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化学模拟卷03(含解析)

2024年南京中考化学模拟卷03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8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14 Na-23 Zn-65 Cu-64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错选、不选、多选或涂改不清的,均不给分。
1.《本草纲目》记载“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介绍了豆腐的制作方法。下列豆腐制作过程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浸泡豆子 B.磨制豆浆
C.蒸煮豆浆 D.压制成型
2.分类法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分类正确的是
A.混合物:医用酒精、石灰石 B.复合肥:硝酸钾、碳酸氢铵
C.空气污染物:NO2、CO2 D.供能物质:蛋白质、维生素
3.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观点和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A.双氧水是纯净物——只含有过氧化氢分子
B.将石油加热炼制得到汽油属于化学变化——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
C.水与冰的化学性质相同——分子构成相同
D.水蒸发形成水蒸气时体积变大——水分子体积变大
4.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 加热 B. 验满
C. 过滤 D. 稀释
5.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A.氧气可支持燃烧,可用作燃料
B.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用于净水
C.镁有银白色金属光泽,可用于制作烟花
D.氢氧化钠具有吸水性,可用作食品干燥剂
6.下列实验现象描述符合事实的是
A.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B.无色酚酞溶液滴入稀盐酸中,溶液变红
C.黄铜片与铜片相互刻画,铜片上留有划痕
D.硝酸铵固体溶于适量水中后,溶液的温度升高
7.下列关于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金刚石和C60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单质
B.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可以用紫色的石蕊溶液鉴别
C.空气中一氧化碳或二氧化碳含量过高都会危及人的生命,因为它们都有毒
D.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碳都具有还原性,在一定条件下都能与氧化铜反应置换出铜
8.下列措施中,不能防止钢铁生锈的是
A. 在钢铁表面涂油 B. 存放在潮湿的空气中
C. 在钢铁表面刷漆 D. 镀耐磨和耐腐蚀的铬
9.20℃时,向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加入60 g ZnSO4进行实验(忽略水的蒸发)。依据下图所示的实验和ZnSO4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0℃时,充分搅拌后烧杯中溶液的质量为160g
B.升温到40℃时,烧杯中的溶液为饱和溶液
C.从60℃升温到80℃时,烧杯内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
D.100℃时,烧杯内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7.5%
10.蛋白质是由多种氨基酸[如丙氨酸(C3H7NO2)等]构成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丙氨酸由13个原子构成 B.丙氨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高
C.蛋白质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D.蛋白质是人体所需的基本营养素之一
11.模型认知是建立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思维方法。工业上制硝酸的主要反应之一是氨的催化氧化,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没有发生变化
C.反应物、生成物中共有三种氧化物 D.甲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7
12.某兴趣小组取三份相同体积相同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分别滴入两滴无色酚酞溶液,再以相同的速度同时滴加不同浓度的盐酸,得到溶液的pH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a、b、c三种曲线所示的实验中,所用盐酸的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B.在a曲线所示的实验中,图中A点所示溶液中,所含的溶质只有NaOH
C.在a、b、c三种曲线所示的实验中,溶液红色最先褪去的是c
D.在a、b、c三种曲线所示的实验中,20min时溶液的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13.下列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B.探究燃烧条件
C.验证质量守恒定律D.探究铁生锈与水有关
14.为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所采用的相应除杂质方案中,不合理的是
A.除去N2中混有的少量O2:通过灼热的铜网
B.除去粗盐中的泥沙:加水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C.除去NaNO3溶液中混有的少量Na2SO4:加入适量的BaCl2固体,过滤
D.除去铁粉中的少量Fe2O3固体:通入足量的CO气体并加热
