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庆云县渤海中学2023-2024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物理试题(含解析)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次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3分×16=48分)
1.下列物理量中,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
A.人步行的速度约为1.2m/s
B.正常情况下,人的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约为1min
C.1元硬币的直径约为2mm
D.一张课桌的高度约为150cm
2.星期天,小明与爸爸开车出行,在十字路口看见了红灯,停车等待,小明看着窗外旁边的汽车,突然发现他所坐的车向前移动,急忙向爸爸喊停车,爸爸说车没动.若爸爸判断正确,则爸爸和小明分别选的参照物可能是(  )
A.旁边向前移动的汽车,地面 B.地面、旁边向前移动的汽车
C.旁边向后移动的汽车、地面 D.地面、旁边向后移动的汽车
3.甲、乙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甲、乙通过的路程之比为3:2,所用的时间之比是2:1,则甲、乙的速度之比是
A.3:2 B.3:1 C.3:4 D.4:3
4.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B.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见声音
C.物体的振动一旦停止,发声也随之停止
D.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最快
5.下列声现象的叙述中与图中情景相符的是(  )
A.拨动琴弦发出悠扬的琴声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禁鸣喇叭”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C.倒车雷达是利用次声波传递信息
D.蝙蝠利用发出的次声波导航
6.用手握住正在发声的自行车车铃,你就听不到铃声了,原因是(  )
A.手吸收了声音
B.手使车铃停止了振动
C.手挡住了声音
D.手太用力了
7.一辆汽车从甲地驶往乙地,共用了一个小时时间,前20分钟内的平均速度是30km/h,后40分钟内的速度是60km/h,则该汽车在这1小时内的平均速度是
A.35km/h B.40km/h C.45km/h D.50km/h
8.如图是几种声音输入到示波器时显示的波形,音调和响度都相同的是
A.甲和乙 B.甲和丙 C.甲和丁 D.乙和丙
9.一辆摩托车做直线运动,1s内走10m,2s内走20m,3s内走30m……,则此车的运动是( )
A.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B.一定是变速直线运动
C.可能是匀速直线运动
D.以上答案都不正确
10.根据如图所示声音的波形判断,属于噪声的是
A. B.
C. D.
11.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做匀速直 线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 )
A.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
B.经过6s,甲在乙前面1.2m处
C.以甲为参照物,乙向东运动
D.以乙为参照物,甲向东运动
12.下图是两物体做直线运动的s-t图象,分析图象,选出说法正确的选项
A.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出发 B.两物体往同一方向行驶
C.两物体在t=30s时刻相遇 D.两物体运动速度大小相等,都是10m/s
13.甲、乙两车分别从P、Q两点同时同向运动,P、Q两点间的距离为s,它们的s-t图像分别如图(a)、(b)所示,经过6s甲、乙相遇。则(  )
A.,s=16m B.,s=8m
C.,s=16m D.,s=8m
14.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沿同一直线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 t图象分别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分析可知( )
A.v甲=0.6 m/s,v乙=0.4 m/s B.经过6 s两小车一定相距6.0 m
C.经过6 s两小车一定相距4.8 m D.经过6 s两小车可能相距2.4 m
15.甲同学在一根18米的已供水的自来水管的一端敲一下水管,乙同学在水管的另一端贴近管壁,可听到(  )(已知声音在铁、水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依次为5200m/s,1500m/s,和340m/s,人耳能分清前后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要大于0.1s)
A.一次敲击声 B.两次敲击声 C.三次敲击声 D.无法确定
16.男低音歌手独唱时由女高音歌手轻声伴唱,下面对二人声音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男声”音调低、响度小;“女声”音调高、响度大
B.“男声”音调高、响度大;“女声”音调低、响度小
C.“男声”音调高、响度小;“女声”音调低、响度大
D.“男声”音调低、响度大;“女声”音调高、响度小
二、填空题(1分×15=15分)
17.在医院的走廊和病房通常悬挂“肃静”的警示牌,这种让人们保持肃静的做法属于在 处减弱噪声。
