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保宁中学、阆中中学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中考试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30分)
1.(2019九上·四川期中)下列诗词句或典故描述的主要是物理变化的是( )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水滴石穿,金石可镂
C.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答案】B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花草、树木等燃烧的过程中二氧化碳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B. 水滴石穿,金石可镂,只是形状发生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符合题意;
C.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竹燃烧爆炸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D.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烛燃烧的过程中有水和二氧化碳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B。
【分析】变化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变化时都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看变化时是否生成了新物质,这也是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
2.(2019九上·四川期中)下列实验数据合理的是( )
A.用托盘天平称取15.12g的食盐
B.普通温度计上显示的室温读数为24.55℃
C.用10mL量筒量取某溶液,体积为8.2mL
D.用10mL量筒量取8.86mL蒸馏水
【答案】C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实验数据处理或者误差分析的探究
【解析】【解答】A. 托盘天平标尺上的最小刻度为0.1g,肯定不能测量出15.12g的质量,故A错误;
B. 普通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肯定不能测量出24.55℃ 的数值,故B错误;
C. 10mL量筒的分度值为0.1mL,因此可以测量出8.2mL的体积,故C正确;
D. 10mL量筒的分度值为0.1mL,肯定不能测量出8.86mL的液体,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A、天平的精确程度由它的最小刻度决定;
B、根据普通温度计的分度值分析即可;
C、根据10mL量筒的分度值进行分析;
D、根据10mL量筒的分度值进行分析。
3.(2019九上·四川期中)给150mL液体加热,需要使用的仪器是下列的:①试管;②烧杯;③试管夹;④酒精灯;⑤石棉网;⑥铁架台(带铁圈)( )
A.①③④ B.②④⑤⑥ C.②④⑥ D.①④⑥
【答案】B
【知识点】实验步骤的探究
【解析】【解答】加热150mL液体,要有盛水的容器,应在烧杯和试管中选取,但是用水量为150mL,由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试管中的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则要选择450mL以上的试管,这不可能,所以用烧杯;用烧杯给水加热选择支持固定仪器,要用铁架台;由于烧杯底面积大,易受热不均而炸裂,所以还要用石棉网;量取水的体积用量筒;酒精灯是加热仪器,加热必须选择酒精灯。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给液体加热实验进行分析。
4.(2019九上·四川期中)比较、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方法,以下是根据一些反应事实推导出的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括号内为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其中推理不合理的是( )
A.铁丝在空气中很难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反应物浓度)
B.碳在常温下不与氧气反应,而在点燃时能与氧气反应(反应温度)
C.粗树干在空气中很难燃烧,而细树枝在空气中较易燃烧(反应物的种类)
D.双氧水在常温下较难分解,而在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分解(催化剂)
【答案】C
【知识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探究
【解析】【解答】A. 铁丝在空气中很难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因为空气中氧气的浓度比较低,所以氧气反应物浓度的大小影响铁丝的燃烧,故推理正确,不符合题意;
B. 碳在常温下不与氧气反应,而在点燃时能与氧气反应,常温和点燃时的温度不同,所以影响因素是反应温度,故推理正确,不符合题意;
C. 粗树干在空气中很难燃烧,而细树枝在空气中较易燃烧,在空气中反应的现象不同主要是和氧气的接触面积的不同,所以影响因素是反应物的状态,不是反应物的种类,故推理错误,符合题意;
D. 双氧水在常温下较难分解,而在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分解,说明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加快了反应速度,故推理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浓度越高,反应速度越快。
B、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的温度越高,反应速度越快。
C、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彼此的接触面积越大,反应速度越快。
D、在化学反应中,催化剂可以改变化学反应速度。
5.(2019九上·四川期中)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把盛有红磷的燃烧匙伸入氧气中,红磷立即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四氧化三铁
