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微粒 2023-2024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复习(含解析)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微粒
考试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第Ⅰ卷( 选择题 共4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40分)
1.春暖盛开的季节,漫步田间小道,花香阵阵。这一现象说明
A.分子很小 B.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分子之间有间隔 D.分子是可分的
2.“莫道雪融便无迹,雪融成水水成冰”,其中涉及有关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A.冰和水的化学性质不同 B.冰和水由同种分子构成
C.冰和水的分子间隔不同 D.冰水转化是物理变化
(2023年仪征市期中)
3.下列物质或主要成分属于单质的是
A.水晶(SiO2) B.液氧(O2)
C.大理石(CaCO3) D.氨气(NH3)
4.“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选项 事实 解释
A 好酒不怕巷子深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 一滴水中约含1021个水分子 水分子很小
C 注射器中的气体通过压缩体积会变小 加压时气体分子变小
D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不同 分子构成不同
A.A B.B C.C D.D
(2023 宁阳县一模)
5.医书中写有“山居多瘿”,《备急千金要方》也提到“海藻治瘿”,“瘿”的产生与一种元素缺乏有关。海藻能够治瘿,是因为提供了
A.碘分子 B.碘单质 C.碘元素 D.碘原子
(2023 斗门区一模)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任何原子核内部都含有质子和中子 B.分子体积比原子体积大
C.原子核带负电 D.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2023春 江宁区校级月考)
7.高铁上装有烟雾传感器,主体是放有镅(Am)的电离室,这种镅原子的原子核内有95个质子和146个中子,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A.95 B.146 C.241 D.51
(2022年云南省昆明市中考)
8.如图是某粒子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该粒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A.最外层有8个电子 B.该粒子是阴离子
C.核外有3个电子层 D.核电荷数为18
9.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阴离子的是
A. B. C. D.
(2023春 南岗区校级月考)
10.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③④化学性质相似 B.②属于金属元素
C.④是稳定结构 D.①③属于同种元素
(2023春·黑龙江哈尔滨·八年级校考期中)
11.下列粒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的是
A. B. C. D.
(2023年山东省威海市中考化学真题)
12.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被创造也可以被消灭
B.原子得失电子变成离子后,质量几乎不变,化学性质差别很大
C.同种原子通过不同方式结合成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D.同种分子排列方式不同则化学性质不同
(2023秋·广西梧州·九年级统考期末)
13.下列四种微粒中,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的是
A.②③ B.①④ C.②④ D.①②
(2022秋·河北邯郸·九年级校考)
14.下列化学用语与所表达的意义对应正确的是
A.Mg2-——镁离子 B.——铝原子
C.2He——2个氦原子 D.2NaCl——2个氯化钠分子
15.建立宏观和微观的联系是化学思维方式。下图为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示意图表示氢气与氧气发生的反应 B.该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没有改变
C.水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1 D.水分子由氢原于和氧原子构成
(2023年广东省湛江市雷州市第三中学中考一模)
16.蔡旭哲老师在“天宫课堂”中介绍冷原子钟50亿年的误差只有1秒。铯可用于制作冷原子钟。铯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铯的原子序数为55 B.铯属于非金属元素
C.铯原子带55个单位的正电荷 D.铯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32.9g
17.按右表提供的信息,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第三周期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从左到右依次救增多
B.第二周期的Li、Be和B均为金属元素
C.Mg2+、H+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2和0
D.Na+和Al3+的核外电子数相同
(2022秋 贵州期末)
18.建立模型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有关模型正确的是
A. 地壳中元素分布图 B.原子模型结构
C.反应分类 D.空气组成模型
(2023·苏州市姑苏区南环实验中学期中)
19.下图是表示气体分子的示意图,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质子数的原子。其中可能表示氧化物的是
