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物质在水中的分散同步练习(含解析) 沪教版(全国)化学九年级下册

6.1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B.鉴别硬软水实验中,在硬水中加入肥皂水,有浮渣产生
C.用试管收集不纯的氢气,点燃时会听到爆鸣声
D.硝酸铵溶于水,溶液温度降低
2.用下列物质清洗油污时,能产生乳化现象的是
A.水 B.洗洁精 C.汽油 D.酒精
3.建立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联系是化学学科独特的一种思维方式。下列现象或事实及其解释,其中正确的是
选项 现象或事实 解释
A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 碳原子的结构不同
B 氯化钠固体溶解于水不见了 氯化钠分子运动到水分子中间去了
C 固体药品配成溶液后反应速率更快 参加反应的粒子在溶液中接触机会比在固体中多
D 水银体温计测量病人的体温,示数上升 原子体积受热时增大
A.A B.B C.C D.D
4.将厨房中的下列物质放入适量水中,充分搅拌,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A.食盐 B.白醋 C.植物油 D.白糖
5.下表是某同学整理的化学知识,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物质的鉴别 B.环境保护
硬水和软水——加肥皂水搅拌,观察有无泡沫 纯碱和食盐——滴加白醋,观察有无气泡放出 羊毛和化纤——点燃后闻气味 白色污染——指白色粉尘对环境的污染 温室效应——对生存环境无影响 重金属污染——对人体内蛋白质有影响
C.化学与生活 D.知识归纳
汽油去油污与洗涤剂去油污——原理相同 蛋白质与油脂——组成元素相同 铝制品与铁制品——抗腐蚀性能相同 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陶瓷、玻璃、塑料——都属于有机合成材料 H2、C、CO——都具有还原性
A.A B.B C.C D.D
6.下列各组物质均属于溶液的一组是(  )
A.食盐水、石灰水、硫酸 B.稀盐酸、石灰乳、牛奶
C.白酒、石灰乳、碘酒 D.浑浊的河水、浑浊的石灰水、医用酒精
7.要使氢氧化钙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为(  )
①升温 ②降温 ③加水 ④加生石灰 ⑤加熟石灰 ⑥蒸发溶剂
A.②⑤⑥ B.①④⑤⑥ C.①⑤⑥ D.②④⑤⑥
8.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A.食盐 B.硫酸铜 C.植物油 D.味精
9.下列有关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B.电解水,正、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2:1
C.硝酸铵固体溶于水,溶液的温度明显升高
D.一氧化碳高温还原氧化铁,红棕色粉末变为黑色
10.如图所示,向小试管中分别加入下列一定量的物质,右侧U红墨水形管中液面未发生明显变化,该物质是( )
A.氢氧化钠固体 B.氧化钙
C.硝酸铵晶体 D.氯化钠晶体
二、判断题
11.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
12.高锰酸钾加入到汽油中后:溶解,形成紫红色溶液( )
13.溶液的特征:具有均一性,稳定性,都是无色的混合物。( )
14.氢氧化钠固体溶解于水时会吸收热量( )
15.搅拌能够加快固体物质的溶解速度( )
三、综合应用题
16.化学使世界更美好。请用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Ⅰ.现有氢气、氦气、二氧化碳、食盐、金刚石、生石灰等物质,请按要求用化学式填写:
①飞艇中充入的气体是 ; ②切割玻璃的是 ;
③用作干燥剂的是 ; ④用作调味品的是 。
Ⅱ.回答下列与含碳物质有关的问题
①石墨能用于制作干电池电极,说明石墨能 ;
②制糖工业中利用活性炭的 性脱色制白糖;
③CO2通入汽水中可制作碳酸饮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④炼铁时发生反应:,其中 做还原剂;
⑤在2Mg+CO22MgO+C中,反应前后碳元素的存在形态由 (填编号)。
A.游离态到化合态 B. 化合态到游离态
Ⅲ. 某病人注射用的生理盐水(含0.85~0.90%的氯化钠)中添加了适量的葡萄糖(C6H12O6)以补充能量。该注射液中的溶质为 ;葡萄糖分子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之比是 ;1个葡萄糖分子中共含 个原子;葡萄糖中质量分数最高是 元素;1mol 该葡萄糖中约含有 个葡萄糖分子;
17.科技活动中,化学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请回答以下问题。
(1)图甲所示实验可观察到A烧杯溶液变为红色,此实验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填序号)。
①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②氨分子有一定质量
③浓氨水具有挥发性
④氨气易溶于水
(2)图乙所示实验观察到紫色石蕊纸花变为红色,纸花变红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图丙所示实验中有组对比实验,其a、b实验目的是为了探究 。
18.为了更全面地认识氧气,以氧气为核心,开展以下主题式学习。
氧气的发现
