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4年中考化学模拟卷(江西专用)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9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14 Na-23 Zn-65 Cu-64
第Ⅰ卷(选择题 共21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1-5题每题1分,6-10题每小题2分共15分)。
1.下列具有“文昌里记忆”的民间技艺中,主要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
A. 踩高跷 B. 藕丝糖拉丝
C. 编竹篾 D. 烧制陶器
2.“碳达峰”是指我国承诺在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碳中和”是指到年,采取各种方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下列措施不利于“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是( )
A. 鼓励民众植树造林
B. 加大煤和石油的使用
C. 培育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
D. 循环利用制造合成燃料、尿素等物质
3.随着我国飞速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对于水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下列净水方法中,净水程度最高的是( )
A. 过滤 B. 吸附 C. 蒸馏 D. 静置沉淀
4.下列图示的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
A. 稀释浓硫酸 B. 二氧化碳验满
C. 加入粉末状固体 D. 蒸发食盐水
5.景泰蓝制作工艺能将克金拉成公里长的金丝。该过程体现的金属的性质是( )
A. 导热性 B. 导电性 C. 延展性 D. 耐酸性
6.如图是金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示意图.从图中获取的信息正确的是( )
A. 金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B. 金元素的原子序数79
C. 一个金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18 D. 金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97.0g
7.对中国古代著作涉及化学的叙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这里的“洧水”指的是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
B. 《本草纲目》中有“薪柴之灰取碱浣衣”的记载。“薪柴之灰”、“取碱”指的是K2CO3,该物质可与铵态氮肥混合施用
C. 《天工开物》中“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里的“石灰”指的是CaCO3,可用于建筑材料
D. 《黄帝内经》记载:“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以上食物中富含糖类、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
8.我国科学家研究出碳化钼(Mo2C)负载金原子组成的高效催化体系,使水煤气中的CO和H2O在120℃下发生反应,反应微观模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反应前后氢原子的数目不变
B. 该反应涉及一种单质分子
C. 该反应过程中构成催化剂的各原子发生改变
D.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
9.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展现了化学课程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价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科学思维:二氧化碳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
B. 化学观念:H20和H2O2化学性质不同,因为它们的分子构成不同
C. 科学探究与实践:将火柴梗平放入蜡烛的火焰中约1s后取出,探究火焰哪层温度最高
D. 科学态度与责任:使用无磷洗衣粉,可以减少水体污染
10.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废液中含有CaCl2和HCl。某同学取一定质量的该废液于烧杯中,并逐滴加入溶液,以下图像分析明显不合理的是(已知溶液呈中性)。( )
A. B.
C. D.
二、选择填充题(本题包括3小题,现在A、B、C中选择一个正确选项,然后在D处补充一个符合题意答案,每小题2分,其中选择1分,填充1分,共6分)。
11.2023年中国江西国际新能源产业博览会于2月底在南昌主办。下列属于新能源的是( )。
A.太阳能 B.石油 C.天然气 D. ______
12.如图是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将甲、乙两种溶液分别从t2℃降到t1℃,甲析出的固体更多
B.t2℃时,将30g甲放入100g水中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
C.t1℃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D.将b点对应的甲溶液转化为点对应的甲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 ______
13.为了达到实验目的,下列实验方案设计合理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除去氯化钠固体中的少量氯化镁 先加水溶解,然后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过滤即可
