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3-2024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
专题09 实验题
姓名: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经典基础题
【题型1 声现象中的相关实验】
1.小明想比较几种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可利用的器材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在本实验中适合作声源的是________;(音叉、机械闹钟)你不选另一种声源的原因是________。小明将声源放入鞋盒内,在其四周塞满待测材料。他设想了两种实验方案,你认为最佳的是________。
A、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距离处,比较所听见声音的响度。
B、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距鞋盒的距离。
通过实验得到的现象如表格所示,则待测材料隔声性能由好到差的顺序为________。
材料 衣服 锡箔纸 泡沫 材料 衣服 锡箔纸 泡沫
距离 8米 10米 6米 响度 较响 较响 弱
2.小兰周末在家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对不同材料的隔声性能开展探究,她将棉花、海绵、泡沫塑料等材料分别装入鞋盒,以比较它们的隔声性能,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能找到的可作为声源的器材有:音叉、音乐盒。
(1)探究过程通常采用下列一些步骤:①进行实验;②分析归纳;③提出问题(或猜想);④得出结论。你认为小兰要完成本探究的全过程,所采取步骤的合理顺序应该是:________(只填写数字代号)。
(2)为了探究顺利进行,最适合做声源的是________。实验过程中,小兰应将响度________(选填“调大”或“调小”),否则实验在家中难以进行。本实验中通过比较听不见声音时到鞋盒的距离,判断隔声性能,使用的物理方法是________。
3.探究影响音调的因素:
(1)如图,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拨动其伸出桌面一端,听它发出的声音,同时观察钢尺振动的________,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将钢尺按下________的幅度(选填“相同“或“不同”),重复上述实验;
(2)此实验体现的科学方法与下列实验中所用方法相同的是:________(选填符合要求的选项序号);
①取质量相同的两滴酒精来研究蒸发快慢与液体温度的关系
②把正在响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空气,听声音的大小
(3)实验发现,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________,振动得越慢,发出的音调就越________;
(4)实验时,让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相同。钢尺振动的幅度越大,响度越________,说明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
4.在探究“影响声音响度的因素”时。
(1)同学们采用如图所示的器材,选择音叉做声源,敲响音叉,将正在发声的音叉________竖直悬挂着的乒乓球,他们能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接下来,他们使同一只音叉发出更大的声音,重复上述操作,能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实验所得的结论是:声音的响度与________有关。
(2)小明设计了另一组实验来进行探究,他用两枚钉子把一根橡皮筋固定在木板上,他用手勾住橡皮筋的中间,慢慢将它向外拉出 2cm,松手后听橡皮筋振动发出的声音,接下来的一步操作是:________。
5.在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实验中,如图所示,把钢尺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用力拨动钢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既能听到钢尺发出的声音,又能看到________;下一步的操作应该是:在听者位置不动的情况下,保持________不变,多次改变________,听钢尺发出声音的响度,与上次听到钢尺的声音对比,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
6.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9种不同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
编号 材料 长度/cm 横截面积/mm2 编号 材料 长度/cm 横截面积/mm2
A 铜 60 0.76 F 铜 120 0.76
B 铜 60 0.89 G 钢 90 1.05
C 铜 60 1.05 H 尼龙 90 1.05
D 铜 90 0.76 I 尼龙 120 1.05
E 铜 ②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的三根琴弦进行实验;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的三根琴弦进行实验;
(2)为了验证猜想三,请你将表中所缺数据补全①________②________;
(3)随着实验的进行,小华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可能还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必须进行的操作是:使用________(选填“同一根琴弦”或“不同的琴弦”),只改变琴弦的松紧程度,用同样的力拨动,判断音调与松紧程度的关系。
【题型2 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7.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
(1)如图(1)所示,安装实验装置时,应先确定的高度(选填“A”或“B”);
(2)小明同学在利用图(1)所示的装置做实验时,发现从开始给水加热到水开始沸腾所用的时间过长,请你帮助他找出可能存在的原因。(写出两种即可)
①________;②________;
(3)如图(2)中甲、乙两图,图所示是水沸腾时的情况。可以看到沸腾现象是在液体________和________同时发生;
(4)如图(3),是小明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后所绘制的图像。图像中BC段表示水沸腾时的特点是________。此时水的沸点是________,说明实验时的气压_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个标准大气压;
(5)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仅增加水量,请在图(3)中大致画出水的沸腾图像;
(6)实验中,其他小组测得水的沸点都是100℃。唯有创新组误将盐水倒入烧杯加热,当盐水温度升到88℃时,每隔1min读一次温度计的示数,根据记录如表格所示。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 88 94 97 100 103 103 103 103
老师认为创新组的实验发现很有意义,还可以继续深入研究,请提出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________。
8.在做“观察水沸腾”的实验时,甲、乙、丙三组同学分别从A、B两套器材中任选一套来完成实验。(实验室已准备多套A、B装置)
(1)甲、乙两组同学用同样多且初温相同的温水进行实验,加热所用的酒精灯也相同,结果甲组同学从开始加热到水沸腾用时较短,则甲组选择的是________(选填“A” 或“B”)套装置。
(2)乙、丙两组同学选用相同的实验装置进行了实验,并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绘制了如图C所示的a、b两条曲线(a表示乙组的,b表示丙组的),由图像可知,他们两组测得的水的沸点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图________(选填“D”或“E”)所示的情形可表示水正在沸腾。他们两组从开始加热到水沸腾所用的时间不同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写一个即可)。
(3)小明同学在家中观察水壶中的水沸腾时,发现从壶嘴喷出一股“白气”,但在最靠近壶嘴的地方反而看不见“白气”,这是由于________。
9.如图甲是探究“水的沸腾”实验装置。
(1)安装实验器材时,按照________(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2)实验器材中纸板的主要作用:______;图甲中温度计读数视线正确的是______(选“A”、“B”或“C”);
(3)图乙a、b分别是小明与小强依据自己的实验数据所画出的曲线,分析a、b可知,水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________(选填“不变”、“变大”或“变小”);
(4)从图乙中的曲线可以看出,a曲线加热至沸腾的时间较长,其原因最可能是水的初始质量________(选填“大”或“小”);
(5)图乙中两人所作的曲线a、b升温与降温过程都不是直线,进一步分析可知,水的温度越高,________(选填“升温”或“降温”)越快。
【题型3 探究熔化和凝固实验】
10.小明想探究水中加入别的物质后,会否对水的凝固点产生影响,为此,他向水中加盐制成盐水,并把盐水用容器盛好放入冰箱,研究盐水的凝固过程。每隔一定时间,小明观察盐水状态、测出温度,并根据记录的数据作出了温度一时间图像如图甲所示。
(1)从图像可以看出盐水的凝固过程用了________分钟;第一个10min内,盐水的温度降低了________℃;凝固过程________(吸收/放出)热量,盐水结成的盐冰是________(晶体/非晶体)。
(2)如果将一个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盐冰水混合物中如图乙所示,试管中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________(增多/减少/不变)。
(3)实验中盐水的凝固点为________℃。为了交通安全,人们常在不能及时熔化的积雪地面上散融雪剂(如图丙所示),常用融雪剂的成分是工业用盐(非食用盐),请解释融雪剂可加快积雪熔化的原因是________。
11.小明同学利用图甲装置对100g的冰加热,他每隔相同时间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并观察物质的状态。图乙是他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的温度与时间图像。
(1)应选用________(较整/较碎)的冰块进行实验;
(2)采用水浴法加热的好处是________;
(3)由图乙图像可知:冰熔化时继续吸热,温度________(变大/变小/不变),所以冰是________(晶体/非晶体);
(4)第10min时,物质处于________态;
(5)冰全部熔化后继续用酒精灯加热,试管中的水________(会/不会)沸腾。
12.为了研究冰的熔化过程,小红与小明同学选取了两只相同的烧杯和质量相等的碎冰,分别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他们从冰的温度-7℃开始,每隔1分钟记录次温度,直至冰完全熔化,绘制了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下甲、乙所示。
(1)实验刚开始,小明测冰的温度时,温度计示数如上图所示,此示数是________℃;据图像可以得出冰的熔点是________℃。
(2)小红未对冰块进行加热,可是冰块仍然熔化了,于是小红认为冰的熔化不需要吸热。她的看法是________(选填“正确”或“错误”)的。小红同学绘制的图像是________(选填“甲”或“乙”)图。
【题型4 探究升华和凝华实验】
13.如图是观察碘锤中物态变化的实验。
(1)小明将碘锤放入热水中,观察到玻璃管中固态碘逐渐消失,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为紫色的碘蒸气。请列举生活中与此相同的实例________;
(2)小华认为如图直接用火苗加热碘锤,升华现象会更明显,小明通过查阅资料得知:正常情况下碘的熔点是113.5℃,水的沸点是100℃,烛焰的温度可达600℃以上,相比较,________(选填“小明”或“小华”)的实验方法更合理;
(3)小明将一个大的酒精棉球,包裹在刚从热水中取出的碘锤玻璃泡上,请预测一个将会出现的物理现象________,此过程要________(选填“吸”或“放”)热。
