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化学鲁教版一轮专题复习——海水中的化学(含解析)

2024年中考化学鲁教版一轮专题复习——海水中的化学
一、单选题
1.下列操作能将食盐水转化为纯净水的是(  )
A.过滤 B.沉淀 C.蒸馏 D.吸附
2.目前,新冠肺炎定为乙类传染病,出门戴口罩能有效阻隔病毒传播,其作用原理相当于下列实验操作中的(  )
A.过滤 B.蒸发 C.溶解 D.结晶
3.过滤操作的下列步骤中错误的是()
A.用玻璃棒搅动漏斗中的液体以加快过滤
B.用水湿润滤纸,使滤纸紧贴漏斗内壁,滤纸层与漏斗壁间不留气泡
C.用作引流的玻璃棒应靠在三层滤纸一边
D.如果滤纸高于漏斗边缘,应剪去多余的部分,使滤纸边缘低于漏斗口
4.甲、乙两个排污口共排放了H2SO4、KNO3、MgCl2和NaOH四种物质,每个排污口各排放其中的两种不同物质。下列关于污水成分的分析合理的是()
A.H2SO4和KNO3一定来自同一排污口
B.H2SO4和MgCl2一定来自同一排污口
C.H2SO4和NaOH一定来自同一排污口
D.将两处污水混合后,溶液一定呈中性
5.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和乙的溶解度相同
B.a1℃时,100g甲、乙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C.a2℃时,30g甲加到100g水中不能形成饱和溶液
D.a2℃时,用等质量的甲、乙分别配制饱和溶液,所得饱和溶液的质量关系为甲<乙
6.KNO3和KCl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t℃时,KNO3和KCl的溶解度相等
B.常温下(20℃),KNO3和KCl都是易溶物质
C.60℃时50gKNO3溶于50g水中恰好形成100gKNO3饱和溶液
D.分离混有少量氯化钾的硝酸钾时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
7.下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分别将t1℃时的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0℃,甲溶液仍为饱和溶液
C.分别将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1℃升温到t2℃时,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仍相等
D.在t1℃时,100g乙物质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一定小于25g
8.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不对应的一项是(  )
选项 性质 用途
A 浓硫酸具有腐蚀性 干燥剂
B 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灭火
C 熟石灰显碱性 中和酸性土壤
D 食盐能使细胞失水 腌制肉类
A.A B.B C.C D.D
9.已知:2KMnO4 K2MnO4+MnO2+O2↑。下列图象表示一定质量的KMnO4受热过程中某些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10.下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坛中正确的是(  )
A.30℃时10g水中溶解5g甲物质得到15g溶液
B.甲、乙两种固体物质都属于微溶物质
C.30℃时甲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乙物质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
