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泗阳桃州中学2023-2024八年级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测试物理试题(原卷版+解析)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
初二物理试卷
(时间70分钟满分90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4分)
1. “天宫课堂”第三课于2022年10月12日15时45分,由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陈东、刘洋、蔡旭哲开始面向广大青年进行太空授课。关于他们在太空讲课的描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在“天宫”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0×108m/s
B. 刘洋说话的声音是由于她的声带振动产生的
C. 蔡旭哲讲课的声音很大是因为他音调高
D. 地球上的学生听到陈东的声音是靠超声波传回地球的
2. 下列能正确表示“大黄鸭”在水中所成倒影的是( )
A. B. C. D.
3. 下列自然现象中,需要吸热的是(  )
A. 冰雪消融
B. 薄雾缥缈
C. 露珠晶莹
D. 霜满枝头
4. 下列现象中,能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的是
A. 树荫下圆形光斑
B. 海市蜃楼
C. 露珠下的叶脉
D. 水中“倒影”
5. 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若入射角为40°,则折射角可能为(  )
A. 0° B. 23° C. 40° D. 50°
6. 如图所示,用焦距为8cm的凸透镜,观察一张印有2014年南京青奥会会徽的图片,此时图片到凸透镜的距离应( )
A. 大于8cm小于16cm B. 小于8cm
C. 大于16cm D. 等于16cm
7. 在下列“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中,能反映晶体凝固特点的是(  )
A. B.
C. D.
8. 如图所示,东南亚地区生活着一种射水鱼,它发现水面上的小昆虫后,能从口中快速喷出一束水柱,将昆虫击落水中,实现捕食,下列光路图能表示射水鱼观察水面上小昆虫的(  )
A. B.
C. D.
9. 如图是来自近处某点的光经晶状体到达视网膜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图中为近视眼的成因,应配戴凸透镜纠正
B. 图中为近视眼的成因,应配戴凹透镜纠正
C. 图中为远视眼的成因,应配戴凸透镜纠正
D. 图中为远视眼的成因,应配戴凹透镜纠正
10. 如图所示,购物支付已进入“刷脸”时代,消费者结账时站在摄像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前约的位置,面对镜头,经系统自动拍照、扫描等,确认信息后,即可进行后续工作。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摄像头的焦距可能是
B. 人脸通过摄像头成像是光的反射现象形成的
C. “刷脸”时,面部经摄像头成正立缩小的实像
D. “刷脸”时,面部应位于摄像头两倍焦距之外
11. 某同学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调试到如图所示的位置,光屏中心正好出现清晰的像(未画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凸透镜焦距为20cm B. 光屏上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C. 焟烛燃烧变短,屏上像的位置会下降 D. 取走光屏,则凸透镜不成像
12. 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时,某实验小组所描绘的图线如图所示。图线中A、B、C三点分别与蜡烛在光具座上移动过程中的三个位置相对应。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蜡烛处于AB间某一位置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B. 蜡烛处于BC间某一位置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C. 将蜡烛从C移动到B过程中,所成像逐渐增大
D. 将蜡烛从B移动到A的过程中,所成像逐渐减小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2分)
13. 跳广场舞已经成为老年人健身一项运动,优美的舞曲声是由于扬声器纸盆的______产生的;附近的居民能听出舞曲是何种乐器演奏的,是根据声音的______来判断的,为了避免干扰,关上门窗,这是在______减弱噪声的。
14. 光在真空中速度是________m/s;操场上竖直地插着三根竹竿,在路灯和月光下的影子如图所示,其中________(选填“甲”或“乙”)是在路灯下的影子图片。说明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是沿_______传播的。
15. 近期流行的“自拍神器”给旅行者自拍带来方便.如图所示,与直接拿手机自拍相比,利用自拍杆可以 _____ 物距,减小人像的大小,从而 _____ 取景范围,取得更好的拍摄效果.(均选填“增大”或“减小”)
16. 寒冬,坐满人的汽车门窗紧闭,玻璃车窗上出现的小水珠是水蒸气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成的,这个过程中______(选择:“会吸热”、“会放热”、“不会吸热或放热”),水珠会出现在车窗的______(选择“内侧”、“外侧”或“内、外侧”)。
17. 王芳同学站在平面镜前3m处,她的像到镜面的距离为______m,她向后退的过程中,像的大小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现将一块和镜面一样大的木板放在镜子的后面1m处,如图所示,这时她______(选填“仍能”或“不能”)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像。
18. 常用液体温度计是根据 ______原理制成的,我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基地——长城站的平均气温为﹣25℃,最低气温可达﹣88.3℃,依据提供的数据,在南极长城站测气温时应选用 ______温度计。