14.如图甲所示是在“探究水的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活动中使用的实验装置。小丽同学负责的实验小组测量了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情况,并记录有关数据如表所示:
时间/s 0 30 60 90 120 150 180 210 240 270 300
温度/℃ 70 76 82 87 91 94 97.5 98 98 98 98
(1)如图乙A、B所示,是小华同学在实验中,用数码相机拍摄的水沸腾前和沸腾时的两张照片,其中________(填“A”或“B”)是水沸腾时的情况;
(2)在本次实验中,烧杯口有大量的“白气”不断冒出,这些“白气”是________(填“小水珠”或“水蒸气”),进一步通过表格可得到:水的沸点为________℃,说明烧杯内大气压________(填“高于”或“低于”)一个标准大气压;
(3)通过实验可得:水在沸腾过程中,要不断________(填“吸收”或“放出”)热量,温度________;
(4)请根据实验数据,在图丙方格纸上作出水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图像________;
(5)将水烧开后,将装有固态碘的玻璃小锤浸没在水中(如丁图),一段时间后发现有紫红色气体产生,此时碘颗粒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______,用水浴法对碘锤加热的原因是________。(提示:碘的升华温度是45℃,碘的熔点是113℃)
【题型5 探究光的直线传播实验】
15.为“探究树荫下光斑的形状与成因”,小明制作甲、乙、丙三张带孔卡片作探究。
(1)他猜想光斑的形状:a.与树叶的形状有关;b.与树叶间空隙形状有关;c.与树叶间空隙大小有关;
①根据所学知识,猜想a是________(选填“合理”或“不合理”);
②为验证猜想b,应选用________卡片;
③小明用甲卡片得出“光斑形状与树叶间空隙形状无关”的结论,这结论________(选填“可靠”或“不可靠”),这是因为没有控制孔的形状________(选填“相同”或“不同”),若由你进行探究,只允许选用甲卡片在实验室进行类似的实验探究,你的改进建议是________;
(2)小明继续用图丁的装置研究像的亮度与孔的大小问题,固定烛焰、小孔和光屏位置,只改变圆孔直径,得出以下数据:
孔径/mm 小于1.0 1.0 1.5 2.0 2.5 4.0
像的清晰程度 清晰 清晰 清晰 清晰 较模糊 模糊
像的亮度 逐渐变亮 不成像
实验现象表明:在小孔所成的像清晰时,孔径越大,像的亮度越________;
(3)图丁中,所成的像是________像;小明想要改变光屏上像的大小,可以采取的方法是________。
16.下面是“创新组”和“梦想组”的同学探究小孔成像实验的过程:
(1)“创新组”在“制作小孔成像观察仪”活动中,把制作好的圆筒插入易拉罐中,如图甲所示,为了使像更清楚,圆筒的________(填“A”或“B”)端是用半透明塑料薄膜制成的光屏,某同学将点燃的蜡烛置于小孔前的适当位置,观察到蜡烛将在塑料薄膜上成像,这种现象叫________。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他还发现蜡烛和小孔的位置固定后,像离小孔越近,像就越________(填“大”或“小”);
(2)表格中是“梦想组”同学在硬纸板上挖孔所做的研究太阳的小孔成像实验记录:
小孔的形状
小孔的最大外径/mm 1 5 10 1 5 10 1 5 10
地面光斑形状 小孔距地10cm时
小孔距地20cm时
小孔距地40cm时
小孔距地80cm时
小孔距地120cm时
小孔距地200cm时
小明和他的同学分析表中记录的结果,得出了一些结论,请你帮他们补充完整:
由于太阳距我们很远,到达地面的光线几乎平行,所以,当小孔到地面的距离很小时,地面上的光斑与小孔的形状是________(填“一致的”或“不一致的”),这不是太阳的像;
分析比较小孔距地面40cm和80cm时的实验记录可知:小孔到地面的距离一定时,小孔越________(填“大”或“小”),地面上就越容易得到太阳的像;
如上表所示,当小孔的最大外径为5毫米,小孔距地面80厘米时,用一张卡片覆盖在△孔上(相当于把孔变小),遮住孔的一部分,让太阳光透过小孔,与不遮住小孔相比,光斑的形状________(填“变化”或“不变”),亮度________(填“变亮”“变暗”或“不变”)。
【题型6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17.如图所示,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中,水平放置平面镜,纸板由E、F两部分组成,可以绕ON翻折。
(1)白色纸板需要________立在平面镜上;
(2)图中入射角的大小为________;
(3)为了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大小的关系,应进行的操作是( );
A.改变纸板与平面镜之间的夹角
B.沿ON向后转动纸板E
C.沿ON向后转动纸板F
D.多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
(4)纸板F向后翻折后,如果要让此时的反射光线显现出来,请说出一条可行的方法:________。
18.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
(1)如图甲所示,一束光沿纸板A射向平面镜,纸板B上反射光束沿OD方向,若入射光束绕O点逆时针转动,此过程中反射角的大小变化情况是________;
(2)若将光束贴着纸板B沿DO方向射到镜面,反射光束将沿OC方向射出,说明光在反射时光路是的;
(3)如图乙所示,若保持入射光束不变,以ON为轴,把纸板B向后翻折,纸板B上看不到反射光束,说明________在同一平面内;
(4)如图丙所示,将纸板整体以底边EF为轴向后旋转,当纸板A上呈现入射光束时,纸板B上________(填“能”或“不能”)呈现反射光束,此时ON________(填“是”或“不是”)法线的位置。
19.小红做“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
(1)将平面镜水平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白色硬纸板________放在平面镜上;
(2)如图,让一束光________着纸板射向镜面上的O点,小红能从不同方向看到纸板上的光束,是因为发生了________反射,在纸板上画出光路,再次改变________的方向,重复上述实验;取下纸板用量角器量出光线AO与________(填“NO”或“CD”)的夹角,即为入射角,同时量出对应的反射角,比较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
(3)硬纸板由可以绕接缝NO转折的CON、DON两部分组成的,这样做的实验目的是为了探究________;若以接缝NO为轴线,将白色硬纸板的DON面绕法线NO向后旋转,此时反射光线的位置________(选填“发生”或“不发生”)变化。
【题型7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20.如图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
(1)实验中用半透明玻璃板替代平面镜________放置在水平桌面上,是因为半透明玻璃板既能看到蜡烛A的像,又能看到另一侧的物体,便于确定________;
(2)将蜡烛A竖直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并点燃,拿________(选填“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B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________(选填“蜡烛A”或“蜡烛B”)这一侧观察,直至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为了便于观察实验应选________(选填“较亮”或“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3)为了让右座的同学也能够看清蜡烛A的像,小明只将玻璃板向右平移,则蜡烛A像的位置________(选填“向右移动”、“向左移动”或“不变”);
(4)该实验用到了等效替代法,是用________等效替代了________(两空均选填“蜡烛A”、“蜡烛B”、“蜡烛A的像”、“蜡烛B的像”)。
21.小华所在小组用其中一面镀膜的茶色玻璃板和两个完全相同的棋子和棋子,在水平桌面上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如图。
(1)实验环境有:①几乎:无光的实验室,②有光的实验室,小华应选择在________(选填“①”或“②”)中进行实验效果较好。在白纸上画一条直线,将玻璃板竖直立在白纸上,使玻璃板________(选填“有膜”或“无膜”)那一面的下边缘与直线重合;
(2)移动棋子,使它与棋子的像完全重合,这样做的目的除了能确定棋子经平面镜所成像的位置,同时还能比较像与物的________关系;
(3)用铅笔画出棋子和棋子的位置,并画出棋子和棋子位置的连线,经多次测量发现:两棋子的连线与镜面________,两棋子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即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________;
(4)在实验中在水平桌面上无论怎样移动,也不能使与的像完全重合,原因可能是________。实验过程中,小组同学仔细观察,发现蜡烛的像有重影,请你帮助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
(5)移去棋子,将一张白卡片竖直放在棋子所在的位置,从处向玻璃板观察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的像,直接观察白卡片,白卡片上________(选填“有”或“没有”)棋子的像,说明棋子经平面镜成________像;
(6)小华将棋子置于玻璃板前,然后将玻璃板向远离的方向移动,再次放置,则应该__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才能与棋子的像完全重合,则此时与的间距为________。
22.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装置。
(1)将一张方格纸放在水平桌面上,再将茶色玻璃板________放置在方格纸上,并准备了完全相同的棋子A和B、刻度尺等器材;
(2)实验中采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目的是________;
(3)多次改变棋子A的位置,分别找到相应的像,并设计了如表格,记录数据。请在表格内(a)位置填入合适内容;
实验序号 ① ② ③
(a)
……
(4)将一张白卡片竖直放在棋子B的位置,________观察白卡片,若卡片上观察不到A的像,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是虚像;
(5)保持棋子A位置不变,若玻璃板沿远离棋子A的方向向后平移1格,则棋子A的像A'移动________格,像A'的大小________;若玻璃板沿底边MN向右平移1格,则像A'的位置会________。
【题型8 探究光的折射定律】
23.在验证“光的折射规律”的实验中,小华同学利用激光笔、水槽、水和一个可绕ON折转的光屏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
(1)实验中应选择表面较________(选填“光滑”或“粗糙”)的光屏来承接光路,打开激光光源,当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________(选填“一定”或“不一定”)发生改变;
(2)光屏上呈现的光路如图所示,小华在光屏上记录下光路并标出了此时的入射角和折射角,据此她得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这一错误结论,小华得出该错误结论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华将折射光线所在的半个光屏向后折转一个角度,她这样操作的目的是为了验证________;
(4)解决第(2)问的错误后,保持入射光线不变,向水槽中缓慢地持续加水,小华发现折射光线在水槽底部形成的光斑逐渐向左移动,于是她认为折射角在逐渐变小。她的观点是否正确?________(选填“正确”或“不正确”)。
(5)小华测得如下表所示的两组数据:
表一: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
序号 1 2 3
入射角α/° 30 45 60
折射角γ/° 22 32 40
表二: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
序号 1 2 3
入射角α/° 22 ◆ 40
折射角γ/° 30 45 60
表二中“◆”数据被遮挡住看不到,由表中信息可知这个数据是________;
②如果小华在探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折射规律时,完成了第4次实验,入射角是40°,折射角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20° B.28° C.35° D.60°