A. B.
C. D.
20.某同学为了探究微粒性质,按图示进行实验,并借助传感设备测得U型管a、b中氨气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曲线X对应的U型管为a
B.0-1min,氨气浓度为零是因为微粒静止不动
C.实验证明了微粒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
D.湿棉花的作用是吸收NH3,减少NH3对空气的污染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60分)
2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请根据下列图示回答问题:

(1)在A图中将“反应中”的相关粒子图形补充完整 。
(2)A图所示的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是:在点燃的条件下氢分子分解成氢原子,氯分子分解成氯原子,每1个氢原子和 。
(3)B图中“反应后”的物质属于化合物中的 (填物质分类)。
(4)对比A图和B图可以总结出,化学反应前后分子总数 (填字母)。
A.一定改变 B.可能改变 C.一定不变
22.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分子的性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进行试验】图I是课本中某个探究实验,几分钟后该实验中可以看到的现象是甲烧杯 乙烧杯 ;其中烧杯乙的作用是 ;通过该实验可以得出或推导出一些结论: (答一条即可)。
【实验改进】老师对图1所示的装置进行了改进(如图Ⅱ所示),并进行了以下操作:将滴有酚酞的滤纸条放在试管里,如图Ⅱ所示放在实验桌上,向脱脂棉上滴加几滴浓氨水。
【分析讨论】(1)按照改进后的实验,几分钟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
(2)实验过程中若发现滤纸条没有变红而棉花变红,其可能原因是 。
【拓展延伸】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认为,图I、图II所示装置虽能证明分子的性质,但不能证明影响分子性质的因素,于是又设计了如图III所示的装置…
在U型管的两个管口分别放入卷成筒状的棉纱布,并用橡皮塞塞紧。用注射器吸取2mL的酚酞溶液从橡皮塞慢慢注入棉纱布上,使其润湿,从另一管口插入吸取了2mL浓氨水的注射器。按此方法再组装好另一套装置,将其中一套装置的下端放入热水中,并同时向两支U型管中注入浓氨水。
(3)按照图III所示的装置进行操作,几分钟后看到的现象是 ,该现象说明了 。
(4)图III所示的实验方法相对于图1所示的实验方法,具有哪些优点:① ;② 。
(2023年甘肃省武威市中考)
23.建立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的相互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请根据下列信息回答有关问题:

(1)图1为粒子之间的转化关系图,其中①表示的是 。
(2)图2中B、C属于同种元素,因为 相同。
(3)图2中A、B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
(4)图2中D为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当时,则表示该粒子的符号为 。
(2022天津中考)
24.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思维方式。
(1)从宏观角度分析,氮气是由 组成的(填“氮元素”或“氮原子”)。
(2)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为101的元素被命名为“钔”(元素符号为Md),用来纪念门捷列夫编制元素周期表所作出的巨大贡献。钔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58,则钔原子的质子数为 。
(3)根据下列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①图中粒子属于金属元素的有 种(填数字);
②氟和氯两种元素的原子 相同,所以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③由钠和氧两种元素组成化合物氧化钠的化学式为 。
(4)下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根据图示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5.如表是元素周期表的部分信息,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的原子序数是 .
(2)分析上表可发现:每一横行元素从左向右排列所遵循的一条规律是 .根据此规律,可知图中x= .
(3)如图中的①、②是氟元素、钙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A、B、C、D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
①氟元素的核电荷数为 ,钙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②D中的y= .
③B属于 (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B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离子,其离子符号是 .