(1)中国早在唐代就发现加热火硝(主要成分KNO3)能产生“阴气”(即O2),比欧洲发现氧气的时间早了1000多年。KNO3受热生成的另一产物为亚硝酸钾(KNO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KNO2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 。
氧气的含量
(2)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利用以下思维模型设计实验:在一个密闭的容器中,使氧气与红磷化合,全部转化成固态物质;打开止水夹,让水进入装置;得出结论……根据实验步骤,请补全思维模型 。
氧气的制备
(3)1774年,瑞典化学家舍勒以KNO3为原料,通过装置A制备氧气。
①加入KNO3前,将曲颈甑在火炉上稍微加热,发现膀胱袋子涨大。说明该装置 (填“漏气”或“不漏气”)。
②实验中观察到固体先熔化,沸腾后有气泡产生。若改用装置B或装置C进行实验,应选择的是 。收集氧气的装置是 (填序号)。
(4)实验室用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
配制170g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双氧水,需要溶质质量分数30%的双氧水 g。如图F,为了加快稀释的速率,可以采取的操作是 。
(5)以KNO3和浓硫酸为原料也能制取氧气,反应所得气体呈红棕色,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
①已知相同状况下,气体的体积之比等于其所含分子个数之比。据此分析NO2能否支持木条燃烧,并说明理由: 。
②将红棕色气体通过G装置,U形管内出现红棕色液体,并收集到较纯净的氧气。该分离方法,利用 不同。为了获得较低的温度,冰冻混合物可由水和 混合得到(填序号)。
A.氯化钠B.硝酸铵C.氢氧化钠D.蔗糖
参考答案:
1.A
【详解】A、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生成四氧化三铁是结论而不现象,故错误;
B、区别硬水和软水的方法是分别加入肥皂水,有泡沫少浮渣多现象的是硬水,故正确;
C、用小试管收集不纯的氢气,点燃时会听见尖锐的爆鸣声,故正确;
D、硝酸铵溶于水吸热,会使溶液温度降低,故正确。
故选A。
2.B
【详解】A、水和油污在一起会分层,不会乳化,A错误。
B、洗洁精含有表面活性剂清洗油污时,能产生乳化现象,B正确。
C、汽油去除油污是溶解,C错误。
D、酒精去除油污是溶解,D错误。
故选:B。
3.C
【详解】A、金刚石和石墨都由碳原子直接构成,它们的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两种物质中的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选项错误;
B、氯化钠固体溶解于水不见了,是因为构成氯化钠的钠离子与氯离子运动到水分子的间隔中,选项错误;
C、固体药品配成溶液后反应速率更快是因为参加反应的粒子在溶液中接触机会比在固体中多,选项正确;
D、水银体温计测量病人的体温,示数上升,是因为原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选项错误,故选C。
4.C
【详解】A、食盐能溶于水,放入适量水中,充分搅拌,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溶液,不符合题意;
B、白醋能溶于水,放入适量水中,充分搅拌,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溶液,不符合题意;
C、植物油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后不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静置会分层,故不能形成溶液,符合题意;
D、白糖能溶于水,放入适量水中,充分搅拌,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溶液,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A
【详解】A、硬水和软水——加肥皂水搅拌,硬水泡沫少,软水泡沫多;纯碱和食盐——滴加白醋观察有无气泡放出,纯碱有气泡产生,食盐不反应;羊毛和化纤——点燃后闻气味,羊毛有烧焦羽毛气味,正确;B、白色污染——指聚乙烯塑料,不是白色粉尘对环境的污染;重金属污染——对人体内蛋白质有影响,可使蛋白质变性,错误;C、汽油去油污与洗涤剂去油污——原理不相同,前者相似溶解,后者乳化;蛋白质与油脂——组成元素不相同;铝制品与铁制品——抗腐蚀性能不相同,铝的抗腐蚀性强,错误;D、构成物质三种粒子——分子、原子、离子;陶瓷、玻璃、塑料中塑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错误。故选A。
6.A
【详解】A、食盐水、石灰水、硫酸都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A正确;
B、稀盐酸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石灰乳属于悬浊液,牛奶属于乳浊液,故B错误;
C、白酒和碘酒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石灰乳属于悬浊液,故C错误;
D、浑浊的河水、浑浊的石灰水都是悬浊液,不是溶液,医用酒精属于溶液,故D错误。故选A。
【点睛】掌握溶液的本质特征(均一性、稳定性、混合物)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7.B
【详解】①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升温,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减小,能使氢氧化钙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