15.取24.8g过氧化银(Ag2O2)在真空条件下加热至固体质量不再发生变化,产生3.2gO2,固体质量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图中各点对应固体均为纯净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Y过程中,固体中银元素的质量分数逐渐减小
B.Y点对应的固体中银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7:4
C.Z→W过程中产生的氧气质量为2.4g
D.Z→W过程中发生的反应为2Ag2O4Ag+O2↑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6小题,反应方程式2分,其余每空1分,共50分。
16.(5分)化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
(1)人体缺乏 元素(填名称),可能会引起甲状腺肿大。
(2)洗洁精去除餐具上的油污,利用了洗洁精的 作用。
(3)锅内的油着火时,可盖上锅盖灭火,其灭火原理是 。
(4)煤燃烧时排放出 (填化学式)等污染物。这些气体在空气中发生反应后的生成物溶于雨水,会形成酸雨。
(5)研究发现NH3燃烧释放大量能量,且产物没有污染,有一定应用前景。NH3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4NH3+3O22X+6H2O,则X的化学式为 。
17.(6分)新型高导热镁合金常用作电动汽车和消费电子产品的散热器。请根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由图1可知,镁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2)图2为镁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则X的数值为 。表示镁离子的符号为 。
(3)图3为镁及其化合物的价、类关系图,空格B处应填写 。
(4)价、类关系图中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例如金属镁和水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物质A和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8.(12分)实验室有如图仪器:
(1)仪器①的名称是 。
(2)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并收集一瓶较纯净氧气,应选择的仪器有 (填序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从反应后的固体残渣中回收二氧化锰,将固体残渣充分 、过滤、洗涤、烘干,即可得到二氧化锰。
(3)如图中a-c 可做为制取O2的发生装置且能“控制反应速率”的装置是 (填序号)。
(4)若用如图3装置采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请在图中将导管补画完整 。
(5)用收集的氧气按如图4进行铁丝在 O2中燃烧的实验,该实验装置存在明显不足,改进措施是 。
(6)实验室要制取8.8gCO2,至少需要14.6%的稀盐酸多g?(写出详细解答过程)
19.(9分)2023年世界环境日主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下列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 。
a、二氧化硫 b、一氧化碳 c、二氧化氮 d、可吸入颗粒物
(2)下列措施能减少或控制汽车尾气对空气污染的是 。
a.汽车改用压缩天然气为燃料
b.开发清洁能源汽车,如太阳能汽车
c.改进发动机的燃烧方式,使汽油能充分燃烧
d.使用含铅汽油
(3)在汽油中加入适量乙醇作为汽车燃料,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写出乙醇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4)含氮化合物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①氨气是由 (填“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②氨气溶于水显碱性,是因为氨气与水反应生成了碱,请写出这种碱的化学式 。
③请完成鉴别氯化铵和硝酸铵两种溶液的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20.(7分)图中A~J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且分别由中的一种或几种元素组成。只有G、H、I为单质。A是氧化物,其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0%;B在固态时可用于人工降雨;F、J的溶液呈蓝色;反应①和反应②的基本反应类型相同。图中“—”表示两端的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已略去。
(1)A的颜色是 。
(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B→E ;
②C与I ;
③F→J 。
21.(11分)同学们对铁及其化合物的问题进行探究。
探究一:铁的应用
(1)《天工开物》中记载:取盐井水“入于釜中煎炼顷刻结盐”。煎炼时利用铁釜的 性,生活中,铁粉常用作脱氧剂,原理是 。
探究二:FeOOH(羟基氧化铁)在化工、建筑、医药等方面有着广泛应用。
(2)火星探测器发回的信息表明,火星上存在FeOOH,从而证明火星表面曾经存在过水,其理由为 。
(3)活性FeOOH可除去石油开采过程中的有害气体H2S,并获得S,原理如下。
FeOOHFe2S3·H2OFeOOH+S
与氢氧化钠溶液吸收H2S气体相比,FeOOH除去H2S的优点为 。
探究三:碳酸亚铁应用非常广泛,可以做补血剂、阻燃剂、催化剂,还可用于皮革生产。
(4)碳酸亚铁在空气中受热发生的反应为4FeCO3+O22Fe2O3+4CO2,它可以做阻燃剂的原因为 、 。
(5) FeCO3的制备。某兴趣小组同学利用如图装置,通过FeSO4与NH4HCO3反应制取FeCO3。
实验步骤如下:
a.检查装置气密性,添加药品,并将导管末端插入C中水面以下;
b.装置A中打开K1、K2,关闭K2制取硫酸亚铁,并将整个装置内的空气排尽;
c.操作开关,将A中溶液导入B中产生FeCO3沉淀;
d.将B中混合物分离提纯,获得纯净的碳酸亚铁产品。
步骤c中应打开开关 (选填“K1”、“K2”或“K3”),并关闭其他开关,反应过程中控制B装置温度在50℃左右,原因为 。
(6) FeCO3的含量测定.为确定某样品中FeCO3的含量,称取20.0g固体做如图实验.