④A粒子的化学性质与B、C、D中哪一种粒子的化学性质相似? .(填字母标号)
26.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重要思维方式,根据图示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为物质、粒子之间的关系图。
①a的化学式是 (举一例),b、c粒子的名称依次是 。
②构成氯化钠的粒子是 (填粒子符号)。
(2)图乙为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①图乙中D若为原子,则X= ,其属于 (填“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或“稀有气体元素”)。
②图乙中B、C属于同种元素,因为它们的 相同。
③由A、B形成的化合物中,A、B元素的原子数目比为 。
(3)图丙是工业上生产尿素[化学式:CO(NH2)2]的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①图示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有 (填字母)。
②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7.某兴趣小组探究分子的特性时做了以下四组实验。
【实验一】已知:碱性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而氨水呈碱性,打开盛浓氨水的试剂瓶时能够闻到强烈刺激性气味。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1)甲同学用小烧杯取约40mL蒸馏水,向其中滴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溶液的颜色无明显变化。
(2)如图1所示,取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氨水,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是 通过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3)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烧杯C,向其中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如图2所示)。观察几分钟,烧杯A、B发生现象分别是 这一现象说明 ,B烧杯的作用是 。
【实验二】:乙同学将实验一进行改进(如图3所示)后进行有关分子性质的探究实验:在试管中的滤纸条上相间滴有无色酚酞溶液,试管口塞上一团蘸有浓氨水的棉花(由于棉花上的浓氨水而闻到有刺激性气味),试管中看到的现象是 ,此现象说明了 。
已知①浓氨水能挥发出氨气,浓盐酸能挥发出氯化氢气体,二者接触反应会产生白烟(即氯化铵固体)。
②由于分子质量小,所以化学上引入了分子的相对质量来表示分子的质量,即相对分子质量。③氨气分子的相对质量是17,氯化氢分子的相对质量是36.5.如图所示,在玻璃管两端分别放入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棉花团。
③发现C处产生的白烟较多。由此可知,分子的运动速率与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是 。
【实验三】丙同学设计实验如图4所示,在一个玻璃杯中放入约50ml水,向水中放入一大块糖块,在容器外壁沿液面画一条水平线,当糖块消失后,液面比水平线 (“高”“低”“相平”),这一现象说明了 ,同时还可以说明 。
28.元素X、Y、Z、M是初中常见的四种元素。有关信息如下表:
元素 有关信息
X 可形成最轻的气体
Y 组成物质种类最多
Z 其单质约占空气总体积的21%
M 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
(1)M元素的名称是 。
(2)写一个含有Y这种元素的化学式 。
(3)由X、Z两种元素且按原子个数比为2:1组成的化合物 (填化学式),写出由上述任意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学式 。(任意写一种)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闻到花香是由于分子在不断的运动,B正确。
故选B。
2.A
【详解】A、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冰和水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化学性质相同,说法错误;
B、冰和水是同种物质的不同状态,冰和水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说法正确;
C、冰是固体,水是液体,它们的分子间隔不同,说法正确;
D、冰融成水只有物质状态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说法正确。
故选A。
3.B
【详解】A、二氧化硅中含有多种元素,属于化合物,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氧气中只含有氧元素,属于单质,该选项符合题意;
C、碳酸钙中含有多种元素,属于化合物,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氨气中含有多种元素,属于化合物,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C
【详解】A、好酒不怕巷子深,是带有酒香的分子运动到人的鼻子使人闻到气味,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解释正确;
B、一滴水宏观上很小,但其中约含1021个水分子,说明水分子很小,解释正确;
C、注射器中的气体通过压缩体积会变小,说明加压时气体分子间间隔变小,解释错误;
D、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分子构成不同,解释正确;
故选:C。
5.C
【详解】“海藻治瘿”是因为海藻提供了碘元素,与具体的形态无关,故选C。
6.D
【详解】A、氢原子的原子核中只有1个质子,没有中子,并不是任何原子核内部都含有质子和中子,选项错误;
B、分子体积不一定比原子体积大,如铁原子的体积大于氢分子的体积,选项错误;
C、原子核中的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所以原子核带正电荷,选项错误;
D、原子核中的质子与中子的质量差不多,它们的质量都约为电子质量的1836倍,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选项正确,故选D。
7.A
【详解】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镅原子的原子核内有95个质子,则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也为95。
故选A。
8.B
【详解】A、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该粒子最外层有8个电子,A 正确;
B、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核内质子数为18,核外电子数为2+8+8=18,即质子数=电子数,属于原子,B 错误;
C、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该粒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C 正确;
D、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核电荷数为18,D正确。
故选B。
9.A
【详解】A、质子数=9,核外电子数=2+8=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表示的是阴离子,此选项符合题意;
