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中市左权县初中2023-2024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含解析)

左权县初中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
化学试题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10小题,30分)
1.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下列物质用途利用的是其物理性质的是
A.氢氧化铝片治疗胃酸过多 B.小苏打做灭火剂原料
C.稀有气体用于激光技术 D.碳酸钙用于炼铁、炼钢
2.在一次野炊活动中,下列分工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小明拔萝卜 B.小刚生炭火 C.小敏净化水 D.小英洗碗筷
3.“人造空气”帮助人类实现了“太空漫步”的梦想,按体积计算,其中含有70%的N2、20%以上的O2、还有CO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B.相比空气,“人造空气”中的氮气含量低
C.氧气可用作火箭发射的燃料 D.宇航员在“人造空气”中呼吸是缓慢氧化
4.为实现二氧化碳的绿色利用,科学家用固碳酶作催化剂设计了如下转化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CO
B.固碳酶在反应前后化学性质发生改变
C.X的化学式为CH2
D.该过程可有效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5.“干水”是以二氧化硅为外壳包裹了水的物质,它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是普通水的3倍多,还能用于储存甲烷并成为潜在的能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二氧化硅中硅的化合价是+4 B.“干水”的应用有利于缓解温室效应
C.“干水”有助于缓解化石能源的短缺 D.“干水”中的水的组成及结构发生了变化
6.2020年6月23日我国的北斗导航“收官之星”在西昌发射成功。北斗导航卫星系统采用了铷原子钟提供精准时间。铷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与铷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属于金属元素 B.Rb+核外电子数为37
C.m=37,n=1 D.Rb与Na的化学性质相似
7.手机使用的锂(Li)电池是新型的高能电池,以质量轻、电容量大而受到重视。某种锂电池的总反应可表示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B.反应前后锂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C.MnO2中含有氧分子 D.LiMnO2中Li、Mn、O三种元素质量比为1:1:2
8.世卫组织(WHO)发表声明称,地塞米松(C22H29FO3)可挽救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生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塞米松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60g B.地塞米松分子含有臭氧分子
C.地塞米松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D.地塞米松由四种元素组成
9.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A.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液体的量取
C.贮存少量氧气 D.盖灭酒精灯时轻提一下灯帽,再重新盖好
10.下列对一些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事实 解释
A 稀盐酸和稀硫酸化学性质相似 溶液中都含有氢元素
B 浓硫酸敞口放置后溶质质量分数变小 水分子不断运动
C 浓盐酸敞口放置后溶质质量分数变小 盐酸分子不断运动
D 氯化钠放到水里会逐渐“消失” 氯化钠分子在不断运动
A.A B.B C.C D.D
第II卷(非选择题 40分)
二、填空与简答(2小题,16分)
11.某化学实验小组如图所示探究质量守恒定律,小组同学设计以下五个实验,均使用天平称量变化前后物质的质量。
(1)实验观察到A、C、E在实验过程中,天平保持平衡,他认为三个实验均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填是或否),B、D实验中天平不平衡,其中B不平衡的原因是: 。
(2)A实验中,小气球的作用是: 。
(3)D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某同学将两份m1g的镁条和足量氧气分别置于密闭装置和开放装置中充分反应,实验过程中固体的质量(m)随加热时间(t)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0B.m1与m2质量之差等于反应被消耗的氧气质量
C. m3D.m1与m3质量之差等于散逸走的氧化镁的质量
12.以工业CuO(含少量FeO)、工业盐酸(含少量稀硫酸)为原料,生产CuCl2·2H2O工艺流程如下。
(1)反应Ⅰ中发生了金属氧化物与酸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写一个即可)。
(2)为了加快反应Ⅰ中的反应速度,可以适当加热,但是温度不能过高,原因是 。
(3)反应Ⅱ中发生的3个反应为:
①FeSO4+BaCl2=BaSO4↓+FeCl2;
②CuSO4+BaCl2=BaSO4↓+CuCl2;
③2FeCl2+H2O2+4H2O=2Fe(OH)3↓+4HCl,
其中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 (填序号)。
13.我们的呼吸离不开氧气。一般情况下,我们呼吸使用空气就可以了。正常的人呼吸用纯氧气对人体有害,吸入纯氧气会损害肺的上皮层。吸入100%的氧气,只需几天就会发生肺氧气中毒。一般医院中的氧气只是大于40%;我们用氦气代替氮气与氧气混合,可得到“人造空气”。人造空气用于代替空气供深海潜水员呼吸。因为用空气供潜水员呼吸时,在压强较大的深海里,会有较多的氮气溶解在潜水员的血液里,当潜水员从深海上升,血液里的氮气将成为气泡释放出来,大量气泡会阻塞微血管,引起病变。
(1)氧气的化学式为 。
(2)从空气中分离氧气是 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3)实验室常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其化学方程式为 。
14.可用带柄V形玻璃管完成以下实验:

