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2024年九年级学业水平考试化学训练练习(原卷版+解析卷)


济南市2024年九年级学业水平考试化学训练练习(解析卷)
满分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 C—12 N—14 O—16 Na—23 Mg—24 A1—27 Si—28 P—31 S—32
Cl—35.5 K—39 Ca—40 Mn—55 Fe—56 Cu—64 Zn—65 Ag—108 Ba—137
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的要求。
物质世界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下列各变化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矿石粉碎 B.火柴燃烧
C.滴水成冰 D.金属导电
【答案】B
【详解】A、矿石粉碎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产生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
B、火柴燃烧产生了二氧化碳等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B正确;
C、滴水成冰只是水的状态发生了改变,没有产生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误;
D、金属导电过程中没有产生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
故选B。
2.正确的实验操作是完成实验任务的保证。下列有关说法中,合理的是( )
A.稀释浓硫酸时,将水倒入盛有浓硫酸的烧杯中
B.向试管内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要靠在试管内壁
C.酒精洒在实验桌上燃烧起来,立即用湿抹布盖灭
D.测定溶液的pH时,将pH试纸直接放入待测液中
【答案】C
【详解】A、稀释浓硫酸时,应该是将浓硫酸倒入盛有水的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故A选项操作不合理;
B、为了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后再进一步污染试剂,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时,滴管位于试管口上方垂直悬空滴加,不能将滴管伸入试管中,故B选项操作不合理;
C、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盖,隔绝氧气而灭火,故C选项操作合理;
D、应该用干燥的玻璃棒蘸取(或胶头滴管吸取)少量的待测溶液来测该溶液的pH,不能将pH试纸直接放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故D选项操作不合理。
故选C。
【点睛】了解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化学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只有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才能安全、准确地进行化学实验。
3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是生态文明的真谛,我们要让生态环保思想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主流文化。
下列保护生态的做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减少化石燃料使用,开发利用新能源
B.煤炭中加入固硫剂,减少酸雨的产生
C.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实现垃圾资源化
D.随意焚烧作物秸秆,增加土壤的肥力
【答案】D
【详解】A、减少化石燃料使用,开发利用新能源,有利于保护环境,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
B、煤炭中加入固硫剂,减少酸雨的产生,有利于保护环境,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
C、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实现垃圾资源化,有利于保护环境,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
D、随意焚烧作物秸秆,增加土壤的肥力,会污染环境,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4.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用小苏打作发酵粉焙制糕点 B.用甲醛溶液浸泡海产品保鲜
C.铁强化酱油中的铁是指铁元素 D.合理使用含氟牙膏可预防龋齿
【答案】B
【详解】A、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称,受热会分解为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能与发酵过程中产生的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使糕点松软可口,所以碳酸氢钠作发酵粉可用于制焙制糕点,故A说法正确;
B、甲醛有毒,会破坏蛋白质的结构,不但对人体有害,而且降低了食品的质量,不能用于浸泡海产品,故B说法错误;
C、铁强化酱油中的铁不是以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铁”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故C说法正确;
D、缺氟会导致龋齿,所以合理使用含氟牙膏可预防龋齿,故D说法正确;
故选B。
5.燃烧和灭火与我们的生活有密切联系,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用水灭火是为了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将煤块磨成煤粉可提高煤的燃烧利用率
C.电线老化短路引起的失火,先切断电源,再用干粉灭火器灭火
D.汽油放置在空气中没有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汽油的着火点
【答案】A
【详解】A. 用水灭火是为了降低可燃物的温度至着火点以下,此选项错误;
B. 将煤块磨成煤粉,增大了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可提高煤的燃烧利用率,此选项正确;
C. 电线老化短路引起的失火,先切断电源,再用干粉灭火器灭火,此选项正确;
D. 汽油是可燃物,放置在空气中没有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汽油的着火点,此选项正确。
故选A。
6.形成化学观念是化学学习的任务之一、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氧气和高锰酸钾都是氧化物
