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2017-2023中考物理试题高频考点精选-06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等光学、声学基础(含解析)

福建省2017-2023中考物理试题高频考点精选-06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等光学、声学基础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2017?福建)如图所示,以下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手持量筒举离桌面读数
B.以“1cm”刻度线处为测量起点
C.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拉力的力臂为l
D.为使像成在光屏中心,只需调节烛焰中心和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
2.(2019?福建)公共场所不要高声喧哗,这里的“高”是指声音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频率
3.(2020?福建)下列词语中,形容声音响度小的是(  )
A.震耳欲聋 B.声如洪钟 C.轻声细语 D.鼾声如雷
4.(2017?福建)夏商时期,已有铜制的铃和皮质的鼓。人耳能分辨出铃声和鼓声是根据声音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频率
5.(2021?福建)满怀深情的歌声“唱支山歌给党听”从教室内传出,江老师隔着墙便能判断出是小华在唱歌,其依据是声音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音速
6.(2023?福建)下列光现象与图中廊桥倒影形成的原理相同的是(  )
A.镜花水月 B.小孔成像 C.海市蜃楼 D.立竿见影
7.(2019?福建)光线从空气射到平静的水面,入射角为50°,则反射光线与水面的夹角为(  )
A.0° B.40° C.50° D.100°
8.(2022?福建)如图的光现象中,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
A.屏上的皮影 B.水中的倒影
C.水里的“折筷” D.镜中的花瓶
9.(2019?福建)如图的四种现象中,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
A.水中荷花的倒影 B.屏幕上的手影
C.观后镜中汽车的像 D.放大镜下树叶的像
10.(2021?福建)如图,向右匀速行驶的动车桌面上有杯水,一束光斜射到水面上,保持入射光方向不变,动车减速时(  )
A.入射角不变,折射角不变
B.入射角变小,折射角变小
C.入射角变大,折射角变大
D.入射角变大,折射角变小
11.(2018?福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此时能在光屏上看到烛焰清晰的像。若保持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沿光具座向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10cm,调节光屏位置,可在光屏上看到(  )
A.缩小的实像 B.放大的实像
C.缩小的虚像 D.放大的虚像
12.(2020?福建)小明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来自远处某点的光会聚在他的视网膜前。那么(  )
A.他可能患上近视眼,需用凸透镜矫正
B.他可能患上近视眼,需用凹透镜矫正
C.他可能患上远视眼,需用凸透镜矫正
D.他可能患上远视眼,需用凹透镜矫正
二.填空题(共3小题)
13.(2018?福建)宋词《解语花?上元》中写到“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其中“箫鼓喧”是由于发声体的   产生的,“满路飘香麝“是由于分子在不停地做   。
14.(2017?福建)如图所示,晚唐诗人高骈的《山亭夏日》,全诗各句都蕴含丰富的物理知识,其中“倒影”是光的   现象。“一院香”是由于分子   。
15.(2018?福建)每年6月6日是全国“爱眼日”。图中表示近视眼的是图    (选填“甲”或“乙”),近视眼应配戴    透镜制成的眼镜进行矫正。
三.实验探究题(共6小题)
16.(2022?福建)在探究声音的传播时,对课本的实验进行改进,如图。
(1)为了避免声音通过底部固体传出,利用磁悬浮装置使发声体悬浮于空中,A磁体上端为N极,则B磁体下端为    极。
(2)将内部充有少量空气的气球口系紧,并悬挂于玻璃罩内壁,实验过程发现气球体积变大,说明罩内气压变    。
(3)罩内空气不断减少,最后几乎听不到声音了,但发声体上方的轻质小球照旧跳动,说明发声体仍在    。
(4)本实验无法抽成绝对真空,需在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理得出:真空    传声。写出一个运用类似研究方法的实验:   。
17.(2018?福建)如图是“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其中ABCD是白色硬纸板制成的光屏,并能沿ON折转,ON垂直于CD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入射角 60° 50° 40° 30° 20° 0°
反射角 60° 50° 40° 60° 20° 0°
(1)实验时,将光屏   放置在平面镜上,让一束光紧贴光屏射向镜面上的O点,可在光屏上看到反射光,如图甲:将光屏右半部分向后折转任意角度,光屏上都看不到反射光,如图乙。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   。
(2)某同学的实验数据如上表,其中有一组数据测错了,这组数据是第   次实验的,原因可能是将反射光线与   的夹角当成反射角。
18.(2017?福建)在信息化时代,相机和手机都是常用的图象采集设备。
(1)如图所示,用相机拍照时,在芯片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的、缩小的    像(选填“实”或“虚”)。镜头靠近人时,像的大小将变    ,此时像会    透镜(选填“靠近”或“远离”)。用相机拍摄远近不同的物体时,通过伸缩镜头,使像清晰地成在芯片上,这个操作过程便是“调焦”,如图所示。
(2)小敏同学发现手机不能“调焦”但成像也基本清晰,她将手机拿到哥哥工作的大学实验室去探究,实验数据如表,根据表中数据,判断手机镜头的焦距大约为    
次数 物理量 1 2 3 4 5 6 7
