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2023-2024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末质量检测题(原卷版+解析版)

阎良区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九年级化学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页,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2.学生将答案填在答题卡上;
3.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试题、答题卡一并收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计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分类是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之一、下列物质属于单质的是
A. 石灰石 B. 空气 C. 液氧 D. 干冰
2.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下列班级劳动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清扫灰尘 B. 擦拭黑板 C. 教室消毒 D. 花草浇水
3. 2023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下列做法不符合该主题的是
A. 工业废水任意排放 B. 积极参与植树造林
C. 使用新能源公交车 D. 养成节水节电习惯
4. 实验操作是实践探究的基础。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 滴加液体 B. 取用粉末状药品
C. 读取液体体积 D. 添加酒精
5. 阁良甜瓜是夏令消暑瓜果,含有蛋白质、糖类、维生素、钙、磷、铁等营养素,这里的“钙、磷、铁”指的是
A. 分子 B. 原子 C. 元素 D. 离子
6. 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稀有气体可用于制作霓虹灯 B. 在河水中加入明矾可除去所有杂质
C. 三大化石燃料都是可再生资源 D. 用洗涤剂除油污是因为洗涤剂能溶解油污
7. 如图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待火柴快燃尽时,将铁丝由上而下缓慢插入集气瓶
B. 实验中观察到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热
C.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D. 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的作用是防止其炸裂
8. 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语言。下列化学符号书写正确的是
A. 2个氢原子:H2 B. 硫酸钠:Na2S C. 3个氮分子:3N2 D. 1个钙离子:Ca+2
9. 很多成语、俗语、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道理。下列用化学观点解释不正确的是
A. “点石成金”—化学反应改变了元素种类
B.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分子在不断运动
C.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物质的状态不同,物理性质不同
D. “人要实,火要虚”—增加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可燃物燃烧得更旺
10. 我国科学家实现了从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合成,其中第一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反应为缓解温室效应提供了新途径 B. 丙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C. 乙的化学式为H2 D. 反应生成丙与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1
11. 某密闭容器中只有乙、丙、丁三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了一个化学反应,容器中乙、丙、丁的质量随甲的质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a的值为12 B. 甲为生成物
C. 当丁为5g时,容器中乙的质量为11g D. 当甲为2g时,容器中丙与丁的质量之比为12:5
12. 关于以下三个反应的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 ② ③
A. 反应①的产物均为氧化物 B. 镁着火时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剂扑灭
C. 燃烧不一定需要与氧气接触 D. 三个反应中原子种类均发生改变
13. 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黄泥水、碘酒都属于溶液 B. 增加溶质可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C. 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D. 一定温度下,食盐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蔗糖
14. 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实验 设计
实验目的 A.探究 溶剂种类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 B.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快慢的影响 C.探究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否可燃 D.探究不同催化剂的催化效果
A. A B. B C. C D. D
15. 下列图像分别与选项中的操作相对应,其中合理的是
A 保持溶液温度不变,向饱和氯化钾溶液中继续加入氯化钾固体
B. 将一定质量KNO3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水分
C. 加热分解两份等质量的氯酸钾固体,其中一份中加入少量MnO2
D. 室温下,把NaOH固体和NH4NO3固体分别溶于水中
二、填空及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计40分)
16. 2023年10月26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1)空间站内的气体组成和地球上空气基本一致,其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___________。
(2)宇航员所用的“再生水”是收集的尿液和舱内冷凝水经净化系统处理后形成的,可用______检验其是硬水还是软水。
(3)NiFe2O4可作为催化剂将航天员呼出的CO2转化为O2。已知NiFe2O4中Fe元素为+3价,则Ni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___。