B.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C.氧气(O2)和臭氧(O3)都是由氧元素组成
D.化学反应前后,各元素的种类保持不变
【答案】A
【详解】A、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高锰酸钾是由K、Mn、O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均不属于氧化物,符合题意;
B、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如水由水分子构成,铁由铁原子构成,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C、由化学式可知,氧气和臭氧均由氧元素组成,不符合题意;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地壳中含有丰富的氧、硅、铝、铁等元素。结合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
下列关于这四种元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①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 B.②和③都属于非金属元素
C.①和③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Al3O2 D.一个铁原子含有26个质子
【答案】D
【详解】A、①是氧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6>4,反应中易得到电子,不符合题意;
B、②和③分别是硅、铝,其中铝属于金属元素,不符合题意;
C、①和③分别是氧、铝,其形成的化合物是氧化铝,化学式为Al2O3,不符合题意;
D、对于原子而言,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故一个铁原子含有26个质子,符合题意;
故选D。
8.根据下列实验事实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
选项 实验事实 结论
A 将溶液与稀盐酸混合,测得溶液温度升高 中和反应放出热量
B 将铁丝和铜丝分别伸入等浓度的稀盐酸中铁丝表面有气泡产生,铜丝表面无变化 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
C 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100mL 分子在不断运动
D 向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通氧气前白磷不燃烧通氧气后白磷燃烧 氧气是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
A.A B.B C.C D.D
【答案】C
【详解】A、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反应是中和反应,反应后溶液温度升高,说明中和反应放出热量,正确;
B、活动性比氢前的金属能从酸中置换出氢气,比氢弱的金属不能从酸中置换出氢气。将铁丝和铜丝分别伸入等浓度的稀盐酸中铁丝表面有气泡产生说明铁比氢活泼,铜丝表面无变化说明氢比铜活泼,则可得出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正确;
C、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100mL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水分子和酒精分子彼此进入分子的间隔中导致总体积减小,错误;
向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通氧气前白磷不燃烧,通氧气后白磷燃烧,变量是氧气,
可以说明氧气是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正确;
故选C。
9.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方法,以下推理合理的是
A.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则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一定是催化剂
B.燃烧都伴随有发光、放热现象,所以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
C.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D.置换反应一定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的不一定是置换反应
【答案】D
【详解】A: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但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不一定是催化剂,可能是没有参与反应的物质。A错。
B:燃烧都伴随有发光、放热现象,但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燃烧,比如,电灯通电发光发热则不是燃烧。B错。
C: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是混合物。但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水均一稳定但不是溶液。C错。
D:置换反应一定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的不一定是置换反应。比如,炼铁原理生成单质铁和二氧化碳,但反应物中的氧化铁和一氧化碳都是化合物,没有单质,不符合置换反应定义。D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D。
已知某溶液X是下列四种溶液中的一种,取三份等量的该溶液,
分别向其中滴加NaOH溶液、稀盐酸、AgNO3溶液中的各一种,产生的现象如表所述。
加入的物质 NaOH溶液 稀盐酸 AgNO3溶液
实验现象 蓝色沉淀 无明显现象 白色沉淀
则该溶液X是下列各项中的
A.Na2CO3溶液 B.稀HNO3 C.NaCl溶液 D.CuCl2溶液
【答案】D
【详解】A、碳酸钠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无现象,和稀盐酸混合生成气体,和硝酸银混合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不符合题意。
B、硝酸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无现象,和稀盐酸混合无明显现象,和硝酸银混合无明显现象,不符合题意。
C、氯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无现象,和稀盐酸混合无现象,和硝酸银混合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不符合题意。
D、氯化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稀盐酸混合无现象,和硝酸银混合,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符合题意。
