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人教九上化学期末临考集训】典型选择题集锦(原卷版+解析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典型选择题集锦
1.《天工开物》中记载了古法造纸工艺。下列步骤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煮楻足火 B.斩竹槌洗 C.日晒成干 D.覆帘压纸
2.荷叶中含有的荷叶碱(化学式为C19H21NO2)具有降脂、抑菌等作用。下列有关荷叶碱的说法,正确的是
A.含有O2 B.由四种非金属元素组成
C.属于氧化物 D.其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3.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
B.镁在空气中燃烧,产生苍白色火焰,生成白色烟雾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红色的火焰,产生大量白色烟雾
D.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4.制取、收集CO2并验证相关性质,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A.检查装置气密性 B.加入石灰石
C.收集CO2 D.验证CO2不支持燃烧
5.电解水,反应一段时间后,用燃着的木条检验生成的气体,记录的现象如下表。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两电极 正极端的玻璃管 负极端的玻璃管
现象 有气泡 体积为,木条燃得更旺 体积为,气体燃烧
A.通电前应将玻璃管内空气排尽 B.两电极产生气泡的速率不相同
C.正极气体为氧气,负极气体为氢气 D.结合气体密度可计算水中氢、氧原子个数比
6.消防用自动感温喷淋头结构如下图所示。当喷淋头附近温度升高到喷淋头的设定值时,丙三醇将热敏玻璃球胀破,喷淋头自动喷水灭火。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热敏玻璃球能迅速将外界的热量传递给丙三醇
B.玻璃球胀破的原因是丙三醇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C.喷水灭火的原理是水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日常生活中应避免热源靠近自动感温喷淋头
7.液氢、煤油(含C、H元素)、液氧可用作神州飞船运载火箭的推进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火箭发射时仅靠空气不足以使燃料充分燃烧
B.液氢和煤油完全燃烧的反应都是化合反应
C.液氢是高能燃料且燃烧后的产物无污染
D.飞船进入轨道后主要利用太阳能维持工作
8.冰箱中放入活性炭,目的是
A.制冷 B.除异味 C.加湿 D.节能
9.铷(Rb)原子钟被称作北斗卫星的“心脏”、下图为铷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铷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为37
B.铷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失去1个电子
C.铷原子的核外电子分5层排布
D.氯化铷的化学式为RbCl2
10.某海水淡化系统(如下图)工作时,蒸发腔中的水在光热作用下变为水蒸气,太阳能风扇将水蒸气吹到冷凝腔冷凝,实现海水淡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光热作用下,水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B.液态水变为水蒸气,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C.水蒸气冷凝为水,水分子本身变小
D.海水变为淡水,水分子化学性质不变
11.我国科研人员将二氧化碳高效合成为可供微生物直接利用的物质X,合成过程中主要物质向转化的微现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催化剂提高了合成效率 B.X的化学式为CH2O
C.CO2合成的过程中伴随能量变化 D.一定有含氢元素的物质参与合成反应
12.西岭雪山是著名旅游胜地,下列对其景色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选项 景色 解释
A 春天花香四溢 分子在不断运动
B 夏天云消雾散 水分子间隔发生了变化
C 秋天层林尽染 分子种类不同性质不同
D 冬天白雪皑皑 水分子种类发生了变化
A.A B.B C.C D.D
13.化学符号具有独特的学科内涵。下列各项对相关符号含义的说法正确的是
A.2H2O2:只能表示2个过氧化氢分子
B.:只能表示硫酸根离子
C.只能表示氩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D.Ag:只能表示金属银
14.如图是教材中两个实验,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①点燃氢气之前要检验其纯度
B.实验②a,b两管上方生成气体的体积比的为2:1
C.两个实验中发生的反应都是分解反应
D.两个实验均可证明水的组成
15.载人航天器中处理CO2的另一种方法是将CO2与氢气反应,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和丙的元素组成相同 B.丙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6
C.反应前后氧原子个数不相等 D.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分子个数比为4:1
16.“结构决定性质”是化学的核心观念。下列有关钠原子结构与性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A.钠原子次外层有8个电子 B.一个钠原子变成钠离子失去1个电子
C.钠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D.钠呈+1价与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有关
17.如图所示,封闭在注射器中的空气被压缩后,气体分子的
A.个数减少 B.质量减小 C.间隔减小 D.种类减少
18.由太湖水生产自来水的部分处理过程如下。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用细沙“过滤”可滤除水中的细小颗粒
B.用活性炭“吸附”可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C.上述处理过程应包含“蒸馏”
