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化学专题复习实验题(答案)

2024年中考化学专题复习 实验题
1. 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下列“化学家庭小实验”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A. 用煮沸法使硬水转化成软水 B. 用自制酸碱指示剂区分稀盐酸和稀硫酸
C. 用炉具清洁剂(含氢氧化钠)除铁锈 D. 用过滤法制取纯水
2. 实验室要配制100g10%的氯化钠溶液,下列操作会导致质量分数偏大的是
A. 量取水的体积时,俯视读数 B. 称量时将砝码放在左盘
C. 转移称量好的氯化钠时有洒落 D. 配好溶液装瓶后忘贴标签
3.取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后的溶液进行实验,下列能说明两者恰好完全反应的是
A. 加氢氧化铜固体生成蓝色溶液 B. 加入镁粉,没有气体生成
C. 测得该溶液的pH=7 D. 滴入酚酞试液,溶液显红色
4. 化学反应常伴随发光、变色、产生气体等现象,以下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 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氯化铜溶液中,有白色沉淀产生
B. 将洁净的铜片放入稀盐酸中,有气泡产生,溶液变为蓝色
C. 将蜡烛放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蜡烛即刻燃烧火焰明亮
D. 将少量硝酸铵和熟石灰混合后研磨,产生刺激性气味气体
5. 下列实验方案能够达到目的的是
A. 用点燃的方法除去二氧化碳中的少量一氧化碳
B. 用溶解、过滤、蒸发的方法从粗盐中提取纯净的氯化钠
C. 分别加入熟石灰研磨、闻气味,鉴别化肥氯化钾和氯化铵
D. 分别将镁片、锌片放入硝酸银溶液中,验证镁、锌、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6.第二天,同学们受邀参观化学庄园的学校,发现化学小精灵们正在做实验。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引燃酒精灯 B.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滴加液体 D.配制溶液
7. 如图是室温下稀盐酸与稀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过程中pH的变化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实验时将稀盐酸逐滴滴入稀氢氧化钠溶液中
B. a点到b点pH变化的原因是H+和OH-发生反应
C. b点时,参加反应的HC1与NaOH的质量比为36.5:40
D. c点时,溶液中的Na+个数大于C1-个数
8. 实验室有一包白色固体,其中除了碳酸钠以外,还可能含有硝酸钡、硫酸钠、氢氧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其组成进行如下实验:①取少量白色固体于烧杯中,向烧杯中加入足量水并不断搅拌,固体部分溶解;②继续向烧杯中逐滴加入足量稀硝酸并不断搅拌,此时固体质量变化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B段对应的实验现象是固体部分溶解,无气泡冒出
B. B→C段对应溶液pH逐渐变大
C. 原白色固体中一定含有碳酸钠、硫酸钠、硝酸钡
D. C点对应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硝酸、硝酸钠、碳酸钠、硝酸钡
9.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设计
A 去除铜粉中的碳粉 在足量的氧气中灼烧
B 检验某化肥是否为铵态氮肥 取样,加入少量熟石灰粉末研磨,闻气味
C 验证铁、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将铁丝和铜丝分别浸入硝酸银溶液中
D 鉴别BaCl2溶液与Ca(NO3)2溶液 分别滴加碳酸钠溶液
A. A B. B C. C D. D
10. 下列实验操作、现象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入无色酚酞溶液 酚酞溶液不变色 该溶液一定显酸性
B 将稀硫酸与一种固体混合 有无色气体产生 该气体可能是氢气或者二氧化碳
C 将一根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 铝丝表面无明显现象 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弱
D 向集满CO2的软塑料瓶中加入约体积的水,振荡 塑料瓶明显变瘪 二氧化碳易与水发生化学反应
A. A B. B C. C D. D
11. 下列装置常用于实验室制取气体。
(1)仪器①的名称是______。
(2)用装置甲制取氧气,采用该收集方法的依据是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用装置乙制取气体,实验结束时,为防止水槽里的水倒流,应采取的操作是______。
(4)在加热条件下,用醋酸钠(CH3COONa)固体与碱石灰中氢氧化钠反应制取甲烷,同时生成碳酸钠,应选用的装置是______(填“甲”或“乙”)。
12.下图是实验室常用的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是______。
(2)实验室既可用于制取氧气又可用于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组合为______(填装置序号)。
(3)实验室制取气体时,下列因素中,不需要考虑的是______(填序号)。
a.所要制取气体的颜色
b.药品容易获得,能生成所要制取的气体
c.反应条件易于控制,反应速率适中
d.操作简便易行,安全可靠,节能环保
13. 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仪器a的名称:__________。
(2)实验室制取氢气原理为_________(写化学方程式):你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填序号)。
(3)若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你选择的收集装置是_____(填序号),验满的方法及现象是________。
14.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精灵为同学们开放了实验室,请根据实验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标有a的仪器名称为    。
(2)实验室用装置A制取CO2,若用装置C进行收集,气体应从    (填“m”或“n”)端进入。
(3)实验室用装置B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原理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4)小兴查阅资料得知:
①氨气极易溶于水,其水溶液称为氨水;
②氨水在浓度大或受热时易分解放出氨气。
实验室常用生石灰和浓氨水快速制取氨气,制得的氨气    (填“能”或“不能”)用装置D收集。
15.化学精灵提供的实验仪器和药品还有很多。某同学在做“稀盐酸中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实验时,发现向烧杯中滴加稀盐酸前忘了加入指示剂,导致无法判断该中和反应进行的程度,他赶紧补滴酚酞溶液,发现溶液仍然为无色。于是他和同学们一起对烧杯内溶液的溶质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该烧杯内溶液的溶质除酚酞外还有什么?