故选:D。
多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符合题目的要求,全部选对得4分,选对两个及以上但不全的得3分,选对一个得2分,有错选的得0分。
1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重要核心素养。如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图示中x的数值为4 B.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C.该反应中分子和原子的种类都发生了改变 D.参加反应的甲、乙两物质的质量比为1∶2
【答案】AB
【分析】根据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反应是由SiCl4和H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Si和HCl,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详解】A、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图示中x的数值为4,故A正确;
B、该反应是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故B正确;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分子发生了改变,故C错误;
D、参加反应的甲、乙两物质的质量比为(28+35.5×4):(1×4)=85:2,故D错误。
故选AB。
12.以下实验方案设计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除去 CaCl2溶液中混有的少量盐酸 加入过量的 CaCO3固体,过滤
B 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 将气体点燃
C 除去KNO3溶液中混有的少量K2SO4 加入适量BaCl2 溶液,过滤
D 除去 CaO中混有的少量的CaCO3 加入适量的稀盐酸,过滤
A.A B.B C.C D.D
【答案】BCD
【详解】A、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二氧化碳,过滤后可去除未反应的碳酸钙固体,符合除杂原则,故A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B、由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且不支持燃烧,当二氧化碳大量存在时,少量的一氧化碳是不能被点燃的,故B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符合题意;
C、氯化钡与硫酸钾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钾,虽然除去了杂质,但是引入了新的杂质氯化钾,不符合除杂原则,故C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符合题意;
D、CaO和CaCO3均能与稀盐酸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D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符合题意;
故选BCD。
13.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先生创立了侯氏制碱法,促进了世界制碱技术的发展。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时,NaCl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0%
B.时,将10g固体放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得到溶液的质量为60g
C.将时的饱和溶液升温到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大
D.当中混有少量NaCl时,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
【答案】AC
【详解】A、由图可知,时,NaCl的溶解度为36g,则时,NaCl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26.5%,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B、由图可知,时,的溶解度为21.8g,则时,将10g固体放入50g水中,10g固体全部溶解,所得溶液的质量为50g+10g=60g,故选项说法正确;
C、由图可知,到时,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因此将时的饱和溶液升温到时,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但溶液组成不变,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D、由图可知,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而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当中混有少量NaCl时,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C。
14.向一定量的硝酸银、硝酸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m克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不饱和滤液和滤渣。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冒出。下列说法中,合理的是( )
A.滤液中含有Mg2+和Fe3+两种金属阳离子 B.滤液的颜色为浅绿色
C.滤渣的质量小于m克 D.滤渣中含有Fe和Ag
【答案】BD
【分析】向一定质量的硝酸银、硝酸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m克铁粉,根据金属活动性,镁大于铁大于银,则只有一个反应,即2AgNO3+Fe=Fe(NO3)2+2Ag,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冒出,说明滤渣中含有铁,则硝酸银完全反应,铁过量;
【详解】A、根据分析得知,滤液中含有硝酸镁、硝酸亚铁,则含有Mg2+和Fe2+两种金属阳离子,错误;
B、根据分析得知,滤液中含有硝酸镁、硝酸亚铁,硝酸亚铁为浅绿色,正确;
C、,每56份质量的铁可以生成216份质量的银,故反应后滤渣的质量大于m克,错误;
D、根据分析得知,滤渣中含有Fe和Ag,正确;
故选BD。
现有一瓶含有氯化钠杂质的氢氧化钠样品,为测定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
实验小组设计了如图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加入稀盐酸后,溶液为无色,说明溶液呈中性
B.白色沉淀是AgCl
