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 学年度第一学期质量监测
九年级化学试卷
注意事项:
1.化学试卷共两大题17 小题,满分40 分。化学与物理的考试时间共120分钟。
2.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共6页,“答题卷”共2页。
3.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Ca-40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2 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每小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1 个符合题意。)
1. 皖南根雕是物尽其用、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的独特工艺,是民间文化智慧和创造力的典型体现。下列根雕的制作流程中主要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采集根材 B. 去皮清污 C. 火烧加工 D. 打磨上色
2. 为唤起公众节水意识,加强水资源保护,国际上将每年3月22日定为“世界水日”。下列观念或做法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A. 采用大水漫灌农作物
B. 加大力度开采地下水
C. 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后排放
D. 地球上可供利用的淡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的
3. 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并回收二氧化锰,部分操作如下图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A. 制取 B. 收集
C. 验满 D. 回收二氧化锰
4.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空气中含有的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作食品保护气
B. 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分数约为 21%
C. 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光
D. 空气质量级别越低,说明空气质量状况越好,空气越清新
5. 将二氧化碳转化为附加值更高产物是实现“碳中和”最直接有效的途径。二氧化碳在Cu和ZrO2的催化作用下可以实现以下转化。(Zr表示锆元素)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反应前后Cu和ZrO2的质量发生了变化
B. 该反应中两种反应物的质量比为3:22
C. 该反应前后分子和原子的数目均不变
D. 如图涉及的所有物质中只有两种氧化物
6. “宣州板栗”历史悠久、品质优良,含较多的维生素 B2。维生素 B2 参与细胞的生长代谢,是肌体组织代谢和修复的必须营养素,对我们的身体健康非常重要。它的化学式为C17H20N4O6,下列关于维生素 B2 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维生素 B2 含有47 个原子
B. 维生素 B2 由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组成
C. 维生素 B2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376g
D. 维生素 B2 中碳、氢、氮、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17:20:4:6
7. 有关下图中甲、乙、丙、丁所示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甲实验用于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只能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B. 乙实验用于探究分子不断运动,可证明浓氨水具有挥发性,还可达到节约药品,减少对空气污染的目的
C. 丙实验用于探究蜡烛燃烧的产物,可证明只有二氧化碳生成,该实验有利于石蜡充分燃烧,防止生成黑烟,实验现象更明显
D. 丁实验用于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既可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也可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8. 下列选项中,有利于培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是
A. 变化与守恒:某物质R燃烧后生成CO2和H2O,则R中一定含C、H、O元素
B. 模型与推理:氧化物中一定含有氧元素,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定是氧化物
C. 探究与创新:探究红砖粉是否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只需设计实验证明红砖粉能否改变反应速率即可
D. 宏观与微观:品红在水中扩散,说明分子总在不停地运动
9. 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A. 油锅着火可用锅盖盖灭 B. 化石燃料是可再生能源
C. 生活中通过煮沸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D. 走过花圃闻到花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
10. 氢能源是理想能源,氢能源开发一直是前沿科学研究的课题之一。科学家研发出一种以铝镓合金(铝镓混合物,镓:Ga)和水为原料制取氢气的新工艺,流程如图。关于此过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反应①前后,镓的质量不变,则镓在该反应中可能是催化剂
B. 电解氧化铝和电解水的基本反应类型相同
C. 用铝镓合金和水为原料制取氢气比电解水制取氢气更节约能源
D. 电解氧化铝的反应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均为-2价
11. 科学的进步源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下列实验方案合理的是
