气体流速对a反应中CO2转化率(%)的影响,结果如下:
气流速度/mL·min·-1 10 30 50
温度/℃ 320 340 360 320 340 360 320 340 360
CO2转化率(%) 96.2 98.0 98.0 82.2 83.9 90 71.2 76.6 79.0
实验一第1组实验目的是   。
(3)实验一第2组中x取值范围为   。
(4)依据实验一数据可知:____(填字母序号)的催化性能更好。
A.CO4N/Al2O3 B.CO/Al2O3
(5)依据实验二的数据,可得到气体流速与a反应中CO2转化率的关系是:其他条件相同时,   。
(6)依据实验二的数据,若你是载人航天器的设计师,利用Sabatier反应实现回收CO2再生O2,你选择的最优转化条件为____。(填字母序号)
A.10mL·min-1,360℃ B.30mL·min-1,320℃
C.10mL·min-1,340℃ D.50mL·min-1,360℃
15.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根据初中已学过的有关酸、碱、盐的知识,对稀硫酸、氢氧化钠和碳酸钠三种溶液混合后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Na2SO4溶液和BaCl2溶液呈中性
(猜想假设)
猜想1: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只有Na2SO4
猜想2: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有Na2SO4、Na2CO3和NaOH
猜想3: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有Na2SO4、Na2CO3
猜想4: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有Na2SO4、H2SO4
(实验探究)小组同学取反应后溶液少量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观察到溶液颜色变红。
(1)(交流讨论)同学们认为,猜想   (填数字)一定是错误的,理由是   。
(2)(继续探究)为验证剩余猜想中哪一种是正确的,设计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及结论
       
16.某实验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其中集气瓶的容积为250mL。
(1)红磷燃烧时产生黄色火焰,冒出   并放热。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
(2)补全空白处的实验步骤。
a.组装仪器,然后   ;
b.如图所示,在集气瓶中加入50mL水,并夹紧止水夹;
c.取足量红磷放入燃烧匙,点燃后立即伸入集气瓶,迅速塞紧胶塞;
d.待红磷熄灭后,打开止水夹,记录此时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
(3)同学们按上述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发现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30mL,造成该实验结果的原因可能是   。
17.
(1)根据图回答问题:
①若用E装置收集氧气,则气体应从   (填"a”或“b”端)通入。
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可选用的发生装置为B或C,C装置与B装置相比较的优点是   
(2)K3[Fe(C2O4)3] 3H2O(三草酸合铁酸钾)是一种亮绿色晶体,可用于摄影和蓝色印刷。某兴趣小组为探究其加热分解产物,按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①反应前通入氮气的目的是   
②实验中观察到装置B、F中澄清石灰水均变浑浊,装置E中固体变为红色,由此判断加热分解产物中一定含有   
③该实验有一处不完善的地方是   
18.某同学设计下图装置,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
已知:铜+氧气氧化铜,氧化铜为黑色粉末。
(1)该装置中气球的作用是   。
(2)已知反应前气球是瘪的,请根据以下实验数据,计算实验测得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是多少(写出计算分析过程,精确到0.1%)
硬质玻璃管中空气的体积 反应前注射器中空气的体积 反应后注射器中空气的体积
50mL 20mL 8mL
(3)该实验测定的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与理论数值存在偏差,请分析出现偏差的可能原因:    (写一点)。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解析】【解答】A、Na2CO3能与Ca(OH)2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氢氧化钠,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B、KNO3和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同,硝酸钾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而氯化钠受温度影响较小,所以可采取加热水溶解配成饱和溶液、冷却热饱和溶液使KNO3先结晶出来、再过滤的方法;溶解后,蒸发,得到的仍是两者的混合物,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C、氧气与铜粉在加热时反应生成氧化铜,而氮气不与铜反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D、稀硫酸能与适量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盐酸,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选:C.
