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曹店学校2023-2024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含解析)

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曹店学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
注意事项:
1.化学试卷共两大题17小题,满分40分。化学与物理的考试时间共120分钟。
2.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试题卷”共4页,“答题卡”共2页。
3.请务必在“答题卡”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C-12 O-16 Na-23 Ca-40 Fe-56 Zn-65 Se-79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每小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
一、选择题
1.水是生命之源,下列有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水通过三态变化,实现了自身的天然循环
B.用肥皂水可以区分硬水与软水
C.生活中可以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D.用滤纸过滤可以除去所有的杂质
2.对下列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分析不合理的是( )
A.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收集到的氧气不纯——导管口刚开始有气泡冒出时就进行收集
B.用量筒量取液体时,实际量取的液体体积偏多——俯视读数
C.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集气瓶底炸裂——集气瓶底部没有放少量的水或细沙
D.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时,测量的结果小于五分之一—红磷的量不足
3.钋广泛用于抗静电刷。钋元素的信息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属于非金属元素 B.质子数为84 C.核外电子数为84 D.相对原子质量为209
4.从地沟油中提炼生物柴油是垃圾资源化的方法之一。生物柴油的主要成分是硬脂酸甲酯(C19H38O2),下列有关硬脂酸甲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硬脂酸甲酯属于氧化物
B.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2×19+1×38+16×2
C.其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9:38:2
D.硬脂酸甲酯由19个碳原子、38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
5.2018年“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为"Nature for water"(借自然之力,护绿水青山)。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下列有关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自来水中只含水分子,不含其他粒子 B.利用沉降的方法,将硬水转化成软水
C.洗脸,刷牙时,不间断地放水 D.生活污水实现集中处理和排放
6.用酒精灯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造成试管破裂,可能的原因有:①用酒精灯外焰加热;②试管外壁有水;③试管底部接触灯芯;④试管内的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1/3;⑤没有进行预热就直接集中加热试管内的液体;⑥试管没有倾斜,与桌面约成45°角。你认为原因可能是( )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⑥
7.化学用语书写错误的是(  )
A.汞元素﹣﹣Hg B.铵根﹣﹣NH4
C.2个氢原子﹣﹣2H D.氦气﹣﹣He2
8.垃圾分类开始正式走进我们的生活。日常生活中的下列物质能够放入绿色可回收垃圾箱中的是( )
A.日光灯 B.螃蟹壳 C.空矿泉水瓶 D.医用药瓶
9.下列化学符号中关于“2”的意义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表示2个一氧化碳分子 B. :表示二氧化氮中含有2个氧原子
C. :表示1个钙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 D.:表示氧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为+2
10.人们在加油站加油,经常能闻到汽油的气味,其原因是( )
A.分子的质量很小 B.分子间有间隔
C.分子由原子构成 D.分子在不断运动
11.今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题是“众生的地球”,下列做法与该主题不符的是( )
A.分类回收处理生活垃圾 B.城市公园内焚烧落叶
C.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后排放 D.倡导市民低碳出行
12.化学符号表示不同的意义,下列化学符号中,表示2个水分子的是( 5分 )
A.2H2 O B.2OH- C.H2O D.2H2O2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28分)
13.(5分 )阅读下面科普短文,依据文章内容问答下列问题:
(一)随着工业生产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排入大气中的CO2越来越多,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家用天然气主要成分是CH4,燃烧时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减少CO2排放,实现碳中和,已成为全球共识。碳替代、碳减排、碳封存、碳循环是实现碳中和的4种主要途径。科学家预测,到2050年,4种途径对全球碳中和的贡献率如图1。CO2的吸收是碳封存的首要环节,常选用NaOH、氨水、一乙醇胺等作吸收剂。在研究膜吸收法吸收CO2时,研究人员通过实验比较了一乙醇胺、二乙醇胺、氨基乙酸钾3种吸收剂对烟气中CO2的脱除效果,其结果如图2。