B、质子数=10,核外电子数=2+8=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表示的是原子,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质子数=11,核外电子数=2+8=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表示的是阳离子,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质子数=13,核外电子数=2+8=10,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表示的是阳离子,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0.A
【详解】A、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原子的化学性质相似,微粒③④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但两种微粒属于离子,其化学性质不相似,选项错误;
B、由图可知,微粒②的质子数为11,属于钠元素,属于金属元素,选项正确;
C、由图可知,微粒④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是稳定结构,选项正确;
D、由图可知,微粒①③的质子数都为17,由元素的概念可知,两种微粒属于同种元素,选项正确,故选A。
11.B
【分析】原子的电子层的最外层是8个电子(氦是2个电子)时为稳定结构,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时易失去电子使次外层变为最外层为8电子稳定结构,大于4时易得到电子使最外层为8电子稳定结构。
【详解】A、这是氦原子结构示意图,最外层是2个电子,是稳定结构,不易得失电子。A不符合题意;
B、该原子的最外层有2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2个电子而达8电子的稳定结构,B符合题意;
C、该粒子的最外层已达8个电子,结构比较稳定,化学性质不活泼,不易得失电子。C不符合题意;
D、该原子的最外层有6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2个电子而达8电子的稳定结构,D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选择B。
12.D
【详解】A、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生成新的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合成新的分子,分子也可以被完全反应,说法正确;
B、原子得失电子变成离子后,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但他们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则质量几乎不变,化学性质差别很大,说法正确;
C、同种原子通过不同方式结合成的分子,相同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分子化学性质不同,分子的构成不同,则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说法正确;
D、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说法错误;
答案:D。
13.B
【详解】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则化学性质相似。①表示氧原子,最外层6个电子;②表示镁原子,最外层2个电子;③表示镁离子,最外层8个电子;④表示硫原子,最外层6个电子。故四种微粒中,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的是①和④,故选B。
14.C
【详解】A. 一个镁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表示为Mg2+,此选项错误;
B. 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离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表示铝离子,此选项错误;
C. 由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2He表示2个氦原子,此选项正确;
D. 氯化钠是由离子构成,2NaCl不能表示2个氯化钠分子,此选项错误。
故选C。
15.D
【详解】A、根据微观示意图,该反应是水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故A错误;
B、H2O中氢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H2中氢元素显0价,O2中氧元素显0价,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故B错误;
C、水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16=1:8,故C错误;
D、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于和氧原子构成,故D正确。
故选D。
16.A
【详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铯元素的原子序数为55,正确;
B、铯元素的名称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错误;
C、铯原子不显电性,错误;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铯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32.9,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g”,错误。
故选A。
17.D
【详解】A.由图示可知元素所在的周期数等于其原子的电子层数,第三周期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都是3层,故选项说法错误。
B、Li、Be均为金属元素,但硼(B)属于非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由镁原子、氢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镁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2个电子形成镁离子;氢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形成氢离子,则Mg2+、H+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8和0,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由钠原子、铝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钠原子、铝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1、3,在化学反应中分别易失去1个、3个电子形成钠离子、铝离子;则Na+和Al3+核外电子数都为10,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18.D
【详解】A、地壳含量较多的元素(前四种)按含量从高到低的排序为:氧、硅、铝、铁,故A不符合题意;
B、原子结构中,质子在原子核内,故B不符合题意;
C、基本反应类型包括化合反应、置换反应、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没有氧化反应,故C不符合题意;