【提出猜想】猜想一:只有NaCl;
猜想二:有    (填化学式);
猜想三:有NaCl和NaOH。
【分析与思考】根据已有的实验现象,小爱认为其中猜想    肯定不正确。
【进行实验】为进一步确认溶液的溶质成分,小荷进行了如下实验:取样,加入适量的碳酸钠溶液,观察到    。
【得出结论】上述现象说明猜想二正确。
【反思与交流】小平认为,另选与小荷实验中不同类别的物质,如    (填一种物质名称即可),也能得到上述相同的结论。
16.实验室配制50g质量分数为6%的NaCl溶液,配制过程包括如下操作。请回答:
(1)图中使用到的玻璃仪器有 _____、量筒、玻璃棒、广口瓶四种。
(2)溶解时用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 _____。
(3)该实验中量取的水的体积应为 _____mL。(水的密度为1g/cm3)
(4)图示中正确的操作顺序为 (填标号)。
A. ④②⑤①③
B. ①②③④⑤
C. ①②④③⑤
D. ④⑤②③①
17.实验室现有氯酸钾、二氧化锰、稀硫酸、石灰石、稀盐酸、锌粒以及下列仪器及装置,据图回答问题:
(1)利用上述仪器和药品制取CO2,选择的仪器是______(填序号)。
(2)利用上述仪器和药品制取O2,还缺少一种仪器,其名称为____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如果用装置⑨采用排空气法收集H2,则H2从导管口______进入(填“a”或“b”)。
18. 下图为实验室中常见的气体制备、净化、收集和性质实验的部分仪器。根据题目要求, 试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图中仪器①的名称为______。
(2)小黄同学以过氧化氢溶液为原料(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在实验室中制取并收集干燥的氧气。他按照要求设计了实验装置,连接仪器,并检查了装置的气密性。
①他所选装置的连接顺序应为______(填写仪器序号字母)
②生成氧气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硫化氢(H2S)气体是一种无色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易溶于水,实验室中可以用固体硫化亚铁(FeS)和稀硫酸在常温下反应制取,实验室制取硫化氢气体选用的发生装置为______(填字母编号)。
19.增氧剂可用于给鱼池增氧,某化学兴趣小组对某种增氧剂的增氧原理进行实验探究。
【查阅资料】该增氧剂的主要成分是过碳酸钠,过碳酸钠是一种白色晶体,化学式可以表示为2Na2CO3·3H2O2。过氧化氢溶液常温较稳定,能缓慢分解,受热容易分解。
【提出问题】增氧剂真的能增氧吗?
【初次探究】取少量增氧剂于试管中,加入足量蒸馏水,观察到固体完全溶解,形成无色溶液,无气泡产生;加热,产生大量气泡。
【作出猜想】该兴趣小组结合资料和实验现象推测增氧剂溶于水后生成Na2CO3和H2O2。
【再次探究】该兴趣小组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 另取少量增氧剂于试管中,加入足量蒸馏水,待其完全溶解,再加入______,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内 ______ 溶液中含有H2O2。该操作中H2O2参与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 待步骤(1)完全反应后,将所得物质过滤,取少量滤液于另一支试管中,加入______ 产生白色沉淀 溶液中含有Na2CO3
【得出结论】该增氧剂的增氧原理为______。
【评价反思】该增氧剂的保存方法为______。
20.小明从超市买来一袋干果,发现袋里有一小纸包,上面标明“铁系食品脱氧剂,主要成分:铁粉、活性炭、氯化钠”。化学小组的同学们对这包脱氧剂产生了探究兴趣。
【查阅资料】
①这种铁系食品脱氧剂的脱氧原理是:铁粉与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气反应生成铁锈。
②活性炭和氯化钠是辅助材料,能提升脱氧效果。
③FeCl3溶液和KSCN溶液反应可以得到血红色溶液,常用于Fe3+的检验。
【提出问题】此包食品脱氧剂中铁粉是否变质?
假设一:铁粉没有变质
假设二:铁粉部分变质
假设三:铁粉全部变质
【实验探究1】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1) 取少量固体于烧杯中,加入足量稀盐酸,用玻璃棒充分搅拌,静置,过滤,得滤液A. 产生大量气泡 脱氧剂中含有______。
烧杯中溶液呈浅棕黄色,底部有少量黑色物质。 脱氧剂中含有C、Fe2O3
(2) 取少量滤液A于试管1中,向其中滴加______溶液。 ______。
【实验结论】假设二正确。
【实验探究2】小明为证明此包食品脱氧剂中还有氯化钠,再取少量滤液A于试管2中,向其中滴加硝酸银溶液,生成白色沉淀,继续滴加稀硝酸,沉淀不消失。由此证明,食品脱氧剂中含有氯化钠,请写出生成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反思评价】小亮认为小明的检验方案并不能证明氯化钠的存在,你认为其原因是______。
21. 目前,家庭普遍使用天然气,其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燃烧后的产物有什么?同学们开展了以下探究:
【提出问题】甲烷燃烧后生成哪些物质?
