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市船山实验中学2023-2024八年级下学期第二次综合训练物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2023年12月八上物理第二次月考船山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 对下列各种事物进行估测,其中你认为正确的是(  )
A. 你使用的物理课本宽度约为20dm B. 你的食指长度大约是7mm
C. 你自己的步行速度大约是5m/s D. 一层楼高约3m
2.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声源的振动频率越高,发出声音的响度会越大
B. 人们利用超声波的反射制成的声呐可以测海底深度
C. 在音乐会上,人们常用响度来区分是何种乐器发出的声音
D. 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
3. 下列物态变化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 冬天,户外的人呼出“白气”是汽化现象
B. 饮料中的冰块体积逐渐变小是升华现象
C. 衣柜中樟脑球过一段时间变小是熔化现象
D. 冬天教室玻璃窗户上的冰花是凝华现象
4. 对下列自然、人文景观和生活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甲图,新疆的坎儿井,它是一种地下输水工程,可以有效减少输水过程中水的蒸发
B. 乙图,松花江畔的雾凇,它的形成需要吸收热量,使周围环境温度降低
C. 丙图,冰箱冷藏室取出的鸡蛋一会儿会“变湿”,是附着在鸡蛋表面的小冰粒吸热熔化
D. 丁图,将装酒精的塑料袋口扎紧后放入热水中,酒精发生的是液化现象
5. 关于光的折射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光从空气进入水中,传播方向一定发生改变
B. 光从空气进入水中,折射光线一定向水面偏折
C. 光从水进入空气中,传播方向不一定发生改变
D. 光从水进入空气中,折射光线一定向法线偏折
6. 光照射到下列物体的表面,发生的反射不属于漫反射的是
A. 室内的石灰墙壁上 B. 抛光的金属表面上 C. 白色衣服上 D. 投影的幕布上
7. 关于透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因此通过凸透镜的光都会聚在焦点上
B. 凸透镜和凹透镜都有焦点,凸透镜有实焦点,凹透镜有虚焦点
C. 凸透镜只对平行光有会聚作用
D. 凹透镜只对平行光有发散作用
8. 如图所示,对光有会聚作用的透镜有(  )
A ①③⑤⑥ B. ②④⑤⑥ C. ①③⑤ D. ②⑥
9. 如图所示,一位同学站立在水平地面,其前方竖直放置着一平面镜,同学和平面镜之间的距离为1.5m。则(  )
A. 将平面镜向上移动,该同学的像向上移动
B. 要在镜中成完整的像,镜的高度至少为同学身高的一半
C. 平面镜绕底部逆时针转至虚线位置的过程中,像的高度增加
D. 同学水平右行20cm,同时平面镜水平右移10cm,像位置不变
10. 如图是光在空气和水的界面发生反射和折射的光路图,∠AOS=6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图中的入射光线是AO
B. 反射角大小是30°
C. PQ是界面
D. 光是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
11. 疫情期间,各校使用企业微信、腾讯会议等软件线上学习。线上学习时,下列与光现象有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摄像头是凸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B. 屏幕发出的光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C. 屏上的彩色画面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
D. 学生开视频上课,摄像头工作时成正立、缩小的实像。
12. 如图所示,F为凸透镜的焦点,P到凸透镜的距离为2倍焦距。把一只点燃的蜡烛放在P与F之间的某点上,在另一侧调节光屏的位置可找到一个清晰的烛焰的像,这个像是下列选项中的(  )