(其它杂质与稀硫酸不产生气体;碱石灰是CaO和NaOH的混合物)
①反应结束后,缓缓通一段时间N2的目的为 。
②实验结束后,测得装置F增重0.88g,则样品中FeCO3的质量分数为 。
③如果去掉装置G,会使实验结果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2024南京年中考化学模拟卷03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8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14 Na-23 Zn-65 Cu-64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错选、不选、多选或涂改不清的,均不给分。
1.《本草纲目》记载“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介绍了豆腐的制作方法。下列豆腐制作过程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浸泡豆子 B.磨制豆浆
C.蒸煮豆浆 D.压制成型
【答案】C
【解析】A、浸泡豆子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磨制豆浆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蒸煮豆浆点兑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压制成型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C。
2.分类法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分类正确的是
A.混合物:医用酒精、石灰石 B.复合肥:硝酸钾、碳酸氢铵
C.空气污染物:NO2、CO2 D.供能物质:蛋白质、维生素
【答案】A
【解析】A、医用酒精是体积分数为75%的酒精溶液,属于混合物,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属于混合物,符合题意;
B、硝酸钾中含有氮、钾元素,属于复合肥,碳酸氢铵 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不符合题意;
C、NO2在空气中易形成硝酸是空气 的污染物,CO2是空气的成分不属于污染物,不符合题意;
D、 蛋白质是供能物质,维生素不是供能物质,不符合题意。故选A。
3.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观点和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A.双氧水是纯净物——只含有过氧化氢分子
B.将石油加热炼制得到汽油属于化学变化——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
C.水与冰的化学性质相同——分子构成相同
D.水蒸发形成水蒸气时体积变大——水分子体积变大
【答案】C
【解析】A、双氧水是过氧化氢的水溶液,是过氧化氢溶于水的混合物,含有过氧化氢分子和水分子,说法错误;
B、石油是汽油、煤油、柴油等的混合物,加热炼制得到汽油是利用的各物质的沸点不同,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选项错误;
C、冰和水是同种物质的不同状态,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故化学性质相似,说法正确;
D、水蒸发形成水蒸气时体积变大,是微粒之间的空隙变大,分子本身体积不变,说法错误。故选C。
4.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 加热 B. 验满
C. 过滤 D. 稀释
【答案】A
【解析】A、加热试管中的液体时,用外焰加热,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试管夹夹在中上部,试管口斜向上,与水平方向大约成45°夹角,图示操作正确;
B、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且不支持燃烧,验满二氧化碳时,应将燃着的木条伸到集气瓶瓶口(不能伸入瓶内),若木条熄灭,则说明二氧化碳已经收集满,图示操作错误;
C、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图示操作错误;
D、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防止酸液飞溅,图示操作错误;故选A。
5.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A.氧气可支持燃烧,可用作燃料
B.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用于净水
C.镁有银白色金属光泽,可用于制作烟花
D.氢氧化钠具有吸水性,可用作食品干燥剂
【答案】B
【解析】A、氧气可以支持燃烧,是助燃剂,氧气不能燃烧,不可用作燃料,故错误;
B、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加入水中可以起到净水的作用,故正确;
C、镁在空气中能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可用于制作烟花,故错误;
D、氢氧化钠具有强腐蚀性,不能用于食品的干燥剂,故错误;故选B。
6.下列实验现象描述符合事实的是
A.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B.无色酚酞溶液滴入稀盐酸中,溶液变红
C.黄铜片与铜片相互刻画,铜片上留有划痕
D.硝酸铵固体溶于适量水中后,溶液的温度升高
【答案】C
【解析】A、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错误;
B、酸性物质不能酚酞变色,无色酚酞溶液滴入稀盐酸中,溶液不变色,错误;
C、合金硬度大于成分金属,黄铜片与铜片相互刻画,铜片上留有划痕,正确;
D、硝酸铵固体溶于适量水中后,溶解过程吸热,溶液的温度降低,错误;故选C。