24.小明用如图所示装置将一细光束从水中斜射到空气中,用于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实验测得的数据如表。
入射角/° 0 10 20 30 40 48.6 50
折射角/° 0 13.4 27.0 41.7 58.7 90
(1)当入射角为0°时,折射角大小为0°,说明当光从水中垂直射入空气中时,传播方向________;
(2)分析实验数据可知: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且折射角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入射角;
(3)当入射角为48.6°,折射角大小为90°,若再增大入射角,则折射光线消失,只发生反射,这种现象称为全反射,所以当入射角为50°时会发生________现象;
(4)若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入射角为58.7°,则折射角大小为________,这是因为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都具有________性。增大入射角,观察折射角的变化,我们发现________(选填“会”或“不会”)发生全反射现象。
【题型9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25.小吴将水充入一个透明塑料模具中,制成“水凸透镜”,并用此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将水凸透镜固定到光具座上,用平行光照射透镜,前后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呈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甲所示,测出水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_cm;
(2)实验前,将蜡烛置于光具座上,并让烛焰、透镜和光屏中心处于________;
(3)若将蜡烛、水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如图乙所示的位置上时,光屏上恰好呈现清晰倒立、________(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这与生活中________(选填“放大镜”、“照相机”或“投影仪”)的成像原理相同;
(4)保持图乙中各物体位置不变,将装水的注射器连接上水凸透镜,如图丙所示,缓慢 向透镜中注水,水凸透镜厚度增加,光屏上的像逐渐模糊,为使像变清晰,应当向__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光屏,同组的小南认为,如果不移动蜡烛和光屏,而将一个度数适当的老花镜紧贴着放在水凸透镜左侧,也能使光屏上的像重新清晰,你认为小南的说法是________(选填“正确”或“错误”)的。
26.小华将水充入透明塑料模具中,制成水凸透镜,并用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如图甲所示,测出水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_cm;
(2)实验前,应调节烛焰、水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在________上;
(3)将蜡烛、水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如图乙所示的位置上时,光屏上恰好呈现清晰倒立、________(放大/缩小)的实像,这与生活中________(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的成像原理相同;
(4)保持图乙中位置不变,缓慢向透镜中注水(如图丙),水凸透镜厚度增加,光屏上的像逐渐模糊,为使像变清晰,应当向________(左/右)移动光屏,重新呈现的像与之前的像相比________(更大/更小/大小不变);同组的小明认为,如果不移动透镜和光屏,只将蜡烛向________(远离/靠近)透镜的方向移动适当距离,也能使光屏上的像重新清晰。
2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
(1)小明通过物理知识的学习,知道放大镜就是凸透镜。在活动课中,他用放大镜观察自己的手指(如图甲),看到手指________的像;再用放大镜观察远处的房屋(如图乙),看到房屋________的像(均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
(2)图丙是实验装置图,要使物体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合理的做法是:________;
(3)小明根据多次实验的数据,绘制了物距u和像距v之间关系的图像,如图丁所示。由图像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__cm;把物体从距凸透镜30cm处移到15cm处的过程中,像距逐渐变________(选填“大”或“小”);当把物体放到距凸透镜8cm处时,光屏上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得到一个清晰的像;
(4)小明对实验器材进行了改进,将蜡烛换成LED灯、光屏换成带有方格的光屏,如图戊所示。蜡烛换成LED灯的优点是环保、亮度高且稳定;而光屏换成带有方格光屏的优点是________。
【题型10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实验】
28.在“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活动”中
(1)用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
①将两个纸锥拿到同一高度同时释放,此时应该按照________(选填“左”或“右”)图所示的位置释放,记录实验中两个纸锥下落至地面的时间就可以比较了,这实际上是运用相同________比________的方法。
②根据你实验观察到的现象,下落比较快的是________(选填“A”或“B”)纸锥。
(2)测量纸锥的下落速度
①同学们在用刻度尺、秒表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实验中,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实际测量中发现,纸锥开始下落到地面的时间比较短,用秒表测量时间较为困难,为了能解决这一困难(仍使用秒表测量时间),以下提出的解决方案中,你认为不可行的是________
A.提高开始下落的高度
B.采用多次测量时间取其平均值的方法
C.换用较薄的纸,重新做一个锥角更大的纸锥
②小华采用频闪照相机的办法来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使用相机每隔0.2秒拍摄一次,照片如图所示。该照片显示下落的纸锥做________(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若纸锥从A到E的高度为100cm,则纸锥从A到E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
29.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
(1)该实验原理是________;
(2)除了图中的器材以外,还应该有的测量器材是________;
(3)实验中,应使斜面保持________(较大/较小)的坡度,以减小测量________(时间/路程)的误差;图中AB的距离为________cm;
(4)小车经过AC中点时速度为v1,经过AB中点时速度为v2,则v1________(>/=)v2;
(5)当小车通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将会偏________(大/小);
(6)图中能够准确反映小车从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运动情况的是________。
30.课堂上在“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实验中,首先我们剪下两个等大的圆纸片,其中一个圆纸片裁去的扇形圆心角比另一个大,再将它们粘贴成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
(1)要测定纸锥下落的速度,可根据原理________.
(2)在测量过程中,发现________(填“路程”或“时间” )较难准确测出,于是我们可采用增加________或换用锥角较________(填大或小)的纸锥进行测量.
30.一物理实验小组在“探究气泡的运动规律”时,在内径约为1cm、长为60cm的玻璃管中注煤油,管内留一个小气泡后封住开口.将玻璃管翻转后竖直放置,观察气泡的运动情况,如图所示.
(1)实验小组的同学在讨论“如何测量气泡从O点运动到10cm、20cm、30cm和40cm处所用的时间?”,甲同学的方案是“将玻璃管翻转竖直放置后立即计时如图(1)”;乙同学的方案是“将玻璃管翻转竖直放置后,等气泡运动上升一定距离开始计时如图(2)”.你同意________同学的方案.
(2)按照正确的方案测得的数据如表:
以路程为纵坐标、时间t为横坐标,在图(3)中画出气泡运动的s﹣t图象.(以答题卡上的坐标为准)
(3)气泡在10cm到40cm区间的速度是________m/s.
(4)从图象看,气泡在上升一段路程后,运动的路程和时间近似成________(正/反)比.
优选提升题
31.小凡同学在4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探究,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水的表面积和水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有关。
(1)通过A、B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________有关。
(2)通过________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
(3)小凡同学猜想水蒸发快慢还可能与水的质量有关,于是继续进行了如下探究:在相同环境下的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别滴上一滴和两滴水(如图)。结果发现甲图中水先蒸发完,于是他得出结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质量有关,水的质量越________,水蒸发越快;从得出结论环节看,“根据谁先蒸发完,判断谁蒸发快”是否正确________,(选填“正确”或“不正确”),理由是________。
(4)通过A、D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表面的空气流速有关,如果实验工具中利用了电吹风,操作时要注意________。
3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如图甲所示,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刻度处,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光具座上刻度处,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将凸透镜换为凸透镜并保持蜡烛和凸透镜位置不变,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如图乙所示。
(1)请根据实验现象和凸透镜成像规律判断:凸透镜的焦距________凸透镜的焦距(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如图乙所示的实验现象可以说明________的成像特点(选填“照相机”“幻灯机”或“放大镜”)。
(3)某学生利用其中一个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在实验过程中不断移动烛焰位置,观察到如图丙所示的六种烛焰的清晰像,请按蜡烛到凸透镜距离由远到近所得到的像进行排序,正确顺序为________。
A.④⑥⑤③①②
B.②①③⑤⑥④
C.②①③⑤④⑥
(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正确完成一次实验后,不小心碰到凸透镜,使其下滑了一点,此时像会出现在光屏的________方,为使像回到光屏中央,合理的操作是:将蜡烛向________移动,或将光屏向________移动。(选填“上”或“下”)
(5)如果实验过程中凸透镜摔坏了一小块,则剩余部分能否完成实验,________。
33.如图所示,在研究小球沿斜面滚下的运动规律时:
(1)小球从A点开始沿斜面滚下,记下小球每隔0.1s的位置,用刻度尺测量AF之间距离为________cm;
(2)可以看出小球运动越来越快,这里采用的比较方法是( )
A.相同时间比路程 B.相同路程比时间
(3)小球从A到F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
(4)下列运动图像中符合小球运动规律的是( )
