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物体的运动》(答案)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考点复习与题型训练

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考点复习与题型训练
第5章《物体的运动》 (
知识导航
)
(
考点回顾
)
考点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一、长度及其测量
1、长度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用m表示)。常用的长度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
1km=103m,1m=103mm=106μm=109nm;1m=10dm=100cm。
(
长度测量
) (
测量工具:刻度尺、三角板、卷尺、游标卡尺、千分尺等
)2、长度测量:
(
使用前:注意观察
零刻度线

量程

分度值
)
(
刻度尺的使用:
) (
使用时:正确放置刻度尺
)
(
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
垂直
)
(
记录数据时:要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
特别注意:(1)零刻度线对准被测长度的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长度保持平行,不能歪斜如因零刻度线磨损而取另一整刻度线作为零刻度线时,切莫忘记最后读数中减掉所取代零刻线的刻度值。
(2)读数时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如图所示,甲读数为3.2cm,乙读数为3.18cm)
3、误差
(1)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别,误差是不能避免的,只能通过提高测量水平、改进测量手段就能尽量减小误差。但错误是能够避免的,也是不该发生的。
(2)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仪器和改进测量方法。
二、时间及其测量
1、时间的测量常用工具是钟表、秒表。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s),常用单位还有分钟(min)、小时(h)等。
1h=60min=3600s(1h=60min)。
2、时间测量读数时要注意分度值,按照时、分、秒顺序读数!(小圈一般表示分,大圈表示秒,大圈转一周,小圈转一格)(如图所示时间为4min7.5s)
考点2:速度
1、速度的定义及其物理意义:在物理学中,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速度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速度是矢量,有大小和方向,速度的大小也称为“速率”;物理学中提到的“速度”一般指瞬时速度,而通常所说的火车、飞机的速度都是指平均速度;在实际生活中,各种交通工具运动的快慢经常发生变化。
2、机械运动:
(1)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匀加速、匀减速、非匀变速);
(2)曲线运动(匀变速曲线运动、非匀变速曲线运动【抛体运动、曲线运动、圆周运动、振动】)
3、速度的公式:,其中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注意事项:
(1)应用计算时,单位要统一;s单位是米(m),t单位是秒(s),速度v的单位是米/秒 (m/s);
(2)公式的三个物理量必须对应于同一物体。
(2)应用:①火车过桥(隧道)问题:
a:火车完全在桥上所走路程=桥长-车长;
b: 火车过桥经过的路程=桥长+车长。
②出租车问题:
a.出租车的速度表示车辆行驶过程中的行进速度,指针指示的数值就是该时刻的速度值,采用的单位为km/h;
b.里程示数窗表示该车行驶的总路程,某段时间的路程就等于这段时间内两个示数的差;
c.出租车票据上给出的上车、下车时间间隔为车行驶时间,里程就是这段时间内出租车通过的路程.利用这些信息,可以解决与出租车有关的多种问题。
4、运动快慢的比较:
(1)在运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比较行驶路程的长短,行驶的路程越长,运动得越快;
(2)在行驶路程相等的情况下,比较运动时间的长短,运动的时间越短,运动得越快;
(3)用路程除以时间,比较单位时间的路程,单位时间的路程越大,速度越快。
考点3:直线运动
1、匀速直线运动
(1)如果物体沿直线运动,并且速度大小保持不变,那么我们称这种运动为匀速直线运动;
(2)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①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物体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都保持不变;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速度是保持不变的,因此,如果知道了某一时刻(或某一距离)的运动速度,就知道了它在任意时间段内或任意运动点上的速度;
②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3)计算公式:;不能从数学角度把公式s=vt理解成物体运动的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是瞬时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保持不变,加速度为零,是一种理想化的运动;
(4)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直线的倾斜程度表示速度的大小;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如图甲乙所示;
(5)匀速直线运动仅为理想状态,匀速直线运动在现实生活中很少存在,如果物体在运动过程中速度变化不大,并且轨迹近似为直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把物体的运动近似地看做是匀速直线运动。
2、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1)变速运动的快慢就是速度变化的快慢(速度不断变化的运动,包括大小和方向),速度的变化用加速度来描述!匀变速运动呢就是速度在单位时间的增加(减少)是固定的!加速度有正负,正代表速度是增加的,负代表速度是降低的!非匀变速运动呢就是速度在单位时间内的变化不固定!