18.16.5dm= nm;6min= h= s;108km/h= m/s。
19.写出每个刻度尺所测物体的长度上: 下: 。
20.如图,停表的读数是 s。
21.小聪一家去北京旅游,在北京市郊公路的十字路口,他看到如图所示的交通标志牌,标志牌上的数字“40”表示的意思是 ,汽车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从此标志牌处匀速到达北京,最快需要 h。
22.有一位同学用毫米刻度尺先后四次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测量结果是1.41厘米,1.52厘米,1.42厘米,1.44厘米,根据记录分析,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测量结果有错误的是 ,物体的长度是 。
23.上课铃响了,同学们迅速回到教室,这是利用声音可以传递 。课堂上有的教师利用扩音器上课,这是为了增加声音的 。
三、实验题(2分×12=24分)
24.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甲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① ;② 。
(2)如图乙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将听到声音逐渐变小,并由此推理可知: 。
25.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
(1)该实验的实验原理是 ;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较长且保持坡度较 (填“大、小”);
(3)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sAB= cm,tBC= s,vAC= m/s;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 (填“大或小”)。
26.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上表所列9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于是借来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
编号 材料 长度(cm) 横截面积(mm2)
A 铜 60 0.76
B 铜 60 0.89
C 铜 60 1.02
D 铜 80 0.76
E 铜
F 铜 100 0.76
G 钢 80 1.02
H 尼龙 80 1.02
I 尼龙 100 1.02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 的三根琴弦进行实验;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 的三根琴弦进行实验。表中有的材料规格还没填全,为了验证猜想三,必须知道该项内容。请在表中填上所缺数据:80、1.02;
(2)随着实验的进行,小华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可能还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必须进行的操作是:改变琴弦的松紧程度;
(3)本实验的研究方法是: 。
四、计算题(5分+8分=13分)
27.从上海到南京的D412次动车组运行时刻表如表Ⅱ所示
表II:D412次动车组
项目 上海 苏州 常州 南京
到站时间 09︰51 10︰32 11︰45
发车时间 09︰15 09︰53 10︰34
里程/km 0 84 165 300
问题:从苏州到常州,D412次动车组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8.如图所示,轿车从某地在高速公路上往南宁方向匀速行驶,当到达A地时,车内的钟表显示为10h15min,到达B地时,钟表显示为10h45min。求:
(1)轿车从A地到B地用多少时间?
(2)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
(3)若轿车仍以该速度继续匀速行驶,从B地到南宁需要多长时间?
1.A
【详解】A.人的步行速度约为
4km/h=4×m/s≈1.1m/s
故A符合题意;
B.正常情况下,人的脉搏1min跳动的次数在75次左右,所以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约为1s,故B不符合题意;
C.中学生大拇指的宽度约为2cm,一元硬币的直径与此差不多,在2cm即20mm左右,故C不符合题意;
D.中学生的身高在160cm左右,课桌的高度大约是中学生身高的一半,在80cm左右,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D
【详解】判断物体静止还是运动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小明的爸爸说自己的车没有动,是选择地面为参照物的;小明观察窗外旁边的汽车,发现自己的车向前移动,是选择旁边向后移动的汽车为参照物的.故选D.
3.C
【分析】已知通过的路程之比和所用时间之比,根据公式v=可求速度大小之比.
【详解】乙的速度之比:====,故选C.
4.C
【详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故A错误;人耳是有一定听觉范围的,频率在20~20000Hz之间,响度达到0dB以上的声音,人耳才有可能听得到,故B错误;物体的振动一旦停止,发声也随之停止,故C正确;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空气中传播最慢,故D错误,故选C.
