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九年级化学开学考模拟题
1~9单元
附相对原子质量:H-1;C-12;N-14;O-16;K-39;Mn-55。
一、本大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
1. 化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下列说法中,不合理的是
A. 室内使用煤炉取暖要防止CO中毒 B. 被动吸烟对身体健康无害
C. 75%的医用酒精可用于杀菌消毒 D. 可用盐酸除去铁制品表面的铁锈
2.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们生活、生存的根本,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 大力建造化工企业 B. 普及使用沼气池
C. 推广使用清洁燃料 D. 加强水质监测
3. 铕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属于稀土元素。如图为铕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及铕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下列有关铕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铕原子的中子数为63 B. 铕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C. 铕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中x=2 D. 铕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52.0g
4. 正确操作是化学实验成功的基础,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 点燃酒精灯 B. 滴加液体
C. 取用固体粉末 D. 塞紧橡胶塞
5. 深海鱼油中的DHA(化学式为C22H32O2)是一种特殊的不饱和脂肪酸,是大脑细胞形成、发育及运作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DHA中含有氧分子
B. DHA属于氧化物
C. DHA分子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D. DHA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33:4:4
6. 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金刚石和石墨、C60都是天然硬度最大的物质
B. 一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C. 煤炉上放一盆水,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D. 书写档案时使用碳素墨水,是因为常温下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稳定
7. “宏观辨识与微观辨析”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选项 客观事实 微观解释
A 水银温度计测温度 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B 钠元素和氯元素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原子中有不同的电子数
C 和的化学性质有差异 氧原子的结构不同
D 石墨和金刚石的物理性质差异很大 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A. A B. B C. C D. D
8. 我国科学家首次突破以二氧化碳为原料获得淀粉的人工合成工艺技术 其中关键一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 下列有关上述反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发生变化 B. 反应前后各种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
C. 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分子数目比为 1∶1 D. 反应有利于“低碳”目标的落实
9. 归纳法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各项归纳合理的是
A. 化石燃料 B. CO化学性质
C. 硫元素的化合价 D. 水的净化方法
10. 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A.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B.区分硬水和软水 C.探究燃烧的必要条件 D.研究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
A. A B. B C. C D. D
11. 推理是—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式,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A.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则所有的原子核中一定都含有质子和中子
B. 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则化合物中一定含有不同种元素
C.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则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都是催化剂
D. 化学反应通常伴随着能量变化,则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由化学反应提供的
12. 和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的溶解度比受温度变化影响更小
B. 将室温下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溶液的浓度不变
C. 和均属于难溶物质
D. 除去中少量更适合用蒸发结晶的方法
二、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28分
13. 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广袤无际的自然界是一个碳的世界。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变化,对于生态环境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随着工业生产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排入大气中的CO2越来越多,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减少CO2排放,实现碳中和,已成为全球共识。碳替代、碳减排、碳封存、碳循环是实现碳中和的4种主要途径。科学家预测,到2050年,4种途径对全球碳中和的贡献率如图1。
