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化学二轮专题训练——实验探究题(含解析)

2024年中考化学二轮专题训练——实验探究题
1.某兴趣小组设计并完成如图所示的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一中碟子底部出现黑色物质,该实验说明了   。
(2)实验二中低处蜡烛先熄灭,高处蜡烛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物理性质是   ,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
(3)实验三的实验目的是   。
(4)实验四的实验目的是比较铝和铜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若选用图①和图②进行实验,可观察到的现象为   。若选用图③进行实验,X与Y溶液能发生反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由实验四可得出结论:金属活动性强弱为:Al>Cu。
2.正确的操作是实验安全和成功的重要保证。下图是一组连续实验操作的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标号的仪器名称:①   ,②   ,③   。
(2)上列操作中出现错误的步骤有    (填字母),该错误可能导致的结果是   。
(3)步骤A的操作中,手握细口瓶倾倒液体时,细口瓶贴标签的一面要   。
(4)步骤C中,用酒精灯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试管里的液体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   ,先对试管进行   ,然后用酒精灯的   对准药品所在部位加热,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   盖灭。实验结束后,他发现试管炸裂,你认为原因可能是   (写一条)。
(5)步骤D的操作中,如果试管内壁附有不易洗掉的物质时,清洗试管一般先用试管刷蘸去污粉刷洗,再用自来水冲洗和蒸馏水润洗,并   (填“左右”或“上下”)振荡试管。洗净后的试管内壁的水   。
3.20℃时,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50g,有以下操作。
回答问题:
(1)需要固体氯化钠的质量为   g。
(2)配制该溶液的正确操作顺序为   (填序号)。
(3)在配制该溶液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   。
(4)20℃时,将5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稀释为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需要加水的质量为   g。
4.经过监测和治理,某省的土壤质量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但个别地区仍然存在盐碱地。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为此开展了实践活动,他们采集了本地的土样,并对土样围绕两个问题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
①枸杞和合欢均可在轻度盐碱地中生存。
②盐碱地显碱性。
③该土样中的可溶性物质只含NaCl、CaCl2和Na2CO3。
(探究过程)
(1)甲组探究土样的酸碱度。具体操作是   ,由此得出,该土样的pH>7。
(2)乙组探究土样的成分(如图所示)
向土样中加入足量的蒸馏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同学们对溶液I中的溶质成分很感兴趣,作出如下猜想:
猜想一:只含NaCl;
猜想二:含NaCl、CaCl2;
猜想三:含NaCl、Na2CO3。
设计实验,继续探究。
1 验证猜想所用试剂 实验现象 实验结果
方案一 AgNO3溶液和稀硝酸 有白色沉淀生成 猜想①符合题意
方案二     无明显现象 猜想②不符合题意
方案三 稀盐酸     猜想③符合题意
(3)(反思与评价)
①通过交流,甲组认为乙组的方案一不太严谨,理由是   。
②同学们对沉淀I中CaCO3的来源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一致认为CaCO3也可能来自土样本身。请解释土样中存在CaCO3的原因   。
(4)(总结与提升)改良该省的盐碱地,充分利用土地资源,造福人民,我们任重而道远。以下建议你认为正确的是   。
a轻度盐碱地可以种植枸杞
b可以用熟石灰改良盐碱地
c盐碱地应避免施用碱性化肥
5.下面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三个基本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A实验可以得出有关氧气含量的结论是   ,如果测得的结果偏低,可能的原因之一是   。
(2)图B两个电极气体用   检验。
(3)图C实验中铜片两侧分别放有同样大小的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观察到乒乓球碎片先燃烧,由此可以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   。
6.我国提出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充分体现了解决气候问题的大国担当。同学们在学习二氧化碳这部分内容时作了如下实践活动:学习“碳中和”原理。
(1)观察图1,自然界中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有   (写一条即可)。
(2)调查发现,我国的碳排放80%以上来自能源使用。要减少能源使用对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影响,下列措施可行的是____(选填字母)。
A.严禁使用化石燃料
B.开发新能源,如氢能等
C.捕集能源使用过程中生成的二氧化碳,进行封存处理
(3)碳及其化合物
a.金刚石、石墨、C60物理性质不同的原因   ;
b.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   。
(4)二氧化碳和水
取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完成图示实验并回答下列问题。
对比实验Ⅰ和Ⅱ,说明水不能使石蕊变红,而    ;实验Ⅲ中紫色小花   (填“变红色”或“不变色”);完成实验后,得到的结论是   ;实验Ⅳ结束后,将Ⅳ中的小花取出烘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7.下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些常用仪器,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仪器名称:①   。
(2)若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并收集氧气,可选择①②⑤⑥组装一套装置,用这套装置制取氧气时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   。
(3)若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一瓶纯净的氧气,除选择①②④⑥⑦外还需要   (填仪器序号)。组装仪器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实验时为了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阻塞气流,需要在管口放   。停止加热时,要   (填“先”或 “后”)熄灭酒精灯。
(4)装置⑧中装满水,若用装置⑧收集氧气,气体应从   处导管进入(填“a”或“b”)。
8.化学兴趣小组的小科同学将碳酸钠溶液滴加到氢氧化钙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于是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滤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了以下探究。请你一起参与探究活动:
(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探究滤液中溶质的成分。
【提出问题】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小科的猜想:氢氧化钠;
小红的猜想: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
小亮的猜想:氢氧化钠、碳酸钠和氢氧化钙;
你的猜想:   。
对于上述猜想,兴趣小组的同学经过认真讨论,一致认为小亮的猜想不正确,理由是   。
(3)【设计与实验】
实验步骤 预期的现象 结论
实验一:取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入适量的碳酸钠溶液。     小红的猜想不成立
实验二:另取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     你的猜想成立
(4)【反思与评价】
I、通过上述探究活动,小组同学归纳总结出: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时,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生成物;二是过量的反应物。
II、如图是碳酸钠溶液与氢氧化钙溶液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该反应的微观本质是   。
9.如图所示是初中化学实验室制备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1)仪器a、b的名称分别是   。
(2)实验室常用一种暗紫色固体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其发生装置可用   (填字母,下同)
(3)实验室制取H2装置C与B相比,其优点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用G装置收集CO2气体,气体应从   (填“c”或“d”)端进入。
(4)常温下,一氧化氮(NO)难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但易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气体。实验室收集少量NO的装置可用   。
10.某兴趣小组根据实验室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进行了氧气的制备实验。
(1)甲同学选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制取氧气:
①甲同学应选取的试剂是二氧化锰和   (填名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实验前,甲同学先向仪器A中加入水,然后将导管放入水槽中,并打开仪器A的活塞,观察导管口是否有连续的气泡出现。该实验操作的目的是   ;
(2)乙同学称取一定质量高锰酸钾放在大试管中,将温度控制在200℃加热制取氧气,实验结束时,乙同学发现收集到的氧气大于理论产量,针对这一现象,同学们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猜想)
猜想I:反应生成的二氧化锰分解放出氧气;
猜想Ⅱ:反应生成的锰酸钾分解放出氧气。
做出上述猜想的理由是   ;
(3)(实验验证)
同学们分为两组,分别进行以下实验
①第一组同学取一定质量的二氧化锰,在200℃条件下加热一段时间,冷却后测得二氧化锰的质量不变,则猜想   不正确。
②第二组同学取锰酸钾在200℃条件下加热,没有用测定质量的方法得出了猜想Ⅱ正确的结论。该组同学选择的实验方法是   。
11.如图是实验室常见的制取气体的装置:
(1)写出仪器名称:③   ,④   
(2)实验室采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试管口还要塞一团棉花的目的是   。
(3)实验室采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时,采用了A装置,与用长颈漏斗与锥形瓶组合成的装置相比,该装置的优点   。
(4)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当观察到气泡   时才开始收集,否则收集的氧气不纯。某同学收集完毕,先停止加热再将导管移出水面,你预测这种操作可能会引起的后果是   。如果选用D收集氧气,验满的方法是   。
(5)实验室用电石(固体)与水常温下反应制取乙炔(C2H2)。常温下,乙炔是一种无色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制取并收集乙炔的发生与收集装置分别是   ,    (填装置序号)。
(6)在医院里给病人输氧时,在氧气钢瓶和病人吸氧器之间连接一个类似右图所示的装置,在装置中盛放大约半瓶蒸馏水,导气管   (填“a”或“b” )端连接在提供氧气的钢瓶上。
12.某实验小组对“载人宇宙飞船或潜水艇中一般都要安装盛放过氧化钠(Na2O2)颗粒的装置”感到非常好奇,于是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过氧化钠是否为一种制氧剂?能与人呼出的哪种气体发生反应?
(查阅资料)①人呼出的气体中主要成分是N2、O2、CO2和水蒸气等.
②CO2+2NaOH=Na2CO3+H2O.氢氧化钠溶液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较强.
(提出猜想)过氧化钠与人呼出的N2或CO2或水蒸气反应并生成氧气.
(进行实验)
(1)实验Ⅰ:验证过氧化钠与氮气反应并生成氧气(实验操作如图甲所示).
实验现象及结论:观察到   现象,判断过氧化钠与氮气没有发生反应.
(2)实验Ⅱ:验证过氧化钠与水蒸气反应并生成氧气.(实验操作如图乙所示)其中A装置的作用是   ,发生的变化是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实验现象及结论: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C中气体成分,结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过氧化钠与水蒸气发生反应并生成氧气.实验中这种验证氧气的方法是利用了氧气的   的性质.请补充完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H2O+2Na2O2=4   +O2。
(3)实验Ⅲ:验证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并生成氧气.(实验操作如图丙所示)
实验操作: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向装置中加入药品.②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A装置中缓慢加入稀盐酸.③一段时间后用带火星的木条在D内进行检验.实验时观察到A装置中有气泡冒出,固体逐渐减少;D中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则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实验结论: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并生成氧气.
(实验反思)①根据实验Ⅲ,过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后,还会生成另一种物质,该物质属于   (填“单质”或“化合物”)
②某同学对实验Ⅲ的设计提出疑问:该实验不能证明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确实发生了反应,你认为他的理由是   
13.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利用燃碳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实验时(如图甲),发现一个现象: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碳后,进入集气瓶中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分数仍然小于 。
(1)教材中利用燃烧红磷法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提出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测量不准确呢?