(2)平均速度是指在某段时间内,物体运动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反映的是某段路程中物体运动的平均快慢,用v表示平均速度,用s表示路程,用t表示时间,则平均速度的公式是v=。
考点4:运动的相对性
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宇宙中的万物都在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运动着,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这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
2、参照物:研究机械运动时,事先选定的,衡量被研究物体的位置是否改变,作为参考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参照物可任意选取(研究对象不能选作为参照物),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可能不同。如:公路上行驶的汽车,以路面为参照物,汽车是运动的;以车里的人或物品为参照物,汽车是静止的。
3、相对静止:两个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运动的物体,以对方为参照物,他们是静止的(实际上,它们相对于路面是运动的),这叫两个物体相对静止。
(
典例分析
)
【考点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典例1】小明利用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四次测量的数据分别为2.35cm、2.36cm、2.45cm、2.36cm,则测量结果应记为(  )
A.2.36cm B.2.357cm C.2.35cm D.2.38cm
【典例2】(多选)对于如图中刻度尺的使用错误之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刻度尺没有紧贴待测物体
B.零刻度线没有对齐待测物起始端
C.视线没有正对刻度线
D.刻度线没有和待测物平行
【典例3】如图中停表的示数是_______s。
【典例4】(1)如图甲所示,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_______mm,圆柱体的直径为_______cm。
(2)如图乙所示,停表所表示的时间是_______s。
(3)某同学为了测定物理课本内一张纸的厚度,采用了如下步骤:
①选用学生用的三角尺并检查零刻度线是否磨损(设:没有磨损);
②量出一本书的厚度(除去封皮),记为L;
③翻看物理课本最后一页的页码,记为n;
④用L/n表示物理课本内每张纸的厚度,记为d。
上述各措施中错误的步骤是_______,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2 速度】
【典例5】甲物体的运动速度为15m/s;乙物体的运动速度为54km/h;而丙物体运动150m路程需要10s。比较可知它们的速度(  )
A.甲大 B.乙大 C.丙大 D.三个物体速度一样大
【典例6】(多选)如图小华同学从家中出发到达小明家,其中一半路程步行,一半路程骑自行车,路程与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华步行的是OA段 B.小华到小明家的距离是1800m
C.小华走完全程的时间是25min D.小华骑自行车的速度是6m/s
【典例7】在100m游泳比赛中观众是以______________的方法比较运动快慢的。若一运动员的成绩为3分20秒,则该运动员的速度为_______m/s,合_______km/h。
【典例8】宜昌快速公交“BRT”于2015年6月建成试运营,该项目北起夷陵客运站,南至宜昌东站,全长约24km,如图所示是宜昌首批“BRT”公交样车,根据测算,它全程平均速度约为30km/h,车辆配备了智能化的车辆调度和信息服务中心,通过GPS全球定位功能全程跟踪记录并实时传递每台运营车辆的各种信息。
(1)“BRT”从起点夷陵客运站至终点宜昌东站需要多长时间?
(2)若“BRT”在某一地段运行时,先以60km/h的速度运行60s,停车12s,再以50km/h的速度运行36s,求“BRT”在这一地段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千米每小时?
【考点3 直线运动】
【典例9】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沿一条直线通过一段路程,运动得越来越快,在通过这段路程的最后3m时,用了2s,则该物体在整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可能是(  )
A.1.5m/s B.2.5m/s C.1m/s D.7km/h
【典例10】(多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用v=描述物体运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路程与对应运动时间的比值是一个定值
B.运动时间越短,速度越大
C.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D.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典例11】如图所示是甲、乙两辆小汽车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照片,以地面为参照物,甲车是_______(选填“静止”或“运动”)的。乙车在0~40s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m/s。
【典例12】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图中AB段的路程sAB=_______cm,如果测得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_______  cm/s。
(2)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的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_______。
(3)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典例13】深圳北站到厦门北站的D2316次高速列车运行时刻表(2013年12月试运行)如下表所示。
站次 站名 到达时间 开车时间 运行时间 里程
1 深圳北 始发站 10:20 0分 0
2 潮汕 12:50 12:52 2小时30分
3 厦门北 14:20 终点站 4小时 502千米
根据列车运行的时刻表回答下列问题:
(1)列车由深圳北站驶往厦门北站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按全程平均车速估算,列车由深圳北站驶往潮汕站的里程是多少千米(只保留整数)?
