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结晶现象同步练习科粤版(2012)化学九年级下册(含解析)

7.4结晶现象同步练习科粤版(2012)化学九年级下册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多选题
1.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A.读取液体体积 B.向试管中加入粉末状药品
C.加热液体 D.过滤
2.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t1℃时,将等质量的甲、乙分别配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质量:甲>乙
B.将 t1℃时甲、丙的饱和溶液升温到 t2℃,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将 t2℃时甲的饱和溶液变为 t3℃时甲的饱和溶液,可以采用蒸发水的方法
D.将 t3℃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等量水后,析出溶质的质量:甲>乙>丙
3.甲、乙两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t1℃时,50g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解了10g的甲
B.将t2℃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3℃(溶剂的量不变),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t2℃时,要使接近饱和的乙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可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
D.分别将t2℃甲、乙两种物质的溶液降温至t1℃,一定都有晶体析出
4.MgSO4和Na2CO3的溶解度表及溶解度曲线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温度/℃  20 30  40  50   60  70  80
溶解度S/g MgSO4  25.1  28.2 30.8   32.9 34.3   35.0  34.9
Na2CO3  21.5  39.7  49.0  48.5 46.0   45.2  43.9
A.甲为Na2CO3
B.乙的饱和溶液从t1升温到t4,溶质质量分数增大
C.等质量甲、乙饱和溶液从t3降温到t1,析出晶体的质量(不带结晶水):乙>甲
D.b、c点乙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且大于a点甲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
5.下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t1℃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C>B>A
B.当A中含有少量B时,可以通过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A
C.降低温度可使接近饱和的C溶液变为饱和
D.将t2℃时A、B、C的饱和溶液同时降温至t1℃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C>B>A
二、选择题
6.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t1℃时,甲、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B.t3℃,将30g甲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的质量为80g
C.可以采用升温的方法将丙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
D.t3℃时,将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三种物质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乙>甲>丙
7.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t2℃时,甲、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t1℃时乙的饱和溶液降温析出固体后变为不饱和溶液
D.将t2℃时等质量的甲、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甲析出固体的质量大
8.下列实验操作或装置正确的是
A.固液分离 B.加热液体
C.称取 NaOH D.制取 O2
9.将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溶液,不可行的方法是(  )
A.加入CaO B.加入
C.升高温度 D.加入CaCO3
10.下图所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过滤 B.检查气密性
C.倾倒液体 D.加热液体
11.如图为物质M(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t1℃时,100gM的饱和溶液中含有20gM
B.t2℃时,a表示M的饱和溶液,b表示M的不饱和溶液,且两种溶液的质量相等
C.b→a:保持温度不变,向b点表示的溶液中加入M至恰好饱和
D.将a、b两点的溶液分别降温到t1℃,都有晶体析出
12.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物质都适用降温结晶法使溶质从溶液中析出
B.60℃时将40g甲物质加入50g水中能得到90g饱和溶液
C.通过升温能使A点甲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D.40℃时,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13.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蔗糖溶解的过程就是在水分子作用下,蔗糖分子均匀分散到水分子中的过程
B.用汽油清洗衣服上的油污,是利用了乳化作用
C.搅拌和升温能加快溶解,是因为加快了分子的运动速率
D.室温下,向接近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适量氯化钠固体能形成氯化钠饱和溶液
14.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滴加液体 B.过滤液体 C.量筒读数 D.称量NaOH
