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上蔡县第一初级中学2023-2024八年级下学期开学物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2024学年度八年级物理开学考试
一、填空题.(本题包括6小题每空1分,共15分)
1. 我们听声音就能判断谁在说话,主要是依据声音的______;汽车在行驶时,发动机会产生较大的噪声,人们在汽车发动机周围安装带有很多小孔的吸音棉,这是在______(选填“产生”“传播”或“接收”)环节减弱噪声,汽车内装有先进的倒车雷达系统,这个系统是利用______(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传递______(选填“信息”或“能量”)来工作的。
2. 为了规范交通行为,交管部门在很多路口安装监控摄像头,它可以拍下违章行驶或发生交通事故时的现象照片,拍照时,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一个______(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成______(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像。
3. 丽丽在阳光下吹泡泡,空中飞舞的泡泡上出现了彩色条纹,这是光的______现象。如图一束光线从空气斜射到某液面上发生反射和折射,入射光线与液面成30°角,则反射角为______。
4. 如图所示,运动员借助撑杆起跳时,撑杆弯曲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________,同时撑杆帮助运动员向上跳起,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_______的,运动员跃过栏杆下落过程中,因受重力作用速度不断变大,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___.
5. 甲、乙两种物质,它们的质量跟体积关系如图所示,则ρ甲___ρ乙(选填“>”、“<”或“=”),其中乙物质可能是____.
6. 小军用刻度尺和数字钟(时:分:秒)测木块在水平面上滑行的速度,木块滑动的位置与时间如图所示,则木块在A、B间滑行的距离为_______cm,滑行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cm/s.
二、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第7-12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第13-14题每小题有两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2分,选对但不全得1分)
7. 如图所示为某物体沿直线运动时的路程随着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对该物体在0﹣5s内运动情况分析正确的是
A. 物体在1~3s做匀速直线运动
B. 物体在5s内的平均速度为0.67m/s
C. 物体在3~5s内的平均速度为1m/s
D. 物体在5s内的通过的路程为2m
8. 为了测出石块的密度,某同学先用天平测石块的质量,所加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甲所示,接着用量筒和水测矿石的体积,其过程如图乙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石块的质量是47.2g
B. 石块的密度是2.6×103kg/m3
C. 若先测石块的体积,最终测得石块的密度会偏小
D. 若5g的砝码生锈了,最终测得石块的密度会偏大
9. 使用弹簧秤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你认为其中哪一点是不正确的(  )
A. 弹簧秤必须是竖直放置,不能倾斜 B. 使用前必须检查零点是否准确
C. 避免弹簧、指针、挂钩与外壳摩擦 D. 拉力不能超过弹簧秤刻度的最大值
10. 下列事例中,属于有害摩擦的是( )
A. 机器转动时,轴受到摩擦 B. 用筷子夹菜,筷子与菜之间的摩擦
C. 车轮与路面的摩擦 D. 人走路时,脚与地面的摩擦
11. 有位诗人坐船远眺,写下了著名诗词:“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诗人在诗词中前后两次对山的运动的描述,所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 )
A. 风和水 B. 船和岸 C. 山和船 D. 风和岸
12. 关于弹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不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也会产生弹力 B. 拉力不属于弹力
C. 压缩的弹簧能产生弹力 D. 物体在发生形变时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13.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春日清晨,草叶上形成露珠是液化现象
B. 寒冷的冬天我们说话时嘴里会冒“白气”,这是水蒸气
C. 晚秋时节,瓦片上出现白霜凝固现象
D. 深冬时节,树枝上出现雾凇是凝华现象
14. 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闻其声便知其人”是根据声音响度来判断的
B. 禁鸣喇叭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C. 光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108m/s
D. 发声体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三、作图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2分,共4分)
15. 图中凸透镜的右焦点和凹透镜的左焦点重合,请画出图中光线经过两透镜的光路图.