(猜想与假设)他们分别作了如下猜想:
甲同学:可能是木炭取的量过少;
乙同学:可能是木炭燃烧没有消耗完集气瓶中的氧气;
丙同学:可能是木炭在密闭容器中燃烧生成了一氧化碳。
小组同学发现实验结束后,燃烧匙中还有残留的黑色固体,认为   的猜想不合理。
(3)(查阅资料)木炭、棉花和蜡烛在密闭容器内燃烧停止后,残留氧气的体积分数分别高达14.0%、8.0%和16.0%,乙同学根据如图甲装置设计了如下实验,请你填写下表。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将足量木炭点燃,迅速插入集气瓶中 木炭燃烧没有消耗完集气瓶中的氧气
2.待冷却后,将燃着的   (“棉花”或“蜡烛”)再伸入该集气瓶中    
(4)(交流与反思)
乙同学选择可燃物(“棉花”或“蜡烛”)依据是   。
(5)丙同学使用了一氧化碳浓度传感器测得木炭、蜡烛分别在密闭集气瓶里燃烧停止后,瓶内一氧化碳的浓度变化曲线如图乙。根据此曲线图分析用上述装置   (填“能”或“不能”)准确测出氧气体积分数,你的理由是   。
(6)在实际的实验过程中不少的燃碳法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可以达到 ,推测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14.氯酸钾制氧气常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某兴趣小组希望寻找到一种廉价易得的二氧化锰替代品。他们选用的替代品有:碗渣、红砖。其中碗渣和红砖经粉碎后,分成60目和30目两种颗粒大小不同的粉末,目数越高,颗粒越小。
(1)实验通过如图装置制取和收集氧气,其中导管位置错误的是   (填序号);
(2)下表是对氯酸钾分解制氧气的催化剂进行研究的实验数据。
编号 KClO3质量/g 催化剂 催化剂质量/g 收集O2平均速率/mL·min
实验1 0.6 无 0 11.8
实验2 0.6 二氧化锰 0.2 28.2
实验3 0.6 碗渣粉(60目) 0.2 49.1
实验4 0.6 碗渣粉(30目) 0.2 23.7
实验5 0.6 红砖粉(x目) 0.2 28.3
实验6 0.6 红砖粉(y目) 0.2 21.1
①该实验研究了   (填字母)这些因素对收集氧气速率的影响;
A.催化剂种类B.催化剂颗粒大小C.催化剂质量
②实验3、4可得出催化剂与反应分解速率的关系是:其他条件相同时,   。根据以上规律,请填出实验5.6中的数据x=   ,y=   ;
③表中所列催化剂的催化效果最佳的是实验   (填实验编号)。但由于这种物质在通常条件下难以粉碎,
故选择实验   (填实验编号)的物质做二氧化锰的替代品是较为理想的。
15.食盐是生活必需品之一,我国可以通过海盐或地下盐矿的岩盐精制得到。某化学兴趣小组对市面上一些品牌食盐的成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探究。
【查阅资料】
Ⅰ.食盐中一般会添加微量碘酸钾(KIO3)作为补碘剂,为白色固体,可溶于水。
Ⅱ.碘酸钾在酸性条件下与碘化钾(KI)反应可产生碘单质。淀粉遇碘单质(I2)变蓝,遇KIO3、维生素C(化学式为C6H8O6)、醋酸(化学式为C2H4O2)不变色。
(1)【实验1】小组同学为探究碘酸钾(KIO3)的热稳定性,设计了图1、图2的实验进行探究。
将碘酸钾加热至分解,应从图1中选择的装置是   (填序号)。
(2)根据图2中现象说明,碘酸钾受热分解中收集到的气体是    (填符号)。
(3)进一步实验可知,KIO3受热分解还可产生碘化钾(KI),其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
(4)【实验2】探究KIO3与维生素C的反应,设计了如图3所示的实验
号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g 实验现象
KIO3 维生素C
2-1 0.1 0.1 溶液立即由无色变为蓝色
2-2 0.005 0.005 溶液逐渐由无色变为蓝色
2-3 0.0025 0.0025 一段时间后溶液 (4) ,再滴入5滴稀醋酸后,溶液逐渐变为浅蓝色
【解释与结论】
将实验2-3中,现象补充完整,表中空白为   。
(5)对比实验2-1、2-2,可探究影响KIO3与维生素C反应速率的因素是   。
(6)【反思与评价】
某同学对某品牌食盐是否加碘提出质疑,并设计了探究方案:取一定质量的该品牌食盐样品,加水充分搅拌,溶解后加入适量淀粉,始终无明显现象,得出结论:该品牌食盐没有加碘。此实验方案不严谨,其理由是   。
(7)改进后,向上述实验后的溶液中加入   溶液和稀醋酸即可以证明食盐中是否加碘。
【反思交流】该化学兴趣小组完成了对部分品牌食盐成分的探究,他们认为实验设计方案可能还有待完善,相约以后要致力于化学研究,造福人们。
16.CaO和NaOH固体的混合物、俗称“碱石灰”,是实验室常用作干燥剂,碱石灰在空气久置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而变质。
某实验小组为确定一瓶久置的碱石灰样品的成分,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流程:
请你参与探究过程:
(1)为了使样品充分溶解,“操作一”还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是   。
(2)溶液B成分的探究:
【查阅资料】①Ca(OH)2、Na2CO3溶于水无明显的温度变化;
②CaCl2溶液呈中性。
【做出猜想】溶液B中溶质可能为:①NaOH ②Na2CO3
③NaOH和Na2CO3④Ca(OH)2和   。
(3)【设计实验】甲、乙同学分别设计如下方案并进行探究:
甲同学:取少量溶液B于一支试管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产生大量气泡,则溶液B中含有Na2CO3;
乙同学:取少量溶液B于另一支试管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溶液变成红色,为了进一步确认溶液B中是否含有NaOH,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另取少量溶液B于第三支试管中,加入足量CaCl2溶液;②过滤,在滤液中滴加   。 ①有白色沉淀生成②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猜想③正确
实验步骤①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
(4)实验过程中,同学们发现向样品中加水时还放出大量的热,综合以上探究,下列对样品成分分析正确的是____(填序号)
A.一定有NaOH B.一定有Na2CO3
C.一定有CaO D.至少有NaOH、CaO中的一种
17.过氧化钙晶体(CaO2·nH2O)常温下为白色,能溶于酸,难溶于水、乙醇,是一种温和的氧化剂,常用于鱼类长途运输的增氧剂等。
(1)Ⅰ、过氧化钙晶体(CaO2·nH2O)的制备
实验室制备过氧化钙晶体反应方程式为CaCl2+H2O2+2NH3+nH2O=CaO2 nH2O↓+2NH4Cl,实验装置如图。
装置A中生成的气体为   。
(2)装置B的作用是   。
(3)装置C采用冰水浴控制温度在0℃左右,可能的原因主要有:
①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温度低有利于提高CaO2 nH2O产率;
②   。