A. B.
C. D.
二、双项选择题(本题3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13. 如图所示的光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甲图中,蜡烛离小孔越远,屏幕上所成的实像将离小孔越近,像的大小将变大
B. 乙图中,雨后晴朗的夜晚,人在月光下行走,人迎着月光走时,亮处是水,暗处是地面
C. 丙图中,把纸板沿向后折一定的角度后,仍能在纸板侧观察到光路
D. 丁图中,铅笔在水面“折断”,它属于光的折射现象
14 甲、乙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其s-t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 )
A. 两物体在0-10s内做匀速运动,且v甲>v乙
B. 两物体在15-20s内都做匀速运动
C. 两物体在15s末相遇,且0-15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D. 两物体在20s末相遇,且0-20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15. 为了便于观察现象或测量数据,实验中我们经常会进行优化改进。下列采取的措施合理的是(  )
A. 在扬声器纸盆上撒泡沫塑料小球,小球跳动高度反映纸盆振幅大小
B. “测量小车的速度”实验中,用光电计时器代替秒表测量时间
C. 为了显示光在水中的传播路径,可以在水中滴几滴牛奶
D. 为了使棋子所成的像更清晰,我们用手电筒照亮玻璃板
三、作图和填空题(本题3个小题,第16题4分,其余每空2分,共12分。)
16. 在如图中,作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17. 如图所示,凸透镜的主光轴与水面相平,F是凸透镜的焦点,一束与水面平行的光射到凸透镜上,经凸透镜折射后在水面上发生反射和折射。请画出:
(1)经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2)进入水中光线的大致位置。
18. 湖边水中浸没的石块,看起来比实际位置________ (选填“浅一些”或“深一些”),这是由于光________ (选填“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时发生折射,折射角________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入射角的缘故。
19. 如图所示是一种液面升降监测装置原理图,点光源S发出一束激光与水平液面成45°角射向平静的液面,光经液面反射后射到液面上方水平标尺上的S′点,当液面上升时,光点S′将_____(填“向左”“向右”或“不会”)移动.若S′移动了0.5m,则水位上升了_____m.
四、实验与探究题(本题共2个小题,每空2分,共22分。)
20. 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中:
(1)多次改变入射角大小,测量并记录每次入射角与其对应的反射角大小如表格所示,分析此数据得出的结论是在光的反射现象中___________。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是为了___________;
实验序号 入射角 反射角
1 30° 30°
2 40° 40°
3 50° 50°
(2)使入射光线逐渐靠近法线,可观察到反射光线___________(填“靠近”或“远离”)法线;
(3)为了进一步确定此时反射光线的位置,接下来老师进行了如下演示,先用加湿器使整个教室充满雾气,将平面镜放在一能转动的水平圆台上,在柱M上固定一红色激光笔,使其发出的光垂直射向平面镜上的点,其作用是为了显示___________的位置,然后打开固定在柱N上的绿色激光笔,使绿色激光射向点,出现了如图丙所示的情景,老师缓慢转动圆台,当我们观察到___________(填写支持该结论的现象)现象得出结论: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___________内。
21. 如图甲所示是小明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装置,图中A、B是两段外形相同的蜡烛。
(1)选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___________;
(2)将玻璃板竖直立在水平桌面上,点燃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3cm处,小明沿垂直板面方向将A以3cm/s的速度远离玻璃板,2s后放稳,则未点燃的蜡烛B与A相距 ___________cm才能与A的像完全重合;蜡烛B能与A的像完全重合,这说明 ___________;
(3)为探究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将蜡烛B移去,在相同位置上放上光屏,光屏上 __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___________像;
(4)小明把蜡烛A向靠近玻璃板方向移动一段距离,会发现蜡烛A的像的大小 ___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5)实验结束后,小明想,若把玻璃板沿MN截成两部分,如图乙所示,并分别向两侧平移一小段距离,则蜡烛通过左右两部分玻璃板成像的情况:___________。
A.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同一位置
B.各成半个像,合起来成一个完整的像
五、计算题(本题共2个小题,其中第20题9分,第21题12分,共21分。)
22. 如图,列车以72km/h的速度行驶,在它的正前方B处有一个隧道,必须在A处鸣笛,司机鸣笛1.5s后,在C处听到自隧道口处的峭壁反射的回声。求:(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v声=340m/s)
(1)列车从鸣笛到听到回声所行驶的路程s1;
(2)鸣笛声从A处经过隧道峭壁反射后,回到C处共经过的路程s声;
(3)列车司机听到回声时,他离隧道口的距离s2。
23. 声和光现象是同学们在探索物理的道路上首先接触的两个模块,无论是声音还是光,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都很快,所以二者的测量体现了科学家们超凡的智慧。
(1)科学家为了探测地球到月球的距离,采用了以下两种方法:
①从地球向月球发射超声波,利用回声定位的原理,接收返回的时间,根据声速的大小算出两地间的距离。
②从地球向月球发射激光,利用回声定位的原理,接收返回的时间,根据光速的大小算出两地间的距离。
问:哪一种方法具有可行性?原因是什么?