C.若将稀盐酸换成稀硝酸,则利用该实验可测定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
D.若已知稀盐酸所用质量为36.5g,则该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80%
【答案】AD
【详解】A、酚酞试剂遇碱变红,遇酸不变色,加入稀盐酸后,溶液为无色,说明可能溶液呈中性,也可能成酸性,说法错误;
B、白色沉淀是氯化银,氯化钠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钠,若溶液为酸性,盐酸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和硝酸,氯化银不溶于稀盐酸,也不溶液稀硝酸,说法正确;
C、由于稀盐酸中的氯离子会干扰氯离子的含量的测定,进而无法得知氯化钠的含量,若将稀盐酸换成稀硝酸,则利用该实验可测定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说法正确;
D、设稀盐酸中氯离子生成沉淀的质量为,稀盐酸中氯离子的质量=
则杂质氯化钠所生成氯化银的质量=17.22g-14.35g=2.87g,含氯的质量=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氯化钠的质量=,则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说法错误;
答案:AD。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
16.如图所示为实验室中常见气体制备、净化、干燥、收集和进行实验探究的部分仪器
(组装实验装置时,可重复选择仪器),某化学小组的同学欲利用其进行下列化学实验。

试根据要求回答:
(1)以过氧化氢溶液为原料(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在实验室制备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以石灰石和稀盐酸为原料,在实验室中制备并收集纯净、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
按要求设计实验装置、连接仪器,并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①所选仪器的连接顺序为 (从左到右填写仪器序号字母)
(提示:挥发出的少量 HCl气体可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吸收)。
②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③下列关于二氧化碳制取、性质和用途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填选项序号之一)。
A.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再加药品
B.向种植蔬菜的大棚中补充适量的二氧化碳有利于蔬菜的生长
C.固态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常温下易升华吸热,常用作制冷剂
D.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红色,说明二氧化碳是酸
(3)欲用一氧化碳气体(含少量水蒸气)测定 10g 氧化铁样品中 Fe2O3的含量(杂质为铁粉),
所选仪器按“混合气体→B1→C→E→B2”的顺序连接(B1、B2为浓硫酸洗气瓶)
(实验前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假设所发生的化学反应都充分进行)。试回答:
①在该装置中,洗气瓶 B1的作用为 。
②实验中可以通过测量反应前后 C 处玻璃管的质量变化,来计算该氧化铁样品中 Fe2O3的含量。实验测得反应前 C 处玻璃管中氧化铁样品的质量为 10g,充分反应后,继续通一氧化碳气体直至冷却。此时测得 C 处玻璃管内固体的质量变为 7.9g,则氧化铁样品中氧元素的质量为 g;通过进一步计算,该样品中 Fe2O3 的质量为 g。
③从环保角度考虑,该实验方案设计还存在不完善之处,你的具体改进方案是 。
【答案】(1)
(2) ADBF CaCO3+2HCl=CaCl2+H2O+CO2↑ D
(3) 除去一氧化碳气体含有的少量水蒸气 2.1 7 在装置末尾处加一点燃的酒精灯
【详解】(1)过氧化氢溶液在催化剂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①实验室用稀盐酸和石灰石制取的二氧化碳中混有氯化氢、水蒸气,挥发出的少量 HCl气体可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吸收,浓硫酸有吸水性,除去水蒸气,需要先除杂再干燥,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所以所选仪器的连接顺序为ADBF;
②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③A.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防止装置漏气,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再加药品,正确;
B.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可做大棚中的气体肥料,正确;
C.固态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常温下易升华吸热,常用作制冷剂,正确
D.二氧化碳属于氧化物,不属于酸。二氧化碳能使石蕊溶液变红是因为二氧化碳与石蕊溶液中的水反应生成了碳酸,错误。
故选D。
(3)①在该装置中,洗气瓶 B1的作用为除去一氧化碳气体含有的少量水蒸气;
②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充分反应后,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玻璃管内固体物质减少的量就是氧化铁样品中氧元素的质量:10g-7.9g=2.1g;样品中 Fe2O3 的质量:=7g;
③一氧化碳有毒,过量会污染空气,从环保角度考虑,可以在装置末尾处加一点燃的酒精灯,燃烧掉多余的一氧化碳。
17.按要求从硫酸、盐酸、碳酸氢钠、氧化钙、氢氧化钙、氢氧化钠中选择合适的物质,将其化学式或所含溶质的化学式填写在下列横线上
(1)① 一种常作干燥剂的氧化物 。
② 一种可以改良酸性土壤的碱 。
③ 一种具有挥发性的酸 。
④ 一种可以治疗胃酸过多的盐 。
(2)2020年9月22日,中国向世界宣布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即通过各种方式抵消排放CO 的量,重新实现碳平衡。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利用氢能,如图是利用太阳能制氢的示意图。
①如图实现了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光伏发电板是将太阳能转变为 (填“化学能”或“电能”之一)。
②下列符合“碳达峰”、“碳中和”这一主题的做法 (填序号)。
a.大力植树造林
b.少开私家车,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c.提倡使用一次性木筷就餐
