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溶液 2023-2024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答案)

第九单元 溶液 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B.含同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C.合金的硬度一般比成分金属大,熔点一般比成分金属低
D.饱和溶液中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
2.分别取少量物质放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
A.味精 B.植物油 C.白糖 D.食盐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用乙醇的质量分数为75%的医用酒精作消毒剂
B.用X射线检查肠胃病时,让病人服用的钡餐是硫酸钡的悬浊液
C.一般情况下纯金属的熔点比组成其合金的熔点低
D.把面粉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
4.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冷却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有晶体从溶液中析出
B.黄铜片与铜片互相刻画,黄铜片上有明显的划痕
C.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将锌粒放入稀硫酸中,生成的气体有刺激性气味
5.医疗上用的生理盐水是0.9%的氯化钠溶液.若在实验室配制0.9%的氯化钠溶液100g,下列配制过程正确的是(  )
A.用托盘天平称量0.9g氯化钠 B.用量筒量取100g水
C.把食盐倒入量筒中搅拌溶解 D.用烧杯量取91g水
6.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t2℃ 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
B.P点表示t1℃ 时,a、c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C.将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降温的方法
D.t2℃时,将30g 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搅拌,得到80g a的饱和溶液
7.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溶液温度明显降低的是(  )
A.浓硫酸 B.硝酸铵 C.氯化钠 D.氢氧化钠
8.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生成白色氧化镁固体
B.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C.硝酸铵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
D.将二氧化碳通入装有干燥的紫色石蕊试纸的试管中,试纸变成红色
9.分析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
A.乙醇和甲烷燃烧的产物均为CO2 和H2O,所以二者元素组成一定相同
B.化合物中含不同种元素,所以含不同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
C.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改变,则分子种类改变的一定是化学变化
D.溶液的具有均一性、稳定性,所以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10.夏日里想随时喝到凉爽的饮料,可以自制化学“冰箱”,即把一种化学试剂放入一定量的水中,就可以形成一种低温小环境.这种试剂可以是下列物质中的(  )
A.食盐 B.蔗糖 C.硝酸铵 D.熟石灰
11.如图是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时,将a的不饱和溶液升高温度变为饱和溶液
B.t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c>b>a
C.t2℃时,a、c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都是20%
D.将等质量t3℃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都降温到t2℃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b>a=c
12.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的是(  )
A.面粉 B.苏打粉 C.花生油 D.牛奶
13.为探究硝酸钾的溶解性,进行了如图实验(见图Ⅰ),结合KNO3溶解度曲线(见图Ⅱ)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溶液②、溶液④一定是饱和溶液
B.溶液①、溶液③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溶液②、溶液③的质量:③>②
D.溶液②、溶液③溶液④的溶质质量分数:③>②=④
14.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t1℃时,A,C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
B.t2℃时,把50gA放入50g水中能得到A的饱和溶液,其中溶质和溶液的质量比为1:3
C.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B=C>A
D.将t1℃时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升高温度
二、非选择题
15.A,B,C三种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请回答:
(1)P点表示的意义为   ;
(2)t2℃时,将18gA物质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g;
(3)将t3℃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三种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4)A中混有少量的B,要提纯得到A,应采用的结晶方法是   (填降温或蒸发溶剂)。