(4)反应结束后,经过滤、洗涤、低温烘干可获得CaO2 nH2O。检验晶体已洗涤干净的方法为   。
(5)Ⅱ、过氧化钙晶体(CaO2 nH2O)中n的测定
资料:CaO2 nH2O加热至120℃完全失去结晶水,继续加热至350℃,剩余固体受热分解放出O2;
某兴趣小组称取2.16g CaO2 nH2O样品,用热分析仪对其进行热分解实验,测得剩余固体的质量随温度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①CaO2 nH2O中n的值为   。
②350℃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③若过氧化钙晶体中混有杂质(杂质不参加反应),会导致测得的n的值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6)Ⅲ、过氧化钙晶体(CaO2 nH2O)的性质研究
该兴趣小组另称取少量CaO2 nH2O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使样品完全反应,然后加入足量的    溶液,看到   现象,说明CaO2 nH2O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了CaCl2。
18.如图是实验室中常见的气体发生和收集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b的名称是   。
(2)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并收集一瓶较纯净的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应选用的装置组合是   (从装置A-F中选,填字母)。若收集完成后,测得氧气纯度明显偏低,原因可能是   (填编号)。
①加热前没有进行预热
②收集前,集气瓶中未注满水
③未见气泡连续均匀地冒出时就开始收集
④收集后,集气瓶中仍有少量水
(3)2021年10月30日,我国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从一氧化碳到蛋白质的合成。实验室常用甲酸(HCOOH)溶液混合催化剂浓硫酸加热,分解获得一氧化碳和水,选用的发生装置为   ,若用F装置排水法收集CO,气体应从   端通入。
19.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通过一年的化学学习,同学们知道了一些常见的化学仪器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的名称①   ;②   ;③   ;④   ;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备并收集氧气,则选用的装置是   ;写出反应方程式:   ;如果制得氧气质量比理论值少,请分析可能的原因(一点)   ;如果用相同的装置、相同质量高锰酸钾制备氧气,但是,采用火焰温度更高的酒精喷灯加热(耐高温试管),则产生的氧气质量比前者多,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
(3)氨气密度比空气小,易溶于水,选用   收集氨气。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蜡烛中含碳元素
(2)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3)探究溶剂种类对溶解性的影响
(4)铝的表面产生气泡,铜的表面没有产生气泡; (合理即可)
【解析】【解答】(1)实验中,冷碟子底部收集到的黑色物质是炭黑,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蜡烛中含碳元素。
(2)实验二中低处蜡烛先熄灭,高处蜡烛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物理性质是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具有的化学性质是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3)由实验可知,在等体积的水和汽油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碘,发现在水中的碘没有溶解,在汽油中的碘溶解,说明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溶剂种类对溶解性的影响。
(4)铝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而铜与稀硫酸不反应,所以若选用图①和图②进行实验,可观察到的现象为铝的表面产生气泡,铜的表面没有产生气泡;若要证明铝的活动性大于铜,且X与Y溶液能发生反应,则X是铝,Y是可溶性铜盐液,如硫酸铜液,化学方程式为: 。
【分析】(1)根据实验现象来分析,蜡烛中含有碳元素,黑色物质应为燃烧产生的炭黑;
(2)根据实验现象推断二氧化碳的性质,注意区分物理、化学性质;
(3)根据实验设计来分析,控制变量法设置变量为溶剂不同,故实验目的为探究溶剂种类对溶解性的影响;
(4)根据金属的活动性、实验现象、化学反应的原理来分析,描述实验现象时需要完整,包括是否有气泡、溶液颜色变化等,化学方程式书写需要注意配平3。
2.【答案】(1)试管;胶头滴管;酒精灯
(2)A;沾污瓶塞,从而污染原试剂瓶中的试剂
(3)向着手心
(4);预热;外焰;灯帽;试管外壁还有水珠(合理即可)
(5)左右;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解析】【解答】(1)仪器 ① 的名称是试管;
② 的名称是胶头滴管;
③ 的名称是酒精灯;
(2)取用液体时,瓶塞要倒放,故上列操作中出现错误的步骤有A;
该错误可能导致的结果是:沾污瓶塞,从而污染原试剂瓶中的试剂;
(3) 步骤A的操作中,手握细口瓶倾倒液体时,细口瓶贴标签的一面要向手心,这样可以防止试剂腐蚀标签;
(4) 用酒精灯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试管里的液体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
加入试管,要先对试管预热;
酒精灯外焰温度最高,故用酒精灯外焰加热;
熄灭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灭;
加热试管炸裂原因有:试管外壁有水、未对试管预热等;
(5) 如果试管内壁附有不易洗掉的物质时,清洗试管一般先用试管刷蘸去污粉刷洗,再用自来水冲洗和蒸馏水润洗,并左右振荡,让附着物掉落;
洗完试管内壁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说明洗干净。
【分析】(1)根据常见仪器名称分析;
(2)根据液体取用操作分析;
(3)根据液体取用操作分析;
(4)根据试管加热液体操作分析;
(5)根据试管洗涤操作分析。
3.【答案】(1)5
(2)ADBCE
(3)搅拌、加快溶解
(4)50
【解析】【解答】(1)根据题干信息,氯化钠固体的质量为:,故答案为:5.
(2)根据溶液配制步骤,故答案为:ADBCE。
(3)根据实验步骤,玻璃棒的作用有两处,故答案为:搅拌、加快溶解。
(4)根据稀释原理,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所以
故需要加水:,故答案为:50.