③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工业上利用甲烷(CH4)在催化剂的作用下“捕获”二氧化碳,生成CO和一种气体单质,以减少碳的排放,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④碳减排:使用氢能源汽车可以有效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单质硼(B)可与物质X反应制取氢气,化学方程式为:
,则X的化学式为 ,B(OH)3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
【答案】(1) CaO Ca(OH)2 HCl NaHCO3
(2) 电能 ab H2O 11:51
【详解】(1)① 氧化钙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属于氧化物,能与水反应,具有吸水性,可以作干燥剂,则 一种常作干燥剂的氧化物是氧化钙,化学式式CaO;
②氢氧化钙由金属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属于碱,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则一种可以改良酸性土壤的碱是氢氧化钙,化学式是Ca(OH)2;
③盐酸具有挥发性,则一种具有挥发性的酸是盐酸,溶质化学式是HCl;
④胃酸的成分是盐酸,碳酸氢钠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属于盐,能与盐酸反应,则一种可以治疗胃酸过多的盐是碳酸氢钠,化学式是NaHCO3;
(2)①如图利用太阳能制氢,是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而光伏发电板是将太阳能转变为电能;
②a.大力植树造林,有利于“捕获”二氧化碳,减少碳排放,符合题意;
b.少开私家车,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有利于减少碳排放,符合题意;
c.提倡使用一次性木筷就餐,会砍伐大量树木,不利于树木“捕获”二氧化碳,不符合题意。
故选ab;
③依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则甲烷(CH4)在催化剂的作用下“捕获”二氧化碳,生成CO和一种气体单质,可确定该单质为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④反应前含有2个B原子,反应后含有B、O、H的个数分别为2、6、12,则6X中含有6个O,12个H,则1个X分子中含有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构成,化学式是H2O;B(OH)3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18.火是文明的起源,人类利用火照明取暖、烹煮食物、冶炼金属等,请回答下列问题。
Ⅰ、用火柴可以取火。19世纪中期,瑞典人创制出安全火柴,将红磷涂在火柴盒的摩擦面上,硫、KClO3、MnO2则藏于火柴头中。火柴着火的主要过程是:
a、火柴头在火柴盒上划动时产生的热量使磷燃烧;
b、磷燃烧放出的热量使氯酸钾分解;
c、氯酸钾分解产生的氧气与硫反应,放出的热量使火柴梗着火。
(1)请写出以上任意两个过程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
Ⅱ、化石燃料燃烧为人类提供了火。
(1)化石燃料主要包括 。
(2)充分燃烧天然气和煤各 1kg 产生 CO2和 SO2的质量如下图所示。政府推广“利用天然气代替煤作家庭燃料”,由下图分析可知实施该项举措的好处是 。
(3)为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科学家采运用“碳捕捉与封存”技术(如下图所示,部分条件及物质未标出)。被封存的 CO2有许多用途,如用于食品保鲜、气体肥料、冷藏食物、物品灭火等。
①“碳捕捉与封存”技术有利于缓解 的加剧。
②将 CO2含量高的气体吹入足量 NaOH 溶液中来“捕捉 CO2”,生成碳酸钠和 水。试写出“捕捉室”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③将 CO2压入地下的过程中,若 CO2进入地底蓄水层,会影响水质。发生的化 学反应方程式为 。
④被封存起来的 CO2(干冰)可用于物品灭火的原理是 。
【答案】 (任选两个方程式即可) 煤、石油、天然气 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保护环境 温室效应 干冰升华吸热,使温度降低至物品的着火点以下;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覆盖在物品表面,隔绝氧气(写出一点即可)
【详解】Ⅰ、(1)a、火柴头在火柴盒上划动时产生的热量使磷燃烧;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b、磷燃烧放出的热量使氯酸钾分解,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氯酸钾分解产生的氧气与硫反应,放出的热量使火柴梗着火。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Ⅱ、(1)化石燃料主要包括煤、石油、天然气;
(2)由图可知,天然气产生二氧化硫的含量较少,故该项举措的好处是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保护环境;
(3)①“碳捕捉与封存”技术有利于缓解温室效应的加剧;
②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③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④被封存起来的 CO2(干冰)可用于物品灭火的原理是干冰升华吸热,使温度降低至物品的着火点以下;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覆盖在物品表面,隔绝氧气。
19.(1)在厨房中有两盒没有贴标签的白色固体,小明只知道是NaCl和Na2CO3中的各一种,他想利用厨房里现有的物质,用化学方法确定各是哪种物质。
①小明所选择的鉴别试剂最好是下列选项中的 (填选项序号之一)。
A 矿泉水 B 白醋 C 花生油
②取两种白色固体各少许,分别放在两只玻璃杯中,各倒入适量所选的鉴别试剂,观察到有一个玻璃杯中的固体逐渐溶解,并有气泡冒出,可证明这个玻璃杯中放入的白色固体是 (写化学式)。
(2)现欲探究一固体混合物A的成分,已知其中可能含有BaCO3、NaCl、CuCl2三种物质中的两种或多种。按图所示进行实验。出现的现象如图中所述(假设过程中发生的所有反应均恰好完全进行)。
试根据实验过程和发生的现象做出判断,填写以下空白:
①气体 B的化学式为 。
②混合物A中,肯定存在的物质是 (写化学式)。
③写出实验过程①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答案】 B Na2CO3 CO2 BaCO3、CuCl2 H2SO4 + BaCO3 = BaSO4 ↓+ CO2↑+H2O
【详解】(1)①白色固体是氯化钠或碳酸钠,白醋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气体,与食盐不反应,可以鉴别,矿泉水和花生油与氯化钠或碳酸钠都不反应,不能鉴别,故选B。
