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新疆喀什地区中考化学模拟试卷(三)(含解析)

2024年新疆喀什地区中考化学模拟试卷(三)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 共10小题,)
1.下列变化中,前者为物理变化,后者为化学变化的是(  )
A.水蒸发、铁生锈
B.研磨胆矾晶体、酒精挥发
C.食物腐烂、氢气燃烧
D.干冰升华、汽车轮胎爆炸
2.下列图示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读取液体体积 B.加热液体
C.点燃酒精灯 D.验证氧气已集满
3.下列家务劳动涉及的化学原理解释错误的是(  )
选项 家务劳动 化学原理
A 50mL酒精和5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100mL 分子体积变小了
B 利用肥皂洗衣服,发现泡沫少浮渣多 使用的水是硬水
C 炒菜时油锅起火,立即盖上锅盖灭火 隔绝氧气可以灭火
D 垃圾分类时,将塑料瓶投入可回收垃圾箱 减少白色污染
A.A B.B C.C D.D
4.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下表中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不合理的是(  )
选项 事实 解释
A 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B 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 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C 热胀冷缩 分子的大小随温度而改变
D 水在通电条件下,可分解为氧气和氢气 化学反应中分子是可分的
A.A B.B C.C D.D
5.燃料和能源与生活息息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厨房发生煤气泄漏时,应立即开灯检查并打开门窗通风
B.炒菜时油锅着火,应立即用水浇灭
C.“钻木取火”的原理是通过摩擦生热提高木材的着火点
D.燃气灶火焰出现黄色,锅底出现黑色时,可增大灶具进风口
6.下列金属活动性最弱的是(  )
A.Mg B.Zn C.Ag D.Fe
7.物质的酸碱性对人类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以下是人体中某些体液的pH范围,其中酸性最强的是(  )
A.血液(7.35~6.8) B.唾液(6.6~7.1)
C.胃液(0.9~1.5) D.尿液(5.0~7.0)
8.物质的鉴别、除杂是重要的实验技能。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鉴别黄铜(铜锌合金)和黄金——分别取样滴加稀盐酸,观察现象
B.鉴别N2和CO2——用燃着的木条检验
C.除去铁粉中的少量铜粉——加足硫酸铜充分反应后过滤
D.鉴别实验室里的食盐和蔗糖——品尝味道
9.如图为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B.在t1℃时,甲、乙两物质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C.在t2℃时,H点表示乙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D.由t1℃升温到t2℃时,甲物质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10.如图所示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曲线
B.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至过量
C.向氢氧化钡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至过量
D.一定温度时,向一定量的饱和石灰水中加入氧化钙
二.填空题(共5小题,32分)
11.抗击新冠人人有责,请回答下列问题。
“84”消毒液、医用口罩、医用酒精在新冠病毒防疫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医用酒精的有效成分酒精C2H5OH   氧化物(选填“是”或“不是”)。
(2)医用酒精中也存在水,水是由  组成。
(3)“84”消毒液的有效成分为次氯酸钠(NaClO)、表面活性剂和水等,次氯酸钠中的阳离子的和氯化钠中阳离子相同,写出该阳离子的符号  。
12.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请回答下列问题:
(1)薯片放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变得不再松脆,说明空气中含有  。食品包装袋内常有一小包铁粉,利用其发生缓慢氧化而除去氧气,该反应是  反应(填放热或吸热)。
(2)冬天取暖烧煤经常会导致大量二氧化硫释放到空气中,会使空气污染现象中  加重;近年来温室效应也不断加剧,为减轻此现象可采用  方法来缓解。
(3)生活中经常用  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水的净化过程中常用于吸附色素和异味的物质是  。
(4)家中使用木炭进行烧烤,常采用扇风的方式,此做法是通过增大氧气的  ,使燃烧更加剧烈;使用医用酒精进行室内消毒时,若操作不慎引起小面积失火,可用  进行灭火。
13.今年1月以来,省市媒体多次聚焦常德,关注常德。
(1)《新闻联播》:“热闹过大年,博物馆里过新春”,馆藏文物实物及照片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赏。
①钦工砖制作工艺复杂。“澄浆”工序中,黏土泥浆通过粗细两道竹篱,得到更细腻的“澄浆泥”,该工序类似于实验室的  操作。“洇水”工序中,Fe2O3和CO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FeO和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明朝银锭色泽如新,宋代铁经幢上锈迹斑斑,化学性质更稳定的是  (填元素符号)。
③花绸蟒袍的面料是丝绸,丝绸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鉴别丝绸和棉布的简易方法是  。
(2)《常德日报社》:“撸起袖子加油干,沅江澧水运输忙”。装载化肥、建材等货物的船舶在航道上有序航行。
①钢筋的抗拉强度很高,可做建材,钢筋属于  (填“合成材料”或“金属材料”)。
②生铁和钢都是铁的合金,但性能差异较大,其主要原因是  。
(3)《常德融媒》:短视频特别推介了常德钵子菜和河街美食故事。
①清炖鲢鱼头和炖牛肉均含有丰富的  。
A.糖类
B.蛋白质
C.维生素
14.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以下为元素周期表的部分信息,请回答问题:
(1)原子序数为10的元素符号为①  ,它与表中的②  和③  (填元素符号)都具有相对稳定结构;