( )
16. 如图所示是小明家阁楼示意图,其中MN是一面带平面镜的墙壁,S为阁楼上一电灯,请通过作图的器的方法画出在地板A处看到电灯的光路图(A为人眼)。
( )
四、实验探究题(每题6分,共18分)
17. 在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中:
(1)实验时所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______性质制成的;
(2)为了使试管中的冰受热均匀,且便于记录各时刻的温度值,小明应选用______(填“甲”或“乙”)装置来进行实验;
(3)如图丙所示,是小明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分析图象可知,冰的熔点是______℃,熔化过程经历了______min,冰在A点是______态;
(4)通过实验可知,冰熔化过程中的特点是______。
18. 小薇同学在测固体密度时,操作步骤如下:
(1)在实验室,小薇把天平放在______工作台上,将游码归零,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左侧,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调节(选填“左”或“右”),使天平横梁平衡。
(2)接下来进行了以下四项操作,如图所示:
A.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
B.将部分“冬枣醋”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冬枣醋”的总质量m1;
C.将烧杯中“冬枣醋”的一部分倒入量筒,测出这部分“冬枣醋”的体积V;
D.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冬枣醋”的总质量m2.
以上操作步骤中有一步是多余的,它是______(选填步骤序号)。
(3)由图可知量筒中“冬枣醋”的密度为______g·cm-3。
(4)老师看到实验桌上学生的酸奶,说只用天平也能测量出酸奶的密度。于是小华添加两个完全相同的带有密封盖的瓶子和适量的水,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请你补充完整。
①调好天平,用天平测出带盖空瓶的质量为m0;
②将一个瓶子______,用天平测出瓶子和水的总质量为m1;
③用另一个瓶子装满酸奶,用天平测出瓶子和酸奶总质量为m2;
④则酸奶的密度表达式ρ=______(已知水的密度为ρ水)。
19. 在某次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小明已经在水平光具座上固定好发光体F和光屏的位置,并将两者的中心调到了同一高度,如图所示现有A、B两块凸透镜,A的焦距为15cm,B的焦距为35cm,要能在光屏上接收到清晰的像,应选择凸透镜______(选填“A”或“B”);
(2)选对凸透镜后,将凸透镜放置在发光体F和光屏之间的某处,发现此时在光屏上出现的像位置偏高,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将凸透镜往______移。如果此时凸透镜上落了一只小虫,则光屏上发光体F的像______(选填“完整”或“不完整”);
(3)若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发光体F适当远离凸透镜,要想再次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可以将光屏适当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也可以在发光体F和凸透镜之间紧靠凸透镜处再添加一块焦距合适的______透镜,这其就是矫正______眼。
五、综合应用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17分)
20. 汽车以25m/s的速度匀速行驶,司机突然发现前方有紧急情况,经过0.5s(反应时间)开始制动刹车,又经过4.5s滑行60m车停止。求:
(1)汽车从发现情况到完全停止的这段时间内汽车通过的路程是多少?
(2)汽车从发现情况到完全停止这段时间内汽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m/s?
(3)根据以上情况和你的经历,请给司机一句忠告?
21. 上蔡县人民休闲的好去处——上蔡湿地公园公园。在建设过程中有一处沙土搬运工程,工作人员首先取了1000立方厘米的样本,测得它们的质量为2千克。
(1)该样本合多少立方米?
(2)该沙土的平均密度为多少千克每立方米?
(3)该处沙土搬运量为4000立方米,如果用载重为15吨的运输车搬运,至少要运送多少车次?2024学年度八年级物理开学考试
一、填空题.(本题包括6小题每空1分,共15分)
1. 我们听声音就能判断谁在说话,主要是依据声音的______;汽车在行驶时,发动机会产生较大的噪声,人们在汽车发动机周围安装带有很多小孔的吸音棉,这是在______(选填“产生”“传播”或“接收”)环节减弱噪声,汽车内装有先进的倒车雷达系统,这个系统是利用______(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传递______(选填“信息”或“能量”)来工作的。
【答案】 ①. 音色 ②. 传播 ③. 超声波 ④. 信息
【解析】
【详解】[1]依据声音的音色,我们听声音就能判断谁在说话。
[2]发动机内燃料燃烧和各部件运转振动产生噪声,在向外传播过程中被吸音棉吸收,这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3][4]倒车雷达系统,是利用超声波工作的,是利用声音能够传递信息来工作的。
2. 为了规范交通行为,交管部门在很多路口安装监控摄像头,它可以拍下违章行驶或发生交通事故时的现象照片,拍照时,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一个______(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成______(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像。
【答案】 ①. 凸透镜 ②. 缩小
【解析】
【详解】[1][2] 摄像头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拍摄违章行驶或发生交通事故的现场照片时,物距远大于2倍焦距,所以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3. 丽丽在阳光下吹泡泡,空中飞舞的泡泡上出现了彩色条纹,这是光的______现象。如图一束光线从空气斜射到某液面上发生反射和折射,入射光线与液面成30°角,则反射角为______。
【答案】 ①. 色散 ②. 60°
【解析】
【详解】[1]在阳光下吹泡泡,空中飞舞的泡泡上出现了彩色条纹,是光在介质的界面发生折射形成的,都属于光的色散现象。
[2]入射光线与液面成30°角,则入射角为
90°-30°=60°
根据反射定律可知,反射角为60°。
4. 如图所示,运动员借助撑杆起跳时,撑杆弯曲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________,同时撑杆帮助运动员向上跳起,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_______的,运动员跃过栏杆下落过程中,因受重力作用速度不断变大,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___.