②因为碳酸钠和白醋反应生成醋酸钠、水和二氧化碳,所以有气泡生成的烧杯中固体为碳酸钠。
(2)①气体B通入紫色石蕊溶液后,溶液变红,说明该气体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化学式为CO2。
②在样品中加硫酸溶液有气体生成,样品中一定含有碳酸钡,碳酸钡和硫酸反应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硫酸钡沉淀、水和二氧化碳,氯化铜和氢氧化钠反应会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样品中一定含有氯化铜;故样品中一定有BaCO3、CuCl2。
③实验过程①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是碳酸钡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水和二氧化碳,
方程式为 BaCO3 +H2SO4 = BaSO4↓ + CO2↑+H2O
20.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某化学小组的同学对金属元素及金属材料进行系列研究。
①人类文明进步与金属材料的发展关系十分密切。常见的金属材料有铁合金、铜合金、铝合金,这三种合金被广泛应用的年代由远及近的正确排列顺序是下列选项中的_______(填选项序号之一)。
A铜合金→铁合金→铝合金
B.铁合金→铝合金→铜合金
C.铝合金→铜合金→铁合金
②我国劳动人民很早就掌握了湿法冶金的技术,西汉的《淮南万毕术》、东汉的《神农本草经》都有用单质铁置换出铜盐中铜的记载,试写出用单质铁与CuC12溶液反应进行湿法炼铜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③黄铜是由铜和锌所组成的合金,其外观与黄金非常相似。将黄铜置于稀盐酸中,能观察到的明显现象
是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2)现有NaOH和Na2CO3的固体混合物10g,将其全部放入一洁净的烧杯中,然后加入足量蒸馏水,搅拌,使固体完全溶解。再向烧杯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BaC12溶液,反应过程中产生沉淀的质量与所滴入BaC12溶液的质量关系如下图所示。试回答:
①当滴入BaC12溶液150g时(即图中B点),烧杯中溶液里存在的酸根阴离子是______(填离子符号)。
②当滴入BaC12溶液104g时(即图中A点),恰好完全反应,试通过计算,求10g该固体混合物中Na2CO3的质量______。(计算结果精确至0.1g)
【答案】(1) ①. A ②. ③. 有气泡冒出(其它合理答案)
(2) ①. Cl- ②. 解:BaC12溶液中溶质质量=104g×10%=10.4g
设该固体混合物中Na2CO3的质量为x
x=5.3g
答:该固体混合物中Na2CO3的质量为5.3g。
【解析】
【小问1详解】
①依据化学史可知,商朝就使用铜合金,春秋时期开始使用铁合金,近代才使用铝合金,则这三种合金被广泛应用的先后顺序按年代由远及近排列应是铜合金→铁合金→铝合金,故选A;
②铁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uCl2=FeCl2+Cu ;
③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可知,铜的活动性在氢后,锌的活动性在氢前,锌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而铜不能,故将黄铜置于稀盐酸中,能观察到的明显现象是有气泡冒出;
【小问2详解】
①根据分析,图中A点时,碳酸钠和氯化钡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烧杯中溶液里存在钠离子、氢氧根离子、氯离子;图中B点时,加入的氯化钡过量了,烧杯中溶液里存在钠离子、氢氧根离子、氯离子、钡离子,故存在的酸根阴离子是Cl-;
②详解见答案。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 ()
济南市2024年九年级学业水平考试化学训练练习
满分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 C—12 N—14 O—16 Na—23 Mg—24 A1—27 Si—28 P—31 S—32
Cl—35.5 K—39 Ca—40 Mn—55 Fe—56 Cu—64 Zn—65 Ag—108 Ba—137
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的要求。
1.物质世界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下列各变化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矿石粉碎 B.火柴燃烧
C.滴水成冰 D.金属导电
2.正确的实验操作是完成实验任务的保证。下列有关说法中,合理的是( )
A.稀释浓硫酸时,将水倒入盛有浓硫酸的烧杯中
B.向试管内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要靠在试管内壁
C.酒精洒在实验桌上燃烧起来,立即用湿抹布盖灭
D.测定溶液的pH时,将pH试纸直接放入待测液中
3.“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是生态文明的真谛,我们要让生态环保思想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主流文化。
下列保护生态的做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减少化石燃料使用,开发利用新能源
B.煤炭中加入固硫剂,减少酸雨的产生
C.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实现垃圾资源化
D.随意焚烧作物秸秆,增加土壤的肥力
4.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用小苏打作发酵粉焙制糕点 B.用甲醛溶液浸泡海产品保鲜
C.铁强化酱油中的铁是指铁元素 D.合理使用含氟牙膏可预防龋齿
5.燃烧和灭火与我们的生活有密切联系,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用水灭火是为了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将煤块磨成煤粉可提高煤的燃烧利用率
C.电线老化短路引起的失火,先切断电源,再用干粉灭火器灭火
D.汽油放置在空气中没有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汽油的着火点
6.形成化学观念是化学学习的任务之一、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氧气和高锰酸钾都是氧化物
B.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C.氧气(O2)和臭氧(O3)都是由氧元素组成
D.化学反应前后,各元素的种类保持不变
7.地壳中含有丰富的氧、硅、铝、铁等元素。结合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
下列关于这四种元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①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 B.②和③都属于非金属元素