CO2的吸收是碳封存的首要环节,常选用NaOH、氨水、一乙醇胺等作吸收剂。在研究膜吸收法吸收CO2时,研究人员通过实验比较了一乙醇胺,二乙醇胺,氨基乙酸钾3种吸收剂对烟气中CO2的脱除效果,其结果如图2。
我国提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作为与担当。实现碳中和人人有责,让我们从衣食住行点滴做起,节约能源,低碳生活。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界碳的循环中,化石燃料燃烧______(填“吸收”或“释放”)CO2。
(2)由图1可知,到2050年,对全球碳中和贡献率最大的途径是______。
(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填“对”或“错”)。
①由图2可知,随烟气流速增大,CO2脱除效果增强。______
②节约用电,绿色出行,有助于实现碳中和。______
(4)对比图2中三条曲线,得出的结论是:在实验研究的烟气流速范围内,当烟气流速相同时,______。
14. 请结合如图回答问题。
(1)写出标号仪器名称:①_______。
(2)实验室制二氧化碳选用装置B相对A的优点是_______,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若用C装置收集CO2,验证已收满的方法是_______,不能用B装置制取氧气的原因是_______。
15. 某校化学实验室废液桶中收集了溶有大量、的废液,此外还有一些不溶性杂质。若废液直接排放到下水道不仅造成重金属污染,而且造成浪费。
他们想从中回收金属铜和硫酸亚铁晶体,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结合实验方案回答下列问题:
(1)废液在加入金属X前需进行过滤,目的是将其中的__________除去。进行过滤操作所需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________________。
(2)将过量金属X加入废液,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3)溶液Y是________________,利用其除去铜中杂质。
16. 河北博物院内许多铜制品表面有一层绿色物质。绿色物质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同学们设计实验对这种绿色物质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
【查阅资料】①铜在空气中易生成铜锈,它为绿色,其主要成分是Cu2(OH)2CO3。
②白色的硫酸铜粉末遇水能变为蓝色。
探究活动一:验证铜锈的组成。
【进行实验1】同学们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并进行实验。
【猜想】
(1)铜锈加热后会生成哪些物质呢?猜想一:氧化铜;猜想二:水;猜想三:二氧化碳:猜想四:二氧化氮。请指出其中的一种错误猜想是______,你的理由是______。
【进行实验1】
(2)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组装仪器并加入药品。 ②加热,直至不再有气体 产生,停止加热。 绿色固体变黑色;硫酸铜 粉末变为蓝色;烧杯中液体 变浑浊 加热铜锈生成物质 有______; 烧杯中发生反应的化学 方程式为______。
探究活动二:探究铜生锈的条件。
【进行实验2】
(3)
序号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实验4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与结论 在干燥环境中, 铜不生锈 铜仅与氧气和 水接触不生锈 铜仅与二氧化碳和水接触,不生锈 铜生锈,它生锈的 条件是______
【反思与拓展】
(4)实验3中用的是煮沸后迅速冷却的蒸馏水,其目的是______。
(5)写出加热铜锈中反应化学方程式______。
17. 某化学小组想计算不纯的高锰酸钾的纯度,取干燥样品38.4g(杂质不参与化学反应,不会有实验安全隐患)装入大试管中,加热,待反应完全后,将试管冷却,称量,得到35.2g固体物质。
(1)生成氧气的质量是_____g。
(2)计算原固体混合物中高锰酸钾的质量是多少?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九年级化学开学考模拟题
1~9单元
附相对原子质量:H-1;C-12;N-14;O-16;K-39;Mn-55。
一、本大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
1. 化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下列说法中,不合理的是
A. 室内使用煤炉取暖要防止CO中毒 B. 被动吸烟对身体健康无害
C. 75%的医用酒精可用于杀菌消毒 D. 可用盐酸除去铁制品表面的铁锈
【答案】B
【解析】
【详解】A.室内使用煤炉容易产生一氧化碳,所以要防止CO中毒,故选项说法合理;
B.香烟的烟气中含有尼古丁、焦油、一氧化碳等几百种有毒物质,被动吸烟对身体健康有害,故选项说法不合理;
C.75%的医用酒精杀菌能力最强,可用于杀菌消毒,故选项说法合理;
D.盐酸与铁锈(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所以可用盐酸除去铁制品表面的铁锈,故选项说法合理;
故选B。
2.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们生活、生存的根本,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 大力建造化工企业 B. 普及使用沼气池
C. 推广使用清洁燃料 D. 加强水质监测
【答案】A
【解析】
【详解】A.化工企业生产会产生大量污染物,应合理建造,A项错误;
B.普及使用沼气池,可以变废为宝,减少污染物排放,有利于保护环境,B项正确;
C.推广使用清洁燃料,减少空气污染物排放,有利于保护环境,C项正确;
D.加强水质监测,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D项正确;
故选A。
3. 铕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属于稀土元素。如图为铕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及铕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下列有关铕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铕原子的中子数为63 B. 铕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C. 铕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中x=2 D. 铕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52.0g
【答案】C
【解析】
【详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63;根据原子序数=质子数,但是不一定等于中子数,错误;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该元素的名称是铕,铕元素汉字名称中含有“钅”旁,属于金属元素,错误;
C、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离圆圈最远的弧线表示最外层,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x=63-2-8-18-25-8=2,正确;