A.A B.B C.C D.D
15.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B.从食盐水中获取食盐可采用蒸发溶剂的办法
C.水是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 D.自来水厂通过过滤除去水中的不溶性杂质
三、综合应用题
16.为了达到收旧利废节能减排的目的,从含有金属镁、铁、铜的粉末中,分离和提取出重要化工原料MgSO4和有关金属,实验过程如下:
请回答:
(1)操作①中被磁铁吸引的金属A是 ;金属B是 。
(2)操作a的名称是 ;在该操作过程中与蒸发过程中都需要使用玻璃棒,其作用分别是 、 。
(3)写出步骤②所涉及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该反应发生的基本类型是: 。
(4)实验步骤②中除了加入稀硫酸外,还可选用下列试剂 (填标号)。
a.硫酸铜溶液 b.氯化钠溶液 c.硝酸银溶液
(5)将铁粉和铜粉的混合物7 g,加入到盛有58.1 g稀盐酸的烧杯中,恰好完全反应。此时烧杯内各物质的总质量为64.9 g。试计算:
①原混合物中铁粉的质量分数 ;
②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
17.硫酸钠是工业的重要原料之一,常用于配制印染织物的促染剂溶液,其溶质质量分数为3%~5%。化学兴趣小组为确定某促染剂(主要成分为Na2SO4,其他成分不参与反应)中硫酸钠的质量分数是否达标,在实验室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 。
(2)若实验室用氢氧化钡浓溶液稀释配制该实验所用的氢氧化钡溶液,主要步骤有:计算、量取、 、装瓶贴标签。
(3)计算该促染剂中硫酸钠的质量分数是否达标(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
(4)兴趣小组对实验进行了反思:
①实验室 (填“能”或“不能”)用托盘天平称量滤渣的质量;
②过滤后所得溶液中含有的离子为 。
18.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金属。
(一)金属材料的使用作为一个时代的标志,见证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历史上人类冶炼不同金属的大致年代如图所示:
(1)由图可知人类最早使用的合金是 ;通过敲打可将金属材料打制成不同的形状,是利用了金属的 性。
(2)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信州铅山有苦泉,流以为涧。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 (硫酸铜晶体)。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A.“苦泉”的溶质之一——CuSO4
B.“挹其水熬之”——蒸发溶剂
C.“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发生置换反应
(3)铁是年产量最高的金属,但每年因腐蚀造成巨大损失,写出一条防止铁生锈的措施 。
(4)铝的利用距今100多年,现在铝的年产量得到大幅度的提高。铝虽然较活泼,但抗腐蚀性能好,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二)实验室探究铜的冶炼
已知:。有文献报道: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一些实验中,得到的固体产物是铜和氧化亚铜(Cu2O)组成的混合物。氧化亚铜为红色固体,在空气中溶于氨水得到蓝色溶液。某兴趣小组对此开展如下探究。
Ⅰ、设计如图1实验装置,开展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并检验固体产物。
(5)图1中制取氢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6)实验开始时,______(填序号)
A.先向长颈漏斗中加稀硫酸后点酒精灯
B.先点燃酒精灯加热后向长颈漏斗中加稀硫酸
(7)取反应后的红色固体于烧杯中,加入氨水并搅拌,观察到 ,证明固体产物有Cu2O。
Ⅱ、探究反应生成Cu2O的变化情况。
称取若干份质量均为0.6000g的CuO,在相同条件下分别用氢气还原不同时间(t),检测所得固体中Cu2O的质量(m),结果如图2。
(8)由图2可知,在氢气还原氧化铜反应过程中,Cu2O质量的变化趋势是 。
(9)为确保氢气还原氧化铜所得固体产物不含Cu2O,应采取的措施是 。
Ⅲ、探究反应生成Cu2O的原因。
为解释实验结果,兴趣小组对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反应过程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经历,两个反应,且在同一条件下两个反应同时进行。
假设2:依次经历、、三个反应。
(10)结合探究Ⅱ的结果,通过计算分析,假设1中“在同一条件下两个反应能同时进行”合理的依据是 。(写出计算过程)
(三)用废铜屑生产硫酸铜晶体(CuSO4 5H2O)的流程如下:
(11)“溶解”时需要加热,但温度不宜过高,原因是 。
(12)“系列操作”包括:除杂、蒸发浓缩、 、过滤等。过滤时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 。
(13)“洗涤”时最好选用冰水而不用热水的原因可能是 。
参考答案:
1.AB
【详解】A、量筒读数方法应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平,操作正确。
B、取用固体粉末状药品时,瓶塞要倒放,用药匙取用,不能用手接触药品,操作正确。
C、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试管中的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操作不正确。
D、过滤要用玻璃棒引流液体,不能直接倒入漏斗,操作不正确。
故选:AB。
2.ACD
【详解】A、t1℃时,将等质量的甲、乙分别配成饱和溶液,如图,根据甲和乙的溶解度关系是甲<乙,则甲所需的水质量更多,则所得溶液质量:甲>乙,选项正确;
B、将 t1℃时甲、丙的饱和溶液升温到 t2℃,甲的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变大,则溶液变为不饱和,溶质、溶剂质量不变,溶质质量分数与 t1℃时甲饱和溶液相等;而丙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则变为 t2℃时丙的饱和溶液,如图此时丙的溶解度大于 t1℃时甲的溶解度,故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是丙>甲,选项错误;