【答案】 ①. 形变 ②. 相互 ③. 运动状态
【解析】
【详解】跳水运动员起跳时会把跳板压弯,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运动员受到跳板的弹力作用向上跃起,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运动员在上升的过程中,质量不变,高度增加,重力势能增大;运动员受重力作用速度不断变大,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5. 甲、乙两种物质,它们的质量跟体积关系如图所示,则ρ甲___ρ乙(选填“>”、“<”或“=”),其中乙物质可能是____.
【答案】 ①. > ②. 水
【解析】
【详解】根据密度的定义式ρ=m/V,从图可知,过坐标原点的直线的斜率即表示物质的密度,斜率越大的密度也大.所以可判断ρ甲>ρ乙,从图象中可以看出,当乙物质的体积V=3m3时,其质量m=3kg,
所以乙物质的密度ρ=m/V=3×103kg/3m3=1.0×103kg/m3=ρ水,所以可判断乙物质可能是水.
6. 小军用刻度尺和数字钟(时:分:秒)测木块在水平面上滑行的速度,木块滑动的位置与时间如图所示,则木块在A、B间滑行的距离为_______cm,滑行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cm/s.
【答案】 ①. 4.30 ②. 2.15
【解析】
【分析】据图读出木块滑行的路程,再读出两处秒表的示数,二者之差即为总时间,最后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即为平均速度.
【详解】木块左边缘在A点的刻度为:1.00cm,在B点的刻度为5.30cm,AB段总路程为:s=5.30cm﹣1.00cm=4.30cm,木块在A点时的时刻为:5min18s,在B点时的时刻为:5min20s,AB段总时间为:t=5min20s﹣5min18s=2s,AB段的平均速度为:v===2.15cm/s.
二、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第7-12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第13-14题每小题有两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2分,选对但不全得1分)
7. 如图所示为某物体沿直线运动时的路程随着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对该物体在0﹣5s内运动情况分析正确的是
A. 物体在1~3s做匀速直线运动
B. 物体在5s内的平均速度为0.67m/s
C. 物体在3~5s内的平均速度为1m/s
D. 物体在5s内的通过的路程为2m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由s﹣t图象最大,在1s~3s内,物体运动的路程为零,处于静止状态,故A错误;
B、由s﹣t图象可知,物体在5s内的路程是2m,所以,平均速度是:v==0.4m/s,故B错误;
C、由s﹣t图象可知,物体在3~5s内的路程是2m-1m=1m,所以,平均速度是:v==0.5m/s,故C错误;
D、由s﹣t图象可知,当t=5s时,路程s=2m,即物体在5s内运动的路程为2m,故D正确.
8. 为了测出石块的密度,某同学先用天平测石块的质量,所加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甲所示,接着用量筒和水测矿石的体积,其过程如图乙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石块的质量是47.2g
B. 石块的密度是2.6×103kg/m3
C. 若先测石块的体积,最终测得石块的密度会偏小
D. 若5g的砝码生锈了,最终测得石块的密度会偏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A. 图甲中,天平的标尺的分度值为0.2g,石块的质量m=20g20g5g1.8g=46.8g,故A错误;B. 图乙中,水的体积为20cm3,水和石块的总体积为38cm3,则石块的体积V=38cm3 20cm3=18cm3;石块的密度ρ==2.6g/cm3=2.6×103kg/m3,故B正确;C. 先测石块的体积,取出石块再测质量时,由于石块上粘有水,所以测得石块的质量变大,体积不变,导致最终测得石块的密度会偏大,故C错误.D. 砝码生锈砝码的实际质量会增加,但是计算物体质量时,还是按照标注的质量计算的,导致测量值会偏小,密度偏小,故D错误.故选B.