(4)空间站科学实验设备中应用了钛合金。工业制钛过程中的一个反应为,则X的化学式为________。
(5)液氢是运载火箭常用的燃料之一、氢气变为液氢时,分子之间的间隔变___________。与化石燃料相比,氢气作为燃料的优点是___________(写一点)。
17. 建立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的相互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
(1)硒元素被称为“生命的火种”,可提高人体免疫力。由图1可知,硒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
(2)图2表示水、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循环图。从宏观角度看,图中三种物质的组成中都含有____;从微观角度看,图中三种物质都是由______(填“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3)图3中,A、B属于同种元素的原因是______相同。当C中x=16时,该粒子的符号为____。A、D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
18. A-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已知A、B是常温下组成元素相同的无色液体;D、E是常温下组成元素相同的无色气体,且均由两种元素组成。图中“—”表示两端的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一步转化关系,反应条件已略去。
(1)写出C在生产、生活中的一种用途___________。
(2)A→B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3)D→E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_。
(4)D、E中有毒的是_____(填化学式),从分子角度解释D、E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_____。
19.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1所示,调节杠杆平衡。加热细铜丝团一段时间后,观察到铜丝变黑,杠杆___________(填“左”或“右”)端下沉。
(2)用图2所示装置进行电解水实验。
①实验中B端为电源___________(填“正”或“负”)极。
②该实验说明水是由___________组成的。
(3)用图3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①如图甲所示,通入CO2一段时间后,观察到湿润紫色石蕊试纸变红,原因是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解释)。
②如图乙所示,在塑料瓶外点燃高低两支蜡烛,火焰分别与高低两个孔持平。通入CO2一段时间后,观察到___________(填“高”或“低”)处蜡烛先熄灭。
20. 溶液在我们生活中有着广泛用途。甲、乙两同学分别进行下列两组实验。
(1)甲同学欲用NaOH固体配制100g10%的NaOH溶液来制作“叶脉书签”。
①为完成实验,除下列仪器外,还须用到的玻璃仪器名称是___________。
②配制该溶液时,需称量___________gNaOH固体,应选择___________(填“10”、“50”或“100”)mL的量筒。
③量取水时,若仰视读数,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会_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2)60℃时,乙同学向质量均为50g的4份水中分别加入一定量的KNO3固体,充分溶解。加入KNO3固体的质量与所得溶液的质量如下表:
实验编号 a b c d
加入KNO3固体的质量/g 45 50 55 60
所得溶液的质量/g 95 100 105 105
①实验a、b、c、d中,一定为饱和溶液的是___________。
②6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KNO3固体的质量为___________g。
③实验a、b、c、d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从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
21. 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如图所示的耐热透明容器探究空气的组成。
(1)实验前,调整活塞到刻度5处并保持自然状态,然后用力向下压活塞,放手后活塞________,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2)实验时,迅速将活塞下压(可迅速提高容器内空气温度)后放手,容器底部的白磷开始燃烧。从燃烧条件分析,迅速下压活塞的目的是___________。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3)该处燃着的白磷会很快熄灭,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 容器内温度降低 B. 容器内氧气不足 C. 容器内产生了二氧化碳
(4)从白磷燃烧直至装置冷却到室温时,活塞的运动过程为___________,如果实验成功,活塞最终将停在刻度___________处(实验中白磷的体积忽略不计)。
(5)白磷量的多少,对实验结果___________(填“有”或“没有”)影响。
三、实验及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计22分)
22. 根据如图所示装置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有标号仪器的名称: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若要控制液体滴加速率,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___(填字母),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3)实验室用A、F装置制取并收集氧气,收集氧气的最佳时机是___________。收集完后,将集气瓶移出水面,___________(填“正放”或“倒放”)在桌面上。
(4)用G装置收集二氧化碳,验满的方法是___________。
(5)已知NH3是一种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在实验室可用加热氯化铵与熟石灰固体混合物的方法来制取氨气。若要制取并收集一瓶氨气,应选择的装置组合是___________(填字母,从A-F中选择)。
23. 蔗糖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质,化学兴趣小组对蔗糖进行了探究。
探究一:工业制备蔗糖。其制备流程如图所示。
(1)操作a的名称是___________。
(2)上述流程中用活性炭脱色,利用的是其___________性。
探究二:蔗糖组成的探究。兴趣小组成员进行了下述两种不同的实验方案:
【方案一】
(3)小组同学将蔗糖放在氧气中燃烧,检验生成物中有水和二氧化碳,得出结论:蔗糖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有同学认为该方案不合理,实验只能说明蔗糖中一定含有___________元素,不能确定是否含有___________元素。
【方案二】如下图所示,实验开始先通入一段时间氮气,然后关闭弹簧夹,点燃酒精灯给蔗糖加强热。
(4)先通入氮气目的是___________。