C.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生成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D.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比空气中更旺,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答案】D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解析】【解答】A. 红磷在点燃条件下,能在氧气中燃烧,会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的白烟,如果不点燃,不会燃烧,故描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B. 铁丝在预热条件下,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物质,故描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C. 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生成一种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描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D. 氧气的浓度比空气的氧气的浓度大,所以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比空气中更旺,发出白光,放出热量,故描述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6.(2018九上·丹东月考)当打开一个装有液态空气的容器盖,并将一根燃着的木条置于容器口上方,观察到的现象是( )
A.燃烧得更旺 B.燃着的木条熄灭
C.先燃烧得更旺后熄灭 D.无明显变化
【答案】B
【知识点】空气的组成;氧气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当打开一个装有液态空气的容器盖,并将一根燃着的木条置于容器口上方,观察到的现象是燃着的木条熄灭,因为液态的空气会变为气态,吸收热量,使得温度降到木条的着火点以下而熄灭。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液态空气变气态吸收热量且氮气先蒸发分析。
7.(2019九上·四川期中)医院给病人输氧时用到类似下图的装置。关于该装置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b导管连接供给氧气的钢瓶
B.b导管连接病人吸入氧气的输料管
C.使用该装置用来观察是否有氧气输出
D.使用该装置用来观察氧气输出的速率
【答案】A
【知识点】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解析】【解答】A. 给病人输氧时,氧气从长管导入,故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
B. b导管连接病人吸入氧气的输料管,这样氧气带有少量的水分,不会太干燥,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 氧气不易溶于水,氧气通过水时,通过气泡的产生来观察是否有氧气输出,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 通过观察产生气泡的速度来观察氧气输出的速率,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此装置相当于洗气瓶,气体应该是长管导入,短管导出,通过观察产生气泡的速度来观察气体输出的速率。
8.(2019九上·四川期中)下图是表示气体分子的示意图,图中“●”和“Ο”分别表示质子数不同的两种原子,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纯净物和混合物
【解析】【解答】A. 图中有一种分子,是由两种原子构成的分子,属于纯净物中的化合物,故不符合题意;
B. 图中有一种分子,是由一种原子构成的分子,属于纯净物中的单质,故不符合题意;
C. 图中有两种分子,属于混合物,故符合题意;
D. 图中有一种分子,是由一种原子构成的分子,属于纯净物中的单质,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由单一物质组成的物质称为纯净物。
混合物是由两种及两种以上纯物质(元素或化合物)没有经化学变化而组成的物质。
9.(2019九上·四川期中)下列实验指定容器中的水,其解释没有体现水的主要作用的是( )
A B C D
实 验
装 置 硫在氧气中燃烧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排水法收集氢气(氢气难溶于水)
解释 集气瓶中的水:吸收放出的热量 量筒中的水:通过水体积的变化得出O2体积 集气瓶中的水:冷却溅落融熔物,防止集气瓶炸裂 集气瓶中的水:水先将集气瓶内的空气排净,后便于观察氢气何时收集满
A.A B.B C.C D.D
【答案】A
【知识点】水的性质和应用
【解析】【解答】A. 二氧化硫有毒,二氧化硫能溶于水,也能与水反应,在硫与氧气反应的集气瓶中。预留少量的水,可以充分吸收二氧化硫,不会污染空气,故解释错误,符合题意;
B. 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根据等量代换,通过观察量筒中水的变化体积来确定氧气的体积,故解释正确,不符合题意;
C. 铁在氧气在燃烧的生成物的温度比较高,降落到集气瓶底,集气瓶的受热不均匀而炸裂,所以应该在集气瓶底部加少量水或少量细沙,起缓冲作用,防止集气瓶炸裂,故解释正确,不符合题意;
D. 用排水法收集氢气时,水先将集气瓶内的空气排净后,便于观察氢气何时收集满,故解释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二氧化硫是大气污染物。
B、根据大气压的原理进行分析。
C、根据铁与氧气反应的实验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D、根据排水法收集气体的方法进行分析。
10.(2019九上·四川期中)下列关于NaNO2、Na2O2、SO2、O2等四种物质的组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都含有氧气 B.都含有氧元素
C.都含有氧分子 D.都含有2个氧原子
【答案】B
【知识点】物质的元素组成
【解析】【解答】A、NaNO2、Na2O2、SO2三种物质中没有氧气.不正确.
B、NaNO2、Na2O2、SO2、O2四种物质的组成中都含有氧元素.正确.
C、NaNO2、Na2O2、SO2都不含有氧分子.不正确.
D、NaNO2、Na2O2、SO2、O2四种物质的每个分子中都含有2个氧原子.不正确.
故选B
【分析】分析、判断物质通常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是从物质的宏观组成方面考虑,二是从物质的微观构成方面考虑.本题主要考查了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两方面的内容.