A. B.C. D.
3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实验前,应调整烛焰、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________上;甲图中光屏上有清晰的像(像未画出),该像是倒立、________的实像;
(2)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远离凸透镜,为使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可将光屏________透镜,或光屏位置不动,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放置________眼镜;
(3)将甲图中的凸透镜换成焦距为30cm的凸透镜,保持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在光具座上移动光屏,________(填“能”或“不能”)找到某一位置,使像清晰呈现在光屏上;
(4)用另一个凸透镜进行实验,如图乙所示,AC为入射光线,CB为折射光线,测出主光轴上AO长度为m,OB长度为n(m<n),则该凸透镜的焦距f的范围是________;
A.0<f<m B.m<f<n C.<f<
(5)丙图中,凸透镜位于P处(图中未画出)位置不变,移动蜡烛,光屏先后在P同侧的A、B两处得到烛焰清晰的像,且A处的像比B处大,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①A处像可能是缩小的②B处像可能是缩小的③P点位置在B的右侧④蜡烛的移动方向向左
35.放学回家路上,小明发现骑自行车下坡滑行时会越来越快。为了研究物体从斜面上滑下时的速度大小变化的规律,他用小车、带刻度的斜面、挡板等器材进行了实验。
(1)实验中,除了如图所示的器材以外,小明还需要的测量器材是________;
测量的物理量 AB段 BC段
路程s/cm 40.0 40.0
时间t/s 3.2 1.6
速度v/(m s﹣1) vAB vBC
(2)小红建议实验时斜面倾角要适当减小,这样做可以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得________一些;
(3)小明正确采纳同学们的合理建议后,进行实验并将实验数据填入表格,则表中vBC为m/s;若小车从A点运动2.4s到达D点(图中未画出),则DC段的平均速度vDC________(填“>”、“=”或“<”)vBC;某同学用vAC=计算AC的平均速度vAC,这种计算方法是否正确?________;
(4)为了使图像能够反映小车在整个过程中的运动情况,请选择乙图中正确的图像并在括号内填写物理量的符号________;
(5)若小车过了A点小明才开始计时,则测得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将偏________。
36.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实验室提供平面镜和茶色玻璃板,应选作为实验器材;
(2)小丁选择两只大小外形完全一样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和物体的的关系;
(3)在确定像的位置后,移去镜后面的蜡烛,并在其位置放一光屏,屏上(能/不能)承接到像,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像;
(4)小丁把ABC三个模型分别面对玻璃板直立在桌面上(图甲),用于研究像与物左右位置的关系。其中不能够达到实验目的是;
(5)细心的小丁透过玻璃观察蜡烛的像时,看到在像的后面还有一个较模糊的像(图乙),出现两个不重合像的原因是,此时成两个像的蜡烛的物距分别是蜡烛到玻璃板两个面的距离,若玻璃板厚度为3mm,则两个像的中心距离为mm。
37.如图是小瑞同学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
(1)小瑞测焦距f时,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在透镜下方的白纸上呈现一光斑时,测得光斑到透镜的距离为15cm,将白纸再远离透镜一段距离,发现白纸上又出现了相同大小的光斑,则f15cm(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2)调整实验器材,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需要调节烛焰和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上;
(3)如图所示,此时光屏上恰好可以成清晰的像,则成的是倒立(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像,应用此原理可以制成(填“照相机”或“投影仪”);
(4)随着实验的进行,蜡烛逐渐变短,此时像将(填“偏上”或“偏下”),为了使像回到光屏中央,可以将凸透镜向(填“上”或“下”)移动;
(5)若已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此时用遮光布遮住凸透镜的下半部分,则所成的烛焰的像为(选填“不完整的像”、“亮度相同的完整像”或“亮度稍暗的完整像”);
(6)若蜡烛以1cm/s的速度匀速向左运动,则像向(填“左”或“右”)移动,像的移动速度(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cm/s,并且(填“逐渐减速”、“逐渐加速”或“保持匀速”)。
38.小华在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时,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时间/min 1 2 3 4 5 6 7 8 9
水温/℃ 90 92 94 96 98 98 98 98 98
(1)除了装置图甲中所示的器材,还需要一个重要的测量仪器是;
(2)实验中小敏发现温度计示数上升较慢,为了使温度计示数上升得快些,她应;
(3)实验中,每隔1min记录一次数据,直到沸腾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记录的数据如表:根据表中的数据,水的沸点为℃,可以推测水面上方的气压标准大气压。根据表格中的实验数据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
(4)某实验小组观察到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中的两种情况如图乙中的(a)、(b)所示,则图是水沸腾前的情况;
(5)水在沸腾过程中,需要(填“吸收”或“放出”)热量,为了验证这一结论,需要进行的操作是,观察水是否继续沸腾;
(6)如果给一定质量的水加热至沸腾,其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丙中图线a所示,若只增加了水的质量,其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线应为。
39.某班同学在学习速度时,进行了“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和“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两个活动:
(1)如图甲所示,把两个等大的圆纸片,裁去大小不等的扇形,做成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为了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将两个锥角不同的纸锥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时,应该选择(乙/丙)所示位置开始释放;若纸锥从同一高度同时由静止释放,可通过比较下落至地面的来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还可以比较同一时刻纸锥下落的来比较下落的快慢;
(2)在“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活动中,为了减小测量误差,是选择大纸锥还是小纸锥,有如下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A.选择大纸锥,因为它下落时间较长容易测量
B.选择小纸锥,因为它下落路径基本是直线
C.如果下落高度较大选用小纸锥,如果下落高度较小选择大纸锥
D.随便选择哪个纸锥对实验都没有什么影响
(3)小华这一小组讨论中,提出了两种测量速度的方案:
方案一:先选定一段时间,测量纸锥在这段时间内下落的距离;
方案二:先选定一段距离,测量纸锥通过这段距离所用的时间;
为了方便测量,你认为小华选用方案(一/二)比较合理;
(4)小明所在的小组制作了一个直径为10.0cm纸锥进行实验,用频闪照相机拍摄到如图丁所示的照片,已知照相机每隔0.3s曝光一次;根据照片可以判断纸锥在OA段下落时的运动情况是,经测量纸锥在AB间的速度为1.06m/s,它所表示的物理意义是。
40.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小明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安放在光具座上,凸透镜位置固定。
(1)调节烛焰中心、光屏中心在凸透镜的上;
(2)正确调节蜡烛和光屏的位置,直到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如图甲所示,此时光屏上的像是倒立的实像,利用此成像特点可制成;
(3)实验中,由于蜡烛燃烧变短,小明发现光屏上看不到烛焰完整的像。为了使像呈在光屏中央,可将蜡烛向调节;
(4)如图所示,小明将另一光源AB平行于主光轴平放于凸透镜前,A'B'是AB的像。下列关于AB所成像的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5)小明利用该凸透镜自制了一个照相机模型,如图乙所示。在纸筒M的一端嵌上凸透镜,纸筒N的一端蒙上一层半透膜,把纸筒N套入M中,使其能前后移动。在较暗的室内,将凸透镜正对明亮的室外,调节凸透镜和半透膜之间的距离,在膜上可以看到室外景物缩小的像。再将凸透镜正对室内近处点燃的蜡烛,为了使膜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应该凸透镜和膜之间的距离;
(6)小明还利用自制的水透镜代替凸透镜,模拟视力的缺陷与矫正。他把自己的眼镜给水透镜“戴上”,光屏上呈现了烛焰清晰的像,如图丙所示。摘下眼镜后,像变得模糊,向水透镜中注入适量的水后,烛焰的像再次变得清晰,由此判断该同学戴的是(近视/远视)眼镜。
41.小明和小红在探究“冰、烛蜡的熔化特点”。
(1)他们首先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冰的熔化特点,将冰碾碎装入试管,组装好器材后,他们在烧杯中加入适量温水给冰加热,温水的量应该,用温水给冰加热的好处是(填一条);
(2)他们每隔0.5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冰 时间/min 0 0.5 1 1.5 2 2.5 3 3.5 4 4.5
温度/oC ﹣4 ﹣2 ﹣1 0 0 0 0 1 2 3
①请依据数据在图乙中画出冰的熔化图象;
②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需要(选填“吸热”或“放热”);
(3)他们将试管中的冰换成碾碎的烛蜡后,点燃酒精灯加热,研究烛蜡的熔化特点得到如图丙所示的烛蜡熔化图象,由图象可知,烛蜡是(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42.小明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如图甲所示,凸透镜的焦距为cm;
(2)图乙所示是某次实验时观察到的清晰成像现象,此时光屏上呈现(正立/倒立)、(缩小/等大/放大)的(虚/实)像;
(3)若保持蜡烛、光屏不动,将凸透镜移动到标尺上的cm处,可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
(4)在(2)图乙的基础上,小明用物理课本挡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观察到蜡烛火焰的像是(完整/不完整)的;
(5)在(2)图乙的基础上,小明借来老师的眼镜,将其中一片镜片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使光屏适度远离透镜,又能在光屏上看到蜡烛清晰的像,这说明眼镜的镜片是透镜,老师的视力缺陷属于(近视/远视)眼。
43.如图1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
(1)实验室提供了厚薄不同的两块玻璃板,你应选择(选填“厚”或“薄”)玻璃板进行实验;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与蜡烛A大小相同)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选填“前侧”或“后侧”)观察,直至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
(3)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直接观察光屏,光屏上(选填“能”或“不能”)出现蜡烛的像,说明物体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是(选填“虚”或“实”)像;
(4)实验中,让玻璃板沿OO'轴(如图中玻璃板与桌面的接触部分)方向水平向右移动,结果他发现镜中的像相对于A(选填“向右”或“向左”或“不”)移动;
