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简阳市2023-2024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含解析)

2023~2024学年度上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九年级化学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请将所有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个小题,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生活情景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竹篾工艺 B.犁地耕田
C.蜀锦制作 D.川剧吐火
2.下列符合化学实验安全要求的是
A.在实验室,用尝味道的方法区分食盐和蔗糖 B.直接点燃实验室制取的氢气
C.将鼻孔凑到容器口闻浓氨水的气味 D.用湿抹布盖灭在实验桌上燃烧的少量酒精
3.铜在潮湿的空气中易发生化合反应生成碱式碳酸铜,俗称铜绿,化学式为Cu2(OH)2CO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氮气一定参与了反应 B.铜绿中铜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
C.二氧化碳一定参与了该反应 D.水一定没有参与该反应
4.让“绿色大运”成为成都大运会闪亮的底色。下列行为不符合该理念的是
A.倡导绿色出行,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B.倡导低碳办公,尽量使用自然光源
C.倡导清洁能源,禁止使用化石燃料
D.倡导垃圾分类,综合利用生活资源
5.化学学习要构建若干基本观念,以下化学观念认识不正确的是
A.元素观:金刚石和石墨均由碳元素组成 B.分类观:CO2和C2H5OH都属于氧化物
C.变化观:氢气和水可以相互转化 D.微粒观:一氧化碳由分子构成
6.下列化学用语中“2”的含义描述正确的是
A.F2表示2个氟原子 B.表示氧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C.Ca2+表示一个钙原子失去2个电子 D.Na2CO3表示2个碳酸根离子
7.对下列事实解释错误的是
选项 事实 解释
A 在花园中可闻到花香 分子在不断运动
B 18g水中大约有6.02×1023个水分子 分子很小
C 50毫升水与50毫升乙醇混合,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毫升 分子之间有间隔
D 冰受热变为水,水受热变为水蒸气 分子可以再分
A.A B.B C.C D.D
8.2023年9月23日,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首次采用“零碳”甲醇作为主火炬燃料。如图所示为制备甲醇的微观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化学反应生成了三种新物质 B.参加反应的二氧化碳和氢气的分子个数比为1:4
C.甲醇的化学式为CH4O D.反应中若不使用纳米纤维,生成甲醇质量会减小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石墨可以切割玻璃 B.用嘴吹灭蜡烛是降低了蜡烛的着火点
C.为防止一氧化碳中毒,在火炉旁放一盆水 D.氢气可用于冶炼金属
10.锂电池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已知锂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94,1个碳12原子的质量为1.993×10-26 kg,则1个锂原子的质量约为
A.1.15×10-26 kg B.13.8g C.52.0 D.1.38×10-25kg
11.某同学在量筒读数时,先俯视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18mL,倒出一部分液体后,又仰视读数为13mL,则该同学倒出液体的体积
A.大于5mL B.等于5mL C.小于5mL D.无法判断
12.秋冬季节的银杏给蓉城带来了别样的风采,银杏果中含有的银杏酸(C12H34O3)具有抗肿瘤、抗病毒等生物学活性。下列有关银杏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A.银杏酸是由12个碳原子、34个氢原子、3个氧原子构成
B.银杏酸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34:3
C.银杏酸中碳元素质量分数为63.7%
D.银杏酸中含有臭氧(O3)分子
13.图甲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部分,图乙是Y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X与Y一定不属于同种元素 B.图甲、乙中的所有元素可能位于同一周期
C.若Y元素属于金属元素,则m的值可能为4 D.若硫原子与Y原子化学性质相似,则n等于6
14.在一个密闭容器中,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的质量/g 22 20 X 2
反应后的质量/g 5 28 X Y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Y的值为11 B.丙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D.甲和乙变化的质量比为17:8
15.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A B C D
实验操作
实验目的 探究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鉴别硬水、软水 比较空气和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 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A.A B.B C.C D.D
16.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①②③④
A.图①:高锰酸钾受热完全分解 B.图②:一定量的硫在氧气中燃烧
C.图③:红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至熄灭 D.图④:蜡烛在密闭容器中燃烧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本题只有1个小题,共9分)
17.根据图文回答问题。
I.图1为小明自制的简易净水器。
(1)装置中小卵石和石英砂起 作用,活性炭是因为具有 结构而具有吸附性;
(2)天然水经图1装置净化后,不能直接饮用的原因是 ,在生活中我们常采用 的方法使之达到饮用标准。
Ⅱ.研究自然界碳元素的循环(图2),有利于解决全球变暖问题。
(3)煤、石油属于 (选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从物质分类的角度,它们都属于 (选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4)燃烧煤不仅会引发酸雨,还可能释放有毒气体,请写出煤不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为提高煤的利用率,除了可以鼓入更多氧气,还可以 (填一种即可)。
三、(本题只有1个小题,共10分)
18.如图为实验室电解水的装置,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检验M管口产生的气体的方法 ,M管、N管收集气体的质量比为 ,请说出M管、N管收集气体体积比小于1:2的原因 (答出一点即可)。
(2)该实验向水中加入硫酸钠的目的是 。
(3)若要用电解水的方式制得6.4kg的氧气,求消耗水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四、(本题包括2个小题,共20分)
19.