(1)家用天然气是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它燃烧的符号表达式为 。自然界中能吸收二氧化碳的途径主要是 。
(2)由图1可知,到2050年,对全球碳中和贡献率最大的途径是 。补充一条你在生活中能为达到碳中和力所能及的事情: 。
(3)由图2可知,随烟气流速增大,CO2脱除效果 (填“增强”或“减小”)。
(4)对比图2中三条曲线,得出的结论是:在实验研究的烟气流速范围内,当烟气流速相同时, 的CO2脱除率最高。
(二)全球能源生产正向“氢能经济”转型,以CO2和可再生生物资源(如纤维素等)为原料生产氢气已成为能源研究的重点。如图是某新型能源转换与利用模式示意图:
(5)该模式中涉及的能源转化依次为:太阳能→生物质能→氢能→ 能。
(6)该系统中循环使用的物质是 。
(7)与耗费电能制氢气相比,该模式制取氢气的主要优点是 。
14.( 8分 )某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学习空气的知识后,想对“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进行再探究。
【回顾历史】(1)1774年,拉瓦锡通过用金属汞在空气中加热生成氧化汞等实验,该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
(2)如图1的微粒示意图可简单表示金属汞与氧气反应的过程,请在反应中方框内画出正确的图示 。
【提出问题】实验室常用红磷燃烧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装置如图2),实验中装置内部的情况是怎样的,用红磷燃烧的方法为什么不能准确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进行实验】查阅资料后,学习小组进行如下实验:
(1)将数显设备(电脑等)、三种传感器(压强、温度、O2浓度)、测量装置(反应容器为蒸馏水瓶)按图3所示进行连接。
(2)打开导管活塞,向烧杯内加入适量的水,双手紧贴蒸馏水瓶外壁, ,则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3)打开瓶口橡皮塞,加水并调节使蒸馏水瓶和烧杯内液面相平,关闭活塞,打开并调试好传感器和数显设备。用酒精灯将足量的红磷点燃,立即将燃烧匙伸入瓶中并塞紧橡皮塞。
(4)燃烧结束后,装置冷却到室温,打开导管活塞,待瓶内液面不再上升后再向烧杯内加入一定量的水,使烧杯和瓶内的液面相平。在数显设备上得到的曲线图(纵坐标为O2浓度,横坐标为时间,压强和温度曲线仅表示该段时间内对应的变化情况)如图4所示。
【数据分析】
①压强曲线A点表示红磷开始在集气瓶中燃烧,主要判断依据是: 。
②压强曲线CD段降低的原因是 。
③压强曲线EF段略低于OA段是因为 。
【实验结论】用红磷燃烧的方法不能准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因是 。
【反思拓展】甲同学认为应该将蒸馏水瓶液面上的容积划分为5等分并加以标记,乙同学认为没有必要,理由是 。
15.( 5分 )学完质量守恒定律后,小虹和小桥同学想用实验验证“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进行了如下科学探究活动,请回答下列问题及填写相关空白。
【验证结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制订计划】小虹同学设计的实验装置和所用的药品如图A所示,小桥同学设计的实验装置和药品如图B所示。
【实验方案A】
(1)小虹同学在底部铺有细沙的锥形瓶中,放入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在锥形瓶口的橡胶塞上安装一根玻璃管,在其上端系牢一个小气球,并使玻璃管下端能与红磷接触。将带有玻璃管的橡胶塞安装在锥形瓶上并放在托盘天平上用砝码平衡。然后取下锥形瓶,将橡胶塞上的玻璃管放到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至红热后,迅速用胶塞将锥形瓶塞紧,并引燃红磷,随后观察到锥形瓶内红磷燃烧了,瓶上气球的变化是: ;冷却后再重新放到天平上,天平指针指向分度盘中央,此反应中小气球在调节装置内气压,防止胶塞弹开的同时,还有一个目的是使装置 。
【实验结论一】小虹同学通过上述实验得出和质量守恒定律一样的结论。
【实验方案B】
(2)小桥同学取下小烧杯并将其倾斜使小试管中的过氧化氢溶液进入小烧杯中,实验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再把小烧杯放回托盘天平上,天平平指针 (填“偏左”“偏右”“指向分度盘中央”)。
【实验结论二】
(3)小桥认为该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故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请判断他的结论是否正确: (填“是”或“否”)。
【交流评价】小虹认为小桥在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实验装置应密闭,这样就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了。
【拓展延伸】
(4)将化学实验图像化也是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原理的好方法。若用本图像来记录小虹同学的实验,则纵坐标不可以表示______。(填字母)
A.装置内氧元素的质量 B.装置内物质总质量
C.装置内的氧分子总数 D.装置内的原子总数
16.( 5分 )小丽同学欲通过实验证明“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这一命题.她设计并完成了下表所示的探究实验:
请你帮小丽同学填写上表中未填完的空格.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或总结
结论 总结
实验一 取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有气泡产生,木条不复燃 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但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实验二 向盛水的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没有明显现象
实验三 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
【评价与反思】小英同学认为仅由上述实验还不能完全得出表内的“总结”,她应补充设计了两个方面的探究实验,最终完成了对“命题”的实验证明.这两个方面的实验操作分别是: .