【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CO2、H2O
猜想二:CO、H2O
猜想三:CO2、CO、H2O
【查阅资料】白色无水CuSO4粉末遇水变蓝色
【设计并进行实验】将甲烷在一定量的纯净氧气中燃烧的产物依次通过下图装置(假设C中氢氧化钠溶液足量),进行验证。
(1)请根据实验现象,填写实验结论。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A中白色粉末变为蓝色,B、E中石灰水变浑浊,D中红棕色粉末变成黑色 猜想________成立
(2)实验过程中C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装置E的作用是_________。
(3)实验过程中用纯净O2而不用空气的原因是_______。
(4)实验过程中A、B装置的顺序不能颠倒,原因是________。
【反思与交流】有同学认为该装置需改进,你的改进建议是_______。
22.“天宫课堂”上航天员做的泡腾片实验,让同学们再次感受到化学的魅力。泡腾片中含有碳酸钠或碳酸氢钠等物质,化学兴趣小组决定对它们的某些性质进行探究。
实验一: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液的酸碱度
【实验探究1】用pH试纸测得等浓度的碳酸氢钠溶液的pH为9,碳酸钠溶液的pH为11。
【实验结论1】两者均显碱性,且溶液碱性较强的是 _____。
实验二:探究碳酸钠和盐酸的反应
【实验探究2】向盛有碳酸钠溶液的烧杯中,逐滴加入一定浓度的稀盐酸并充分搅拌,测得pH变化与时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观察到ab段无气泡产生,从b点开始产生气泡。经测定b点溶质只有碳酸氢钠和氯化钠,c点pH为7。
【实验结论2】碳酸钠和盐酸的反应是分两步发生的,ab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c点溶液中的溶质为 _____。
实验三: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
【查阅资料】①碳酸氢钠受热分解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②碳酸钠受热不分解。
【实验验证】取一定量的碳酸氢钠放入试管中加热,如图2所示。
【交流反思】试管A管口向下倾斜的原因是 _____,试管B中出现 _____现象,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
【实验结论3】碳酸钠的热稳定性强于碳酸氢钠。
【拓展应用】溶洞内钟乳石的形成原理与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相似﹣﹣溶有碳酸氢钙[Ca(HCO3)2]的地下水,遇热或当压强突然变小时,碳酸氢钙会分解成碳酸钙沉积下来,天长日久就形成了千姿百态的钟乳石。请写出碳酸氢钙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_____。
23. 实验室有一瓶标签残缺并且瓶盖没有完全密封的无色溶液(如下图),化学小组的同学经过询问老师后只知道是NaCl、NaOH、Na2CO3、NaHCO3中的一种溶液,为确认原瓶中是何种溶质并判断其是否变质,化学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的探究活动:
【进行猜想】
猜想Ⅰ:原溶液的溶质是NaCl;
猜想Ⅱ:原溶液的溶质是NaOH;
猜想Ⅲ:原溶液的溶质是Na2CO3;
猜想Ⅳ:原溶液的溶质是NaHCO3。
【查阅资料】常温下,有关物质的相关信息如下表:
物质 NaCl NaOH Na2CO3 NaHCO3
常温下的溶解度/g 36 109 21.5 9.6
常温下稀溶液pH 7 13 11 9
从物质的相关信息可知,原溶液的溶质一定不是NaHCO3,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进行实验】
(1)取少量样品,测得溶液的pH大于7,则原溶液的溶质肯定不是________。
(2)同学们另取样品又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过程如下:
①生成白色沉淀A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通过实验可以判断样品无色溶液中含有溶质有________________。
【获得结论】实验完成后,最终得到的结论:原瓶中的溶质是________,且已变质。
24.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制作松花皮蛋的配料很感兴趣。查阅资料得知,制作松花皮蛋的主要配料有生石灰、纯碱、食盐。将一定比例的配料用水和黏土调制成糊状,敷于蛋上,密封保存,数日后可食用。该小组同学将这三种物质混合后加入适量的水搅拌、过滤得滤渣和滤液。
对滤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
【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NaCl、Na2CO3、Ca(OH)2 猜想二:NaCl、NaOH、Na2CO3
猜想三:NaCl、NaOH、Ca(OH)2 猜想四:______(填化学式)。
【交流与评价】 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猜想______不合理,理由是______。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向滤液中加入足量CaCl2溶液,静置。 ②取操作①中的上层清液少许于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 有白色沉淀产生, 溶液变红色 猜想______正确
【实验讨论】 在实验操作①静置后的溶液中一定含有的阴离子是______(填离子符号),向滤液中加入足量CaCl2溶液,其目的是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拓展延伸】 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钠,如果未变质、部分变质、全部变质(杂质都是Na2CO3)的样品与同浓度的硫酸完全反应,需用同浓度硫酸的质量相等,用质量守恒的角度解释其原因是______。
25. 为了测定某品牌食用纯碱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小明取10克食用纯碱样品和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硫酸,进行如图甲实验,实验前后,均需往装置中缓慢通一会儿氮气.(样品中其他成分不与稀硫酸反应)
(1)实验前,先往A装置通入一会儿氮气的目的是_____.