D.甲物质中含有少量乙物质时,可以用降温结晶方法提纯甲
11.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现象 结论
A 向久置的苛性钠溶液中滴入少量稀盐酸,无气泡产生 苛性钠溶液没有变质
B 向某溶液中加适量稀盐酸,无明显现象,再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该溶液中含有
C 将KNO3和NaCl的混合溶液降温,有晶体析出 得到了KNO3、NaCl的饱和溶液
D 向盐酸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无明显现象 二者之间不发生反应
A.A B.B C.C D.D
12. (镧)是一种活动性比锌强的金属元素,其氧化物为 ,对应的碱 ,难溶于水,而 、 都易溶于水,下列各组物质中,不能直接反应生成 的是(  )。
A. B.
C. D.
13.如下图所示,60℃时,向 100 g 水中加入 61.6g KNO3,得①中溶液,降温至 20℃,得②中溶液。不同温度下 KNO3 的溶解度如下表。
温度/℃ 20 30 40 50 60
溶解度/g 31.6 45.8 63.9 85.5 11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中溶液是 KNO3 饱和溶液
B.开始析出固体时的温度为 20℃
C.②中析出固体的质量为 30 g
D.②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31.6%
二、填空题
14.化学来自生活,用于生活。下表列出了生活中常用物质溶液的一些pH及一种主要成分(其他成分未列出)。
编号 ① ② ③ ④ ⑤
名称 食醋 白酒 白糖水 石灰水 纯碱溶液
主要成分 CH3COOH C2H5OH C12H22O11(蔗糖) Ca(OH)2 Na2CO3
溶液pH 3 7 7 11 10
试回答:
(1)将上面①—⑤中的主要成分进行分类(填序号,下同)
属于酸的是   ;属于碱的是   ;属于盐的是   ;属于有机物的是   。
(2)当有人被蚊虫(体内含一种酸性物质)叮咬后,为减轻疼痛,可在伤处涂   。
15.甲、乙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且不与水反应)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
①甲、乙两种物质中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是   
②若将t2℃时甲的不饱和溶液变成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可采用的一种方法是   
③若甲中混有少量的乙,提纯甲可采取的方法是   
④t1℃时,若将25g乙固体加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后,仍有10g乙固体未溶解,则t1℃时乙的溶解度为   克/100克水
⑤t2℃时150克乙饱和溶液中含溶质乙   克,此时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⑥t2℃接近饱和的甲溶液逐渐冷却至t1℃,下图中有关量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正确的是   (填序号)
A B
C D
三、计算题
16.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20℃时,将15g的甲物质充分溶解在50g水中,所形成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
(2)10℃时,欲将150g乙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减小一半,需要加水   g。
(3)某同学欲将20℃时300g20%的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一倍。他采用恒温蒸发水的方法,并进行了如下计算:
解:设蒸发水的质量为x,
300g×20%=(300g-x)×40%
解得:x=150g
试分析:他能否达到目的,并说明理由   。
17.某纯碱厂生产的某批次碳酸钠产品中可能含有氯化钠杂质。
(1)要确定该产品中是否含有杂质氯化钠,你的方法是   。
(2)取该碳酸钠样品12.5
g,将其放入干净的烧杯中,加入100 g水,使其完全溶解。向所得溶液中加入溶 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烧杯中溶液的质量与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B点时,烧杯中溶液里存在的溶质为   。
(3)求该碳酸钠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
四、实验探究题
18.化学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集气瓶中装有纯净物A,分液漏斗中盛有物质B.
(1)若A、B均为液体 将B滴入集气瓶中,试管中石灰水变浑浊,而烧杯中的石灰水无明显现象 则A物质是     试管中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是    .
(2)若A为白色固体,向烧杯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 当液体物质B滴入集气瓶时,观察到试管和烧杯中的饱和石灰水都变浑浊,在烧杯中还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
19.根据如图所示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A是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实验过程中红磷的用量,对实验结果   (填“有”或“无”)影响,实验中气球的作用是   。
(2)B实验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3)C是验证可燃物燃烧条件实验,烧杯内蜡烛燃烧一会儿就熄灭了,而空气中的蜡烛持续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五、综合题
20.小明同学去旅游时,用瓶装了一些山下的泉水,带回实验室,在老师的指导下,按下列流程进行实验,制取蒸馏水。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取水后加入明矾的作用是   。
(2)向滤液中加入活性炭,利用其   性,除去水样中的   。
(3)进行过滤操作时,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玻璃棒要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
B.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靠烧杯的内壁
C.滤纸的边缘要低于漏斗口
D.为了加快过滤速度适当搅拌漏斗内液体
(4)在这个流程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是   。