A. 通过观察颜色鉴别CO2和CO B. 用燃着的木条鉴别O2、CO
C. 用点燃的方式除去CO2中少量的CO D. 用通氧气并加热的方式除去木炭粉中氧化铜
12. 下列4个坐标图分别表示实验过程中某些量的变化,其中正确的是
A. 往装有一定量二氧化锰的烧杯里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B. 充分加热一定量的氯酸钾固体
C. 充分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D. 在密闭空间内燃烧足量的红磷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5 小题,共28 分。)
13.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有关问题。
含氯新型灭菌消毒剂被广泛使用,其主要成分为ClO2。常温下,ClO2是有刺激性气味黄绿色气体,1L水中大约能溶解2.9gClO2,其熔点-59℃,沸点11℃。ClO2见光易分解,具有强氧化性和很强的腐蚀性。含有2%的ClO2和0.085%碳酸钠的水溶液无色、无臭、无腐蚀性,常温下稳定,不易分解;该溶液用于杀菌、消毒的同时,还有除臭、防霉、保鲜等作用,是特性优良,高效安全的消毒剂。
(1)含氯新型灭菌消毒剂属于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ClO2读作_____。从微观角度看,ClO2与氯气(Cl2)都由_____构成(填“原子”或“分子”或“离子”)。
(3)ClO2的物理性质是_____(只写出一点)。
14. 下图为实验室常见的气体制取和收集装置。某小组利用下图中的装置制取氧气或二氧化碳,并模拟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用稀盐酸和石灰石制取二氧化碳,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发生装置是______(填字母序号),该发生装置的优点是______,用于检验二氧化碳的试剂是______。
(2)为制得二氧化碳的水溶液,二氧化碳应从装量C 的______(填“m”或“n”)端通入。
(3)将二氧化碳的水溶液转移至烧杯,并组装装置如图D所示,置于阳光下一段时间,观察到有气泡产生,该气体是______(写化学式),写出该气体的一种用途______。
(4)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进行收集,若发生装置选用B装置,需对装置进行的一点改进是______。
15. 化学兴趣小组同学用下图装置进行氧化铜与炭粉的反应实验,并对生成气体的成分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a.NaOH 溶液能吸收CO2
b.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对生成气体的成分作如下猜想:
① 只有二氧化碳;②______;③只有一氧化碳。
(2)装置B中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
(3)如果观察到装置B、D、E中都有明显的变化发生,说明猜想______成立。
(4)小组分析讨论后认为:CO 可能是反应生成的CO2和过量木炭在高温下反应生成的,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5)当装置B中不再有气泡冒出时,反应停止,待 A 装置中玻璃管冷却后倒出固体残留物,其中一定含有铜,可能含有______。
16. 向包有过氧化钠(Na2O2)粉末脱脂棉上滴水,脱脂棉燃烧起来。
【提出问题】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了什么物质? 为什么脱脂棉会燃烧?
【猜想】
①可能有一种气体和另一种物质生成
②反应过程中可能有能量变化
【实验探究】如上图
实验一:探究反应后生成气体是什么?
(1)打开上图装置中分液漏斗的活塞,控制滴加水的速度,观察到试管内有气泡产生,用带火星的木条靠近P 处,木条复燃。说明生成的气体是______(填名称);
实验二:继续探究反应后生成的另一种物质是什么?
(2)小张猜想另一种物质是Na2CO3,小军认为不可能。小军的依据是:______;
【实验反思】
(3)发生火灾的现场有过氧化钠,______(填“能”或“不能”)用水灭火;保存过氧化钠要注意:______。
【实验拓展】
(4)Na2O2中氧元素的化合价是______;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控制滴加水的速度,其作用是______;小军经过实验分析得出另一种生成物是氢氧化钠,请写出过氧化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17. 于谦在《石灰吟》中写道:“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说的是生石灰可以由石灰石高温煅烧得到,同时还能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现小糖同学将一块100g的石灰石样品(样品中的杂质不参与反应)高温煅烧至固体质量不再减少为止,称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78g。
(1)该反应中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为______g。
(2)求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2023—2024 学年度第一学期质量监测
九年级化学试卷
注意事项:
1.化学试卷共两大题17 小题,满分40 分。化学与物理的考试时间共120分钟。
2.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共6页,“答题卷”共2页。
3.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Ca-40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2 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每小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1 个符合题意。)
1. 皖南根雕是物尽其用、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的独特工艺,是民间文化智慧和创造力的典型体现。下列根雕的制作流程中主要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采集根材 B. 去皮清污 C. 火烧加工 D. 打磨上色