区分四种白色固体:碳酸钙、氢氧化钠、硝酸铵、氯化钠 分别取样,加适量水,观察现象
区分稀盐酸和氯化钠溶液 取样,分别滴加硝酸银溶液,观察现象
除去氧化铜中的少量碳粉 ______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49分)
三、填空与说明(本题包括4小题,共23分)。
14.(5分)央视栏目《典籍里的中国》展现了中国智慧,其中有许多古今对比。
(1)出行明朝末年从南昌到北京约需半年时间,如今乘坐高铁几小时便可到达,制造高铁使用的铝合金中的铝由 ______ (填“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
(2)记录古代用墨书写典籍保存至今而不变色,体现了碳在常温下的化学性质 ______ ,如今可将信息存储在芯片上,芯片中含有的某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如图,该元素的名称是 ______ 。
(3)净水明代天工开物一书记载了明矾净水,明矾中钾离子的符号是 ______ ;如今使用高铁酸钾(K2FeO4)不仅能净水,还能消毒,其中涉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K2FeO4+10X = 4Fe(OH)3+8KOH + 3O2↑
则X的化学式为 ______ 。
15.(6分)航空航天科学研究涉及许多化学知识,以下为航天员的太空生活和太空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航天员每天的食品都要经过科学的计算和设计,以保持航天员营养均衡。鱼肉为航天员提供的主要营养素是 ______ 。
(2)长期驻留空间实验室会导致航天员肌肉萎缩、骨钙丢失,可在航天食品中添加 ______ (填序号)来预防骨质疏松。
a、C12H22O14 b、FeC6H6O7 c、KIO3
(3)铁酸镍(化学式NiFe2O4)可将航天员呼出的废气转化为航天员需要的气体,NiFe2O4中若铁元素的化合价是+3价,则镍(Ni)元素的化合价是 ______ 。
(4)“天宫第一课”中有学生现场提问,O2与CO2是如何循环的?叶光富航天员解释说,O2是通过电解水的方法获得。航天员排入舱内的CO2通常是采用氢氧化锂(化学式为LiOH,化学性质与NaOH相似)吸收的。写出LiOH吸收CO2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 。
(5)“天宫第二课”中,王亚平老师将油和水混合振荡,得到了不分层的油水混合物,叶光富老师根据转动形成向心力,又实现了油和水的分离。请判断王亚平老师得到的不分层的油水混合物 ______ (填“是”或“不是”)填“是”或“不是”溶液。
16.(8分)无明显现象反应的可视化是一项重要的课题。某小组以“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是否反应”为主题展开化学反应可视化的项目式学习。
【任务一】证明反应物的减少或消失
实验一:一体化实验
该小组同学利用图所示装置按照下列步骤展开探究。
步骤:关闭K1,打开K2、K3,将2mL稀硫酸迅速全部注入注射器中。
步骤:拉动注器的活塞至18mL,关闭K3。
步骤:打开K1,将2mL氢氧化钠溶液注入注射器中,充分振荡,观察现象。
通过上述实验,能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的现象是 ______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 。
实验二:数字化实验
按照图所示进行实验,则图中的曲线 ______ (填“A,或B”)表示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向二氧化碳中加入80mL蒸馏水的目的是 ______ 。
【任务二】证明有新物质生成
实验三:产物转化法实验
完成下列表格:
第一组 第二组
步骤1 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 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
步骤2 向上述溶液中 ______ 向上述溶液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
实验现象 有白色沉淀生成 有气泡产生
实验结论 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
实验反思:第二组向步骤1的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时,起初并无明显现象,滴加稀盐酸一段时间后有气泡产生,可能的原因是 ______ 。
(3)实验四:绿色化实验
查阅资料:氢氧化钠易溶于乙醇,碳酸钠微溶于乙醇;
进行实验:如图4所示,取2mL4%的氢氧化钠乙醇溶液于试管中,向试管中吹气约30秒,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______ 。实验结论: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了。
17.(4分)以碳酸钡原料(含少量SiO2)制备高纯碳酸钡的流程如图。
(1)试剂X应选用 ______填字母。
稀硫酸 盐酸
(2)操作、操作用到的玻璃仪器有 ______、烧杯、玻璃棒等。
(3)滤液中溶质有KOH、K2CO3和 ______。
(4)酸溶时,试剂不能过量太多,一是节约试剂X,二是 ______。
四、实验与探究(本题包括2小题,共16分)。
18.(10分)某小组以“探究气体制取和气体性质”为主题展开可视化的项目式学习。
(1)下图所示为实验室中常见的气体制备和收集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实验室用A装置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用装置E收集二氧化碳,检验其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装置C制氢气,此装置相比B装置其突出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研究小组同学对超市里的污渍爆炸盐产生了兴趣,污渍爆炸盐溶于水,有许多气泡产生。
【提出问题】污渍爆炸盐(如图)溶于水,产生气体的成分是什么?