(5)实验时观察到干冷的小烧杯内壁有___________出现,说明蔗糖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
(6)玻璃管中残留有黑色固体,小组同学猜测该黑色固体是单质碳,并继续利用该装置另选试剂进行验证。实验过程和现象如下表:
实验过程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小烧杯中加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往玻璃管中通入氧气,点燃酒精灯加热 玻璃管中黑色固体剧烈燃烧,发出白光;烧杯内___________ 黑色固体单质碳
写出上述实验过程中烧杯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实验结论】蔗糖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
【拓展交流】
(7)兴趣小组用定量方法准确测量出17.1g蔗糖与足量氧气反应后生成26.4gCO2及9.9gH2O,则蔗糖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填最简整数比)。
四、计算与分析题
24. 小宇在实验室中取10g混有少量杂质高锰酸钾固体样品加热制取氧气(杂质不反应,也不发生物理变化),实验中固体的质量变化如图。
请分析并计算:
(1)生成氧气的质量为___________g。
(2)计算该样品中高锰酸钾的质量分数。阎良区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九年级化学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页,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2.学生将答案填在答题卡上;
3.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试题、答题卡一并收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计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分类是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之一、下列物质属于单质的是
A. 石灰石 B. 空气 C. 液氧 D. 干冰
【答案】C
【解析】
【详解】A、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属于混合物,错误;
B、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错误;
C、液氧为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正确;
D、干冰为固体二氧化碳,是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氧化物,错误;故选:C。
2.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下列班级劳动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清扫灰尘 B. 擦拭黑板 C. 教室消毒 D. 花草浇水
【答案】C
【解析】
【详解】A、清扫灰尘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A不符合题意;
B、擦拭黑板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B不符合题意;
C、教室消毒是利用消毒剂中的有效成分与细菌、病毒中的蛋白质作用 ,使其失去生理活性,因此教室消毒属于化学变化。C符合题意;
D、花草浇水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D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选择C。
3. 2023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下列做法不符合该主题的是
A. 工业废水任意排放 B. 积极参与植树造林
C. 使用新能源公交车 D. 养成节水节电习惯
【答案】A
【解析】
【详解】A、工业废水任意排放,会造成水体污染,故符合题意;
B、积极参与植树造林,能减少空气污染,故不符合题意;
C、使用新能源公交车,能减少空气污染,故不符合题意;
D、养成节水节电习惯,能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 实验操作是实践探究的基础。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 滴加液体 B. 取用粉末状药品
C. 读取液体体积 D. 添加酒精
【答案】B
【解析】
【详解】A、使用胶头滴管滴液时,滴管竖直放在容器口的正上方,不得伸入容器内,更不能接触容器内壁。不符合题意;
B、取用粉末状药品时,先将试管横放,使用药匙或纸槽将药品送入试管底部,然后竖起试管。符合题意;
C、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必须放平且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不符合题意;
D、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 阁良甜瓜是夏令消暑瓜果,含有蛋白质、糖类、维生素、钙、磷、铁等营养素,这里的“钙、磷、铁”指的是
A. 分子 B. 原子 C. 元素 D. 离子
【答案】C
【解析】
【详解】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这里的“钙、磷、铁”不是以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钙、磷、铁”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指的是元素;
故选:C。
6. 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稀有气体可用于制作霓虹灯 B. 在河水中加入明矾可除去所有杂质
C. 三大化石燃料都是可再生资源 D. 用洗涤剂除油污是因为洗涤剂能溶解油污
【答案】A
【解析】
【详解】A、稀有气体通电后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故稀有气体可用于制作霓虹灯,正确;
B、明矾溶于水形成的胶体具有吸附性,能加速不溶性固体的沉降,不能除去所有的杂质,错误;
C、煤、石油、天然气三种化石燃料都是不可再生能源,短时间内不能再次产生,错误;
D、洗涤剂能清洗餐具上的油污是因为洗涤剂有乳化作用,将油污分散成小油滴形成乳浊液被水冲走,错误。
故选A。
7. 如图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待火柴快燃尽时,将铁丝由上而下缓慢插入集气瓶
B. 实验中观察到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热
C.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D. 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的作用是防止其炸裂
【答案】C
【解析】
【详解】A、点燃火柴后,要待火柴快燃尽时再把铁丝伸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其目的是 防止火柴消耗氧气,伸入时,须将铁丝由上而下缓慢插入,可使铁丝与氧气充分接触,故A说法正确;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中,可观察到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热,故B说法正确;