C、将 t2℃时甲的饱和溶液变为 t3℃时甲的饱和溶液,由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变大,则可以采用蒸发水的方法,既可以升高温度又能达到在溶解度变大的时候溶剂减小,从而使其成为t3℃时饱和溶液,选项正确;
D、将 t3℃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等量水后,如图,三者溶解度关系是甲>乙>丙,则析出溶质的质量:甲>乙>丙,选项正确;
故选:ACD。
3.AD
【分析】由甲、乙两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可知,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受温度的影响较大,乙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
【详解】A、t1℃时,甲的溶解度是20g,120g甲的饱和溶液溶解甲的质量是20g,50g甲的饱和溶液中应溶解的甲的质量为,故A不正确;
B、t2℃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所以t2℃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升温至t3℃(溶剂的量不变),溶质和溶剂都不变因此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仍相等,故B正确;
C、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所以t2℃时,要使接近饱和的乙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可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故C正确;
D、将t2℃甲、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一定有晶体析出,题干没有强调甲、乙的溶液是否饱和,故D不正确。故选AD。
4.AD
【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详解】A、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大于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始终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所以甲为Na2CO3,故A正确;
B、乙的饱和溶液从t1升温到t4,t4℃的溶解度大于t1℃时的溶解度,溶液组成不变,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B错误;
C、t3℃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t1℃时,甲、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所以等质量甲、乙饱和溶液从t3℃降温到t1℃,析出晶体的质量(不带结晶水):乙<甲,故C错误;
D、b、c点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大于a点甲物质的溶解度,所以b、c点乙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且大于a点甲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故D正确。故选AD。
5.CD
【详解】A、由图可知,t1℃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C>B>A,该选项说法正确;
B、由图可知,A、B溶解度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且A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较大,则当A中含有少量B时,可以通过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A,该选项说法正确;
C、C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则降低温度可使饱和的C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将t2℃时A、B、C的饱和溶液同时降温至t1℃后,A、B溶解度减小,则A、B的溶液中有晶体析出,但仍为饱和溶液,C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则C会由饱和变为不饱和溶液,但溶质质量分数不变,又由于t1℃B的溶解度>t2℃C的溶解度>t1℃A的溶解度,则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B>C>A,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CD。
6.B
【详解】A、t1℃时,甲、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相交,故t1℃时,甲、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t3℃,甲的溶解度为50g,该温度时 ,将30g甲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可以溶解25g,剩余5g不能溶解,故充分搅拌,所得溶液的质量为75g,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
C、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可以采用升温的方法将丙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t3℃时,三种物质溶解度关系:甲>乙>丙,此时质量分数关系甲>乙>丙,将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甲和乙溶解度降低,甲和乙仍为饱和溶液, 且在t1℃时乙溶解度大于甲,故此时质量分数乙>甲,丙的溶解度升高,丙由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其质量分数没有发生变化和t3℃一样,由图可知到t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都比t3℃时丙的大,故t1℃时,三种物质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乙>甲>丙,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D