【点睛】(1)天平的读数为砝码质量加游码对应的刻度值;(2)石块的体积等于水和石块的总体积减去水的体积,根据ρ=求出石块的密度.(3)先测石块的体积,则石块上会粘有水.砝码生锈砝码的实际质量会增加,由此分析所测石块质量的变化,从而得所测密度的变化.
9. 使用弹簧秤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你认为其中哪一点是不正确的(  )
A. 弹簧秤必须是竖直放置,不能倾斜 B. 使用前必须检查零点是否准确
C. 避免弹簧、指针、挂钩与外壳摩擦 D. 拉力不能超过弹簧秤刻度的最大值
【答案】A
【解析】
【详解】A.弹簧秤可竖直放置,也可倾斜放置,但在使用前,需要在测量的方向上调零,且沿着测量的方向拉动弹簧秤,避免读数出现误差,故A错误,符合题意;
B.使用前必须检查零点是否准确,指针若在零点之外,会造成读数偏大或偏小,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避免弹簧、指针、挂钩与外壳摩擦,若出现摩擦,指针移动不准确,会造成读数有较大偏差,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拉力不能超过弹簧秤刻度的最大值,即弹簧秤的量程,若测量超过弹簧秤的量程,会损坏弹簧秤,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0. 下列事例中,属于有害摩擦的是( )
A. 机器转动时,轴受到的摩擦 B. 用筷子夹菜,筷子与菜之间的摩擦
C. 车轮与路面的摩擦 D. 人走路时,脚与地面的摩擦
【答案】A
【解析】
【详解】A.机器转动时,轴受到的摩擦,不但会加剧器件的磨损,而且油费能源,是有害摩擦,故A符合题意;
B.用筷子夹菜,筷子与菜之间的摩擦,正是此摩擦的存在才能保持菜不掉下,是有益摩擦,故B不符合题意;
C.车轮与路面的摩擦力是车辆前进的力,且保证车辆不会侧滑,是有益摩擦,故C不符合题意;
D.人走路时,脚与地面的摩擦,此摩擦力是使人前进的力,是有益摩擦,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1. 有位诗人坐船远眺,写下了著名诗词:“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诗人在诗词中前后两次对山的运动的描述,所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 )
A. 风和水 B. 船和岸 C. 山和船 D. 风和岸
【答案】B
【解析】
【详解】以船为参照物,山与船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山是运动的,所以会感觉到“看山恰似走来迎”;以地面为参照物,山与地面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山是静止的,所以会有“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感觉,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2. 关于弹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不相互接触物体之间也会产生弹力 B. 拉力不属于弹力
C. 压缩的弹簧能产生弹力 D. 物体在发生形变时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A.产生弹力的条件是相互接触且产生形变,所以不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不能产生弹力,故A错误.B.弹力包括压力、拉力、支持力,故B错误.C.弹簧压缩后发生弹性形变,能产生弹力,故C正确.D.物体在发生非弹性形变时不产生弹力,故D错误.故选C.
13.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春日清晨,草叶上形成露珠是液化现象
B. 寒冷的冬天我们说话时嘴里会冒“白气”,这是水蒸气
C. 晚秋时节,瓦片上出现白霜是凝固现象
D. 深冬时节,树枝上出现雾凇是凝华现象
【答案】BC
【解析】
【详解】A.露珠的形成是水蒸气由气态转化为液态,是液化现象,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冬天说话时嘴里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液滴,故B错误,符合题意;
C.白霜的形成是水蒸气由气态直接转化为固态,是凝华现象,故C错误,符合题意;
D.雾凇的形成是水蒸气由气态直接转化为固态,是凝华现象,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C。
14. 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闻其声便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B. 禁鸣喇叭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C. 光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108m/s
D. 发声体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答案】CD
【解析】
【详解】A.不同的人说话音色不同,所以“闻其声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故A错误;
B.禁鸣喇叭,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B错误;
C.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为3×108m/s,故C正确;
D.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如果不振动,则不会有声音产生,所以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故D正确。
故选CD。
三、作图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2分,共4分)
15. 图中凸透镜右焦点和凹透镜的左焦点重合,请画出图中光线经过两透镜的光路图.
