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寒假作业(含解析)

初中化学燃料及其利用寒假作业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2023年第19届亚运会在杭州举行。从环保角度考虑,亚运会赛事车辆最理想的燃料是
A.氢气 B.天然气 C.酒精 D.汽油
2.图像能直观表达各种变化关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下列所示的四个图像中,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在盛有氧气的密闭容器中点燃镁条
B.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C.甲烷和过量的氧气在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
D.一定质量的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
3.如图所示是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三个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实验一中热水的作用仅是提供热量 B.实验一利用了控制变量法
C.实验二是探究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D.只有实验三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4.如下图所示的图标,表示“禁止烟火”的是
A. B. C. D.
5.下图为我国不同年份的能源结构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我国能源结构中清洁能源占比呈增加趋势
B.加大水电、风电的开发利用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
C.天然气是比煤炭和石油更清洁的燃料
D.液氢用作火箭燃料是因为氢气易于贮存和加注
6.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如图实验,三支试管里面充满氮气,初始温度25℃,升温至60℃后,用注射器同时向②③试管中迅速注入足量氧气。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A.只有②中有燃烧现象
B.由①②现象说明可燃物达者火点未必燃烧
C.若继续水浴升温,则③中一定会燃烧
D.该实验能总结出燃烧的条件
7.“清洁能之火,让奥运之光飞扬”,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传递火炬首次用氢气作燃料。为确保火炬在极寒和大风等恶劣条件下持续燃烧,设计火炬需重点考虑的因素是
A.持续不断地释放氢气
B.温度不低于氢气的着火点
C.火炬外壳隔热性能好
D.氢气与空气保持充分接触
8.有关如图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B.向水中白磷通氧气,白磷会燃烧
C.热水的作用只是提供热量
D.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即可燃烧
9.我国南海海底含大量的“可燃冰”。“可燃冰”外形似冰、可以燃烧,其中主要含有甲烷水合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可燃冰”可作为能源
B.“可燃冰”燃烧时只生成水
C.“可燃冰”燃烧属于物理变化
D.“可燃冰”能燃烧,说明水具有可燃性
10.下列灭火方法错误的是
A.森林起火——砍伐树木形成隔离带
B.汽油着火——用水浇灭
C.图书馆内图书起火——用液态 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D.油锅起火——用锅盖盖灭
11.下面灭火实例的灭火原理解释不正确的是
灭火实例 灭火原理
A 住宅失火时,消防队员用水灭火 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 酒精洒在桌上时,用湿沫布盖灭 隔绝空气和氧气
C 使用风力灭火机强力灭火 降低可燃物的温度
D 扑灭森林火灾时,设置隔离带 可燃物与燃烧物的隔离
A.A B.B C.C D.D
12.下图所示的一组实验可用于研究燃烧条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图1实验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高
B.图1中水下白磷未燃烧是由于温度没有达到白磷的着火点
C.图2中水下白磷通氧气不能观察到燃烧现象
D.若将图2中白磷换成红磷,也能观察到燃烧现象
13.关于易燃和易爆物品的生产、使用、运输、贮存方法不正确的是
A.存放时要露天放置,紧密堆积
B.搬运取用时要轻拿轻放,不能摔、砸和撞击
C.运输时,避开人口稠密区
D.生产厂房、仓库等建筑物与周围建筑物之间要留有足够的防火距离
14.为强化安全意识,某学校开学第一课是消防安全知识讲座。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B.厨房内天然气泄露,立即打开排气扇
C.高层楼房着火,立即乘坐电梯逃离
D.家用电器着火,用水扑灭
15.对如图相关问题的解释或推测错误的是
A. 图中用灯帽盖灭酒精灯是因为灯帽能隔绝空气
B.将煤球变成蜂窝煤燃烧更充分,是因为增大了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C.由图中镁条剧烈燃烧的现象可知,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
D.图中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
二、填空与简答
16.用你所学的知识解释下面的问题 :
(1)煤主要含有碳元素,将煤作为燃料,主要是利用碳元素与氧反应所放出的 。煤还含有少量的 元素,燃烧产生的气体溶于雨水会形成酸雨。
(2)将石油加热炼制,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 不同,将它们分离,可得到的产品之一是 。
(3)另一种危化品金属镁燃烧后也不能用普通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因为二氧化碳会支持镁燃烧生成氧化镁和碳,从金属镁的这个燃烧事实使我们对燃烧有了新的认识: 。
(4)将燃煤做成蜂窝煤后燃烧更旺,原因是 ;
(5)扇子从炉门口不断扇风,煤燃烧更旺,原因是 。