(5)小刚根据所学的平面镜知识,设计了如2图所示为水位测量仪的示意图,A点与光屏PQ在同一水平面上,从A点发出的一束与水平面成45°角,方向不变的激光,经水面反射后,在光屏上的B点处形成一个光斑,光斑位置随水位变化而发生变化。若此时水深2m,A点与水面相距3m,则它在水中的像A'到水面的距离为m;若光斑B向左移动,说明水位(选填“上升”或“下降”)了。
4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小明在挑选透镜时,把两个透镜甲、乙分别正对太阳光,在光屏上出现了如图1所示的光斑。你认为他们应该选择(选填“甲”、“乙”)透镜来进行实验;
(2)要使烛焰在光屏中央成像,实验前就应调整烛焰中心、光屏中心,使它们位于凸透镜的上。小明在图2位置恰好从光屏上观察到倒立的、的实像;
(3)小明这组同学根据实验记录,绘制了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u与实像到透镜的距离v之间的关系(如图3),则凸透镜的焦距为cm。实验时,由于实验时间较长,蜡烛变短,烛焰的像在光屏上的位置会向(选填“上”或“下”)方移动;
(4)当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时,保持蜡烛和凸透镜位置不变,取一只与原实验中焦距相同但镜面直径较小的凸透镜,替代原来的凸透镜再次实验,所成的像与原来的像相比,变(选填“亮”或“暗”)了;
(5)小明继续探究“视力的矫正”,它用凸透镜模拟人眼的晶状体,用光屏模拟人眼的视网膜。如图4,小明先固定蜡烛,拿一个近视眼镜给“眼睛”戴上,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撤掉眼镜后,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为了使像重新清晰,应将光屏(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
45.小明同学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准备如下器材:各种长度的蜡烛若干、平面镜一块、玻璃板一块、白纸一张(如图1所示)。
(1)小明把蜡烛A点燃放在M前面,再把其它各支蜡烛依次放在M后面适当位置,当某支蜡烛放在后面某位置时,此时,后面的那支蜡烛与蜡烛A的大小关系是:。小明分别测出这两支蜡烛到平面M的距离,再让蜡烛A远离M,则后面的蜡烛要(选填“远离”或“靠近”)M才能再次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2)多次观察及测量距离之后,小明分析得出: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它们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3)如图2甲所示,一枚硬币放在竖直的平面镜前,硬币的像在a处,将平面镜平移至如图2乙所示位置时,硬币的成像情况是(选填字母代号)。
A.成像在a处B.成像在b处C.成像在c处D.硬币无法通过平面镜成像
46.小明利用光具座、凸透镜(焦距为10cm)、蜡烛、火柴、光屏,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光具座上有 A、B、C 三个滑块用于放置凸透镜、光屏或蜡烛(如图甲),其中在 B 上应放置。把蜡烛、凸透镜、光屏固定在光具座上后,调整它们的高度时,(填“要”或“不要”)点燃蜡烛,最终使像成在便于观察像的性质;若像成在如图丙所示的位置,为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可以将凸透镜向(填“上”或“下”)调节;
(2)小明在实验过程中,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先后把蜡烛放在主轴上的a、b、c、d各点(如图乙),并分别调整好光屏的位置;
①把蜡烛放在点时,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倒立、放大的实像。把蜡烛放在点时,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倒立、缩小的实像;
②把蜡烛放在点时,光屏上没有出现清晰的实像。但通过凸透镜看物体,能够看到一个立、的虚像。(填光学仪器)就是利用此成像特点制成的;
(3)用手指指尖触摸着凸透镜表面,这时光屏上出现灯的像(填“会”或“不会”)缺少一部分,像会变(填“亮”或“暗”)一些。
47.小明分别采用图甲、乙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烛蜡、冰的熔化特点。
(1)组装甲装置过程中点燃酒精灯的目的是;实验中采用“水浴法”而不直接用酒精灯加热,除了能减缓升温之外还能;
(2)图乙中温度计的示数为℃;
(3)根据探究烛蜡、冰的熔化过程,记录实验数据并作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其中烛蜡的图像是图(选填“①”或“②”),蜡烛属于(选填“晶体”或“非晶体”),你判断的依据是;
(4)小明发现还未用酒精灯加热,试管中的冰也熔化了,此时冰熔化(选填“需要”或“不需要”)吸收热量。在完成实验后,小明发现他们小组并没有观察到冰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的现象,其原因可能是。
48.小红陪奶奶就医时,看见如图甲所示竖直放置的静脉输液装置,观察到输液管口的盐水一滴一滴地往下滴,她提出:相同时间内管口处流出的水量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作出如下猜想:
猜想1:与输液瓶内液面高低有关。
猜想2:与输液管的内径有关。
猜想3:与输液瓶的高度有关。
为验证上述猜想,她准备了如下器材进行探究:铁架台、锥形瓶、量杯、双孔软木塞、橡胶软管、弹簧夹、秒表,4根粗细均匀的玻璃管:a管(长20cm、内孔直径3mm)(长20cm、内孔直径6mm)、c管(长25cm、内孔直径3mm),长5cm的d管。
探究过程如下:
(1)如图乙所示,锥形瓶中装有红色的水,a、d管通过双孔软木塞插入瓶中,a管下端放入量杯,d管下端套有橡胶软管,装置呈竖直放置;
(2)松开弹簧夹,水从a管口流出,用秒表测出量杯中的水分别达到20mL、40mL、60mL、80mL、100mL水位时的时间t
量杯中水的体积V/mL 0 20 40 60 80 100
时间t/s 0.00 2.00 4.00 6.00 8.00 10.00
①依据所测数据,在图丙中画出量杯中水的体积V与时间t的图像;
②每秒钟从a管口流出的水量是mL;a管口处水流出的速度大小为m/s(保留1位小数);
③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猜想1是(选填“正确”或者“错误”)的,你得出这一结论的理由是;
(3)将a管换成b管,重复步骤(2)的操作
量杯中水的体积V/mL 0 20 40 60 80 100
时间t/s 0.00 0.50 1.00 1.50 2.00 2.50
分析表1和表2的数据,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4)调整输液瓶高度将b管换成c管,重复步骤(2)操作
量杯中水的体积V/mL 0 20 40 60 80 100
时间t/s 0.00 1.50 3.00 4.50 6.00 7.50
比较表和表可以验证猜想3是否正确;
(5)经过进一步的分析和比较,可以认为a管管口处水流出的速度b管管口处水流出的速度(选填“大于”“小于”或者“等于”)。
49.如图是小明“探究声音特性”的两个实验:
(1)实验一:如图甲中A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如图甲中B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一现象既可以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还能说明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
(2)实验二:如图乙所示,有4支相同材料、相同厚度的玻璃量筒,其中a、b、c等高,a、b内径相同,c、d内径相同。各量筒内装的水如图乙所示,小明根据所听声音音调的高低猜想气柱发声的频率可能与1、气柱的长短有关;2、量筒的内径有关;3、水柱的长度有关;
①若探究“气柱越长,发声的音调越高”,应选量筒(填字母代号),其中所用到的科学研究方法是法;
②若选择的是量筒b、c,则探究的是;
③小明用同样大小的力在c和d的口上吹气,使它们发声,则所发出的声音音调(选填“c高”、“d高”或“一样高”);
④如果用同样大小的力敲击c和d使它们发声,所发出的声音音调较低。
50.如图是小明“研究气泡的运动规律”实验装置。
(1)实验过程中所用的测量工具是:和秒表;
(2)要正确判断气泡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需要对气泡运动时的相关物理量进行测量,为便于测量,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较(选填“快”或“慢”);
(3)实验中,小明设计的操作方案是:等气泡运动一段路程到达0点后开始计时,并在玻璃管上以0点为起点每隔10cm处做一刻度标记,用秒表测出气泡从0点运动到每一个刻线标记处所用的时间(如图),如表为小明同学在实验中测得的数据:
从0点开始的路程s/cm 0 10 20 30 40
从0点开始计时的时间t/s 0 1 2 3 4
小明在标注刻度时并没有从玻璃管的一端(即小气泡的初始位置)开始标注,他这样做的原因是;
(4)小明改变玻璃管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进行实验,测量并计算出玻璃管在不同倾斜角下气泡运动的平均速度,数据记录如表所示。观察数据可知:随θ角的减小气泡运动速度是。
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度 85 75 65 55 45 35 25 15 5 0
平均速度v/(cm/s) 0.93 1.50 1.96 2.40 2.59 2.54 2.40 2.07 1.54 1.20
51.学习小组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进行了如下操作:
(1)如图甲组装并调整实验器材,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调节蜡烛和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上;
(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蜡烛、光屏和透镜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光屏上出现清晰的烛焰倒立、(选填“缩小”、“等大”或“放大”)的像,若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动,将透镜向右移动,使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利用此时的成像原理可制成(选填“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机”);
(3)某次实验中,记录到像距v=20.0cm,物距u=20.0cm,则该透镜的焦距是cm;要能透过该透镜看到烛焰正立的像,物距u的范围是;
(4)同学们紧接着利用透明橡皮膜、注射器、乳胶管、止水夹等器材制成水凸透镜(凸起程度可以通过注射器对水透镜注水或吸水的多少来调节)探究视力缺陷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①如图乙,经过调节,光屏上恰好呈现烛焰清晰的像,若向水凸透镜内(选填“注入”或“吸取”)适量的水可模拟近视眼的成因,光屏上的像变模糊后,将光屏向(选填“远离”或“靠近”)透镜的方向移动,可再次得到清晰的像;或者保持水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不变,将烛焰向(选填“左”或“右”)移动,能再次得到清晰的像;
②如图丙,老师取下自己的眼镜放于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光屏上的像又变模糊了,小明发现当光屏向左移动适当距离后像又清晰了,由此可知,老师的眼睛是(选填“近”或“远”)视眼。
52.小明和小华进行“测量纸锥下落平均速度”的实验。
(1)用常用方法测量时,主要测量工具是:机械秒表、;
(2)实验前,同学们提出了两种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案:
方案一:先选定一段时间,测量纸锥在这段时间内下落的距离;
方案二:先选定一段距离,测量纸锥通过这段距离所用的时间;
你认为选用方案比较合理;
(3)小明和小华各制作了一个纸锥进行纸锥下落的实验,用频闪照相机拍摄到如图所示的照片,根据照片可以判断纸锥在AB段下落的速度变化情况是(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两个纸锥同时从静止下落时,用小明的纸锥作参照物,小华的纸锥在向(选填“上”或“下”)运动;
(4)小明猜想纸锥下落的快慢与纸锥的锥角有关,小华猜想纸锥下落的快慢与空气的温度有关,为了验证以上猜想,两位同学准备了三根粗的空玻璃管,将内部空气的温度加热到预设温度,分别在三根玻璃管中用不同锥角的纸锥进行了纸锥下落的实验,记录数据如下表所示:
t=10℃ t=50℃
第1组 第2组 第3组 第4组 第5组 第6组
锥角=30° 锥角=45° 锥角=60° 锥角=30° 锥角=45° 锥角=60°
距离 /cm 时间 /s 距离 /cm 时间 /s 距离 /cm 时间 /s 距离 /cm 时间 /s 距离 /cm 时间 /s 距离 /cm 时间 /s
1.5 0.2 1.2 0.2 1.0 0.2 1.8 0.2 1.4 0.2 1.1 0.2