(2)随着纯碱样品与稀硫酸反应,C装置增加的质量变化情况如图乙所示,则该食用纯碱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___________?
(3)若将稀硫酸换为浓盐酸,实验中C装置增加的质量会偏大,请说明理由_________.
2024年中考化学专题复习 实验题参考答案
1. 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下列“化学家庭小实验”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A. 用煮沸法使硬水转化成软水 B. 用自制酸碱指示剂区分稀盐酸和稀硫酸
C. 用炉具清洁剂(含氢氧化钠)除铁锈 D. 用过滤法制取纯水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生活中可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故方法正确;
B、稀盐酸和稀硫酸都显酸性,遇到自制酸碱指示剂会显示相同颜色,无法鉴别,故方法错误;
C、炉具清洁剂pH>7,显碱性,不能与铁锈反应,不可除去铁锈,故说法错误;
D、过滤能除去水中难溶性杂质,但不能除去水中可溶性的钙镁化合物,所以不能用过滤法使硬水转化为纯水,故方法错误。
故选A。
2. 实验室要配制100g10%的氯化钠溶液,下列操作会导致质量分数偏大的是
A. 量取水的体积时,俯视读数 B. 称量时将砝码放在左盘
C. 转移称量好的氯化钠时有洒落 D. 配好溶液装瓶后忘贴标签
【答案】A
【解析】
【详解】A.量取水时俯视读数,会使量取水的体积偏小,则会导致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大,该选项正确;
B.配制100g10%的氯化钠溶液,需要称量氯化钠的质量为100g×10%=10g,若称量时将砝码放在左盘,由于未使用游码,则对称量的氯化钠的质量没有影响,则对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没有影响,该选项不正确;
C.溶液具有均一性,转移氯化钠时有洒落,对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没有影响,该选项不正确;
D.配好溶液装瓶后忘贴标签,对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没有影响,该选项不正确;
故选A。
3.取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后的溶液进行实验,下列能说明两者恰好完全反应的是
A. 加氢氧化铜固体生成蓝色溶液 B. 加入镁粉,没有气体生成
C. 测得该溶液的pH=7 D. 滴入酚酞试液,溶液显红色
【答案】C
【解析】
【分析】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
【详解】A、加入氢氧化铜固体,氢氧化铜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故生成蓝色溶液,说明含盐酸,不符合题意;
B、加入镁粉,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没有气体生成,可能是恰好完全反应,也可能是氢氧化钠过量,不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如果恰好完全反应,则溶液中只含氯化钠,则pH=7,符合题意;
D、滴入酚酞试液,溶液显红色,说明溶液显碱性,说明溶液中含氢氧化钠,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 化学反应常伴随发光、变色、产生气体等现象,以下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 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氯化铜溶液中,有白色沉淀产生
B. 将洁净的铜片放入稀盐酸中,有气泡产生,溶液变为蓝色
C. 将蜡烛放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蜡烛即刻燃烧火焰明亮
D. 将少量硝酸铵和熟石灰混合后研磨,产生刺激性气味气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A、氢氧化钠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氯化钠、氢氧化铜,氢氧化铜是蓝色沉淀,故A错误;
B、在金属活动顺序中,铜是氢后金属,因此铜与稀盐酸不发生反应,故B错误;
C、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与氧气或空气接触,将蜡烛放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蜡烛无法自己燃烧,需要点燃蜡烛,使温度达到蜡烛的着火点,故C错误;
D、硝酸铵()是铵态氮肥,与熟石灰()反应,会生成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即氨气(),故D正确。
故选D。
5. 下列实验方案能够达到目的的是
A. 用点燃的方法除去二氧化碳中的少量一氧化碳
B. 用溶解、过滤、蒸发的方法从粗盐中提取纯净的氯化钠
C. 分别加入熟石灰研磨、闻气味,鉴别化肥氯化钾和氯化铵
D. 分别将镁片、锌片放入硝酸银溶液中,验证镁、锌、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答案】C
【解析】
【详解】A、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二氧化碳中混有少量一氧化碳,当一氧化碳的浓度较低时无法点燃,不符合题意;
B、溶解、过滤、蒸发,只能除去粗盐中的难溶性杂质,无法除去可溶性杂质,不能得到纯净的氯化钠,不符合题意;
C、氯化铵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氨气,具有刺激性气味,氯化钾和熟石灰不反应,故可分别加入熟石灰研磨、闻气味,鉴别化肥氯化钾和氯化铵,符合题意;
D、分别将镁片、锌片放入硝酸银溶液中,镁、锌均能与硝酸银反应,有银白色固体析出,说明镁、锌比银活泼,但是无法验证镁、锌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第二天,同学们受邀参观化学庄园的学校,发现化学小精灵们正在做实验。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引燃酒精灯 B.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滴加液体 D.配制溶液
【答案】C;