【考点4 运动的相对性】
【典例14】唐朝诗人孟郊在《登科后》中写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若马是静止的,则选择的参照物是(  )
A.马上的人 B.身后的房屋 C.路面 D.路边的花
【典例15】(多选)两列火车如图所示,西子号列车上的乘客看到和谐号列车正在向东行驶,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西子号向东行驶,则和谐号一定静止
B.若西子号向东行驶,则和谐号一定也向东行驶
C.若西子号静止,则和谐号一定向东行驶
D.若两车都向西行驶,则西子号行驶得较慢
【典例16】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要求驾驶员和乘客必须使用安全带,如图所示,汽车匀速行驶时,坐在座位上的乘客相对于汽车是_______的。坐在车内的小明看到路旁的树向后退去,他是以_______为参照物的。
【典例13】 (
巩固训练
)
1.2022年2月15日未满18岁的苏翊鸣获得北京冬奥会单板滑雪男子大跳台冠军,成为中国冬奥会历史上最年轻的冠军。在颁奖仪式上奏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完整演奏一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时间大约为(  )
A.10s B.50s C.5min D.10min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必须让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对齐物体的起始端
B.在使用刻度尺测量时,选择量程越大,分度值越小的刻度尺一定越好
C.误差就是由于不遵守操作规则而造成的,是不可以避免
D.在“测量定值电阻的阻值”时,测量多组对应的电压和电流值是为了减小误差
3.在学校“运用物理技术破案”趣味游戏活动中,小明根据“通常情况下,人站立时身高大约是脚长的7倍”这一常识,可知留下图中脚印的“犯罪嫌疑人”的身高约为(  )
A.1.65 m B.1.75 m C.1.85 m D.1.95 m
4.如图所示是甲、乙两辆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的车的s﹣t图象,由图象可知(  )
A.甲、乙两车在整个过程中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经过5秒钟,甲车通过的路程比乙车长
C.经过10秒钟,甲、乙两车相遇
D.在0~5秒时间内,甲车的速度比乙车的速度大
5.在下列有关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平均速度可以描述变速运动物体在每一时刻的速度大小
B.物体运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大
C.物体运动的路程越大,速度越大
D.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6.某次运动会的100m决赛中,甲、乙、丙三位运动员距离起点20m、80m、100m时所用的时间如右表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距起点的距离 20m 80m 100m
甲所用时间 2.3s 8.9s 12.2s
乙所用时间 2.4s 8.3s 11.8s
丙所用时间 2.5s 8.4s 11.4s
A.最先到达距离起点80m处的是甲
B.乙在全过程中一直在做加速运动
C.在2.3s时,丙领先甲,乙领先丙
D.比赛全程中平均速度最大的是丙
7.如图甲所示,小球从高处沿斜面由静止开始滚下,频闪照相机记录了小球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用刻度尺测出小球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根据测量数据作出了s﹣t图像如乙所示,则(  )
A.频闪照相机拍照的时间间隔为1s
B.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0.6m/s
C.小球在CD段的平均速度为0.8m/s
D.假设斜面足够长,t=2s时E点离A点1.4m
8.下列描述中,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A.五四运动 B.火箭升上天空
C.心情激动 D.小明长高了
9.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经过6个多小时的飞行之后,神舟十三号与空间站成功对接(如图所示),对接后在轨道上运行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地球为参照物,神舟十三号是静止的,空间站是运动的
B.以神舟十三号为参照物,空间站是静止的
C.以太阳为参照物,神舟十三号是静止的,空间站是运动的
D.以太阳为参照物,神舟十三号是运动的,空间站是静止的
10.在“练习使用刻度尺”活动中,小明用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宽度,操作正确,如图所示,则物理课本的宽度为_______cm。小明又使用相同的方法测量了3次物理课本不同位置的宽度,记录的结果为18.50cm、18.67cm、18.51cm,课本的宽度应记为______________cm。
11.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10s内通过了100m的路程,在最后4s,该物体通过的路程是_______m,它在前进50m需要的时间为_______s。