C.①和③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Al3O2 D.一个铁原子含有26个质子
8.根据下列实验事实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
选项 实验事实 结论
A 将溶液与稀盐酸混合,测得溶液温度升高 中和反应放出热量
B 将铁丝和铜丝分别伸入等浓度的稀盐酸中铁丝表面有气泡产生,铜丝表面无变化 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
C 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100mL 分子在不断运动
D 向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通氧气前白磷不燃烧通氧气后白磷燃烧 氧气是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
A.A B.B C.C D.D
9.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方法,以下推理合理的是( )
A.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则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一定是催化剂
B.燃烧都伴随有发光、放热现象,所以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
C.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D.置换反应一定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的不一定是置换反应
10.已知某溶液X是下列四种溶液中的一种,取三份等量的该溶液,
分别向其中滴加NaOH溶液、稀盐酸、AgNO3溶液中的各一种,产生的现象如表所述。
加入的物质 NaOH溶液 稀盐酸 AgNO3溶液
实验现象 蓝色沉淀 无明显现象 白色沉淀
则该溶液X是下列各项中的( )
A.Na2CO3溶液 B.稀HNO3 C.NaCl溶液 D.CuCl2溶液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符合题目的要求,全部选对得4分,选对两个及以上但不全的得3分,选对一个得2分,有错选的得0分。
1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重要核心素养。如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图示中x的数值为4 B.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C.该反应中分子和原子的种类都发生了改变 D.参加反应的甲、乙两物质的质量比为1∶2
12.以下实验方案设计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除去 CaCl2溶液中混有的少量盐酸 加入过量的 CaCO3固体,过滤
B 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 将气体点燃
C 除去KNO3溶液中混有的少量K2SO4 加入适量BaCl2 溶液,过滤
D 除去 CaO中混有的少量的CaCO3 加入适量的稀盐酸,过滤
A.A B.B C.C D.D
13.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先生创立了侯氏制碱法,促进了世界制碱技术的发展。
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时,NaCl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0%
B.时,将10g固体放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得到溶液的质量为60g
C.将时的饱和溶液升温到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大
D.当中混有少量NaCl时,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
14.向一定量的硝酸银、硝酸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m克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不饱和滤液和滤渣。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冒出。下列说法中,合理的是( )
A.滤液中含有Mg2+和Fe3+两种金属阳离子 B.滤液的颜色为浅绿色
C.滤渣的质量小于m克 D.滤渣中含有Fe和Ag
15.现有一瓶含有氯化钠杂质的氢氧化钠样品,为测定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
实验小组设计了如图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加入稀盐酸后,溶液为无色,说明溶液呈中性
B.白色沉淀是AgCl
C.若将稀盐酸换成稀硝酸,则利用该实验可测定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
D.若已知稀盐酸所用质量为36.5g,则该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80%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
16.如图所示为实验室中常见气体制备、净化、干燥、收集和进行实验探究的部分仪器
(组装实验装置时,可重复选择仪器),某化学小组的同学欲利用其进行下列化学实验。

试根据要求回答:
以过氧化氢溶液为原料(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在实验室制备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以石灰石和稀盐酸为原料,在实验室中制备并收集纯净、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
按要求设计实验装置、连接仪器,并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① 所选仪器的连接顺序为 (从左到右填写仪器序号字母)
(提示:挥发出的少量 HCl气体可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吸收)。
② 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③ 下列关于二氧化碳制取、性质和用途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填选项序号之一)。
A.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再加药品
B.向种植蔬菜的大棚中补充适量的二氧化碳有利于蔬菜的生长
C.固态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常温下易升华吸热,常用作制冷剂
