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溶液复习题(含解析)2023-2024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九单元溶液复习题
一、选择题
1.放入一定量水中,充分搅拌后能形成溶液的是
A.冰块 B.麻油 C.高锰酸钾 D.面粉
2.把少量下列物质加入足量水中,充分搅拌,不能得到溶液的是( )
A.葡萄糖 B.氯化钠 C.花生油 D.小苏打
3.20℃时,将等质量的a、b两种固体,分别加入到盛有l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甲,升温到50℃时,现象如图乙,a、b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丙中M表示b的溶解度曲线
B.图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a大于b
C.图乙中a、b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D.30℃时a、b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相等
4.有100g10%的盐酸溶液,要使其溶质质量分数增大一倍,应采用的的方法是
A.把溶液的量倒掉一半 B.溶质的质量增加一倍
C.将100g10%的盐酸与200g25%的盐酸混合 D.蒸发掉溶剂的质量是原溶液质量的一半
5.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信州铅山有苦泉,流以为涧,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烹胆矾则成铜。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烹胆矾则成铜”是物理变化
B.胆矾溶于水形成蓝色溶液
C.“熬之则成胆矾”是蒸发结晶过程
D.“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发生反应
6.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氯化钠稀溶液中不断加入氯化钠固体并搅拌,在此过程中溶液里溶质的质量分数(w)与加入的氯化钠的质量(m)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
A.B. C. D.
7.要使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100g 变成质量分数为20%的氯化钠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是
A.加入10g氯化钠 B.蒸发50g水
C.加入100g的10%氯化钠溶液 D.将溶液取出50g
8.下列有关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红色固体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C.一氧化碳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刺激性气味
D.硝酸铵溶于水时会放出大量的热
9.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由其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A.用汽油清洗衣服上的油污 B.用氧气急救病人
C.钨用于制作白炽灯的灯丝 D.活性炭用于冰箱除味剂
10.下图表中是甲和乙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数据,根据数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温度/℃ 10 30 50 70
溶解度/g 甲 33.3 41.4 50.4 55.2
乙 20.9 45.8 85.5 110
A.由上表可知,50℃时,甲的溶解度为50.4g
B.甲、乙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的是乙
C.烧杯A中是60℃时含有100g水的甲不饱和溶液,经过如图所示的变化过程,C烧杯中溶液的质量为133.3g
D.甲、乙的溶解度可能相等的温度范围为30~50℃之间
11.t℃时,将一定量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平均分为三份,分别恒温蒸发掉水的质量为5g、10g、15g,析出硝酸钾晶体的质量依次为ag、bg、cg,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为[(b a)/(b a+5)]×100%
B.a、b、c三者的关系为:c=2b-a
C.t℃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20(b-a)g
D.t℃时,向原溶液中再加(2a-b)g硝酸钾晶体即达到饱和
12.甲、乙两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t1℃时,将12g甲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得到溶液质量是62g
B.t2℃时,甲、乙饱和溶液降温到t1℃,所得溶液中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甲
C.t3℃时,甲的不饱和溶液可通过加溶质或蒸发水或升高温度让它达到饱和
D.甲中含有少量乙时,可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13.某温度下,100g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含有硝酸钾20g,若向此饱和溶液中加入8g水和2g硝酸钾,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A.大于20% B.等于20%
C.小于20% D.无法计算
14.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t℃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C.升高温度能使接近饱和的甲的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D.若甲的溶液中混有少量的乙,可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提纯甲
15.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t2℃时甲的溶解度是50g
B.t2℃时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液的质量比为2∶5
C.升高温度可以将甲、乙的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D.将t2℃的甲、乙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均能析出晶体
二、填空与简答
16.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
(1)天然水中含有许多杂质,实验室常用过滤方法除去水中不溶性杂质,过滤需要用到的仪器有带铁圈的铁架台、烧杯、漏斗和 (填仪器名称)。
(2)硬水给生活和生产带来很多麻烦,生活中常用 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3)氯气可用作自来水的消毒剂,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Cl2+ 2NaOH= X+ NaClO+H2O,则X的化学式为 。
(4)在电解水的实验中,两电极相连的玻璃管上方产生的气体是氧气和氢气,一段时间后,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约为 。
(5)甲和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①t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 (填“相等”或“不相等”)。
②t2℃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各100g,两种溶液中溶剂的质量大小关系为:甲 乙(填“>”、“=”或“<”)。
③将t2℃时300g甲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析出晶体的质量是 g。
④t1℃时, (填“能”或“不能”)制得质量分数为30%的甲物质的饱和溶液。
17.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 ℃时,甲、丙两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
(2)t2℃时,30g甲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
(3)将t1℃丙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
(4)t2℃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分别配制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的质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
18.实验室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
(1)需氯化钠的质量为 g。
(2)C中玻璃棒搅拌的作用为 。
19.如图所示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根据图示填空:
(1) 随着温度的升高其溶解度反而减小的是 ;在 ℃时,a与b的溶解度相等。
(2) t3℃时,a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之比为 。
(3) 由该溶解度曲线可知,从a的饱和溶液中提取a物质,应采用的方法是 。
20.甲、乙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且不与水反应)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
①甲、乙两种物质中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是
②若将t2℃时甲的不饱和溶液变成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可采用的一种方法是
③若甲中混有少量的乙,提纯甲可采取的方法是
④t1℃时,若将25g乙固体加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后,仍有10g乙固体未溶解,则t1℃时乙的溶解度为 克/100克水
⑤t2℃时150克乙饱和溶液中含溶质乙 克,此时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⑥t2℃接近饱和的甲溶液逐渐冷却至t1℃,下图中有关量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正确的是 (填序号)
A B
C D
21.T℃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n克,将m克氯化钠投入到n克水中,充分搅拌,若得到不饱和溶液,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如果m克氯化钠不能完全溶解在n克水中,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
三、课内填空
22.根据教材图9—12和图9—13,回答:
(1)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2)从溶解度曲线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
(3)溶解度数据表和曲线都可表示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二者有何区别?