12.小明和小刚在操场上沿直线跑步,依据他们运动的路程和时间数据作出了相应的路程﹣时间关系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可知前2s内_______运动得快,整个运动过程中他们二人的平均速度是  (选填“小明的大”、“小刚的大”或“一样大”)。
13.诗句:“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译文是:球被踢得越来越高,最后只见空中的飞鸟都在球下穿梭;绿杨阴下,少女正在秋千上来回荡着,秋千在垂柳中若隐若现。“飞鸟”在球下穿梭是以_______为参照物的。
14.小俊看到小朋友们在滑梯上开心地玩耍如图1,他想“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他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实验,小车从斜面A处由静止下滑并计时,到达 B、C两处时手机所测的时间如图3所示,则:
(1)实验时,为了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长些,便于测量时间,应___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斜面的倾斜角度;
(2)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由此说明小车在斜面上受到的是_______力(填“平衡”或“非平衡”);
(3)小俊进一步实验测得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前半程平均速度为v1,后半程平均速度为v2,则小车全程平均速度v平=_______(用字母v1和v2表示)。
15.汽车在沪宁高速公路上行驶时看到如图所示的两个交通标志牌,其中“120”表示汽车在高速公路的最高行驶的速度。问:
(1)若一辆旅游车以100km/h的速度匀速行驶,从标志牌到达上海的时间需要多少时间?
(2)上海到南京的路程约为320km,某驾驶员驾驶一辆轿车从上海到南京用了3h,设轿车在行驶过程中以匀速行驶。那么该驾驶员是否遵守交通规则?(通过计算回答)
1
参考答案
典例分析
【考点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典例1】A
【分析】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题目中测量了物体的长度四次,去掉差距较大的错误数据,计算出平均值作为物体的长度。
【解答】解:在四次测量的数据中,2.45cm记录的数与其他三次差别太大,故2.45cm记录错误,故应去掉;
物体的长度为L=≈2.36cm。故选:A。
【典例2】BC
【分析】(1)使用刻度尺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分度值;刻度尺相邻刻度线间的距离是刻度尺的分度值;
(2)由图示刻度尺确定刻度尺的分度值,物体两端点所对应刻度尺的示数之差是物体的长度;
(3)刻度尺的使用规则为:零刻度线磨损的要从其它整数位置开始测量;刻度尺要放正,不能倾斜;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读数视线要和刻度垂直。
【解答】解:图中零刻度线没有对齐待测物体的起始端;视线也没有正对刻度线,BC的说法符合题意。故选:BC。
【典例3】337.5。
【分析】停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停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解答】解:停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在停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5”和“6”之间,偏向“6”一侧,故分针指示的时间为5min;
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在停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一个小格代表0.1s,指针在37.5处,故秒针指示的时间为37.5s,即停表的示数为5min37.5s=337.5s。
故答案为:337.5。
【典例4】(1)1;0.90;(2)71.2;(3)④;用表示物理课本内每张纸的厚度,记为d。
【分析】(1)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之前,要明确其分度值;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刻度线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停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停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3)利用累积法测物体的长度,当一个物体的长度太小无法测量时,可以测量n个相同物体的长度后除以n得一个物体的长度。
【解答】解:(1)图甲中,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左侧与2.00cm对齐,右侧与2.90cm对齐,故物体的长度为0.90cm;
图乙中,秒表小盘的分度值是0.5min,指针在1min和2min之间,没有偏过中线;大盘的分度值是0.1s,而大盘指针在11.2s,因此秒表读数为1min11.2s,即:71.2s;