【答案】C
【解析】
【详解】A、采集根材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
B、去皮清污只将其皮去掉,清洗,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
C、火烧加工包含着燃烧,即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属于化学变化,故C正确。
D、打磨上色只是形状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
故选:C。
2. 为唤起公众节水意识,加强水资源保护,国际上将每年3月22日定为“世界水日”。下列观念或做法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A. 采用大水漫灌农作物
B 加大力度开采地下水
C. 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后排放
D. 地球上可供利用的淡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的
【答案】C
【解析】
【详解】A、采用大水漫灌农作物会浪费水资源,不符合该主题,错误;
B、加大力度开采地下水会造成水资源匮乏,不符合该主题,错误;
C、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后排放有利于保护水资源,保护环境,符合该主题,正确;
D、地球上可供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有限的,错误;
故选C。
3. 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并回收二氧化锰,部分操作如下图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A. 制取 B. 收集
C. 验满 D. 回收二氧化锰
【答案】A
【解析】
【详解】A.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属于固液在常温下反应,分液漏斗不需伸入液面以下,该装置正确;
B.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应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装置错误;
C.验满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装置错误;
D.过滤时应用玻璃棒引流且漏斗下端管口应紧贴烧杯内壁,装置错误。
故选:A。
4.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空气中含有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作食品保护气
B. 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分数约为 21%
C. 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D. 空气质量级别越低,说明空气质量状况越好,空气越清新
【答案】B
【解析】
【详解】A、空气中含有的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作食品保护气,故A正确;
B、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 21%,不是质量分数,故B错误;
C、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所以常用稀有气体制造电光源,故C正确;
D、空气质量级别越低,说明空气质量状况越好,空气越清新,故D正确;
故选B。
5. 将二氧化碳转化为附加值更高的产物是实现“碳中和”最直接有效的途径。二氧化碳在Cu和ZrO2的催化作用下可以实现以下转化。(Zr表示锆元素)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反应前后Cu和ZrO2的质量发生了变化
B. 该反应中两种反应物的质量比为3:22
C. 该反应前后分子和原子的数目均不变
D. 如图涉及的所有物质中只有两种氧化物
【答案】B
【解析】
【详解】A、在该反应中,Cu和ZrO2为催化剂,则反应前后质量不变,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由图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为H2和CO2,生成物为H2O和CH3OH,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则两种反应物的质量比为(3×1×2):(12+16×2)=3:22,该选项说法正确;
C、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但由方程式可知,该反应为每3个氢分子与1个二氧化碳分子反应生成1个水分子和1个甲醇分子,分子数目改变,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氧化物是指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则二氧化碳、水、ZrO2均为氧化物,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B。
6. “宣州板栗”历史悠久、品质优良,含较多的维生素 B2。维生素 B2 参与细胞的生长代谢,是肌体组织代谢和修复的必须营养素,对我们的身体健康非常重要。它的化学式为C17H20N4O6,下列关于维生素 B2 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维生素 B2 含有47 个原子
B. 维生素 B2 由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组成
C. 维生素 B2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376g
D. 维生素 B2 中碳、氢、氮、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17:20:4:6
【答案】B
【解析】
【详解】A、维生素 B2由维生素B2分子构成,一个维生素B2分子含有47 个原子,说法错误;
B、由化学式可知,维生素 B2 由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组成,说法正确;
C、维生素 B2 的相对分子质量=12×17+20×1+14×4+16×6=376,相对分子质量单位不为g,说法错误;