C、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化学方程式为:,故C说法不正确;
D、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可以防止生成的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集气瓶,故D说法正确;
故选:C。
8. 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语言。下列化学符号书写正确的是
A. 2个氢原子:H2 B. 硫酸钠:Na2S C. 3个氮分子:3N2 D. 1个钙离子:Ca+2
【答案】C
【解析】
【详解】A.氢原子用氢的元素符号H表示,表示原子个数的数字写在元素符号的前面,因此2个氢原子可表示为:2H,故A错误;
B.硫酸钠由显+1价的钠元素和显-2价的硫酸根组成,硫酸钠化学式为:Na2SO4,故B错误;
C.根据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化学式可以表示分子,氮气由氮分子构成,1个氮分子含有2个氮原子,表示分子中原子个数的数字写在化学式中元素符号的右下角,因此氮气的化学式表示为N2,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数目,因此3个氮分子的符号为3N2,,故C正确;
D.根据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或原子团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单位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1个可以不标,所以1个钙离子表示为:Ca2+,故D错误。
故选:C。
9. 很多成语、俗语、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道理。下列用化学观点解释不正确的是
A. “点石成金”—化学反应改变了元素种类
B.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分子在不断运动
C.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物质的状态不同,物理性质不同
D. “人要实,火要虚”—增加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可燃物燃烧得更旺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石头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是由钙、碳、氧三种元素组成的,黄金是由金元素组成的,因此石灰石是不可能变成黄金的,故A解释错误;
B、“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是因为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故B解释正确;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冰是固态的水,水和冰是水的不同状态,冰寒于水,说明物质的状态不同,物理性质不同,故C解释正确;
D、“火要虚”是在燃料中间留一些空气,以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可燃物燃烧得更旺,故D解释正确;
故选:A。
10. 我国科学家实现了从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合成,其中第一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反应为缓解温室效应提供了新途径 B. 丙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C. 乙的化学式为H2 D. 反应生成丙与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1
【答案】B
【解析】
【详解】A. 二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该反应的反应物中有二氧化碳,因此该反应为缓解温室效应提供了新途径,此选项正确;
B.丙的化学式为,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所以丙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此选项错误;
C.一个乙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构成的,所以乙的化学式为,此选项正确;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所以反应生成丙与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1,此选项正确;
故选B。
11. 某密闭容器中只有乙、丙、丁三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了一个化学反应,容器中乙、丙、丁的质量随甲的质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a值为12 B. 甲为生成物
C. 当丁为5g时,容器中乙的质量为11g D. 当甲为2g时,容器中丙与丁的质量之比为12:5
【答案】D
【解析】
【详解】A、据图可知,甲的质量由0增加至8g,甲是生成物,生成甲的质量是8g;乙的质量由10g增加至ag,乙是生成物,生成乙的质量是(a-10)g;丙的质量6g不变,丙没有参加反应或是催化剂;丁的质量由10g减少至0,丁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丁的质量是10g。即丁=甲+乙。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10g=8g+(a-10)g,则a=12。A正确;
B、据图可知,甲的质量由0增加至8g,甲是生成物。B正确;
C、根据化学方程式可计算出,当丁为5g时,容器中参加反应的乙的质量为1g。所以当丁为5g时,容器中乙的质量为12g-1g=11g。C正确;
D、根据化学方程式可计算出,容器中参加反应的丁的质量为2.5g。所以容器中剩余丁的质量为10g-2.5g=7.5g。即当甲为2g时,容器中丙与丁的质量之比=6g:7.5g=12:15=4:5。D不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D。
12. 关于以下三个反应的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 ② ③
A. 反应①的产物均为氧化物 B. 镁着火时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剂扑灭
C. 燃烧不一定需要与氧气接触 D. 三个反应中原子种类均发生改变
【答案】D
【解析】
【详解】A、反应①的产物二氧化碳和水均由两种元素组成且有一种是氧元素,均属于氧化物,故说法正确;
B、镁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燃烧,所以镁着火时不能用CO2灭火器进行灭火,故说法正确;
C、镁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燃烧,所以二氧化碳可支持镁燃烧,因此燃烧不一定要氧气,故说法正确;
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不变,故说法错误。
故选D。