(2)原子序数为12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①  ,该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容易②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变成离子,离子符号为③  ;
(3)氯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①  ,表中与氯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是②  (填元素符号)。
15.(1)如图是一种处理汽车尾气的反应微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从微观上看,该化学变化中发生改变的粒子是  (填“分子”或“原子”),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  (填“有”或“没有”)增减。
②写出的化学式为  ,该反应中涉及到的单质的化学式为  。
(2)如图是A、B、C、D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①图中共有  种元素。
②C粒子的符号为  ,由B、C两种粒子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
三.实验题(共2小题,12分)
16.实验室现有如下实验用品:高锰酸钾、稀盐酸、大理石(杂质不溶于水也不发生反应)、棉花、火柴、药匙、镊子、升降台及以下仪器。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要制取氧气缺少的一种仪器是  (填名称),利用上述药品制氧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收集好所需的气体后,停止加热时操作的正确顺序是  (填字母)。
A.先要把导管移出水面,然后再熄灭酒精灯
B.先要熄灭酒精灯,然后再把导管移出水面
(2)若要制取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需要的仪器有  (填字母)。在确认装置气密性良好之后,拔开橡胶塞,在锥形瓶中加入几块大理石,塞紧橡胶塞后,沿长颈漏斗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如图是张南同学绘制的锥形瓶内溶液中某一种离子的个数随反应时间变化的大致趋势图(如图所示),图中表示的离子是  (填离子符号),t时,锥形瓶内溶液中的溶质为  (填化学式)。
17.学习化学开启了我们认识物质之旅。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对氢氧化钠的性质进行了如下的探究。
探究一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
如图1所示,同学们用氢氧化钠溶液进行了下列实验,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A试管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
(2)B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C、D试管中均无明显现象。
①为了证明D中已发生化学反应,向该试管中再加入足量的  ,观察到有气泡产生。
②为了证明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能发生化学反应,同学们设计并进行了如图2所示实验(所用稀盐酸经估算确保过量),整个实验过程中无明显现象,证明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能发生化学反应,请写出步骤Ⅱ中所加试剂  。
四.计算题(共1小题,6分)
18.将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共27.5g放入试管中加热,反应中剩余固体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1)求生成氧气的质量。
(2)求完全反应后混合物中氯化钾的质量。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据此抓住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水蒸发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铁生锈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正确;
B、研磨胆矾晶体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酒精挥发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C、食物消化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氢气燃烧的过程中有新物质水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错误;
D、干冰升华、汽车轮胎爆炸的过程中都没有新物质生成,都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这里的新物质是指和变化前的物质是不同种的物质,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分析】A、根据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
D、根据氧气的验满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量取液体读数时,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视线没有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禁止用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时,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不能伸入瓶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3.【分析】A、根据分子的性质来分析;
B、根据硬水与软水的检验方法来分析;
C、根据灭火的方法与原理来分析;
D、根据减少白色污染的做法来分析。
【解答】解:A、50mL酒精和5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100mL,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间隔,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互相扩散到了对方的间隙中,分子的体积不变,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B、通常用肥皂水来区分硬水和软水,肥皂水在硬水中易起浮渣,在软水中泡沫较多,故利用肥皂洗衣服,发现泡沫少、浮渣多,则说明使用的水是硬水,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炒菜时油锅起火,立即盖上锅盖灭火,是隔绝氧气,达到灭火的目的,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垃圾分类时,将塑料瓶投入可回收垃圾箱,可以减少白色污染,保护环境,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化学与生活的知识,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解答此题。