D.经过处理获得的自来水仍是混合物
19.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如图实验,三支试管里面充满氮气,初始温度25℃,升温至60℃后,用注射器同时向②③试管中迅速注入足量氧气。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A.只有②中有燃烧现象
B.由①②现象说明可燃物达者火点未必燃烧
C.若继续水浴升温,则③中一定会燃烧
D.该实验能总结出燃烧的条件
20.用如图所示装置电解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M、N两导管口处收集的气体质量之比是1:8
B.水中可加入少量硫酸钠或氢氧化钠以增强导电性
C.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M导管口处,木条会复燃
D.N处收集的气体,靠近火焰,若发出尖锐的爆鸣声,说明不纯
21.如图所示,检查装置气密性时观察到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对此现象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A.装置内气体分子的数目增多
B.装置内气体分子的间隔变大
C.装置内气体分子的种类发生变化
D.装置内气体分子的大小发生变化
22.如图是五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上述五种微粒只涉及四种元素
B.②③⑤表示的微粒性质较稳定
C.①②④属于原子,③⑤属于阴离子
D.①④对应元素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NaF
23.敦煌壁画闻名世界,修复发黑的壁画时发生反应 ,则X是
A.H2 B.H2O C.H2S D.SO2
24.《中国诗词大会》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下列诗句反映的物质变化主要为化学变化的是
A.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B.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C.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5.归纳与比较是化学学习的主要方法。关于CO2与CO的知识总结错误的是
A.构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
B.性质:通常情况下,CO2不支持燃烧;CO支持燃烧
C.用途:固体CO2可用于人工降雨;CO可作燃料
D.危害:CO2无毒:CO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
26.用下图装置可验证空气中O2的含量。下列现象能表明O2含量的是
A.集气瓶中产生大量白烟 B.红磷燃烧一段时间后熄灭
C.烧杯中的水倒吸进入集气瓶 D.集气瓶中水面最终上升至1处
27.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B.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C.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 D.铁丝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剧烈燃烧
28.载人航天器中利用下图所示的“氧再生系统”处理宇航员排出的H2O和CO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排到舱外的物质是甲烷
B.反应器2中消耗和生成的个数比为1:1
C.反应器2中生成和的质量比为9:8
D.该系统在产生O2的同时降低了舱内CO2的浓度
29.下列日常生活与解释说明相符的是
日常生活 解释说明
A 用铅笔写字 石墨具有导电性
B 节约用电 亮亮同学践行低碳的生活理念
C 用蜡烛照明 蜡烛燃烧生成CO2和H2O
D 晾晒湿衣服 水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A.A B.B C.C D.D
30.自然界中通过氧气的产生与消耗的平衡实现氧元素的循环,与通过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合成葡萄糖,是自然界产生氧气的重要途径。科学研究发现,与在人工控制下,通过一定条件,可转化为和,微观模拟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甲烷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1
B.反应中涉及的4种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C.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不变
D.与在不同条件下反应,可生成不同的产物
31.某实验小组利用右图所示的装置开展了系列实验探究活动,将X滴加到锥形瓶中,根据Z中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X Y Z 现象 结论
A 水 水 水倒吸进入锥形瓶 溶解放热
B 稀盐酸 大理石 滴加了紫色石蕊溶液的蒸馏水 溶液变红 可使石蕊变红
C 过氧化氢溶液 80℃热水和水下的一小块白磷 白磷燃烧 燃烧需要使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
D 稀硫酸 锌粒 肥皂水 一段时间后,将导管移出水面,产生的肥皂泡向上飘 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
A.A B.B C.C D.D
32.某品牌饼干的营养成分表中标有钠、钙、铁的含量,这里的“钠、钙、铁”指的是
A.分子 B.原子 C.单质 D.元素
33.N2是重要的化工原料,N2和H2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常温下N2的化学性质很活泼
B. 和按个数比1:1进行该反应
C. 中N、H元素的质量比为1:3
D.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和数目发生变化
34.化学家张青莲主持测定了铟、铱、锌等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碳12原子的质量为,一种锌原子的质量为,该锌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A.12 B.64 C.66 D.