【形成假设】
①该气体可能是CO2、O2、H2、N2。
②根据爆炸盐的有效成分推测,该气体中不可能含有N2,因为______________。
③从使用安全角度考虑,该气体中应该不含有H2,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小组同学认为:该气体可能含有CO2、O2中的一种或两种。
【实施实验】
实验编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Ⅰ 将该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Ⅱ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该气体中 带火星的木条没有复燃
【形成结论】
④由实验Ⅰ可知,该气体中肯定含有_______。
(3)化学课堂上老师演示了如下图所示的几个实验:
①图1中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据此说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为______________。
②图2所示实验中,应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填字母)。
a、试管内液面上升 b、试管内液体变红 c、试管内液体变浑浊
③图3所示实验中,使紫色干花(用石蕊溶液浸泡过)变红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19.(6分)化学小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以“物质的鉴别”为主题的学习活动。
活动一:气体物质的鉴别
【活动目的一】鉴别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
【操作及结论】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向两种气体中分别________________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该气体为呼出气体
无明显变化 该气体为吸入空气
活动二:液体物质的鉴别
【活动目的二】鉴别稀硫酸与碳酸钠溶液。
【查阅资料】碳酸钠溶液呈碱性。
【实验操作】将两种溶液编号为甲溶液、乙溶液,并分别取样于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Ca(OH)2溶液。
【实验现象】甲溶液中无明显现象,乙溶液变浑浊。
【实验结论】甲溶液为________,乙溶液为另一种溶液。乙溶液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下列物质还可以鉴别稀硫酸与碳酸钠溶液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酚酞溶液 B.氧化铜 C.铜 D.稀盐酸
【活动感悟】在进行物质鉴别时,首先要分析物质的组成、性质等,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必须产生________________,最后才能达到物质鉴别的目的。
五、综合计算题(本题包括1小题,共10分)。
20.(10分)化学兴趣小组根据盐酸可与碳酸钠反应,设计了用某品牌食醋(主要成分醋酸,化学式为CH3COOH,其他成分不参加反应)测定纯碱样品的纯度,步骤如下:
查阅资料:醋酸是一种酸,在生活、工业生产中有广泛用途,可与碳酸钠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2CH3COOH + Na2CO3=2CH3COONa+H2O+CO2↑
(1)【溶液配制】实验室用50g质量分数为30%的醋酸溶液,稀释成6%的稀醋酸溶液。
实验步骤如下:
①计算:需要水的质量是 ______ g,②______ ,③溶解。
(2)【实验数据与计算】取纯碱样品25g放入烧杯,把600g食醋分3次加入,充分反应。
测量过程所得数据如下表(已知纯碱样品中含有碳酸钠和杂质,杂质不参与反应)。
实验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累计加入食醋的质量/g 200 400 600
烧杯中剩余物质质量/g 220.6 416.2 616.2
①25g样品完全反应生成气体的质量为 ______ g。
②计算该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③【计算数据分析与反思】
小组同学根据表格计算所用食醋溶质的质量分数,可选择第 ______ 次实验数据。备战2024年中考化学模拟卷(广州专用)
(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9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14 Na-23 Zn-65 Cu-64
第Ⅰ卷(选择题共21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1-5题每题1分,6-10题每小题2分共15分)。
1.下列具有“文昌里记忆”的民间技艺中,主要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A. 踩高跷 B. 藕丝糖拉丝
C. 编竹篾 D. 烧制陶器
【答案】D
【解析】A、踩高跷技艺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藕丝糖”拉丝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编竹篾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龙山黑陶烧制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碳达峰”是指我国承诺在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碳中和”是指到年,采取各种方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下列措施不利于“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是()
A. 鼓励民众植树造林
B. 加大煤和石油的使用
C. 培育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
D. 循环利用制造合成燃料、尿素等物质
【答案】B
【解析】A. 植树造林可以增大二氧化碳的吸收,有利于实现碳中和,故A不符合题意;
B. 加大煤和石油的使用会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不利于实现碳中和,故B符合题意;
C. 培育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实现碳中和,故C不符合题意;
D. 循环利用二氧化碳为原料合成燃料、尿素等物质,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实现碳中和,故D不符合题意。