4.【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是因为阳光下温度高,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故选项解释正确。
B、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是因为它们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同种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故选项解释正确。
C、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而不是大小)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故选项解释错误。
D、水通直流电分解,是因为水分子分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氧原子分别重新组合形成氢分子、氧分子,该事实说明分子是可以再分的,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5.【分析】A、根据防止爆炸的实验注意事项考虑;
B、根据灭火的原理解答;、
C、根据着火点是物质的属性解答;
D、根据促进物质燃烧的方法解答;
【解答】解:A、煤气具有可燃性,开灯时,电源开关产生的电火花会引燃泄漏的煤气,引发爆炸,错误;
B、炒菜时油锅着火不能用水浇灭,应盖上锅盖,错误;
C、“钻木取火”的原理是通过摩擦生热提高木材的温度,而不是着火点,错误;
D、燃气灶火焰出现黄色,锅底出现黑色时,说明燃烧不充分,可增大灶具进风口,增加氧气的量,正确;
故选:D。
【点评】能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此为学习化学的目标之一,也是中考中常见的题目,对此类问题来说,除正确掌握化学的基础知识外,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6.【分析】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分析。
【解答】解: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则可知金属活动性大小为:Mg>Zn>Fe>Ag。
故选:C。
【点评】熟记金属活动性顺序: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并且要学会应用。
7.【分析】当溶液的pH等于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且pH越小,酸性越强;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且pH越大,碱性越强;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pH<7的呈酸性,数值越小,酸性越强,pH>7的呈碱性,数值越大,碱性越强,pH=7呈中性。胃液的pH最小值为0.9,酸性最强。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8.【分析】A、稀盐酸和锌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
B、氮气和二氧化碳都不能支持木条燃烧。
C、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
D、实验室中不能品尝药品味道。
【解答】解:A、鉴别黄铜(铜锌合金)和黄金:加入稀盐酸,黄铜中锌活动性排在氢前与稀盐酸反应有气体产生,金的活动性排在氢后不与稀盐酸无明显现象,则有气泡产生的为黄铜,无明显变化的为黄金,故A正确;
B、鉴别N2和CO2:两种气体都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燃着的木条在N2、CO2中均熄灭,现象相同,无法鉴别,故B错误;
C、除去铁粉中的少量铜粉:加足量硫酸铜,硫酸铜不与铜粉反应,与铁粉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违背除杂原则,故C错误;
D、在实验室不得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则鉴别实验室里的食盐和蔗糖不能用品尝味道的方法,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9.【分析】根据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分析,交点表示在某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固体溶解度曲线上及曲线上方的点都表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溶解度曲线下方的点表示的是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能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从而可以确定在改变温度时,溶液中有关量的变化等.
【解答】解:A、比较溶解度大小必须指明温度,故A错误;
B、由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在t1℃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所以,在t1℃时,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故B错误;
C、H点在曲线甲的上方,H点表示乙物质的饱和溶液。故C错误;
D、由甲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由t1℃升温到t2℃时,甲物质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固体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通过本题可以加强学生对固体溶解度的理解,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分析】A、根据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特点解答;
B、根据氢氧化钠和稀盐酸的反应解答;
C、根据氢氧化钡和稀硫酸的反应解答;
D、根据氧化钙与水反应放出热量的解答.
