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化学二轮专项复习——微粒构成物质(答案)

2024年中考化学二轮专项复习——微粒构成物质
一、选择题
1.钒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  )
A.23 B.28 C.51 D.74
2.溴被称为“海洋元素”。已知一种溴原子核内含有35个质子和45个中子,则该溴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
A.80 B.45 C.35 D.5
3.钾是人体内一种非常重要的电解质,可以调节机体的酸碱平衡,维持血浆渗透压,可以维持细胞的新陈代谢,保持神经肌肉的应激性和心肌的正常功能。钾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钾原子容易得到电子
B.钾原子的质子数为19
C.钾原子核外有4个电子层
D.钾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四周期
4.春暖花开季节,人们站在紫丁香树旁,常闻到怡人的香味。这一现象说明。(  )
A.分子很大 B.分子分裂成原子
C.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D.分子之间有间隔
5.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加酚酞无现象,则溶液一定呈中性
B.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但并不是所有的原子核中都含有质子和中子
C.在同一化合物中,金属元素显正价,则非金属元素一定显负价
D.酸碱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则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6.下列归纳总结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分子特征 B.物质用途
①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②固体物质的分子不运动 ③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很大 ①金刚石可以用作切割大理石 ②使用氢氧化钠改良酸性土壤 ③草木灰可以用作钾肥
C.生活经验 D.节约资源
①常用钢刷擦洗铝制品 ②食品包装中抽真空防腐 ③小苏打治疗胃酸过多 ①提倡使用太阳能 ②回收利用废旧金属 ③农业灌溉采用滴灌
A.A B.B C.C D.D
7.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离子是带电荷的粒子,所以带电荷的粒子一定是离子
B.氧化物是含氧元素的化合物,所以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C.H2和He质子数都是2,所以具有相同质子数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
D.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所以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8.对以下实验的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B.氯化铵固体和熟石灰混合研磨,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
C.点燃一小块羊毛纤维,会产生了烧焦羽毛的气味
D.把带有火星的木条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木条复燃
9.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对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A.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大——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B.二氧化碳气体制成干冰体积变小——二氧化碳分子体积变小
C.氮原子和磷原子属于不同种元素——核内质子数不同
D.氯化钠溶液能导电——溶液中存在可自由移动的离子
10.有关盐酸与下列金属反应的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
A.镁:放出热量 B.铜:固体质量减小
C.铁:溶液变为浅绿色 D.锌:产生气泡
11.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硫元素信息示意图和硫原子结构示意图,对图中信息理解错误的是(  )
A.硫元素是非金属元素
B.硫元素的元素符号为 S
C.硫原子的核外共有三个电子层
D.硫原子的最外层已达到了稳定结构
12.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
A.用洗涤剂可以洗去餐盘上的油污——在洗涤剂的作用下,油脂分子溶解到了水中
B.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原子最外层都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
C.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D.寒冷的天气,滴水成冰——水分子吸收热量,分子间间隔和排列方式发生改变
13.下列实验探究与结论不相符的是(  )
选项 A B C D
实验探究
结论 水发生了化学变化 分子在不断运动 说明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明显变少 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具有可燃性
A.A B.B C.C D.D
14.下列问题的研究中,没有利用对比实验思想的是(  )
A.研究空气中氧气含量
B.研究分子的运动
C.研究木炭在氧气和空气中的燃烧
D.研究人体吸入和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
二、非选择题
15.“嫦娥四号”探测到月幔中含橄榄石(主要成分Mg2SiO4),Mg2SiO4中硅元素的化合价是   ;镁原子(核电荷数为12)的最外层电子数为   。
16.冬季,戴眼镜的同学从室外进入到室内,镜片上瞬间出现一层细密的小液滴。以上现象说明空气中含有   。放置一段时间小液滴又消失了,从微粒的角度分析“液滴消失”的原因是   。
17.我国承诺: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即通过各种方式抵消排放二氧化碳的量,重新实现碳平衡。
(1)碳封存:二氧化碳可被压缩成液态封存在地质结构中,从微观角度解释二氧化碳被压缩成液态后,分子间间隔变   (填“大”或“小”)。
(2)碳转化:一定条件下,可将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表面转化为清洁的液体燃料甲醇(化学式为CH3OH)和水,消耗440t的二氧化碳可转化成   t甲醇。
(3)碳捕捉:科学家设想利用太阳能加热器“捕捉CO2”、“释放CO2”,实现碳循环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①为确定步骤2中碳酸钙是否完全分解,设计的实验步骤为: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滴加过量   (填溶液名称),若观察到试管内有气泡产生,则分解不完全。
②上述设想的优点有   (填序号)。
a.原料易得且可循环使用 b.充分利用太阳能 c.可全地域全天候使用
18.结合所学知识填空或计算:
(1)日本所排放的核污水中含有的氚是氢元素的一种原子,它具有放射性,相对原子质量为3,则其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为   ,中子数为   。
(2)某原子R的中子数为20,相对原子质量为39,则该原子形成的离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
19.某活动小组为了探究分子的性质,设计了如下两个实验。
(1)实验一:用两支医用注射器分别吸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末端注射孔,将活塞慢慢推入。
①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液体物质和气体物质分子间间隔大小的比较。
②缓慢推入上述两支注射器的活塞式,你有何感受?   