3.随着抚州飞速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对于水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下列净水方法中,净水程度最高的是()
A. 过滤 B. 吸附 C. 蒸馏 D. 静置沉淀
【答案】C
【解析】A、过滤可以除去水中的不溶性杂质,所得的水中含有可溶性的杂质、钙镁化合物等,不是纯水,故错误;
B、吸附只能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净化程度不是最高,故B不符合题意;
C、蒸馏是把水通过蒸发、冷凝处理,处理后的水中只含水一种物质,所得水称为蒸馏水为纯净物;因此净化程度最高的方法是蒸馏,故正确;
D、静置沉淀可把水中固体沉降到水底,初步分离,故错误。
4.下列图示的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A. 稀释浓硫酸 B. 二氧化碳验满
C. 加入粉末状固体 D. 蒸发食盐水
【答案】B
【解析】CO2验满的时候要将燃着木条放在瓶口
5.景泰蓝制作工艺能将克金拉成公里长的金丝。该过程体现的金属的性质是()
A. 导热性 B. 导电性 C. 延展性 D. 耐酸性
【答案】C
【解析】A、将28克金拉成65公里长的金丝是由于金具有良好的延展性,与导热性无关,故选项错误;
B、将28克金拉成65公里长的金丝是由于金具有良好的延展性,与导电性无关,故选项错误;
C、将28克金拉成65公里长的金丝是由于金具有良好的延展性,故选项正确;
D、将28克金拉成65公里长的金丝是由于金具有良好的延展性,与耐酸性无关,故选项错误。
6.2024年1月沙特发现世界级金矿,如图是金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示意图.从图中获取的信息正确的是()
A. 金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B. 金元素的原子序数79
C. 一个金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18 D. 金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97.0g
【答案】B
【解析】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该元素的名称是金,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79,表示原子序数为79,故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79,表示原子序数为79;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则该元素的核外有79个电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97.0,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故选项说法错误。
7.对中国古代著作涉及化学的叙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这里的“洧水”指的是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
B. 《本草纲目》中有“薪柴之灰取碱浣衣”的记载。“薪柴之灰”、“取碱”指的是K2CO3,该物质可与铵态氮肥混合施用
C. 《天工开物》中“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里的“石灰”指的是CaCO3,可用于建筑材料
D. 《黄帝内经》记载:“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以上食物中富含糖类、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
【答案】B
【解析】A石油短时间内不会再生,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故A正确;
B.铵态氮肥与碱性物质混合会生成氨气,降低肥效,故B错误;
C.《天工开物》中“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里的“石灰”指的是CaCO3,故C正确;
D.五谷富含糖类,五果、五菜富含维生素,五畜富含油脂和蛋白质,故D正确。
8.我国科学家研究出碳化钼(Mo2C)负载金原子组成的高效催化体系,使水煤气中的CO和H2O在120℃下发生反应,反应微观模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反应前后氢原子的数目不变
B. 该反应涉及一种单质分子
C. 该反应过程中构成催化剂的各原子发生改变
D.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
【答案】C
【解析】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知道反应前后氢原子的数目不变,A项说法正确;
B.单质的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根据微观示意图得出该反应涉及一种单质分子,B项说法正确;
C.根据催化剂的概念该反应过程中构成催化剂的各原子不发生改变,C项说法错误;
D.碳化钼(Mo2C)负载金原子组成的高效催化体系使水煤气中的CO和H2O在120℃下发生反应,反应方程式为,项说法正确。
9.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展现了化学课程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价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科学思维:二氧化碳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
B. 化学观念:H20和H2O2化学性质不同,因为它们的分子构成不同
C. 科学探究与实践:将火柴梗平放入蜡烛的火焰中约1s后取出,探究火焰哪层温度最高
D. 科学态度与责任:使用无磷洗衣粉,可以减少水体污染
【答案】A
【解析】A、二氧化碳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但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气体不一定是二氧化碳,也可能是氮气等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B、H2O和H2O2化学性质不同,因为它们的分子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故选项说法正确。
C、将火柴梗放在火焰上,通过不同地方的炭化程度,可探究火焰哪层温度最高,故选项说法正确。
D、使用无磷洗衣粉,可以减少水体污染,故选项说法正确。
10.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废液中含有CaCl2和HCl。某同学取一定质量的该废液于烧杯中,并逐滴加入Na2CO3溶液,以下图像分析明显不合理的是(已知CaCl2溶液呈中性)。()