(1)如图1所示,固体B是碳粉,实验时推注射器活塞,并加热碳粉后,碳粉剧烈燃烧,写出A处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在B处下方加热使碳粉燃烧,产生的气体通入C处后的现象是 ,写出C处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
(2)①如图2所示,A处盛浓氨水,B处放滴有无色酚酞试液的长滤纸条,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请从微观角度解释该现象 。
②若另取一相同V形玻璃管(含相同的实验用品),在A处稍加热,在更短的时间内可观察到上述现象,请从微观角度解释该现象 。
三、实验题(1小题,8分)
15.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三个实验装置(托盘天平略)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如图A、B、C所示。
(1)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认为,上述的A~C三个实验装置,只有一个装置能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该装置是 (填字母代号),另外两个装置被否定的原因分别是 、 。
(2)装置A中锥形瓶底部细沙的作用是 。
(3)小明受到A装置的启发,将C装置进行改进,如图D所示。使D中反应能发生的操作方法为将锥形瓶倾斜,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装置中小气球的作用是 。
四、科学探究题(1小题,8分)
16.广西有许多美丽的溶洞景观。资料显示:溶洞分布在石灰岩地区。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溶有二氧化碳的水会慢慢溶解碳酸钙:形成溶洞。
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进行如下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是否会发生类似的反应生成碳酸氢钠?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一定量二氧化碳,所得溶液中所含有的溶质是什么?(不考虑二氧化碳和碳酸作为溶质的情况)
【查阅资料】碳酸氢钠溶液呈碱性。
【猜想假设】
猜想一:溶质为NaHCO3;猜想二:溶质为 ;猜想三:溶质为Na2CO3
【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取少量通入一定量二氧化碳后的碳酸钠溶液于A试管中,滴加过量的CaCl2溶液。 猜想一不成立
2、取少量步骤1中的上层清液于B试管中,滴加适量 B试管中有气泡生成 猜想三不成立
【实验结论】猜想二成立,说明向碳酸钠溶液通入二氧化碳会反应生成碳酸氢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交流讨论】甲同学认为,向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一定量二氧化碳后的所得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若溶液变红,也能证明碳酸钠溶液和二氧化碳会反应生成碳酸氢钠。乙同学认为甲的想法不合理,理由是 。
【反思拓展】向盛有少量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不断通入CO2,直至过量。下列试管中的沉淀与二氧化碳的质量变化关系合理的是 (填字母)。
五、计算题(8分)
17.已知硫酸铜溶液对过氧化氢的分解有催化作用。向102g某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硫酸铜,充分反应后得到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2%的硫酸铜溶液。
请计算:
(1)硫酸铜的质量为 g。
(2)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
试卷第6页,共6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A、氢氧化铝片治疗胃酸过多,是利用了氢氧化铝能与盐酸发生中和反应的性质,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B、小苏打做灭火剂原料,是利用了小苏打能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性质,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C、稀有气体用于激光技术,是利用了通电时它们会发出不同颜色的有色光,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正确;
D、碳酸钙用于炼铁、炼钢,是利用了碳酸钙能除去其中的杂质的作用,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C。
2.B
【详解】A、小明拔萝卜只是将其从地里拔出,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
B、小刚生炭火是利用炭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故B正确;
C、小敏净化水只是将其中的杂质除掉,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
D、小英洗碗筷只是用水将杂质洗掉片,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
故选B。
【点睛】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
3.C
【详解】A、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为78%,人造空气氮气含量是70%,相比空气,“人造空气”中的氮气含量低,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氧气具有助燃性,本身不能燃烧,不能作燃料,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D、有些氧化反应进行的很慢,甚至不易被察觉,这种氧化叫做缓慢氧化,宇航员在“人造空气”中呼吸是缓慢氧化,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C。
4.D
【详解】A、反应①是二氧化碳转化为一氧化碳,反应条件是高温,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2CO,故选项说法错误;
B、科学家用固碳酶作催化剂,固碳酶在反应前后化学性质不发生变化,故选项说法错误;
C、X的1个分子由2个碳原子和4个氢原子构成,则X的化学式为:C2H4,故选项说法错误;
D、该反应能将二氧化碳转化为C2H4,有效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5.D
【详解】A、二氧化硅中氧元素化合价为负二价,设硅元素化合价为x,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则 x +(-2)×2=0,x=+4;正确;