(1)请写出下列仪器的名称:① ;② 。
(2)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并收集O2,可选用A-D中的装置 (选填序号)的组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若选用C装置制H2,该装置优点有 。
(4)实验室常用F装置收集NH3,可知NH3具有 的性质。
(5)实验室可用次氯酸钠粉末和浓盐酸在常温下反应制取氯气,氯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据此你认为实验室制取氯气时,最好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如果用E装置收集氯气,气体应从 (填“a”或“b”)口进。
20.如图所示,A~J是初中化学上册中常见的物质(反应条件和部分产物已省略,“→”表示转化关系),其中A与B、E与F的组成元素相同,常温下A、B是液体,D、C、E、F是气体,G是一种红色金属单质,H是一种白色固体。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物质C的一种用途: ;写出D物质做燃料的一个优点 。
(2)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 ,其基本反应类型为 。
(3)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为 。
五、(本题只有1个小题,共13分)
21.某小组以“探究二氧化碳的奥秘”为主题开展如下的项目式学习:
【任务一】认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
该小组同学按下表进行实验,取等质量的大理石加入足量且等量的酸中(杂质不与酸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的体积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1所示。
实验编号 药品
① 块状大理石、7%稀硫酸
② 块状大理石、7%稀盐酸
③ 粉状大理石、7%稀盐酸
(1)上表中实验③对应图1曲线 (选填“甲”“乙”或“丙”)。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不选择实验①中药品的原因是 ;实验③比实验②反应速率快的原因是 。
(2)实验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任务二】选择收集方法
(3)己知:实验室通常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在不同液体中的溶解情况如下表:
物质种类 水 酒精 饱和NaHCO3溶液
每毫升液体中溶解二氧化碳的体积 1 mL 3.6mL 几乎不溶
用图2装置收集一瓶较纯净的二氧化碳,集气瓶中的液体最好选择 ,理由是 。
【任务三】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
将干燥的CO2气体通入如图所示装置中一段时间后:
(4)b处观察到的现象是 ,通过a和b实验 (选填“能”或“否”)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原因是 。
(5)实验过程中d处发生的现象是 ,由此得到启示,二氧化碳可用于 。
(6)停止通入CO2,再过一段时间b处又会褪色,其原因是 。
试卷第6页,共8页
1.D
【详解】A.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无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竹篾工艺制作过程中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 犁地耕田过程中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 蜀锦制作过程中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 川剧吐火有新物质产生,属于化学变化,此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2.D
【详解】A、在实验室,禁止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防止发生危险,不符合题意;
B、氢气具有可燃性,混有一定量的空气,遇到明火,容易发生爆炸,故点燃氢气前需要检验氢气的纯度,不符合题意;
C、闻药品的气味,应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少量气味飘进鼻孔中,不能凑到瓶口去闻,不符合题意;
D、用湿抹布盖灭在实验桌上燃烧的少量酒精,是隔绝氧气,达到灭火的目的,符合题意。
故选D。
3.C
【详解】A.由于铜是在空气中发生化合反应而生成Cu2(OH)2CO3,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守恒可知,氮气一定没有参加反应,故A错误;
B.铜绿中氢氧根显-1价,碳酸钙显-2价,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可判断出铜绿中铜元素的化合价为+2,故B错误;
C.由于铜是在空气中发生化合反应而生成Cu2(OH)2CO3,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守恒可知,二氧化碳一定参与了该反应,故C正确;
D.由于铜是在空气中发生化合反应而生成Cu2(OH)2CO3,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守恒可知,水一定参与了该反应,故D错误。
故选:C。
4.C
【详解】A、发展公共交通,提倡绿色出行,能减少燃油、燃气交通工具的使用,从而减少空气污染物的排放,故A正确;
B、尽量使用自然光源,倡导低碳办公,可以节约能源,故B正确;
C、发展清洁能源,使用太阳能灯照明,能减少污染,有利于保护环境,但不能禁止使用化石燃料,故C错误;
D、垃圾分类投放,积极回收利用,能有效提高对垃圾的处理和再利用,减少污染,有利于保护环境,故D正确。
故选C。
5.B
【详解】A.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元素组成的碳单质,此选项正确;