7. 如图是室温下稀盐酸与稀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过程中pH的变化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实验时将稀盐酸逐滴滴入稀氢氧化钠溶液中
B. a点到b点pH变化的原因是H+和OH-发生反应
C. b点时,参加反应的HC1与NaOH的质量比为36.5:40
D. c点时,溶液中的Na+个数大于C1-个数
【答案】D
【解析】
【详解】A、随着试剂的不断加入,pH逐渐减小,是将稀盐酸逐滴滴入稀氢氧化钠溶液中,故选项正确;
B、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a点到b点pH变化的原因是盐酸中的H+和氢氧化钠中的OH-发生反应生成水,故选项正确;
C、b点时溶液的pH等于7 ,溶液呈中性,表示溶液正好完全反应,根据化学方程式NaOH+ HCl=NaCl+H2O可知,参加反应的HC1与NaOH的质量比为36.5:40;
D、c点时,溶液呈酸性,说明盐酸过量,溶液中的Na+个数小于C1-个数,故选项错误。
故选:D。
8. 实验室有一包白色固体,其中除了碳酸钠以外,还可能含有硝酸钡、硫酸钠、氢氧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其组成进行如下实验:①取少量白色固体于烧杯中,向烧杯中加入足量水并不断搅拌,固体部分溶解;②继续向烧杯中逐滴加入足量稀硝酸并不断搅拌,此时固体质量变化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B段对应的实验现象是固体部分溶解,无气泡冒出
B. B→C段对应溶液pH逐渐变大
C. 原白色固体中一定含有碳酸钠、硫酸钠、硝酸钡
D. C点对应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硝酸、硝酸钠、碳酸钠、硝酸钡
【答案】C
【解析】
【分析】碳酸钠和硝酸钡反应生成溶于酸的碳酸钡沉淀,硫酸钠和硝酸钡反应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所以步骤①:取少量白色固体于烧杯中,向烧杯中加入足量水并不断搅拌,固体部分溶解,步骤②:接着向烧杯中加入足量稀硝酸并不断搅拌,而图像中最终有固体剩余,所以固体中一定含有碳酸钠、硫酸钠、硝酸钡,据此分析回答此题。
【详解】A、A→B段对应反应是碳酸钡和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钡、水和二氧化碳,实验现象是固体部分溶解,有气泡冒出,选项A错误;
B、B→C段对应是硝酸不断加入,不在反应,所以溶液酸性增强,溶液pH逐渐变小,选项B错误;
C、根据分析可知,C点对应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硝酸、硝酸钠、硝酸钡,选项C正确;
D、原白色固体中一定含有碳酸钠、硫酸钠、硝酸钡,可能含有氢氧化钠,并未提及有硝酸,选项D错误。故选:C。
9.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设计
A 去除铜粉中的碳粉 在足量的氧气中灼烧
B 检验某化肥是否为铵态氮肥 取样,加入少量熟石灰粉末研磨,闻气味
C 验证铁、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将铁丝和铜丝分别浸入硝酸银溶液中
D 鉴别BaCl2溶液与Ca(NO3)2溶液 分别滴加碳酸钠溶液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详解】A、在足量的氧气中灼烧铜粉和碳粉都能与氧气反应,在除去碳粉的同时,铜粉变成氧化铜。A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B、取样,加入少量熟石灰粉末研磨,闻到氨的气味,说明某化肥是铵态氮肥。B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符合题意;
C、将铁丝和铜丝分别浸入硝酸银溶液中,铁丝和铜丝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说明铁比银活泼,铜比银活泼,但不能说明铁、铜的活动性。C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D、碳酸钠溶液与BaCl2溶液与Ca(NO3)2溶液都能反应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和碳酸钙白色沉淀,无法鉴别BaCl2溶液与Ca(NO3)2溶液。D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选择B。
10. 下列实验操作、现象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入无色酚酞溶液 酚酞溶液不变色 该溶液一定显酸性
B 将稀硫酸与一种固体混合 有无色气体产生 该气体可能是氢气或者二氧化碳
C 将一根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 铝丝表面无明显现象 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弱
D 向集满CO2的软塑料瓶中加入约体积的水,振荡 塑料瓶明显变瘪 二氧化碳易与水发生化学反应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详解】A、无色酚酞溶液遇中性或酸性溶液均不变色,故该溶液可能是中性或酸性溶液,故选项错误;
B、将稀硫酸与一种固体混合,可能发生的反应:碳酸钠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硫酸和锌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因此该气体可能是H2或CO2,故选项正确;
C、应先用砂纸打磨掉铝丝表面氧化膜,才会发生反应,铝和硫酸铜可以反应生成硫酸铝和铜,铝丝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证明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故选项错误;
D、向集满CO2的软塑料瓶中加入约体积的水,振荡塑料瓶明显变瘪,该实验只能证明CO2能溶于水,故选项错误。
故选:B。
11. 下列装置常用于实验室制取气体。
(1)仪器①的名称是______。
(2)用装置甲制取氧气,采用该收集方法的依据是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用装置乙制取气体,实验结束时,为防止水槽里的水倒流,应采取的操作是______。
(4)在加热条件下,用醋酸钠(CH3COONa)固体与碱石灰中氢氧化钠反应制取甲烷,同时生成碳酸钠,应选用的装置是______(填“甲”或“乙”)。
【答案】(1)长颈漏斗
(2) ①. 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 ②.