B、“干水”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是普通水的3倍多,故其应用有利于缓解温室效应,正确;
C、“干水”能用于储存甲烷并成为潜在的能源,有助于缓解化石能源的短缺,正确;
D、“干水””是以二氧化硅为外壳包裹了水的物质,其中水的组成及结构没有发生变化,错误;
故选D。
6.B
【详解】A.由元素名称的偏旁“钅”可知,该元素属于金属元素,此选项正确;
B. 由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可知,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7,则电子数=原子序数=37,所以铷原子核外有37个电子,而是由铷原子失去最外层的一个电子形成的,所以Rb+核外电子数为36,此选项错误;
C.由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可知,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7,则质子数=电子数=原子序数=37,所以m=37,n=37-2-8-18-8=1,此选项正确;
D.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原子,化学性质相似,钠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1,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为2、8、1,所以Rb与Na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则化学性质相似,此选项正确;
故选B。
7.A
【详解】A、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故A符合题意;
B、化学反应前后,锂元素由游离态转化为化合态,化合价一定发生了改变,故B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锰由二氧化锰分子构成,不含氧分子,故C不符合题意;
D、LiMnO2中Li、Mn、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Li、Mn、O三种原子的个数比为:1:1:2,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D
【详解】相对分子质量单位是1,所以地塞米松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60,选项A错误;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所以地塞米松分子中没有臭氧分子,选项B错误;
C.由化学式可知,地塞米松中碳、氢、氟、氧元素质量比为,可知碳元素质量分数最大,选项C错误;
D.由地塞米松的化学式知,地塞米松是由碳、氢、氧、氟4种元素组成,选项D正确;
故选:D
9.C
【详解】A、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将导管的一端伸入水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若观察到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则说明该装置气密性良好,故A操作正确;
B、向量筒倾倒液体时,试管要倾斜,瓶塞要倒放,标签要朝向手心,瓶口紧挨量筒口,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故B操作正确;
C、玻璃片一面光滑,一面粗糙,为了防止气体泄漏,也防止玻璃片从集气瓶滑落,集气瓶口上方和配套的玻璃片都要磨砂面(即粗糙的一面)接触,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盛有氧气的集气瓶要正放在桌面上,且毛玻璃片的毛面向着集气瓶口,故C操作错误;
D、盖灭酒精灯后时轻提一下灯帽,再重新盖好,以使水分挥发,利于下次点燃酒精灯,也可平衡气压,方便下次取下灯帽,故D操作正确;
故选:C。
10.B
【详解】A、稀盐酸和稀硫酸化学性质相似,是因为它们的溶液中都含有氢离子,不符合题意;
B、浓硫酸敞口放置后溶质质量分数变小,是因为浓硫酸具有吸水性,空气中的水分子不断运动,运动到浓硫酸中,导致溶液质量偏大,溶质质量分数变小,符合题意;
C、浓盐酸敞口放置后溶质质量分数变小,是因为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氯化氢分子不断运动,扩散到了空气中,溶质质量减小,溶质质量分数减小,不符合题意;
D、氯化钠放到水里会逐渐“消失”,是因为钠离子和氯离子在不断运动,扩散到了水中,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 否 装置没有密封,反应生成气体散失到空气中了 调节气压,起到缓冲作用 D
【详解】(1)E实验中,氯化钠溶于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故这种说法不正确;
B实验天平不平衡的原因是装置没有密封,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散失到空气中了。
(2)由于白磷燃烧放热,会使瓶内气压增大,为防止瓶塞被被冲开,故用气球来调节锥形瓶内的气压,起缓冲作用。
(3)D实验中发生反应为镁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氧化镁,化学方程式为。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是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
A、0<t<t1时,固体质量增大,说明有氧化镁生成,故说法正确;
B、镁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m2是在密闭条件下生成的MgO的质量,m1是反应前Mg的质量,因此m1与m2质量之差等于反应被消耗的氧气质量,故说法正确;
C、m3是在开放条件下反应得到的固体质量(装置中剩余的氧化镁的质量),由于体系开放, 散逸的白烟中含氧化镁小颗粒,因此反应后剩余的固体质量减小,即m3<m1,故说法正确;
D、m3是在开放条件下反应得到的固体质量(装置中剩余的氧化镁的质量), m1与m3质量之差等于散逸走的氧化镁的质量减去反应的氧气质量,这是因为氧气参加了反应,故说法错误。
故选:D。
12. CuO+2HCl=CuCl2+H2O(或FeO+2HCl=FeCl2+H2O) 盐酸易挥发,温度越高,挥发越快 ①②
【详解】(1)氧化铜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氧化亚铜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uO+2HCl=CuCl2+H2O(或FeO+2HCl=FeCl2+H2O);
(2)盐酸具有挥发性,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盐酸挥发越快,将不利于反应的进行,所以需要控制温度,避免盐酸过度挥发;