11.(2018九上·威远期中)某药品说明书中标有:本品每克含碘150毫克、镁65毫克、锌1.5毫克、锰1毫克。这里的碘、镁、锌、锰是指()
A.原子 B.元素 C.分子 D.离子
【答案】B
【知识点】元素的概念
【解析】【解答】每克药品含碘150毫克,镁65毫克,锌1.5毫克,锰1毫克,这里的碘、镁、锌、锰指的是元素,是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成分,不是指分子、原子或离子等。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元素定义分析,药品中各成分一般指元素的成分。
12.(2019九上·四川期中)某化学学习兴趣小组对 粒子进行探究,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
A.当n=11且该粒子为阳离子时,x应为8
B.当x=8时,粒子中n越大,原子核对电子吸引力越大,粒子体积越小
C.当x=8且该粒子为阴离子时,核电荷数n应为12
D.当x=6且该粒子为原子时,核电荷数n应为8
【答案】C
【知识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解析】【解答】A. 该粒子为阳离子时,当n=11,该粒子的原子核外有三层电子,并且最外层电子数是1,小于4,容易失去最外层电子,所以x应为8,故结论正确,不符合题意;
B. 当x=8时,核外电子层数相同时,粒子中n越大,原子核对电子吸引力越大,粒子体积越小,故结论正确,不符合题意;
C. 当x=8且该粒子为阴离子时,核内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所以原子的核电荷数n应小于10,故结论错误,符合题意;
D. 当x=6且该粒子为原子时,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n应为8,故结论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在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带电的原子是离子,所以在离子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表示阳离子;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表示阴离子。
13.(2019九上·四川期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若两种粒子属于同种元素,则这两种粒子的中子数不一定相同
B.若两种粒子属于同种元素,则这两种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定相同
C.若两种粒子的质子相同,则这两种粒子一定属于同一种元素
D.若两种粒子的核外电子数数相同,则这两种粒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答案】A
【知识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元素的概念;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A. 若两种粒子属于同种元素,则这两种粒子的质子数一定相同,但是中子数不一定相同,故正确;
B. 若两种粒子属于同种元素,则这两种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不一定相同,比如某元素的原子和离子最外层电子数不相同,故错误;
C. 若两种粒子的质子相同,则这两种粒子不一定属于同一种元素,比如水分子和氖原子的质子数相同,不能说是同种元素的原子,故错误;
D. 若两种粒子的核外电子数数相同,则这两种粒子不一定属于同种元素,比如氟离子和钠离子核外电子数相同,但它们的质子数不同,属于不同种元素,故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A、同种元素的原子中,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
B、根据分析钠原子与钠离子,得出结论。
C、水分子,氟化氢分子,氖原子中含有相同的质子数。
D、钠离子,氧离子,镁离子,铝离子,氟离子的核外电子数数相同。
14.(2018·重庆模拟)在化学变化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原子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②原子核不能被创造但能被消灭
③分子既可以被创造也可以被消灭 ④电子不能被创造但能被消灭
A.②④ B.①④ C.①③ D.②③
【答案】C
【知识点】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
【解析】【解答】①原子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②原予核不能被创造但能被消灭
③分子既可以被创造也可以被消灭 ④电子不能被创造但能被消灭
【分析】化学反应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所以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及个数都不变,只是组合方式发生改变。
15.(2019九上·四川期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光宪研究稀土理论,荣获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下图是稀土元素钇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钇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9 B.钇元素在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C.钇元素原子的中子数是50 D.钇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8.91g
【答案】D
【知识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 在元素周期表一格中,左上角的数表示原子的序数,所以钇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9,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 钇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9,那么钇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39,核外电子排布为2,8,18,8,3。最外层电子数是3,小于4,所以,钇元素在反应中易失去电子,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 汉字下面是的数字表示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中子数+质子数,所以中子数=89-39=50,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 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不是g,故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
【分析】根据在元素周期表一格中信息可知,左上角的数表示原子序数,右上角的数字表示元素符号,汉字下面是的数字表示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中子数+质子数。
二、填空题(共12分)
16.(2019九上·四川期中)写出下列化学变化的文字表达式
(1)暗紫色固体加热产生气体
(2)生成黑色固体的化合反应
【答案】(1)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2)铁+氧气 四氧化三铁
【知识点】文字表达式