( )
【答案】
【解析】
【分析】根据凹透镜与凸透镜三条特殊光线作图即可;
【详解】光线通过左边凸透镜的焦点射向凸透镜,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水平射出,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射向右边凹透镜,连接入射点与同侧焦点,并反向延长得到折射光线,作图如下:
16. 如图所示是小明家阁楼示意图,其中MN是一面带平面镜的墙壁,S为阁楼上一电灯,请通过作图的器的方法画出在地板A处看到电灯的光路图(A为人眼)。
( )
【答案】
【解析】
【详解】人眼在A处看到电灯的像,说明反射光线过A点,平面镜所成的虚像是所有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所以过A点的反射光线反向延长必然经过S的像,由此可知,根据对称性做S的像S’,连接S’A即为过A点的反射光线,连接S点和入射点就是入射光线。如图
四、实验探究题(每题6分,共18分)
17. 在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中:
(1)实验时所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______性质制成的;
(2)为了使试管中的冰受热均匀,且便于记录各时刻的温度值,小明应选用______(填“甲”或“乙”)装置来进行实验;
(3)如图丙所示,是小明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分析图象可知,冰的熔点是______℃,熔化过程经历了______min,冰在A点是______态;
(4)通过实验可知,冰熔化过程中的特点是______。
【答案】 ①. 热胀冷缩 ②. 乙 ③. 0 ④. 6 ⑤. 固态 ⑥. 吸热,温度不变
【解析】
【详解】(1)[1]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2)[2]利用水浴法加热,不但能使试管受热均匀,而且物质的温度上升速度较慢,便于及时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故应选择乙装置。
(3)[3][4]分析图象可知,在0℃时,图线呈水平,此时的温度就是冰的熔点,熔化经历的时间为
t=10min-4min=6min
[5]冰在A点还未开始熔化,因此正处于固态。
(4)[6]由图丙可知,BC段为冰的熔化过程;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但要继续吸热。
18. 小薇同学在测固体密度时,操作步骤如下:
(1)在实验室,小薇把天平放在______工作台上,将游码归零,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左侧,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调节(选填“左”或“右”),使天平横梁平衡。
(2)接下来进行了以下四项操作,如图所示:
A.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
B.将部分“冬枣醋”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冬枣醋”的总质量m1;
C.将烧杯中“冬枣醋”的一部分倒入量筒,测出这部分“冬枣醋”的体积V;
D.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冬枣醋”的总质量m2.
以上操作步骤中有一步是多余的,它是______(选填步骤序号)。
(3)由图可知量筒中“冬枣醋”的密度为______g·cm-3。
(4)老师看到实验桌上学生的酸奶,说只用天平也能测量出酸奶的密度。于是小华添加两个完全相同的带有密封盖的瓶子和适量的水,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请你补充完整。
①调好天平,用天平测出带盖空瓶的质量为m0;
②将一个瓶子______,用天平测出瓶子和水的总质量为m1;
③用另一个瓶子装满酸奶,用天平测出瓶子和酸奶的总质量为m2;
④则酸奶的密度表达式ρ=______(已知水的密度为ρ水)。
【答案】 ① 水平 ②. 右 ③. A ④. 1.1 ⑤. 装满水 ⑥.