16.赤铁矿石的主要成分为氧化铁。将10g赤铁矿石样品(杂质既不溶于水,也不参加反应)放入烧杯中,再加入92g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过滤,得到滤液和2g滤渣。请计算:
(1)赤铁矿石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
(2)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17.硫酸是工农业生产中使用非常广泛的一种试剂,实验室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密度为1.84 g/cm3)配制49
g质量分数为20%的硫酸。
(1)配制过程中涉及以下实验步骤:①量取②计算③装入试剂瓶贴好标签④混匀。配制上述溶液正确的实验步骤是   (填序号)。
(2)经计算,应向浓硫酸中加水的质量为   g。
(3)量取上述所需体积的浓硫酸选用的仪器为   (填字母)。
A 10mL量筒
B 100 mL烧杯
C 50mL量筒
D 托盘天平
(4)实验室用45
g质量分数为8%的硫酸溶液进行水的电解实验(已知硫酸在水的电解实验中,只起到增强水的导电性作用,本身不参与反应),通电一段时间后,硫酸溶液质量分数变为10%,则电解过程中产生氢气的质量为   g。
18.某同学将甲乙固体各30克分别加入100克水中后,进行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所示
(1)1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甲   乙(填“<““>”或”=”)
(2)m的取值范围   
(3)40℃时,取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蒸发等量的水后、恢复到4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填字母)
A.恢复到原温度后,溶液中溶剂的质量:甲=乙
B.恢复到原温度后,折出晶体的质量:乙>甲
C.若再降到20℃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甲=乙
D.若再降温到20℃时,溶液的质量:甲>乙
19.某实验小组利用图1所示仪器进行“配制质量分数一定的氯化钠溶液”的实验
(1)图1中仪器a的名称是   ;
(2)完成此实验正确的操作顺序是(填序号)   ;
①溶解 ②把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 ③称量 ④计算
(3)按实验要求,图1中还缺少的玻璃仪器是(填名称)   ;
(4)小婧按图2的操作称取氯化钠,小民发现小婧的操作有错误.你认为小婧操作中的错误是   ;她称取的氯化钠实际质量为   g;
(5)小民所取蒸馏水的体积如图3所示,则该实验小组原计划配制的氯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水的密度约为1g/cm3)   .(保留一位小数)
20.20℃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分别加入到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1,加热到50℃时,现象如图2,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3,请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一定为饱和溶液的是   .
(2)图2中甲、乙两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   .(填“>”“<”或“=”)
(3)图3中表示乙的溶解度曲线是   ,P点表示的含义是   .
21.配制 50g 质量分数为 3%的氯化钠溶液(需要 3 克氯化钠和 47 毫升水),结合下列操作步骤,回答有关问题:
(1)称量所需的氯化钠 3克时,先调节天平平衡,然后的操作是   (用字母填空);
A添加药品
B移动游码
(2)做化学实验要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若某同学在实验结束后,将仪器按如图放置,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用字母填空)(C 瓶中的 NaOH 表示氢氧化钠,是液体药品)。
22.如图甲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图甲中,M、N、P三点对应的溶液为饱和溶液的是   (填字母)。
(2)欲使A溶液的状态从M点转化为P点,可采取的措施是   。
(3)在t1℃时,各取A、B物质60g分别加入到两个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得到A溶液和B溶液,然后分别将其放入盛有等量冰块的大烧杯中(如图乙),一段时间后,有固体析出的是   (填“A”或“B”)溶液,此时B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2.【答案】B
3.【答案】B
4.【答案】A
5.【答案】A
6.【答案】D
7.【答案】B
8.【答案】B
9.【答案】C
10.【答案】C
11.【答案】B
12.【答案】B
13.【答案】B
14.【答案】B
15.【答案】(1)在t1℃时,A、C的溶解度相等
(2)60
(3)B>A>C
(4)降温
16.【答案】(1)解: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4g,即为赤铁矿石样品中杂质的质量,则赤铁矿石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为 100%=80%
(2)解:设生成硫酸铁的质量为x
x=20g
滤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00%=20%。
答: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20%。
17.【答案】(1)②①④③
(2)39
(3)A
(4)1
18.【答案】(1)>
(2)2g<m≤40g
(3)B;C;D
19.【答案】(1)烧杯
(2)④③①②
(3)玻璃棒
(4)药品和砝码的位置放反了;12
(5)18%
20.【答案】(1)甲
(2)甲=乙
(3)N;30℃时,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1.【答案】(1)B
(2)C
22.【答案】(1)M、N
(2)增加溶剂
(3)A;37.5%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2024年江西省中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教材巩固 模块一 声、光、热 第3课时透镜及其作用 (原卷版+答案版)

下一篇:小学数学人教版五下因数和倍数同步作业(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