【解答】解:A、二氧化碳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正确;
B、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稀盐酸,溶剂水的质量一直增加,且开始时有生成的水,故开始时水的质量增大明显,正确;
C、氢氧化钡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开始时由于氢氧化钡的消耗,溶质逐渐减少,当完全反应,溶质为零,继续加入硫酸则溶质质量增加,正确;
D、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则由于水的参加反应,导致氢氧化钙析出,溶质和溶剂减少,故溶液质量减小,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化学反应与图象的关系,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分析】(1)根据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进行分析;
(2)根据医用酒精中也存在水,根据水的化学式H2O,可知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进行分析;
(3)根据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进行分析。
【解答】解:(1)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而酒精C2H5OH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故不是氧化物;
(2)医用酒精中也存在水,根据水的化学式H2O,可知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3)“84”消毒液的有效成分为次氯酸钠(NaClO)、表面活性剂和水等,次氯酸钠中的阳离子的和氯化钠中阳离子相同,都是钠离子,根据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该阳离子钠离子的符号为Na+。
故答案为:(1)不是;
(2)氢元素、氧元素;
(3)N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12.【分析】(1)根据空气的成分、氧化反应是放热反应分析;
(2)根据二氧化硫对环境的影响和防止温室效应的措施分析回答;
(3)根据生活中常用的降低水的硬度的方法和活性炭的吸附性分析回答;
(4)根据促进燃烧的措施和灭火的方法分析回答。
【解答】解:(1)薯片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变得不再松脆,是因为吸收了空气中的水蒸气,说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食品包装袋内常有一小包铁粉,利用其发生缓慢氧化而除去氧气,缓慢氧化能放出热量,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2)冬天取暖烧煤经常会导致大量二氧化硫释放到空气中,二氧化硫和水反应生成亚硫酸,会导致雨水酸性增强,导致酸雨;二氧化碳是导致“温室效应”加剧的主要气体等。要缓解这一现象,可行的措施是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多使用清洁的能源等。
(3)加热煮沸时,能减少水中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含量,所以生活中经常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由于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常用于吸附水中色素和异味的物质。
(4)常采用扇风的方式,可以使空气快速流通,带来更多的氧气,增大了与氧气的浓度,使燃烧更加剧烈;酒精进行室内消毒时,若不慎引起小面积失火,可用湿抹布扑灭,隔绝空气灭火。
故答案为:(1)水蒸气;放热;
(2)酸雨;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合理即可);
(3)煮沸;活性炭;
(4)浓度;湿抹布。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难度不大,通过本题的练习,能提高学生的兴趣,促进化学的学习。
13.【分析】(1)根据黏土泥浆通过粗细两道竹篱,得到更细腻的“澄浆泥”,该工序类似于过滤操作,Fe2O3和CO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FeO和CO2,银的化学性质更稳定,更不容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丝绸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进行分析。
(2)根据钢筋是合金,生铁和钢都是铁的合金,二者的含碳量不同进行分析。
(3)根据鱼和牛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进行分析。
【解答】解:(1)①黏土泥浆通过粗细两道竹篱,得到更细腻的“澄浆泥”,该工序类似于实验室的过滤操作;Fe2O3和CO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FeO和CO2,化学方程式为:CO+Fe2O32FeO+CO2。
②银锭色泽如新,铁经幢上锈迹斑斑,说明银的化学性质更稳定,更不容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银的元素符号为Ag。
③因为丝绸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所以鉴别丝绸和棉布的简易方法是:取样灼烧,有烧焦羽毛臭味的是丝绸,没有的是棉布。
(2)①钢筋是合金,属于金属材料。
②生铁和钢都是铁的合金,但性能差异较大,其主要原因是二者的含碳量不同。
(3)鱼和牛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
故答案为:(1)①过滤;CO+Fe2O32FeO+CO2;
②Ag;
③取样灼烧,有烧焦羽毛臭味的是丝绸,没有的是棉布;
(2)①金属材料;
②二者的含碳量不同;
(3)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健康食品中的有机营养素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题。
14.【分析】粒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小圈和圈内的数字表示原子核和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的电子数;一般情况下,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的,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大于4的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等于4的,既不容易得到电子,也不容易失去电子,因此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元素化学性质相似,据以上分析解答。
【解答】解:(1)原子序数为10的元素为氖,符号为①Ne;氖属于稀有气体元素,它与表中的②He和③Ar都具有相对稳定结构;
(2)原子序数为12的原子为镁,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①;镁原子最外层有2个电子,在化学变化中容易②失去2个电子变成离子,离子符号为③Mg2+;