【解析】【解答】(1)暗紫色固体是高锰酸钾,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其文字表达式为:。
(2)生成黑色固体的化合反应是铁在氧气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其文字表达式为:
【分析】化学变化的文字表达式,一定要遵守客观事实的原则,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则。
反应物写在左边,生成物写在右边,中间用箭头连接,箭头上表明条件。
17.(2019九上·四川期中)用适当的数字和符号填写:
(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的3个原子 ;
(2)两个镁离子 ;
(3)一个锰原子 ;
(4)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
【答案】(1)3N
(2)2Mg2+
(3)Mn
(4)Al
【知识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解析】【解答】(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氮元素。
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3个氮原子可表示为:3N。
(2)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两个镁离子表示为2Mg2+。
(3)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故一个锰原子Mn。
(4)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
【分析】(1)空气中按照气体体积分数含量,氮气最多。
(2)根据离子的表示方法进行分析。
(3)根据原子符号的表示方法进行分析。
(4)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由多到少依次是:氧(O)、硅(Si)、铝(Al)、铁(Fe)、钙(Ca)、钠(Na)、钾(K)、镁(Mg)、氢(H)等。
18.(2019九上·四川期中)已知镓(Ga)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甲所示,则:
(1)x的值为 。
(2)镓元素的化学性质与下列哪种元素的化学性质最相似 (在A,B,C图中选择,填字母)。
(3)A,B,C中属于金属原子的是 。
【答案】(1)31
(2)B
(3)B
【知识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解析】【解答】(1)在原子中,因为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所以x=2+8+18+3=31,故x的值为31。
(2)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有关,所以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原子,其元素化学性质相似;镓(Ga)元素与B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所以镓(Ga)元素与B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3)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小于4,所以B元素为金属元素。
【分析】(1)在原子中,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核电荷数。
(2)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3)根据金属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特点进行分析。
19.(2019九上·四川期中)小明通过以下实验探究分子的某些性质,实验装置如下:
(1)对比描述B、C的实验现象 ;
(2)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 。
(3)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
【答案】(1)C中液体比B中液体先变红
(2)分子在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3)水分子
【知识点】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
【解析】【解答】(1)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快,D边的氨分子运动的快,先进入酚酞试液中,所以看到的现象是:C、B中酚酞溶液均变成红色,且C中先变红。
(2)由上述实验现象得到的实验结论是:分子在不断的无规则的运动,且温度越高运动越快。
(3)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水分子。
【分析】(1)碱性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2)分子运动与温度有关。
(3)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三、实验题(共8分)
20.(2019九上·四川期中)某兴趣小组利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气体的实验,请回答:
(1)指出仪器名称:① 。
(2)若用A装置制氧气,其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该反应的类型为 。
(3)若用B装置制氧气,其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收集较干燥的氧气选用的装置是 。
(4)若用F装置(瓶内装水)收集气体,则气体从 端进入(填“c”或“d”)
(5)实验结束后,有人问:“我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为什么不会复燃?”请你推测导致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 (写一个)。
(6)若某气体只能用C装置收集,则该气体的性质可能有 。
【答案】(1)试管
(2)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分解反应
(3)过氧化氢 水+氧气;C
(4)C
(5)装置漏气或反应物用量少或氧气纯度低(答案合理均可)
(6)密度比空气大,溶于水(或与水反应)
【知识点】常用气体的收集方法;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氧气的收集方法
【解析】【解答】(1)①是试管。
(2)若用A装置制氧气,因为试管口没有堵上棉花,所以是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其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反应中,反应物是一种物质,生成物有两种物质,符合“一变多”的特点,该反应的类型为分解反应。
(3)若用B装置制氧气,不需要加热,那么就是过氧化氢溶液再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其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收集较干燥的氧气,应该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氧气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所以一个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选用的装置是C。
(4)若用F装置(瓶内装水)收集气体,因为气体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所以气体从C端进入。