A. B.
C. D.
【答案】C
【解析】A、向一定量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碳酸钠溶液,碳酸钠先和盐酸反应产生气体,当盐酸反应完后,碳酸钠再和氯化钙反应产生沉淀,氯化钙反应完沉淀质量不变,故A正确;
B、向一定量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碳酸钠溶液,碳酸钠先和盐酸反应产生气体,盐酸反应完后气体质量不变,故B正确;
C、向混合溶液中加入碳酸钠溶液,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二氧化碳,化学反应方程式为Na2CO3+ 2HCl =2NaCl + H2O + CO2↑,参与反应的碳酸的质量大于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此时溶液质量增加,盐酸被反应完全后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化学反应方程式为Na2CO3+ CaCl2 =2NaCl+CaCO3↓,参与反应的碳酸钠的质量大于生成的碳酸钙的质量,此时溶液质量继续增加,反应结束后继续滴加碳酸钠溶液,溶液质量继续增加,故C错误;
D、当盐酸和碳酸钠反应时,溶液的pH增大,当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时,溶液的pH=7,当碳酸钠过量时,溶液的pH大于7,故D正确。
二、选择填充题(本题包括3小题,现在A、B、C中选择一个正确选项,然后在D处补充一个符合题意答案,每小题2分,其中选择1分,填充1分,共6分)。
11.2023年中国江西国际新能源产业博览会于2月底在南昌主办。下列属于新能源的是( )。
A.太阳能B.石油C.天然气D. ______
【答案】A 风能或氢能(合理即可)
【解析】石油、天然气、煤属于传统能源。目前,人们正在利用和开发的新能源,如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和潮汐能等,这些能源的利用,不但可以部分解决化石能源面临耗尽的问题,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12.如图是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将甲、乙两种溶液分别从t2℃降到t1℃,甲析出的固体更多
B.t2℃时,将30g甲放入100g水中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30%
C.t1℃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D.将b点对应的甲溶液转化为a点对应的甲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
【答案】C 增加溶质(或恒温蒸发溶剂)
【解析】A、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饱和溶液分别从t2℃降到t1℃,甲析出的固体更多,没说溶液质量和溶液是否饱和,不能判断析出固体多少,故A错;
B、t2℃时,甲的溶解度是30g,即在该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溶解30g,将30g甲放入100g水中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故B错;
C、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故C正确;
D、将点对应的甲溶液转化为点对应的甲溶液,是由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且温度不变,可以用增加溶质或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
13.为了达到实验目的,下列实验方案设计合理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除去氯化钠固体中的少量氯化镁 先加水溶解,然后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过滤即可
区分四种白色固体:碳酸钙、氢氧化钠、硝酸铵、氯化钠 分别取样,加适量水,观察现象
区分稀盐酸和氯化钠溶液 取样,分别滴加硝酸银溶液,观察现象
除去氧化铜中的少量碳粉 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在空气中充分灼烧
【解析】、先加水溶解,然后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过滤后还应将氯化钠溶液蒸发结晶得到氯化钠固体,故选项实验方案设计不合理。
B、可以分别取样,加适量水,观察现象,不溶于水的是碳酸钙,溶于水放热的是氢氧化钠,溶于水吸热的是硝酸铵,溶于水温度变化不明显的是氯化钠,故选项实验方案设计合理。
C、区分稀盐酸和氯化钠溶液,如果取样,分别滴加硝酸银溶液,则都会产生氯化银白色沉淀,不能区分,故选项实验方案设计不合理。
D、除去氧化铜中的少量碳粉,可以通过在空气中充分灼烧的方法,碳粉会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而除去。
第II卷(非选择题共49分)
三、填空与说明(本题包括4小题,共23分)。
14(5分)央视栏目《典籍里的中国》展现了中国智慧,其中有许多古今对比。
(1)出行明朝末年从南昌到北京约需半年时间,如今乘坐高铁几小时便可到达,制造高铁使用的铝合金中的铝由______(填“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