D、维生素 B2 中碳、氢、氮、氧元素的质量比=(12×17):(20×1):(14×4):(16×6)=51:5:14:24,说法错误。
故选B。
7. 有关下图中甲、乙、丙、丁所示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甲实验用于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只能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B. 乙实验用于探究分子不断运动,可证明浓氨水具有挥发性,还可达到节约药品,减少对空气污染的目的
C. 丙实验用于探究蜡烛燃烧的产物,可证明只有二氧化碳生成,该实验有利于石蜡充分燃烧,防止生成黑烟,实验现象更明显
D. 丁实验用于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既可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也可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甲实验中会观察到:下层的蜡烛先熄灭,上层的蜡烛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故选项错误;B、乙实验中沾有酚酞溶液的棉花变红,说明分子不断运动,可证明浓氨水具有挥发性,还可达到节约药品,减少对空气污染的目的,故选项正确;C、丙实验中蜡烛在纯氧中燃烧后,产生黑烟少,瓶壁上出现水雾,证明有水生成,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故选项错误;D、丁实验中塑料瓶变扁,只能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不能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故选B。
8. 下列选项中,有利于培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是
A. 变化与守恒:某物质R燃烧后生成CO2和H2O,则R中一定含C、H、O元素
B. 模型与推理:氧化物中一定含有氧元素,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定是氧化物
C. 探究与创新:探究红砖粉是否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只需设计实验证明红砖粉能否改变反应速率即可
D. 宏观与微观:品红在水中扩散,说明分子总在不停地运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A、某物质R燃烧后生成CO2和H2O,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的过程中原子的数量和种类不会发生变化,R物质中一定含有C、H,不能确定一定存在O元素,因为物质燃烧消耗掉了氧气,所以氧元素也许是氧气提供的,错误;
B、只含有两种元素,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叫做氧化物,所以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错误;
C、催化剂在化学反应的过程中能够改变反应的反应速率,但自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会发生改变,所以如果想要验证红砖粉是否为催化剂,除了证明它能够改变反应的反应速率,还需要证明反应前后自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没有发生变化,错误;
D、品红在水中扩散,说明了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正确。
故选D。
9. 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A. 油锅着火可用锅盖盖灭 B. 化石燃料是可再生能源
C. 生活中通过煮沸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D. 走过花圃闻到花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A. 油锅着火可用锅盖盖灭,是隔绝空气灭火,正确;
B. 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能源,错误;
C. 生活中通过煮沸可以降低水的硬度,正确;
D. 走过花圃闻到花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正确。
故选B。
10. 氢能源是理想能源,氢能源开发一直是前沿科学研究的课题之一。科学家研发出一种以铝镓合金(铝镓混合物,镓:Ga)和水为原料制取氢气的新工艺,流程如图。关于此过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反应①前后,镓的质量不变,则镓在该反应中可能是催化剂
B. 电解氧化铝和电解水的基本反应类型相同
C. 用铝镓合金和水为原料制取氢气比电解水制取氢气更节约能源
D. 电解氧化铝的反应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均为-2价
【答案】D
【解析】
【详解】A.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反应①前后,镓的质量不变,则镓在该反应中可能是催化剂,故A正确;
B.电解氧化铝和电解水,均符合“一变多”的特征,都是分解反应,故B正确;
C.用铝镓合金和水为原料制取氢气反应条件为常温,比电解水制取氢气更节约能源,故C正确;
D.电解氧化铝生成铝和氧气,氧气为单质,氧气中氧元素化合价为0,故D错误。
故选:D。
11. 科学的进步源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下列实验方案合理的是
A. 通过观察颜色鉴别CO2和CO B. 用燃着的木条鉴别O2、CO
C. 用点燃的方式除去CO2中少量的CO D. 用通氧气并加热的方式除去木炭粉中氧化铜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由于CO2和CO都是无色气体,所以通过观察颜色不能鉴别CO2和CO。A实验方案不合理,不符合题意;
B、由于氧气具有助燃性,氧气会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由于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一氧化碳燃烧产生蓝色火焰,所以燃着的木条会使一氧化碳燃烧产生蓝色火焰。所以用燃着的木条可鉴别O2、CO。B实验方案合理,B符合题意;
C、由于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所以用点燃的方式不能除去CO2中少量的CO。C实验方案不合理,不符合题意;