(2)伽利略1607年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测量光速的尝试。方法是:让两个人分别站在相距1.5km的两座山上,每个人拿一个灯,第一个人先举起灯,当第二个人看到一个人的灯时立即举起自己的灯,从第一个人举起灯到他看到第二个人的灯的时间间隔就是光传播3km的时间。但这种方法根本行不通,伽利略的实验未能成功。原因是光的速度实在是太快了!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和真空中的光速近似相等。已知地球到太阳的距离是,太阳光照射到地球上需要的时间8分20秒。请你求出光的传播速度?
(3)历史上第一次测量水中的声速是在1827年,由瑞士物理学家科拉顿和他的助手在日内瓦湖上进行的。两位测量者分乘在两只船上,先测出两船的距离。然后其中一只船在水下放一个钟,当钟敲响时,船上的火药同时发光。另一只船上则在水里放一个听音器,他看到火药发光后开始计时,听到了水下钟声停止计时,测量的时间为10s。实验结束后,科拉顿通过计算,得出了水中声速为1400m/s的结论。如图所示,请问科拉顿此次实验时两船的距离为多少m?(计算时忽略船的长度对距离的影响)
(4)在实际生活中,只要铁轨足够长,两次声音相隔一定时间,人就能分辨出两次声响。如果王明同学清楚分辨两次声音间隔至少需要0.14s,为了完成测量声音在铁轨中传播的速度实验,问实验时,长铁轨的长度至少为多少m?(已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在铁轨中的传播速度为5100m/s)2023年12月八上物理第二次月考船山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 对下列各种事物进行估测,其中你认为正确的是(  )
A. 你使用的物理课本宽度约为20dm B. 你的食指长度大约是7mm
C. 你自己的步行速度大约是5m/s D. 一层楼高约3m
【答案】D
【解析】
【详解】A.物理课本的宽度比一拃的长度略大,约为20cm=2dm,故A错误;
B.食指的长度约为7cm=70mm,故B错误;
C.人步行的速度约为1.1m/s,骑自行车的速度约为5m/s,故C错误;
D.一层楼的高度一般为2.8m,接近3m,故D正确。
故选D。
2.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声源的振动频率越高,发出声音的响度会越大
B. 人们利用超声波反射制成的声呐可以测海底深度
C. 在音乐会上,人们常用响度来区分是何种乐器发出的声音
D. 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是340m/s
【答案】B
【解析】
【详解】A.频率越高,其发声的音调越高,频率不决定响度,故A错误;
B.由声音的反射特点可知,人们利用超声波的反射制成的声呐可以测海底深度,故B正确;
C.我们根据音色来区分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故C错误;
D.声音在15℃的空气中速度是340m/s,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故D错误.
3. 下列物态变化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 冬天,户外的人呼出“白气”是汽化现象
B. 饮料中的冰块体积逐渐变小是升华现象
C. 衣柜中樟脑球过一段时间变小是熔化现象
D. 冬天教室玻璃窗户上的冰花是凝华现象
【答案】D
【解析】
【分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详解】A.冬天,户外的人呼出“白气”是水蒸气的液化现象,故A错误;
B.饮料中的冰块体积逐渐变小是冰的熔化现象,故B错误;
C.衣柜中樟脑球过一段时间变小是樟脑球的升华现象,故C错误;
D.冬天教室玻璃窗户上的冰花是室内的水蒸气凝华为小冰晶,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4. 对下列自然、人文景观和生活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甲图,新疆的坎儿井,它是一种地下输水工程,可以有效减少输水过程中水的蒸发
B. 乙图,松花江畔的雾凇,它的形成需要吸收热量,使周围环境温度降低
C. 丙图,冰箱冷藏室取出的鸡蛋一会儿会“变湿”,是附着在鸡蛋表面的小冰粒吸热熔化
D. 丁图,将装酒精的塑料袋口扎紧后放入热水中,酒精发生的是液化现象
【答案】A
【解析】
【详解】A.坎儿井减小了液面上方的空气流动,有效减少输水过程中水的蒸发,故A正确;
B.雾凇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凝华放热,故B错误;
C.从冰箱冷藏室取出的鸡蛋,一会儿它的表面附着小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滴,是液化过程,液化放热,故C错误;
D.将装酒精的塑料袋口扎紧后放入热水中,酒精从液态变为气态,发生的是汽化现象,故D错误。
故选A。
5. 关于光的折射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光从空气进入水中,传播方向一定发生改变
B. 光从空气进入水中,折射光线一定向水面偏折
C 光从水进入空气中,传播方向不一定发生改变
D. 光从水进入空气中,折射光线一定向法线偏折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光的折射定律可知: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因为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当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而当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方向。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6. 光照射到下列物体的表面,发生的反射不属于漫反射的是
A. 室内的石灰墙壁上 B. 抛光的金属表面上 C. 白色衣服上 D. 投影的幕布上
【答案】B
【解析】
【详解】室内的石灰墙壁、白色的衣服以及投影的幕布都具有粗糙的表面,所以发生的是漫反射,而抛光的金属表面是光滑的,所以发生的是镜面反射,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为答案.