【分析】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2.【答案】C
【解析】【解答】A、长颈漏斗和外界连通,不能检查装置的气密性,A不符合题意;
B、倾倒液体是瓶口要紧挨试管口,瓶塞要倒放在桌面上,B不符合题意;
C、稀释浓硫酸时,先将水放进烧杯里,然后将浓硫酸沿烧杯壁倒入,并用玻璃棒不停得搅拌,因为浓硫酸稀释时会放出大量的热,所以要搅拌,C符合题意;
D、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用玻璃棒蘸取少量溶液置于干燥的pH试纸上,通过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pH,而不能把pH试纸直接浸入溶液中,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实验操作,需要掌握常见实验仪器或者实验操作的方法。
3.【答案】C
【解析】【解答】建议用碘水可将淀粉溶液与食盐溶液区别开来,这个环节属于科学探究中的设计实验。
【分析】根据科学探究的相关环节进行解答。
4.【答案】B
【解析】【解答】A. 托盘天平的精确度为0.1g,所以不能称量10.05g固体,故错误;
B. 检查该装置气密性时,根据大气压原理,推注射器,装置中的压强增大,则液体会被压入长颈漏斗中,漏斗中液柱会上升,说明装置气密性好,故正确;
C. 加热液体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用酒精灯外焰加热,手不能碰到短柄,故错误;
D. 选取量筒量程时,应选取略大于所需量取液体体积的量程,应该选10mL量筒量取9.5mL液体,故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托盘天平的精确度分析;
B、根据大气压原理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分析;
C、根据给试管中液体加热的方法分析;
D、根据量筒量程选择的依据“大而近”分析。
5.【答案】C
【解析】【解答】A、点燃酒精灯,应该用火柴点燃,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只,易引发灯内酒精着火,甚至酒精灯爆炸,选项不符合题意;
B、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组装好仪器后先将导管伸入水中,然后用手握试管,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证明装置的气密性好,选项不符合题意;
C、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使热量及时扩散,防止酸液飞溅,切不可将水倒入硫酸中,但不能在量筒中进行浓硫酸的稀释,因为浓硫酸溶于水时会放出大量热,使量筒的刻度不准确,选项符合题意;
D、用胶头滴管吸取少量液体时,先在滴瓶外面挤压胶头排出滴管内的空气,然后再伸入滴瓶内松手吸取液体。向试管中滴加液体时,应将胶头滴管竖直悬空在试管的上方,伸入试管内或接触试管会导致污染试剂,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使用酒精灯的作用注意事项、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浓硫酸的稀释方法、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
6.【答案】B
【解析】【解答】A. 量取液体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故A不符合题意;
B. 倾倒液体时,瓶塞倒放、试管倾斜、标签指向手心,试管口与试剂瓶口紧挨,故B符合题意;
C. 振荡试管时,用手指拿住试管,用手腕的力量左右摆动,而不是上下晃动,故C不符合题意;
D. 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使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且试管内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读取量筒的示数时,如果俯视, 读出的示数比实际值偏大;如果仰视,读出的示数比实际值偏小,因此正确的方法是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平。
B、液体药品取用是要“一贴(手心)二倒(放瓶塞)三倾斜”。
C、根据正确振荡试管的操作分析。
D、根据正确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的操作分析。
7.【答案】D
【解析】【解答】A、铁丝在空气中很难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是因为氧气的浓度不同,说明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影响化学反应的发生,故A不符合题意;
B、碳在常温下不与氧气发生反应,而在点燃时能与氧气反应,说明反应的温度影响化学反应的发生,故B不符合题意;
C、双氧水在常温下较难分解,而在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分解,说明了使用催化剂,可以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故不C符合题意;
D、与相同浓度盐酸反应,粉末状石灰石比块状石灰石反应快,说明物质间的接触面积大小影响化学反应的进行,粉末状石灰石和块状石灰石是同一种物质,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化学反应的影响因素有物质的浓度、温度、有无催化剂、物质的性质等分析,在设计实验时要注意变量的控制,保证各实验中变量的唯一性。
8.【答案】D
【解析】【解答】A、该实验通过对比,可知二氧化锰在此反应中作催化剂,A不符合题意;
B、该实验通过对比,知道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是不同的,B不符合题意;
C、通过该实验的对比,知道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着火点高,C不符合题意;
D、因为本实验是对水的电解,没有其他的对比实验存在,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探究,控制变量法只能是需要探究的量在变化,其他量都不能变化。
9.【答案】C
【解析】【解答】A、稀盐酸既能与杂质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也能与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会将欲保留的物质反应掉,不符合除杂原则,选项不符合题意;
B、氧气不能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不能除去杂质氧化铜,不符合除杂原则,选项不符合题意;
C、铁粉能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铜,能将杂质转化为欲保留的物质,符合除杂原则,选项符合题意;
D、一氧化碳与氢氧化钠不反应,氢氧化钠固体具有潮解的性质,能够吸收一氧化碳中的水分,能够除去一氧化碳中的水分,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D。
【分析】除杂的原则:1、不能引入新杂质;2、除杂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欲保留的物质发生反应;3、最佳的除杂方法是除杂剂与杂质反应生成欲保留的物质。
10.【答案】A
【解析】【解答】解:A、由于标准比色卡上的数字只有整数,用pH试纸测得某溶液的pH不可能精确为5.3,该数据不合理.