物距/m 10.00 5.00 2.00 1.00 0.50 0.10 0.05
像距/cm 0.500 0.501 0.502 0.503 0.505 0.526 0.556
A、5m B、0.5m C、0.05m D、0.005m
(3)请分析,手机拍摄远近不同的物体不需要“调焦”的原因是    。
19.(2023?福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如图甲所示,用平行光测出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2)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放在水平光具座上,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在    。
(3)调节蜡烛、凸透镜和光屏至图乙所示的位置,则烛焰在光屏上成倒立、   的像。根据这一成像特点,可制成    。
(4)若要使光屏上的像变小,应使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变    ,再调节光屏位置。
20.(2021?福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
(1)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安装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中心、透镜光心和光屏中心在    。
(2)如图甲所示,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由光路可逆可以推断,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只移动透镜到    cm刻度处,光屏上可再次成清晰    、倒立的实像。
(3)实验一段时间后,原来在光屏中心的像“跑”到光屏上方,如图乙所示位置。能让像重新回到光屏中心的操作是    。(填序号)
①光屏下调
②蜡烛上调
③透镜上调
(4)实验中,光屏上成模糊的像,如果蜡烛和透镜位置不变,将光屏往凸透镜方向靠近,光屏上能成清晰的像;如果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位置不变,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放上一个合适的凹透镜,光屏上也能成清晰的像。上述现象说明凹透镜对光具有    作用。    视眼的矫正与上述成像过程类似。
21.(2019?福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需要将凸透镜、蜡烛和光屏安装在光具座上,置于中间位置的应是   。
(2)调节好装置,将蜡烛放在2倍焦距之外时,光屏上能成   (选填“放大”或“缩小”)、倒立的   像(选填“实”或“虚”)。生活中常用的   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制作的。
(3)将蜡烛移至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某处,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若烛焰中心下降1cm,光屏上的像会   移动(选填“向上”或“向下”),移动的距离   1cm(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福建省2017-2023中考物理试题高频考点精选-06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等光学、声学基础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2017?福建)如图所示,以下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手持量筒举离桌面读数
B.以“1cm”刻度线处为测量起点
C.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拉力的力臂为l
D.为使像成在光屏中心,只需调节烛焰中心和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
【答案】B
【解答】解:A、用量筒取液体体积时,量筒要放平,读数时视线应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相平;手持量筒不易保持液面水平,易读错,故A错误;
B、零刻度线磨损的刻度尺,要从其它整数刻度开始测量;故B正确;
C、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拉力的力臂小于l,故C错误;
D、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使完整的像成在光屏中央,故D错误。
故选:B。
2.(2019?福建)公共场所不要高声喧哗,这里的“高”是指声音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频率
【答案】A
【解答】解:我们应该避免在公共场所高声喧哗,这里的高声喧哗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
故选:A。
3.(2020?福建)下列词语中,形容声音响度小的是(  )
A.震耳欲聋 B.声如洪钟 C.轻声细语 D.鼾声如雷
【答案】C
【解答】解:
AB、震耳欲聋、声如洪钟意思是声音很大,说明响度特别大。故A、B不符合题意;
C、轻声细语意思是声音非常小,说明响度小。故C符合题意;
D、鼾声如雷形容睡觉时的鼾声非常大,也就是响度特别大。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2017?福建)夏商时期,已有铜制的铃和皮质的鼓。人耳能分辨出铃声和鼓声是根据声音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频率
【答案】C
【解答】解:人能辨别出是铜制的铃和皮质的,是因为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故人们根据声音的音色不同来辨别钟声和鼓声。
故选:C。
5.(2021?福建)满怀深情的歌声“唱支山歌给党听”从教室内传出,江老师隔着墙便能判断出是小华在唱歌,其依据是声音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音速
【答案】C
【解答】解:每个人的声带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就不同,所以江老师判断出是小华在唱歌的依据是声音特性中的音色。