D、空气中氮气体积分数为78%,气为21%,其他成分是1%,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9.A
【详解】 A 、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图中表示的可能是纯净物中的氧化物,故选项正确;
B 、图中表示的是两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C 、图中表示的是纯净物中的单质,故选项错误;
D 、图中表示的是两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故选A 。
20.B
【详解】A、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a端有电热丝加热温度高分子运动快,氨气浓度测出值大,因此曲线X对应的U型管为a,故该项说法正确;
B、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0-1min,氨气浓度为零可能是因为此时氨分子还未运动到传感器位置,故该项说法错误;
C、通过a、b对比可知温度高时分子运动速率更快,因此实验证明了微粒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故该项说法正确;
D、NH3有毒排放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可利用氨气易溶于水的性质,用水吸收,因此湿棉花的作用是吸收NH3,减少NH3对空气的污染,故该项说法正确。
故选B。
21. 每1个氯原子自由组合,生成一个氯化氢分子 氧化物 B
【详解】(1)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不变,在A图中将“反应中”的相关粒子图形补充完整

(2)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破裂程原子,原子重新组合生成新的分子,A图所示的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是:在点燃的条件下氢分子分解成氢原子,氯分子分解成氯原子,每1个氢原子和每1个氯原子自由组合,生成一个氯化氢分子;
(3)B图中“反应后”的物质是水,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物质,属于氧化物;
(4)对比A图和B图可以总结出,化学反应前后分子总数可能改变;
答案:B。
22. 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
溶液仍然为无色 对照 分子在不断运动或显碱性的溶液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其他合理答案即可) 滤纸条上的酚酞试液由右至左依次变红色 滤纸条上滴加的是浓氨水,脱脂棉上滴加的是酚酞试液 B、D中棉纱布均变红,且B中棉纱布的变红速率比 D 要慢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快 能够验证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 节约药品,对环境污染较小等
【详解】进行实验:
微观粒子是不断运动的,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其中乙烧杯的作用是对比,通过对比可知空气中的物质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通过该实验可知:分子在不断运动,氨水显碱性等。故填: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仍然为无色;对照;分子在不断运动或显碱性的溶液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其他合理答案即可)。
分析讨论:
(1)因为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运动到酚酞试液中时,与水结合生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故填:滤纸条上的酚酞试液由右至左依次变红色。
(2)实验过程中若发现滤纸条没有变红而棉花变红,其可能原因是滤纸条上滴加的是浓氨水,脱脂棉上滴加的是酚酞试液。故答案为:滤纸条上滴加的是浓氨水,脱脂棉上滴加的是酚酞试液。
拓展延伸:
(3)按照图 III 所示的装置进行操作,几分钟后看到的现象是: B 、 D 中棉纱布均变红,且 B 中棉纱布的变红速率比 D 要慢;通过该实验现象说明了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快。故答案为:B 、 D 中棉纱布均变红,且 B 中棉纱布的变红速率比 D 要慢;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快。
(4)图III所示的实验方法相对于图1所示的实验方法,具有优点是能够验证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同时实验在相对密闭的容器中进行,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用注射器进行实验,可以控制药品的用量,节约药品。故答案为:能够验证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节约药品,对环境污染较小等(答案合理即可)。
23.(1)原子
(2)质子数##核电荷数
(3)
(4)
【详解】(1)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得失电子后形成离子。所以①是原子。故填:原子。
(2)质子数(即核电荷数)决定元素种类,图2中B、C属于同种元素,因为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
(3)图2中A是17号元素为氯元素,元素符号为Cl,A最外层7个电子,形成化合物时,化合价为-1,A是12号元素为镁元素,元素符号为Mg,B最外层2个电子,形成化合物时,化合价为+2,所以中A、B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MgCl2。
(4)D中当=16时,即质子数=16,电子数=2+8+8=18,则电子数比质子数多2个,即带2个单位负电荷,质子数=16的元素是硫元素,元素符号为S,所以表示该粒子的符号为。
24.(1)氮元素
(2)101
(3) 2 最外层电子数 Na2O
(4)
【详解】(1)物质由元素组成,氮气是由氮元素组成,故填:氮元素;
(2)钔的原子序数为101,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则钔原子的质子数为101,故填:101;
(3)①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特点: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易失去最外层电子形成阳离子,达到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由此可知,A为非金属元素原子,B为非金属元素的原子,C为金属元素原子,D为金属元素原子,E为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所以图中粒子属于金属元素的有2种,故填:2;
②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其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的数目有关,氟和氯两种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所以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故填:最外层电子数;