(5)实验结束后,有人问:“我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为什么不会复燃?”因为纯净的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如果不复燃,那么导致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是氧气不纯净,可能装置漏气或反应物用量少或氧气纯度低等。
(6)若某气体只能用C装置收集,也就是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不能用排水法收集,说明该气体的性质可能是密度比空气大,溶于水。
【分析】(1)根据常见仪器的使用进行分析。
(2)根据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进行分析。
(3)根据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进行分析。排空气法收集的气体比较干燥,排水法收集的气体比较纯净。
(4)根据气体的密度小水的密度进行分析。
(5)氧气具有助燃性。
(6)根据气体的物理性质选择收集方法。
四川省保宁中学、阆中中学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中考试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30分)
1.(2019九上·四川期中)下列诗词句或典故描述的主要是物理变化的是( )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水滴石穿,金石可镂
C.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2019九上·四川期中)下列实验数据合理的是( )
A.用托盘天平称取15.12g的食盐
B.普通温度计上显示的室温读数为24.55℃
C.用10mL量筒量取某溶液,体积为8.2mL
D.用10mL量筒量取8.86mL蒸馏水
3.(2019九上·四川期中)给150mL液体加热,需要使用的仪器是下列的:①试管;②烧杯;③试管夹;④酒精灯;⑤石棉网;⑥铁架台(带铁圈)( )
A.①③④ B.②④⑤⑥ C.②④⑥ D.①④⑥
4.(2019九上·四川期中)比较、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方法,以下是根据一些反应事实推导出的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括号内为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其中推理不合理的是( )
A.铁丝在空气中很难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反应物浓度)
B.碳在常温下不与氧气反应,而在点燃时能与氧气反应(反应温度)
C.粗树干在空气中很难燃烧,而细树枝在空气中较易燃烧(反应物的种类)
D.双氧水在常温下较难分解,而在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分解(催化剂)
5.(2019九上·四川期中)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把盛有红磷的燃烧匙伸入氧气中,红磷立即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四氧化三铁
C.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生成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D.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比空气中更旺,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6.(2018九上·丹东月考)当打开一个装有液态空气的容器盖,并将一根燃着的木条置于容器口上方,观察到的现象是( )
A.燃烧得更旺 B.燃着的木条熄灭
C.先燃烧得更旺后熄灭 D.无明显变化
7.(2019九上·四川期中)医院给病人输氧时用到类似下图的装置。关于该装置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b导管连接供给氧气的钢瓶
B.b导管连接病人吸入氧气的输料管
C.使用该装置用来观察是否有氧气输出
D.使用该装置用来观察氧气输出的速率
8.(2019九上·四川期中)下图是表示气体分子的示意图,图中“●”和“Ο”分别表示质子数不同的两种原子,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
A. B.
C. D.
9.(2019九上·四川期中)下列实验指定容器中的水,其解释没有体现水的主要作用的是( )
A B C D
实 验
装 置 硫在氧气中燃烧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排水法收集氢气(氢气难溶于水)
解释 集气瓶中的水:吸收放出的热量 量筒中的水:通过水体积的变化得出O2体积 集气瓶中的水:冷却溅落融熔物,防止集气瓶炸裂 集气瓶中的水:水先将集气瓶内的空气排净,后便于观察氢气何时收集满
A.A B.B C.C D.D
10.(2019九上·四川期中)下列关于NaNO2、Na2O2、SO2、O2等四种物质的组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都含有氧气 B.都含有氧元素
C.都含有氧分子 D.都含有2个氧原子
11.(2018九上·威远期中)某药品说明书中标有:本品每克含碘150毫克、镁65毫克、锌1.5毫克、锰1毫克。这里的碘、镁、锌、锰是指()
A.原子 B.元素 C.分子 D.离子
12.(2019九上·四川期中)某化学学习兴趣小组对 粒子进行探究,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
A.当n=11且该粒子为阳离子时,x应为8
B.当x=8时,粒子中n越大,原子核对电子吸引力越大,粒子体积越小
C.当x=8且该粒子为阴离子时,核电荷数n应为12
D.当x=6且该粒子为原子时,核电荷数n应为8
13.(2019九上·四川期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若两种粒子属于同种元素,则这两种粒子的中子数不一定相同
B.若两种粒子属于同种元素,则这两种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定相同
C.若两种粒子的质子相同,则这两种粒子一定属于同一种元素
D.若两种粒子的核外电子数数相同,则这两种粒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14.(2018·重庆模拟)在化学变化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原子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②原子核不能被创造但能被消灭
③分子既可以被创造也可以被消灭 ④电子不能被创造但能被消灭
A.②④ B.①④ C.①③ D.②③
15.(2019九上·四川期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光宪研究稀土理论,荣获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下图是稀土元素钇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钇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9 B.钇元素在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C.钇元素原子的中子数是50 D.钇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8.91g
二、填空题(共12分)
16.(2019九上·四川期中)写出下列化学变化的文字表达式
(1)暗紫色固体加热产生气体
(2)生成黑色固体的化合反应
17.(2019九上·四川期中)用适当的数字和符号填写:
(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的3个原子 ;