7.下列关于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金刚石和C60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单质
B.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可以用紫色的石蕊溶液鉴别
C.空气中一氧化碳或二氧化碳含量过高都会危及人的生命,因为它们都有毒
D.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碳都具有还原性,在一定条件下都能与氧化铜反应置换出铜
【答案】B
【解析】A、金刚石是由碳原子构成的单质,C60是由分子构成的,错误;
B、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一氧化碳与紫色的石蕊试液不反应,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可以用紫色的石蕊溶液鉴别,正确;
C、空气中一氧化碳或二氧化碳含量过高都会危及人的生命,因为一氧化碳有毒、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二氧化碳没有毒性,错误;
D、二氧化碳不具有还原性,碳和一氧化碳都具有还原性,在一定条件下都能与氧化铜反应生成了铜,碳与氧化铜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但一氧化碳与氧化铜的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错误。故选B。
8.下列措施中,不能防止钢铁生锈的是
A. 在钢铁表面涂油 B. 存放在潮湿的空气中
C. 在钢铁表面刷漆 D. 镀耐磨和耐腐蚀的铬
【答案】B
【解析】A、在钢铁表面涂油,隔绝了铁与氧气和水的接触,能防止钢铁生锈,不符合题意;
B、存放在潮湿的空气中,铁与氧气和水接触,不能防止钢铁生锈,符合题意;
C、在钢铁表面刷漆,隔绝了铁与氧气和水的接触,能防止钢铁生锈,不符合题意;
D、镀耐磨和耐腐蚀的铬,隔绝了铁与氧气和水的接触,能防止钢铁生锈,不符合题意。故选B。
9.20℃时,向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加入60 g ZnSO4进行实验(忽略水的蒸发)。依据下图所示的实验和ZnSO4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0℃时,充分搅拌后烧杯中溶液的质量为160g
B.升温到40℃时,烧杯中的溶液为饱和溶液
C.从60℃升温到80℃时,烧杯内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
D.100℃时,烧杯内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7.5%
【答案】D
【解析】A、从溶解度曲线中可以看出,硫酸锌在20℃时的溶解度小于60g,故左图中加入的60g硫酸锌不能完全溶解,所以充分搅拌后烧杯中溶液的质量小于160g,不符合题意;
B、右图中,40℃时硫酸锌的溶解度约为70g>60g,故此时烧杯中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不符合题意;
C、从60℃升温到80℃时,烧杯中溶剂和溶质的质量均未发生改变,故其溶质质量分数也保持不变,不符合题意;
D、100℃时,硫酸锌的溶解度恰好为60g,此时烧杯内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37.5%,符合题意。故选 D。
10.蛋白质是由多种氨基酸[如丙氨酸(C3H7NO2)等]构成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丙氨酸由13个原子构成 B.丙氨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高
C.蛋白质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D.蛋白质是人体所需的基本营养素之一
【答案】A
【解析】A.一个丙氨酸分子由3+7+1+2=13个原子构成,选项错误。
B.丙氨酸中碳元素、氢元素、氮元素、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3):(1×7): (14×1): (16×2)=36:7:14:32,所以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高,正确。
C.蛋白质含有碳元素,且相对分子质量较大,所以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正确。
D.蛋白质是人体所需的基本营养素之一,正确。故选:A。
11.模型认知是建立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思维方法。工业上制硝酸的主要反应之一是氨的催化氧化,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没有发生变化
C.反应物、生成物中共有三种氧化物 D.甲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7
【答案】D
【分析】首先要对模型图进行观察,分析物质的微观构成、物质的类别,再找出物质之间的微粒数目关系,写出反应的方程式,然后再对题中各问加以分析解答。
【解析】依据图示的分子结构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NH3+5O24NO+6H2O。
A、该反应中生成物中没有单质,不符合置换反应的特点,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发生了变化,故选项说法错误;
C、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且其中含有氧元素,该反应中只涉及到一氧化氮和水两种氧化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由分子的模型图图可知,甲为氨气,相对分子质量为17,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