(5)硬水会给生产和生活带来许多不便,生活中可用   区分硬水和软水,生活中可用   的方法降低它的硬度。
(6)过滤操作中发现过滤速度慢的原因可能是   ,过滤后发现滤液仍浑浊的原因   ,   。任写两条
(7)改进过滤后得到澄清透明的水,还不是纯水,理由是   。
(8)消毒与过滤、吸附等步骤,有着本质的区别,该区别是   。
21.海洋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海水资源综合利用的部分途径如下图。
已知:粗盐中的杂质有泥沙、MgCl2、CaCl2,流程中部分操作及试剂已省略。
(1)试剂X的作用是除去粗盐中的Ca2+,则试剂X为   (填化学式)。
(2)“操作1”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操作2”的名称为   。
(3)滤渣中除泥沙外,还含有   。
(4)实际生产中,步骤1常选用   作为沉淀剂。
(5)步骤2需电解   状态的MgCl2以获得金属镁。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解析】【解答】A.过滤只能除去水中不溶性物质,不符合题意;
B.沉淀只能将大的固体静置沉降,不符合题意;
C.蒸馏可得到纯净的水,符合题意;
D.吸附除去的是悬浮的不溶性固体,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各净水的方法及原理分析,蒸馏是净水效果最好的方法,可得到纯净的水。
2.【答案】A
【解析】【解答】口罩能有效阻隔病毒传播,是因为能将飞沫与空气分离,利用的是过滤的原理。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过滤操作的原理分析。
3.【答案】A
【解析】【解答】A、用玻璃棒搅动漏斗里的液体,容易把滤纸弄破,起不到过滤的作用;故A错。
B、用少量水润湿滤纸,使滤纸紧贴漏斗,滤纸层与漏斗壁间不留气泡,使滤纸紧贴漏斗内壁;故B符合题意;
C、过滤时,引流的玻璃棒要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故C符合题意;
D、如果滤纸高于漏斗边缘,用剪刀剪去多余部分,使滤纸的边缘比漏斗口稍低,防止液体流出漏斗;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进行分析判断。
4.【答案】B
【解析】【解答】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可知,两物质相互交换成分不能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时,则能大量共存。假设甲厂有H2SO4,则不能含有NaOH,因硫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水,则NaOH在乙厂,乙厂中含有氢氧化钠就一定不能含有氯化镁,因氢氧化钠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故氯化镁在甲厂,因甲乙两厂分别含有两种物质,则乙厂还含有硝酸钾。也就是说硫酸和氯化镁来自同一厂,氢氧化钠和硝酸钾来自同一厂。因为不知道H2SO4与NaOH是否完全反应,所以将两处污水混合后,溶液不一定呈中性。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复分解反应条件先判断四种物质间能发生反应的物质,从而确定出能反应的物质要含在不同的排污口处分析。
5.【答案】D
【解析】【解答】A、 没有温度,不能判断甲和乙的溶解度大小,不符合题意;
B、 a1℃时,甲乙溶解度相等,则100g甲、乙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不符合题意;
C、a2℃时,3甲物质溶解度为30g,30g甲加到100g水中恰好形成饱和溶液,不符合题意;
D、 a2℃时,甲溶解度大于乙;用等质量的甲、乙分别配制饱和溶液,乙使用水质量更大,故所得饱和溶液的质量关系为甲<乙,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溶解度曲线和溶质质量分数知识分析。
6.【答案】C
【解析】【解答】A. 在t℃时,KNO3和KCl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一点,此时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常温下(20℃),KNO3和KCl的溶解度都大于10g,都是易溶物质,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110g,50gKNO3溶于50g水中形成100g.KNO3不饱和溶液,故错误,符合题意;
D. 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分离混有少量氯化钾的硝酸钾时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7.【答案】C
【解析】【解答】A. 分析甲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分析甲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分别将t1℃时的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0℃,甲溶液仍为饱和溶液,乙溶液为不饱和溶液,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分析甲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t1℃时,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则分别将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1℃升温到t2℃时,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而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所以t2℃时,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错误,C符合题意;
D. 分析甲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乙物质的溶解度为25g,则125g乙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25g,所以在t1℃时,100g乙物质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一定小于25g,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溶解度曲线上的点有三个方面的作用:根据已知温度查出有关物质的溶解度;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查出对应的温度;比较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或者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
8.【答案】A