【详解】A、温度大于t1℃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不能脱离温度比较物质的溶解度,说法错误;
B、t2℃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根据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于乙,说法错误;
C、乙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t1℃时乙的饱和溶液降温析出固体后仍为饱和溶液,说法错误;
D、t2℃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t1℃时,甲、乙溶解度相等,将t2℃时甲、乙的等质量饱和溶液降温到t1℃,甲析出固体的质量大于乙,说法正确;
故选:D。
8.D
【详解】A、固液分离通过过滤装置,过滤时要一贴、二低、三靠,即滤纸紧贴漏斗、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液面低于滤纸边缘、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靠在三层滤纸处、漏斗末端紧靠在烧杯内壁上,此选项错误;
B、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试管夹夹在试管的中上部,用手拿试管夹的长柄,试管口斜向上,与水平方向大约成45°夹角,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此选项错误;
C、称取NaOH,NaOH不能直接放在电子天平上,要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此选项错误;
D、用高锰酸钾制取O2,高锰酸钾平铺在试管底部,试管口略向下倾斜,试管口放棉花团,以防高锰酸钾堵塞导气管,铁夹夹在试管的中上部,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此选项正确。
故选D。
9.D
【详解】A.加入CaO,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增加溶质,同时减少溶剂,可使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溶液,故可行;
B.加入氢氧化钙,增加溶质,故可行;
C.由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升高温度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变小,可把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故可行;
D.碳酸钙不溶于水,不能使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溶液,故不可行。
故选D。
10.B
【详解】A.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漏斗的下端没有紧靠烧杯的内壁,图中所示操作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B.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图中所示操作正确,故符合题意;
C.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要紧挨试管口,图中瓶塞没有倒放,标签没有对准手心,瓶口没有紧挨试管口,图中所示操作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D.根据加热液体的量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图中所示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C
【详解】A.t1℃时,120gM的饱和溶液中含有20gM,100g为溶剂质量,选项说法错误。
B.t2℃时,a表示M的饱和溶液,b表示M的不饱和溶液,两种溶液的质量不相等,a点溶液130g,b点溶液只有120g,选项说法错误。
C. b→a:保持温度不变,向b点表示的溶液中加入M至恰好饱和,选项说法正确。
D.将a点的溶液降温到t1℃,溶解度降低,有晶体析出;b点溶质只有20g,降温至t1℃恰好达到饱和状态,不会有晶体析出来,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12.D
【详解】A、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可以用降温结晶法使溶质从溶液中析出,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可以用蒸发结晶的方法使溶质从溶液中析出,说法不正确;
B、60℃时甲的溶解度为60g,故该温度时100g的水最多可溶解60g甲,现在只有50g水,故最多可溶解30g甲,故能得到50g+30g=80g的饱和溶液,说法不正确;
C、升高温度甲的溶解度增大,故升温不能使A点甲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说法不正确;
D、40℃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故40℃时,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说法正确。
故选D。
13.B
【详解】A、溶解的过程实际是溶质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均匀的分散到溶剂中的过程,故蔗糖溶解的过程就是在水分子作用下,蔗糖分子均匀分散到水分子中的过程,不符合题意;
B、用汽油清洗衣服上的油污,是利用了汽油能溶解油污,符合题意;
C、搅拌和升温能加快分子的运动速率,故可以加速溶解,不符合题意;
D、增加溶质,可以使接近饱和的溶液形成饱和溶液,所以室温下,向接近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适量氯化钠固体能形成氯化钠饱和溶液,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4.B
【详解】A. 滴管要在试管上方悬空垂直于试管口上方,不能伸进试管内,此选项错误;
B. 过滤时要一贴、二低、三靠,即滤纸紧贴漏斗、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液面低于滤纸边缘、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靠在三层滤纸处、漏斗末端紧靠在烧杯内壁上,此选项正确;
C. 读取量筒内液体的体积,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此选项错误;