(2)两个镁离子 ;
(3)一个锰原子 ;
(4)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
18.(2019九上·四川期中)已知镓(Ga)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甲所示,则:
(1)x的值为 。
(2)镓元素的化学性质与下列哪种元素的化学性质最相似 (在A,B,C图中选择,填字母)。
(3)A,B,C中属于金属原子的是 。
19.(2019九上·四川期中)小明通过以下实验探究分子的某些性质,实验装置如下:
(1)对比描述B、C的实验现象 ;
(2)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 。
(3)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
三、实验题(共8分)
20.(2019九上·四川期中)某兴趣小组利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气体的实验,请回答:
(1)指出仪器名称:① 。
(2)若用A装置制氧气,其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该反应的类型为 。
(3)若用B装置制氧气,其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收集较干燥的氧气选用的装置是 。
(4)若用F装置(瓶内装水)收集气体,则气体从 端进入(填“c”或“d”)
(5)实验结束后,有人问:“我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为什么不会复燃?”请你推测导致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 (写一个)。
(6)若某气体只能用C装置收集,则该气体的性质可能有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花草、树木等燃烧的过程中二氧化碳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B. 水滴石穿,金石可镂,只是形状发生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符合题意;
C.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竹燃烧爆炸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D.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烛燃烧的过程中有水和二氧化碳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B。
【分析】变化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变化时都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看变化时是否生成了新物质,这也是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
2.【答案】C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实验数据处理或者误差分析的探究
【解析】【解答】A. 托盘天平标尺上的最小刻度为0.1g,肯定不能测量出15.12g的质量,故A错误;
B. 普通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肯定不能测量出24.55℃ 的数值,故B错误;
C. 10mL量筒的分度值为0.1mL,因此可以测量出8.2mL的体积,故C正确;
D. 10mL量筒的分度值为0.1mL,肯定不能测量出8.86mL的液体,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A、天平的精确程度由它的最小刻度决定;
B、根据普通温度计的分度值分析即可;
C、根据10mL量筒的分度值进行分析;
D、根据10mL量筒的分度值进行分析。
3.【答案】B
【知识点】实验步骤的探究
【解析】【解答】加热150mL液体,要有盛水的容器,应在烧杯和试管中选取,但是用水量为150mL,由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试管中的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则要选择450mL以上的试管,这不可能,所以用烧杯;用烧杯给水加热选择支持固定仪器,要用铁架台;由于烧杯底面积大,易受热不均而炸裂,所以还要用石棉网;量取水的体积用量筒;酒精灯是加热仪器,加热必须选择酒精灯。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给液体加热实验进行分析。
4.【答案】C
【知识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探究
【解析】【解答】A. 铁丝在空气中很难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因为空气中氧气的浓度比较低,所以氧气反应物浓度的大小影响铁丝的燃烧,故推理正确,不符合题意;
B. 碳在常温下不与氧气反应,而在点燃时能与氧气反应,常温和点燃时的温度不同,所以影响因素是反应温度,故推理正确,不符合题意;
C. 粗树干在空气中很难燃烧,而细树枝在空气中较易燃烧,在空气中反应的现象不同主要是和氧气的接触面积的不同,所以影响因素是反应物的状态,不是反应物的种类,故推理错误,符合题意;
D. 双氧水在常温下较难分解,而在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分解,说明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加快了反应速度,故推理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浓度越高,反应速度越快。
B、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的温度越高,反应速度越快。
C、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彼此的接触面积越大,反应速度越快。
D、在化学反应中,催化剂可以改变化学反应速度。
5.【答案】D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解析】【解答】A. 红磷在点燃条件下,能在氧气中燃烧,会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的白烟,如果不点燃,不会燃烧,故描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B. 铁丝在预热条件下,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物质,故描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C. 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生成一种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描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D. 氧气的浓度比空气的氧气的浓度大,所以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比空气中更旺,发出白光,放出热量,故描述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6.【答案】B
【知识点】空气的组成;氧气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当打开一个装有液态空气的容器盖,并将一根燃着的木条置于容器口上方,观察到的现象是燃着的木条熄灭,因为液态的空气会变为气态,吸收热量,使得温度降到木条的着火点以下而熄灭。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液态空气变气态吸收热量且氮气先蒸发分析。