17.( 5分 )一般大地震后,为了预防疫情,防疫人员使用了各种消毒剂对环境进行消毒。亚氯酸钠(NaClO2)是一种重要的消毒剂。试计算:
(1)一个亚氯酸钠分子共含有_____个原子;其中Na、Cl、O三种元素的质量之比为_____。
(2)现要配制质量分数为16%的亚氯酸钠消毒液1500kg,需要亚氯酸钠_____kg。
参考答案与解析
1.D
【详解】A、水通过三态变化,实现了自身的天然循环,故A正确;
B、用肥皂水可以区分硬水与软水,其中泡沫多的是软水,泡沫少的是硬水,故B正确;
C、生活中可以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故C正确;
D、过滤可以除去水中不溶性的杂质,而不能用滤纸过滤除去所有的杂质,故D错误.
故选D.
2.B
【详解】A、刚开始有气泡冒出时就进行收集,会收集到仪器内原有的空气,导致氧气不纯,故正确;
B、量筒量取液体时,俯视读数读数偏大,会造成所得液体实际值偏小,故错误;
C、铁丝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反应后的高温生成物若直接溅落在集气瓶底,瓶底会炸裂,应在实验前放入少量的水或铺一层细沙,故正确;
D、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时,如果红磷量不足,不能将氧气全部耗尽,会使结果小于五分之一,故正确;
故选B。
3.A
【详解】A. 钋属于金属元素,错误;B. 原子序数在数值上等于原子内的质子数,钋的原子序数为84 ,质子数为84,正确;C. 原子序数在数值上等于原子内的质子数,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故钋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84,正确;D. 钋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09,正确。故选A。
4.B
【分析】A、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据此分析;
B、相对分子质量等于构成该分子的所有原子的质量之和,据此分析;
C、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等于分子中各原子的个数与对应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乘积之比,据此分析;
D、分子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每个该分子中含有此原子的个数,据此分析。
【详解】A、硬脂酸甲酯(C19H38O2)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故该选项说法错误;
B、由硬脂酸甲酯的的分子式可知,一个该分子由19个碳原子、38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所以硬脂酸甲酯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19+1×38+16×2,故该选项的说法正确;
C、硬脂酸甲酯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9):(1×38):(16×2)≠19:38:2,故该选项说法错误;
D、该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而不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故该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氧化物的概念、化学式的意义以及计算,明确氧化物中只含有两种元素是判断含氧化合物是否为氧化物的关键,这也是该题的易错点。
5.D
【详解】A、自来水是混合物,含有其他粒子,故错误;
B、沉降法只能除去难溶性的杂质,不能降低水的硬度,故错误;
C、洗脸,刷牙时,不间断地放水会浪费水资源,故错误;
D、生活污水实现集中处理和排放可以减少环境污染,故正确。故选D。
6.C
【分析】
【详解】用酒精灯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造成试管破裂,可能的原因有:试管外壁有水导致试管受热不均匀;灯芯温度高,试管底部接触灯芯,会使试管炸裂;没有进行预热就直接集中加热试管内的液体,使试管受热不均匀。故选C。
7.D
【详解】A、汞元素的元素符号为Hg,故正确;
B、铵根的写法是NH4,故正确;
C、由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2个氢原子表示为:2H,故正确;
D、氦气是单原子分子构成,其化学式为He,故错误。
故选D。
【点睛】当元素符号中含有两个字母时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应小写。
8.C
【分析】可回收垃圾主要包括旧书旧报纸、金属、塑料制品、布料、玻璃等。
【详解】A、日光灯属于有害垃圾,不符合题意;
B、螃蟹壳属于厨余垃圾,不符合题意;
C、空矿泉水瓶属于可回收垃圾,符合题意;