12.某兴趣小组取三份相同体积相同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分别滴入两滴无色酚酞溶液,再以相同的速度同时滴加不同浓度的盐酸,得到溶液的pH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a、b、c三种曲线所示的实验中,所用盐酸的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B.在a曲线所示的实验中,图中A点所示溶液中,所含的溶质只有NaOH
C.在a、b、c三种曲线所示的实验中,溶液红色最先褪去的是c
D.在a、b、c三种曲线所示的实验中,20min时溶液的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答案】D
【分析】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氯化钠溶液为中性,三份相同体积相同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再以相同的速度同时滴加不同浓度的盐酸,pH下降越快,盐酸的浓度越大,故所用盐酸的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a>b>c。
【解析】A、由分析可知:所用盐酸的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a>b>c,故A错误,不符合题意;
B、在a曲线所示的实验中,图中A点所示溶液的pH大于7,说明氢氧化钠有剩余,则其中所含的溶质有NaCl和NaOH,故B错误,不符合题意;
C、在a、b、c三种曲线所示的实验中,所用盐酸的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a>b>c,故反应需要时间依次增大,溶液红色最先褪去的是a(浓度最大),故C错误,不符合题意;
D、由图可知:20min时三种溶液的pH:a<b<c,故溶液的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a>b>c,故D正确,符合题意。故选:D。
13.下列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B.探究燃烧条件
C.验证质量守恒定律D.探究铁生锈与水有关
【答案】B
【解析】A、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或者一氧化碳气体甚至是两者的混合气体,虽除去氧气,但增加了新的气体,容器内压强基本不变,不能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故A错误;
B、铜片上的白磷燃烧,铜片上的红磷和水中的白磷均不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B正确;
C、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在敞口容器中进行,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会逸散到空气中,无法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C错误;
D、铁生锈的条件是与水、空气(或氧气)同时接触,左边试管中铁钉与水和空气同时接触,右边试管中只与水接触,探究铁生锈与空气(或氧气)有关,故D错误。故选B。
14.为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所采用的相应除杂质方案中,不合理的是
A.除去N2中混有的少量O2:通过灼热的铜网
B.除去粗盐中的泥沙:加水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C.除去NaNO3溶液中混有的少量Na2SO4:加入适量的BaCl2固体,过滤
D.除去铁粉中的少量Fe2O3固体:通入足量的CO气体并加热
【答案】C
【解析】A、铜和氧气加热反应生成氧化铜,铜和氮气不反应,可以除去氧气,该选项正确;
B、泥沙不溶于水,加水溶解,氯化钠溶解,泥沙不溶,过滤,将泥沙过滤出去,再对滤液进行蒸发结晶可以得到氯化钠固体,该选项正确;
C、氯化钡和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能除去氯化钡,但又引入新杂质氯化钠,该选项错误;
D、一氧化碳和氧化铁高温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可以除去氧化铁,该选项正确。故选C。
15.取24.8g过氧化银(Ag2O2)在真空条件下加热至固体质量不再发生变化,产生3.2gO2,固体质量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图中各点对应固体均为纯净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Y过程中,固体中银元素的质量分数逐渐减小
B.Y点对应的固体中银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7:4
C.Z→W过程中产生的氧气质量为2.4g
D.Z→W过程中发生的反应为2Ag2O4Ag+O2↑
【答案】D
【解析】A、由题意可知,X→Y过程中,释放出氧气,固体质量减小,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变,固体中银元素的质量不变,故固体中银元素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大,不符合题意;
B、24.8g过氧化银中银元素的质量为:24.8g××100%=21.6g,氧元素的质量为:24.8g-21.6g=3.2g,X→Y过程中,释放出氧气的质量为:24.8g-23.2g=1.6g,故Y点对应的固体中银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1.6g:1.6g=27:2,不符合题意;
C、X→Y过程中,释放出氧气的质量为1.6g,共产生3.2g氧气,故Z→W过程中产生的氧气质量为:3.2g-1.6g=1.6g,不符合题意;