【分析】(1)对溶液配置所需溶质质量进行分析;
(2)对配制溶液的实验步骤进行分析;
(3)对玻璃棒在配制溶液中的作用进行分析;
(4)对稀释过程进行分析。
4.【答案】(1)pH试纸于玻璃片上,取少量土样,加入适量水用玻璃棒蘸取上层清液滴在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读数
(2);碳酸钠溶液;有气泡生成
(3)三个猜想都有氯化钠,NaCl也可与AgNO3反应产生白色沉淀,所以该实验不能得出猜想①符合题意;在潮湿(雨水或灌溉)的条件下,土壤中的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也能生成碳酸钙
(4)ac
【解析】【解答】[探究过程](1)测量土样的酸碱度,可采用pH试纸检验,取pH试纸于玻璃片上,取少量土样,加入适量水,用玻璃棒蘸取滴在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比对,确定pH值,从而得到土样的酸碱度。故答案为:pH试纸于玻璃片上,取少量土样,加入适量水用玻璃棒蘸取上层清液滴在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读数;(2)土样中含有NaCl、CaCl2和Na2CO3三种可溶物,加入足量蒸馏水后,充分溶解,氯化钙和碳酸钠发生复分解反应。其方程式为:CaCl2+Na2CO3=2NaCl+CaCO3↓。故答案为:CaCl2+Na2CO3=2NaCl+CaCO3↓;
[设计实验]猜想②不符合题意,则方案二是为了排除氯化钙的存在,故所需试剂为碳酸钠溶液;猜想③符合题意,说明含有碳酸钠,可以用稀盐酸作为检验试剂。若观察到有气泡产生,则证明存在碳酸钠。故答案为:碳酸钠溶液、有气泡生成;
[反思与评价]①三个猜想都有氯化钠,NaCl也可与AgNO3反应产生白色沉淀,所以该实验不能得出猜想①符合题意。故答案为:三个猜想都有氯化钠,NaCl也可与AgNO3反应产生白色沉淀,所以该实验不能得出猜想①符合题意;
②在灌溉的条件下,该土壤中的CaCl2和Na2CO3反应产生CaCO3。故答案为:在潮湿(雨水或灌溉)的条件下,土壤中的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也能生成碳酸钙;
[总结与提升]a、枸杞和合欢都可以在轻度盐碱地中生存。故a符合题意;
b、盐碱地显碱性,熟石灰是碱,用熟石灰改善盐碱地,只会加剧土样碱性。故b不符合题意;
c、盐碱地显碱性,应尽量避免使用碱性化肥。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c。
【分析】(1)根据测定溶液pH的方法分析
(2)根据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碳酸钙分析,碳酸盐和稀盐酸反应有气泡放出分析
(3)根据氯化钠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分析
根据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分析
(4)根据枸杞的生长环境分析
5.【答案】(1)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红磷量不足(或装置漏气、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2)燃着的木条
(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解析】【解答】(1)图A是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红磷燃烧消耗集气瓶中的氧气,使瓶内压强降低,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进入的水的体积约占剩余容积的五分之一,也就是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测量结果偏低的原因有:红磷量不足、装置漏气、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故填: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红磷量不足(或装置漏气、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2)电解水两极上产生的分别是氧气和氢气,可用燃着的木条检验,如果是氧气,燃着的木条燃烧的更旺;如果是氢气,气体能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故填:燃着的木条。(3)实验中铜片两侧分别放有同样大小的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观察到乒乓球碎片先燃烧,滤纸碎片未燃烧,是铜片的温度达到乒乓球碎片的着火点,未达到滤纸碎片的着火点,由此可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填: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分析】(1)根据氧气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及装置漏气、药品不足等都会使结果偏小分析;
(2)根据氢气和氧气可用燃着的木条鉴别分析;
(3)根据燃烧需达到着火点分析。
6.【答案】(1)光合作用(合理即可)
(2)B;C
(3)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分子的构成不同
(4)醋酸能使石蕊变红;不变色;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酸性物质;
【解析】【解答】(1)观察图1,自然界中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有光合作用、海水吸收等。
(2)A.目前化石燃料依旧是我国的主要能源,不能严禁使用化石燃料,应该合理使用,故错误;
B.开发新能源,如氢能等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正确;
C.捕集能源使用过程中生成的二氧化碳,进行封存处理,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正确。
故选:BC。
(3)a.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金刚石和石墨中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b.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它们的分子构成不同。
(4)对比实验Ⅰ和Ⅱ,说明水不能使石蕊变红,而醋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色;实验Ⅲ中小花直接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不变色,因为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变红色;实验Ⅳ为将小花喷水后放入二氧化碳中,小花变红,故完成实验后,得到的结论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酸性物质;碳酸不稳定,加热烘干时又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故将Ⅳ中的小花取出烘干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分析】(1)根据图示信息分析;
(2)根据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的方法分析;
(3)根据不同碳单质的原子排列方式不同,物理性质不同,不同种的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分析;
(4)根据紫色石蕊遇酸变红,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变红,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显酸性,碳酸不稳定易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进行分析。
7.【答案】(1)铁架台
(2)将带火星的木条平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证明氧气满了