(3)先将导管移出水槽再熄灭酒精灯
(4)乙
12.下图是实验室常用的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是______。
(2)实验室既可用于制取氧气又可用于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组合为______(填装置序号)。
(3)实验室制取气体时,下列因素中,不需要考虑的是______(填序号)。
a.所要制取气体的颜色
b.药品容易获得,能生成所要制取的气体
c.反应条件易于控制,反应速率适中
d.操作简便易行,安全可靠,节能环保
【答案】(1)集气瓶 (2)BD
(3)a
13. 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仪器a的名称:__________。
(2)实验室制取氢气原理为_________(写化学方程式):你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填序号)。
(3)若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你选择的收集装置是_____(填序号),验满的方法及现象是________。
【答案】(1)长颈漏斗
(2) ①. ②. B
(3) ①. D ②. 将一支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木条熄灭,证明已满
14.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精灵为同学们开放了实验室,请根据实验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标有a的仪器名称为    。
(2)实验室用装置A制取CO2,若用装置C进行收集,气体应从    (填“m”或“n”)端进入。
(3)实验室用装置B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原理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4)小兴查阅资料得知:
①氨气极易溶于水,其水溶液称为氨水;
②氨水在浓度大或受热时易分解放出氨气。
实验室常用生石灰和浓氨水快速制取氨气,制得的氨气    (填“能”或“不能”)用装置D收集。
【答案】(1)试管;(2)n;(3)2KMnO4K2MnO4+MnO2+O2↑;(4)不能;
15.化学精灵提供的实验仪器和药品还有很多。某同学在做“稀盐酸中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实验时,发现向烧杯中滴加稀盐酸前忘了加入指示剂,导致无法判断该中和反应进行的程度,他赶紧补滴酚酞溶液,发现溶液仍然为无色。于是他和同学们一起对烧杯内溶液的溶质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该烧杯内溶液的溶质除酚酞外还有什么?
【提出猜想】猜想一:只有NaCl;
猜想二:有    (填化学式);
猜想三:有NaCl和NaOH。
【分析与思考】根据已有的实验现象,小爱认为其中猜想    肯定不正确。
【进行实验】为进一步确认溶液的溶质成分,小荷进行了如下实验:取样,加入适量的碳酸钠溶液,观察到    。
【得出结论】上述现象说明猜想二正确。
【反思与交流】小平认为,另选与小荷实验中不同类别的物质,如    (填一种物质名称即可),也能得到上述相同的结论。
【答案】【提出猜想】NaCl和HCl;
【分析与思考】三;
【进行实验】有气泡产生;
【反思交流】锌(或氧化铜、氢氧化铜、石蕊溶液、pH试纸等);
16.实验室配制50g质量分数为6%的NaCl溶液,配制过程包括如下操作。请回答:
(1)图中使用到的玻璃仪器有 _____、量筒、玻璃棒、广口瓶四种。
(2)溶解时用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 _____。
(3)该实验中量取的水的体积应为 _____mL。(水的密度为1g/cm3)
(4)图示中正确的操作顺序为 (填标号)。
A. ④②⑤①③
B. ①②③④⑤
C. ①②④③⑤
D. ④⑤②③①
【答案】(1)烧杯 (2)加速溶解 (3)47 (4)A
17.实验室现有氯酸钾、二氧化锰、稀硫酸、石灰石、稀盐酸、锌粒以及下列仪器及装置,据图回答问题:
(1)利用上述仪器和药品制取CO2,选择的仪器是______(填序号)。
(2)利用上述仪器和药品制取O2,还缺少一种仪器,其名称为____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如果用装置⑨采用排空气法收集H2,则H2从导管口______进入(填“a”或“b”)。
【答案】 ①. ①②③⑥ ②. 试管 ③. ④. b
18. 下图为实验室中常见的气体制备、净化、收集和性质实验的部分仪器。根据题目要求, 试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图中仪器①的名称为______。
(2)小黄同学以过氧化氢溶液为原料(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在实验室中制取并收集干燥的氧气。他按照要求设计了实验装置,连接仪器,并检查了装置的气密性。
①他所选装置的连接顺序应为______(填写仪器序号字母)
②生成氧气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硫化氢(H2S)气体是一种无色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易溶于水,实验室中可以用固体硫化亚铁(FeS)和稀硫酸在常温下反应制取,实验室制取硫化氢气体选用的发生装置为______(填字母编号)。
【答案】(1)锥形瓶 (2) ①. BCD ②. 略
(3)B
19.增氧剂可用于给鱼池增氧,某化学兴趣小组对某种增氧剂的增氧原理进行实验探究。
【查阅资料】该增氧剂的主要成分是过碳酸钠,过碳酸钠是一种白色晶体,化学式可以表示为2Na2CO3·3H2O2。过氧化氢溶液常温较稳定,能缓慢分解,受热容易分解。
【提出问题】增氧剂真的能增氧吗?