D、医用药品属于有害垃圾,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B
【详解】A.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所以:表示2个一氧化碳分子,此选项正确;
B.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分子中所含有的原子个数,所以:表示一个二氧化氮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此选项错误;
C.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离子所带的电荷数,所以:表示1个钙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此选项正确;
D.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元素的化合价,所以:表示氧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为+2,此选项正确;
故选B。
10.D
【详解】走过加油站附近,闻到汽油的味道,这是由于汽油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汽油的气味。
故选D。
11.B
【详解】A、垃圾分类处理利于保护环境,故A正确;
B、焚烧秸秆污染空气,不利于保护环境,故B错误;
C、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后排放利于保护环境,故C正确;
D、倡导市民低碳出行,可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故D正确。
故选B。
12.A
【详解】A、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该粒子的个数,故2H2O表示2个水分子,故A正确;
B、2OH-表示2个氢氧根离子,故B错误;
C、H2O表示水这种物质、1个水分子两种含义,不符题意,故C错误;
D、2H2O2表示2个过氧化氢分子,与题意不符,故D错误;
故选A。
13.(1) 混合物
光合作用
(2) 碳替代 绿色出行,少乘私家车
(3)减小
(4)氨基乙酸钾
(5)电
(6)二氧化碳/CO2
(7)节约能源
【详解】(1)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除此之外还含有一氧化碳等物质,故为混合物;
甲烷燃烧是甲烷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故符号表达式为:;
自然界中能吸收二氧化碳的途径主要是植物的光合作用;
(2)由图1可知,碳替代对全球碳中和的贡献率是 47% ,所占比例最大,故填:碳替代;
在生活中能为达到碳中和力所能及的事情,如骑自行车上学,出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3)由图2可知,随烟气流速增大,三种物质对二氧化碳的脱除率都在降低,故随烟气流速增大,CO2脱除效果减小;
(4)对比图2中三条曲线,当烟气流速相同时,氨基乙酸钾对二氧化碳的脱除率最高,一乙醇胺次之,二乙醇胺对二氧化碳的脱除率最小,因此得出的结论是:在实验研究的烟气流速范围内,当烟气流速相同时,氨基乙酸钾对烟气中CO2的脱除效果最好;
(5)该模式中涉及的能源转化依次为:太阳能→生物质能→氢能→电能;
(6)通过观察模式示意图可知该系统中循环使用的物质是二氧化碳;
(7)与耗费电能制氢气相比,该模式制取氢气的主要优点是:节约能源。
14. 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松手后导管内形成一段水柱 A点对应的氧气浓度开始降低 完全反应后不再放热,温度降低 烧杯内液面低于蒸馏水瓶中液面 红磷燃烧不能将装置中空气中的氧气耗尽 氧气的体积含量可在数显设备上直接显示(或氧气的体积含量可根据压强变化数值计算)
【详解】(1)金属汞在空气中加热生成氧化汞,化学方程式为:;
(2)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方框内正确的图示为:;
[进行实验]
(2)打开导管活塞,向烧杯内加入适量的水,双手紧贴蒸馏水瓶外壁,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松手后导管内形成一段水柱,则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故填: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松手后导管内形成一段水柱;
[数据分析]
①红磷开始在集气瓶中燃烧时,氧气开始消耗,A点对应的氧气浓度开始降低,故填:A点对应的氧气浓度开始降低;
②压强曲线CD段降低的原因是完全反应后不再放热,温度降低,故填:完全反应后不再放热,温度降低;
③红磷燃烧消耗完氧气后,装置冷却后,水会从烧杯进入集气瓶内,会导致烧杯内液面低于蒸馏水瓶中液面(烧杯和蒸馏水瓶中液面不相平) ,故填:杯内液面低于蒸馏水瓶中液面;
[实验结论]