(6)氢气被认为是未来最理想的燃料,其理由是(答两点):
① ,
② 。
17.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是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
(1)化石燃料主要包括煤、石油和 。
(2)煤燃烧时排放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污染物,这些气体或气体在空气中发生反应后的生成物溶于雨水,会形成 。为减少环境污染,我国已大力推广使用脱硫煤。
(3)为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科学家采取新技术,将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和加热条件下转化为重要的化工原料乙烯(C2H4)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在一定条件下,甲烷(CH4)和水反应(未配平)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

①W表示的物质的化学式是 。
②该反应中两种生成物Z和W的分子个数比为 。
(5)实验室可用锌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目前,氢气作为新能源在生活和生产中还未能广泛应用,其原因是 。
三、实验题
18.为了探究燃烧的条件,甲、乙两位同学分别设计了如图1、图2所示的实验装置。已知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分别是40℃、240℃。白磷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是一种白色粉末,有毒,溶于水后能生成磷酸(H3PO4)。
实验探究一:请你根据甲同学设计的实验(装置A)图示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钢片上的红磷不燃烧,是因为 。
(2)烧杯中热水的作用是 、 。
实验探究二:乙同学经过思考提出了问题,发现甲同学设计的实验对环境有危害,同时设计了自己的探究实验如图2(装置BCD)所示。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3)请写出五氧化二磷与水反应生成磷酸的化学方程式 。
(4)设计B、D的目的是为了探究 。
(5)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O2的现象是 。
四、科学探究题
19.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燃烧与人类的生活以及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某校实践小组的同学们在老师的组织下,带着极大的兴趣以“探究燃烧的奥秘”为主题展开了如下项目化学习。
任务一:调查燃烧的价值
【咨询交流】
(1)同学们通过上网搜索、图书馆翻阅资料、社区调查、学习小组讨论等方式,列举出了许多生活中对燃烧的利用实例,请你写出其中一条 。调查发现社区80%的家庭使用天然气(主要成分是CH4)做饭,CH4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任务二:探究燃烧的条件
【设计实验】为探究燃烧的条件,小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实验室设计并完成如下实验。
【查阅资料】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
(2)【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步骤1:按图Ⅱ装置用坩埚钳夹持石头、木条分别置于酒精灯上,点燃 石头不能燃烧,木条可以燃烧 物质燃烧需要满足的条件:
步骤2:室温下,按图I组装装置,装入药品。将锥形瓶浸入80℃的热水中 白磷和红磷均不能燃烧
步骤3:取出锥形瓶,恢复至室温并擦干;打开止水夹K1和K2,从K1处缓慢通入约200mL氧气,再关闭K1和K2 白磷和红磷均不能燃烧 物质燃烧需要满足的条件: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步骤4:将锥形瓶再次浸入80℃的热水中,观察现象
【反思评价】
(3)通过上述实验,能证明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现象是 。
(4)从环保角度分析,图Ⅰ装置的优点是 。
(5)小明同学提出可以通过提高和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达到灭火的目的。你是否认同小明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
任务三:设计调控燃烧的宣传活动
活动主题 远离火灾,珍爱生命 活动对象 小区居民
时间、地点 1月15日上午、安全小区 活动形式 演讲、小品表演、张贴广告或海报
活动目的 ①通过张贴海报引导人们懂得火灾的危险性,敲响安全防范的警钟 ②通过主题演讲、小品表演等方式普及灭火知识 ③活动总结,撰写实践报告
【成果分享】
(6)针对炒菜时油锅着火,请你给出一条合理的灭火建议: 。
五、计算题
20.原煤中含有FeS2燃烧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硫会对空气产生污染,已知FeS2与氧气高温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硫和氧化铁(Fe2O3),则:
(1)写出FeS2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若燃烧含FeS2 5.7﹪的原煤1000kg,能产生二氧化硫多少千克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A、氢气作为燃料,可用水作原料来制取(即来源广),燃烧时释放出的热量多,燃烧的产物只有水,无污染,是最理想的燃料,故选项正确;
B、天然气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排放过多会造成温室效应,不是最理想的能源,故选项错误;
C、酒精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排放过多会造成温室效应,不是最理想的能源,故选项错误;
D、汽油燃烧会产生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污染性气体,不是最理想的能源,故选项错误。