35.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等。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A. 氧气 B. 水
C. 氯化钠 D. 金刚石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九年级化学上册典型选择题集锦
1.《天工开物》中记载了古法造纸工艺。下列步骤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煮楻足火 B.斩竹槌洗 C.日晒成干 D.覆帘压纸
【答案】A
【详解】A、煮徨足火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反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正确;
B、斩竹槌洗过程中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
C、日晒成干,是水分的蒸发,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误;
D、捞好的纸膜一张张叠好,用木板压紧,上置重石,将水压出,变化过程中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
故选A。
2.荷叶中含有的荷叶碱(化学式为C19H21NO2)具有降脂、抑菌等作用。下列有关荷叶碱的说法,正确的是
A.含有O2 B.由四种非金属元素组成
C.属于氧化物 D.其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答案】B
【详解】A. 荷叶碱由荷叶碱分子构成,是纯净物,不含其他物质,不含氧气。错误。
B. 物质由元素组成,荷叶碱由碳、氢、氮、氧四种非金属元素组成。正确。
C. 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荷叶碱由四种元素组成,不是氧化物。错误。
D. 荷叶碱中碳、氢、氮、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19):(1×21):(14×1):(16×2),碳元素占比最大,所以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错误。
故选:B。
3.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
B.镁在空气中燃烧,产生苍白色火焰,生成白色烟雾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红色的火焰,产生大量白色烟雾
D.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答案】D
【详解】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发出热量,生成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不符合题意;
B、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不符合题意;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发出黄白色火焰,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不符合题意;
D、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符合题意。
故选D。
4.制取、收集CO2并验证相关性质,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A.检查装置气密性 B.加入石灰石
C.收集CO2 D.验证CO2不支持燃烧
【答案】B
【详解】A、检查装置气密性:将导管置于水中,用手紧握试管,观察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不符合题意;
B、把密度较大的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玻璃容器时,应该先把容器横放,把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容器口后,再把容器慢慢地竖起来,使药品或金属颗粒滑到容器底部,以免打破容器。图中操作错误,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用万用瓶收集二氧化碳,应“长进短出”,不符合题意;
D、将二氧化碳倾倒入烧杯中,蜡烛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电解水,反应一段时间后,用燃着的木条检验生成的气体,记录的现象如下表。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两电极 正极端的玻璃管 负极端的玻璃管
现象 有气泡 体积为,木条燃得更旺 体积为,气体燃烧
A.通电前应将玻璃管内空气排尽 B.两电极产生气泡的速率不相同
C.正极气体为氧气,负极气体为氢气 D.结合气体密度可计算水中氢、氧原子个数比
【答案】D
【详解】A、为了实验准确,通电前应将玻璃管内空气排尽,故选项正确;
B、正、负极均能观察到由无色气泡产生,负极产生的是氢气,体积更多,速率更快;正极产生的是氧气,体积更少,速率更慢;故选项正确;
C、电解水实验中,与正极相连的试管产生的是氧气,与负极相连的试管产生的是氢气,故选项正确;
D、正负极收集的气体体积比5.15mL:10.38mL1:2,结合气体密度可计算气体的质量,但是不知道H、O原子的实际质量,不能计算出氢、氧原子个数比,故选项错误;
故选:D。
6.消防用自动感温喷淋头结构如下图所示。当喷淋头附近温度升高到喷淋头的设定值时,丙三醇将热敏玻璃球胀破,喷淋头自动喷水灭火。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热敏玻璃球能迅速将外界的热量传递给丙三醇
B.玻璃球胀破的原因是丙三醇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C.喷水灭火的原理是水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日常生活中应避免热源靠近自动感温喷淋头
【答案】C
【详解】A、热敏玻璃球能迅速将外界的热量传递给丙三醇,说法正确;
B、温度升高,丙三醇分子间的间隔变大使玻璃球胀破,说法正确;
C、喷水灭火的原理是水蒸发带走周围的热量,使周围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说法错误;
D、日常生活中应避免热源靠近自动感温喷淋头,防止玻璃球胀破,造成损失,说法正确。
故选C。
7.液氢、煤油(含C、H元素)、液氧可用作神州飞船运载火箭的推进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火箭发射时仅靠空气不足以使燃料充分燃烧
B.液氢和煤油完全燃烧的反应都是化合反应
C.液氢是高能燃料且燃烧后的产物无污染
D.飞船进入轨道后主要利用太阳能维持工作
【答案】B
【详解】A、火箭发射时需要燃料大量的充分的燃烧,释放出大量的能量。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仅为21%,不足以使燃料充分燃烧,所以需要液氧作为助燃剂,正确;