13. 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黄泥水、碘酒都属于溶液 B. 增加溶质可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C. 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D. 一定温度下,食盐的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蔗糖
【答案】B
【解析】
【详解】A、黄泥水是不溶性的固体小颗粒分散于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属于悬浊液,碘酒是碘溶于酒精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A错误;
B、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以使用增加溶质的方法,故B正确;
C、溶液是否饱和与溶液的浓稀没有必然联系,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也可能是饱和溶液,故C错误;
D、一定温度下,食盐的饱和溶液不能再继续溶解食盐,但是可以再溶解蔗糖,故D错误;
故选:B。
14. 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实验 设计
实验目的 A.探究 溶剂种类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 B.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快慢的影响 C.探究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否可燃 D.探究不同催化剂的催化效果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详解】A、两试管中溶质质量、种类相同,溶剂体积、温度一样,溶剂种类不一样,根据溶质溶解的多少可以探究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性强弱,此选项正确;
B、两个烧杯中水的体积相同,只有温度不同,故滴加红墨水后,观察红墨水扩散现象,可以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快慢的影响,此选项正确;
C、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点燃后会燃烧,说明该白烟具有可燃性,此选项正确;
D、探究不同催化剂的催化效果,变量只能是催化剂种类,但两试管中过氧化氢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同,有两个变量,不能探究不同催化剂的催化效果,此选项错误。
故选D。
15. 下列图像分别与选项中的操作相对应,其中合理的是
A. 保持溶液温度不变,向饱和氯化钾溶液中继续加入氯化钾固体
B. 将一定质量KNO3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水分
C. 加热分解两份等质量氯酸钾固体,其中一份中加入少量MnO2
D. 室温下,把NaOH固体和NH4NO3固体分别溶于水中
【答案】D
【解析】
【详解】A、保持溶液温度不变,向饱和氯化钾溶液中继续加入氯化钾固体,不能继续溶解氯化钾固体,溶液的质量保持不变,故A图像不合理;
B、对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溶剂时,由于溶剂减少,溶质也会析出,即溶液一直呈饱和状态;由于温度不变,其溶解度也不变,而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溶解度不变则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B图像不合理;
C、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的速率,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加热分解两份等质量的氯酸钾固体,其中一份中加入少量MnO2,加二氧化锰的分解速率快,至完全反应所需的时间短,但是二者最终生成氧气的质量相等,故C图像不合理;
D、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溶解过程中溶液的温度逐渐降低,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溶解过程中溶液的温度升高,最后都恢复到室温,故D图像合理;
故选:D。
二、填空及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计40分)
16. 2023年10月26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1)空间站内的气体组成和地球上空气基本一致,其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___________。
(2)宇航员所用的“再生水”是收集的尿液和舱内冷凝水经净化系统处理后形成的,可用______检验其是硬水还是软水。
(3)NiFe2O4可作为催化剂将航天员呼出的CO2转化为O2。已知NiFe2O4中Fe元素为+3价,则Ni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___。
(4)空间站科学实验设备中应用了钛合金。工业制钛过程中的一个反应为,则X的化学式为________。
(5)液氢是运载火箭常用的燃料之一、氢气变为液氢时,分子之间的间隔变___________。与化石燃料相比,氢气作为燃料的优点是___________(写一点)。
【答案】16. 氮气##N2 17. 肥皂水 18. +2
19. SO3 20. ①. 减小 ②. 热值高、燃烧产物无污染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氮气约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他占0.03%。空间站内的气体组成和地球上空气基本一致,则含量最多的是氮气。
【小问2详解】
可以使用肥皂水鉴别软水和硬水,加入肥皂水振荡,泡沫多的是软水,泡沫少浮渣多的是硬水。
【小问3详解】
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则Ni的化合价为0-(-2)×4-(+3)×2=+2。
【小问4详解】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反应前有1Ti、4F、4H、2S、8O,反应后有4H、4F、1Ti、2O,则2X中有2S、6O,X为SO3。
【小问5详解】
氢气变为液氢时,物质体积减少,是因为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变小。氢气本身无毒,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约为同质量甲烷的两倍多(热值高),且燃烧后产物是水,不污染空气(无污染)。可用水制取得到(原料来源广)。所以,它被认为是理想的清洁、高能燃料。与化石燃料相比,氢气作为燃料的优点是热值高、燃烧产物无污染等。
17. 建立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的相互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
(1)硒元素被称为“生命的火种”,可提高人体免疫力。由图1可知,硒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