(3)由题意可以看出在步骤④中把纸的张数和页数混淆了,应当是除以张数,不是除以页数n;所以此步骤应改为用表示物理书内每张纸的厚度,记录d。
故答案为:(1)1;0.90;(2)71.2;(3)④;用表示物理课本内每张纸的厚度,记为d。
【考点2 速度】
【典例5】D
【分析】利用速度公式求出丙物体的速度,然后将甲、乙、丙三个物体的运动速度单位进行统一,比较即可。
【解答】解:甲物体的运动速度为10m/s;
乙物体的运动速度为:36km/h=36×m/s=10m/s;
丙物体跑完100m路程需要10s,则丙的运动速度:v===10m/s;
比较可知:甲、乙、丙三个物体速度一样大。故选:D。
【典例6】CD
【分析】通过对s﹣t图象的分析可知,在OA段,路程为1800m,时间为5分钟,也就是300秒,速度为6m/s,在AB段,路程为3600m﹣1800m=1800m,时间为20分钟,也就是1200s,速度为1.5m/s,OA段的速度大于AB段的速度,所以步行的是图中AB段,骑车的是OA段,从图中可看出小华家到小明家的路程为3600m。
【解答】解:根据公式v=可计算两段路程的速度:
(1)OA段:
v1===6m/s
(2)AB段:
v2===1.5m/s
因为6m/s>1.5m/s
所以步行的是图中AB段,骑车的是OA段;骑车速度6m/s,步行速度1.5m/s,小华走完全程的时间是25min。
从图中可看出小华家到小明家的路程为3600m。故选:CD。
【典例7】相同时间比较路程;0.5;1.8。
【分析】(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基本方法有两种:
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比较运动路程的长短,路程长的运动的快;
在路程相同的情况下比较运动时间的长短,运动时间短的运动的快;
(2)利用公v=计算该运动员的速度,1m/s=3.6km/h。
【解答】解:比赛中,观众以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比较运动快慢的;
已知路程s=100m,所用时间t=3′20″=200s,所以该运动员的速度v===0.5m/s;0.5m/s=0.5×3.6km/h=1.8km/h。故答案为:相同时间比较路程;0.5;1.8。
【典例8】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已知路程、速度,由速度公式变形可求时间;
(2)平均速度是指物体在某一段路程或某一段时间的平均每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由平均速度公式求解。
【解答】解:(1)从起点夷陵客运站至终点宜昌东站的路程,S=24km,
从起点夷陵客运站至终点宜昌东站的平均速度,v=30km/h,
“BRT”从起点夷陵客运站至终点宜昌东站需要的时间,
t===0.8h;
(2)以60km/h的速度运行60s,通过的路程,S1=v1t1=60km/h×60×h=1km=1000m;
以50km/h的速度运行36s通过的路程,S3=v3t3=50km/h×36×h=0.5km=500m;
“BRT”在这一地段的平均速度是,v平====m/s=50km/h。
答:(1)“BRT”从起点夷陵客运站至终点宜昌东站需要的时间是0.8h;(2)“BRT”在这一地段的平均速度是50km/h。
【考点3 直线运动】
【典例9】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加速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化特点的理解,对于加速运动的物体,其前半程的平均速度要小于后半程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7km/h≈1.94m/s。
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沿一条直线加速通过一段路程,在通过这段路程的最后3m时,用了2s,则该物体在最后2s的平均速度是:v===1.5m/s;
由于运动速度越来越快,所该物体在整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应小于1.5m/s,因此选项A、B、D都不正确。故选:C。
【典例10】BC
【分析】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分析答题;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一个定值,保持不变。
【解答】解:ABC、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等于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它的速度保持不变,是一个定值,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路程和时间无关,取决它们的比值;故A叙述正确,BC叙述错误;
D、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故D叙述正确。故选:BC。
【典例11】运动;30。
【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如何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参照物不同则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同。
从左图中找出40s内通过的路程求出乙的速度。