D. 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可知铕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52.0,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g”,常省略不写,错误。
故选C。
4. 正确操作是化学实验成功的基础,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 点燃酒精灯 B. 滴加液体
C. 取用固体粉末 D. 塞紧橡胶塞
【答案】C
【解析】
【详解】A、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禁止用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取用粉末状药品,试管倾斜,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送到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把橡皮塞慢慢转动着塞进试管口,切不可把试管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试管,手不能放在塞子上,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C。
5. 深海鱼油中的DHA(化学式为C22H32O2)是一种特殊的不饱和脂肪酸,是大脑细胞形成、发育及运作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DHA中含有氧分子
B. DHA属于氧化物
C. DHA分子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D. DHA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33:4:4
【答案】D
【解析】
【详解】A、DHA由DHA分子构成,不含有氧分子,说法错误;
B、根据DHA的化学式可知,DHA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不属于氧化物,说法错误;
C、根据DHA的化学式可知,DHA分子由碳、氢、氧三种原子构成,说法错误;
D、DHA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12×22):(1×32):(2×16)=33:4:4,说法正确。
故选D。
6. 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金刚石和石墨、C60都是天然硬度最大的物质
B. 一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C. 在煤炉上放一盆水,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D. 书写档案时使用碳素墨水,是因为常温下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稳定
【答案】D
【解析】
【详解】A、金刚石是天然硬度最大的物质,石墨、C60不是,选项错误;
B、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一氧化碳不与水反应,选项错误;
C、一氧化碳难溶于水,不与水反应,在煤炉上放一盆水,不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选项错误;
D、常温下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稳定,因此书写档案时使用碳素墨水,这样能长时间保存,选项正确。
故选D。
7. “宏观辨识与微观辨析”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选项 客观事实 微观解释
A 水银温度计测温度 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B 钠元素和氯元素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原子中有不同的电子数
C 和的化学性质有差异 氧原子的结构不同
D 石墨和金刚石的物理性质差异很大 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由于汞原子之间有间隔,所以水银温度计测温度。A不正确;
B、由于钠和氯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所以钠元素和氯元素有不同的化学性质。B不正确;
C、由于O2和O3的分子构成不同,所以O2和O3的化学性质有差异。C不正确;
D、由于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所以石墨和金刚石的物理性质差异很大。D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D。
8. 我国科学家首次突破以二氧化碳为原料获得淀粉的人工合成工艺技术 其中关键一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 下列有关上述反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发生变化 B. 反应前后各种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
C. 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分子数目比为 1∶1 D. 反应有利于“低碳”目标的落实
【答案】C
【解析】
【分析】由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二氧化碳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生成甲醇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详解】A、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发生了变化,故选项说法正确;
B、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各类原子的数目不变,故选项说法正确;
C、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甲醇和水的分子数目比为1∶3,故选项说法错误;
D、该反应可以消耗二氧化碳,有利于“低碳”目标的落实,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9. 归纳法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各项归纳合理的是
A. 化石燃料 B. CO的化学性质
C. 硫元素的化合价 D. 水的净化方法
【答案】C
【解析】
【详解】A、常见的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酒精不属于化石燃料,故错误;
B、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但是一氧化碳不能与金属反应,故错误;
C、硫化氢中,氢元素显+1价,硫元素显-2价;硫是一种单质,其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零;硫酸中,氢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所以硫元素显+6价,故正确;