B.氧化物概念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所以CO2是氧化物,而C2H5OH不是氧化物,此选项错误;
C.氢气燃烧生成水,电解水又能生成氢气,所以氢气和水可以相互转化,此选项正确;
D.一氧化碳是由一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此选项正确。
故选B。
6.B
【详解】A.F2表示一个氟气分子中含有2个氟原子,此选项错误;
B. 化合价标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正负号在前,价数在后。中“2”表示氧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此选项正确;
C. 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Ca2+中的“2”表示一个钙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此选项错误;
D. Na2CO3中“2”表示碳酸钠中钠离子与碳酸根离子的个数比为2:1,此选项错误。
故选B。
7.D
【详解】A、在花园中可闻到花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引起香味的分子四处扩散,不符合题意;
B、18g水中大约有6.02×1023个水分子,说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不符合题意;
C、50毫升水与50毫升乙醇混合,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毫升,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间隔,水分子和乙醇分子互相扩散到了对方的间隔中去,不符合题意;
D、冰受热变为水,水受热变为水蒸气,只是状态的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分子种类不变,不能说明分子可以再分,符合题意。
故选D。
8.C
【详解】A、反应后的物质氢气不是生成物,而是反应剩余物,则该反应生成了两种新物质,故A说法错误;
B、反应物中的氢分子反应后有一个剩余,所以参加反应的二氧化碳与氢气分子个数比为1:3,故B说法错误;
C、根据甲醇的分子模型可判断甲醇的化学式为CH4O,故C说法正确;
D、纳米纤维是催化剂,它只会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不会影响生成物的产量,故D说法错误;
故选:C。
9.D
【详解】A、石墨质软,是不能切割玻璃的,此处应该是金刚石,故A错误;
B、吹灭蜡烛是因为空气流动带走热量,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而使蜡烛熄灭,且着火点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是不能改变的,故B错误;
C、因为一氧化碳是难溶于水的,水是不能吸收或除去一氧化碳的,故C错误;
D、氢气具有还原性,因此可以冶炼金属,故D正确;故选D。
10.A
【详解】锂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则1个锂原子的质量为:6.94×=1.15×10-26kg。
故选A。
11.C
【详解】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仰视读数偏小,俯视读数偏大。
倒液前俯视读数为18mL,由于俯视读数大于实际值,故原本量筒中液体体积小于18mL,倒液后仰视读数为13mL,由于仰视读数小于实际值,故剩余液体体积大于13mL,所以实际倒出液体体积小于18mL-13mL=5mL;
故选:C。
12.C
【详解】A、一个银杏酸分子是由12个碳原子、34个氢原子、3个氧原子构成,故A说法错误;
B、银杏酸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2):(1×34):(16×3)=72:17:24,故B说法错误;
C、银杏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故C说法正确;
D、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银杏酸中含有氧元素,不含有臭氧分子,银杏酸是由银杏酸分子构成的,故D说法错误;
故选:C。
13.B
【详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X是氯元素,质子数为17,而Y元素的原子只有两个电子层,所以Y元素的质子数不可能达到17,X和Y元素不可能是同种元素,此选项正确;
B.图甲中元素有三个电子层,位于第三周期,而图乙中Y元素原子只有2个电子层,位于第二周期,甲、乙中的所有元素不位于同一周期,此选项错误;
C.当m的值为4时,Y元素是铍元素,是金属元素,此选项正确;
D.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个数相同,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当n=6时,Y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等于硫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此时Y原子与硫原子化学性质相似,此选项正确。
故选B。
14.B
【分析】在一个密闭容器中,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则有22g+20g+Xg+2g=5g+28g+Xg+Yg,解得Y=11,反应前后甲的质量减少了22g-5g=17g,则甲为反应物;反应前后乙的质量增加了28g-20g=8g,则乙为生成物;反应前后丙的质量不变,则丙可能为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是没有参与反应的杂质;反应前后丁的质量增加了11g-2g=9g,则丁为生成物,该反应为甲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乙和丁。
【详解】A、由化学方程式可知,Y的值为11,故A说法正确;
B、物质丙在反应前后的质量没有变化,它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是没有参与反应的杂质,故B说法错误;