故选:A。
2.B
【详解】A、根据镁在氧气中燃烧的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镁与氧气及生成氧化镁的质量比为:48:32:80,图中三物质的质量关系为(56g-32g):32g:56g=24:32:56,不符合质量关系,故图像错误;
B、氯酸钾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分解产生氯化钾和氧气,固体中氧元素减小,氧元素质量分数减小,完全反应后,固体变为氯化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此时氧元素质量分数不再发生变化,由于二氧化锰中含有氧元素,故氧元素质量分数不会降低0,故图像正确;
C、甲烷和过量的氧气在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反应方程式为,从方程式可看出:一个甲烷分子和两个氧气分子反应可生产一个二氧化碳分子和两个水分子,反应前后分子个数没变,故容器内分子总数不变,故C图像错误;
D、一定质量的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质量增加,至反应结束,氧气质量不变,故图像错误。
故选B。
3.B
【详解】A.实验一中热水的作用是隔绝氧气,提供热量,故A错误;
B.实验一利用了控制变量法,利用白磷、红磷都是可燃物且着火点不同探究燃烧的条件,故B正确;
C.实验二是探究物质燃烧需要可燃物,故C错误;
D.实验一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也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故D错误。
故选:B。
4.A
【详解】A.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烟火标志,故选项正确。
B.图中所示标志是中国节能产品标志,故选项错误。
C.图中所示标志是有毒品标志,故选项错误。
D.图中所示标志是节约用水标志,故选项错误。
故选:A。
5.D
【详解】A、由图可知,我国能源结构中清洁能源占比呈增加趋势,不符合题意;
B、加大水电、风电的开发利用,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环境,不符合题意;
C、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煤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石油燃烧会产生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故天然气是比煤炭和石油更清洁的燃料,不符合题意;
D、液氢用作火箭燃料是因为氢气燃烧值大,氢气不易贮存和加注,符合题意。
故选D。
6.C
【详解】A.试管①中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试管②中白磷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试管③中红磷与氧气接触,但温度没有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则只有②中有燃烧现象,该选项说法正确;
B.①中白磷的温度达到着火点,但却没有燃烧,说明可燃物达到着火点未必燃烧,该选项说法正确;
C.正常情况下水的沸点是100℃,水浴温度最高达到100℃无法达到红磷的着火点240℃,所以红磷不能燃烧。③一定不会燃烧。该选项说法错误。
D.由①②现象对比说明燃烧需与氧气接触,由②③现象对比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7.B
【详解】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有可燃物,温度达到可燃物燃点,三个条件要同时达到才能燃烧,极寒和大风等恶劣条件会使可燃物表面热量被快速带走,温度易降低到可燃物燃点以下,故要保证持续燃烧,就要保证温度不低于氢气的着火点。
故选B。
8.B
【分析】燃烧的条件是物质是可燃物、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上、有氧气参与。
【详解】A、由图片可知,红磷不燃烧,故A不正确;
B、水中白磷通入氧气满足燃烧条件,能燃烧,故B正确;
C、实验烧杯中的热水除了起到升高温度的作用,还起到隔绝氧气的作用,故C不正确;
D、物质燃烧的条件是物质是可燃物、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上、有氧气参与,则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不一定燃烧,故D不正确。故选B。
9.A
【详解】A、“可燃冰”可以燃烧,可作为能源,故正确;
B、“可燃冰”主要含有甲烷水合物,所以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故错误;
C、“可燃冰”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错误;
D、“可燃冰”主要含有甲烷水合物,具有可燃性,但是水没有可燃性,故错误;
故选:A。
10.B
【详解】A、森林起火可通过砍伐树木形成隔离带,利用清除可燃物的原理,达到灭火的目的,故A方法正确;
B、汽油难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小,会浮在水面上,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更大,更容易燃烧,甚至造成火势蔓延,故B方法错误;
C、液态二氧化碳变成气态时会吸收大量的热,且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也不会留下任何痕迹,因此可用于图书馆内图书起火的扑灭,故C方法正确;
D、油锅起火,盖上锅盖可以使油与氧气隔绝,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故D方法正确;
故选:B。
11.A
【详解】A、用水灭火降低的是可燃物的温度,不能降低着火点,故错误;
B、酒精着火用湿抹布盖灭,既降低了温度又使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隔绝而灭火,故正确;
C、使用风力灭火机强力灭火,强劲的风带走了热量,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故正确;
D、森林着火设置隔离带的目的是利用可燃物与燃烧物隔离的原理而灭火,故正确。