D、Z点对应物质中,银元素的质量为21.6g,氧元素的质量为1.6g,设该物质的化学式为:AgxOy,108x:16y=21.6g:1.6g,x:y=2:1,故该物质的化学式为:Ag2O,最后生成固体的质量为24.8g-3.2g=21.6g,故最后剩余固体为银,即该反应为Ag2O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银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Ag2O4Ag+O2↑,符合题意。故选D。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6小题,反应方程式2分,其余每空1分,共50分。
16.(5分)化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
(1)人体缺乏 元素(填名称),可能会引起甲状腺肿大。
(2)洗洁精去除餐具上的油污,利用了洗洁精的 作用。
(3)锅内的油着火时,可盖上锅盖灭火,其灭火原理是 。
(4)煤燃烧时排放出 (填化学式)等污染物。这些气体在空气中发生反应后的生成物溶于雨水,会形成酸雨。
(5)研究发现NH3燃烧释放大量能量,且产物没有污染,有一定应用前景。NH3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4NH3+3O22X+6H2O,则X的化学式为 。
【答案】(1)碘 (2)乳化 (3)隔绝氧气 (4)SO2、NO2 (5)N2
【解析】(1)人体缺乏碘元素,可能会引起甲状腺肿大;
(2)洗洁精去除餐具上的油污,利用了洗洁精的乳化作用,将大分子团油污分成小分子团油滴;
(3)锅内的油着火时,可立即盖上锅盖灭火,其灭火原理是隔绝氧气的原理;
(4)煤燃烧时排放出SO2、NO2等主要污染物,这些气体在空气中发生反应后的生成物溶于雨水形成酸雨;
(5)由4NH3+3O22X+6H2O可知: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原子的个数不变,反应前含有4个N原子,12个H原子,6个O原子,故反应后也含有4个N原子,12个H原子,6个O原子,故该物质是氮气,化学式为N2。
17.(6分)新型高导热镁合金常用作电动汽车和消费电子产品的散热器。请根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由图1可知,镁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2)图2为镁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则X的数值为 。表示镁离子的符号为 。
(3)图3为镁及其化合物的价、类关系图,空格B处应填写 。
(4)价、类关系图中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例如金属镁和水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物质A和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答案】
(1)24.31
(2) 12 Mg2+
(3)盐
(4)Mg+2H2OMg(OH)2+H2↑
【解析】(1)元素周期表中,最下方的数值表示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则镁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31。
(2)圆圈内的数值表示原子的质子数,而原子的质子数=原子序数,元素周期表一格左上角数字为原子序数,则X为12;
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离子符号位Mg2+。
(3)碳酸镁是由镁离子和碳酸根构成的,属于盐,则B处应填盐。
(4)A为碱,则为氢氧化镁,则镁和水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氢氧化镁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2H2OMg(OH)2+H2↑。
18.(12分)实验室有如图仪器:
(1)仪器①的名称是 。
(2)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并收集一瓶较纯净氧气,应选择的仪器有 (填序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从反应后的固体残渣中回收二氧化锰,将固体残渣充分 、过滤、洗涤、烘干,即可得到二氧化锰。
(3)如图中a-c 可做为制取O2的发生装置且能“控制反应速率”的装置是 (填序号)。
(4)若用如图3装置采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请在图中将导管补画完整 。
(5)用收集的氧气按如图4进行铁丝在 O2中燃烧的实验,该实验装置存在明显不足,改进措施是 。
(6)实验室要制取8.8gCO2,至少需要14.6%的稀盐酸多g?(写出详细解答过程)
【答案】
(1)集气瓶
(2)①③④⑤⑥⑦ 2KClO32KCl+3O2↑ 溶解
(3)a
(4)
(5)在瓶内预先留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
(6)解:设至少需要14.6%的稀盐酸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73 44
14.6%x 8.8g

X=100g
答:至少需要14.6%的稀盐酸100g。
【解析】(1)由图可知,仪器①的名称是集气瓶,故填:集气瓶;
(2)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属于固-固加热型,氧气不易溶入水,可用排水法收集较纯净氧气,应选择的仪器有①③④⑤⑥⑦;氯酸钾在催化剂二氧化锰作用下加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KClO32KCl+3O2↑;二氧化锰在该反应加快氯酸钾分解氧气的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改变,反应后的固体为二氧化锰和氯化钾,因为二氧化锰难溶于水,氯化钾易溶于水,所以从反应后的固体残渣中回收二氧化锰,将固体残渣充分溶解、过滤、洗涤、烘干,即可得到二氧化锰,故填:①③④⑤⑥⑦;2KClO32KCl+3O2↑;溶解;