(2)记录古代用墨书写典籍保存至今而不变色,体现了碳在常温下的化学性质______,如今可将信息存储在芯片上,芯片中含有的某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如图,该元素的名称是______。
(3)净水明代天工开物一书记载了明矾净水,明矾中钾离子的符号是______;如今使用高铁酸钾(K2FeO4)不仅能净水,还能消毒,其中涉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K2FeO4+10X = 4Fe(OH)3+8KOH + 3O2↑
则X的化学式为______。
【答案】原子 稳定 硅或硅元素
【解析】金属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故铝是由铝原子构成的。故答案为:原子;
古代用墨书写典籍保存至今而不变色,体现了碳在常温下的化学性质稳定。在元素周期表中,右上角的符号为元素符号,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为,其元素名称为硅。故答案为:稳定;硅或硅元素;
离子的表示方法为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个电荷时,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钾离子的符号为。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反应前钾、铁、氧、氢的原子个数分别为、、、,反应后钾、铁、氧、氢的原子个数分别为、、、,则中含有个氧原子和个氢原子,则一个分子中含有个氧原子和个氢原子,故其化学式为。故答案为:;。
15(6分)航空航天科学研究涉及许多化学知识,以下为航天员的太空生活和太空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航天员每天的食品都要经过科学的计算和设计,以保持航天员营养均衡。鱼肉为航天员提供的主要营养素是______。
(2)长期驻留空间实验室会导致航天员肌肉萎缩、骨钙丢失,可在航天食品中添加______(填序号)来预防骨质疏松。
a、C12H22O14 b、FeC6H6O7 c、KIO3
(3)铁酸镍(化学式NiFe2O4)可将航天员呼出的废气转化为航天员需要的气体,NiFe2O4中若铁元素的化合价是+3价,则镍(Ni)元素的化合价是______。
(4)“天宫第一课”中有学生现场提问,O2与CO2是如何循环的?叶光富航天员解释说,O2是通过电解水的方法获得。航天员排入舱内的CO2通常是采用氢氧化锂(化学式为LiOH,化学性质与NaOH相似)吸收的。写出LiOH吸收CO2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5)“天宫第二课”中,王亚平老师将油和水混合振荡,得到了不分层的油水混合物,叶光富老师根据转动形成向心力,又实现了油和水的分离。请判断王亚平老师得到的不分层的油水混合物______(填“是”或“不是”)填“是”或“不是”溶液。
【答案】蛋白质 不是
【解析】鱼肉属于动物肉类,其中富含蛋白质;
、其中含有钙元素,可预防骨质疏松,符合题意;
、其中不含有钙元素,不可预防骨质疏松,不符合题意;
、其中不含有钙元素,不可预防骨质疏松,不符合题意;
故选;
中铁元素显价,氧元素显价,设镍元素的化合价为,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可得:,;
化学性质与相似,故氢氧化锂与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锂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在太空中,油依旧是不溶于水的,是乳浊液,只是稳定性增强,不分层,所以王亚平得到的不分层的油水混合物不是溶液。
16(8分)无明显现象反应的可视化是一项重要的课题。某小组以“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是否反应”为主题展开化学反应可视化的项目式学习。
【任务一】证明反应物的减少或消失
实验一:一体化实验
该小组同学利用图所示装置按照下列步骤展开探究。
步骤:关闭K1,打开K2、K3,将2mL稀硫酸迅速全部注入注射器中。
步骤:拉动注器的活塞至18mL,关闭K3。
步骤:打开K1,将2mL氢氧化钠溶液注入注射器中,充分振荡,观察现象。
通过上述实验,能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的现象是______;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二:数字化实验
按照图所示进行实验,则图中的曲线______(填“A,或B”)表示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向二氧化碳中加入80mL蒸馏水的目的是______。
【任务二】证明有新物质生成
实验三:产物转化法实验
完成下列表格:
第一组 第二组
步骤1 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 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
步骤2 向上述溶液中______ 向上述溶液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
实验现象 有白色沉淀生成 有气泡产生