C、该反应为甲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乙和丁,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故C说法正确;
D、反应前后甲的质量减少了22g-5g=17g,反应前后乙的质量增加了28g-20g=8g,所以甲乙变化的质量比为17:8,故D说法正确;
故选:B。
15.A
【详解】A、该实验中,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分子不断运动,当运动到酚酞溶液中时,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故该实验可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但是该实验缺少对比实验,不能探究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的关系,符合题意;
B、该实验中,将等量肥皂水分别加入两个样品中,振荡,泡沫多、浮渣少的是软水,泡沫少、浮渣多的是硬水,不符合题意;
C、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中,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继续燃烧,在呼出气体中熄灭,说明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比空气中氧气含量低,不符合题意;
D、该实验中,铜片上的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了着火点,燃烧,红磷与氧气接触,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铜片上的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了着火点,燃烧,水中的白磷温度达到了着火点,但是隔绝氧气,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6.D
【详解】A、加热到一定温度,高锰酸钾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随着反应的进行,剩余固体质量不断减小,受热完全分解后还是有二氧化锰、锰酸钾固体剩余,因此剩余固体最后的质量不会减小到0,故A图像错误;
B、一定量的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随着反应的进行,二氧化硫的质量从0开始逐渐增大,当硫反应完全,二氧化硫的质量不再变化,故B图像错误;
C、红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时,放出热量,温度升高,装置内的气压会逐渐升高,当红磷燃烧熄灭,装置逐渐冷却至室温,气压又会下降,最终由于红磷燃烧消耗了装置内的氧气,导致装置的最终气压是小于起始气压的,故C图像错误;
D、根据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蜡烛在密闭容器中燃烧,装置内物质的总质量是不变的,故D图像正确;
故选:D。
17.(1) 过滤 疏松多孔
(2) 没有消毒杀菌 煮沸
(3) 不可再生 混合物
(4) 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详解】(1)小卵石、石英砂分别堆积在一起,利用剩余的缝隙对水中的不溶性杂质过滤,起过滤作用;
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因而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色素和异味;
(2)图1装置没有对水进行消毒杀菌,因而不能直接饮用:
可溶性钙、镁化合物在加热时,能形成沉淀,且高温能使蛋白质变性,故家庭生活中既能降低水的硬度,又可以杀菌消毒的方法是煮沸;
(3)煤和石油在短期内不能得到补充,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它们中物质成分不单一,均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属于混合物;
(4)煤的主要成分是碳,因此煤不充分燃烧,就是碳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为了提高燃料利用率,一是鼓入更多氧气,二是增大燃料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18.(1)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到M管口,木条复燃,为氧气 8:1 氧气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氢气大
(2)增强水的导电性
(3)解:设消耗水的质量为x
x=7.2kg
答:消耗水的质量为7.2kg。
【分析】电解水,“正氧负氢,氧一氢二”;
【详解】(1)M管连接的是电源正极,产生的是氧气,检验氧气应该用带火星的木条,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到M管口,木条复燃,为氧气;根据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生成氧气与氢气质量比为32:4=8:1;理论上生成氧气与氢气的体积比为1:2,实际测量值却小于1:2,主要原因是同等情况下,氧气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大于氢气,氧气减小得更多的缘故;
(2)纯水的导电性较弱,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常常在水中加硫酸钠等物质;
(3)过程见答案。
19.(1) 长颈漏斗 水槽
(2) AD
(3) 能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4)易溶于水或与水反应
(5) B b
【详解】(1)仪器①是长颈漏斗;仪器②是水槽;