(3)控制反应速率,需要控制反应物浓度,所以a带有注射器,可以控制加入反应物的量,从而控制反应速率;c中通过移动铜丝,可以控制固体药品与液体接触与分离,从而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故填:a;
(4)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若用如图3装置采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气体应从短导管进入,补画完整图为 ,故填: ;
(5)由于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放出了大量的热,火星四射,集气瓶内少量水或细沙的作用是防止溅落的熔化物炸裂瓶底,故改进措施是在瓶内预先留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故填:在瓶内预先留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
(6)见答案。
19.(9分)2023年世界环境日主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下列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 。
a、二氧化硫 b、一氧化碳 c、二氧化氮 d、可吸入颗粒物
(2)下列措施能减少或控制汽车尾气对空气污染的是 。
a.汽车改用压缩天然气为燃料
b.开发清洁能源汽车,如太阳能汽车
c.改进发动机的燃烧方式,使汽油能充分燃烧
d.使用含铅汽油
(3)在汽油中加入适量乙醇作为汽车燃料,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写出乙醇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4)含氮化合物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①氨气是由 (填“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②氨气溶于水显碱性,是因为氨气与水反应生成了碱,请写出这种碱的化学式 。
③请完成鉴别氯化铵和硝酸铵两种溶液的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答案】
(1)abcd
(2)abc
(3) C2H5OH+3O22CO2+3H2O
(4) ①分子 ②NH3 H2O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两种溶液少量置于两只试管中,再分别滴加硝酸银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无明显变化 产生白色沉淀的是氯化铵溶液; 无明显变化的是硝酸铵溶液
【解析】(1)空气污染的途径主要有两个:有害气体和粉尘。有害气体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等气体;粉尘主要指一些固体小颗粒;故答案为abcd;
(2)能减少或控制汽车尾气对空气污染的措施是:a、汽车改用压缩天然气为燃料;b、开发清洁能源汽车,如太阳能汽车;c、改进发动机的燃烧方式,使汽油能充分燃烧;故答案为abc;
(3)乙醇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和水,配平即可;故答案为C2H5OH+3O22CO2+3H2O;
(4)①氨气是由氨分子构成的;故填:分子;
②氨气与水反应生成了氨水—NH3 H2O;故填:NH3 H2O;
③氯化铵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而硝酸铵与硝酸银溶液不能反应,所以鉴别时可设计如下实验:取两种溶液少量置于两只试管中,再分别滴加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的则是氯化铵溶液,无明显变化的则是硝酸铵溶液;故填: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两种溶液少量置于两只试管中,再分别滴加硝酸银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无明显变化 产生白色沉淀的是氯化铵溶液; 无明显变化的是硝酸铵溶液
20.(7分)图中A~J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且分别由中的一种或几种元素组成。只有G、H、I为单质。A是氧化物,其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0%;B在固态时可用于人工降雨;F、J的溶液呈蓝色;反应①和反应②的基本反应类型相同。图中“—”表示两端的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已略去。
(1)A的颜色是 。
(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B→E ;
②C与I ;
③F→J 。
【答案】
(1)黑色
(2) CO2+2NaOH=Na2CO3+H2O
2Al+3H2SO4=Al2(SO4)3+3H2↑
BaCl2+ CuSO4=BaSO4↓+CuCl2
【分析】A是氧化物,其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0%,则A为氧化铜;B在固态时可用于人工降雨,则B为二氧化碳;G、H、I为单质,G能和氧化铜反应,则G可以是氢气;H能和氢气反应,二氧化碳能转化成H,则H是氧气;E能转化成氢气和氧气,则E是水;F、J的溶液呈蓝色,则它们都含有铜离子;I能和氧气以及含铜离子的溶液反应,结合题中元素可知,I是铝;C能转化成F,F能转化成J,反应①和反应②的基本反应类型相同,则C是硫酸,F是硫酸铜,J是氯化铜;D能和硫酸、硫酸铜、氯化铜反应,结合题中元素可知,D是氢氧化钙,代入检验,推断合理。