实验结论 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
实验反思:第二组向步骤1的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时,起初并无明显现象,滴加稀盐酸一段时间后有气泡产生,可能的原因是______。
(3)实验四:绿色化实验
查阅资料:氢氧化钠易溶于乙醇,碳酸钠微溶于乙醇;
进行实验:如图4所示,取2mL4%的氢氧化钠乙醇溶液于试管中,向试管中吹气约30秒,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______ 。实验结论: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了。
【答案】注射器的活塞慢慢向左移动 对比 加入氯化钡溶液 氢氧化钠过量,加入的稀盐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后与碳酸钠反应产生气泡 试管中的溶液变浑浊
【解析】通过上述实验,能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的现象是注射器的活塞慢慢向左移动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导致中的二氧化碳减小,气压减小;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注射器的活塞慢慢向左移动;。
按照图所示进行实验,则图中的曲线表示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的反应二氧化碳能够溶于水,能和氢氧化钠反应,导致气压减小幅度比二氧化碳溶于水导致气压减小幅度大;向二氧化碳中加入蒸馏水的目的是对比,通过对比可知,二氧化碳能和氢氧化钠反应。
故答案为:;对比。
第一组 第二组
步骤 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 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
步骤 向上述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 向上述溶液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
实验现象 有白色沉淀生成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钡和氯化钠 有气泡产生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
实验结论 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
实验反思:第二组向步骤的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时,起初并无明显现象,滴加稀盐酸一段时间后有气泡产生,可能的原因是氢氧化钠过量,加入的稀盐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后与碳酸钠反应产生气泡。
故答案为:加入氯化钡溶液;氢氧化钠过量,加入的稀盐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后与碳酸钠反应产生气泡。
实验现象:试管中的溶液变浑浊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钠,碳酸钠微溶于乙醇。实验结论: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了。
故答案为:试管中的溶液变浑浊。
17(4分).以碳酸钡原料(含少量SiO2)制备高纯碳酸钡的流程如图。
(1)试剂X应选用 ______填字母。
稀硫酸盐酸
(2)操作、操作用到的玻璃仪器有 ______、烧杯、玻璃棒等。
(3)滤液中溶质有KOH、K2CO3和 ______。
(4)酸溶时,试剂不能过量太多,一是节约试剂X,二是 ______。
【答案】 漏斗 防止转化过程中消耗过多的氢氧化钾溶液
【解析】试剂应选用盐酸,是因为稀盐酸和碳酸钡反应生成氯化钡、水和二氧化碳,不能选择稀硫酸,是因为稀硫酸和碳酸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水和二氧化碳。
故填:。
操作、操作过滤用到的玻璃仪器有漏斗、烧杯、玻璃棒等。
故填:漏斗。
滤液中溶质有过量的、氢氧化钾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氯化钡和碳酸钾反应生成的反应生成的氯化钾。
故填:。
酸溶时,盐酸不能过量太多,一是节约盐酸,二是防止转化过程中消耗过多的氢氧化钾溶液。
故填:防止转化过程中消耗过多的氢氧化钾溶液。
四、实验与探究(本题包括2小题,共16分)。
18(10分)某小组以“探究气体制取和气体性质”为主题展开可视化的项目式学习。
(1)下图所示为实验室中常见的气体制备和收集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实验室用A装置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用装置E收集二氧化碳,检验其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装置C制氢气,此装置相比B装置其突出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研究小组同学对超市里的污渍爆炸盐产生了兴趣,污渍爆炸盐溶于水,有许多气泡产生。
【提出问题】污渍爆炸盐(如图)溶于水,产生气体的成分是什么?