熔点 沸点
酒精 ﹣107℃ 78℃
水银 ﹣39℃ 375℃
19. 小红同学喜欢摄影,一天清晨,她用照相机对同一片树叶拍了两张清晰的照片,如图中甲和乙所示,小红拍摄这两张照片时相机镜头焦距相同,那么拍摄________ (选填“甲”或“乙”)相片时树叶与相机距离远一些。树叶上有一颗露珠,露珠下面叶脉看起来比较大,这是叶脉通过露珠而形成的________ (选填“倒立、缩小、实”、“倒立、放大、实”、“正立、放大、虚”或“正立、等大、虚”)像,人眼观察到叶脉的像的成像原理跟图中的________ 烛焰的成像原理是一样的。
20. 如图所示,一束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图中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方向均未标出),其中折射光线是______(用字母表示),反射角等于______°,界面的______(选填“上”、“下”或“左”、“右”)方是玻璃。
三、解答题(第21题6分,其他题目每空1分,共44分)
21. 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MN中所成的像A'B'。
22. F为凸透镜的焦点,试画出与已知光线对应的两条折射光线。
23. 一条光线射到水面后发生反射和折射,反射光线OA如图所示,请画出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24. 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 如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______,这说明了______;
(2) 如图②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______;
(3) 如图③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______可以传声;
(4) 如图④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将听到______,并由此推理可知:______。
25. 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情景:
(1)小明在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______;
(2)在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小明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_______(选填“点燃”或“未点燃”)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3)若在实验中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也无法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原因可能是:______;
(4)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__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
(5)实验中,小明只进行了一次实验,就得到了“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的结论。这种做法的不合理之处是______。
26. 小明利用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观察水的沸腾。
(1)组装器材时,应先固定图(1)中的________(选填“A”或“B”),在固定B的位置时________(选填“需要”或“不需要”)点燃酒精灯;
(2)如图(2)所示,小明和小红同学正在读取温度计的示数,读数时存在错误的是________同学,她的错误读数比真实值________(选填“偏大”或“偏小”);
(3)水的声音在沸腾前________(选填“较大”或“较小”),这就是“响水不开”的道理。沸腾时气泡的变化情况是图(4)中的________;
(4)从实验数据作出的图像(3)可以看出,水的沸点是________℃,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________(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现有另一组同学选用同样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后,得到了上图中的另一条图像,两次图像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
(5)水沸腾后,水面上出现大量“白气”,如果停止加热,水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继续沸腾,可知水沸腾的条件是__________。
27. 小强用焦距为15cm的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
(1)小强发现用此凸透镜看远处物体时,可以看见倒立、缩小的像;用该凸透镜看自己的指纹时,能看见正立、放大的像。由此猜想: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可能与______有关;
(2)小强点燃蜡烛,调整光具座上蜡烛、凸透镜和光屏高度,使______、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______,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
(3)小强将蜡烛放在1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到如图所示位置,光屏上恰好呈现一清晰的像,该像的性质是倒立、______(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