(3)①、两种反应物相互交换了组分,并有沉淀生成,①属于复分解反应;
②、两种反应物相互交换了组分,并有沉淀生成,②属于复分解反应;
③、反应物为三种,且不是互换组分,虽有沉淀生成,但③不是复分解反应。
故填:①、②。
13. O2 物理
【详解】(1)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化学式为O2。
(2)从空气中分离氧气是利用氧气和氮气的沸点不同进行分离,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3) 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生成氧气和水,。
14.(1)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 变红色 分子不断地运动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快
【详解】(1)A处是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符号表达式;在B处下方加热使碳粉燃烧,生成二氧化碳,通入C处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的氢氧化钙沉淀和水,故C处的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2)由于分子是运动的,氨气的水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A处盛浓氨水,B处放滴有无色酚酞试液的长滤纸条,氨水挥发的氨气分子,运动到滴有酚酞溶液的滤纸中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滴有无色酚酞试液的长滤纸条变红,所以,此实验说明分子的性质是:分子不断地运动;若另取一相同V形玻璃管(含相同的实验用品),在A处稍加热,在更短的时间内可观察到上述现象,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快。
15.(1) A B装置内发生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C装置内产生的氧气会逸散到空气中,不能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2)防止红磷燃烧放热使锥形瓶底因受热不均而炸裂
(3) 2H2O22H2O+O2↑ 收集生成的氧气并缓冲瓶中压强变化
【详解】(1)由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有气体参加反应或生成,需要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所以上述的A~C三个实验装置,只有A装置能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另外两个装置被否定的原因分别是:B装置内发生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C装置内产生的氧气会逸散到空气中,不能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2)为了防止红磷燃烧放热使锥形瓶底因受热不均而炸裂,所以装置A中锥形瓶底部放有少量细沙。
(3)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化学方程式
为收集生成的氧气并缓冲瓶中压强变化,装置中玻璃导管上方放一小气球。
16. NaHCO3、Na2CO3 产生白色沉淀(合理即可) 稀盐酸(合理即可) 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均可使无色酚酞变红,因此无法证明一定有碳酸氢钠生成(其他合理答案亦可) B
【详解】猜想假设:
向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一定量二氧化碳,若二氧化碳的量充足,则溶质为碳酸氢钠,若二氧化碳的量不足,则溶质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若二氧化碳还未参与反应,则溶质为碳酸钠,故填:NaHCO3、Na2CO3;
实验探究:
1、取少量通入一定量二氧化碳后的碳酸钠溶液于A试管中,滴加过量的CaCl2溶液,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可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钠,则猜想一不成立;
2、取少量步骤1中的上层清液于B试管中,滴加适量稀盐酸,盐酸能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B试管中有气泡生成,说明溶液中还含有碳酸氢钠,则猜想二不成立;
故填:产生白色沉淀(合理即可);稀盐酸(合理即可);
实验结论:向碳酸钠溶液通入二氧化碳会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即碳酸钠与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填:;
交流讨论:碳酸氢钠溶液呈碱性,碳酸钠溶液也呈碱性,则向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一定量二氧化碳后,再向所得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红不能证明一定有碳酸氢钠生成,故填: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均可使无色酚酞变红,因此无法证明一定有碳酸氢钠生成(其他合理答案亦可);
反思拓展:
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碳酸钙和水、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质量关系为、,由以上质量关系可知,生成100份质量的碳酸钙需要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溶解100份质量的碳酸钙需要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因此A图像能正确反映生成的碳酸钙沉淀与二氧化碳的质量之间的变化关系,故选B。
17.(1)2
(2)
设过氧化氢的质量为x。
x=8.5g
答: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8.5g。
【详解】(1)硫酸铜的质量=100g×2%=2 g
(2)详见答案。
答案第6页,共7页
答案第7页,共7页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第一单元四则混合运算(单元测试)四年级下册数学(西师大版)(含答案)

下一篇:十几减8、7、6(同步练习)-2023-2024一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