故选:C。
6.(2023?福建)下列光现象与图中廊桥倒影形成的原理相同的是(  )
A.镜花水月 B.小孔成像 C.海市蜃楼 D.立竿见影
【答案】A
【解答】解:水中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现象;
A、镜花水月是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故A正确;
B、小孔成像,成的是物体倒立的像,像之所以是倒立的,就是因为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故B错误;
C、海市蜃楼是光在密度不均匀的空气层中,发生折射造成的结果,故C错误;
D、立竿见影属于光的直线传播,故D错误。
故选:A。
7.(2019?福建)光线从空气射到平静的水面,入射角为50°,则反射光线与水面的夹角为(  )
A.0° B.40° C.50° D.100°
【答案】B
【解答】解: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50°,即入射角为50°。
则光与水面的夹角为90°﹣50°=40°,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也为50°,所以反射光线与界面的夹角为40°。
故选:B。
8.(2022?福建)如图的光现象中,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
A.屏上的皮影 B.水中的倒影
C.水里的“折筷” D.镜中的花瓶
【答案】C
【解答】解:A、屏上的皮影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
B、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桥在水中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像原理,属于光的反射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水里的“折筷”,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故C符合题意;
D、镜中的花瓶,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2019?福建)如图的四种现象中,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
A.水中荷花的倒影 B.屏幕上的手影
C.观后镜中汽车的像 D.放大镜下树叶的像
【答案】D
【解答】解:A、水中荷花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现象,属于光的反射,故A不符合题意。
B、屏幕上的手影是光线在同种均匀的介质中传播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观后镜是凸面镜,所以汽车观后镜中的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
D、放大镜把树叶“放大”,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0.(2021?福建)如图,向右匀速行驶的动车桌面上有杯水,一束光斜射到水面上,保持入射光方向不变,动车减速时(  )
A.入射角不变,折射角不变
B.入射角变小,折射角变小
C.入射角变大,折射角变大
D.入射角变大,折射角变小
【答案】C
【解答】解:动车减速,杯中的水具有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故水面会荡向车子的前方,作出变化后的水面的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即为入射角,比较变化前后的入射角,由下图可观察得入射角变大,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则折射角也变大。
故选:C。
11.(2018?福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此时能在光屏上看到烛焰清晰的像。若保持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沿光具座向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10cm,调节光屏位置,可在光屏上看到(  )
A.缩小的实像 B.放大的实像
C.缩小的虚像 D.放大的虚像
【答案】A
【解答】解:由图可知,此时的物距为20cm,像距为20cm,物距等于像距,物体在二倍焦距处,成的是倒立、等大的实像;
保持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沿光具座向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10cm,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像变小,故成缩小的实像,故A正确。
故选:A。
12.(2020?福建)小明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来自远处某点的光会聚在他的视网膜前。那么(  )
A.他可能患上近视眼,需用凸透镜矫正
B.他可能患上近视眼,需用凹透镜矫正
C.他可能患上远视眼,需用凸透镜矫正
D.他可能患上远视眼,需用凹透镜矫正
【答案】B
【解答】解:小明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来自远处某点的光会聚在他的视网膜前,说明晶状体变厚会聚能力变强,是近视眼,需要戴凹透镜进行矫正,故选B。
故选:B。
二.填空题(共3小题)
13.(2018?福建)宋词《解语花?上元》中写到“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其中“箫鼓喧”是由于发声体的 振动 产生的,“满路飘香麝“是由于分子在不停地做 无规则运动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箫鼓喧”是由于箫鼓的振动产生的;
“满路飘香麝“是由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是扩散现象。
故答案为:振动;无规则运动。
14.(2017?福建)如图所示,晚唐诗人高骈的《山亭夏日》,全诗各句都蕴含丰富的物理知识,其中“倒影”是光的 反射 现象。“一院香”是由于分子 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诗句中的楼台倒影入池塘,平静水面上楼台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一院香”鲜花盛开,花香四溢,闻到花香是芳香分子在空气中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