用红磷燃烧的方法不能准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因是红磷燃烧不能将装置中空气中的氧气耗尽,故填:红磷燃烧不能将装置中空气中的氧气耗尽;
[反思拓展]
此装置连接着数据分析系统,实验结束后,氧气的体积含量可在数显设备上直接显示(或氧气的体积含量可根据压强变化数值计算) ,故填:氧气的体积含量可在数显设备上直接显示(或氧气的体积含量可根据压强变化数值计算)。
15.(1) 先变大后变小,比原来更小(或先变大后变瘪) 密闭
(2) 偏右
(3)否
(4)C
【详解】(1)红磷燃烧放热,导致压强增大,气球膨胀,完全反应后冷却至室温,氧气消耗,导致压强减小,气球收缩,瓶上气球的变化是先膨胀后缩小;若刚刚实验中玻璃管上方没有系小气球,那么在瓶内红磷燃烧时,将其放在天平上,由于红磷燃烧放热,导致瓶内部分气体膨胀逸出,导致天平指针偏右;此反应中小气球在调节装置内气压,防止胶塞弹开的同时,还有一个目的是使装置密封;
(2)小桥同学取下小烧杯并将其倾斜使小试管中的过氧化氢溶液进入小烧杯中,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实验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由于反应过程中产生了氧气,装置没有密封,所以天平指针向右偏转;
(3)他的结论不正确,天平的指针偏右,是因为反应生成的氧气逸出装置,如果是密封装置,则天平指针不偏转;
(4)由图像可知,纵坐标不会随着横坐标的变化而变化,
A、装置内氧元素的质量不变,不符合题意;
B、装置内物质总质量不变,不符合题意;
C、装置内的氧分子总数增多,符合题意;
D、装置内的原子总数不变,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6. 产生氧气慢 二氧化锰不能使水分解产生氧气 向盛有5%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有大量气泡产生,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称量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质量;验证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化学性质不发生改变
【分析】根据催化剂的作用是加快了反应的速度,并不能使不反应的物质发生反应;在验证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时,可设计对比实验,利用对比实验说明二氧化锰能加快反应的速度,且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质量的化学性质保持不变。
【详解】催化剂的作用是加快了反应的速度,并不能使不反应的物质发生反应,所以,实验一中,过氧化氢也会分解只是速度慢;过氧化氢自然分解时生成水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实验二中,我们知道水在通常情况下不分解,加入二氧化锰没有明显现象,说明了二氧化锰不能使水分解产生氧气;对比上面两个实验,要得到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分解的结论,只要向盛有5%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如果有大量气泡产生,带火星的木条迅速复燃,说明了二氧化锰加快了过氧化氢的分解速度;
要证明二氧化锰是该反应的催化剂,还需要证明二氧化锰在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故填:称量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质量;验证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化学性质不发生改变。
17. 4 46:71:64 240
【详解】(1)1个亚氯酸钠分子是由1个钠原子、1个氯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因此一个亚氯酸钠分子共含有4个原子;由于元素的质量比等于其相对原子质量和的比,所以亚氯酸钠中Na、Cl、O三种元素的质量之比为23:35.5:(16×2)=46:71:64;故答案为:46:71:64。
(2)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需要亚氯酸钠的质量为1500kg×16%=240kg,故答案为:240。
【点评】此题是有关化学式意义及应用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化学式相关的基本计算,属基础性知识考查题。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黑龙江省绥化市明水县2023-2024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含解析)

下一篇:广东省汕尾市陆河县新田中学2023-2024上学期九年级期中化学试卷(图片版 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