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单元酸和碱分层练习(含解析)-2023-2024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

第十单元酸和碱分层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气体会造成酸雨的是(  )
A.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B.氧气、氮气
C.氢气、水蒸气 D.二氧化硫、二氧化氮
2.下列实际应用中,利用中和反应原理的是(  )
①用氢氧化钠溶液洗去石油产品中的残余硫酸;②用稀硫酸除铁锈;③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④用碳酸氢钠治疗胃酸过多.
A.①③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每年的3月22日,是“世界水日”,水是生命之源,也是重要的溶剂。下列有关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保护水资源,禁止使用化肥、农药
B.利用加肥皂水的方法,将硬水转化成软水
C.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D.稀释浓硫酸时,必须将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里,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4.取一滤纸条,等间距滴入10滴紫色石蕊溶液,装入玻璃管中,然后从玻璃管的两端同时放入分别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棉球,并迅速封闭两端管口,很快可观察到管内有白烟产生,待白烟消失后还可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反应有固体生成
B.浓氨水和浓盐酸都易挥发
C.氨分子和氯化氢分子的运动快慢相同
D.该反应说明化学变化前后分子种类改变
5.有关氢氧化钠固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俗称烧碱
B.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C.应放在烧杯中称量
D.氢氧化钠易溶于水,并放出大量热
6.相同温度下,将等质量的氧化钙和氢氧化钙固体分别放入盛有等质量水的甲、乙两只烧杯中,搅拌后均完全溶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甲小于乙
B.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甲乙可能相同
C.溶液的状态:乙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D.所得溶液中溶剂的质量:甲大于乙
7.下列是初三同学整理的化学笔记片段,其中正确的是
A.100g空气中,氮气约占78g,氧气约占21g
B.过滤可以把硬水转化成软水
C.金属铝的活动性比铁强,在空气中铝比铁更易锈蚀
D.酸溶液的pH小于7,碱溶液的pH大于7,盐溶液的pH不一定等于7
8.学习化学,提高学科核心素养,学会从化学的角度分析问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氮气可用于填充灯泡是因为其化学性质不活泼
B.酸碱中和反应都会放出热量,因此放热反应都是中和反应
C.点燃甲烷前,一定要先检验甲烷的纯度,可防止发生爆炸
D.物体热胀冷缩现象,是因为物质的微粒间距离发生了变化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打开盛有浓盐酸的试剂瓶,瓶口出现白烟
B.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C.将黄铜片和纯铜片互相刻画,纯铜片表面的划痕更明显
D.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一种白色固体
10.“关爱生命,注意安全,拥抱健康”是永恒的主题。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如果饮食过量,胃会分泌大量的胃酸,造成消化不良
B.健康人体内血浆的pH范围是6.35-7.45
C.医疗上用作消毒的医用酒精体积分数为75%
D.氯离子在人体中具有促生盐酸、帮助消化和增进食欲的作用
11.实验测得下列四种溶液的pH如下图所示:
其中溶液呈碱性的是()
A.稀硫酸 B.碳酸 C.碳酸钠溶液 D.氯化钠溶液
12.实验室有一块表面被氧化的锌片(表面只含氧化锌,不含其他杂质),取27.6g样品放入烧杯中,加入2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9.6%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氢气的质量为(  )
A.0.3g B.0.4g C.0.5g D.0.6g
13.伽利略说:“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和实践中得来”。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
A.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稳定,所以稀有气体可用作保护气
B.酸雨的pH<7,所以pH<7的雨水一定是酸雨
C.H2O和H2O2的组成元素相同,所以二者的化学性质相同
D.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所以灭火也要同时控制三个条件
14.小明按图示实验探究稀盐酸的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中指示剂是无色酚酞溶液
B.②中试剂一定是Cu(OH)2
C.③中得到的黄色溶液是FeCl2溶液
D.④中盐的种类不同,反应现象可以不同
二、非选择题
15.如图是某酸碱中和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为了验证反应的发生,先向碱溶液中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然后再逐渐加入酸溶液至过量,请描述该过程中可观察到的现象。
16.常温下,向盛有50g稀盐酸的烧杯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1.2%的KOH溶液,滴加过程中溶液pH变化如图所示。