【点睛】知道漫反射是反射面粗糙不平时发生的反射现象是解答的关键,漫反射和镜面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7. 关于透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因此通过凸透镜的光都会聚在焦点上
B. 凸透镜和凹透镜都有焦点,凸透镜有实焦点,凹透镜有虚焦点
C. 凸透镜只对平行光有会聚作用
D. 凹透镜只对平行光有发散作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A.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但只有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过凸透镜的折射才会聚在焦点上,故A错误;
B. 凸透镜和凹透镜都有焦点,凸透镜的焦点是实际光线汇聚形成的,是实焦点,凹透镜的焦点是折射光线的反射延长线相交形成的,是虚焦点,故B正确;
C. 经过凸透镜的光线会向主光轴偏折,即不是平行的光线凸透镜也有会聚作用,故C错误;
D. 经过凹透镜的光线会向偏离主光轴的方向偏折,即对与主光轴不平行的光线凹透镜也有发散作用,故D错误;
选B.
8. 如图所示,对光有会聚作用的透镜有(  )
A. ①③⑤⑥ B. ②④⑤⑥ C. ①③⑤ D. ②⑥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凸透镜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则①③⑤是凸透镜,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9. 如图所示,一位同学站立在水平地面,其前方竖直放置着一平面镜,同学和平面镜之间的距离为1.5m。则(  )
A. 将平面镜向上移动,该同学的像向上移动
B. 要在镜中成完整的像,镜的高度至少为同学身高的一半
C. 平面镜绕底部逆时针转至虚线位置的过程中,像的高度增加
D. 同学水平右行20cm,同时平面镜水平右移10cm,像的位置不变
【答案】D
【解析】
【详解】A.平面镜向上移动,人的位置不变,则物距不变,根据平面镜物像等距特征,像距不变,故像的位置不变,故A错误;
B.根据平面镜的成像规律,成像与镜子高度无关,故B错误;
C.平面镜绕底部转过一定角度后,物位置发生了变化,但物的大小不变,根据平面镜成等大的像的特征,像的大小不变,故像的高度不变,故C错误;
D.同学水平向右行20cm,物距减少20cm,平面镜向右移动10cm,物距又增大10cm,像到物的距离又增大20cm,,即位置不发生改变,故D正确。
故选D。
10. 如图是光在空气和水的界面发生反射和折射的光路图,∠AOS=6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图中的入射光线是AO
B. 反射角大小是30°
C. PQ是界面
D. 光是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
【答案】C
【解析】
【详解】ABC.由图可知,∠AOS=60°,所以
∠AOP=90°﹣60°=30°
而∠COP与∠AOP是相等的,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PQ为法线,RS为界面,而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则OB一定为折射光线,AO为入射光线,OC为反射光线,故AB正确,不符合题意;C错误,符合题意;
D.由图可知,折射角要大于入射角,因当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所以这束光线是由水进入空气;即分界面的右侧是空气,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1. 疫情期间,各校使用企业微信、腾讯会议等软件线上学习。线上学习时,下列与光现象有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摄像头是凸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B. 屏幕发出的光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C. 屏上的彩色画面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
D. 学生开视频上课,摄像头工作时成正立、缩小的实像。
【答案】C
【解析】
【详解】A.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摄像头是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故A错误;
B.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所以屏幕发出的光能在真空中传播,故B错误;
C.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这三种色光能混合成其它所有的彩色光,故C正确;
D.摄像头在工作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D错误。
故选C。
12. 如图所示,F为凸透镜的焦点,P到凸透镜的距离为2倍焦距。把一只点燃的蜡烛放在P与F之间的某点上,在另一侧调节光屏的位置可找到一个清晰的烛焰的像,这个像是下列选项中的(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A.如图点燃的蜡烛放在距离凸透镜一倍至二倍焦距之间的地方,在另一侧调节光屏的位置可找到一个清晰的烛焰的像,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由图可知,A选项是正立的像,故A不符合题意;
B.由A选项可知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B选项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故B符合题意;
C.由A选项可知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C选项是正立的像,故C不符合题意;