(2)图2表示水、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循环图。从宏观角度看,图中三种物质的组成中都含有____;从微观角度看,图中三种物质都是由______(填“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3)图3中,A、B属于同种元素的原因是______相同。当C中x=16时,该粒子的符号为____。A、D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
【答案】(1)78.96
(2) ①. 氧##氧元素##O ②. 分子
(3) ①. 质子数##核电荷数 ②. S2- ③. MgCl2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图1可知,汉字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则硒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8.96;
【小问2详解】
从宏观角度看,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图中三种物质的组成中都含有氧元素;
从微观角度看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故图中三种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小问3详解】
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种类的为质子数或核电荷数,A、B的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
当C中质子数x=16时,核外电子数=2+8+8=18,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表示16号的硫离子,该粒子的符号为S2-;
A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2,表示镁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2个电子形成带2个单位正电荷的镁离子,则镁元素在化合物中显+2价;D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7,表示氯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7>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带1个单位负电荷的氯离子,则氯元素在化合物中显-1价,根据在化合物中各元素的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故A、D组成化合物氯化镁的化学式为MgCl2。
18. A-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已知A、B是常温下组成元素相同的无色液体;D、E是常温下组成元素相同的无色气体,且均由两种元素组成。图中“—”表示两端的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一步转化关系,反应条件已略去。
(1)写出C在生产、生活中的一种用途___________。
(2)A→B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3)D→E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_。
(4)D、E中有毒的是_____(填化学式),从分子角度解释D、E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_____。
【答案】(1)助燃剂或供给呼吸等(合理即可)
(2)
(3)化合反应 (4) ①. CO ②. 二者的分子构成不同,不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解析】
【分析】A-E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已知A、B是常温下组成元素相同的无色液体。A能转化为B和C,B和C可以相互转化,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氧气和水,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和氧气点燃生成水,则A为过氧化氢,B为水,C为氧气;D、E是常温下组成元素相同的无色气体,且均由两种元素组成,C(氧气)能转化为D,B(水)和D可以相互反应,D和E能相互转化,碳和氧气点燃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二氧化碳和碳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氧气高温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则D为二氧化碳,E为一氧化碳,代入验证,推论合理。
【小问1详解】
C为氧气,氧气可以支持燃烧,可用作助燃剂,氧气还可以供给呼吸;
【小问2详解】
A→B即为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氧气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3详解】
D→E即为二氧化碳和碳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该反应是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的基本反应类型为化合反应;
【小问4详解】
D(二氧化碳)、E(一氧化碳)中有毒的是一氧化碳,化学式为CO;
从分子角度解释D、E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分子构成不同,则二者的化学性质不同,不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19.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1所示,调节杠杆平衡。加热细铜丝团一段时间后,观察到铜丝变黑,杠杆___________(填“左”或“右”)端下沉。
(2)用图2所示装置进行电解水实验。
①实验中B端为电源___________(填“正”或“负”)极。
②该实验说明水是由___________组成的。
(3)用图3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①如图甲所示,通入CO2一段时间后,观察到湿润紫色石蕊试纸变红,原因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解释)。
②如图乙所示,在塑料瓶外点燃高低两支蜡烛,火焰分别与高低两个孔持平。通入CO2一段时间后,观察到___________(填“高”或“低”)处蜡烛先熄灭。
【答案】(1)左 (2) ①. 正 ②. 氢元素和氧元素
(3) ①. ②. 低
【解析】
【小问1详解】
加热细铜丝团一段时间后,观察到铜丝变黑,是因为铜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质量增大,故杠杆左端下沉。
【小问2详解】
①电解水实验中,根据“正氧负氢、氧一氢二”,与B端相连的试管内产生的气体少,为氧气,则实验中B端为电源正极;
②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则该实验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小问3详解】
①如图甲所示,通入CO2一段时间后,观察到湿润紫色石蕊试纸变红,是因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使紫色石蕊试纸变红,化学方程式为:;