7.【答案】A
【知识点】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解析】【解答】A. 给病人输氧时,氧气从长管导入,故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
B. b导管连接病人吸入氧气的输料管,这样氧气带有少量的水分,不会太干燥,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 氧气不易溶于水,氧气通过水时,通过气泡的产生来观察是否有氧气输出,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 通过观察产生气泡的速度来观察氧气输出的速率,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此装置相当于洗气瓶,气体应该是长管导入,短管导出,通过观察产生气泡的速度来观察气体输出的速率。
8.【答案】C
【知识点】纯净物和混合物
【解析】【解答】A. 图中有一种分子,是由两种原子构成的分子,属于纯净物中的化合物,故不符合题意;
B. 图中有一种分子,是由一种原子构成的分子,属于纯净物中的单质,故不符合题意;
C. 图中有两种分子,属于混合物,故符合题意;
D. 图中有一种分子,是由一种原子构成的分子,属于纯净物中的单质,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由单一物质组成的物质称为纯净物。
混合物是由两种及两种以上纯物质(元素或化合物)没有经化学变化而组成的物质。
9.【答案】A
【知识点】水的性质和应用
【解析】【解答】A. 二氧化硫有毒,二氧化硫能溶于水,也能与水反应,在硫与氧气反应的集气瓶中。预留少量的水,可以充分吸收二氧化硫,不会污染空气,故解释错误,符合题意;
B. 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根据等量代换,通过观察量筒中水的变化体积来确定氧气的体积,故解释正确,不符合题意;
C. 铁在氧气在燃烧的生成物的温度比较高,降落到集气瓶底,集气瓶的受热不均匀而炸裂,所以应该在集气瓶底部加少量水或少量细沙,起缓冲作用,防止集气瓶炸裂,故解释正确,不符合题意;
D. 用排水法收集氢气时,水先将集气瓶内的空气排净后,便于观察氢气何时收集满,故解释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二氧化硫是大气污染物。
B、根据大气压的原理进行分析。
C、根据铁与氧气反应的实验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D、根据排水法收集气体的方法进行分析。
10.【答案】B
【知识点】物质的元素组成
【解析】【解答】A、NaNO2、Na2O2、SO2三种物质中没有氧气.不正确.
B、NaNO2、Na2O2、SO2、O2四种物质的组成中都含有氧元素.正确.
C、NaNO2、Na2O2、SO2都不含有氧分子.不正确.
D、NaNO2、Na2O2、SO2、O2四种物质的每个分子中都含有2个氧原子.不正确.
故选B
【分析】分析、判断物质通常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是从物质的宏观组成方面考虑,二是从物质的微观构成方面考虑.本题主要考查了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两方面的内容.
11.【答案】B
【知识点】元素的概念
【解析】【解答】每克药品含碘150毫克,镁65毫克,锌1.5毫克,锰1毫克,这里的碘、镁、锌、锰指的是元素,是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成分,不是指分子、原子或离子等。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元素定义分析,药品中各成分一般指元素的成分。
12.【答案】C
【知识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解析】【解答】A. 该粒子为阳离子时,当n=11,该粒子的原子核外有三层电子,并且最外层电子数是1,小于4,容易失去最外层电子,所以x应为8,故结论正确,不符合题意;
B. 当x=8时,核外电子层数相同时,粒子中n越大,原子核对电子吸引力越大,粒子体积越小,故结论正确,不符合题意;
C. 当x=8且该粒子为阴离子时,核内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所以原子的核电荷数n应小于10,故结论错误,符合题意;
D. 当x=6且该粒子为原子时,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n应为8,故结论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在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带电的原子是离子,所以在离子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表示阳离子;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表示阴离子。
13.【答案】A
【知识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元素的概念;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A. 若两种粒子属于同种元素,则这两种粒子的质子数一定相同,但是中子数不一定相同,故正确;
B. 若两种粒子属于同种元素,则这两种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不一定相同,比如某元素的原子和离子最外层电子数不相同,故错误;
C. 若两种粒子的质子相同,则这两种粒子不一定属于同一种元素,比如水分子和氖原子的质子数相同,不能说是同种元素的原子,故错误;
D. 若两种粒子的核外电子数数相同,则这两种粒子不一定属于同种元素,比如氟离子和钠离子核外电子数相同,但它们的质子数不同,属于不同种元素,故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A、同种元素的原子中,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
B、根据分析钠原子与钠离子,得出结论。
C、水分子,氟化氢分子,氖原子中含有相同的质子数。
D、钠离子,氧离子,镁离子,铝离子,氟离子的核外电子数数相同。
14.【答案】C
【知识点】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
【解析】【解答】①原子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②原予核不能被创造但能被消灭
③分子既可以被创造也可以被消灭 ④电子不能被创造但能被消灭
【分析】化学反应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所以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及个数都不变,只是组合方式发生改变。
15.【答案】D
【知识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 在元素周期表一格中,左上角的数表示原子的序数,所以钇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9,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 钇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9,那么钇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39,核外电子排布为2,8,18,8,3。最外层电子数是3,小于4,所以,钇元素在反应中易失去电子,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 汉字下面是的数字表示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中子数+质子数,所以中子数=89-39=50,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 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不是g,故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