5.A
【详解】A.一切正在振动的物体都在发声,拨动琴弦时琴弦会发生振动而发出悠扬的琴声,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A符合题意;
B.“禁鸣喇叭”是防止噪声的产生,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B不符合题意;
C.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反射测距在原理帮助司机判断车与障碍物的距离,属于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故C不符合题意;
D.蝙蝠既能发出超声波,也能听到超声波,它是利用超声波反射来导航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B
【详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手握车铃,车铃停止振动,就听不到铃声了。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D
【详解】前20分钟内的路程
s1=v1t1=30km/h×h=10km,
后40分钟内的路程
s2=v2t2=60km/h×h=40km,
该汽车在这1小时内的平均速度
v==50km/h,
故选D。
8.A
【详解】由图象可知,相同时间内,甲、乙、丁振动的次数相同,丙振动的次数更少;即甲、乙、丁振动的频率相同,丙振动频率小;甲乙丙的振幅相同,故响度相同,丁的振幅小,所以响度小,综上所述所以音调相同的是甲和乙,故A正确.
甲振幅最小,乙和丙振幅相同,故乙和丙响度相同.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睛】音调跟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响度跟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越多,频率越大;偏离原位置越远,振幅越大.
9.C
【详解】从表面上看,摩托车每1 s内的路程都相等,但每0.1 s内通过的路程是否一定相等呢?在其他任何相等的时间内的情况又如何都不得而知,因此不能确定“摩托车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故无法确定其运动情况.
10.C
【详解】ABD.乐音是指发声体有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其波形图有规律,故ABD不符合题意;
C.噪声是指发声体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其波形图无规律,故C符合题意.
11.D
【详解】A.比较两车速度的大小关系,可采取两种方法:①取时间相同,然后比较路程,路程长的速度大;②取路程相同,然后比较时间,时间短的速度大,从图中可得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A说法错误;
B.由s-t图象:得出两小车在6s内的路程分别为1.2m和0.5m,甲在乙前0.7m,B说法错误.
CD.由图象可知: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则以甲为参照物,乙在向西运动,以乙为参照物,甲在向东运动,C说法错误,D说法正确。
12.C
【详解】A.乙物体从原点出发,甲物体从距离原点100m的位置出发,故错误;
B. 乙物体向正方向运动,甲物体向负方向运动,两物体相向行驶,故错误;
C.甲.乙两物体在t=30s时刻都运动到100m处,因此相遇在100m处,故正确;
D.乙物体速度是: ,甲物体的速度是:,故错误.
故选C
13.D
【详解】如图(a)、(b)所示,在6s内,甲的路程为4m,乙的路程为12m,故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两者运动的轨迹如图所示:
故P、Q两点间的距离为为
s=s乙-s甲=12m-4m=8m
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4.D
【详解】图象中横纵坐标表示的是时间,纵坐标上表示路程;
A.由图可知,当t=6s时,甲通过的路程为s甲=3.6m,乙车通过的路程为s乙=1.2m,
则,,故A错误;
BCD.由图象可看出:经过6s,甲车的路程是3.6m,乙车的路程是1.2m,
若两车运动方向相同,则两车相距3.6m﹣1.2m=2.4m,
若两车运动方向相反,则两车相距3.6m+1.2m=4.8m,故BC错误,D正确;
故选D.