(4)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小强将蜡烛移动到25cm刻度线处,若想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把光屏向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像将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5)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小强将蜡烛移动到40cm刻度线处,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上都找不到清晰的像,当小强的眼睛在凸透镜的右侧,透过凸透镜观察到烛焰______(选填“正立”或“倒立”)、放大的像;
(6)小亮认为:凸透镜成实像时,不但像与物上下是颠倒的,而且左右也是相反的,请你设计一种简单的方法验证小亮的观点______;
(7)当此透镜成实像时,把透镜挡住上一半,则出现的情况是______(填字母代号);
A.像的上半部消失
B.像的下半部消失
C.像是完整的亮度和原来一样
D.像是完整的但亮度比原来暗
(8)实验时,用直径相同但焦距更大的凸透镜替换原凸透镜,移动光屏也得到了清晰的像,则此时的像比原来的像______(选填“大”“小”或“等大”)。
28. 如图是小明研究“光现象”的实验示意图。
(1)实验前,在半透明空水槽中喷洒少许烟雾,再打开激光笔,根据______(选填“镜面”或“漫”)反射的原理,可清晰观察到光路,然后在水槽内壁的光斑A点处做上标记;
(2)向水槽中逐渐加入水并高于A点,小明从水面上方观察该标记时,看到它像偏______(选填“高”或“低”);
(3)保持入射光和水槽不动,当水面逐渐上升,从水槽右侧面观察,会发现光斑向______(选填“上”或“下”)移动;
(4)保持激光笔的位置和角度不变,将水槽的左侧底部缓慢抬起,相应的折射角将______(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
初二物理试卷
(时间70分钟满分90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4分)
1. “天宫课堂”第三课于2022年10月12日15时45分,由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陈东、刘洋、蔡旭哲开始面向广大青年进行太空授课。关于他们在太空讲课的描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在“天宫”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0×108m/s
B. 刘洋说话的声音是由于她的声带振动产生的
C. 蔡旭哲讲课的声音很大是因为他音调高
D. 地球上的学生听到陈东的声音是靠超声波传回地球的
【答案】B
【解析】
【详解】A.在“天宫”中内部有空气,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m/s,故A错误;
B.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刘洋说话的声音是由于她的声带振动产生的,故B正确;
C.蔡旭哲讲课的声音很大,说明讲课的声音很大声,是因为他响度大,故C错误;
D.超声波无法在真空中传播,地球上的学生听到陈东的声音是靠电磁波传回地球的,故D错误。
故选B。
2. 下列能正确表示“大黄鸭”在水中所成倒影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可使“大黄鸭”通过水面成像,并且它的像与本身关于湖面对称,通过观察,故选C。
3. 下列自然现象中,需要吸热的是(  )
A. 冰雪消融
B. 薄雾缥缈
C. 露珠晶莹
D. 霜满枝头
【答案】A
【解析】
【详解】A.冰雪消融过程属于熔化,该过程吸收热量,故A符合题意;
B.雾的形成属于液化,该过程放出热量,故B不符合题意;
C.露珠的形成属于液化,该过程放出热量,故C不符合题意;
D.霜的形成属于凝华,该过程放出热量,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 下列现象中,能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的是
A. 树荫下圆形光斑
B. 海市蜃楼
C. 露珠下的叶脉
D. 水中“倒影”
【答案】A
【解析】
【详解】A.小孔成像,其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故A符合题意;
B.海市蜃楼是由于上下层空气密度不同折射率不同而发生的折射,故B不符合题意;
C.露珠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我们看到叶脉是经过露珠放大后的虚线,原理为光的折射,故C不符合题意;
D.倒影为水面发生了镜面反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 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若入射角为40°,则折射角可能为(  )
A. 0° B. 23° C. 40° D. 50°
【答案】B
【解析】
【详解】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即折射角小于40°,因为入射角是40°,折射角不可能是0°,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 如图所示,用焦距为8cm的凸透镜,观察一张印有2014年南京青奥会会徽的图片,此时图片到凸透镜的距离应( )
A. 大于8cm小于16cm B. 小于8cm
C. 大于16cm D. 等于16cm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图中可以看出,凸透镜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此时物距应小于焦距,因为凸透镜的焦距是8cm,所以图片到凸透镜的距离应小于8cm。
故选B。
7. 在下列“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中,能反映晶体凝固特点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图象可知,C、D选项没有温度保持不变直线,所以将CD不是晶体,因此排除;图象A不断吸收热量,在某段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是晶体熔化图象.图象B不断放出热量,在某段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是晶体的凝固图象.
故选B.