(3)③;一团棉花;后
(4)b
【解析】【解答】(1)铁架台是常用的加持仪器,故答案为:铁架台;
(2)氧气的验满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平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证明氧气满了;故答案为:将带火星的木条平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证明氧气满了;
(3)若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一瓶纯净的氧气,除选择①②④⑥⑦外还需要酒精灯,因为如果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就需要加热;加热高锰酸钾时,试管口要放一团棉花,是为了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实验结束应先移出导管,后熄灭酒精灯,其原因是:防止水倒流,使试管炸裂;故答案为:③;一团棉花;后;
(4)装置⑧中装满水,若用装置⑧收集氧气,气体应从短管进入,因为氧气的密度比水小;故答案为:b。
【分析】(2)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3)高锰酸钾加热后会分解成粉末,堵在试管口,氧气排除不畅。所以加热高锰酸钾时,试管口要放一团棉花,是为了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4)根据氧气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气体应从短管进入。
8.【答案】(1)
(2)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氢氧化钙能与碳酸钠反应
(3)无明显现象;有气泡产生
(4)钙离子和碳酸钙反应生成碳酸钙
【解析】【解答】(1)碳酸钠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猜想与假设]通过前面的分析可知,反应后滤液中的溶质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钠,可能含有氢氧化钙和碳酸钠中的一种,则猜想为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由于氢氧化钙和碳酸钠能反应,则滤液中不可能同时含有碳酸钠和氢氧化钙。
[设计与实验]实验一:结论为小红的猜想不正确,即溶液中不含氢氧化钙,则向滤液中滴加碳酸钠,则无明显现象;
实验二:由于结论为滤液中含有碳酸钠和氢氧化钠,而碳酸钠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则现象为有气泡产生。
[反思与评价]由图可知,反应前后溶液中的钠离子和氢氧根没有改变,而是碳酸根和钙离子结合为碳酸钙沉淀,则该反应的微观实质为钙离子和碳酸钙反应生成碳酸钙。
【分析】(1)根据碳酸钠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分析;
(2)根据反应后溶液中一定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钠可能含有一种分析;
(3)根据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产生沉淀,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分析;
(4)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结合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产生碳酸钙沉淀分析。
9.【答案】(1)铁架台、长颈漏斗
(2);A
(3)能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d
(4)D
【解析】【解答】(1)仪器a、b的名称分别是铁架台、长颈漏斗,故填:铁架台、长颈漏斗。
(2)实验室常用一种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物是固体需要加热,其发生装置可用A,故填:;A;
(3)实验室制取氢气装置C与B相比,其优点是能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实验室采用锌和稀硫酸制取氢气,锌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若用G装置收集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气体应从d端进入,故填:能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d;
(4)常温下,一氧化氮难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可以用排水法收集,但易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气体,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实验室收集少量一氧化氮的装置可用D。
故填:D。
【分析】(1)根据常见仪器名称知识分析;
(2)根据高锰酸钾制氧气知识分析;
(3)根据发生装置,实验室制氢气原理,万用瓶使用知识分析;
(4)根据气体收集装置选择依据和NO的性质分析。
10.【答案】(1)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溶液;;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锰酸钾和二氧化锰中均含氧元素,故可能会生成氧气
(3)I;可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木条复燃
【解析】【解答】(1)①该装置适用于固液不加热反应制取气体,故甲同学选取的试剂是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溶液;
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为水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实验前,甲同学先向仪器A中加入水,然后将导管放入水槽中,并打开仪器A的活塞,观察导管口是否有连续的气泡出现。该实验操作的目的是: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锰酸钾和二氧化锰中均含氧元素,故可能会生成氧气;
实验验证:①取一定质量的二氧化锰,在200℃条件下加热一段时间,冷却后测得二氧化锰的质量不变,说明二氧化锰没有分解生成氧气,则猜想I不正确;
②氧气具有助燃性,可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木条复燃,则证明有氧气生成,说明锰酸钾分解生成了氧气。
【分析】(1)根据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生成水和氧气进行分析
(2)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进行分析
(3)根据氧气能支持燃烧进行分析
11.【答案】(1)集气瓶;水槽
(2)B;2KMnO4 K2MnO4+MnO2+O2↑;防止高锰酸钾进入导管,使导气管堵塞
(3)控制反应的速率
(4)连续均匀冒出;水被倒吸入试管,引起试管破裂;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口,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5)A;CEF
(6)a
【解析】【解答】(1)仪器③为集气瓶,仪器④为水槽,故填:集气瓶 ,水槽;
(2)高锰酸钾制氧气,反应物为固体,条件为加热,
故答案为:B;反应方程式为:2KMnO4 K2MnO4+MnO2+O2↑,故填:2KMnO4 K2MnO4+MnO2+O2↑;试管口还要塞一团棉花的目的是:防止高锰酸钾进入导管,使导气管堵塞,故填:防止高锰酸钾进入导管;
(3)分液漏斗可以控制液体滴加速度,进而控制反应的进程,故填:控制反应的速率;