B、选取量筒时,尽量选用能一次量取的最小规格的量筒,10mL的量筒量取7.5mL水,量筒选择合理,该数据合理.
C、氯化钠的质量分数= ×100%,可以计算得出92.58%,该数据合理.
D、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称量药品的质量,准确到0.1g,可用托盘天平称取16.8g食盐,该数据合理.
故选A.
【分析】A、pH试纸上的标准比色卡上的数字只有整数,即使用pH试纸所测得的溶液酸碱度为整数.
B、从减小实验误差的角度去选择量筒的量程.
C、氯化钠的质量分数= ×100%,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D、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称量药品的质量,准确到0.1g.
11.【答案】C
【解析】【解答】A、粗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粗盐提纯是通过溶解(把不溶物与食盐初步分离)、过滤(把不溶物彻底除去)、蒸发(食盐从溶液中分离出来而得到食盐)得到精盐的过程,最后计算产率,不符合题意;
B、用氯化钠固体配制6%的氯化钠溶液,首先计算配制溶液所需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再称量所需的氯化钠和量取水,最后进行溶解,不符合题意;
C、可分别取固体加少量水溶解,能使温度降低的是硝酸铵,温度几乎无变化的是氯化钠,可以鉴别,符合题意;
D、向某固体中加入稀盐酸,若有气泡产生,该固体中不一定含有碳酸盐,也可能是活泼金属等,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粗盐提纯的步骤分析;根据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配制的操作步骤分析;根据硝酸铵溶解吸热使溶液温度降低分析;根据碳酸盐和活泼金属都能与酸反应产生气体分析。
12.【答案】B
【解析】A,使用pH试纸时,不能用蒸馏水润湿;
C,用剩的药品不能放回原试剂瓶,否则会污染原试剂,应该倒入指定的容器,
D.氢氧化钠固体有腐蚀性,不能将氢氧化钠固体直接放在纸上进行称量,要放在玻璃器皿中,
B用漏斗过滤时要液面低于滤纸的边缘,
故选B
13.【答案】<;红磷的量过少;偏大;较多固体析出
【解析】【解答】(1)硫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会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亚硫酸显酸性,酸性溶液的pH<7;
(2)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导致实验结果的原因有:红磷量偏少、装置漏气、未等装置冷却就打开夹子等;
(3)俯视会导致量取液体偏小,由溶质的质量分数=×100%可知使溶质的质量分数会偏大;
(4)加热蒸发溶液时要待有较多固体析出时停止加热,利用蒸发皿的余热蒸干,
【分析】考查氧气的化学性质;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蒸发与蒸馏操作;空气组成的测定
14.【答案】(1)
(2)探究催化剂质量、气流速度相同,温度对a反应中CO2转化率的影响
(3)48.8(4)A
(5)随着气体流速增加,a反应中的CO2的转化率减少
(6)C
【解析】【解答】(1)由图示可知,水在一定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反应方程式为 。
(2) 实验一第1组实验变量为温度, 其目的是探究催化剂质量、气流速度相同,温度对a反应中CO2转化率的影响 。
(3)由实验一第1组结果可知,催化剂相同时,温度越高二氧化碳转化率越高,则第2组中X范围为 48.8(4) 依据实验一数据可知 ,相同温度下, CO4N/Al2O3 作催化剂CO2转化率高,即催化性质更好。
(5)由实验二数据可知, 其他条件相同时, 随着气体流速增加,a反应中的CO2的转化率减少 。
(6) 由实验数据可知,利用Sabatier反应实现回收CO2再生O2, 最优转化条件是 10mL·min-1,340℃ ,故选C。
【分析】(1)根据水在一定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及方程式书写方法分析;
(2)根据所给实验数据及条件分析;
(3)根据催化剂相同时,温度越高二氧化碳转化率越高分析;
(4)根据相同温度下, CO4N/Al2O3 作催化剂CO2转化率高分析;
(5)根据气体流速增加,二氧化碳转化率减小分析;
(6)根据实验数字确定二氧化碳转化率最高的条件分析。
15.【答案】(1)1、4;Na2SO4溶液呈中性,H2SO4溶液呈酸性,滴入酚酞溶液都不会变红,因此猜想1和猜想4不正确
(2)取少量反应后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BaCl2或Ba(NO3)2溶液,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入无色酚酞溶液,观察;产生白色沉淀,若溶液变为红色,则猜想2成立;若溶液不变色,则猜想3成立
【解析】【解答】交流讨论:猜想1、4一定是错误的,理由是Na2SO4溶液呈中性,H2SO4溶液呈酸性,滴入酚酞溶液都不会变红。
继续探究:
氯化钡(或硝酸钡)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中性的氯化钡(硝酸钡)和碳酸钡。为验证剩余猜想中哪一种是正确的,即是猜想2还是猜想3正确,先除尽碳酸钠,再滴加无色酚酞,若溶液变红则有氢氧化钠,猜想2成立,否则猜想3成立,故可设计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及结论