【解析】【解答】A、浓硫酸是常见的干燥剂,是因为它具有吸水性,选项A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用于灭火,是因为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且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选项B不符合题意;
C、熟石灰显碱性,中和酸性土壤,改良酸性土壤,选项C不符合题意;
D、食盐能使细胞失水,用于腌制肉类,是常用的防腐剂,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根据浓硫酸是常见的干燥剂解答;
B.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解答;
C.根据中和反应的原理解答;
D.根据食盐的用途解答。
9.【答案】A
【解析】【解答】A.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由于氧气是气体,所以反应后固体的质量比反应前减少,反应结束固体的质量等于锰酸钾和二氧化锰的质量和,不再变;A符合题意
B.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质量不变,所以氧元素的质量不随反应时间而变化,图像应该是一条平线;B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锰是生成物,开始高锰酸钾分解前,二氧化锰的含量为零,反应中二氧化锰逐渐增多,含量增加,反应结束,含量不再改变;C不符合题意
D.氧气是反应的生成物,所以氧气的体积起点应该为零。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加热一段时间后氧气会溢出,固体质量逐渐减小,二氧化锰的质量会增加,结合质量守恒定律分析解答
10.【答案】D
【解析】【解答】A. 3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30g,即100 g水中最多溶解30g甲物质,10 g水中最多溶解3g甲物质,所以30℃时,10g水中不能全部溶解5g甲物质,只能溶解3g,得到13g溶液,故A不符合题意;
B. 20℃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都大于10g,因此两种物质都属于易溶物质,故B不符合题意;
C. 3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所以甲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乙大,故C不符合题意;
D. 甲乙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乙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甲物质中含有少量乙物质时,可以用降温结晶方法提纯甲,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11.【答案】B
【解析】【解答】A、苛性钠是氢氧化钠的俗称,氢氧化钠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氢氧化钠、碳酸钠同时存在时,滴入少量稀盐酸,稀盐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无明显现象,不可据此确定苛性钠溶液没有变质,A不符合题意;
B、氯离子与银离子结合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氢离子与碳酸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根据题干信息,向某溶液中加入适量稀盐酸,无明显现象,说明溶液中不含银离子也不含碳酸根离子,再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沉淀为硫酸钡,原溶液中含有硫酸根离子,B符合题意;
C、无法确定析出的晶体是哪种物质,故无法确定哪种溶液达到饱和,C不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无明显现象,但是两者是发生反应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碳酸钠与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无明显现象分析;
B、根据加入稀盐酸排除银离子干扰,再加入氯化钡产生白色沉淀一定为硫酸钡分析;
C、根据硝酸钾和氯化钠溶液降温都可能析出晶体分析;
D、根据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但无现象分析。
12.【答案】D
【解析】【解答】A、镧是一种活动性比锌强的金属元素,类比金属锌,镧和盐酸反应生成LaCl3,不符合题意;
B、类比金属锌,La2O3和盐酸反应能生成LaCl3,不符合题意;
C、类比金属锌,La(OH)3和盐酸反应生成LaCl3,不符合题意;
D、盐和盐反应要求反应物都溶于水,BaCl2与La(NO3)3符合该条件,但反应无气体、沉淀或水的生成,故不能反应,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镧的活动性比锌强,是活泼金属,故能够和稀盐酸反应生成 ;
B、金属氧化物能够与酸发生复分解反应,且化合价不变,故能够生成 ;
C、酸碱中和反应生成 和水,且中和反应中化合价不会改变;
D、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判断;
13.【答案】C
【解析】【解答】A.60℃时KNO3的溶解度是110g,向 100g 水中加入 61.6g KNO3,得①溶液,则①溶液是 KNO3 不饱和溶液,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 30℃时,KNO3的溶解度是45.8g,40℃时,KNO3的溶解度是63.9g,则开始析出固体时的温度在30℃~40℃,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 20℃,KNO3的溶解度是31.6g,则②中析出固体的质量为:61.6g-31.6g=30g,此选项符合题意;
D. ②中溶液有未溶解的固体物质,则该溶液是 20℃时的饱和溶液,其溶质质量分数为:=24%,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这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B、根据题中溶解度表分析即可;
C、根据两温度下溶解度的差值即可计算答案;
D、溶质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100%。
14.【答案】(1)①;④;⑤;②③
(2)④⑤
【解析】【解答】(1)①食醋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属于酸;
②白酒属于有机物;
③白糖水属于有机物;
④石灰水中含有氢氧化钙,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属于碱;
⑤纯碱溶液中含有碳酸钠,由碳酸根离子和钠离子构成,属于盐。
故属于酸的是①;属于碱的是④;属于盐的是⑤;属于有机物的是②③。