【形成假设】
①该气体可能是CO2、O2、H2、N2。
②根据爆炸盐的有效成分推测,该气体中不可能含有N2,因为______________。
③从使用安全角度考虑,该气体中应该不含有H2,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小组同学认为:该气体可能含有CO2、O2中的一种或两种。
【实施实验】
实验编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Ⅰ 将该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Ⅱ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该气体中 带火星的木条没有复燃
【形成结论】
④由实验Ⅰ可知,该气体中肯定含有_______。
(3)化学课堂上老师演示了如下图所示的几个实验:
①图1中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据此说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为______________。
②图2所示实验中,应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填字母)。
a、试管内液面上升 b、试管内液体变红 c、试管内液体变浑浊
③图3所示实验中,使紫色干花(用石蕊溶液浸泡过)变红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答案】②将燃着的木条放在导管口吧、,若木条熄灭,则已集满;控制反应的速率。
【形成假设】爆炸盐的有效成分中不含有氮元素
氢气具有可燃性,使用时遇到明火易发生爆炸合理即可
【形成结论】④;
相同条件下,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化学方程式为。
【解析】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属于固、固加热型,适合用装置作发生装置;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若用装置E收集二氧化碳,检验其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放在导管口吧,若木条熄灭,则已集满;注射器和分液漏斗都可以控制反应的速率。
某研究小组同学对超市里的污渍爆炸盐产生了兴趣,污渍爆炸盐溶于水,有许多气泡产生。
【形成假设】
根据爆炸盐的有效成分推测,该气体中不可能含有,因为爆炸盐的有效成分中不含有氮元素,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故该气体中不可能含有;
从使用安全角度考虑,该气体中应该不含有,因为氢气具有可燃性,使用时遇到明火易发生爆炸;
【形成结论】
④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
图中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据此说明相同条件下,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图所示实验中,二氧化碳能溶于水,试管内压强减小,水槽内液体在大气压作用下,进入试管,进入试管内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应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试管内液面上升,试管内液体变浑浊,故选;
图所示实验中,使紫色干花用石蕊溶液浸泡过变红的原因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化学方程式为。
19(6分)化学小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以“物质的鉴别”为主题的学习活动。
活动一:气体物质的鉴别
【活动目的一】鉴别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
【操作及结论】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向两种气体中分别________________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该气体为呼出气体
无明显变化 该气体为吸入空气
活动二:液体物质的鉴别
【活动目的二】鉴别稀硫酸与碳酸钠溶液。
【查阅资料】碳酸钠溶液呈碱性。
【实验操作】将两种溶液编号为甲溶液、乙溶液,并分别取样于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Ca(OH)2溶液。
【实验现象】甲溶液中无明显现象,乙溶液变浑浊。
【实验结论】甲溶液为________,乙溶液为另一种溶液。乙溶液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下列物质还可以鉴别稀硫酸与碳酸钠溶液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酚酞溶液 B.氧化铜 C.铜 D.稀盐酸
【活动感悟】在进行物质鉴别时,首先要分析物质的组成、性质等,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必须产生________________,最后才能达到物质鉴别的目的。
【答案】【操作及结论】滴入相同滴数的澄清石灰水
【实验结论】稀硫酸
【拓展延伸】
【活动感悟】不同的实验现象
【解析】略
五、综合计算题(本题包括1小题,共10分)。
20(10分)化学兴趣小组根据盐酸可与碳酸钠反应,设计了用某品牌食醋(主要成分醋酸,化学式为CH3COOH,其他成分不参加反应)测定纯碱样品的纯度,步骤如下:
查阅资料:醋酸是一种酸,在生活、工业生产中有广泛用途,可与碳酸钠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2CH3COOH + Na2CO3=2CH3COONa+H2O+CO2↑
(1)【溶液配制】实验室用50g质量分数为30%的醋酸溶液,稀释成6%的稀醋酸溶液。
实验步骤如下:
①计算:需要水的质量是 ______ g,②______ ,③溶解。
(2)【实验数据与计算】取纯碱样品25g放入烧杯,把600g食醋分3次加入,充分反应。
测量过程所得数据如下表(已知纯碱样品中含有碳酸钠和杂质,杂质不参与反应)。
实验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累计加入食醋的质量/g 200 400 600
烧杯中剩余物质质量/g 220.6 416.2 616.2
①25g样品完全反应生成气体的质量为 ______ g。
②计算该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③【计算数据分析与反思】
小组同学根据表格计算所用食醋溶质的质量分数,可选择第 ______ 次实验数据。
【答案】 量取
设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
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
答: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
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