(4)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刚开始冒出的氧气浓度低,应观察到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才开始收集,故填:连续均匀冒出;先停止加热再将导管移出水面,水会被倒吸入试管,引起试管破裂,故填:水被倒吸入试管,引起试管破裂;向上排气法收集氧气,验满方法为: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口,观察木条是否复燃,故填: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口,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5)用电石与水常温下反应制取乙炔,应选用固液常温型装置,
故答案为:A;常温下,乙炔是一种无色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应选向下排气法或排水法收集,
故答案为:CEF;
(6)连接一个图示的装置的目的是观察流速、润湿氧气,氧气应由长管通入,
故答案为:a;
【分析】(2)根据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属于固固加热型,选择反应装置。
高锰酸钾在加热后,会分解成粉末,堵住试管口。
(3)分液漏斗有活塞,可以控制液体滴加速度。
(4)根据排水法收集气体的操作进行分析。
(5)根据用电石与水常温下反应制取乙炔的反应原理,属于固液常温型,选择反应装置。
根据乙炔气体的物理性质,选择收集方法。
(6)根据装置的目的,所以氧气应该进入后,与水接触,进行分析。
12.【答案】(1)燃着的木条熄灭
(2)提供水蒸气;物理变化;支持燃烧;NaOH
(3)CaCO3+2HCl=CaCl2+H2O+CO2↑;化合物;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水蒸气,而水蒸气与过氧化钠反应也生成氧气
【解析】【解答】实验Ⅰ:(1)如果过氧化钠与氮气发生反应生成氧气,则燃着的木头燃烧更旺,如没反应,则燃着的木条熄灭;故填:燃着的木条熄灭;实验Ⅱ:(2)由题意知,A装置是把水加热至沸腾产生水蒸气,所以A装置的作用是提供水蒸气,液态的水变成水蒸气没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故填:提供水蒸气;物理变化;实验现象及结论: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C中气体成分,结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过氧化钠与水蒸气发生反应并生成氧气.实验中这种验证氧气的方法是利用了氧气的支持燃烧的性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Na2O2=4 NaOH +O2。故填:支持燃烧;NaOH;(3)A中是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故填:CaCO3+2HCl=CaCl2+H2O+CO2↑;[实验反思]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物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或水蒸气反应后除了生成氧气,另一种物质中一定还含有钠、碳或氢元素,所以一定为化合物。故填:化合物;②因为生成的二氧化碳中混有水蒸气,而水蒸气与过氧化钠反应也生成氧气,故应先干燥二氧化碳,再和过氧化钠反应。故填: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水蒸气,而水蒸气与过氧化钠反应也生成氧气。
【分析】(1)根据氧气的验证方法分析;
(2)根据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物理变化及氧气的助燃性、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分析;
(3)根据二氧化碳的制取原理、化合物的定义及过氧化钠的性质分析。
13.【答案】(1)
(2)甲
(3)棉花;棉花继续燃烧(合理即可)
(4)棉花燃烧需要氧气的最低浓度只有8.0%
(5)不能;含碳物质燃烧后会生成一氧化碳,不能被氢氧化钠吸收
(6)含碳物质在集气瓶里燃烧放热,可能使装置内气体膨胀逸出(合理即可)
【解析】【解答】(1)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猜想与假设:(2)小组同学发现实验结束后,燃烧匙中还有残留的黑色固体,说明木炭过量,故甲的猜想不合理;
查阅资料:2、结论为木炭燃烧没有消耗完集气瓶中的氧气,由题干信息可知,木炭、棉花和蜡烛在密闭容器内燃烧停止后,残留氧气的体积分数分别高达14.0%、8.0%和16.0%,由此可知,木炭熄灭后,棉花还可以继续燃烧,故待冷却后,将燃着的棉花再伸入该集气瓶中,棉花继续燃烧,说明结论正确;
交流与反思:(4)乙同学选择可燃物棉花的依据是棉花燃烧需要氧气的最低浓度只有8.0%;
(5)不能,因为含碳物质燃烧后会生成一氧化碳,氢氧化钠溶液不能吸收一氧化碳;
(6)在实际的实验过程中不少的燃碳法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可以达到 1/5 ,因为因为含碳物质在集气瓶里燃烧放热,可能使装置内气体膨胀逸出。
【分析】(1)根据磷和氧气点燃生成五氧化二磷分析
(2)根据燃烧匙中剩余物质进行分析
(3)根据氧气的性质进行分析
(4)根据氧气浓度过低不支持燃烧分析
(5)根据含碳物质燃烧会产生一氧化碳分析
(6)根据物质燃烧方热分析
14.【答案】(1)①
(2)AB;催化剂目数越高,反应速率越快(或催化剂颗粒越小,反应速率越快);60;30;3;5
【解析】【解答】(1)实验通过如图装置制取和收集氧气,其中导管位置错误的是①,氧气的密度比水的小,氧气应该从短管进入,将水从长管排出,从而收集到氧气;
(2)①从表格信息可知,实验2和实验4只有催化剂的种类不同,实验3、4催化剂的颗粒大小不同,据控制变量原则可知,该实验研究了催化剂种类、催化剂颗粒大小这些因素对收集氧气速率的影响;
②实验3、4中催化剂的颗粒大小不同,且颗粒小的反应快,颗粒大的反应慢,因此由实验3、4可得出催化剂与反应分解速率的关系是:其他条件相同时,催化剂颗粒越小,反应速率越快。实验5反应速率比实验6快,根据以上规律,实验5、6中的数据x=60,y=30;
③表中所列催化剂的催化效果最佳的是实验3,因为实验3反应速率最快,但由于碗渣粉这种物质在通常条件下难以粉碎,
故选择实验5的物质(红砖粉)做二氧化锰的替代品是较为理想的。
【分析】根据控制变量法,结合催化剂的特点,进行分析。
15.【答案】(1)C
(2)O2
(3)2KIO32KI + 3O2↑
(4)无明显变化(或不变蓝色)
(5)反应物的浓度
(6)碘酸钾遇淀粉不变蓝色
(7)维生素C
【解析】【解答】(1)碘酸钾加热分解应选用固体加热型发生装置,B装置试管口未向下倾斜,故应从图1中选择的装置是C;
故答案为:C;
(2)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小木条复燃,由此可知该气体为氧气,化学式为;
故答案为:;
(3)碘酸钾受热分解产生了碘化钾和氧气,故该反应的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
(4)实验2-1、2-2产生的实验现象可推出2-3中现象应为:一段时间后溶液无明显变化(或不变蓝色),再滴入5滴稀醋酸后,溶液逐渐变为浅蓝色;
故答案为:无明显变化(或不变蓝色);
(5)实验 2-1、2-2的控制变量是反应物的浓度,故可探究的影响与维生素C反应速率的因素是反应物浓度;
故答案为:反应物浓度;
(6)加碘盐中的碘指的是碘元素,而不是碘单质,一般在食盐中加入的是碘酸钾,使食盐含碘,碘酸钾不能使淀粉变蓝,故此实验方案不严谨;
故答案为:碘酸钾遇淀粉不变蓝色;
(7)根据实验2探究与维生素C的反应可知,碘酸钾、维生素C、醋酸三种溶液混合会使淀粉变色,故向上述实验后的溶液中加入维生素C溶液和稀醋酸即可以证明食盐中是否加碘;
故答案为:维生素C。
【分析】(1)根据试管口略向下倾斜是为了防止冷凝水回流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碘酸钾分解产生氧气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碘酸钾受热分解的原理进行分析解答;
(4)根据维生素C溶液可以说明溶液中是否含碘离子进行分析解答;
(5)根据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进行分析解答;
(6)根据碘酸钾遇淀粉不变蓝色进行分析解答;
(7)根据维生素C可以证明食盐中是否加碘进行分析解答。
16.【答案】(1)玻璃棒
(2)NaOH/氢氧化钠
(3)酚酞试液;
(4)D