D. 有腐蚀性的药品要放在玻璃器皿中进行称量,不能放在纸上,此选项错误。
故选B。
15.A
【详解】A、水由水分子构成,水分子由氢原子与氧原子构成,水中的氢原子属于氢元素,氧原子属于氧元素,则水由氢元素与氧元素组成,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B、从食盐水中获取食盐可采用蒸发溶剂的办法,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水是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过滤能够将难溶性固体与液体进行分离,过滤可以除去水中的不溶性杂质,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6.(1) 铁(Fe) 铜(Cu)
(2) 过滤 引流 搅拌散热
(3) Mg+H2SO4=MgSO4+H2↑ 置换
(4)a
(5) 80% 20%
【详解】(1)镁、铁、铜的粉末中只有铁有磁性,因此操作①中被磁铁吸引的金属A是铁;金属B不能与稀盐酸反应,因此是铜。
(2)操作a是将固体B和溶液进行分离,因此操作a是过滤;操作过程中玻璃棒作用是引流;蒸发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作用,防止液体飞溅。
(3)镁、铜两种金属中只有镁能够和稀硫酸反应,方程式为,该反应符合“单换单”特征,属于置换反应;
(4)步骤②是将镁和某种物质反应生成硫酸镁,因此可选用试剂为硫酸铜溶液,镁不与氯化钠溶液反应,镁与硝酸银反应会引入硝酸镁杂质,故选a;
(5)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恰好完全反应放出氢气的质量=7g+58.1g-64.9g=0.2g
设混合物中铁的质量为x,反应生成氯化亚铁的质量为y。
解得:x=5.6g,y=12.7g
(1)原混合物中铁粉的质量分数=;
(2)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7.(1)引流
(2)混匀
(3)解:设硫酸钠的质量为x
x=4.26g
硫酸钠的质量分数为:,3%<4.26%<5%,
答:该促染剂中硫酸钠的质量分数达标;
(4) 不能 Na+、Ba+、OH-
【解析】(1)
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2)
实验室用氢氧化钡浓溶液稀释配制该实验所用的氢氧化钡溶液,主要步骤有:计算、量取、混匀、装瓶贴标签;
(3)
见答案;
(4)
①根据图示可知,该滤渣的质量为6.99g,托盘天平只能精确到0.1g,因此实验室不能用托盘天平称量滤渣的质量;
②硫酸钠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加入的氢氧化钡是过量的,过滤后所得溶质是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钡,溶液含有的离子为:Na+、Ba+、OH-。
18.(1) 青铜 延展
(2)ABC
(3)在铁制品表面刷漆等
(4)
(5)
(6)A
(7)溶液变为蓝色
(8)随加热时间的增加,Cu2O质量先增大后减小
(9)延长加热时间
(10)解:设CuO完全转化为Cu2O,生成Cu2O的质量为x
因0.54g>0.3218g,说明氧化铜未完全转化为Cu2O时,Cu2O就开始转化为其他物质。
即假设1中“在同一条件下两个反应能同时进行”。
(11)减少过氧化氢分解
(12) 冷却结晶 玻璃棒
(13)硫酸铜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低温下可尽可能少的损失硫酸铜晶体
【详解】(1)从图可知,人类最早使用的合金是青铜(青铜器时代)。可将金属材料打制成不同的形状是利用了金属的延展性。
(2)A、“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 (硫酸铜晶体)”可知,苦泉”的溶质中有硫酸铜。正确。
B、“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 (硫酸铜晶体)”是利用蒸发溶剂的方法得到硫酸铜晶体,正确。
C、“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是铁将硫酸铜中的铜置换出来,发生的是置换反应。正确。
故选ABC。
(3)铁生锈需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同时接触,所以可以在铁制品表面刷漆等以隔绝空气与水和铁接触。
(4)铝在常温下和氧气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阻碍铝进一步被腐蚀。化学方程式为。
(5)锌和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和硫酸锌,化学方程式为。
(6)实验开始时先向长颈漏斗中加稀硫酸后点酒精灯,利用生成的氢气排净试管内的空气,以免氢气和空气混合受热发生爆炸。故选A。
(7)从已知“。氧化亚铜为红色固体,在空气中溶于氨水得到蓝色溶液。”可知,取反应后的红色固体于烧杯中,加入氨水并搅拌,观察到溶液变为蓝色,证明固体产物有Cu2O。
(8)从图中可知,氢气还原氧化铜反应过程中,Cu2O的质量先增大后减小。
(9)从图中可知,过了一段时间后,加热时间越长,Cu2O的质量越小,所以为了所得固体产物不含Cu2O,应采取的措施是延长加热时间。
(10)见答案。
(11)“溶解”过程中有过氧化氢溶液加入,过氧化氢受热会加速其分解,所以“溶解”时需要加热,但温度不宜过高,原因是减少过氧化氢分解。
(12)“系列操作”是从溶解中得到晶体,因所得晶体含有结晶水,应使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具体操作是:除杂、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等。过滤时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玻璃棒。
(13)洗涤目的是除去硫酸铜晶体表面残留的杂质,洗涤过程中要尽量减少硫酸铜晶体的溶解。通过“洗涤”时最好选用冰水而不用热水可推测,硫酸铜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低温下可尽可能少的损失硫酸铜晶体。所以“洗涤”时最好选用冰水而不用热水的原因可能是硫酸铜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低温下可尽可能少的损失硫酸铜晶体。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6.4珍惜和保护金属资源同步练习科粤版(2012)化学九年级下册(含解析)

下一篇:9.1溶液的形成同步练习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