D、水的净化方法有: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电解不属于净化水的方法,故错误。
故选C。
10. 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A.探究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 B.区分硬水和软水 C.探究燃烧的必要条件 D.研究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详解】A、木炭燃烧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生成的气体使反应前后装置内压强无明显变化,实验设计不能达到目的,符合题意;
B、硬水和软水的区别在于所含的钙镁离子的多少,可用等量的肥皂水来区分等量的硬水和软水,加入肥皂水,若产生泡沫较多,则是软水,若产生泡沫较少,则是硬水,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C、铜片上的白磷与红磷对比,白磷燃烧而红磷不能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铜片上的白磷与水中的白磷对比,说明燃烧需要与氧气(空气)接触,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D、探究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没有二氧化锰时,木条不复燃;加入二氧化锰后木条复燃,说明二氧化锰能改变反应速率,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1. 推理是—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式,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A.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则所有的原子核中一定都含有质子和中子
B. 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则化合物中一定含有不同种元素
C.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则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都是催化剂
D. 化学反应通常伴随着能量变化,则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由化学反应提供的
【答案】B
【解析】
【详解】A、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但不是所有的原子核中都含有中子,如普通氢原子中不含中子,该选项推理不正确;
B、化合物为含有多种元素的纯净物,该选项推理正确;
C、催化剂能改变反应速率,但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则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不一定为催化剂,该选项推理不正确;
D、化学反应通常伴随着能量变化,但人类利用的能量不都是由化学反应提供的,也可能为物理变化,如太阳能、风能等,该选项推理不正确。
故选B。
12. 和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的溶解度比受温度变化影响更小
B. 将室温下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溶液的浓度不变
C. 和均属于难溶物质
D. 除去中少量更适合用蒸发结晶的方法
【答案】B
【解析】
【详解】A、硝酸钾的斜率较大,则KNO3 的溶解度比 NaCl 受温度变化影响更大,故A说法错误;
B、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则将室温下 KNO3 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硝酸钾的溶解度增大,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组成不变,则溶液的浓度不变,故B说法正确;
C、KNO3和NaCl在20℃时的溶解度均大于10g,均属于易溶物质,故C说法错误;
D、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小,除去 KNO3 中少量 NaCl 更适合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故D说法错误;
故选:B。
二、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28分
13. 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广袤无际的自然界是一个碳的世界。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变化,对于生态环境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随着工业生产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排入大气中的CO2越来越多,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减少CO2排放,实现碳中和,已成为全球共识。碳替代、碳减排、碳封存、碳循环是实现碳中和的4种主要途径。科学家预测,到2050年,4种途径对全球碳中和的贡献率如图1。
CO2的吸收是碳封存的首要环节,常选用NaOH、氨水、一乙醇胺等作吸收剂。在研究膜吸收法吸收CO2时,研究人员通过实验比较了一乙醇胺,二乙醇胺,氨基乙酸钾3种吸收剂对烟气中CO2的脱除效果,其结果如图2。
我国提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作为与担当。实现碳中和人人有责,让我们从衣食住行点滴做起,节约能源,低碳生活。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界碳的循环中,化石燃料燃烧______(填“吸收”或“释放”)CO2。
(2)由图1可知,到2050年,对全球碳中和贡献率最大的途径是______。
(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填“对”或“错”)。
①由图2可知,随烟气流速增大,CO2脱除效果增强。______
②节约用电,绿色出行,有助于实现碳中和。______
(4)对比图2中三条曲线,得出的结论是:在实验研究的烟气流速范围内,当烟气流速相同时,______。
【答案】(1)释放 (2)碳替代
(3) ①. 错 ②. 对
(4)氨基乙酸钾对烟气中CO2的脱硫效果最好
【解析】
【小问1详解】
)三大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燃烧都会生成二氧化碳,所以化石燃料燃烧释放CO2;
【小问2详解】
由图1可知,到2050年,碳替代、碳减排、碳封存、碳循环4种主要途径对全球碳中和的贡献率分别为:47%、21%、15%、17%,其中对全球碳中和贡献率最大的途径是碳替代;
【小问3详解】
①由图2可知,随烟气流速增大,CO2脱除效果减弱,故说法错误;②生活中做到节约用电、绿色出行可以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实现“碳中和”,故说法正确;
【小问4详解】