(2)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盐、水和二氧化碳,当有人被蚊虫(体内含一种酸性物质)叮咬后,为减轻疼痛,可在伤处涂石灰水和纯碱溶液,
故答案为:④⑤。
【分析】(1)酸是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碱是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盐是电离时生成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除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碳酸盐等外叫有机化合物。
(2)根据中和反应的应用,进行分析。
15.【答案】甲;加溶质甲(或恒温蒸发水分);降温结晶;30;50;33.3%;BC
【解析】【解答】①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甲物质随温度变化,溶解度变化较大,所以甲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
故答案为:甲。
②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一般通过改变溶质或溶剂的质量来实现,因此可以在温度不变情况下蒸发水分,或者直接加入溶质甲;
故答案为:加溶质甲(或恒温蒸发水分)。
③甲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乙溶解度随温度降低变化不大,所以通过降温结晶的方法提出甲;
故答案为:降温结晶。
④设此时乙的溶解度为S,溶解的乙质量=25g-10g=15g,
S=30g
故答案为:30。
⑤此时乙的溶解度为50g/100g水,所以此时饱和溶液质量为150g,此时溶质质量为50g;溶质质量分数= ;
故答案为:50;33.3%。
⑥甲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当温度从t2℃降低时,不饱和溶液会变为饱和溶液,此过程是溶质质量不变的,随着温度降至某一温度时,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当温度进一步下降,则溶液变为过饱和溶液,溶质析出,溶质质量减小,当达到t1℃后,溶解度不在变化,溶质质量不在变化,溶质质量分数是根据溶质质量计算,所以变化趋势与溶质质量一致,因此变化趋势都是开始保持不变,接着下降,最后又保持不变,
故答案为:BC;
故答案为:BC。
【分析】根据溶解度曲线含义分析,溶解度曲线可以确定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可以确定各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规律,确定结晶方法及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若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大,适用于降温结晶,若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则可采用蒸发结晶;可以根据溶解度/(溶解度+100)确定某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16.【答案】(1)20%
(2)150
(3)他不能达到目的,20℃时20%的甲溶液,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温度不变,溶解度不变,其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解析】【解答】(1)由图,20 ℃时,甲的溶解度为25 g,其含义是20 ℃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25g甲,此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则20℃时将15g的甲物质充分溶解在50g水中,最多只能溶解12.5g甲,形成的是饱和溶液,所形成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故填:20%(2)10℃时,乙的溶解度为15g,其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设要加水的质量为x,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则:150g×13.0%=(150g+x)×6.5%,x=150g。故填:150(3)某同学欲将20℃时300g20%的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一倍。20℃时20%的甲溶液,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他采用恒温蒸发水的方法,恒温蒸发水,温度不变,有晶体析出,所得溶液仍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故他不能达到目的。故填:他不能达到目的,20℃时20%的甲溶液,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温度不变,溶解度不变,其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分析】掌握质量分数的相关计算是解答本题关键。溶液的稀释时,溶质的质量不变;溶液的浓缩时,要注意溶液在该温度下浓度为多少时就已经达到饱和了。
17.【答案】(1)取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硝酸,再加入硝酸银溶液,观察是否产生白色沉淀
(2)HCl和NaCl
(3)84.8%
【解析】【解答】(1)要检验碳酸钠中是否含有氯化钠就需要先排除碳酸钠的干扰,取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硝酸,再加入硝酸银溶液,观察是否产生白色沉淀;
(2)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溶液质量增加,碳酸钠反应完后,不再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继续加入稀盐酸,增加的质量全部是加入的稀盐酸的质量,溶液质量增大的幅度增大,B点时盐酸过量,所以含有的溶质为氯化氢和生成的氯化钠。故填:HCl和NaCl。
(3)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溶液质量增加,碳酸钠反应完后,不再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继续加入稀盐酸,溶液质量增大的幅度增大。所以A点即为盐酸与碳酸钠恰好反应的时刻,此时消耗盐酸质量为100g,消耗盐酸溶质HCl的质量为100g×7.3%=7.3g,
设参加反应的碳酸钠的质量为x,
解得x=10.6g;
碳酸钠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
答:该碳酸钠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84.8%。