【解析】(1)A为氧化铜,为黑色固体,故填:黑色;
(2)①B为二氧化碳,E是水,B→E可以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故填:CO2+2NaOH=Na2CO3+H2O;
②C是硫酸,I是铝,C与I反应,即铝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铝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l+3H2SO4=Al2(SO4)3+3H2↑,故填:2Al+3H2SO4=Al2(SO4)3+3H2↑;
③F是硫酸铜,J是氯化铜,F→J即硫酸铜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Cl2+ CuSO4=BaSO4↓+CuCl2,故填:BaCl2+ CuSO4=BaSO4↓+CuCl2。
21.(11分)同学们对铁及其化合物的问题进行探究。
探究一:铁的应用
(1)《天工开物》中记载:取盐井水“入于釜中煎炼顷刻结盐”。煎炼时利用铁釜的 性,生活中,铁粉常用作脱氧剂,原理是 。
探究二:FeOOH(羟基氧化铁)在化工、建筑、医药等方面有着广泛应用。
(2)火星探测器发回的信息表明,火星上存在FeOOH,从而证明火星表面曾经存在过水,其理由为 。
(3)活性FeOOH可除去石油开采过程中的有害气体H2S,并获得S,原理如下。
FeOOHFe2S3·H2OFeOOH+S
与氢氧化钠溶液吸收H2S气体相比,FeOOH除去H2S的优点为 。
探究三:碳酸亚铁应用非常广泛,可以做补血剂、阻燃剂、催化剂,还可用于皮革生产。
(4)碳酸亚铁在空气中受热发生的反应为4FeCO3+O22Fe2O3+4CO2,它可以做阻燃剂的原因为 、 。
(5) FeCO3的制备。某兴趣小组同学利用如图装置,通过FeSO4与NH4HCO3反应制取FeCO3。
实验步骤如下:
a.检查装置气密性,添加药品,并将导管末端插入C中水面以下;
b.装置A中打开K1、K2,关闭K2制取硫酸亚铁,并将整个装置内的空气排尽;
c.操作开关,将A中溶液导入B中产生FeCO3沉淀;
d.将B中混合物分离提纯,获得纯净的碳酸亚铁产品。
步骤c中应打开开关 (选填“K1”、“K2”或“K3”),并关闭其他开关,反应过程中控制B装置温度在50℃左右,原因为 。
(6) FeCO3的含量测定.为确定某样品中FeCO3的含量,称取20.0g固体做如图实验.
(其它杂质与稀硫酸不产生气体;碱石灰是CaO和NaOH的混合物)
①反应结束后,缓缓通一段时间N2的目的为 。
②实验结束后,测得装置F增重0.88g,则样品中FeCO3的质量分数为 。
③如果去掉装置G,会使实验结果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
【答案】
(1)导热 铁生锈消耗氧气
(2)FeOOH中含有氢、氧元素
(3)FeOOH可循环利用
(4)反应消耗氧气 生成二氧化碳可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5)K2 防止碳酸氢铵受热分解
(6)使生成的二氧化碳被F中的碱石灰全部吸收 11.6% 偏大
【解析】(1)煎炼过程是利用热量将水蒸发得到晶体,则需要容器可以导热,所以利用铁釜的导热性。铁和氧气、水接触可生锈,会消耗氧气,所以铁粉常用作脱氧剂。
(2)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FeOOH 中存在氢、氧元素,水中存在氢、氧元素,所以可推测火星表面曾经存在过水。
(3)氢氧化钠和硫化氢反应生成硫化钠和水,从流程图可知,FeOOH除去H2S的过程中FeOOH开始投入后又生成,可循环利用,所以优点是FeOOH可循环利用。
(4)碳酸亚铁和氧气反应消耗氧气,可降低氧气浓度,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可燃、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可阻止可燃物与氧气接触,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
(5)开打K1后硫酸流下,且硫酸会将长导管液封。硫酸和铁反应生成的氢气通过K3进入B,排净空气。将A中液体导入B中,则液体可从长导管通过K2进入B中,则需要打开K2,关闭其他开关,生成的氢气无法排除,将A中溶液压入B中。
碳酸氢铵受热易分解生成氨气、水和二氧化碳,所以反应过程中控制 B 装置温度在 50℃ 左右,原因为防止碳酸氢铵受热分解。
(6)①碳酸亚铁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进入F被碱石灰吸收,F增加的质量为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进一步计算出碳酸亚铁的质量。所以反应结束通入一段时间氮气,将DE中残留的二氧化碳全部排入F中,使生成的二氧化碳被F中的碱石灰全部吸收。
②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质量不变,根据FeCO3+H2SO4=FeSO4+H2O+CO2↑可知,生成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与碳酸亚铁中碳元素的质量相同,则碳酸亚铁的质量为0.88g×(×100%)÷(×100%)=2.32g。则样品中碳酸亚铁的质量分数为×100%=11.6%。
③如何去掉G,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可能被F吸收,导致测量得到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偏大,则计算出的碳酸亚铁的质量偏大,碳酸亚铁的质量分数偏大。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4.2.1小数的性质课堂通行证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练习试题(含答案)

下一篇:4.4小数与单位换算课堂通行证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练习试题(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