B、氢气和氧气点燃生成水,是多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是化合反应。煤油含有碳、氢元素,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物是两种物质,不是化合反应。错误;
C、液氢燃烧放出大量的热,是高能燃料,燃烧后的产物是水,对环境无污染,正确;
D、飞船进入轨道后可利用太阳能电池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主要利用太阳能维持工作,正确;
故选B。
8.冰箱中放入活性炭,目的是
A.制冷 B.除异味 C.加湿 D.节能
【答案】B
【详解】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异味和色素。冰箱中放入活性炭,目的是除异味,B符合题意。
故选B。
9.铷(Rb)原子钟被称作北斗卫星的“心脏”、下图为铷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铷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为37
B.铷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失去1个电子
C.铷原子的核外电子分5层排布
D.氯化铷的化学式为RbCl2
【答案】D
【详解】A、根据结构示意图可知,铷原子的核电荷数为37,核电荷数=核内的质子数,铷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为37,故选项说法正确;
B、根据结构示意图可知,铷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1,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失去1个电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结构示意图可知,铷原子的核外有5个电子层,故选项说法正确;
D、在化学变化中铷原子容易失去1个电子形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的铷离子,其化合价为+1价,氯化铷的化学式为RbCl,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10.某海水淡化系统(如下图)工作时,蒸发腔中的水在光热作用下变为水蒸气,太阳能风扇将水蒸气吹到冷凝腔冷凝,实现海水淡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光热作用下,水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B.液态水变为水蒸气,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C.水蒸气冷凝为水,水分子本身变小
D.海水变为淡水,水分子化学性质不变
【答案】C
【详解】A、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故光热作用下,水分子运动速率加快,选项正确;
B、液态水变为水蒸气,水分子本身没有改变而是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选项正确;
C、水蒸气冷凝为水,水分子本身没有改变而是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选项错误;
D、海水变为淡水,水分子本身没有改变,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故水的化学性质不变,选项正确;
答案为:C。
11.我国科研人员将二氧化碳高效合成为可供微生物直接利用的物质X,合成过程中主要物质向转化的微现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催化剂提高了合成效率 B.X的化学式为CH2O
C.CO2合成的过程中伴随能量变化 D.一定有含氢元素的物质参与合成反应
【答案】B
【详解】A、根据题意可知,催化剂能提高合成效率,故选项说法正确;
B、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X的化学式为C2H4O2,故选项说法错误;
C、CO2合成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伴随能量变化,故选项说法正确;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该反应中生成物只有一种且含有氢元素,因此一定有含氢元素的物质参与合成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12.西岭雪山是著名旅游胜地,下列对其景色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选项 景色 解释
A 春天花香四溢 分子在不断运动
B 夏天云消雾散 水分子间隔发生了变化
C 秋天层林尽染 分子种类不同性质不同
D 冬天白雪皑皑 水分子种类发生了变化
A.A B.B C.C D.D
【答案】D
【详解】A、春天花香四溢,能闻到花香,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A正确;
B、夏天云消雾散,温度升高时,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B正确;
C、秋天层林尽染,树叶经霜打后变红,说明分子种类不同性质不同,C正确;
D、冬天下雪,属于水的状态变化,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化,分子本身不变,D错误。
故选D。
13.化学符号具有独特的学科内涵。下列各项对相关符号含义的说法正确的是
A.2H2O2:只能表示2个过氧化氢分子
B.:只能表示硫酸根离子
C.只能表示氩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D.Ag:只能表示金属银
【答案】A
【详解】A、化学式前的数字表示该分子的个数,故只表示2个过氧化氢分子,故A正确;
B、表示1个亚硫酸根离子,不表示硫酸根离子,故B错误;
C、因为x的大小不确定,所以图示微粒表示的粒子种类不能确定。当x>18时表示阳离子;当x=18时表示氩原子;当x<18时表示阴离子,故C错误;
D、符号Ag可以表示1个银原子,也可以表示银元素,还可以表示金属银这种物质,故D错误;
故选A。
14.如图是教材中两个实验,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①点燃氢气之前要检验其纯度
B.实验②a,b两管上方生成气体的体积比的为2:1
C.两个实验中发生的反应都是分解反应
D.两个实验均可证明水的组成
【答案】C
【详解】A、氢气具有可燃气,点燃氢气前要检验纯度,否则可能会发生爆炸,故说法正确;
B、电解水实验中,a管连接负极,负极产生氢气,b管连接正极,正极产生氧气,且体积比为2:1,故说法正确;
C、氢气燃烧实验生成水,是由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是化合反应。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是由一种物质分解产出两种物质的反应是分解反应,故说法错误;