D.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红色,说明二氧化碳是酸
(3) 欲用一氧化碳气体(含少量水蒸气)测定 10g 氧化铁样品中 Fe2O3的含量(杂质为铁粉),
所选仪器按“混合气体→B1→C→E→B2”的顺序连接(B1、B2为浓硫酸洗气瓶)
(实验前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假设所发生的化学反应都充分进行)。试回答:
① 在该装置中,洗气瓶 B1的作用为 。
② 实验中可以通过测量反应前后 C 处玻璃管的质量变化,来计算该氧化铁样品中 Fe2O3的含量。
实验测得反应前 C 处玻璃管中氧化铁样品的质量为 10g,充分反应后,继续通一氧化碳气体直至冷却。
此时测得 C 处玻璃管内固体的质量变为 7.9g,
则氧化铁样品中氧元素的质量为 g;通过进一步计算,该样品中 Fe2O3 的质量为 g。
③ 从环保角度考虑,该实验方案设计还存在不完善之处,你的具体改进方案是 。
按要求从硫酸、盐酸、碳酸氢钠、氧化钙、氢氧化钙、氢氧化钠中选择合适的物质,
将其化学式或所含溶质的化学式填写在下列横线上
① 一种常作干燥剂的氧化物 。
② 一种可以改良酸性土壤的碱 。
③ 一种具有挥发性的酸 。
④ 一种可以治疗胃酸过多的盐 。
(2) 2020年9月22日,中国向世界宣布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即通过各种方式抵消排放CO 的量,重新实现碳平衡。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利用氢能,
如图是利用太阳能制氢的示意图。
① 如图实现了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光伏发电板是将太阳能转变为
(填“化学能”或“电能”之一)。
② 下列符合“碳达峰”、“碳中和”这一主题的做法 (填序号)。
a.大力植树造林
b.少开私家车,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c.提倡使用一次性木筷就餐
③ 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工业上利用甲烷(CH4)在催化剂的作用下“捕获”二氧化碳,
生成CO和一种气体单质,以减少碳的排放,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④ 碳减排:使用氢能源汽车可以有效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单质硼(B)可与物质X反应制取氢气,
化学方程式为:,
则X的化学式为 ,B(OH)3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
18.火是文明的起源,人类利用火照明取暖、烹煮食物、冶炼金属等,请回答下列问题。
Ⅰ、用火柴可以取火。19世纪中期,瑞典人创制出安全火柴,将红磷涂在火柴盒的摩擦面上,
硫、KClO3、MnO2则藏于火柴头中。火柴着火的主要过程是:
a、火柴头在火柴盒上划动时产生的热量使磷燃烧;
b、磷燃烧放出的热量使氯酸钾分解;
c、氯酸钾分解产生的氧气与硫反应,放出的热量使火柴梗着火。
(1)请写出以上任意两个过程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
Ⅱ、化石燃料燃烧为人类提供了火。
化石燃料主要包括 。
充分燃烧天然气和煤各 1kg 产生 CO2和 SO2的质量如下图所示。
政府推广“利用天然气代替煤作家庭燃料”,由下图分析可知实施该项举措的好处是 。
为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科学家采运用“碳捕捉与封存”技术
(如下图所示,部分条件及物质未标出)。
被封存的 CO2有许多用途,如用于食品保鲜、气体肥料、冷藏食物、物品灭火等。
① “碳捕捉与封存”技术有利于缓解 的加剧。
② 将 CO2含量高的气体吹入足量 NaOH 溶液中来“捕捉 CO2”,生成碳酸钠和 水。
试写出“捕捉室”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③ 将 CO2压入地下的过程中,若 CO2进入地底蓄水层,会影响水质。发生的化 学反应方程式为 。
④ 被封存起来的 CO2(干冰)可用于物品灭火的原理是 。
19.(1) 在厨房中有两盒没有贴标签的白色固体,小明只知道是NaCl和Na2CO3中的各一种,
他想利用厨房里现有的物质,用化学方法确定各是哪种物质。
① 小明所选择的鉴别试剂最好是下列选项中的 (填选项序号之一)。
A 矿泉水 B 白醋 C 花生油
② 取两种白色固体各少许,分别放在两只玻璃杯中,各倒入适量所选的鉴别试剂,
观察到有一个玻璃杯中的固体逐渐溶解,并有气泡冒出,
可证明这个玻璃杯中放入的白色固体是 (写化学式)。
现欲探究一固体混合物A的成分,已知其中可能含有BaCO3、NaCl、CuCl2三种物质中的两种或多种。
按图所示进行实验。出现的现象如图中所述(假设过程中发生的所有反应均恰好完全进行)。
试根据实验过程和发生的现象做出判断,填写以下空白:
① 气体 B的化学式为 。
② 混合物A中,肯定存在的物质是 (写化学式)。
③ 写出实验过程①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20.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某化学小组的同学对金属元素及金属材料进行系列研究。
①人类文明进步与金属材料的发展关系十分密切。常见的金属材料有铁合金、铜合金、铝合金,
这三种合金被广泛应用的年代由远及近的正确排列顺序是下列选项中的_______(填选项序号之一)。
A铜合金→铁合金→铝合金
B.铁合金→铝合金→铜合金
C.铝合金→铜合金→铁合金
② 我国劳动人民很早就掌握了湿法冶金的技术,西汉的《淮南万毕术》、东汉的《神农本草经》
都有用单质铁置换出铜盐中铜的记载,
试写出用单质铁与CuC12溶液反应进行湿法炼铜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③黄铜是由铜和锌所组成的合金,其外观与黄金非常相似。将黄铜置于稀盐酸中,
能观察到的明显现象是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2)现有NaOH和Na2CO3的固体混合物10g,将其全部放入一洁净的烧杯中,然后加入足量蒸馏水,
搅拌,使固体完全溶解。再向烧杯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BaC12溶液,
反应过程中产生沉淀的质量与所滴入BaC12溶液的质量关系如下图所示。试回答:
① 当滴入BaC12溶液150g时(即图中B点),烧杯中溶液里存在的酸根阴离子是______(填离子符号)。
② 当滴入BaC12溶液104g时(即图中A点),恰好完全反应,试通过计算,
求10g该固体混合物中Na2CO3的质量______。(计算结果精确至0.1g)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 ()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11.1对酸碱的初步认识巩固练习 (含解析) 京改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

下一篇:2024年中考复习考点突破演练:专题2 我们周围的空气(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