②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大,降温,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增大,溶液仍为不饱和溶液;
③加水,氢氧化钙溶液能继续溶解更多的氢氧化钙,溶液仍为不饱和溶液;
④加生石灰,生石灰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溶剂的质量减少,溶质氢氧化钙增多,能使氢氧化钙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
⑤加熟石灰,能使氢氧化钙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
⑥蒸发溶剂至有氢氧化钙析出,能使氢氧化钙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
故①④⑤⑥能使使氢氧化钙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
故选B。
【点睛】大多数物质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一般采取三种方法:增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改变温度。
8.C
【分析】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详解】A、食盐易溶于水,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能和水形成溶液,故A正确;
B、硫酸铜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能和水形成溶液,故B正确;
C、植物油不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溶液,故C不正确;
D、味精易溶于水,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能和水形成溶液,故D正确。
故选:C。
9.D
【详解】A、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A错误;
B、电解水,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正负极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B错误;
C、硝酸铵固体溶于水时吸热,溶液温度降低,C错误;
D、氧化铁是红棕色,铁粉是黑色,一氧化碳高温还原氧化铁生成铁和二氧化碳,红棕色粉末变成黑色,D正确;
故选D。
10.D
【详解】右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发生变化,说明装置内气体压强改变,由热胀冷缩的原理,可知物质与水可以反应,吸收或放出热量,使瓶内气体压强改变;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出热量,氧化钙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硝酸铵溶与水吸热,氯化钠晶体加入水中没有明显的热效应。故选D。
【点睛】常见的溶于水放热的有:浓硫酸、氢氧化钠固体;生石灰和水反应放出热量,常见吸热的有:硝酸铵溶于水。
11.正确
【详解】物质的溶解性受溶剂和溶质的性质影响,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如食用油不容于水却可以溶解于汽油中。正确。
12.错误
【详解】高锰酸钾不溶于汽油,因此将高锰酸钾加入到汽油中,不溶解,无明显现象。
13.×
【详解】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所以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但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氯化铁溶液是黄色的,故错误。
14.错误
【详解】氢氧化钠固体溶解于水时会放出热量,使温度升高。
故填:错误
15.正确
【详解】搅拌能加快分子的运动速率,能加快固体物质与水的接触机会,能加快固体物质的溶解速度,故正确。
16. He C CaO NaCl 导电 吸附 略 CO B 氯化钠 葡萄糖 6:1:8 24 O 6.02 1023
【详解】Ⅰ、①氦气的密度小且化学性质不活泼,不易的发生爆炸,故常用来充灌载人飞艇,化学式为:He;②金刚石用于切割玻璃,化学式为:C;③生石灰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可做干燥剂,化学式为:CaO;④食盐是常用的调味品,化学式为:NaCl;Ⅱ、①石墨能用于制作干电池电极,说明石墨具有导电性;②制糖工业中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脱色制白糖;③CO2通入汽水中可制作碳酸饮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O2+H2O=H2CO3;④炼铁时发生反应:3CO+Fe2O32Fe+3CO2,其中一氧化碳得到氧,发生了氧化反应,具有还原性;⑤在2Mg+CO22MgO+C中,碳元素由化合物转化为了单质,所以反应前后碳元素的存在形态由化合态到游离态;Ⅲ、该注射液中含有氯化钠和葡萄糖两种溶质;由葡萄糖的化学式可知,一个葡萄糖分子中含有6个碳原子、12个氢原子和6个氧原子,共24个原子;原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C:H:O=1:2:1;葡萄糖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6):(1×12):(16×6)=6:1:8,可见其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高;1mol 该葡萄糖中约含有6.02 1023个葡萄糖分子。