【分析】根据在元素周期表一格中信息可知,左上角的数表示原子序数,右上角的数字表示元素符号,汉字下面是的数字表示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中子数+质子数。
16.【答案】(1)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2)铁+氧气 四氧化三铁
【知识点】文字表达式
【解析】【解答】(1)暗紫色固体是高锰酸钾,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其文字表达式为:。
(2)生成黑色固体的化合反应是铁在氧气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其文字表达式为:
【分析】化学变化的文字表达式,一定要遵守客观事实的原则,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则。
反应物写在左边,生成物写在右边,中间用箭头连接,箭头上表明条件。
17.【答案】(1)3N
(2)2Mg2+
(3)Mn
(4)Al
【知识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解析】【解答】(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氮元素。
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3个氮原子可表示为:3N。
(2)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两个镁离子表示为2Mg2+。
(3)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故一个锰原子Mn。
(4)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
【分析】(1)空气中按照气体体积分数含量,氮气最多。
(2)根据离子的表示方法进行分析。
(3)根据原子符号的表示方法进行分析。
(4)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由多到少依次是:氧(O)、硅(Si)、铝(Al)、铁(Fe)、钙(Ca)、钠(Na)、钾(K)、镁(Mg)、氢(H)等。
18.【答案】(1)31
(2)B
(3)B
【知识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解析】【解答】(1)在原子中,因为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所以x=2+8+18+3=31,故x的值为31。
(2)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有关,所以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原子,其元素化学性质相似;镓(Ga)元素与B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所以镓(Ga)元素与B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3)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小于4,所以B元素为金属元素。
【分析】(1)在原子中,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核电荷数。
(2)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3)根据金属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特点进行分析。
19.【答案】(1)C中液体比B中液体先变红
(2)分子在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3)水分子
【知识点】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
【解析】【解答】(1)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快,D边的氨分子运动的快,先进入酚酞试液中,所以看到的现象是:C、B中酚酞溶液均变成红色,且C中先变红。
(2)由上述实验现象得到的实验结论是:分子在不断的无规则的运动,且温度越高运动越快。
(3)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水分子。
【分析】(1)碱性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2)分子运动与温度有关。
(3)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0.【答案】(1)试管
(2)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分解反应
(3)过氧化氢 水+氧气;C
(4)C
(5)装置漏气或反应物用量少或氧气纯度低(答案合理均可)
(6)密度比空气大,溶于水(或与水反应)
【知识点】常用气体的收集方法;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氧气的收集方法
【解析】【解答】(1)①是试管。
(2)若用A装置制氧气,因为试管口没有堵上棉花,所以是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其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反应中,反应物是一种物质,生成物有两种物质,符合“一变多”的特点,该反应的类型为分解反应。
(3)若用B装置制氧气,不需要加热,那么就是过氧化氢溶液再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其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收集较干燥的氧气,应该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氧气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所以一个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选用的装置是C。
(4)若用F装置(瓶内装水)收集气体,因为气体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所以气体从C端进入。
(5)实验结束后,有人问:“我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为什么不会复燃?”因为纯净的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如果不复燃,那么导致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是氧气不纯净,可能装置漏气或反应物用量少或氧气纯度低等。
(6)若某气体只能用C装置收集,也就是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不能用排水法收集,说明该气体的性质可能是密度比空气大,溶于水。
【分析】(1)根据常见仪器的使用进行分析。
(2)根据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进行分析。
(3)根据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进行分析。排空气法收集的气体比较干燥,排水法收集的气体比较纯净。
(4)根据气体的密度小水的密度进行分析。
(5)氧气具有助燃性。
(6)根据气体的物理性质选择收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