(1)恰好完全反应时,加入KOH溶液的质量是   。
(2)该盐酸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17.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分子的性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查阅资料】氨水易分解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
(1)【进行试验】图Ⅰ是课本中某个探究实验,几分钟后该实验中可以看到的现象是
甲烧杯   乙烧杯   ;其中烧杯乙的作用是   ;通过该实验可以得出或推导出一些结论:   (答一条即可)。
(2)【实验改进】老师对图Ⅰ所示的装置进行了改进(如图Ⅱ所示),并进行了以下操作:
①取一长条形滤纸,等距离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②将滴加了无色酚酞试液的长条形滤纸放入一洁净的试管中,并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
③向脱脂棉上滴加几滴浓氨水。
【分析讨论】
①按照改进后的实验,几分钟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
②实验过程中若发现滤纸条没有变红而棉花变红,其可能原因是   。
(3)【拓展延伸】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认为,图Ⅰ、图Ⅱ所示装置虽能证明分子的性质,但不能证明影响分子性质的因素,于是又设计了如图Ⅲ所示的装置。
在U型管的两个管口分别放入卷成筒状的棉纱布,并用橡皮塞塞紧。用注射器吸取2mL的酚酞溶液从橡皮塞慢慢注入棉纱布上,使其润湿,从另一管口插入吸取了2mL浓氨水的注射器。按此方法再组装好另一套装置,将其中一套装置的下端放入热水中,并同时向两支U型管中注入浓氨水。
①按照图Ⅲ所示的装置进行操作,几分钟后看到的现象是   ,该现象说明了   。
②图Ⅲ所示的实验方法相对于图Ⅰ所示的实验方法,具有哪些优点:
      
18.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在学习酸碱盐的化学性质时化学小组同学做了如下实验,请你完成实验活动。
(1)在实验A中,氢氧化钙溶液使紫色石蕊变   色。
(2)在实验B的烧杯②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2滴酚酞溶液后,扣上大烧杯,一段时间后看到烧杯②的现象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得出的结论是   (写一条即可)。
(3)在实验C的试管①中,滴加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看到的现象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要使试管②中产生白色沉淀,你选择的物质是   (填序号)。
A.BaCl2 B.HCl C.Ba(NO3)2 D.MgCl2
(4)用实验D验证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看到的现象是   ,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   。
19.下列实验装置图是初中阶段常见的实验,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图A是浓硫酸的稀释实验。请你改正图中的不正确   。
(2)图B是验证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实验。反应结束后天平的指针将   选填“偏左”、“偏右”或“不变”)。
(3)图C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将铁丝绕成螺旋状的目的是   ;在集气瓶中盛放少量水的目的是   。
(4)图D是验证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该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由此说明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本身不燃烧,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20.请根据学过的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现象。
(1)炒菜时油锅着火,可以采用盖上锅盖的方法灭火。
(2)自热米饭在加热包(主要含氧化钙)上加凉水就能把米饭蒸熟。
21.“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是化学独特的表示物质及其变化的方式。
(1)“ ”表示碳原子,“ ”表示氧原子。“ ”化学式为   ;
(2)①图1中,“Fe”表示多种信息,如表示铁元素、铁单质,还能表示   ;
②观察图2和图3中微粒变化的共同点,可以得出酸碱中和反应的微观实质是   ;
(3)图4表示稀盐酸(左)稀硫酸(右)参加反应,图5表示将氯化钡溶液滴入稀硫酸中至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前后溶液中存在的主要离子图4中不能体现酸的通性的是   (填字母序号);写出图5中图形代表的离子(填粒子符号):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解析】【解答】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酸雨是指溶液pH小于5.6的雨水,酸雨主要由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经过复杂的大气化学反应,被雨水吸收溶解而成。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酸雨是指溶液pH小于5.6的雨水,酸雨由硫和氮的氧化物造成分析。
2.【答案】D
【解析】【解答】中和反应是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中和反应为酸和碱发生反应分析。
3.【答案】D
【解析】【解答】A. 保护水资源,应该合理使用化肥、农药;故不符合题意;
B. 利用加肥皂水的方法,可以鉴别硬水和软水;故不符合题意;