故答案为:反射;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
15.(2018?福建)每年6月6日是全国“爱眼日”。图中表示近视眼的是图  甲 (选填“甲”或“乙”),近视眼应配戴  凹 透镜制成的眼镜进行矫正。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
近视眼的成因:眼球晶状体的曲度过大,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造成近视眼;
所以,由图知,表示近视眼的是图甲;近视眼的矫正方法,需配戴凹透镜。
故答案为:甲;凹。
三.实验探究题(共6小题)
16.(2022?福建)在探究声音的传播时,对课本的实验进行改进,如图。
(1)为了避免声音通过底部固体传出,利用磁悬浮装置使发声体悬浮于空中,A磁体上端为N极,则B磁体下端为  N 极。
(2)将内部充有少量空气的气球口系紧,并悬挂于玻璃罩内壁,实验过程发现气球体积变大,说明罩内气压变  小 。
(3)罩内空气不断减少,最后几乎听不到声音了,但发声体上方的轻质小球照旧跳动,说明发声体仍在  振动 。
(4)本实验无法抽成绝对真空,需在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理得出:真空  不能 传声。写出一个运用类似研究方法的实验: 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因为A磁体上端为N极,根据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可知,则B磁体下端为N极;
(2)一个充满气的气球其体积将变大,因为气球内的气压大于外部气压,说明此时罩内气压变小;
(3)罩内空气不断减少,最后几乎听不到声音了,但发声体上方的轻质小球照旧跳动,说明发声体仍在振动;
(4)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所以当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发现声音越来越小,最后几乎听不到声音,说明真空不能传声,本实验采用了推理的方法,探究牛顿第一定律也运用了推理法。
故答案为:(1)N;(2)小;(3)振动;(4)不能;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17.(2018?福建)如图是“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其中ABCD是白色硬纸板制成的光屏,并能沿ON折转,ON垂直于CD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入射角 60° 50° 40° 30° 20° 0°
反射角 60° 50° 40° 60° 20° 0°
(1)实验时,将光屏 垂直 放置在平面镜上,让一束光紧贴光屏射向镜面上的O点,可在光屏上看到反射光,如图甲:将光屏右半部分向后折转任意角度,光屏上都看不到反射光,如图乙。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 同一平面内 。
(2)某同学的实验数据如上表,其中有一组数据测错了,这组数据是第 4 次实验的,原因可能是将反射光线与 平面镜 的夹角当成反射角。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
(1)实验时,将光屏垂直放置在平面镜上,让一束光紧贴光屏射向镜面上的O点,可在光屏上看到反射光,如图甲;将光屏右半部分向后折转任意角度,光屏上都看不到反射光,如图乙。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根据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是反射线与法线的夹角,入射角是入射线与法线的夹角,某同学的实验数据如上表,其中有一组数据测错了,这组数据是第4次实验的,原因可能是将反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当成反射角。
故答案为:(1)垂直;同一平面内;(2)4;平面镜。
18.(2017?福建)在信息化时代,相机和手机都是常用的图象采集设备。
(1)如图所示,用相机拍照时,在芯片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的、缩小的  实 像(选填“实”或“虚”)。镜头靠近人时,像的大小将变  大 ,此时像会  远离 透镜(选填“靠近”或“远离”)。用相机拍摄远近不同的物体时,通过伸缩镜头,使像清晰地成在芯片上,这个操作过程便是“调焦”,如图所示。
(2)小敏同学发现手机不能“调焦”但成像也基本清晰,她将手机拿到哥哥工作的大学实验室去探究,实验数据如表,根据表中数据,判断手机镜头的焦距大约为  D 
次数 物理量 1 2 3 4 5 6 7
物距/m 10.00 5.00 2.00 1.00 0.50 0.10 0.05
像距/cm 0.500 0.501 0.502 0.503 0.505 0.526 0.556
A、5m B、0.5m C、0.05m D、0.005m
(3)请分析,手机拍摄远近不同的物体不需要“调焦”的原因是  这种手机镜头的焦距小,物距都远大于2倍焦距,像距接近焦距,像距变化的范围小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凸透镜成像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镜头靠近人时,物距变小,像距变大,像会远离透镜,像要变大。
(2)由表中数据可知,当物距u>0.50m时,像距v保持0.5cm几乎不变,根据凸透镜成像特点可知,当物距远大于2倍焦距时,像距就越接近焦距,故选D。
(3)因为这种手机镜头的焦距小,物距都远大于2倍焦距,像距接近焦距,像距变化的范围小,这样远近不同的物体成像的位置相差不大,所以不用调节。
故答案为:(1)实;大;远离;(2)D;(3)这种手机镜头的焦距小,物距都远大于2倍焦距,像距接近焦距,像距变化的范围小。
19.(2023?福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如图甲所示,用平行光测出凸透镜的焦距为  12.5 cm。
(2)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放在水平光具座上,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在  同一高度 。