③由此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2)实验二:先向烧杯B中加入20mL蒸馏水,再滴入几滴酚酞溶液,然后向烧杯A中加入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B两个小烧杯。
①几分钟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
②从微观角度解释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   。
20.某兴趣小组设计并动手完成下图所示的实验,请回答有关问题:
【资料:氨气密度比空气小】
(1)小连同学做了图Ⅰ的对比实验,取两支大小相同的注射器,分别吸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注射器末端的小孔,将活塞慢慢推入,发现空气更容易被压缩,该实验从微观角度证明了   
(2)小江同学用图Ⅱ实验探究分子的知识,观察到乙烧杯中的酚酞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该实验从微观角度证明了   
(3)小组同学讨论后,共同设计了如图Ⅲ装置继续探究微粒的相关知识.在实验中观察到   (填“a”或“b”)处的棉花团先变成红色.微热V型管处的浓氨水,发现棉花团变红的速率会   (填“变慢”或“加快”).
(4)图Ⅲ实验与图Ⅱ实验对比,改进后的优点是   .
21.下图中的①、②是氟元素、钙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A.B.C.D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你回答:
(1)氟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钙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
(2)A,B,C,D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   (填序号);
(3)B粒子的化学性质与A,C,D中哪一种粒子的化学性质相似   (填序号);
22.建立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的相互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
(1)稀土元素铕(Eu)是激光及原子能应用的重要材料。已知氯化铕的化学式为EuCl3。
①由图1可知,铕原子中核外电子数为   。
②氧化铕的化学式为   。
(2)图2表示水、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循环图。
从宏观角度看,图中三种物质的组成中都含有   (填“氧原子”或“氧元素”),从微观角度看,图中三种物质都是由   (填“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3)图3表示氯和溴元素(Br)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①氯离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
②由图可知,氯和溴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主要原因是   。
(4)某同学构建了铜及其化合物的“化合价一物质类别”的关系图。写出图中物质X、Y的化学式   、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2.【答案】C
3.【答案】A
4.【答案】C
5.【答案】B
6.【答案】D
7.【答案】C
8.【答案】B
9.【答案】B
10.【答案】B
11.【答案】D
12.【答案】C
13.【答案】A
14.【答案】A
15.【答案】+4;2
16.【答案】水蒸汽;分子在不断运动
17.【答案】(1)小
(2)320
(3)稀盐酸;ab
18.【答案】(1)1;2
(2)18
19.【答案】(1)盛水的注射器推起来很费力,盛空气的注射器推起来比较容易;气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大,液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小
(2)B烧杯中酚酞溶液变红;A烧杯中的浓氨水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气分子不断运动到B烧杯中形成氨水,氨水使酚酞溶液变红
20.【答案】(1)气体分子间隔比液体分子间隔大
(2)分子在不断运动
(3)a;加快
(4)节约药品(污染小、更环保)
21.【答案】(1)19.00;20
(2)BC
(3)A
22.【答案】(1)63;Eu2O3
(2)氧元素;分子
(3)18;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4)Cu;Cu2O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2024年中考化学二轮专项复习——酸和碱(答案)

下一篇:2023-2024安徽省安庆二中南区九年级(上)第二次月考英语试卷(图片版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