C. 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不符合题意;
D. 稀释浓硫酸时,必须将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里,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故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减少污染。
B、把肥皂水倒入水中搅拌,若水易起浮渣的为硬水,若泡沫较多的是软水。
C、水分子中含有氢原子,氧原子。
D、浓硫酸的稀释方法: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
4.【答案】C
【解析】【解答】A、该反应观察到管内有白烟产生,烟是固体颗粒分散在空气中形成的,实验过程中有固体生成,故A不符合题意;
B、根据实验现象可知,浓氨水和浓盐酸都易挥发,故B不符合题意;
C、由图示现象可知,变蓝的点要比变红的点多,说明氨分子运动速度比氯化氢分子运动得快,故C符合题意;
D、该反应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说明化学变化前后分子种类改变,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烟是固体颗粒分散在空气中形成的解答
B根据浓氨水和浓盐酸的物理性质解答
C根据实验现象分析解答
D根据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了变化解答
5.【答案】B
【解析】【解答】A、氢氧化钠俗称烧碱,不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不能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符合题意;
C、 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且易潮解,应放在烧杯中称量 ,不符合题意;
D、 氢氧化钠易溶于水,并放出大量热 ,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根据氢氧化钠的性质及俗称分析。
6.【答案】C
【解析】【解答】因相同的温度下,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是一定的,则等质量的氧化钙和氢氧化钙分别溶于等质量的水时,搅拌后均完全溶解,因甲中氧化钙要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所以,溶质的质量:甲>乙,溶剂的质量:甲<乙;因甲中溶质多于乙、溶剂少于乙,所以溶质质量分数:甲、乙不可能相等;因甲乙均完全溶解且甲中溶质多于乙,甲不一定饱和,则乙一定不饱和。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微溶于水进行分析
7.【答案】D
【解析】【解答】A. 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为78%,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不是质量分数,故A不符合题意;
B. 硬水软化的方法生活中:加热煮沸,实验室:蒸馏,过滤无法除去硬水中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故B不符合题意;
C. 铝在空气中可以与氧气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阻止铝进一步被氧化,故虽然铝的活动性比铁强,但是在空气中铁比铝更易锈蚀,故C不符合题意;
D. 酸水溶液一定是酸性的,故其溶液pH小于7,碱水溶液一定是碱性的,故其溶液pH大于7,但是盐溶液可能为酸性,也可能为碱性,也可能为中性,如碳酸钠水溶液呈碱性,故盐溶液的pH不一定等于7,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空气中的成分分析。
B、根据过滤的原理分析。
C、根据铝的特性分析。
D、盐溶液可能为酸性,也可能为碱性,也可能为中性。
8.【答案】B
【解析】【解答】A. 氮气可用于填充灯泡是因为其化学性质不活泼,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 酸碱中和反应都会放出热量,但放热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例如氢气燃烧也是放热反应,但不是中和反应,故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C. 点燃甲烷前,一定要先检验甲烷的纯度,可防止发生爆炸,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 物体热胀冷缩现象,是因为物质的微粒间距离发生了变化,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这类反应为中和反应,中和反应会放热。
9.【答案】A
【解析】【解答】A、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打开盛有浓盐酸的试剂瓶,瓶口出现白雾,符合题意;
B、 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不符合题意;
C、 黄铜为合金,硬度大于纯铜,将黄铜片和纯铜片互相刻画,纯铜片表面的划痕更明显 ,不符合题意;
D、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一种白色固体 ,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A、根据浓盐酸的挥发性分析;
B、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现象分析;
C、根据合金的硬度大于纯金属分析;
D、根据镁燃烧现象分析。
10.【答案】B
【解析】【解答】A、如果饮食过量,胃会分泌大量的胃酸,造成消化不良,A符合题意;
B、 健康人体内血浆呈弱碱性,pH范围是7.35-7.45,B不符合题意;
C、 医疗上用作消毒的医用酒精体积分数为75%,C符合题意;
D、 氯离子在人体中具有促生盐酸、帮助消化和增进食欲的作用,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胃酸的主要成分是盐酸解答
B根据人体血浆的pH范围是7.35-7.45解答
C根据医用酒精的体积分数解答
D根据氯离子的生理功能解答
11.【答案】C
【解析】【解答】A、稀硫酸的pH小于7,显酸性.