(3)调节蜡烛、凸透镜和光屏至图乙所示的位置,则烛焰在光屏上成倒立、 缩小 的像。根据这一成像特点,可制成  照相机 。
(4)若要使光屏上的像变小,应使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变  大 ,再调节光屏位置。
【答案】(1)12.5(12.3~12.7均可);(2)同一高度;(3)缩小;照相机;(4)大。
【解答】解:(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所以凸透镜的焦距是:f=12.5cm﹣0.0cm=12.5cm(12.3~12.7均可);
(2)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
(3)调节蜡烛、凸透镜和光屏至图乙所示的位置,此时物距大于像距,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利用此原理制成的;
(4)若要使光屏上的像变小,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可知,应使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变大,再调节光屏位置。
故答案为:(1)12.5(12.3~12.7均可);(2)同一高度;(3)缩小;照相机;(4)大。
20.(2021?福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
(1)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安装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中心、透镜光心和光屏中心在  同一高度 。
(2)如图甲所示,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由光路可逆可以推断,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只移动透镜到  55.0 cm刻度处,光屏上可再次成清晰  缩小 、倒立的实像。
(3)实验一段时间后,原来在光屏中心的像“跑”到光屏上方,如图乙所示位置。能让像重新回到光屏中心的操作是  ② 。(填序号)
①光屏下调
②蜡烛上调
③透镜上调
(4)实验中,光屏上成模糊的像,如果蜡烛和透镜位置不变,将光屏往凸透镜方向靠近,光屏上能成清晰的像;如果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位置不变,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放上一个合适的凹透镜,光屏上也能成清晰的像。上述现象说明凹透镜对光具有  发散 作用。  近 视眼的矫正与上述成像过程类似。
【答案】(1)同一高度;(2)55.0;缩小;(3)②;(4)发散;近。
【解答】解:(1)点燃蜡烛后,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这样才能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2)由图甲知,当蜡烛在刻度尺的25cm处,u=40cm﹣25cm=15cm,2f>u>f,v=70cm﹣40cm=30cm,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若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根据折射现象的可逆性,u′=v=15cm+15cm=30cm处,即移动透镜至55.0cm刻度线处,光屏上能再次呈现倒立缩小实像;
(3)如图乙所示,实验一段时间后,蜡烛变短,像移动到光屏的上方,根据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要让像重新回到光屏中央,可将蜡烛向上移动、将光屏向上移动、将凸透镜向下移动,能让像重新回到光屏中心的操作是②;
(4)实验中,光屏上成模糊的像,如果蜡烛和透镜位置不变,将光屏往凸透镜方向靠近,光屏上能成清晰的像;如果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位置不变,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放上一个合适的凹透镜,光屏上也能成清晰的像。上述现象说明凹透镜对光具有发散作用,近视眼的矫正与上述成像过程类似。
故答案为:(1)同一高度;(2)55.0;缩小;(3)②;(4)发散;近。
21.(2019?福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需要将凸透镜、蜡烛和光屏安装在光具座上,置于中间位置的应是 凸透镜 。
(2)调节好装置,将蜡烛放在2倍焦距之外时,光屏上能成 缩小 (选填“放大”或“缩小”)、倒立的 实 像(选填“实”或“虚”)。生活中常用的 照相机 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制作的。
(3)将蜡烛移至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某处,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若烛焰中心下降1cm,光屏上的像会 向上 移动(选填“向上”或“向下”),移动的距离 大于 1cm(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时,在光具座上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
(2)调节好装置,将蜡烛放在2倍焦距之外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生活中常用的照相机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制作的。
(3)将蜡烛移至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某处,光屏上成清晰的像,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若烛焰中心下降1cm,光屏上的像会向上移动,移动的距离大于1cm。
故答案为:(1)凸透镜;(2)缩小;实;照相机;(3)向上;大于。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专题10 电压与电阻单元知识点讲解与典型题解析(巅峰突破)(含解析)

下一篇:福建省2017-2023中考物理试题高频考点精选-03物体变化等热学(液化、汽化、熔化、比热容)(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