(3)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为2、8、7,最外层电子数为①7,同一主族元素化学性质相似,表中与氯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是②F。
故答案为:
(1)Ne;②He;③Ar;
(2)①;②失去;③Mg2+;
(3)①7;②F。
【点评】本题考查了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等相关知识,掌握周期表的结构特点及原子结构知识即可解答。
15.【分析】(1)根据微观反应示意图的信息、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的意义来分析;
(2)根据元素的概念、粒子结构以及化合物的化学式写法来分析。
【解答】解:(1)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该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NO2CO2+2H2O+N2。
①从微观上看,该化学变化中发生改变的粒子是分子,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故答案为:分子;没有;
②由图可知,的化学式为NO2,该反应中涉及到的单质是氮气,化学式为N2;故答案为:H2O;N2;
(2)①由元素的概念可知,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统称为元素,由四种粒子的质子数可知,这里有三种元素;故答案为:3;
②C粒子的核内有17个质子,核外有18个电子,是带有一个单位负电荷的氯离子﹣﹣Cl﹣;B粒子的质子数为11,是钠元素,在化合物中显+1价,C粒子的质子数为17,是氯元素,在化合物中显﹣1价,二者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NaCl;故答案为:Cl﹣;NaCl。
【点评】读懂表示分子构成的模拟图,是解答问题的基础;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为单质分子,不同原子构成的分子为化合物分子。
三.实验题(共2小题)
16.【分析】(1)根据加热高锰酸钾法制取氧气所需仪器来分析解答;根据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分解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以及实验的注意事项来分析解答;
(2)根据大理石中的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来分析解答;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所需仪器来分析解答;根据加入的稀盐酸可解离出H+和Cl﹣,H+与大理石中的结合成H2O和CO2来分析解答;根据t时,H+数量未完全反应完,说明溶液中还有盐酸剩余来分析解答。
【解答】解:(1)由题干实验用品可知,选用的是加热高锰酸钾法制取氧气,需要的仪器有酒精灯、铁架台、试管、导管(带单孔胶塞)、集气瓶、玻璃片、水槽,则缺少的仪器为试管,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分解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MnO4K2MnO4+MnO2+O2↑,收集好所需的气体后,停止加热时应先撤离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吸导致试管受热不均而炸裂,故选:A;
(2)要制取二氧化碳,选用的药品有稀盐酸和大理石,大理石中的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需要的仪器有锥形瓶、长颈漏斗、导管(带双孔胶塞)、集气瓶、玻璃片,即bcegh,由图示分析可知,锥形瓶中的某离子随着稀盐酸的加入,离子个数逐渐增大,增大到最高点后逐渐减小至0,加入的稀盐酸可解离出H+和Cl﹣,H+与大理石中的结合成H2O和CO2,而Ca2+和Cl﹣继续留在溶液中,由此可知,锥形瓶内溶液中H+随着稀盐酸的加入,逐渐增大,反应后全部转化为水,因此H+个数先增大后逐渐减小至0,则图中表示的离子是H+,t时,H+数量未完全反应完,说明溶液中还有盐酸剩余,则锥形瓶内溶液中的溶质为CaCl2和HCl。
故答案为:(1)试管;2KMnO4K2MnO4+MnO2+O2↑;A;
(2)CaCO3+2HCl=CaCl2+H2O+CO2↑;bcegh;H+;CaCl2和HCl。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题中考查的问题,然后结合学过的知识和题中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
17.【分析】(1)根据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进行分析;
(2)根据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氢氧化铜沉淀进行分析;
(3)①根据氢氧化钠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进行分析;
②根据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氢氧化铜沉淀进行分析。
【解答】解:(1)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则A试管中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2)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氢氧化铜沉淀,则B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SO4+2NaOH=Cu(OH)2↓+Na2SO4;
(3)①氢氧化钠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则为了证明D中已发生化学反应,可向该试管中再加入足量的稀盐酸,观察到有气泡产生;
②如果氢氧化钠溶液不与稀盐酸发生反应,加入过量稀盐酸后,试管中仍存在氢氧化钠,然后加入硫酸铜溶液,会产生蓝色沉淀,若没有上述现象,则说明氢氧化钠被过量的稀盐酸反应了,所以步骤Ⅱ中所加试剂为硫酸铜溶液。
故答案为:(1)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2)CuSO4+2NaOH=Cu(OH)2↓+Na2SO4;
(3)①稀盐酸;
②硫酸铜溶液。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四.计算题(共1小题)
18.【分析】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提供数据可以进行相关方面的计算和判断。
【解答】解:(1)生成氧气的质量是27.5g﹣17.9g=9.6g。
答:生成了9.6g氧气。
(2)设完全反应后混合物中氯化钾的质量是x。
2KClO32KCl+3O2↑
149 96
x 9.6g
x=14.9g
答:完全反应后混合物中氯化钾的质量是14.9g。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进行计算和推断的能力,计算时要注意规范性和准确性。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专题7初识酸、碱和盐检测题2023-2024九年级化学仁爱版下册(含解析)

下一篇:陕西省商洛市镇安县初级中学2023-2024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综合模拟题(一)(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