B、碳酸的pH小于7,显酸性.
C、碳酸钠溶液的pH大于7,显碱性.
D、氯化钠溶液的pH等于7,显中性.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溶液pH与酸碱性关系分析,溶液pH<7时,呈酸性,且越小酸性越强,溶液pH>7时,呈碱性,且越大碱性越强,溶液pH=7时,呈中性。
12.【答案】D
【解析】【解答】氧化锌和稀硫酸反应:,锌和稀硫酸反应:,由化学方程式可知,硫酸中的硫酸根完全转化到了硫酸锌中,锌片中的锌元素完全转化到了硫酸锌中,设锌元素的质量为x,则x:=65:96,x=26g,则锌片中氧元素的质量为:27.6g-26g=1.6g,则锌片中氧化锌的质量为:,则锌片中锌的质量为:27.6g-8.1g=19.5g,则生成氢气的质量为:。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计算。
13.【答案】A
【解析】【解答】A、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稳定,所以稀有气体可用作保护气,A符合题意;
B、酸雨是pH小于5.6的雨水,B不符合题意;
C、H2O和H2O2的组成元素相同,但它们的分子结构不同,所以二者的化学性质不同,C不符合题意;
D、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达到着火点,灭火只需破坏其中一个条件即可,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根据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稳定解答
B根据酸雨是指pH小于5.6的雨水解答
C根据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解答
D根据灭火时破坏燃烧条件解答
14.【答案】D
【解析】【解答】A、稀盐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①中指示剂是紫色石蕊溶液。A答案错误;
B、溶液中含有铜离子,溶液呈蓝色,能与稀盐酸反应得到蓝色溶液的物质可能是氢氧化铜,也可能是氧化铜。B答案错误;
C、溶液中含有铁离子,溶液成黄色,③中得到的黄色溶液是FeCl3溶液。C答案错误;
D、能与稀盐酸反应的盐有多种,不同的盐与稀盐酸反应现象不同。D答案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酸的化学性质分析。
15.【答案】(1)H2SO4+2NaOH=Na2SO4+2H2O
(2)溶液先变红,后变无色
【解析】【解答】根据反应微观图示是硫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
(1)硫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的方程式为: H2SO4+2NaOH=Na2SO4+2H2O 。
(2)酚酞遇碱变红色,向红色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硫酸至过量生成硫酸钠呈中性,红色变为无色 。
【分析】(1)根据硫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来解答;
(2)根据酚酞遇碱变红色,遇酸和中性溶液不变色来解答。
16.【答案】(1)50g
(2)解:设该盐酸溶质质量分数是x
x=7.3%
答:该盐酸溶质质量分数是7.3%
【解析】【解答】(1)酸碱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pH =7,由图可知,此时加入KOH溶液的质量是50g。
【分析】(1)根据酸碱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呈中性,结合图像信息分析。
(2)先设未知数,正确写出化学方程式,再找准有关物质,已知量是氢氧化钾的质量(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未知量是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列比例式计算,最后简明写出答案。
17.【答案】(1)溶液变红;溶液未变红;对照;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合理即可)
(2)滤纸条由C向A依次变红;实验过程中将酚酞滴到棉花上,氨水滴到滤纸上
(3)棉纱布D比棉纱布B先变红;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防止氨气污染空气;能验证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
【解析】【解答】(1)氨水具有挥发性,氨分子运动到甲烧杯中,故甲烧杯变为红色,而乙烧杯不变红。此处烧杯乙的作用是与甲烧杯对照。由此实验可知,分子在做不停的运动。(2)C最靠近浓氨水,故最先变红,B次之,A最后变红。如果滤纸没有变红而棉花变化,可以是实验过程中将酚酞滴到棉花上,氨水滴到滤纸上。①左边装置中的温度高于右边装置,分子的运动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故D出比B处先变红;该实验能说明分子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②图Ⅲ所示的实验方法相对于图Ⅰ所示的实验方法的优点是防止氨气污染空气 、能验证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
【分析】根据氨水的性质分析,氨气有挥发性,且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根据分子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分析。
18.【答案】(1)蓝
(2)红色消失;;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3)生成蓝色沉淀;;AC
(4)气球变大;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气体减少,装置中压强减小
【解析】【解答】(1)碱性溶液使石蕊变蓝色,酸性溶液使石蕊试液变红色;氢氧化钙溶液显碱性,使紫色石蕊变蓝色。