②如图乙所示,在塑料瓶外点燃高低两支蜡烛,火焰分别与高低两个孔持平。由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可燃也不助燃,则通入CO2一段时间后,观察到低处蜡烛先熄灭。
20. 溶液在我们生活中有着广泛用途。甲、乙两同学分别进行下列两组实验。
(1)甲同学欲用NaOH固体配制100g10%的NaOH溶液来制作“叶脉书签”。
①为完成实验,除下列仪器外,还须用到的玻璃仪器名称是___________。
②配制该溶液时,需称量___________gNaOH固体,应选择___________(填“10”、“50”或“100”)mL的量筒。
③量取水时,若仰视读数,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会_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2)60℃时,乙同学向质量均为50g的4份水中分别加入一定量的KNO3固体,充分溶解。加入KNO3固体的质量与所得溶液的质量如下表:
实验编号 a b c d
加入KNO3固体的质量/g 45 50 55 60
所得溶液的质量/g 95 100 105 105
①实验a、b、c、d中,一定为饱和溶液的是___________。
②6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KNO3固体的质量为___________g。
③实验a、b、c、d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从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
【答案】(1) ①. 玻璃棒 ②. 10.0 ③. 100 ④. 偏小
(2) ①. cd ②. 110 ③. c=d>b>c
【解析】
【小问1详解】
①配制氢氧化钠溶液,需要的仪器:托盘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和玻璃棒,还缺少的玻璃仪器是玻璃棒,故填写:玻璃棒;
②根据公式:得,配制100g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需氢氧化钠的质量=,故填写:10.0;
水的质量=100g-10g=90g,合90mL,用100mL量筒量取90mL的水,故填写:100;
③仰视读数,读数偏小,量取的实际液体体积偏大,所以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故填写:偏小。
【小问2详解】
①由表格可知,质量均为50g的4份水中分别加入一定量的KNO3固体,所得溶液质量,a、b不断增加,而c、d溶液质量相等,说明c实验所得溶液刚好饱和,d实验所得溶液为过饱和溶液,因此,实验a、b、c、d中,一定为饱和溶液的是cd,故填写:cd;
②由表格可知,60℃时,50g水中最多溶解KNO3固体的质量为55g,因此,100g水中最多溶解KNO3固体的质量为110g,故填写:110;
③由于实验c、d所得溶液是60℃时,KNO3的饱和溶液,所以,实验c、d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60℃时,KNO3的最大,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公式可得,实验a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实验b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因此,实验a、b、c、d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从大到小的顺序为:c=d>b>c;故填写:c=d>b>c。
21. 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如图所示的耐热透明容器探究空气的组成。
(1)实验前,调整活塞到刻度5处并保持自然状态,然后用力向下压活塞,放手后活塞________,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2)实验时,迅速将活塞下压(可迅速提高容器内空气温度)后放手,容器底部的白磷开始燃烧。从燃烧条件分析,迅速下压活塞的目的是___________。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3)该处燃着的白磷会很快熄灭,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 容器内温度降低 B. 容器内氧气不足 C. 容器内产生了二氧化碳
(4)从白磷燃烧直至装置冷却到室温时,活塞的运动过程为___________,如果实验成功,活塞最终将停在刻度___________处(实验中白磷的体积忽略不计)。
(5)白磷量的多少,对实验结果___________(填“有”或“没有”)影响。
【答案】(1)恢复原位
(2) ①. 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白磷的着火点 ②. (3)B
(4) ①. 先上移后下移 ②. 4
(5)有
【解析】
【小问1详解】
用力向下压活塞,则装置中的压强会增大,若装置气密性良好,则放手后,活塞会恢复原位;
【小问2详解】
燃烧的条件:可燃物、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实验时,迅速将活塞下压(可迅速提高容器内空气温度)后放手,容器底部的白磷开始燃烧。从燃烧条件分析,迅速下压活塞的目的是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白磷的着火点;磷和氧气点燃生成五氧化二磷:;
【小问3详解】
该处燃着的白磷放出热量温度不会降低,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不是二氧化碳,燃烧消耗氧气,氧气没了,燃烧熄灭;故选B;
【小问4详解】
从白磷燃烧放出热量,压强变大,活塞上移,反应直至装置冷却到室温时,气体减小,压强减小,活塞下移,故活塞的运动过程为先上移后下移;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白磷燃烧消耗了氧气,故如果实验成功,冷却到室温时活塞将停在刻度4处;
【小问5详解】
白磷少量,消耗氧气的量变少,活塞最终将停在刻度4处之上;白磷过量,保证氧气完全被消耗,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所以白磷量的多少,对实验结果有影响。
三、实验及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计22分)
22. 根据如图所示装置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有标号仪器的名称: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若要控制液体滴加速率,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___(填字母),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3)实验室用A、F装置制取并收集氧气,收集氧气的最佳时机是___________。收集完后,将集气瓶移出水面,___________(填“正放”或“倒放”)在桌面上。
(4)用G装置收集二氧化碳,验满的方法是___________。
(5)已知NH3是一种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在实验室可用加热氯化铵与熟石灰固体混合物的方法来制取氨气。若要制取并收集一瓶氨气,应选择的装置组合是___________(填字母,从A-F中选择)。
【答案】(1) ①. 铁架台 ②. 分液漏斗
(2) ①. C ②.