对比图2中三条曲线,得出的结论是:在实验研究的烟气流速范围内,当烟气流速相同时,氨基乙酸甲的二氧化碳脱除率最高,二乙醇胺的二氧化碳脱除率最低。
14. 请结合如图回答问题。
(1)写出标号仪器名称:①_______。
(2)实验室制二氧化碳选用装置B相对A的优点是_______,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若用C装置收集CO2,验证已收满的方法是_______,不能用B装置制取氧气的原因是_______。
【答案】(1)分液漏斗
(2) ①. 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②. CaCO3+2HCl=CaCl2+H2O+CO2↑ ③. 将燃着的木条防止b口,若熄灭,则集满 ④. 二氧化锰为粉末状,无法使固体与液体分离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图可知仪器①为分液漏斗。
【小问2详解】
装置B可通过调节活塞改变装置内的压强,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反应为碳酸钙和稀盐酸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若用C收集二氧化碳,则二氧化碳从a口进,收集满了从b口出,故验证已收满的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防止b口,若熄灭,则集满;B装置为固液常温型装置,制氧气应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二氧化锰为粉末状,无法放在多孔隔板上,无法使固体与液体分离,故不能用B装置制取氧气。
15. 某校化学实验室废液桶中收集了溶有大量、的废液,此外还有一些不溶性杂质。若废液直接排放到下水道不仅造成重金属污染,而且造成浪费。
他们想从中回收金属铜和硫酸亚铁晶体,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结合实验方案回答下列问题:
(1)废液在加入金属X前需进行过滤,目的是将其中的__________除去。进行过滤操作所需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________________。
(2)将过量金属X加入废液,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3)溶液Y是________________,利用其除去铜中杂质。
【答案】(1) ①. 不溶性杂质 ②. 玻璃棒
(2) ①. Fe+CuSO4=FeSO4+Cu ②. 置换反应
(3)稀硫酸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题目要求,要从废液回收铜和硫酸亚铁晶体,所以加入金属 X能置换出铜并生成硫酸亚铁,则X是铁,加入铁前需对废液进行过滤,目的是将其中的不溶性杂质除去;
进行过滤操作所需的玻璃仪器有:漏斗、烧杯、玻璃棒;
【小问2详解】
将过量的铁加入废液后,铁能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该反应是单质和化合物反应生成单质和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小问3详解】
因为加入的铁是过量的,所以加入铁后得到的不纯的铜中含有铁,加入溶液 Y 要能把铁溶解且生成硫酸亚铁,保证得到纯净的铜,故溶液 Y是稀硫酸。
16. 河北博物院内许多铜制品表面有一层绿色物质。绿色物质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同学们设计实验对这种绿色物质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
【查阅资料】①铜在空气中易生成铜锈,它为绿色,其主要成分是Cu2(OH)2CO3。
②白色的硫酸铜粉末遇水能变为蓝色。
探究活动一:验证铜锈的组成。
【进行实验1】同学们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并进行实验。
【猜想】
(1)铜锈加热后会生成哪些物质呢?猜想一:氧化铜;猜想二:水;猜想三:二氧化碳:猜想四:二氧化氮。请指出其中的一种错误猜想是______,你的理由是______。
【进行实验1】
(2)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组装仪器并加入药品。 ②加热,直至不再有气体 产生,停止加热。 绿色固体变为黑色;硫酸铜 粉末变为蓝色;烧杯中液体 变浑浊 加热铜锈生成的物质 有______; 烧杯中发生反应的化学 方程式为______。
探究活动二:探究铜生锈的条件。
【进行实验2】
(3)
序号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实验4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与结论 在干燥环境中, 铜不生锈 铜仅与氧气和 水接触不生锈 铜仅与二氧化碳和水接触,不生锈 铜生锈,它生锈的 条件是______
【反思与拓展】
(4)实验3中用的是煮沸后迅速冷却的蒸馏水,其目的是______。
(5)写出加热铜锈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答案】(1) ①. 猜想四 ②.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答案合理即可)
(2) ①. 氧化铜、水、二氧化碳(或CuO、H2O、CO2) ②.
(3)铜与O2、H2O、CO2同时接触
(4)除去水中氧气 (5)
【解析】
【小问1详解】
错误猜想是猜想四,因为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反应物Cu2(OH)2CO3中不含氮元素,不会生成二氧化氮。故填:猜想四;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答案合理即可)。
【小问2详解】
根据实验现象绿色固体变为黑色,说明有氧化铜生成,硫酸铜粉末变为蓝色,说明有水生成,烧杯中液体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因此加热铜锈生成的物质有氧化铜、水、二氧化碳;烧杯中发生的反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填:氧化铜、水、二氧化碳(或CuO、H2O、CO2);。
【小问3详解】
由实验1和实验4对比可知,铜生锈与水有关,由实验2实验4对比可知,铜生锈与二氧化碳有关,由实验3和实验4对比可知,铜生锈与氧气有关,由上述四个实验分析可得出,铜生锈条件是铜与O2、H2O、CO2同时接触。故填:铜与O2、H2O、CO2同时接触。
【小问4详解】
实验3中用的是煮沸后迅速冷却的蒸馏水,其目的是。故填:除去水中氧气。
【小问5详解】
加热铜锈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填:。
17. 某化学小组想计算不纯的高锰酸钾的纯度,取干燥样品38.4g(杂质不参与化学反应,不会有实验安全隐患)装入大试管中,加热,待反应完全后,将试管冷却,称量,得到35.2g固体物质。
(1)生成氧气的质量是_____g。
(2)计算原固体混合物中高锰酸钾的质量是多少?
【答案】(1)3.2 (2)解:设原固体混合物中高锰酸钾的质量是x
答:原固体混合物中高锰酸钾的质量是31.6g。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氧气的质量=38.4g-35.2g=3.2g。
【小问2详解】
解析见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