D.由A选项可知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D选项是正立的像,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二、双项选择题(本题3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13. 如图所示的光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甲图中,蜡烛离小孔越远,屏幕上所成的实像将离小孔越近,像的大小将变大
B. 乙图中,雨后晴朗的夜晚,人在月光下行走,人迎着月光走时,亮处是水,暗处是地面
C. 丙图中,把纸板沿向后折一定的角度后,仍能在纸板侧观察到光路
D. 丁图中,铅笔在水面“折断”,它属于光折射现象
【答案】C
【解析】
【详解】A.小孔成像的实验中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蜡烛大小不变时,蜡烛离小孔越远,屏幕到小孔的距不变;小孔所成的像的大小不仅与像到小孔的距离有关,还与成像的屏幕距小孔的距离也有关,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当迎着月光走时,因为迎着月光走,月光射到水面上时,水面发生的是镜面反射,反射光几乎全部射入人的眼睛,而地面发生的漫反射,只有很少的光进入人的眼睛,所以此时水面亮,地面暗,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与硬纸板是否折叠没有关系,所以,不能在纸板侧观察到光路,故C错误,符合题意;
D.铅笔在水面处弯折是光的折射现象,当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出现了铅笔好像在水面处折断了的现象,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4. 甲、乙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其s-t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 )
A. 两物体在0-10s内做匀速运动,且v甲>v乙
B. 两物体在15-20s内都做匀速运动
C. 两物体在15s末相遇,且0-15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D. 两物体在20s末相遇,且0-20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答案】AC
【解析】
【详解】A.由图像看出两物体在0~10s内的图像是一条斜线,表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且在相同时间内甲物体通过的路程大于乙物体通过的路程,所以
v甲>v乙
故A符合题意;
B.甲物体在15~20s内的图像是一条和时间轴平行的直线,速度为0,所以甲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故B不符合题意;
C.由图像看出两物体在15s末相遇,且0~15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都是100m,故C符合题意;
D.由图像看出两物体在15s末相遇,不是在20s末相遇,0~20s内乙通过的路程大于甲,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C。
15. 为了便于观察现象或测量数据,实验中我们经常会进行优化改进。下列采取的措施合理的是(  )
A. 在扬声器纸盆上撒泡沫塑料小球,小球跳动高度反映纸盆振幅大小
B. “测量小车的速度”实验中,用光电计时器代替秒表测量时间
C. 为了显示光在水中的传播路径,可以在水中滴几滴牛奶
D. 为了使棋子所成的像更清晰,我们用手电筒照亮玻璃板
【答案】ABC
【解析】
【详解】A.对于微小的振动可以利用转换法对振动进行放大分析观察,即利用小球跳动高度反映纸盆振幅大小,故A符合题意;
B.光电计时器能够更准确地记录小车行驶的时间,减小实验误差,故B符合题意;
C.在水中滴牛奶,这时光通过滴有牛奶的水时发生漫反射,方便观察光束的路径,故C符合题意;
D.人眼能够看清物体,是因为物体有光线进入人眼。棋子成像要清晰,就必须让棋子有足够的光线射向玻璃板成像,所以我们应该用手电筒照亮棋子,而不是玻璃板,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BC。
三、作图和填空题(本题3个小题,第16题4分,其余每空2分,共12分。)
16. 在如图中,作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答案】
【解析】
【详解】①作A点关于镜面的对称点A′;(做对称点留下的作图痕迹是对应点的虚线连线和垂直符号)②作B点关于镜面的对称点B′;③作C点关于镜面的对称点C′;④用虚线连接A′B′,B′C′,A′C′,ΔA′B′C′就是ΔABC在平面镜MN中的像。作图如下图
17. 如图所示,凸透镜的主光轴与水面相平,F是凸透镜的焦点,一束与水面平行的光射到凸透镜上,经凸透镜折射后在水面上发生反射和折射。请画出:
(1)经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2)进入水中光线的大致位置。
【答案】
【解析】
【详解】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经过凸透镜的焦点。光线经过凸透镜后于焦点处斜射入水中,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将向法线方向偏折。
18. 湖边水中浸没的石块,看起来比实际位置________ (选填“浅一些”或“深一些”),这是由于光________ (选填“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时发生折射,折射角________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入射角的缘故。
【答案】 ①. 浅一些 ②. 从水中斜射入空气 ③. 大于
【解析】
【详解】[1][2][3]水中的石块反射的光由水斜射入空气时,在水面上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折射光线向水面偏折,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看到的“石块”比石块的实际位置浅一些,下图中A是石块,A′是人看到的“石块”。如图所示:
19. 如图所示是一种液面升降监测装置原理图,点光源S发出的一束激光与水平液面成45°角射向平静的液面,光经液面反射后射到液面上方水平标尺上的S′点,当液面上升时,光点S′将_____(填“向左”“向右”或“不会”)移动.若S′移动了0.5m,则水位上升了_____m.