D、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氢气和氧气分别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15.载人航天器中处理CO2的另一种方法是将CO2与氢气反应,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和丙的元素组成相同 B.丙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6
C.反应前后氧原子个数不相等 D.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分子个数比为4:1
【答案】D
【分析】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乙即二氧化碳和甲即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水和甲烷,化学方程式为,据此解题。
【详解】A、如图所示,乙是由氧元素和碳元素组成的,丙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乙和丙元素组成不同,选项错误;
B、如图所示,丙是水(),其相对分子质量是,选项错误;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反应前后氧原子个数相等,选项错误;
D、根据分析可知,参加反应的甲即氢气和乙即二氧化碳的分子个数比为,选项正确。
故选D。
【点睛】分析出化学方程式是解决此类试题的关键。
16.“结构决定性质”是化学的核心观念。下列有关钠原子结构与性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A.钠原子次外层有8个电子 B.一个钠原子变成钠离子失去1个电子
C.钠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D.钠呈+1价与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有关
【答案】C
【详解】A、钠原子核外共3层电子,第一层2个电子,次外层有8个电子,最外层1个电子。A 正确。
B、一个钠原子变成钠离子失去最外层1个电子,变成最外层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B正确。
C、钠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所以C错。
D、钠原子的最外层1个电子,形成化合物时,易失去1个电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化合价为+1价。所以钠呈+1价与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有关。D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C。
17.如图所示,封闭在注射器中的空气被压缩后,气体分子的
A.个数减少 B.质量减小 C.间隔减小 D.种类减少
【答案】C
【详解】空气被压缩,是因为空气中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减小的缘故,故选C。
18.由太湖水生产自来水的部分处理过程如下。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用细沙“过滤”可滤除水中的细小颗粒
B.用活性炭“吸附”可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C.上述处理过程应包含“蒸馏”
D.经过处理获得的自来水仍是混合物
【答案】C
【详解】A、用细沙“过滤”即相当于过滤操作中使用的滤纸,可以阻止细小的难溶性颗粒状物质通过细沙,起到过滤作用,选项正确;
B、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故能吸附有色、有异味的物质,用于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选项正确;
C、自来水厂的净水流程是取水静置、过滤、吸附、杀菌消毒,故不包含蒸馏,选项错误;
D、经过处理获得的自来水仍含有多种矿物质,属于混合物,选项正确;
答案为:C。
19.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如图实验,三支试管里面充满氮气,初始温度25℃,升温至60℃后,用注射器同时向②③试管中迅速注入足量氧气。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A.只有②中有燃烧现象
B.由①②现象说明可燃物达者火点未必燃烧
C.若继续水浴升温,则③中一定会燃烧
D.该实验能总结出燃烧的条件
【答案】C
【详解】A.试管①中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试管②中白磷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试管③中红磷与氧气接触,但温度没有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则只有②中有燃烧现象,该选项说法正确;
B.①中白磷的温度达到着火点,但却没有燃烧,说明可燃物达到着火点未必燃烧,该选项说法正确;
C.正常情况下水的沸点是100℃,水浴温度最高达到100℃无法达到红磷的着火点240℃,所以红磷不能燃烧。③一定不会燃烧。该选项说法错误。
D.由①②现象对比说明燃烧需与氧气接触,由②③现象对比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20.用如图所示装置电解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M、N两导管口处收集的气体质量之比是1:8
B.水中可加入少量硫酸钠或氢氧化钠以增强导电性
C.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M导管口处,木条会复燃
D.N处收集的气体,靠近火焰,若发出尖锐的爆鸣声,说明不纯
【答案】A
【分析】电解水时“正氧负氢,氢二氧一”,所以M出生成的是氧气,N出生成的是氢气。
【详解】A、电解水时“正氧负氢,氢二氧一”,M、N两导管口气体分别是氧气和氢气,质量比为8:1,故错误;
B、蒸馏水不能导电,水中可加入少量硫酸钠或氢氧化钠可以增强水的导电性,故正确;
C、电解水时“正氧负氢,氢二氧一”,M导管口处产生的是氧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M导管口处,木条会复燃,故正确;
D、N处生成的是氢气,所以N收集的气体,靠近火焰,若发出尖锐的爆鸣声,说明不纯,故正确。
故选:A。
21.如图所示,检查装置气密性时观察到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对此现象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A.装置内气体分子的数目增多
B.装置内气体分子的间隔变大
C.装置内气体分子的种类发生变化
D.装置内气体分子的大小发生变化
【答案】B
【详解】检查装置气密性是利用了空气热胀冷缩的原理,温度升高,装置内气体分子间间隔受热变大;
故选B。
22.如图是五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上述五种微粒只涉及四种元素
B.②③⑤表示的微粒性质较稳定