【解析】【解答】(1)配制溶液的过程需要玻璃棒搅拌;
(2)氧化钙变质的原因:,,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综合分析,溶液B中溶质的成分可能为①NaOH,氧化钙变质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钠变质生成碳酸钠,碳酸钠与氢氧化钙恰好完全反应,溶液B中只剩氢氧化钠。 ②Na2CO3,氧化钙完全变质,生成碳酸钙沉淀,一氧化钠完全变质生成碳酸钠,溶液B中只剩碳酸钠。③NaOH和Na2CO3 ,氧化钙变质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钠变质生成碳酸钠,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后,碳酸钠仍然有剩余。④Ca(OH)2和NaOH,氧化钙变质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钠变质生成碳酸钠,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后,氢氧化钙有剩余。
(3)甲同学:取少量溶液B于一支试管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产生大量气泡,则溶液B中含有Na2CO3;乙同学:取少量溶液B于另一支试管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溶液变成红色, 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溶液都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若要进一步确认溶液B中是否含有氢氧化钠,需要加入足量的氯化钙溶液除去碳酸钠,然后在滤液中加入酚酞溶液,进一步确认是否含有氢氧化钠;
(4)氢氧化钠和氧化钙溶于水会放出大量的热,确定样品成分中至少有氢氧化钠和氧化钙中的一种。
【分析】(1)根据溶解过程中需要的玻璃仪器分析;
(2)根据氧化钙和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分析;
(3)根据氢氧化钠变质的原理分析;
(4)根据氢氧化钠,氧化钙溶于水会放出热量分析。
17.【答案】(1)NH3
(2)防倒吸
(3)防止温度高时,过氧化氢分解
(4)取最后一次洗涤液少许 ,于试管中,加入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若无白色沉淀,说明洗涤干净
(5)8;2CaO2 2CaO+O2↑;偏小
(6)碳酸钠溶液;白色沉淀
【解析】【解答】(1)由题意可如,实验室制备过氧化钙晶体反应方程式为CaCl2+H2O2+2NH3+nH2O=CaO2 nH2O↓+2NH4Cl,故装置A中生成的体为氨气,故填:NH3。
(2)反应A装置中生成氨气,为防止反应后A装置冷却使装置内压强减小,在压强差的作用下液体倒吸,装置B的作用是防止倒吸,故填:防倒吸。
(3)温度高时,过氧化氢容易分解,故装置C装置采用冰水浴控制温度在0℃左右作用有防止过氧化氢分解,故镇:防止温度高时,过氧化氢分解。
(4)CaCl2+H2O2+2NH3+nH2O=CaO2 nH2O↓+2NH4Cl , 生成物中含氯化铵,氯离子能与银离子生成氯化银沉淀,故检验晶体已洗涤干净的方法为,取最后一次洗涤液少许 ,于试管中,加入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若无白色沉淀,说明洗涤干净,故填:取最后一次洗涤液少许 于试管中,加入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若无白色沉淀,说明洗涤干净。
(5)①由图可知2.16gCaO2 nH2O失去结晶水生成CaO2质量为0.72g,故水的质量为2.16g-0.72g=1.44g, ,故填:8。
②由图可知生成过氧化钙质量0.72g,则钙元素质量 ,350℃后生成物0.56g,根据质量守恒反应前后元素种类质量都不变,设生成物化学式CaxOy钙元素质量0.4g氧元素0.56g-0.4g=0.16g,故(40×x):(16×y)=0.4g:0.16g,故x:y=1:1,生成物为氧化钙,过氧化钙分解生成氧化钙和氧气,化学方程式2CaO2 2CaO+O2↑
③若过氧化钙晶体中混有杂质,会导致固体质量偏大,水质量偏小测得的n的值偏小,故填:偏小。
(6)氯化钙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加入碳酸钠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说明生成氯化钙,故填:碳酸钠溶液;白色沉淀生成。
【分析】(1)根据A中发生的反应分析
(2)根据B装置的特点分析
(3)过氧化氢在高温下分解分析、
(4)根据洗涤药品的方法分析
18.【答案】(1)锥形瓶
(2);BD;②③
(3)A;d
【解析】【解答】(1)仪器b的名称是锥形瓶;故填:锥形瓶。
(2)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和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物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则发生装置应选择固固加热型,即装置B,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或排水法收集,由于要制取较纯净的氧气,则应选用排水法进行收集,即装置D;若收集完成后,测得氧气纯度明显偏低,原因可能是:①反应前,集气瓶中未装满水;②没有等到气泡连续均匀的冒出就开始收集;故填: ;BD;②③。
(3)实验室常用甲酸(HCOOH)溶液混合催化剂浓硫酸加热,分解获得一氧化碳和水,反应物是液体,反应条件为加热,则应选用的发生装置为A,由于CO不溶于水,可用排水法进行收集,若用F装置排水法收集CO,气体应从d端通入,将瓶中的水从a端排出;故填:A;d。
【分析】选择发生装置时,要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等因素;选择收集装置时,要考虑气体的水溶性、能否和水发生化学反应、密度、能否和空气中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等因素。
气体的收集方法是由该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所决定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的气体,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的气体,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气体不易溶于水,可选择排水法收集。
19.【答案】(1)锥形瓶;燃烧匙;坩埚钳;蒸发皿
(2)AD或AE;;装置漏气(合理即可);锰酸钾在高温下能分解产生氧气
(3)向下排空气法即C装置
【解析】【解答】(1)①为锥形瓶;②为燃烧匙;③为坩埚钳;④蒸发皿;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备并收集氧气,反应物为固体,条件加热,则选用的发生装置是A;氧气密度比空气大,且不易溶于水,可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收集装置可选D或E;反应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方程式 ;
如果制得氧气质量比理论值少,可能的原因有高锰酸钾没反应完,装置一定程度漏气等(合理即可);
如果用相同的装置、相同质量高锰酸钾制备氧气,但是,采用火焰温度更高的酒精喷灯加热(耐高温试管),则产生的氧气质量比前者多,可能的原因是锰酸钾在高温下能分解产生氧气;
(3)氨气密度比空气小,易溶于水,则选用向下排空气法即C装置收集氨气。
【分析】选择发生装置时,要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等因素;选择收集装置时,要考虑气体的水溶性、能否和水发生化学反应、密度、能否和空气中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等因素。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衡中同卷]2024届[信息卷](一)1理科综合(全国卷)试题!

下一篇:2024年新疆中考化学模拟卷6(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