15.A
【详解】管长s=18m,空气中的声速是v声=340m/s,在水中的速度是1500m/s,在铁管中的速度是5200m/s
故在空气中的时间:;
在水中的时间:
在钢管中的时间:
由上可以知道;任何两次的时间间隔都小于0.1s,故只听到一次声音.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
16.D
【详解】歌手表演时,主唱的人声音大,伴唱的人声音小,即独唱的男低音歌手响度大,伴唱的女高音歌手响度小;由于男低音歌手声音低沉,所以音调低,女高音歌手声音尖细,所以音调高,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7.声源
【详解】“肃静”是不让说话,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18. 1.65×109 0.1 360 30
【详解】[1]因为1dm=108nm,所以
16.5dm=16.5×108nm=1.65×109nm
[2]因为1h=60min,所以
[3]因为1min=60s,所以
6min=6×60s=360s
[4]因为1m/s=3.6km/h,所以
19. 2.33 2.3
【详解】[1]上面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物体左端与1.00cm刻度线对齐,右端在3.3cm刻度线偏右一些,故读数为
3.33cm-1.00cm=2.33cm
[2]下面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物体左端与1.0cm刻度线对齐,右端在3cm刻度线偏右一些,故读数为
3.3cm-1.0cm=2.3cm
20.126
【详解】在停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2”和“3”之间,偏向“2”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2min;在停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分针没有过半格,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6s,即停表的读数为
t=2min6s=126s
21. 汽车的行驶速度不能超过40km/h 1.5
【详解】[1]标志牌上的数字“40”表示的意思:汽车的行驶速度不能超过40km/h。
[2]“北京60km”是指从该标志牌到北京还有60km;从此标志牌处到达北京最快需要的时间
=1.5h
22. 1mm 1.52cm 1.42cm
【详解】[1]以1.41厘米为例,结果的最后一位是估计的,前一位就是读到的分度值,由正确的测量结果可知,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2]从四个测量结果看,1.52mm的数据是错误的记录,因为准确值与其它三次不同。
[3]为了减小误差,应该求三次测量的平均值,即物体的长度为
23. 信息 响度
【详解】[1]声音即可传递信息,又可以传递能量;上课铃响了,同学们迅速回到教室,这是利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2]扩音器是一个能够改变声音大小的设备;声音的响度指的是声音的大小。声音经过扩音器后响度变大,所以课堂上有的教师利用扩音器上课,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
24. 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真空不能传声
【详解】(1)[1][2]由图可知,当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说明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发生了振动,而我们并没有直接敲响左边的音叉,证明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给左边的音叉的,且将能量也传递给左边的音叉。
(2)[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用抽气机将瓶内的空气抽出,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能传播声音的空气越来越少,所以闹钟声会逐渐减弱;如果把瓶中的空气完全抽出来,瓶内就成了真空,没有了将声音传出瓶外的介质,所以我们不能听到闹钟声。这说明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25. 小 5.0 1 0.03 大
【详解】(1)[1]平均速度是指某段时间内的路程与这段时间的比值,所以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为。
(2)[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为便于准确测量小车运动时间,斜面坡度应较小。
(3)[3]小车通过AB段的距离为
sAB=10.0cm-5.0cm=5.0cm
[4]小车通过BC段的时间为
tBC=15︰35︰23-15︰35︰22=1s
[5]小车通过AC段的路程为sAC=10.0cm,时间为tAC=3s,故平均速度为
(4)[6]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会使得所测时间偏小,根据可知,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大。
26. 80 1.02 A、B、C A、D、F 控制变量法
【详解】(1)[1][2]80是琴弦的长度,1.02是琴弦的横截面积,将其填入对应表格中即可。
[3]要探究音调高低与琴弦的横截面积的关系,需要选用长度和材料相同,横截面积不同的A、B、C三根琴弦进行实验。
[4]要探究音调高低与琴弦的长度的关系,需要选用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长度不同的A、D、F三根琴弦进行实验。
(3)[5]本实验中影响琴弦音调高低的因素有多个,故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
27.131.4km/h
【详解】解:根据表中数据可知,从苏州到常州,D412次动车组的路程为
s=165km-84km=81km
时间为
t=10︰32-09︰53=37min
所以平均速度为
答:从苏州到常州,D412次动车组的平均速度是131.4km/h。
28.(1)0.5h;(2)80km/h;(3)45min
【详解】解:(1)轿车从A地到B地所用时间为
t1=10h45min-10h15min=30min=0.5h
(2)轿车从A地到B地的路程为
s1=100km-60kn=40km
故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为
(3)从B地到南宁的路程为s2=60km,所需时间为
答:(1)轿车从A地到B地所用时间为0.5h;
(2)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为80km/h;
(3)若轿车仍以该速度继续匀速行驶,从B地到南宁需要45min。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Unit 3 单元拓展阅读训练 2023—2024 牛津上海版(试用本) 英语九年级下册(含解析)

下一篇:2023-2024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九年级(上)期末数学试卷(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