17. ② CO2+H2O═H2CO3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否与溶剂的种类有关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浓氨水的性质、酸碱指示剂与酸碱显示不同的颜色、二氧化碳性质以及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1)浓氨水中挥发出来的氨气溶解在棉花团的水中生成显碱性的氨水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涉及到的相关性质有:①氨分子是在不断运动到的②浓氨水具有挥发性③氨气溶解在水中形成的溶液显碱性。氨分子有一定的质量则没有得到体现。故选②;
(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呈酸性,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2O═H2CO3;
(3)图丙中有碘分别在水和汽油中的溶解情况;碘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两组实验,前一组是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的探究,后一组是不同的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的探究,这两组实验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否与溶质、溶剂的种类有关。
18.(1) +3
(2) 利用内外压强差,转化显示体积变化量 C D或E
(3) 34 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4) 二氧化氮能支持木条燃烧,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但空气不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由方程式可知,生成二氧化氮和氧气的分子数为4:1,氧气占生成气体体积的五分之一,可使木条复燃,说明除氧气外有另一种气体支持燃烧,即二氧化氮能支持燃烧 沸点 B
【详解】(1)加热火硝(主要成分KNO3)能产生“阴气”(即O2),比和亚硝酸钾(KNO2),化学方程式为:;
KNO2中钾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氮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在化合物中各元素的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则有(+1)+x+(-2)×2=0,解得x=+3;
(2)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利用以下思维模型设计实验:在一个密闭的容器中,使氧气与红磷化合,全部转化成固态物质;打开止水夹,让水进入装置;得出结论……根据实验步骤,思维模型为:构建一个封闭体系,转化或吸收待测气体,减少体系内压强,利用内外压强差,转化显示体积变化量,最后计算得出结论;
(3)①加入KNO3前,将曲颈甑在火炉上稍微加热,发现膀胱袋子涨大,说明该装置气密性良好,即该装置不漏气;
②实验中观察到固体先熔化,沸腾后有气泡产生。若改用装置B或装置C进行实验,应选择的是C装置,,以免固体熔化为液体后流出试管;
氧气密度比空气大,氧气不易溶于水,可选择E向上排空气法或D排水法收集收集氧气;
(4)根据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配制170g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双氧水,需要溶质质量分数30%的双氧水的质量为 ;
如图F,为了加快稀释的速率,可以采取的操作是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5)①已知相同状况下,气体的体积之比等于其所含分子个数之比。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但空气不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由方程式可知,生成二氧化氮和氧气的分子数为4:1,氧气占生成气体体积的五分之一,可使木条复燃,说明除氧气外有另一种气体支持燃烧,即二氧化氮支持燃烧;
②将红棕色气体通过G装置,U形管内出现红棕色液体,并收集到较纯净的氧气。该分离方法,利用沸点不同;
A、氯化钠溶于水,既不放热、也不吸热,溶液温度几乎不变,故A错误;
B、硝酸铵溶于水,吸热,使溶液温度降低,故B正确;
C、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使溶液温度升高,故C错误;
D、蔗糖溶于水,既不放热、也不吸热,溶液温度几乎不变,故D错误;
故为了获得较低的温度,冰冻混合物可由水和硝酸铵混合得到;故选:B。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6.2溶液组成的表示同步练习 (含解析)沪教版(全国)化学九年级下册

下一篇:11.1生活中常见的盐分层练习(含解析)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