D、木炭粉能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除去了木炭粉,氧化铜没有除去D实验方案不合理,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选择B。
12. 下列4个坐标图分别表示实验过程中某些量的变化,其中正确的是
A. 往装有一定量二氧化锰的烧杯里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B. 充分加热一定量的氯酸钾固体
C. 充分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D. 在密闭空间内燃烧足量的红磷
【答案】D
【解析】
【详解】A、二氧化锰时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向装有一定量二氧化锰的烧杯内加入过氧化氢,二氧化锰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随着加入过氧化氢质量的增大,氧气质量也在不断增大,故A错误;
B、充分加热一定量的氯酸钾固体,氯酸钾会分解成氯化钾和氧气,最终剩余氯化钾固体,所以剩余固体质量不为零,故B错误;
C、充分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高锰酸钾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随着氧气的逸出,固体质量减小,但是锰元素的质量不变,故C错误;
D、在密闭空间内燃烧足量的红磷,刚开始时,红磷燃烧放热,使得容器内气体受热膨胀,装置内压强增大;随着装置内的氧气被消耗,装置内压强开始降低,红磷熄灭恢复到室温后,装置内压强小于初始压强并不再变化,故D正确;
故选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5 小题,共28 分。)
13.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有关问题。
含氯新型灭菌消毒剂被广泛使用,其主要成分为ClO2。常温下,ClO2是有刺激性气味黄绿色气体,1L水中大约能溶解2.9gClO2,其熔点-59℃,沸点11℃。ClO2见光易分解,具有强氧化性和很强的腐蚀性。含有2%的ClO2和0.085%碳酸钠的水溶液无色、无臭、无腐蚀性,常温下稳定,不易分解;该溶液用于杀菌、消毒的同时,还有除臭、防霉、保鲜等作用,是特性优良,高效安全的消毒剂。
(1)含氯新型灭菌消毒剂属于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ClO2读作_____。从微观角度看,ClO2与氯气(Cl2)都由_____构成(填“原子”或“分子”或“离子”)。
(3)ClO2的物理性质是_____(只写出一点)。
【答案】13. 混合物
14. ①. 二氧化氯 ②. 分子
15. 有刺激性气味黄绿色气体(合理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含氯新型灭菌消毒剂的主要成分为ClO2,还含有其它成分,属于混合物,故填:混合物;
【小问2详解】
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名称,一般读作“某化某”,有时还要读出化学式中各种元素的原子个数,则ClO2读作二氧化氯;从微观角度看,ClO2与氯气(Cl2)都由分子构成,故填:二氧化氯;分子;
【小问3详解】
ClO2是有刺激性气味黄绿色气体,熔点-59℃,沸点11℃,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填:有刺激性气味黄绿色气体(合理即可)。
14. 下图为实验室常见的气体制取和收集装置。某小组利用下图中的装置制取氧气或二氧化碳,并模拟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用稀盐酸和石灰石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发生装置是______(填字母序号),该发生装置的优点是______,用于检验二氧化碳的试剂是______。
(2)为制得二氧化碳的水溶液,二氧化碳应从装量C 的______(填“m”或“n”)端通入。
(3)将二氧化碳的水溶液转移至烧杯,并组装装置如图D所示,置于阳光下一段时间,观察到有气泡产生,该气体是______(写化学式),写出该气体的一种用途______。
(4)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进行收集,若发生装置选用B装置,需对装置进行的一点改进是______。
【答案】(1) ①. CaCO3+2HCl=CaCl2+H2O+CO2↑ ②. A ③. 方便添加液体药品 ④. 澄清石灰水
(2)m (3) ①. O2 ②. 医疗急救或作助燃剂或供给呼吸等
(4)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
【解析】
【小问1详解】
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气体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反应为固液不加热反应,故发生装置选A;该发生装置选用的是长颈漏斗,优点是可以随时添加药品;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用于检验CO2的试剂是澄清石灰水;
【小问2详解】
为制得二氧化碳的水溶液,二氧化碳应从装置C的m端通入,因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可以使二氧化碳与水充分接触;
【小问3详解】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产生的气泡是氧气,化学式为O2;氧气具有支持燃烧、供给动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性质,故其用途有医疗急求、做助燃剂等;
【小问4详解】
若发生装置选用B装置,需对装置进行的一点改进是试管口应塞一团棉花,防止加热时试管内的粉末状物质进入导管。
15. 化学兴趣小组同学用下图装置进行氧化铜与炭粉的反应实验,并对生成气体的成分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a.NaOH 溶液能吸收CO2
b.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对生成气体的成分作如下猜想:
① 只有二氧化碳;②______;③只有一氧化碳。
(2)装置B中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
(3)如果观察到装置B、D、E中都有明显的变化发生,说明猜想______成立。