【答案】 ①. 向左 ②. 0.25
【解析】
【详解】当液面上升时,由于入射角的大小不变,所以反射光线与原来的反射光线平行;反射光将向左移动,如图所示:
若光点S′向左移动了0.5m,如下图所示:
则O点向左移动到A点,也移动了0.5m,即OA=0.5m;因为从S点发出的一束与水平面成45°角,所以三角形OO′A为等腰三角形;两底角各为45°,,则说明水位上升了0.25m.
四、实验与探究题(本题共2个小题,每空2分,共22分。)
20. 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中:
(1)多次改变入射角大小,测量并记录每次入射角与其对应的反射角大小如表格所示,分析此数据得出的结论是在光的反射现象中___________。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是为了___________;
实验序号 入射角 反射角
1 30° 30°
2 40° 40°
3 50° 50°
(2)使入射光线逐渐靠近法线,可观察到反射光线___________(填“靠近”或“远离”)法线;
(3)为了进一步确定此时反射光线的位置,接下来老师进行了如下演示,先用加湿器使整个教室充满雾气,将平面镜放在一能转动的水平圆台上,在柱M上固定一红色激光笔,使其发出的光垂直射向平面镜上的点,其作用是为了显示___________的位置,然后打开固定在柱N上的绿色激光笔,使绿色激光射向点,出现了如图丙所示的情景,老师缓慢转动圆台,当我们观察到___________(填写支持该结论的现象)现象得出结论: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___________内。
【答案】 ①.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②. 寻找普遍规律 ③. 靠近 ④. 法线 ⑤. 红光和绿光重合 ⑥. 同一平面
【解析】
【详解】(1)[1]由表格数据知,每次对应的反射角都等于入射角,所以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进行多次实验,可以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得出具有普遍性的实验结论。
(2)[3]入射光线靠近法线时,入射角变小,在光的反射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也变小,所以反射光线靠近法线。
(3)[4]柱M上的激光笔发出的光线垂直射向平面镜,此光线即法线的位置,所以是为了显示法线的位置。
[5][6]缓慢转动圆台,当从侧面观察到红光和绿光重合时,说明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1. 如图甲所示是小明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装置,图中A、B是两段外形相同的蜡烛。
(1)选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___________;
(2)将玻璃板竖直立在水平桌面上,点燃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3cm处,小明沿垂直板面方向将A以3cm/s的速度远离玻璃板,2s后放稳,则未点燃的蜡烛B与A相距 ___________cm才能与A的像完全重合;蜡烛B能与A的像完全重合,这说明 ___________;
(3)为探究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将蜡烛B移去,在相同位置上放上光屏,光屏上 __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___________像;
(4)小明把蜡烛A向靠近玻璃板方向移动一段距离,会发现蜡烛A的像的大小 ___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5)实验结束后,小明想,若把玻璃板沿MN截成两部分,如图乙所示,并分别向两侧平移一小段距离,则蜡烛通过左右两部分玻璃板成像的情况:___________。
A.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同一位置
B.各成半个像,合起来成一个完整的像
【答案】 ①. 确定像的位置 ②. 18 ③. 像和物的大小相等 ④. 不能 ⑤. 虚 ⑥. 不变 ⑦. A
【解析】
【详解】(1)[1]因为玻璃板是透明的,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还可以透过玻璃清楚的看到放在后面B蜡烛,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2]小明沿垂直板面方向将A以3cm/s的速度远离玻璃板,像的大小不变,由可得,A蜡烛移动的距离
此时A蜡烛距平面镜的距离
根据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可得,B蜡烛应与A相距
这样才能与A的像完全重合。
[3]B能和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像和物的大小相等。