8. 如图所示,东南亚地区生活着一种射水鱼,它发现水面上的小昆虫后,能从口中快速喷出一束水柱,将昆虫击落水中,实现捕食,下列光路图能表示射水鱼观察水面上小昆虫的(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详解】射水鱼观察水面上小昆虫时,小昆虫在空气中,射水鱼在水中,光由空气射入水中,在水面处发生折射,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9. 如图是来自近处某点的光经晶状体到达视网膜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图中为近视眼的成因,应配戴凸透镜纠正
B. 图中为近视眼的成因,应配戴凹透镜纠正
C. 图中为远视眼的成因,应配戴凸透镜纠正
D. 图中为远视眼的成因,应配戴凹透镜纠正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图可知,眼球晶状体的曲度过小,近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后方,形成远视眼;远视眼需要配戴凸透镜将光线会聚一些,这样像可以成在视网膜上。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0. 如图所示,购物支付已进入“刷脸”时代,消费者结账时站在摄像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前约的位置,面对镜头,经系统自动拍照、扫描等,确认信息后,即可进行后续工作。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摄像头的焦距可能是
B. 人脸通过摄像头成像是光的反射现象形成的
C. “刷脸”时,面部经摄像头成正立缩小的实像
D. “刷脸”时,面部应位于摄像头两倍焦距之外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AD.当
u>2f
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刷脸”时,面部应位于摄像头两倍焦距之外,即
1m>2f
f<0.5m
故A错误,D正确。
B.人脸通过摄像头成像是光的折射现象形成的,故B错误;
C.“刷脸”时,面部经摄像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C错误;
故选D。
11. 某同学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调试到如图所示的位置,光屏中心正好出现清晰的像(未画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凸透镜焦距为20cm B. 光屏上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C. 焟烛燃烧变短,屏上像的位置会下降 D. 取走光屏,则凸透镜不成像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由图可知,物距
u=50.0cm -10.0cm=40.0cm
像距
v=80.0cm -50.0cm=30.0cm
u >v,表示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即40.0cm>2f ,f<20.0cm,故A错误;
B.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B正确;
C.焟烛燃烧变短,烛焰向下运动,根据经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可知,屏上像的位置会向上,故C错误;
D.取走光屏,烛焰射出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仍会聚到原位置,所以仍成像,故D错误。
故选B。
12. 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时,某实验小组所描绘的图线如图所示。图线中A、B、C三点分别与蜡烛在光具座上移动过程中的三个位置相对应。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蜡烛处于AB间某一位置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B. 蜡烛处于BC间某一位置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C. 将蜡烛从C移动到B的过程中,所成像逐渐增大
D. 将蜡烛从B移动到A的过程中,所成像逐渐减小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图象可知
u=v=2f=20cm
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所以凸透镜的焦距f=10cm。
A.蜡烛处于AB间某一位置时
2f>u>f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A错误;
B.蜡烛处于BC间某一位置时
u>2f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B错误;
C.将蜡烛从C移动到B的过程中,物距大于一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实像。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故C正确;
D.将蜡烛从B移动到A的过程中,物距大于一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实像。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故D错误。
故选C。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2分)
13. 跳广场舞已经成为老年人健身的一项运动,优美的舞曲声是由于扬声器纸盆的______产生的;附近的居民能听出舞曲是何种乐器演奏的,是根据声音的______来判断的,为了避免干扰,关上门窗,这是在______减弱噪声的。
【答案】 ①. 振动 ②. 音色 ③. 传播过程中
【解析】
【详解】[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优美的舞曲声是由于扬声器纸盆的振动产生的。
[2]不同乐器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附近的居民能听出舞曲是何种乐器弹奏的,是根据声音的音色判断的。
[3]噪声的减弱途径有: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以及人耳处。为了避免干扰,关上门窗,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
14. 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________m/s;操场上竖直地插着三根竹竿,在路灯和月光下的影子如图所示,其中________(选填“甲”或“乙”)是在路灯下的影子图片。说明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是沿_______传播的。
【答案】 ①. 3×108 ②. 乙 ③. 直线
【解析】
【详解】[1]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目前人类发现的最快的速度,约为3×108m/s。
[2]因为月光射向地面的光线是平行的,所以影子也应是平行的,故甲是在月光下的影子图片,路灯发出的光是以路灯为圆心,向四周发散射出,所以竹竿的影子呈现为发散状,故乙是在路灯下的影子图片。
[3]由于影子是光射向不透明的竹竿被遮挡,在地上形成的黑影,故说明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15. 近期流行的“自拍神器”给旅行者自拍带来方便.如图所示,与直接拿手机自拍相比,利用自拍杆可以 _____ 物距,减小人像的大小,从而 _____ 取景范围,取得更好的拍摄效果.(均选填“增大”或“减小”)
【答案】 ①. 增大 ②. 增大
【解析】
【详解】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大,像距越小,像越小,可知“自拍神器”与直接拿手机自拍相比,利用自拍杆可以增大物距,减小人像的大小,从而增大取景范围,取得更好的拍摄效果.