(2)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并收集O2,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作用下加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为固体,需要加热,所以发生装置选A;由于氧气不易溶于水,所以选择排水集气法收集,收集装置选择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实验室制取氢气选择稀硫酸与金属锌,锌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在装置C中,固体药品放在多孔隔板上,液体药品从长颈漏斗中加入,反应开始后,关闭弹簧夹时,试管中的气体增多,压强增大,把液体压入长颈漏斗,固体和液体分离,反应停止,打开弹簧夹时,气体导出,试管中的气体减少,压强减小,液体和固体混合,反应进行,故通过对弹簧夹开关的控制,可以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4)氨气从右侧口进气,且需要植物油进行隔离氨气和水,表明氨气易溶于水、而不易溶于植物油;
(5)次氯酸钠粉末和浓盐酸在常温下反应制取氯气,此反应是固液不加热型反应,且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应盛放在密闭容器中,故发生装置选B;如果用E装置收集氯气,氯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故应从b口进气。
20.(1) 医疗急救 环保
(2) 2H2O22H2O+O2↑ 分解反应
(3) CO2+Ca(OH)2=CaCO3↓+H2O CO+CuOCu+CO2
【分析】根据E、C都是气体,且E在光合作用下能生成C,可以得出E为CO2,C为O2;由于E和F组成元素相同,所以F是CO;由于A、B组成元素相同且都为液体,A还能与黑色固体生成B和O2,故A为H2O2,B为H2O;由于B能分解产生O2和D,所以D为H2;由于G是红色金属单质,所以G是铜;由于D或F都能与黑色固体J反应生成G,所以J是氧化铜;由于E是CO2,且能反应生成一种白色固体H,白色固体H也能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CO2,则白色固体H是CaCO3。
【详解】(1)由上可以知道C是氧气,氧气可以供给呼吸、医疗急救、焊接等。D是氢气,氢气燃烧的产物只有水,环保,且热量高;
(2)A是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B水和C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
(3)E是二氧化碳,H是碳酸钙,二氧化碳可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F是CO,G是铜,J是氧化铜,该反应是氧化铜在CO的还原下生成铜,化学方程式为:CO+CuOCu+CO2。
21.(1) 甲 反应生成的微溶物硫酸钙会覆盖在大理石表面,阻止反应的进行,不能持续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实验③中的大理石是粉末状的,与稀盐酸接触面积更大,反应速率就更快
(2)CaCO3+2HCl=CaCl2+H2O+CO2↑
(3) 饱和NaHCO3溶液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二氧化碳在饱和NaHCO3溶液中溶解得最少,几乎不溶
(4) 湿花为紫色 能 b中湿花为紫色,说明水不能使石蕊变色,又由于通入CO2后a中干花不变色,说明CO2不能使干燥石蕊变色,而b中湿花变红,说明是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产物使石蕊变色
(5) 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 灭火
(6)碳酸不稳定,易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
【详解】(1)实验①硫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的微溶物硫酸钙会覆盖在大理石表面,阻止反应的进行,不能产生较多的二氧化碳气体,实验②③由于消耗了等量的同种大理石,所以生成气体的量相等且比实验①多,又由于实验③中粉末状大理石比实验②中块状大理石与盐酸的接触面积更大,所以实验③反应速率最快,且生成的二氧化碳也是最多的,实验③反应的图像对应甲;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不选择实验①中药品是因为反应生成的微溶物硫酸钙会覆盖在大理石表面,阻止反应的进行,不能持续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实验③中的大理石是粉末状的,与稀盐酸接触面积更大,反应速率就更快;
(2)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3)根据表格信息可知二氧化碳在饱和NHCO3溶液中溶解得最少,几乎不溶,所以最佳选择排饱和NaHCO3溶液的方法收集二氧化碳;
(4)二氧化碳和水反应要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变红,则b处可观察到紫色石蕊湿花变红色;
b中湿花为紫色,说明水不能使石蕊变色,又由于通入CO2后a中干花不变色,说明CO2不能使干燥石蕊变色,而b中湿花变红,说明是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产物使石蕊变色,所以对比a、b两实验能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反应;
(5)由于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所以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因此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
(6)碳酸不稳定,易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所以停止通入CO2,再过一段时间b处又会褪色。
答案第8页,共9页
答案第9页,共9页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山东省德州市庆云县2022-2023九年级下学期4月月考化学检测题(含解析)

下一篇:安徽省宣城市2023-2024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