C.①②④属于原子,③⑤属于阴离子
D.①④对应元素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NaF
【答案】C
【详解】A、核内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故上述五种微粒只涉及四种元素,此选项表述正确;
B、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当最外层是8电子时,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此选项表述正确;
C、原子不带电,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阴离子带负电,核内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阳离子带正电,核内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故①②④属于原子,③属于阳离子,⑤属于阴离子,此选项表述不正确;
D、①对应的元素是F,④对应的元素是Na,两种元素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NaF,此选项表述正确。
故选C。
23.敦煌壁画闻名世界,修复发黑的壁画时发生反应 ,则X是
A.H2 B.H2O C.H2S D.SO2
【答案】B
【详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的原子种类、个数不变,可以求出X。反应前1个Pb,1个S,8个H,8个O;反应后1个Pb,1个S,4个O,4X是8个H,4个O,故X是H2O。
故选B。
24.《中国诗词大会》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下列诗句反映的物质变化主要为化学变化的是
A.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B.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C.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答案】B
【详解】A、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烈火焚烧生成了新物质氧化钙,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C、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5.归纳与比较是化学学习的主要方法。关于CO2与CO的知识总结错误的是
A.构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
B.性质:通常情况下,CO2不支持燃烧;CO支持燃烧
C.用途:固体CO2可用于人工降雨;CO可作燃料
D.危害:CO2无毒:CO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
【答案】B
【详解】A、构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中有2个氧原子,一个一氧化碳分子中有1个氧原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不符合题意;
B、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不能支持燃烧,符合题意;
C、固体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干冰升华吸热,能使周围温度降低,可用于人工降雨,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可作燃料,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无毒,一氧化碳有毒,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再与氧气结合,造成生物体缺氧,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6.用下图装置可验证空气中O2的含量。下列现象能表明O2含量的是
A.集气瓶中产生大量白烟 B.红磷燃烧一段时间后熄灭
C.烧杯中的水倒吸进入集气瓶 D.集气瓶中水面最终上升至1处
【答案】D
【详解】红磷燃烧集气瓶中产生大量白烟,红磷燃烧一段时间后熄灭,待冷却到室温后,烧杯中的水倒吸进入集气瓶,集气瓶中水面最终上升至1处,说明空气中氧气体积约占五分之一,能表明O2含量的是,集气瓶中水面最终上升至1处,故选:D。
27.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B.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C.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 D.铁丝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剧烈燃烧
【答案】B
【详解】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而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故选项实验现象的描述不正确;
B、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故选项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
C、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实验现象的描述不正确;
D、铁丝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若不点燃,不会剧烈燃烧,故选项实验现象的描述不正确。
故选B。
28.载人航天器中利用下图所示的“氧再生系统”处理宇航员排出的H2O和CO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排到舱外的物质是甲烷
B.反应器2中消耗和生成的个数比为1:1
C.反应器2中生成和的质量比为9:8
D.该系统在产生O2的同时降低了舱内CO2的浓度
【答案】C
【分析】该系统用于处理二氧化碳和水,故 表示水,每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故 表示H,表示O, 表示二氧化碳,每个二氧化碳分子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故表示C。
【详解】A、每个由1个碳原子和4个氢原子构成,表示甲烷,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反应器2中反应为二氧化碳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甲烷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消耗二氧化碳和生成甲烷的分子个数比为1:1,不符合题意;
C、反应器2中生成水和甲烷的质量比为:(18×2):16=9:4,符合题意;