16. 寒冬,坐满人的汽车门窗紧闭,玻璃车窗上出现的小水珠是水蒸气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成的,这个过程中______(选择:“会吸热”、“会放热”、“不会吸热或放热”),水珠会出现在车窗的______(选择“内侧”、“外侧”或“内、外侧”)。
【答案】 ①. 液化 ②. 会放热 ③. 内侧
【解析】
【详解】[1][2][3]冬季,车内水蒸气温度较高,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会放热液化形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
17. 王芳同学站在平面镜前3m处,她的像到镜面的距离为______m,她向后退的过程中,像的大小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现将一块和镜面一样大的木板放在镜子的后面1m处,如图所示,这时她______(选填“仍能”或“不能”)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像。
【答案】 ①. 3 ②. 不变 ③. 仍能
【解析】
【详解】[1][2][3]由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当王芳同学到镜面的距离为3m时,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3m,不管她远离还是面镜,她在镜中的像大小不变;由于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在镜面后放置物体是不影响成像的,所以这时她仍能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像。
18. 常用液体温度计是根据 ______原理制成,我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基地——长城站的平均气温为﹣25℃,最低气温可达﹣88.3℃,依据提供的数据,在南极长城站测气温时应选用 ______温度计。
熔点 沸点
酒精 ﹣107℃ 78℃
水银 ﹣39℃ 375℃
【答案】 ①. 液体热胀冷缩 ②. 酒精
【解析】
【详解】[1]大多数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常用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
[2]南极科考基地的最低气温可达﹣88.3℃,而水银的熔点(凝固点)为﹣39℃,水银在﹣88℃环境下是固态,无法作为测温物质使用,而酒精的凝固点低于﹣88.3℃,因此,在南极长城站测气温时应选用酒精温度计。
19. 小红同学喜欢摄影,一天清晨,她用照相机对同一片树叶拍了两张清晰的照片,如图中甲和乙所示,小红拍摄这两张照片时相机镜头焦距相同,那么拍摄________ (选填“甲”或“乙”)相片时树叶与相机距离远一些。树叶上有一颗露珠,露珠下面叶脉看起来比较大,这是叶脉通过露珠而形成的________ (选填“倒立、缩小、实”、“倒立、放大、实”、“正立、放大、虚”或“正立、等大、虚”)像,人眼观察到叶脉的像的成像原理跟图中的________ 烛焰的成像原理是一样的。
【答案】 ①. 乙 ②. 正立、放大、虚 ③. C
【解析】
【详解】[1]照相机是利用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的原理工作的,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所以拍摄乙相片时树叶与相机距离远一些。
[2]树叶上的露珠,中间厚边缘薄,形成水凸透镜,叶脉在水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在凸透镜同一侧形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
[3]人眼观察到叶脉的像是正立、放大的虚像,成像原理跟图中的C烛焰的成像原理是一样的,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0. 如图所示,一束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图中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方向均未标出),其中折射光线是______(用字母表示),反射角等于______°,界面的______(选填“上”、“下”或“左”、“右”)方是玻璃。
【答案】 ①. OG ②. 30 ③. 左
【解析】
【详解】[1][2][3]由图可知,∠BOE=60°,所以
∠COE=90°-60°=30°
而∠COF=30°,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CD为法线,AB为界面,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则OG一定为折射光线,EO为入射光线,OF为反射光线;折射角为∠DOG=45°,入射角∠COE=30°,反射角∠COF=30°,根据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可知界面AB的右边是空气,左方是玻璃。
三、解答题(第21题6分,其他题目每空1分,共44分)
21. 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MN中所成的像A'B'。
【答案】
【解析】
【详解】分别作出物体A、B两端点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在A'端点处标出箭头,如下图所示:
22. F为凸透镜的焦点,试画出与已知光线对应的两条折射光线。
【答案】
【解析】
【详解】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穿过凸透镜后会平行于主光轴,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穿过凸透镜后传播方向不变,据此作图如下:
23. 一条光线射到水面后发生反射和折射,反射光线OA如图所示,请画出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答案】
【解析】
【详解】由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首先过入射点画出法线,法线与界面垂直(虚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入射光线;光由水中斜射进入空气中时,根据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画出折射光线。
24. 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 如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______,这说明了______;
(2) 如图②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______;