取少量反应后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BaCl2或Ba(NO3)2溶液,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入无色酚酞溶液,观察。 产生白色沉淀,若溶液变为红色,则猜想2成立;若溶液不变色,则猜想3成立。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6.【答案】(1)白烟;
(2)检查装置气密性
(3)装置漏气(或未完全冷却就打开止水夹)
【解析】【解答】(1)红磷燃烧时冒出白烟,放热,生成五氧化二磷,故填:白烟;(2)组装好仪器后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故填:检查装置气密性;(3)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30mL,这是测定结果偏小,造成测定结果偏小的原因有装置漏气或未完全冷却就打开止水夹;故填:装置漏气(或未完全冷却就打开止水夹)。
【分析】(1)一是根据碳硫磷铁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分析,要注意烟和雾的区别额;该反应是磷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五氧化二磷,据此书写文字表达式;
(2)a,做气体制取、有气体参加反应的实验前,必须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3)根据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分析,则进入集气瓶内的水应该大约是50毫升,即测量的氧气含量减小,根据氧气含量减小的原因分析,如红磷量不足,没有把氧气完全消耗,或装置气密性不好等。
17.【答案】(1)a;可以控制加入稀盐酸的量,控制反应速率,节约药品
(2)排出装置内的空气,防止干扰实验,防止发生爆炸;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缺少尾气处理装置
【解析】【解答】(1)如图所示:① 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应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若用E装置收集氧气,则气体应从短导管通入,从图中的a端通入。
②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是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选择固液不加热型发生装置,可选用的发生装置为B或C,C装置用分液漏斗替代了B装置中的长颈漏斗来添加稀盐酸,优点是可以控制加入稀盐酸的量,控制反应速率,节约药品。
(2)由题意K3[Fe(C2O4)3] 3H2O(三草酸合铁酸钾)是加热分解,图中所示装置主要是验证其分解产物中有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B装置检验二氧化碳,C装置吸收二氧化碳,D装置吸收水蒸气,E、F装置检验一氧化碳,则有:① 一氧化碳为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加热,可能会有爆炸的危险,会生成二氧化碳,影响实验,因此反应前通入氮气的目的是排出装置内的空气,防止干扰实验,防止发生爆炸。
② 实验中观察到装置B、F中澄清石灰水均变浑浊,装置E中固体变为红色,由此判断B装置中的反应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E装置中的反应为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F装置中的反应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判断加热分解产物中一定含有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③ 一氧化碳有毒,直接排放会污染空气,因此该实验有一处不完善的地方是缺少尾气处理装置。
【分析】(1)所要收集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若用E装置收集氧气,则气体应从短导管通入,从图中的a端通入。
②分液漏斗有活塞,可以控制反应速率,节约药品。
(2)根据图中所示装置,要明确每一个装置的作用,B装置检验二氧化碳,C装置吸收二氧化碳,D装置吸收水蒸气,E、F装置检验一氧化碳,进行分析。
②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均变浑浊,
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
③ 一氧化碳有毒,会污染空气,需要尾气处理。
18.【答案】(1)缓冲压强
(2)24%
(3)铜消耗了空气中其它气体或气球中存留部分气体等
【解析】【解答】(1)该装置中气球是为了缓冲压强。
(2)铜与氧气反应,使装置内压强减小,注射器中空气减少体积即为空气中氧气体积,则实验测得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是。
(3) 该实验测定的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与理论数值存在偏差, 可能是铜消耗了空气中其它气体或气球中存留部分气体等。
【分析】(1)根据该反应受热时装置内压强会发生变化分析;
(2)根据注射器中空气减少体积即为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析;
(3)根据铜消耗其它中气球中存留气体会导致结果有误差分析。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江苏省南通市2024年中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化学试卷(无答案)

下一篇:河南省2024年春期九年级结业考试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