(3)[4][5]因为光屏只能接收实像,不能接收虚像,而平面镜成虚像,因此如果在像B的位置放一个光屏,在光屏上不能承接到像,所以可以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4)[6]如果使蜡烛A离玻璃板靠近一些,物体不变,物体的像和物体大小相等,所以像的大小不变。
(5)[7]平面镜所成的像关于镜面对称,像点与物点的连线与镜面垂直,所以,只有一个像的位置,每个平面镜都成一个完整的像,但这两个像在同一位置,故B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选A。
五、计算题(本题共2个小题,其中第20题9分,第21题12分,共21分。)
22. 如图,列车以72km/h的速度行驶,在它的正前方B处有一个隧道,必须在A处鸣笛,司机鸣笛1.5s后,在C处听到自隧道口处的峭壁反射的回声。求:(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v声=340m/s)
(1)列车从鸣笛到听到回声所行驶的路程s1;
(2)鸣笛声从A处经过隧道峭壁反射后,回到C处共经过的路程s声;
(3)列车司机听到回声时,他离隧道口的距离s2。
【答案】(1)30m;(2)510m;(3)240m
【解析】
【详解】解:(1)火车的速度
v2=72km/h=20m/s
由可得
s1=v2t=20m/s×1.5s=30m
(2)由可得
s声=v空气t=340m/s×1.5s=510m
(3)如下图所示:
根据图示可得
2s2=s声-s1
司机听到回声时,距隧道口距离
答:(1)列车听到回声行驶的路程是30m;
(2)鸣笛声从A处,经过隧道峭壁反射后声是510m;
(3)列车司机听到回声时,他离隧道口还有240m。
23. 声和光现象是同学们在探索物理的道路上首先接触的两个模块,无论是声音还是光,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都很快,所以二者的测量体现了科学家们超凡的智慧。
(1)科学家为了探测地球到月球的距离,采用了以下两种方法:
①从地球向月球发射超声波,利用回声定位的原理,接收返回的时间,根据声速的大小算出两地间的距离。
②从地球向月球发射激光,利用回声定位的原理,接收返回的时间,根据光速的大小算出两地间的距离。
问:哪一种方法具有可行性?原因是什么?
(2)伽利略1607年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测量光速的尝试。方法是:让两个人分别站在相距1.5km的两座山上,每个人拿一个灯,第一个人先举起灯,当第二个人看到一个人的灯时立即举起自己的灯,从第一个人举起灯到他看到第二个人的灯的时间间隔就是光传播3km的时间。但这种方法根本行不通,伽利略的实验未能成功。原因是光的速度实在是太快了!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和真空中的光速近似相等。已知地球到太阳的距离是,太阳光照射到地球上需要的时间8分20秒。请你求出光的传播速度?
(3)历史上第一次测量水中的声速是在1827年,由瑞士物理学家科拉顿和他的助手在日内瓦湖上进行的。两位测量者分乘在两只船上,先测出两船的距离。然后其中一只船在水下放一个钟,当钟敲响时,船上的火药同时发光。另一只船上则在水里放一个听音器,他看到火药发光后开始计时,听到了水下钟声停止计时,测量的时间为10s。实验结束后,科拉顿通过计算,得出了水中声速为1400m/s的结论。如图所示,请问科拉顿此次实验时两船的距离为多少m?(计算时忽略船的长度对距离的影响)
(4)在实际生活中,只要铁轨足够长,两次声音相隔一定时间,人就能分辨出两次声响。如果王明同学清楚的分辨两次声音间隔至少需要0.14s,为了完成测量声音在铁轨中传播的速度实验,问实验时,长铁轨的长度至少为多少m?(已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在铁轨中的传播速度为5100m/s)
【答案】(1)见解析;(2);(3)14000m;(4)51m
【解析】
【详解】解:(1)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超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而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所以方法二具有可行性。
(2)根据题意知道
t1=8min20s=500s,s1=1.5×1011m
由知道,光的速度
(3)科拉顿此次实验时两船之间的距离为
(4)设这段铁轨的长度为s3,则由速度公式和题意知道

为了听到两下敲击声,长铁轨的长度至少
答:(1)方法二具有可行性,超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而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2)光的传播速度;
(3)科拉顿此次实验时两船的距离为14000m;
(4)为了听到两下敲击声,长铁轨的长度至少为51m。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天一大联考 湖南省2024届高三3月联考英语答案!

下一篇:吉林省吉林市昌邑区2023--2024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测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