【解答】解:由图可知,甲车与地面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所以以地面为参照物,甲车是运动的。
乙车在0~40s内通过的路程是1200m,则乙的平均速度。
故答案为:运动;30。
【典例12】(1)40.0;25.0;
(2)小;
(3)不正确;因为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通过B点时的速度不为0;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BC段的时间。
【分析】(1)根据图象读出AB段的距离,运用公式v=求出AB段的平均速度;
(2)让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平均速度会偏小;
(3)根据后半段路程速度的大小进行分析。
【解答】解:(1)小车运动距离sAB=80.0cm﹣40.0cm=40.0cm,tAB=1.6s,
小车通过AB段的平均速度:vAB===25.0cm/s;
(2)如果让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由公式v=知,平均速度会偏小;
(3)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通过B点时的速度不为0;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BC段的时间,因此他的做法不正确。
故答案为:
(1)40.0;25.0;
(2)小;
(3)不正确;因为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通过B点时的速度不为0;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BC段的时间。
【典例13】(1)列车由深圳北站驶往厦门北站全程的平均速度是125.5km/h;
(2)按全程平均车速估算,列车由深圳北站驶往潮汕站的里程是314km。
【分析】(1)根据列车时刻表可得列车由深圳北站驶往厦门北站所用的时间、里程,利用速度公式求全程的平均速度;
(2)由列车时刻表可得列车由深圳北站驶往潮汕站的时间,再利用s=vt求列车由深圳北站驶往潮汕站的里程。
【解答】解:(1)列车由深圳北站驶往厦门北站所用的时间t=4h,里程s=502km,
全程的平均速度:v===125.5km/h;
(2)由列车时刻表可得列车由深圳北站驶往潮汕站的时间t′=2h30min=2.5h,
列车由深圳北站驶往潮汕站的里程:
s′=vt′=125.5km/h×2.5h≈314km。
答:(1)列车由深圳北站驶往厦门北站全程的平均速度是125.5km/h;
(2)按全程平均车速估算,列车由深圳北站驶往潮汕站的里程是314km。
【考点4 运动的相对性】
【典例14】BC
【分析】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首先选择一个参照物,被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如果发生位置的变化,被研究的物体是运动的。否则是静止的。
【解答】解:A、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若西子号向东行驶,和谐号静止,则西子号上的乘客应该看到和谐号向西行驶,故A错误;
B、若西子号向东行驶,和谐号也向东行驶且速度更快时,西子号上的乘客可以看到和谐号向东行驶,故B正确;
C、若西子号静止,西子号列车上的乘客看到和谐号列车正在向东行驶,则和谐号向东行驶,故C正确;
D、若两车都向西行驶且西子号较慢,则西子号上的乘客应该看到和谐号向西行驶,不可能看到和谐号列车正在向东行驶,故D错误。
故选:BC。
【典例16】静止;汽车
【分析】首先确定被研究的物体,被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发生位置的变化,被研究的物体是运动的,否则被研究的物体是静止的。
【解答】解:汽车匀速行驶时,坐在座位上的乘客相对于汽车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是静止的。
坐在车内的小明看到路旁的树向后退去,是因为他是以汽车为参照物的。
故答案为:静止;汽车。
巩固训练
1.B
【分析】根据生活经验进行判断。
【解答】解:演奏一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用时约46s,与50s接近,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2.D
【分析】(1)测量长度时,要求零刻度线对准被测长度的起点,如果零刻度线磨损,可以从其它刻线量起;
(2)测量长度时,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量程和分度值;
(3)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产生原因是:①测量工具不精密;②测量方法不科学;③估读;
(4)在物理实验中,对物理量进行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是为了减小误差。
【解答】解:A.用刻度尺测量物体时,要求零刻度线对准被测长度的起点,如果零刻度线磨损,可以从其它刻线量起,测量完成后减去前面的部分,故A错误;
B.在使用刻度尺测量时,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刻度尺,并不是选择量程越大、分度值越小的刻度尺越好,故B错误;