【初次探究】取少量增氧剂于试管中,加入足量蒸馏水,观察到固体完全溶解,形成无色溶液,无气泡产生;加热,产生大量气泡。
【作出猜想】该兴趣小组结合资料和实验现象推测增氧剂溶于水后生成Na2CO3和H2O2。
【再次探究】该兴趣小组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 另取少量增氧剂于试管中,加入足量蒸馏水,待其完全溶解,再加入______,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内 ______ 溶液中含有H2O2。该操作中H2O2参与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 待步骤(1)完全反应后,将所得物质过滤,取少量滤液于另一支试管中,加入______ 产生白色沉淀 溶液中含有Na2CO3
【得出结论】该增氧剂的增氧原理为______。
【评价反思】该增氧剂的保存方法为______。
【答案】 ①. 二氧化锰 ②. 产生气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③. 略 ④. 氯化钙溶液 ⑤. 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 ⑥. 低温密封保存
20.小明从超市买来一袋干果,发现袋里有一小纸包,上面标明“铁系食品脱氧剂,主要成分:铁粉、活性炭、氯化钠”。化学小组的同学们对这包脱氧剂产生了探究兴趣。
【查阅资料】
①这种铁系食品脱氧剂的脱氧原理是:铁粉与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气反应生成铁锈。
②活性炭和氯化钠是辅助材料,能提升脱氧效果。
③FeCl3溶液和KSCN溶液反应可以得到血红色溶液,常用于Fe3+的检验。
【提出问题】此包食品脱氧剂中铁粉是否变质?
假设一:铁粉没有变质
假设二:铁粉部分变质
假设三:铁粉全部变质
【实验探究1】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1) 取少量固体于烧杯中,加入足量稀盐酸,用玻璃棒充分搅拌,静置,过滤,得滤液A. 产生大量气泡 脱氧剂中含有______。
烧杯中溶液呈浅棕黄色,底部有少量黑色物质。 脱氧剂中含有C、Fe2O3
(2) 取少量滤液A于试管1中,向其中滴加______溶液。 ______。
【实验结论】假设二正确。
【实验探究2】小明为证明此包食品脱氧剂中还有氯化钠,再取少量滤液A于试管2中,向其中滴加硝酸银溶液,生成白色沉淀,继续滴加稀硝酸,沉淀不消失。由此证明,食品脱氧剂中含有氯化钠,请写出生成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反思评价】小亮认为小明的检验方案并不能证明氯化钠的存在,你认为其原因是______。
【答案】 ①. Fe ②. KSCN ③. 溶液呈血红色 ④. NaCl+AgNO3=AgCl↓+NaNO3 ⑤. (1)中加入稀盐酸,稀盐酸与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氯化亚铁也能够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的白色沉淀
21. 目前,家庭普遍使用天然气,其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燃烧后的产物有什么?同学们开展了以下探究:
【提出问题】甲烷燃烧后生成哪些物质?
【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CO2、H2O
猜想二:CO、H2O
猜想三:CO2、CO、H2O
【查阅资料】白色无水CuSO4粉末遇水变蓝色
【设计并进行实验】将甲烷在一定量的纯净氧气中燃烧的产物依次通过下图装置(假设C中氢氧化钠溶液足量),进行验证。
(1)请根据实验现象,填写实验结论。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A中白色粉末变为蓝色,B、E中石灰水变浑浊,D中红棕色粉末变成黑色 猜想________成立
(2)实验过程中C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装置E的作用是_________。
(3)实验过程中用纯净O2而不用空气的原因是_______。
(4)实验过程中A、B装置的顺序不能颠倒,原因是________。
【反思与交流】有同学认为该装置需改进,你的改进建议是_______。
【答案】 ①. 三 ②. 吸收二氧化碳,排除对一氧化碳检验的干扰 ③. 通过检验生成的二氧化碳来证明燃烧产物中是否含有一氧化碳 ④. 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影响对产物的检验 ⑤. 气体通过澄清石灰水时会带出水蒸气,影响对水的检验 ⑥. 在E装置导管末端放一盏燃着的酒精灯或系一个气球
22.“天宫课堂”上航天员做的泡腾片实验,让同学们再次感受到化学的魅力。泡腾片中含有碳酸钠或碳酸氢钠等物质,化学兴趣小组决定对它们的某些性质进行探究。
实验一: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液的酸碱度
【实验探究1】用pH试纸测得等浓度的碳酸氢钠溶液的pH为9,碳酸钠溶液的pH为11。
【实验结论1】两者均显碱性,且溶液碱性较强的是 _____。
实验二:探究碳酸钠和盐酸的反应
【实验探究2】向盛有碳酸钠溶液的烧杯中,逐滴加入一定浓度的稀盐酸并充分搅拌,测得pH变化与时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观察到ab段无气泡产生,从b点开始产生气泡。经测定b点溶质只有碳酸氢钠和氯化钠,c点pH为7。
【实验结论2】碳酸钠和盐酸的反应是分两步发生的,ab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c点溶液中的溶质为 _____。
实验三: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
【查阅资料】①碳酸氢钠受热分解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②碳酸钠受热不分解。
【实验验证】取一定量的碳酸氢钠放入试管中加热,如图2所示。
【交流反思】试管A管口向下倾斜的原因是 _____,试管B中出现 _____现象,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
【实验结论3】碳酸钠的热稳定性强于碳酸氢钠。
【拓展应用】溶洞内钟乳石的形成原理与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相似﹣﹣溶有碳酸氢钙[Ca(HCO3)2]的地下水,遇热或当压强突然变小时,碳酸氢钙会分解成碳酸钙沉积下来,天长日久就形成了千姿百态的钟乳石。请写出碳酸氢钙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_____。
【答案】 ①. 碳酸钠溶液 ②. ③. 氯化钠或 ④. 防止反应生成的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⑤.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⑥.