(3) 如图③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______可以传声;
(4) 如图④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将听到______,并由此推理可知:______。
【答案】 ①. 小球被多次被弹起 ②.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③. 在桌面上放一些纸屑再敲击桌子 ④. 空气 ⑤. 音乐声会逐渐减弱 ⑥. 真空不能传声
【解析】
【详解】(1)[1][2]此实验可以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被弹起,这样做是为了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该现象说明了音叉在振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3]为了看到桌子振动更明显,可在桌面上放一些纸屑(或其他轻小物体),把桌子振动转化为纸屑的振动,即把桌子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3)[4]由图可知,当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说明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发生了振动,而我们并没有直接敲响左边的音叉,证明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给左边的音叉的,所以空气能传播声音。
(4)[5][6]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用抽气机将瓶内的空气抽出,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能传播声音的空气越来越少,所以音乐声会逐渐减弱;如果把瓶中的空气完全抽出来,瓶内就成了真空,没有了将声音传出瓶外的介质,所以我们不能听到音乐声。这说明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25. 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情景:
(1)小明在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______;
(2)在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小明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_______(选填“点燃”或“未点燃”)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3)若在实验中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也无法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原因可能是:______;
(4)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__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
(5)实验中,小明只进行了一次实验,就得到了“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的结论。这种做法的不合理之处是______。
【答案】 ①. 确定像的位置 ②. )未点燃 ③. 像与物大小相等 ④. 玻璃板未与桌面垂直 ⑤. 不能 ⑥. )实验次数太少,不便于总结规律
【解析】
【详解】(1)[1]实验中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不仅能看到像还能看到玻璃板后的蜡烛,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2][3]在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小明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未点燃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既然完全重合就可得出结论是像与物大小相同。
(3)[4]因为平面镜所成像关于平面镜对称,所以实验过程中,如果在平面上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都无法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即蜡烛A和蜡烛B不能关于平面镜对称,原因可能是玻璃板倾斜放置。
(4)[5]因为明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如果当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后,再移去蜡烛B,在蜡烛B的原来位置上放一光屏,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
(5)[6]在物理实验中为了使结论具有普遍性,通常多做几组实验,可以避免实验的偶然性。
26. 小明利用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观察水的沸腾。
(1)组装器材时,应先固定图(1)中的________(选填“A”或“B”),在固定B的位置时________(选填“需要”或“不需要”)点燃酒精灯;
(2)如图(2)所示,小明和小红同学正在读取温度计的示数,读数时存在错误的是________同学,她的错误读数比真实值________(选填“偏大”或“偏小”);
(3)水的声音在沸腾前________(选填“较大”或“较小”),这就是“响水不开”的道理。沸腾时气泡的变化情况是图(4)中的________;
(4)从实验数据作出的图像(3)可以看出,水的沸点是________℃,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________(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现有另一组同学选用同样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后,得到了上图中的另一条图像,两次图像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
(5)水沸腾后,水面上出现大量“白气”,如果停止加热,水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继续沸腾,可知水沸腾的条件是__________。
【答案】 ①. B ②. 需要 ③. 小红 ④. 偏大 ⑤. 较大 ⑥. 甲 ⑦. 99 ⑧. 不变 ⑨. 水的质量不同 ⑩. 不能 . 持续吸热
【解析】
【详解】(1)[1][2]由于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需先根据酒精灯外焰的高度固定B的高,在固定B的位置时需要点燃酒精灯。