C.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误差不能避免,由于不遵守操作规则而造成的不是误差,是错误,故C错误;
D.在“测量定值电阻的阻值”时,测量多组对应的电压和电流值,是为了多次求出电阻值求平均值,来减小实验误差,故D正确。故选:D。
3.B
【分析】由图知:刻度尺的最小分度是1mm,脚印的一端与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对齐,则脚印另一端对应的刻度尺示数就是脚印的长度;脚印的长度乘以7就是人的身高。
【解答】解:
刻度尺最小分度值为1mm,由图知脚印长度为25.10cm,则“犯罪嫌疑人”的身高约为25.10cm×7=175.7cm=1.757m。故选:B。
4.C
【分析】(1)在s﹣t图象中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代表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2)在s﹣t图象中倾斜直线代表物体做匀速运动;由图可知前5s内甲、乙通过的路程大小,再根据v=分析甲、乙的速度大小即可;
(3)由图知,两车在第10秒钟相遇,此时乙处于静止状态,甲还在运动。
【解答】解:A、由图可知,甲车在整个过程中做匀速直线运动,而在7~20s内乙车的s﹣t图象是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此段时间内乙车的路程无变化,说明乙车处于静止状态,故A错误;
BD、在0~5s内,两车的s﹣t图象均是倾斜直线,说明两车这段时间内做匀速运动,由图可知,前5s内乙车通过的路程大于甲车通过的路程,由v=可知乙车的速度大于甲车的速度,故BD错误;
C、由图象看出两车在第10秒钟路程相同,即两车相遇,故C正确。故选:C。
5.D
【分析】根据速度的物理含义、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以及速度公式的应用对每个选择进行逐个分析。
【解答】解:A.物体的平均速度可以描述变速运动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变速运动物体在每一时刻的速度大小不同,不能用平均速度来描述,故A错误;
B.在通过的路程不确定时,物体运动时间的长短不能说明速度的大小,故B错误;
C.在运动的时间不确定时,物体运动的路程长短不能说明速度的大小,故C错误;
D.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的大小用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来表示,故D正确。
故选:D。
6.D
【分析】A、由表格的第2列数据分析可知谁最先到达距离起点80m处;
B、根据速度公式分别计算乙到达距起点的距离20m、80m、100m处这三段路程的平均速度,进一步比较平均速度可知乙的速度变化;
C、由表格的第1列数据分析可知用时2.3s谁跑的最快;
D、由表格的第2列数据分析可知比赛全程谁的速度最大。
【解答】解:A、由表格的第2列数据分析可知到达距离起点80m处所用时间最短的是乙,故乙最先到达距离起点80m处,A错误;
B、乙前20m的平均速度v1==≈8.33m/s,从20m到80m处的平均速度v2==≈10.17m/s,最后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3==≈5.71m/s,v3<v1<v2,故乙在全过程中不是一直在做加速运动,B错误;
C、由表格的第1列数据分析可知甲跑完前20m用时2.3s,而此时乙丙尚未到达距起点20m处,所以三人中此时甲领先,C错误。
D、在路程相等的情况下,丙用时最短,所以比赛全程中平均速度最大的是丙,D正确。故选:D。
7.B
【分析】(1)由图乙判断出频闪照相机拍照的时间间隔;
(2)根据图象乙判断出BC段的路程和时间,依据v=算出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
(3)根据图象乙判断出CD段的路程和时间,依据v=算出小球在CD段的平均速度;
(4)根据图象分析2s时小球的速度,根据速度公式算出该小球到达E点时通过的路程。
【解答】解:A.如图乙所示,横坐标表示时间,由图可知,频闪照相机拍照的时间间隔为0.5s,故A不符合题意;
B.如图乙所示,小球在BC段移动的距离为:
sBC=0.4m﹣0.1m=0.3m,
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
vBC===0.6m/s,故B符合题意;
C.如图乙所示,小球在CD段移动的距离为:
sCD=0.9m﹣0.4m=0.5m,
小球在CD段的平均速度为:
vCD===1m/s,故C不符合题意;
D.小球在斜面上运动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象知,小球速度与时间成正比,做匀加速运动,关系式为s=0.4t2,所以当t=2s时的路程为:sAE=0.4×(2s)2=1.6m,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8.B
【分析】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解答】解:A、“五四”运动是一场社会变革,不属于机械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B、火箭升上天空是位置的变化,属于机械运动,故B符合题意;
C、心情激动是意识形态的变化,不属于机械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
D、小明长高了,是生命的运动和变化,不属于机械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9.B