故选:A。
【分析】根据灭火的原理解答本题:(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2)隔绝氧气或空气,(3)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12.A
【详解】A、图1实验实验现象是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都与空气接触,都具有可燃性,所以通过实验现象说明了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高,故A正确;
B、图1中水下白磷未燃烧是由于没有与氧气接触,故B错误;
C、图2中水下白磷没有燃烧是因为没有与空气接触,其他两个条件都符合燃烧条件,所以通氧气后能观察到燃烧现象,故C错误;
D、由于红磷的着火点为240℃,热水温度根本就达不到,所以若将图2中白磷换成红磷,不能观察到燃烧现象,故D错误。
故选A。
13.A
【详解】A.存放时露天放置与氧气接触了,紧密堆积容易使缓慢氧化产生的热量不能快速散放出去,一旦达到着火点就发生爆炸,故A错误;B.摔、砸和撞击都能在瞬间产生高温,因此达到着火点就容易发生爆炸,所以搬运取用时要轻拿轻放,故B正确;C.由于易燃和易爆物品只要接触明火,或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接触,就会产生燃烧和爆炸的危险,所以运输时,避开人口稠密区,防止爆炸时带来的灾难性后果,故C正确;D.为了防止由于一间厂房或仓库着火而引起其它厂房或仓库着火事件,在建筑物之间留有足够的防火距离,故D正确;故答案为A。
点睛: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易燃物和易爆物安全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自己从生产、生活、电视、报纸或网络中了解到相关信息等,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
14.A
【详解】A、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可以隔绝氧气,故选项正确;
B、发现厨房天然气泄露,不能立即打开排气扇,因为天然气与氧气混合达到一定程度时遇明火会发生爆炸,故选项错误;
C、高层楼房起火时,容易烧坏电线,从而使电梯不能运行,所以着火时不要乘坐电梯,故选项错误;
D、电器着火时,不能用水浇灭,因为自然界的水能导电,容易引发触电事故,故选项错误。
故选:A。
15.D
【详解】A、灭火原理是移除可燃物、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隔绝氧气,用灯帽盖灭酒精灯是因为灯帽能隔绝空气,故A正确;
B、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可以使可燃物充分燃烧,将煤球变成蜂窝煤燃烧更充分,是因为增大了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故B正确;
C、镁条在二氧化碳中剧烈燃烧,没有氧气参与,则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故C正确;
D、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火柴头燃烧释放的热量能持续给火柴梗提供热量,使温度能达到火柴梗的着火点,故D不正确。故选D。
16.(1) 热量 硫、氮
(2) 沸点 汽油(合理即可)
(3)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
(4)增大煤与氧气接触面积
(5)扇子从炉门口不断扇风,虽然加速空气流通,使煤的温度降低,但没低于着火点以下,反而鼓入更多氧气,所以燃烧越旺
(6) 氢气燃烧产物只有水,比较环保 可用水制氢气,原料丰富
【详解】(1)将煤作为燃料,主要是利用碳元素与氧反应所放出的热量;
煤中还含有少量的硫、氮元素,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能与水反应生成酸性物质,导致酸雨的发生;
(2)将石油加热炼制,是利用石油中各物质沸点的不同,将其分离,从而得到汽油、柴油等;
(3)金属镁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说明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
(4)将燃煤做成蜂窝煤后燃烧更旺,原因是:增大了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燃烧更充分;
(5)扇子从炉门口不断扇风,煤燃烧更旺,原因是扇子从炉门口不断扇风,虽然加速空气流通,使煤的温度降低,但没低于着火点以下,反而鼓入更多氧气,所以燃烧越旺;
(6)氢气被认为是未来最理想的燃料,是因为①氢气燃烧产物只有水,比较环保,且燃烧值大;②可用水制取氢气,原料来源广泛。
17. 天然气 酸雨 2CO2+6H2C2H4+4H2O CO 3∶1 Zn+H2SO4=ZnSO4+H2↑ 氢气的制取成本高和贮存困难
【详解】(1)化石燃料主要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
(2)煤燃烧时排放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污染物,这些气体或气体在空气中发生反应生成酸类物质,生成物溶于雨水,使雨水呈较强的酸性,会形成酸雨;
(3)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和加热条件下转化为重要的化工原料乙烯(C2H4)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2+6H2C2H4+4H2O;
(4)图中可知一个甲烷(CH4)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四个氢原子构成的,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根据图示,一个Z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构成的,一个W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①根据以上分析,W表示的物质是一氧化碳,其化学式是:CO。
②图中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CH4+H2O3H2+CO,Z是H2,W是CO,因此该反应中两种生成物Z和W的分子个数比为3∶1.