5.1 0.4 4.4 0.4 3.8 0.4 5.7 0.4 4.9 0.4 4.2 0.4
9.9 0.6 8.8 0.6 7.8 0.6 10.8 0.6 9.6 0.6 8.5 0.6
15.5 0.8 14.0 0.8 12.6 0.8 16.7 0.8 15.1 0.8 13.6 0.8
21.5 1.0 19.6 1.0 17.8 1.0 23.0 1.0 21.0 1.0 19.1 1.0
27.5 1.2 25.2 1.2 23.0 1.2 29.3 1.2 26.9 1.2 24.6 1.2
要研究纸锥下落的快慢与空气的温度是否有关,必须将第组的实验数据进行比较,可得结论;
(5)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得纸锥长距离下落的最终速度与锥角(选填“有关”或“无关”),60°锥角的纸锥在50℃空气中下落的最终速度为cm/s。
53.在“探究光反射的规律”时,小李进行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
(1)他先将平面镜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白色硬纸板放在平面镜上且与镜面保持,白色的硬纸板应选择表面(选填“光滑”或“粗糙”)的;
(2)小李让一束光EO贴着纸板射到平面镜上,在纸板上会看到反射光线OF,然后将纸板绕ON向后折,如图乙所示,此时在NOF面上(选填“看到”或“看不到”)反射光线,此时,反射光(存在/不存在);
(3)为了进一步确定此时反射光线的位置,小李将纸板沿PQ剪开,将纸板的上半部分向后折,如图丙所示,发现在纸板右侧的(选填“上部”或“下部”)会看到反射光线。此实验现象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选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
(4)若保持平面镜水平不变,将纸板向后倾斜一个角度(如图丁),入射光线仍能呈现在纸板上,且沿EO方向入射到平面镜的O点,通过平面镜观察镜中硬纸板的像,则看到的像与图戊中相符的是(选填序号)。
54.如图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桌面上已给出的器材有:带支架的玻璃板、铅笔各一个,完全相同的蜡烛两个,白纸一张,火柴一盒。
(1)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环境中进行(选填“较亮”或“较暗”);
(2)实验中,改变蜡烛A到镜面的距离,移动镜后的蜡烛B,发现B总能与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平面镜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选填“有关”或“无关”)。过了一段时间,蜡烛A变短则A的像的大小将(选填“变长”、“不变”、“变短”);
(3)如图乙所示,将玻璃板与水平桌面成45°角固定在水平桌面上,让蜡烛A沿着桌面向右做直线运动,则蜡烛A在玻璃板后的像运动(选填“水平向右”、“水平向左”、“竖直向上”或“竖直向下”);
(4)为确定像的虚实,需在蜡烛B位置放一个光屏,并在图丙中的处观察光屏上是否有像(选填“①”、“②”、“③”或“④”);
(5)另一位同学直接用平面镜来确定像的位置,如图丁所示,平面镜竖直放置在铺有白纸的水平桌面上,将5节同样的小电池直立在白纸上,保持电池①的位置不变,移动其它电池,使电池③遮挡住电池①的像和电池②,电池⑤遮挡住电池①的像和电池④,在白纸上记录下电池的位置如图戊所示,请在图戊中作出电池①像的位置并用“·”表示。(保留作图痕迹)
55.小玲利用如图的装置来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她让小车从木板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木板中点B和终点C的时间和距离,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实验时,小玲发现小车下滑的速度很快,不便于测量时间,这时她应该(增大/减小)木板的坡度,或者换用更(长/短)的木板;
(2)实验装置调整好后,小玲重新进行了实验,她用停表测得小车通过S1、S2这两段距离所用的时间分别为3s、4.5s,用刻度尺正确测量出S2的长度为90.0cm,那么小玲所使用刻度尺的分度值应该是,她所测量的AB段的平均速度为m/s,AC段的平均速度为m/s,小车做的(是/不是)匀速直线运动;
(3)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不正确),这样测出的速度(大于/等于/小于)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
56.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实验时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滑下,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求出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
(1)实验原理是;
(2)实验时,为了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长些,便于测量时间,应(选填“增大”或“减小”)斜面的倾斜角度;
(3)小车从A点运动到B点所用时间tAB=s;从A点到C点的路程sAC=cm;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vAC=m/s;
(4)如果不小心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会(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5)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是。
A.B.C.D.
5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
(1)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调整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大致在。以下调整实验器材高度比较规范的是(填选项前的字母);
A.将三者分散排列,然后用目测的方法调节
B.将三者靠拢,然后用目测的方法调节
C.以上都可以
(2)将蜡烛和光屏移动到如图甲所示的位置时,光屏上恰好得到一个清晰的像,据此可知此凸透镜的焦距为cm;
(3)改变蜡烛位置,移动光屏到如图乙所示的位置时,光屏上又得到一个清晰的像(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利用这样的成像原理工作的。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左移动3cm,为了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选填“左”或“右”)移动,移动的距离(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3cm;
(4)在图乙的实验中,保持凸透镜和蜡烛的位置不变,换用焦距为20cm的凸透镜继续实验(填序号);
A.向左移动光屏,可以在光屏上得到烛焰缩小的清晰的实像
B.向左移动光屏,可以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放大的清晰的实像
C.向右移动光屏,可以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放大的清晰的实像
D.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上都得不到烛焰的清晰的像
(5)实验时,若一只昆虫落在了凸透镜上,光屏上(选填“有”或“没有”)昆虫的像;
(6)图乙实验时,小明将一副远视眼镜的镜片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且靠近凸透镜的地方。若保持光屏的位置不变,应将蜡烛向(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才能使光屏上的像再次清晰。
58.物理兴趣小组学完“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知识后,选择如图所示的四个透镜进行探究实验(A和B形状相同,C和D形状相同,制成材料见图上方文字)
(1)若要探究焦距与透镜材料的关系,则应选择;
(2)如果选择A和C两个透镜,那么可以探究凸透镜的焦距与的关系;
(3)小组利用塑料薄膜制成了一个水透镜,如图甲所示,利用注射器向水透镜内注水或往外抽水,可以改变水透镜的焦距。把蜡烛、水透镜和光屏依次放置在光具座上,此时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如图乙所示,要想模拟正常人眼睛的成像,小组同学需要把蜡烛向左移动,并向(选填“左”或“右”)移动光屏得到清晰的倒立的实像。实验中随着蜡烛燃烧,烛焰的像会向光屏(选填“上方移动”、“下方移动”或“仍在原来像的位置”);
(4)接着小组要想研究远视眼的成因,保持蜡烛和水透镜的位置不动,他要用注射器(选填“向水透镜中注水”或“从水透镜里往外抽水”),并向(选填“左”或“右”)移动光屏,才能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实像。若此时恰好有一小飞虫飞到透镜上,则光屏上(选填“有”或“没有”)小飞虫的像。
59.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
(1)为使凸透镜所成的像位于光屏的中央,应调节烛焰和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上。如图甲所示,若不移动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调(选填“左”、“右”“上”或“下”),此成像原理与(选填“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机”)相同;
(2)若将蜡烛逐渐远离凸透镜的过程中,所成的像将逐渐(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利用这个规律可知:我们在照毕业合影时,如果最边缘的两个同学未进入取景框,则此时摄像师应(选填“靠近”或“远离”)我们;
(3)小红同学做“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进行了两次实验,如乙图所示,在实验1中,她能在凸透镜的另一侧的光屏上观察到倒立、放大的“烛焰”;在实验2中,她通过凸透镜能观察到正立、放大的“烛焰”。则该同学在实验1中使用的凸透镜的焦距(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实验2中使用的凸透镜的焦距;
(4)如图乙,当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时,不改变图乙实验1中蜡烛和透镜位置:
①若仅将凸透镜换成焦距相同直径较小的凸透镜,再次实验,光屏上所成的像与原来相比(选填“变小”“变暗”或“变不完整”)了;
②若将凸透镜换成直径大小相同、焦距稍小的凸透镜,再次实验,则需将屏(选填“向左”或“向右”)移动才能成清晰的像,光屏上所成的像与原来的像相比(选填“变大”或“变小”);
(5)为研究视力矫正问题,小红用凸透镜和光屏模拟眼睛,将远视眼镜放在烛焰和凸透镜之间,移动光屏的位置,直至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取走眼镜,屏上的像变模糊了。此时要使屏上的像变清晰,应向(选填“凸透镜”、“远离凸透镜”或“竖直向下”)方向移动光屏;
(6)取下凸透镜,在原透镜位置正确放置一块薄玻璃板,在蜡烛一侧透过玻璃板观察,也能看到一个像,此时成的像与(5)中所成的像在“正倒”、“大小”“虚实”三个方面;
A.有一个方面相同,两个方面不同
B.三个方面都不同
C.三个方面都相同
D.有两个方面相同,一个方面不同
(7)将点燃的蜡烛移到如图丙所示的A位置,人眼观察到放大的像,现将光屏放在图中虚线的位置,人眼观察到烛焰的像。
A.能成在光屏上B.大小不变C.会消失D.亮度变暗
60.学习《速度》后,小明想探究纸锥下落快慢与锥角以及扇形半径的关系。他用普通复印纸裁出3个不同规格的扇形纸片,制成了如图甲所示的3个纸锥。实验中,纸锥依次从相同高度由静止释放,用秒表多次测量每个纸锥下落时间,取平均值后记录在表格中。
纸锥编号 下落高度h/m 扇形纸片半径/cm 剪掉的扇行圆心角/o 纸锥锥角/o 下落时间t/s
1 1.9 10 90 81.9 2.20
2 1.9 10 135 71.1 1.84
3 1.9 5 90 81.9 2.20
(1)小明是通过(填序号①相同时间比较通过的路程多少;②通过相同路程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方法比较纸锥下落快慢的,对于纸锥下落前的初始位置,如甲图所示的两种摆放方式,你认为正确的是(选填“A”或“B”);
(2)分析表中数据发现:纸锥下落快慢与无关,与有关,越小,下落速度越快;
(3)小明随后用同种纸张制成了一样重的两个纸锥如图乙,并从相同的高度同时由静止释放两个纸锥,以下选项正确的是;
A.4号纸锥先到地面
B.两个号纸锥同时到达地面
C.5号纸锥先到地面
(4)在一次科学探究活动中,小明要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他用频闪相机拍下某一纸锥下过程,如图丙所示。
①能反映出该纸锥下落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图像是;
A.B.C.D.