(2)碱性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酸性中性溶液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在实验B的烧杯②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2滴酚酞溶液后,溶液变红色,扣上大烧杯,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氯化氢溶于水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 ,故一段时间后看到烧杯②的现象是溶液由红色变无色,得出的结论是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合理即可)。
(3)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 ,故在实验C的试管①中,滴加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看到的现象是生成蓝色沉淀;
A.BaCl2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和氯化铜,正确;
B.HCl 和硫酸铜不反应,无明显现象,不正确;
C.Ba(NO3)2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和硝酸铜,正确;
D.MgCl2和硫酸铜不反应,无明显现象,不正确。
故答案为:AC。
(4)实验D验证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气体减少,装置中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气球变大。
【分析】(1)根据碱溶液能使石蕊变蓝分析;
(2)根据酸性或中性溶液不能使酚酞变色及分子的不断运动分析;
(3)根据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产生蓝色沉淀氢氧化铜及钡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反应能产生硫酸钡沉淀分析;
(4)根据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会使装置内压强减小分析。
19.【答案】(1)应将浓硫酸沿烧杯内壁缓慢倒入到水中
(2)偏右
(3)增大受热面积,提高温度;防止生成的融熔物(熔化物)炸裂瓶底
(4)下层的蜡烛先熄灭,上层的蜡烛后熄灭
【解析】【解答】(1)稀释浓硫酸,应将浓硫酸沿烧杯内壁缓慢倒入到水中,反之,则会导致液体向四周飞溅;
(2)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生成物有气体,若想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必须在密闭容器内进行实验,否则二氧化碳气体逸散到空气中,使得总质量减少,所以反应结束后,天平的指针将偏右;
(3)将铁丝绕成螺旋状的目的是:增大受热面积,提高温度;在集气瓶中盛放少量水的目的是:防止生成的融熔物(熔化物)炸裂瓶底;
(4)由于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所以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下层的蜡烛先熄灭,上层的蜡烛后熄灭。
【分析】(1)浓硫酸的稀释方法,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
(2)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有气体逸出。
根据想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必须在密闭容器内进行实验,进行分析。
(3)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4)根据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进行分析。
20.【答案】(1)炒菜时油锅着火,可以采用盖上锅盖的方法灭火,就是隔绝了空气。
(2)利用氧化钙与水反应放出的大量的热把米饭蒸熟。
【解析】【解答】(1)灭火的方法包括:隔绝氧气;降温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清除可燃物。
采用盖上锅盖的方法灭火只是外界空气不能进入,可燃物缺少了燃烧需要的氧气。
(2)氧化钙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提供给米,煮熟成饭。
【分析】(1)根据隔绝空气的灭火原理分析;
(2)根据氧化钙与水反应放热分析。
21.【答案】(1)CO2
(2)铁原子;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
(3)C;Cl-
【解析】【解答】(1) “ ” 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的,则化学式为 CO2 ;
(2) Fe”表示多种信息,如表示铁元素、铁单质,还能表示一个铁原子;
观察图2和图3是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 ;
(3)稀盐酸和氯化钡不反应,稀硫酸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和稀盐酸,不能体现出酸的通性,氯化钡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和稀盐酸,因此 图5中图形代表的离子为Cl- ;
【分析】(1)根据微观构成分析
(2)根据元素符号的意义结合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分析
(3)根据酸的性质分析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2023-2024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化学试卷(含解析)

下一篇:第十一单元盐化肥分层练习(含解析)-2023-2024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