【分析】在研究物体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的标准,即参照物,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发生变化,则运动,不发生变化,则静止。
【解答】解:以地球为参照物,神舟十三号和空间站的位置都在不停改变,因此,它们都是运动的,故A错误;
B、神舟十三号与空间站成功对接后在轨道上运行,以神舟十三号为参照物,空间站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是静止的,故B正确;
CD、以太阳为参照物,神舟十三号和空间站的位置都在不停改变,因此,它们都是运动的,故CD错误。故选:B。
10.18.50;18.50。
【分析】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或叫分度值)为相邻的刻度线表示的长度;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计算结果只需要保留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即平均值应保留与测量值相同的位数。
【解答】解: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由上图可知,此物理课本的宽度是为18.50cm。
测量结果由准确值和估计值组成,估计值只有一位数字,测量结果准确值是相同的。根据测量的结果可知,18.67cm与其它三次测量结果的准确值不同,是错误的,应剔除;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计算结果只需要保留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即平均值应保留与测量值相同的位数,则物理课本的宽度应为。
故答案为:18.50;18.50。
11.40;5。
【分析】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保持不变,利用速度公式即可解答。
【解答】解:物体的速度v===10m/s;
在最后4s,该物体通过的路程s'=vt'=10m/s×4s=40m;
前进50m需要的时间t″===5s。故答案为:40;5。
12.小刚;一样大。
【分析】先由图判断二人运动的路程和时间之间的大小关系,然后利用v=判断二人速度的大小关系。
【解答】解:由图像可知,前2s内,小刚运动的路程大于小明的运动路程,运动的时间相同,由v=可知小刚的速度大,即前2s内小刚运动得快;
整个运动过程中,他们二人运动的总路程和总时间都相同,由v=可知他们二人的平均速度也相同。故答案为:小刚;一样大。
13.球。
【分析】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变化了,物体就是运动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变,物体就是静止的。
【解答】解:球被踢得越来越高,最后只见空中的飞鸟都在球下穿梭,“飞鸟”在球下穿梭是以球为参照物的。故答案为:球。
14.(1)减小;(2)大于,非平衡;(3)。
【分析】(1)减小斜面的坡度,可以使小车运动速度减小,则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会更长一些;
(2)由图3知道小车在AB段所用时间大于BC段所用时间(AB段路程等于BC段路程),所以小车运动速度越来越快,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所以小车在斜面上受到的是非平衡力;
(3)利用计算平均速度公式=,分别求出前半段和后半段所用时间。
【解答】(1)实验时,为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长一些,应减小斜面的坡度;
(2)由图3知道小车在AB段所用时间大于BC段所用时间(AB段路程等于BC段路程),所以小车运动速度越来越快,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小车在斜面上运动快慢在变大,所以小车受到的是非平衡力;
(3)设AB、BC段路程为S,S总=2S,AB段所用时间t1=,BC段所用时间t2=,t总=t1+t2,代入计算平均速度公式===。
故答案为:(1)减小;(2)大于,非平衡;(3)。
15.(1)从标志牌到上海需要的时间为0.5h。
(2)该驾驶员速度大约为106.7km/h,小于120km/h,所以他遵守了交通规则
【分析】(1)知道从标志牌到上海的路程和旅游车的速度,根据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求出从标志牌到上海需要的时间;
(2)已知上海到南京的路程和行驶时间,根据速度公式求得其速度,然后与120km/h比较即可得出结论。
【解答】解:(1)由交通标志牌可知,从标志牌到上海的路程s=50km,
由v=得,从标志牌到上海需要的时间:
t===0.5h。
(2)该轿车匀速行驶的速度v″==≈106.7km/h,小于120km/h,所以他遵守了交通规则。
答:(1)从标志牌到上海需要的时间为0.5h。
(2)该驾驶员速度大约为106.7km/h,小于120km/h,所以他遵守了交通规则。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备考2024】一轮复习七年级下Units (5-6) 课件+综合检测(含答案)【人教版新目标】

下一篇:福建省福州文博中学2023-2024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