【分析】(1)氯化钠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和硝酸钠。
(2)根据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溶液质量增加的幅度小,碳酸钠反应完后,继续加入稀盐酸,溶液质量增大的幅度增大,进行分析。
(3)根据图像可知,碳酸钠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盐酸的质量,再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出参加反应碳酸钠的质量。
18.【答案】(1)H2O;浓硫酸溶于水放热,溶液温度升高氢氧化钙溶解度变小
(2)溶液红色消失
【解析】【解答】(1)若A、B均为液体,将B滴入集气瓶中,试管中石灰水变浑浊,而烧杯中的石灰水无明显现象,则A物质是 H2O,试管中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是浓硫酸溶于水放热,溶液温度升高氢氧化钙溶解度变小。(2)若A为白色固体,向烧杯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 当液体物质B滴入集气瓶时,观察到试管和烧杯中的饱和石灰水都变浑浊,在烧杯中还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红色消失。
【分析】烧杯中的石灰水无明显现象,说明没有生成能使烧杯中的石灰水出现现象的物质,但试管中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变小了;若A为白色固体,向烧杯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当液体物质B滴入集气瓶时,观察到试管和烧杯中的饱和石灰水都变浑浊,说明A、B反应有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生成。
19.【答案】(1)无;调节装置内外压强平衡
(2)引流
(3)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合理即可)
【解析】【解答】(1)由于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若实验中红磷用量太少,对实验结果无影响,实验中气球的作用是调节装置内外压强平衡;
(2)B实验是过滤操作,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3)烧杯内蜡烛燃烧一会儿就熄灭了,而空气中的蜡烛持续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分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实验中红磷用量对实验结果无影响,实验中气球的作用是调节装置内外压强平衡分析。
(2)根据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分析。
(3)根据控制变量法,结合实验分析。
20.【答案】(1)加速悬浮物沉降
(2)吸附;色素和异味
(3)D
(4)蒸馏
(5)肥皂水;加热煮沸
(6)滤纸没有紧贴漏斗内壁;滤纸破损;滤液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7)还含有可溶性杂质
(8)消毒发生了化学反应
【解析】【解答】(1) 明矾溶于水形成絮状物,可使悬浮物沉降,取水后加入明矾的作用是加速悬浮物沉降;
(2)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除去水样中的色素和异味;
(3)过滤时玻璃棒要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A正确; 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靠烧杯的内壁,防止液体外溅,B正确;滤纸的边缘要低于漏斗口 ,防止滤液仍浑浊,C正确;过滤时玻璃棒作用是引流,不能搅拌漏斗内液体,D错误;
(4)蒸馏可得到纯净的水,是净水中程度最高的方法;
(5)生活中可用加肥皂水观察泡沫多少来区分硬水和软水,用加热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6) 过滤操作中发现过滤速度慢的原因可能是滤纸没有紧贴漏斗内壁,中间有气泡,或滤纸上不溶物过多,过滤后发现滤液仍浑浊可能是滤纸破损或滤液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7)改进过滤后得到澄清透明的水中仍含有可溶性杂质,不是纯水;
(8)消毒发生了化学反应,过滤、吸附等步骤 没有发生化学反应,有着本质不同;
【分析】根据过滤“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硬水软水肥皂水鉴别,煮沸硬水软化,蒸馏可得到纯净的水分析。
21.【答案】(1)Na2CO3
(2)引流;蒸发结晶(或蒸发)
(3)Mg(OH)2、CaCO3
(4)石灰乳(或熟石灰或Ca(OH)2)
(5)熔融
【解析】【解答】(1)加入氢氧化钠,氯化镁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氯化钠,可除去氯化镁,加入试剂X,可除去氯化钙,氯化钙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故试剂X为Na2CO3;
(2)操作1实现了固液分离,名称是过滤,过滤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氯化钠溶液经过操作2变为氯化钠晶体,故操作2是蒸发;
(3)氢氧化钠和氯化镁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镁和氯化钠,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了碳酸钙和氯化钠,故滤渣中除泥沙外,还含氢氧化镁和碳酸钙;
(4)实际生产中,步骤1常选用氢氧化钙作为沉淀剂,氢氧化钙能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且价格低廉;
(5)步骤2需要电解熔融状态的氯化镁获得金属镁。
【分析】(1)氯化钙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
(2)根据过滤操作、蒸发操作的原理,进行分析。
(3)氢氧化钠和氯化镁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镁和氯化钠,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了碳酸钙和氯化钠。
(4)氢氧化钙能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钙。
(5)根据不引入杂质,电解熔融状态的氯化镁反应,进行分析。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5.2 氮及其化合物 课后练习(含解析) 2023-2024高一下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下一篇:2024年中考化学二轮专题复习——计算题(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