②已知照相机每隔0.2s曝光一次,照片与实际物体的尺寸大小之比为1∶30,则纸锥经过C位置时的实际速度为m/s。
61.如图-1所示,人眼的功能类似于照相机,学习了凸透镜成像规律后,小明对人眼和照相机如何成清晰的像,进行了进一步研究;
(1)人眼结构中,视网膜到晶状体的距离不变,相当于“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到凸透镜的距离不变,能否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可能与晶状体的焦距有关,使用变焦照相机拍照,能否得到清晰的像,可能同时与焦距和像距有关,于是他用图-2装置进行探究;
(2)实验前,调节“F”光源和光屏的中心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是为了使像呈现在;
(3)实验主要步骤:①保持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不变,换上不同焦距的凸透镜,调节“F”光源到凸透镜的距离,直到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分别记录焦距、物距和像的高度;
②保持到凸透镜的距离不变,换上不同焦距的凸透镜,调节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直到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分别记录焦距、像距和像的高度;
(4)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物体的高度H=5.0cm
实验序号 物距 像距 焦距 像的高度
1 17.1 15.0 8.0 4.4
2 30.0 15.0 10.0 2.5
3 60.0 15.0 12.0 1.3
4 25.0 11.8 8.0 2.4
5 25.0 16.7 10.0 3.3
6 25.0 23.1 12.0 4.6
①分析三组数据可知:当像距不变时,物距变大,要成清晰的像,凸透镜焦距要变大;
②分析4、5、6三组数据可知:当物距不变时,凸透镜焦距越,像距越大,像也越大;
根据以上探究可知:人眼是通过调节晶状体焦距来看清远近不同物体的;用变焦照相机在同一位置拍摄同一物体时,是通过同时调节焦距和像距,使物体成大小不同的清晰的像;
(5)实验结束后,小明和同学们进行了如下交流:
①人长时间看近处物体,眼睛容易疲劳。学习较长时间后,建议同学们适当远眺,使睫状体放松,晶状体变(选填“厚”或“薄”),焦距变大,舒缓眼疲劳,保护眼睛;
②用变焦相机拍完西安钟楼的全景后,要在原地把钟楼上的钟拍得更大一些,应该把照相机的镜头(选填“向前伸”或“往后缩”)同时增大焦距。
1
参考答案
1.机械闹钟音叉声音不稳定,而且还需要敲击 B 泡沫,衣服,锡箔纸
【详解】[1][2]音叉需要击打才能发声,且发志随时间逐渐变弱,而机械闹钟设置好后,能自主发声较长时间,且发声较稳定。实验中将声源放入鞋盒内,不能通过击打发声,所以应选择机械闹钟作为声源。
[3]实验开始后,通过比较听见声音的响度来确定隔音性能,这样的方案不理想,因为声音的响度相差不大时,不易比较;通过比较听不到声音的距离来比较隔音性能,实验现象较明显,能较好比较隔音效果,所以最佳的是B方案。
[4]由表格数据知,听到较响的声音,以衣服为隔音材料,需要8m,以锡箔纸为隔音材料,需要10m,所以衣服的隔音性能比锡箔纸好。而泡沫为隔音材料时,只需要6m,听到的声音就很弱了,所以三种材料里,泡沫的隔音性能最好。所以隔声性能由好到差的顺序是:泡沫、衣服、锡箔纸。
2.③①②④音乐盒调小转换法
【详解】(1)[1]进行实验探究的一般步骤是:提出问题,进行实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故合理的顺序应该是③①②④。
(2)[2]音叉发声需要敲击且不稳定,音乐盒自己能发声且较为稳定,所以音乐盒适合做声源。
[3][4]本实验中通过比较听不见声音时人到鞋盒的距离来判断材料隔声性能的好坏,由于家中距离有限,所以应该适当减小声音的响度,否则无法顺利完成实验。实验中将材料隔声性能的好坏转换为听不见声音时人到鞋盒的距离,这种实验方法叫转换法。
3.快慢相同①长低大
【详解】(1)[1][2]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指的是物体振动的快慢。探究影响音调的因素时,应使研究因素不同,控制其他因素相同,使物体振动发声,听音调的高低,并观察振动的快慢。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拨动其伸出桌面一端,听它发出的声音,同时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再做几次实验,几次实验中应控制钢尺每次的振动幅度相同。
(2)[3]此实验体现的科学方法为控制变量法;
①取质量相同的两滴酒精来研究蒸发快慢与液体温度的关系时,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故①符合题意;
②把正在响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空气,听声音的大小,采用的是实验推理法,故②不符合题意。
故选①。
(3)[4][5]物体振动的长度越长,物体振动频率越慢,音调越低。实验发现,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得越慢,发出声音的音调就越低。
(4)[6]实验时,让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相同,使音调相同,钢尺振动的幅度越大,响度就越大,说明声音的响度与振动的幅度有关。
4.靠近乒乓球被弹开乒乓球被弹开幅度变大振幅用手勾住橡皮筋的中间,慢慢将它向外拉出 3cm,松手后听橡皮筋振动发出的声音
【详解】(1)[1][2]将正在发声的音叉在振动,靠近竖直悬挂着的乒乓球,乒乓球会被弹开。
[3]使同一只音叉发出更大的声音,音叉响度越大,幅度越大。让它靠近乒乓球,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更大。
[4]对比两次实验可得,音叉响度越大,乒乓球被弹开幅度越大,说明响度大的音叉振动幅度大,表明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
(2)[5]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要控制其他因素相同,改变振动的幅度,听声音的大小。小明设计了另一组实验来进行探究,他用两枚钉子把一根橡皮筋固定在木板上,他用手勾住橡皮筋的中间,慢慢将它向外拉出 2cm,松手后听橡皮筋振动发出的声音,接下来的一步操作是:用手勾住橡皮筋的中间,慢慢将它向外拉出 3cm,松手后听橡皮筋振动发出的声音。
5.钢尺振动的幅度钢尺伸出桌面长度拨动钢尺的力度其他条件一定时,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详解】[1]把钢尺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用力拨动钢尺,这样既能听到钢尺发出的声音,又能看到钢尺在振动。
[2][3][4]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多次改变拨动钢尺的力度大小,听钢尺发出声音的响度,再重做几次实验,通过对比,可以得出其他条件一定时,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6. A、B、C A、D、F 90 1.05 同一根琴弦
【详解】(1)[1][2]要验证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需控制琴弦的长短和琴弦的材料不变,所以应选用编号为A、B、C的琴弦进行实验;要验证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需控制琴弦的横截面积和琴弦的材料不变,所以应选用编号为A、D、F的琴弦进行实验。
(2)[3][4]要验证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需控制琴弦的横截面积和琴弦的长短不变,根据钢和尼龙的长度和横截面积可知铜线的长度应该是90cm,横截面积是1.05mm2。
(3)[5]为了验证琴弦音调的高低可能还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根据控制变量法可知:应挑选其中一根弦,只改变弦的松紧程度,拨动弦,听声音高低变化。
7.B 水的质量过大水的初温过低甲表面内部吸热但温度不变 101℃ 大于 水的沸点与含盐量的多少有什么关系
【详解】(1)[1]酒精灯需用外焰加热,所以要先放好酒精灯,再固定铁圈的高度,因此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应先确定B的高度,这样可保证一次调整到位。
(2)[2][3]从开始给水加热到水开始沸腾所用的时间过长,可能是因为水的质量太大。也可能是水的初温过低造成的。
(3)[4]图甲中气泡在上升的过程中逐渐变大,所以是沸腾时的现象,乙中气泡变小,是沸腾前的现象。
[5] [6]沸腾现象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4)[7]如图是小明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后所绘制的图像。图像中BC段说明了水沸腾时的特点为,吸热但温度不变。
[8]由图像可知此时水的沸点是 101℃。
[9]水在一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为100℃,根据液体的沸点与液面上方气压的关系可知,实验时的气压大于1个标准大气压。
(5)[10]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即水的初温和沸点相同,升高的温度相同,仅增加水量,增加水量后水吸收的热量要增加,即加热时间变长,如图所示
(6)[11]由题意结合表中数据,盐水的沸点高于101℃,故实验时可提出这样的问题,水的沸点与含盐量的多少有什么关系。
8. B 相同 D 水的质量不同靠近壶嘴处温度较高
【详解】(1)[1]当水的温度达到沸点后,水开始沸腾,根据图示情况知道下,甲组水先达到沸点,应该选择的是B装置。
(2)[2][3][4]由图象可知,他们两组测得的水的沸点相同;水沸腾之前,水下层的温度高于上层的水温,气泡上升过程中,气泡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气泡变小;水沸腾时,整个容器中水温相同,水内部不停地发生汽化,产生大量的气泡,气泡上升过程中不断变大。故D所示的情形可表示水正在沸腾,在装置相同的情况下,水的质量越大,水升温越慢;水在达到沸点时才会沸腾,此时要继续吸热,但温度却不改变。
(3)[5]壶中的水沸腾时,发现从壶嘴喷出一股“白气”,是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但在最靠近壶嘴的地方反而看不见“白气”,这是由于靠近壶嘴处温度较高,水蒸气不易液化。
9.自下而上减少热量的散失 B 不变大降温
【详解】(1)[1]因酒精灯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所以在加热过程中,应用酒精灯火焰的外焰加热,所以固定好酒精灯的位置后,再安装石棉网;温度计应浸没在水中,且不能触碰烧杯低和侧壁,所以放上烧杯后,最后调节温度计的高度,故安装实验器材时,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2)[2]实验时烧杯上方放上一个带孔的纸板可以减少热量的散失,使水尽快沸腾。
[3]温度计读数时视线与液柱的液面相平,A、B、C三种读数方法正确的是B。
(3)[4]水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4)[5]图乙的曲线看出,a、b水的初始温度相同,水的沸点也相同,只是达到沸点所用时间不同,则说明两组实验所用水的质量不同,达到沸点用时间较长的a水的质量较大。