【解析】
【详解】(1)[1]使用天平时应将其放置在水平工作台上。
[2]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左侧时,说明左侧重,需要向右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横梁平衡。
(2)[3]由步骤B与步骤D即可求出烧杯中“冬枣醋”的质量,没有必要测量空烧杯的质量,所以步骤A是多余的。
(3)[4]由图可知,倒入量筒前烧杯和“冬枣醋”的总质量为
m1=50g+20g+10g+2.2g=82.2g
剩余“冬枣醋”和烧杯的总质量为
m2=20g+10g+5g+3.2g=38.2g
倒入量筒中的“冬枣醋”的质量为
m=m1-m2=82.2g-38.2g=44g
由图知倒入量筒中的“冬枣醋”的体积为40mL,即40cm3,所以量筒中“冬枣醋”的密度为
(4)[5][6]将空瓶装满水后测出空瓶与水的总质量,可得空瓶的体积为
则可得酸奶的密度为
19. 在某次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小明已经在水平光具座上固定好发光体F和光屏的位置,并将两者的中心调到了同一高度,如图所示现有A、B两块凸透镜,A的焦距为15cm,B的焦距为35cm,要能在光屏上接收到清晰的像,应选择凸透镜______(选填“A”或“B”);
(2)选对凸透镜后,将凸透镜放置在发光体F和光屏之间的某处,发现此时在光屏上出现的像位置偏高,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将凸透镜往______移。如果此时凸透镜上落了一只小虫,则光屏上发光体F的像______(选填“完整”或“不完整”);
(3)若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发光体F适当远离凸透镜,要想再次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可以将光屏适当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也可以在发光体F和凸透镜之间紧靠凸透镜处再添加一块焦距合适的______透镜,这其就是矫正______眼。
【答案】 ①. A ②. 下 ③. 完整 ④. 靠近 ⑤. 凹 ⑥. 近视
【解析】
【详解】(1)[1]由图知,物距与像距之和
如果选用A凸透镜来做实验,当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时,像成在二倍焦距处,此时物和像之间的距离为4倍焦距,即
故选用A凸透镜来做实验可行;如果选用B凸透镜来做实验,当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时,像成在二倍焦距处,此时物和像之间的距离为4倍焦距,即
故选用B凸透镜来做实验不可行。
(2)[2]根据题意可知,此时在光屏上出现的像位置偏高,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根据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可知,应将凸透镜往下移或者发光体向上移动。
[3]凸透镜成实像时,所有透过透镜的光会聚到光屏上成像,小虫落在透镜上后,整个物体发出的光虽有一小部分被挡住,但总会有一部分光通过凸透镜而会聚成像,因此,像与原来相同,即光屏上所成的像仍然是完整的,只是像的亮度变暗。
(3)[4]若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发光体F适当远离凸透镜,要想再次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根据物远像近像变小可知,可以将光屏适当靠近凸透镜。
[5][6]因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能使光线延迟会聚,所以,在光屏不动时,也可以在发光体F和凸透镜之间紧靠透镜处再添加一块焦距合适的凹透镜,这其实就是矫正近视眼。
五、综合应用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17分)
20. 汽车以25m/s的速度匀速行驶,司机突然发现前方有紧急情况,经过0.5s(反应时间)开始制动刹车,又经过4.5s滑行60m车停止。求:
(1)汽车从发现情况到完全停止的这段时间内汽车通过的路程是多少?
(2)汽车从发现情况到完全停止的这段时间内汽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m/s?
(3)根据以上情况和你的经历,请给司机一句忠告?
【答案】(1)12.5m;(2)14.5m/s;(3)为了行车安全,请减速慢行和保持车距。
【解析】
【详解】(1)由得,反应距离是:

汽车从发现情况到完全停止的这段时间内汽车通过的路程是:

(2)汽车从发现情况到完全停止所用的时间是:

汽车从发现情况到完全停止的这段时间内汽车的平均速度是:

(3)为了行车安全,请减速慢行和保持车距。
答:(1)汽车从发现情况到完全停止的这段时间内汽车通过的路程是;
(2)汽车从发现情况到完全停止的这段时间内汽车的平均速度是;
(3)为了行车安全,请减速慢行和保持车距。
21. 上蔡县人民休闲的好去处——上蔡湿地公园公园。在建设过程中有一处沙土搬运工程,工作人员首先取了1000立方厘米的样本,测得它们的质量为2千克。
(1)该样本合多少立方米?
(2)该沙土的平均密度为多少千克每立方米?
(3)该处沙土搬运量为4000立方米,如果用载重为15吨的运输车搬运,至少要运送多少车次?
【答案】(1);(2);(3)534
【解析】
【详解】解:(1)因为
所以,该样本合
(2)沙土的平均密度为
(3)沙土的总质量为
运输车运送的次数为
即534次。
答:(1)该样本合;
(2)该沙土的平均密度为;
(3)至少要运送534。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湖南省麻阳苗族自治县锦江中学2022-2023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下一篇:福建省福州第十八中学2023-2024九年级下学期开学适应性练习物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