(2)[3][4]读数时存在错误的是小红同学,他的错误是温度计读数时视线未与刻度相平,俯视读数会导致读数比真实值偏大。
(3)[5]“响水不开”指的是水的声音在沸腾前较大。
[6]沸腾时,气泡从下往上,逐渐变大,所以水沸腾时对应气泡的变化情况是图(4)中的甲。
(4)[7][8]从实验数据作出的图像(3)可以看出,水的温度保持在99℃不变,所以水的沸点是99℃。
[9]在气压相同,实验器材相同的情况下,加热的时间长可能因为加热的水的质量不同。
(5)[10][11]停止加热后,水不能继续沸腾,因为水在沸腾过程中需要持续吸热。
27. 小强用焦距为15cm的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
(1)小强发现用此凸透镜看远处物体时,可以看见倒立、缩小的像;用该凸透镜看自己的指纹时,能看见正立、放大的像。由此猜想: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可能与______有关;
(2)小强点燃蜡烛,调整光具座上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______、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______,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
(3)小强将蜡烛放在1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到如图所示位置,光屏上恰好呈现一清晰的像,该像的性质是倒立、______(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
(4)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小强将蜡烛移动到25cm刻度线处,若想在光屏上得到清晰像,应把光屏向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像将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5)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小强将蜡烛移动到40cm刻度线处,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上都找不到清晰的像,当小强的眼睛在凸透镜的右侧,透过凸透镜观察到烛焰______(选填“正立”或“倒立”)、放大的像;
(6)小亮认为:凸透镜成实像时,不但像与物上下是颠倒的,而且左右也是相反的,请你设计一种简单的方法验证小亮的观点______;
(7)当此透镜成实像时,把透镜挡住上一半,则出现的情况是______(填字母代号);
A.像的上半部消失
B.像的下半部消失
C.像是完整的亮度和原来一样
D.像是完整的但亮度比原来暗
(8)实验时,用直径相同但焦距更大的凸透镜替换原凸透镜,移动光屏也得到了清晰的像,则此时的像比原来的像______(选填“大”“小”或“等大”)。
【答案】 ①. 物距(蜡烛到透镜的距离) ②. 烛焰 ③. 在同一高度 ④. 让像呈在光屏中间 ⑤. 缩小 ⑥. 右 ⑦. 变大 ⑧. 正立 ⑨. 将烛焰向左吹则像向右偏 ⑩. D . 大
【解析】
【详解】(1)[1]用此凸透镜看远处物体时,可以看见倒立、缩小的像;用该凸透镜看自己的指纹时,能看见正立、放大的像,物距不同,看的像不同,故像的性质可能与物距有关。
(2)[2][3][4]根据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调整光具座上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烛焰的中心、光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像才能够成在光屏的正中央。
(3)[5]小强将蜡烛放在1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到如图所示位置,此时物距为40cm,像距为25cm,物距大于两倍的焦距,故成的是倒立的缩小的实像。
(4)[6][7]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小强将蜡烛移动到25cm刻度线处,物距为25cm,在一倍焦距和两倍焦距之间,故像距大于两倍的焦距,故需要将光屏向右移动;此时成的像是倒立的放大的实像。
(5)[8]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小强将蜡烛移动到40cm刻度线处,物距为10cm,小于一倍的焦距,是放大镜成像,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6)[9]为了验证像与物上下是颠倒的,而且左右也是相反的,可以改变烛焰的运动的方向即可,即将烛焰向左吹则像向右偏。
(7)[10]把透镜挡住上一半,烛焰通过凸透镜下半部分成完整的像,由于折射的光线变少了,故像变暗,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8)[11]用直径相同但焦距更大的凸透镜替换原凸透镜,折光能力变弱,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平行主光轴的光线由于焦点后移,导致经过经折射后该光线也向后移,延迟相交,像变大。
28. 如图是小明研究“光现象”的实验示意图。
(1)实验前,在半透明空水槽中喷洒少许烟雾,再打开激光笔,根据______(选填“镜面”或“漫”)反射的原理,可清晰观察到光路,然后在水槽内壁的光斑A点处做上标记;
(2)向水槽中逐渐加入水并高于A点,小明从水面上方观察该标记时,看到它的像偏______(选填“高”或“低”);
(3)保持入射光和水槽不动,当水面逐渐上升,从水槽右侧面观察,会发现光斑向______(选填“上”或“下”)移动;
(4)保持激光笔的位置和角度不变,将水槽的左侧底部缓慢抬起,相应的折射角将______(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答案】 ①. 漫 ②. 高 ③. 下 ④. 不变
【解析】
【详解】(1)[1]烟是固体小颗粒,光遇到空气中小的固体颗粒发生漫反射,反射的光进入人的眼睛,人能看到光的传播路线。
(2)[2]向水槽中逐渐加入水并高于A点,A点反射的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进入小明的眼睛时,折射光线会远离法线,眼睛逆着光线看去,看到的是偏高的虚像。
(3)[3]保持入射光线和水槽不动,当水面逐渐上升,入射光线与水面的夹角不变,入射角不变,此时的折射点会向左移动,折射光线也会随之向左移动,所以水槽侧面的光斑向向下移动。
(4)[4]将水槽的左底部慢慢抬起,水面总保持相平,因为入射角不变,所以反射角也不变,折射角也不变。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2024年中考物理专题训练——欧姆定律的综合计算(含解析)

下一篇:2024年中考物理专题训练——机械效率的综合计算(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