(5)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Zn+H2SO4=ZnSO4+H2↑。目前,氢气作为新能源在生活和生产中还未能广泛应用,其原因是:氢气的制取成本高和贮存困难。
18. 温度未达到红磷的着火点 加热 隔绝氧气 3H2O + P2O5 = 2H3PO4 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C中白磷不燃烧,D中白磷燃烧
【详解】(1)红磷的着火点为260℃。热水无法加热钢片到达该温度,所以红磷不燃烧。故填:温度未达到红磷的着火点。
(2)热水加热铜片,起到加热的作用。热水隔绝了水中的白磷与氧气接触,起到了隔绝氧气的作用。故填:加热,隔绝氧气。
(3)反应物为五氧化二磷与水,生成物为磷酸(H3PO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为:3H2O + P2O5 = 2H3PO4。
(4)B、D中白磷均与氧气接触,但水的温度不同。所以探究的是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5)要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O2,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一份白磷与氧气接触,一份白磷不与氧气接触。故进行对比的实验是CD。看到C中白磷不燃烧,D中白磷燃烧可以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O2。故填:C中白磷不燃烧,D中白磷燃烧。
19.(1) 供暖(合理即可) CH4+2O2CO2+2H2O
(2) 物质具有可燃性 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
(3)步骤2中白磷不燃烧,步骤4中白磷燃烧
(4)装置密封可以防止五氧化二磷逸出污染空气
(5)不认同,着火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一般不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6)立即盖锅盖(或者倒入大量的冷蔬菜)
【详解】(1)生活中对燃烧的利用实例有利用天然气供暖,利用燃料做饭等;
甲烷和氧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H4+2O2CO2+2H2O;
(2)石头不能燃烧,木条可以燃烧,对比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满足的条件是物质具有可燃性;
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步骤3中向瓶内通入氧气,步骤4将锥形瓶浸入80℃的热水中,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达不到红磷的着火点,所以观察到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红磷不燃烧;
(3)步骤2中,将锥形瓶浸入80℃的热水中,白磷温度达到了着火点,但是隔绝氧气,不燃烧,步骤5中,当锥形瓶中充满氧气时,将锥形瓶再次浸入80℃的热水中,白磷温度达到了着火点,与氧气接触,燃烧,对比可得燃烧条件之一是可燃物需要与氧气接触,所以能证明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现象是步骤2中白磷不燃烧,步骤4中白磷燃烧;
(4)白磷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有毒,装置始终密闭,可以防止五氧化二磷逸出污染空气,所以图Ⅰ装置的优点是装置始终密闭,防止五氧化二磷逸出污染空气;
(5)小明同学提出可以通过提高和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达到灭火的目的,不认同这种观点,因为着火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一般不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6)炒菜时油锅着火,可以用锅盖盖灭,从而达到隔绝氧气目的;或者倒入大量的冷蔬菜,从而达到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的目的;
20.(1)4FeS2+11O22Fe2O3+8SO2
(2)60.8kg
FeS2的质量=1000kg×5.7﹪=57kg
设:产生二氧化硫的质量为x。
x=60.8kg
答:产生二氧化硫的质量为60.8g。
【详解】(1)根据题意可知,FeS2与在高温条件下氧气生成二氧化硫和氧化铁(Fe2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FeS2+11O22Fe2O3+8SO2,该方程式配平时,以Fe元素为标准,其最小公倍数为2,FeS2的化学计量数为2,Fe2O3的化学计量数为1,SO2的化学计量数为4,O2的化学计量数为,化学方程式两侧同乘以2,则FeS2的化学计量数为4,Fe2O3的化学计量数为2,SO2的化学计量数为8,O2的化学计量数为11。
(2)详见答案。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初中化学九上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寒假作业(含解析)

下一篇:2024年中考物理复习解答题专项训练——浮力的综合练习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