③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小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在化合物中显+1价,氧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大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在化合物中显-2价,因此由钠和氧两种元素组成化合物氧化钠,其化学式为Na2O,故填:Na2O;
(4)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氢气与氯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氯化氢,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填:。
25.(1)8
(2) 核电荷数依次递增或质子数依次递增或原子序数依次递增 20
(3) 9 40.08 8 非金属 得到 Cl- B
【详解】(1)在地壳中元素含量排在前四位的元素是:氧、硅、铝、铁,含量最高的元素是氧元素,氧的原子序数为8;故填:8;
(2)分析上表可发现:每一横行元素从左向右排列所遵循的规律是核电荷数依次递增或质子数依次递增或原子序数依次递增,根据此规律,可知图中x=20
(3)①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故氟元素的核电荷数为9;
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故钙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0.08;
②质子数=原子序数,18号元素是氩元素,属于稀有气体元素,故氩原子不易得失电子,D表示原子,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8=2+8+y,y=8;
③质子数=原子序数,17号元素是氯元素,由“气”字旁可知,氯属于非金属元素;
氯原子的最外层有7个电子,大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1个电子而形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的氯离子,氯离子表示为:Cl-;
④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A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7,与其相同的是B;故填:B。
26. H2O 原子、离子 、 18 稀有气体元素 质子数 2:1 BD
【详解】(1)①由图甲知,a是由分子聚集的物质,则a的化学式可以为H2O;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则b的名称为原子,原子得失电子变成离子,则c的名称是离子;
②氯化钠是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故构成氯化钠的离子是、;
(2)①图乙中D若为原子,D原子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即X=2+8+8,X=18,是氩元素,属于稀有气体元素;
②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图乙中B、C属于同种元素,因为它们的质子数相同;
③A是氟原子,B是镁原子,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得失电子,A变成,B变成,故由A、B形成的化合物是MgF2,A、B元素的原子数目比为2:1;
(3)由微观示意图知,该反应为;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物质叫做化合物,这四种物质中,BD是氧化物。
27. 溶液变红 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A中溶液变红,B中溶液不变色 氨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对比 滤纸条上由试管口向试管底逐渐变红 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相对分子质量越小,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大 低 分子间有间隔 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详解】实验一:(2)向酚酞溶液中滴加浓氨水,则酚酞溶液变红,说明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故填:溶液变红;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3)氨水具有挥发性,氨分子在不断的运动,当运动到烧杯A中时,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呈碱性,酚酞试液遇碱变红,故A中溶液变红,B中溶液不变色;空气中放置的B是为了做对比试验,说明不是空气使酚酞变红,故填:A中溶液变红,B中溶液不变色;氨分子在不断的运动;对比;
实验二:在试管中的滤纸条上相间滴有无色酚酞溶液,试管口塞上一团蘸有浓氨水的棉花,由于氨分子的运动,会观察到滤纸条上由试管口向试管底逐渐变红,故填:滤纸条上由试管口向试管底逐渐变红;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③已知氨气分子的相对质量是17,氯化氢分子的相对质量是36.5,在C处产生的白烟较多,说明氨分子的运动速率快,故由此可知,分子的运动速率与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是相对分子质量越小,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故填:相对分子质量越小,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
实验三:由于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将糖溶解在水中,体积会小于糖和水的体积之和,液面比水平线低,故填:低;分子间有间隔;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28. 铝 CO2 H2O Al(OH)3
【分析】元素X、Y、Z、M是初中常见的四种元素,X可形成最轻的气体,最轻的气体为氢气,则X为氢元素,Y组成物质种类最多,碳元素组成物质种类最多,则Y为碳元素,Z的单质约占空气总体积的21%,则Z的单质为氧气,Z为氧元素,M为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则M为铝元素。
【详解】(1)M为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则M元素的名称是铝;
(2)由分析可知,Y元素为碳元素,含有Y这种元素的化学式CO2(合理即可);
(3)X、Z两种元素分别为H、O,按原子个数比为2:1组成的化合物为H2O,由上述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学式:Al(OH)3(合理即可)。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9.4平行四边形的判定2023-2024苏科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尖子生同步培优练习(含解析)

下一篇:9.9正方形 2023-2024苏科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尖子生同步培优练习(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