D、由图可知,该系统中生成了氧气,同时将二氧化碳和氢气转化为甲烷和水,降低了舱内二氧化碳的浓度,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9.下列日常生活与解释说明相符的是
日常生活 解释说明
A 用铅笔写字 石墨具有导电性
B 节约用电 亮亮同学践行低碳的生活理念
C 用蜡烛照明 蜡烛燃烧生成CO2和H2O
D 晾晒湿衣服 水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A.A B.B C.C D.D
【答案】B
【详解】A、用石墨制作铅笔芯是利用了石墨质软,能在纸上留下灰黑色痕迹,与导电性无关,日常生活与解释说明不相符,选项不符合题意;
B、践行低碳生活理念,日常生活中可以节约用电等,日常生活与解释说明相符,符合题意;
C、用蜡烛照明,是因为蜡烛燃烧发光,日常生活与解释说明不相符,不符合题意;
D、晾晒湿衣服,是因为水分子在不断运动,运动到空气中,日常生活与解释说明不相符,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0.自然界中通过氧气的产生与消耗的平衡实现氧元素的循环,与通过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合成葡萄糖,是自然界产生氧气的重要途径。科学研究发现,与在人工控制下,通过一定条件,可转化为和,微观模拟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甲烷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1
B.反应中涉及的4种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C.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不变
D.与在不同条件下反应,可生成不同的产物
【答案】A
【分析】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由二氧化碳和水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甲烷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详解】A、甲烷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1×4)=3:1,故A错误;
B、二氧化碳、水、甲烷和氧气都是由分子构成的,故B正确;
C、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不变,故C正确;
D、CO2与H2O在不同条件下反应,可生成不同的产物,如二氧化碳和水反应还能生成碳酸,故D正确。
故选:A。
31.某实验小组利用右图所示的装置开展了系列实验探究活动,将X滴加到锥形瓶中,根据Z中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X Y Z 现象 结论
A 水 水 水倒吸进入锥形瓶 溶解放热
B 稀盐酸 大理石 滴加了紫色石蕊溶液的蒸馏水 溶液变红 可使石蕊变红
C 过氧化氢溶液 80℃热水和水下的一小块白磷 白磷燃烧 燃烧需要使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
D 稀硫酸 锌粒 肥皂水 一段时间后,将导管移出水面,产生的肥皂泡向上飘 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
A.A B.B C.C D.D
【答案】D
【详解】A、水倒吸进入锥形瓶,说明NH4NO3溶解吸热,故该选项错误;
B、滴加了紫色石蕊溶液的蒸馏水变红,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使石蕊变红,故该选项错误;
C、80℃热水和水下的一小块白磷,白磷燃烧是因为过氧化氢在MnO2催化下生成氧气,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接触才能燃烧,故该选项错误;
D、稀硫酸与锌反应生成氢气,产生的肥皂泡向上飘,可说明: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故该选项正确。
故选D。
32.某品牌饼干的营养成分表中标有钠、钙、铁的含量,这里的“钠、钙、铁”指的是
A.分子 B.原子 C.单质 D.元素
【答案】D
【详解】一般食品、液体或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以元素名称的形式出现时,指的就是元素,而不是分子、原子或某种物质;因为含有这类元素的物质有很多,无法一一例举,因此在成分表中用元素含量来代表这些物质的多少。故选D。
33.N2是重要的化工原料,N2和H2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常温下N2的化学性质很活泼
B. 和按个数比1:1进行该反应
C. 中N、H元素的质量比为1:3
D.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和数目发生变化
【答案】D
【详解】A、常温下氮气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和其他物质反应,错误;
B、从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所以N2和H2按个数比1:3进行该反应,错误;
C、是NH3, N、H元素的质量比为14:3,错误;
D、从化学方程式可知,每1个氮分子和3个氢分子反应生成2个氨气分子,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和数目发生变化,正确;
故选D。
34.化学家张青莲主持测定了铟、铱、锌等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碳12原子的质量为,一种锌原子的质量为,该锌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A.12 B.64 C.66 D.
【答案】C
【详解】一个原子质量与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的的比值就是相对原子质量;则Zn的相对原子质量=;
故选C。
35.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等。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A. 氧气 B. 水
C. 氯化钠 D. 金刚石
【答案】C
【详解】A、氧气由氧分子构成,故A不符合题意;
B、水由水分子构成,故B不符合题意;
C、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故C符合题意;
D、金刚石由碳原子构成,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辽宁省鞍山市普通高中2023-2024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物理试题(答案)

下一篇:第3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含解析)单元检测题2023--2024上学期高二化学沪科版(2020)选择性必修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