(4)小组分析讨论后认为:CO 可能是反应生成的CO2和过量木炭在高温下反应生成的,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5)当装置B中不再有气泡冒出时,反应停止,待 A 装置中玻璃管冷却后倒出固体残留物,其中一定含有铜,可能含有______。
【答案】15.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16.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7. ② 18. CO2+C2CO
19. 碳##炭粉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反应物中含Cu、C、O,生成物也应含Cu、C、O,故生成的气体可能是一氧化碳,也可能是二氧化碳,也可能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物,则猜想②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物;
【小问2详解】
装置A中碳和氧化铜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故装置B中的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小问3详解】
观察到装置B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了生成了二氧化碳,且二氧化碳能被C装置吸收,装置D、E中也有明显现象发生,一氧化碳能与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一氧化碳,故生成的气体为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物,故猜想②成立;
【小问4详解】
CO可能是反应生成的CO2和过量炭粉在高温下反应生成的,故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2CO;
【小问5详解】
由以上分析可知,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可能是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和过量的炭粉在高温下反应生成的,说明碳和氧化铜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反应后,碳过量,碳和二氧化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故反应停止,待A装置中玻璃管冷却后倒出固体残留物,其中一定含有铜,可能含有碳。
16. 向包有过氧化钠(Na2O2)粉末的脱脂棉上滴水,脱脂棉燃烧起来。
【提出问题】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了什么物质? 为什么脱脂棉会燃烧?
【猜想】
①可能有一种气体和另一种物质生成
②反应过程中可能有能量变化
【实验探究】如上图
实验一:探究反应后生成的气体是什么?
(1)打开上图装置中分液漏斗的活塞,控制滴加水的速度,观察到试管内有气泡产生,用带火星的木条靠近P 处,木条复燃。说明生成的气体是______(填名称);
实验二:继续探究反应后生成的另一种物质是什么?
(2)小张猜想另一种物质是Na2CO3,小军认为不可能。小军的依据是:______;
【实验反思】
(3)发生火灾的现场有过氧化钠,______(填“能”或“不能”)用水灭火;保存过氧化钠要注意:______。
【实验拓展】
(4)Na2O2中氧元素的化合价是______;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控制滴加水的速度,其作用是______;小军经过实验分析得出另一种生成物是氢氧化钠,请写出过氧化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答案】16. 氧气 17.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物中没有碳元素,所以生成物中不可能有Na2CO3
18. ①. 不能 ②. 干燥密封保存
19. ①. -1 ②. 控制反应速率 ③. 2Na2O2+2H2O=4NaOH+O2↑
【解析】
【小问1详解】
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小木条复燃,故说明生成的是氧气;
【小问2详解】
过氧化钠是由钠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反应物中没有碳元素,所以生成物中不可能有Na2CO3;
【小问3详解】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氧气,会助燃,故发生火灾的现场有过氧化钠,不能用水灭火;
因为过氧化钠和水反应,故保存过氧化钠要注意干燥密封保存;
【小问4详解】
过氧化钠中钠元素化合价为+1,根据化合物化合价代数和为0,氧元素化合价为-1;
水是反应物,故控制滴加水的速度可以控制反应速率;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氧气和氢氧化钠,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H2O=4NaOH+O2↑。
17. 于谦在《石灰吟》中写道:“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说的是生石灰可以由石灰石高温煅烧得到,同时还能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现小糖同学将一块100g的石灰石样品(样品中的杂质不参与反应)高温煅烧至固体质量不再减少为止,称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78g。
(1)该反应中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为______g。
(2)求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质量分数?
【答案】17. 22 18. 解:设样品中CaCO3的质量为x
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答: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50%
【解析】
【小问1详解】
高温煅烧石灰石时,碳酸钙分解生成了氧化钙和二氧化碳,由质量守恒律可知,生成的气体质量为:100g-78g=22g;
【小问2详解】
见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