23. 实验室有一瓶标签残缺并且瓶盖没有完全密封的无色溶液(如下图),化学小组的同学经过询问老师后只知道是NaCl、NaOH、Na2CO3、NaHCO3中的一种溶液,为确认原瓶中是何种溶质并判断其是否变质,化学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的探究活动:
【进行猜想】
猜想Ⅰ:原溶液的溶质是NaCl;
猜想Ⅱ:原溶液的溶质是NaOH;
猜想Ⅲ:原溶液的溶质是Na2CO3;
猜想Ⅳ:原溶液的溶质是NaHCO3。
【查阅资料】常温下,有关物质的相关信息如下表:
物质 NaCl NaOH Na2CO3 NaHCO3
常温下的溶解度/g 36 109 21.5 9.6
常温下稀溶液pH 7 13 11 9
从物质的相关信息可知,原溶液的溶质一定不是NaHCO3,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进行实验】
(1)取少量样品,测得溶液的pH大于7,则原溶液的溶质肯定不是________。
(2)同学们另取样品又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过程如下:
①生成白色沉淀A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通过实验可以判断样品无色溶液中含有溶质有________________。
【获得结论】实验完成后,最终得到的结论:原瓶中的溶质是________,且已变质。
【答案】 ①. 在常温下,碳酸氢钠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达不到10% ②. NaCl ③. Na2CO3+CaCl2=CaCO3↓+2NaCl ④. Na2CO3、NaOH ⑤. NaOH
24.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制作松花皮蛋的配料很感兴趣。查阅资料得知,制作松花皮蛋的主要配料有生石灰、纯碱、食盐。将一定比例的配料用水和黏土调制成糊状,敷于蛋上,密封保存,数日后可食用。该小组同学将这三种物质混合后加入适量的水搅拌、过滤得滤渣和滤液。
对滤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
【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NaCl、Na2CO3、Ca(OH)2 猜想二:NaCl、NaOH、Na2CO3
猜想三:NaCl、NaOH、Ca(OH)2 猜想四:______(填化学式)。
【交流与评价】 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猜想______不合理,理由是______。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向滤液中加入足量CaCl2溶液,静置。 ②取操作①中的上层清液少许于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 有白色沉淀产生, 溶液变红色 猜想______正确
【实验讨论】 在实验操作①静置后的溶液中一定含有的阴离子是______(填离子符号),向滤液中加入足量CaCl2溶液,其目的是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拓展延伸】 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钠,如果未变质、部分变质、全部变质(杂质都是Na2CO3)的样品与同浓度的硫酸完全反应,需用同浓度硫酸的质量相等,用质量守恒的角度解释其原因是______。
【答案】 ①. NaCl、NaOH或NaOH、NaCl ②. 一 ③. Na2CO3与Ca(OH)2不能在溶液中共存,且滤液中一定存在氢氧化钠 ④. 二 ⑤. Cl-、OH-或OH-、Cl- ⑥. Na2CO3+CaCl2=2NaCl+CaCO3↓ ⑦. 在反应中钠离子和硫酸分子的个数比都是2∶1,而未变质、部分变质或全部变质的样品中含有的钠离子个数相等,因此消耗硫酸质量也相等
25. 为了测定某品牌食用纯碱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小明取10克食用纯碱样品和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硫酸,进行如图甲实验,实验前后,均需往装置中缓慢通一会儿氮气.(样品中其他成分不与稀硫酸反应)
(1)实验前,先往A装置通入一会儿氮气的目的是_____.
(2)随着纯碱样品与稀硫酸反应,C装置增加的质量变化情况如图乙所示,则该食用纯碱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___________?
(3)若将稀硫酸换为浓盐酸,实验中C装置增加的质量会偏大,请说明理由_________.
【答案】 ①. 除去装置中的二氧化碳 ②. 84.8% ③. 浓盐酸易挥发,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能和氢氧化钠反应
【解析】
【详解】(1)实验前,先往A装置通入一会儿氮气的目的是除去装置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2)设碳酸钠质量为x,由表中数据控制,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3.52g,
x=8.48g,
则该食用纯碱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
=84.8%,
答:该食用纯碱中碳酸钠质量分数是84.8%;
(3)若将稀硫酸换为浓盐酸,实验中C装置增加的质量会偏大,是因为浓盐酸易挥发,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能和氢氧化钠反应,导致测得的纯碱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偏大。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2024年中考化学强化复习物质构成的奥秘(含解析)

下一篇:山西省阳泉市郊区2023-2024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