(3) ①. 待气泡在导气管口连续、均匀地冒出时 ②. 正放
(4)将燃着的木条,放在b导管口,观察木条是否熄灭
(5)AE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图A可知,仪器①为铁架台,故填写:铁架台;由图C可知,仪器②为分液漏斗,故填写:分液漏斗。
【小问2详解】
制取二氧化碳由于是固体和液体在不加热条件下进行,而且要控制液体滴加速率,因此,选择带有分液漏斗不加热的C装置作为发生装置,故填写:C;
碳酸钙与稀盐酸的溶质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故填写:。
【小问3详解】
实验室制取氧气时,刚开始时的气体中混有较多的空气,不易立即收集,当观察到气泡在导气管口连续、均匀地冒出时,才能开始收集气体,这样收集到的氧气的纯度比较高,故填写:待气泡在导气管口连续、均匀地冒出时;
集气瓶内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应正放在桌上,气体密度比空气小,应倒放在桌上,否则气体容易逸散,氧气密度比空气大,集气瓶应正放,故填写:正放。
【小问4详解】
二氧化碳的验满方法是:用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木条熄灭,证明已收集满,G装置的b导管口对应集气瓶口,因此,用G装置收集二氧化碳,验满的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放在b导管口,观察木条是否熄灭,故填写:将燃着的木条,放在b导管口,观察木条是否熄灭。
【小问5详解】
在实验室通常用加热固体氯化铵和熟石灰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氨气,因此需要加热,因此,发生装置选择A装置,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因此氨气只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故填写:AE。
【点睛】本考点主要考查了仪器的名称、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注意事项等,综合性比较强,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
23. 蔗糖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质,化学兴趣小组对蔗糖进行了探究。
探究一:工业制备蔗糖。其制备流程如图所示。
(1)操作a的名称是___________。
(2)上述流程中用活性炭脱色,利用的是其___________性。
探究二:蔗糖组成的探究。兴趣小组成员进行了下述两种不同的实验方案:
【方案一】
(3)小组同学将蔗糖放在氧气中燃烧,检验生成物中有水和二氧化碳,得出结论:蔗糖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有同学认为该方案不合理,实验只能说明蔗糖中一定含有___________元素,不能确定是否含有___________元素。
【方案二】如下图所示,实验开始先通入一段时间氮气,然后关闭弹簧夹,点燃酒精灯给蔗糖加强热。
(4)先通入氮气的目的是___________。
(5)实验时观察到干冷的小烧杯内壁有___________出现,说明蔗糖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
(6)玻璃管中残留有黑色固体,小组同学猜测该黑色固体是单质碳,并继续利用该装置另选试剂进行验证。实验过程和现象如下表:
实验过程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小烧杯中加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往玻璃管中通入氧气,点燃酒精灯加热 玻璃管中黑色固体剧烈燃烧,发出白光;烧杯内___________ 黑色固体是单质碳
写出上述实验过程中烧杯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实验结论】蔗糖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
【拓展交流】
(7)兴趣小组用定量方法准确测量出17.1g蔗糖与足量氧气反应后生成26.4gCO2及9.9gH2O,则蔗糖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填最简整数比)。
【答案】23. 过滤 24. 吸附
25. ①. 碳元素和氢元素 ②. 氧
26. 排净空气以防干扰试验 27. 小水滴
28. ①. 石灰水变浑浊 ②.
29. 72:11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题意,该操作将固液分离,说明是过滤;
【小问2详解】
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有色物质,故填:吸附
【小问3详解】
根据题意,该反应是蔗糖和氧气反应,由于氧气含有氧元素,故无法证明蔗糖一定含有氧元素,而反应后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反应后物质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由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故说明蔗糖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
【小问4详解】
由于装内置有空气,而空气中含有氧气和水蒸气以及二氧化碳,这些物质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这样会干扰实验探究蔗糖的元素组成,故先通氮气排净空气;
【小问5详解】
根据结论是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则说明生成物中有水,因此现象是烧杯内壁出现小水滴;
【小问6详解】
根据实验操作是加热黑色固体,结论是该物质是碳,由碳在氧气找那个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现象是烧杯内的石灰水变浑浊;
该反应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7详解】
26.4gCO2中碳元素的质量是:;9.9gH2O中氢元素的质量是;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质量不变,故生成物中的碳元素和氢元素质量即蔗糖中含有的碳元素和氢元素,故蔗糖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7.2g:1.1g=72:11
四、计算与分析题
24. 小宇在实验室中取10g混有少量杂质的高锰酸钾固体样品加热制取氧气(杂质不反应,也不发生物理变化),实验中固体的质量变化如图。
请分析并计算:
(1)生成氧气的质量为___________g。
(2)计算该样品中高锰酸钾的质量分数。
【答案】(1)0.96
(2)解:设该样品中高锰酸钾的质量为。
答:该样品中高锰酸钾的质量分数为94.8%。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氧气的质量=10g-9.04g=0.96g。故填:0.96。
【小问2详解】
详见答案。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2023-2024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常见的酸和碱 课后练习(答案)

下一篇: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2023~2024八年级下册期中复习——压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