(5)[6]图乙a、b曲线升温与降温过程都不是直线,进一步分析可知,水的温度越高,散热降温越快。
10. 10 6 放出晶体增多 -2 盐水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低
【详解】(1)[1][2][3][4]从图像可以看出,盐水结成的盐冰是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凝固过程为BC段,共用了10分钟;第一个10min内,盐水的温度由4℃降低至-2℃,共降低了6℃;凝固过程需要对外放出热量。
(2)[5]如果将一个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盐冰水混合物中如图乙所示,由于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正在熔化的盐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试管中冰水混合物对外放热,冰会增多。
(3)[6][7]由图可知,实验中盐水的凝固点为-2℃,由于盐水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低,所以为了交通安全,人们常在不能及时熔化的积雪地面上散融雪剂,融雪剂可加快积雪熔化。
11.较碎使冰块受热均匀不变晶体固液共存不会
【详解】(1)[1]冰是晶体,冰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实验中宣选用等质量的碎冰块,均匀受热,可以减小误差。
(2)[2]用水浴法加热,可使冰块受热均匀,温度上升较慢,便于记录。
(3)[3][4]由图像可知,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即有固定的熔点,所以是晶体。
(4)[5]由图可知实验进行到第5min开始熔化,到第15min时熔化结束,故熔化时间为10min,在第10min时处于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故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
(5)[6]当大烧杯中的水沸腾后,尽管不断吸热,但烧杯中的水温度不再升高,保持水的沸点温度不变;小试管中水从大烧杯中吸热,温度达到水的沸点后,就和烧杯中水的温度一样,就不能从烧杯中继续吸热,这时虽然达到了沸点,但不能吸收热量,所以不会沸腾。
12.-13 0 错误甲
【详解】(1)[1]实验刚开始,小明测冰的温度时,温度计示数如上图所示,温度计示数越往下越大,则说明位于0℃以下,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指示位置在10℃以下第3个小格,此示数是-13℃。
[2]由于冰是晶体,故冰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据图像可以得出冰的熔点是0℃。
(2)[3]由于环境温度高于冰的熔点,故可观察到未对冰块进行加热,冰块从周围吸热仍然会熔化,故她的看法是错误的。
[4]由甲、乙图可知,乙图中单位时间内吸收的热量更多,温度变化速度更大,而小红同学尚未加热,故绘制的图像是甲图。
13.升华樟脑丸变小小明紫色的碘蒸气逐渐消失,出现固态的碘放
【详解】(1)[1][2]将碘锤放入热水中,观察到玻璃管中固态碘逐渐消失,紫色的碘蒸气出现,物质从固态变成气态发生的物态变化叫升华;樟脑丸变小也是从固态到气态的变化过程,是升华现象。
(2)[3]碘的熔点是113.5℃,烛焰的温度可达600℃以上,所以按照小华的方法加热碘,达到碘的熔点以后,先熔化后汽化,而小明的做法,没有达到碘的熔点就会出现紫色碘蒸气,说明碘没有熔化,而是发生了升华现象,故小明的方法更合理。
(3)[4][5]棉球中的酒精蒸发会吸收热量,使碘锤里面的碘蒸气凝华成固态的碘附着在“碘锤”玻璃泡的内壁上,所以会出现的现象是紫色的碘蒸气逐渐消失,出现固态的碘,这是碘蒸气凝华形成的,凝华放热。
14.B 小水珠 98 低于吸收不变升华保证碘不会发生熔化,只会发生升华现象
【详解】(1)[1]如图乙A、B所示,是小华同学在实验中,用数码相机拍摄的水沸腾前和沸腾时的两张照片,水沸腾前气泡上升变小,水沸腾时气泡上升变大,其中 B是水沸腾时的情况。
(2)[2]在本次实验中,烧杯口有大量的“白气”不断冒出,这些“白气”是能够看得见的,一定不是水蒸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3]进一步通过表格可得到水温上升到98℃后保持不变,则水的沸点为98℃。
[4]水的沸点为98℃,低于一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100℃,说明烧杯内大气压低于一个标准大气压。
(3)[5][6]实验中水沸腾过程中需要不断加热,水温保持不变,通过实验可得:水在沸腾过程中,要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4)[7]根据实验数据,在图丙方格纸上时间和对应的温度,描点连线,作出水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图像。
(5)[8]将水烧开后,将装有固态碘的玻璃小锤浸没在水中,一段时间后发现有紫红色气体产生,此时碘颗粒由固态变为气态,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升华。
[9]因为水的温度达不到碘的熔点,碘不可能熔化,用水浴法对碘锤加热的原因是,保证碘不会发生熔化,只会发生升华现象。
15.不合理丙不可靠不同物体把小孔遮住一半亮实改变蜡烛到小孔的距离
【详解】(1)[1]猜想a光斑是树叶的影子,因为光斑是小孔成像现象,不是影子,所以不合理。
[2]根据控制变量法可知:验证“光斑的形状与树叶间空隙形状(即孔的形状)有关”时,保持树叶间空隙大小不变,改变孔的形状,观察光斑的形状,所以符合这一条件的是乙和丙卡片;但乙卡片中由于孔太小,实验时现象是光斑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所以选择丙卡片来证实“光斑形状与树叶间空隙形状有关”。
[3][4][5]小明选用甲卡片进行实验探究,而甲卡片孔的形状相同,孔的大小改变,根据控制变量法可知:验证“光斑形状与树叶间空隙形状无关”时,保持变树叶间空隙不变,改变孔的形状,由于图甲中只有一种圆形孔,应多选用几种不同形状的大小孔进行实验,所以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不可靠;若只允许选用甲卡片在实验室进行类似的实验探究,我们可以用物体把小孔遮住一半,从而达到改变小孔的形状。
(2)[6]由表中数据可知,在小孔所成的像清晰时,孔径越大,像的亮度越亮
(3)[7][8]小孔成像是倒立的实像,像的大小与小孔到光屏的距离有关,也与小孔到物体的距离有关,小明想要改变光屏上像的大小,此时光屏到小孔的距离不变,故可以采取的方法是改变蜡烛到小孔的距离。
16.A小孔成像光沿直线传播小一致的小不变变暗
【详解】(1)[1]实验示意如图所示:
由图可知,易拉罐左端为小孔,圆筒从右端插入,为了减小外面光线的影响,看得更清楚,A端是用半透明塑料薄膜制成的光屏。
[2][3][4]将点燃的蜡烛置于小孔前的适当位置,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则可以观察到蜡烛将在塑料薄膜上成像,这种现象叫小孔成像;且蜡烛和小孔的位置固定后,像离小孔越近,像就越小。
(2)①[5]由于太阳距我们很远,到达地面的光线几乎平行,由表中实验数据可知,当小孔到地面的距离足够小,地面上的光斑小孔的形状是一致的,这不是太阳的像。
②[6]分析比较小孔距地面40cm和80cm时的实验记录可知:小孔到地面的距离越远,小孔越小,地面上就越容易得到太阳的像,这个像是实像,能呈现在光屏上,它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而且实像皆是倒立的。
③[7][8]如上表所示,当小孔的最大外径为5毫米,小孔距地面80厘米时,此时是小孔成像,用一张卡片覆盖在△孔上(相当于把孔变小),遮住孔的一部分,让太阳光透过小孔,与不遮住小孔相比,光斑的形状不变;由于通过的光线变少,则亮度变暗。
17.垂直 40° D 向反射光线所在处喷烟雾
【详解】(1)[1]为了使光的传播路径能呈现在硬纸板上,应让纸板垂直放置在平面镜上。
(2)[2]如图所示,入射光线AO的法线是ON,纸板ENF与平面镜垂直放置,图中的入射角是
θ=90°-50°=40°
(3)[3]在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时,为了得出普遍的规律,应多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这样才能避免结论的偶然性,应进行的操作是改变光线AO与ON的夹角,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4)[4]让光从烟雾中通过,使在光的传播路径的烟雾被光照亮,从而反映出光的传播路径。
18.变大可逆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不能不是
【详解】(1)[1]纸板A上的入射光束绕O点逆时针转动,入射角增大,因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故反射角增大。
(2)[2]若将光束贴着纸板B沿DO方向射到镜面,反射光束将沿OC方向射出,说明光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3)[3]实验中将纸板B向向后折转,纸板B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4)[4][5]若将图中纸板整体以底边EF为轴向后旋转,此时反射光线仍在入射光线和法线所在的平面内,只不过纸板不在这个平面内,纸板B上不能呈现出反射光束。法线与镜面垂直,此时ON不是法线的位置。
19.垂直贴漫入射光线NO反射光线、入射光线的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不发生
【详解】(1)[1]过入射点垂直反射面的直线叫法线,因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将平面镜水平放置在水平桌面上,故白色硬纸板垂直放在平面镜上。
(2)[2][3][4]如图,为显示光路,让一束光贴着纸板射向镜面上的O点,小红能从不同方向看到纸板上的光束,是因为发生了漫反射,在纸板上画出光路;为得出普遍性规律,要多次测量,故再次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重复上述实验。
[5]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入射角,取下纸板,用量角器量出光线AO与NO的夹角,即为入射角,同时量出对应的反射角,记下数据,比较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
(3)[6]硬纸板由可以绕接缝NO转折的CON、DON两部分组成的,这样做的实验目的是为了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的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4)[7]若以接缝NO为轴线,将白色硬纸板的DON面绕法线NO向后旋转,虽然不能在硬纸板的DON看到反射光线,但此时反射光线的位置不发生变化。
20.垂直像的位置未点燃蜡烛A 较暗不变蜡烛B 蜡烛A的像
【详解】(1)[1][2]实验中用半透明玻璃板替代平面镜垂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否则成的像偏高或偏低,导致实验无法完成;半透明玻璃板有透光性,既能看到蜡烛A的像,又能看到另一侧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3][4][5]将蜡烛A竖直放在玻璃板的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