四、科学探究题
23.某学校项目学习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a.鸡蛋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其他成分对实验影响忽略不计。鸡蛋壳、牙齿分别与含氟牙膏反应的化学原理相似。
b.电导率越大,溶液导电性越强,离子浓度越大。
实验一:做无壳鸡蛋
【实验步骤和现象】如图所示,将一个新鲜的鸡蛋放入水中,鸡蛋沉入水底。加入过量浓盐酸后,鸡蛋壳表面出现气泡,一会儿鸡蛋慢慢上浮、露出液面后又下沉,然后再上浮、再下沉,反复多次,最后变成无壳鸡蛋。
【解释与交流】
(1)检验上述鸡蛋壳表面产生气泡成分的原理为 (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鸡蛋露出液面后又下沉的原因是 。
实验二:鸡蛋壳溶解
(3)在20℃时,向烧杯中加入蒸馏水,插入电导率传感器,加入蛋壳粉、搅拌,测得电导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1所示。图1中,a~b段电导率变化的原因是 ,b~c段电导率几乎不变化的原因是 。
实验三:鸡蛋壳代替牙齿探究含氟牙膏能否预防龋齿
由资料可知,含氟牙膏(含氟成分为NaF)与鸡蛋壳反应,在其表面生成碳酸钠和氟化钙保护层,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NaF=CaF2+Na2CO3。
(4)先检查图2装置的气密性,其方法是 。再称取“用牙膏处理过的鸡蛋壳(用牙膏液浸泡、洗涤、晾干)”于锥形瓶中,用注射器抽取的稀盐酸模拟形成龋齿的酸性环境,连接好装置,打开开关,将稀盐酸快速压入锥形瓶,关闭开关,测得压强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3所示。用“未用牙膏处理的鸡蛋壳”重复上述实验,这样做的目的是 。
【反思评价】
(5)图3中x~y段压强增大的主要原因是 。
(6)根据实验三的数据分析,含氟牙膏能预防龋齿,理由是 。
24.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验证“镁条与稀盐酸”的实验时,发现一个意外现象:将镁条放入稀盐酸中,除了有气泡产生外,同时出现灰白色浑浊的异常现象.写出镁条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提出问题】什么原因导致有灰白色浑浊物出现呢?
【设计实验1】(使用等体积等浓度的稀盐酸)
试管 A B C D
镁条长度 1cm 2cm 3cm 4cm
沉淀量 无沉淀生成 少量沉淀 沉淀较多 沉淀很多
根据上述实验得知,产生灰白色浑浊与镁条长度的关系是 .
【提出问题】灰白色沉淀是什么?
【猜想假设】甲认为灰白色沉淀为碳酸镁(MgCO3),其他同学认为不需要实验就能否定甲的猜想,理由是 .
乙认为由于反应后氯化镁的生成量偏多,灰白色沉淀为不能再溶解的氯化镁固体.丙认为灰白色沉淀为脱落的镁粉细颗粒.
【实验设计2】
取试管中的上层清液,加入适量的氯化镁固体,氯化镁固体 (选填“溶解”或“不溶解”),故乙同学猜想错误;在反应后灰白色固体中加入盐酸,无气泡产生,故甲同学的猜想 (“合理”或“不合理‘).
丁同学测出镁条与稀盐酸反应pH的变化情况如表:
时间/min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 放置过夜
溶液pH 2.0 5.8 7.4 8.0 8.6 9.0 9.3 9.6 9.8 10.0 10.0 … 10.2
实验现象 - 无沉淀生成 镁条慢慢溶解,气泡量减少,溶液变浑浊,烧杯底部灰白色沉淀逐渐增加
根据此表,写出你得出的两个结论分别是:
① ;② .
结果探究得知:生成的灰白色固体为不同化学组成的碱式氯化镁的混合物.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A、冰块就是水,冰和水形成的纯净物,不能形成溶液,故不符合题意;
B、麻油不溶于水,把麻油放到水里是液滴分散到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属于乳浊液,故不符合题意;
C、高锰酸钾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符合题意;
D、面粉溶于水形成悬浊液,不属于溶液,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C
【详解】A、葡萄糖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A错误;
B、氯化钠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B错误;
C、花生油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乳浊液,故C正确;
D、小苏打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D错误。故选C。
3.C
【详解】A、由甲图可知,20℃时a的溶解度小于b的溶解度,故M表示的是a的溶解度曲线,N表示的是b的溶解度曲线,选项A错误;
B、20℃时,将等质量的a、b两种固体,分别加入到盛有l00g水的烧杯中,a中有固体剩余,b完全溶解,说明此时b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a的溶质质量分数,选项B错误;
C、20℃时,将等质量的a、b两种固体,分别加入到盛有l00g水的烧杯中,a中有固体剩余,那么得到的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b中完全溶解,那么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升温到50℃时,a和b中均没有固体剩余,ab的溶解度均大于20℃时b的溶解度,所以ab一定是不饱和溶液,选项C正确;
D、30℃时a、b的溶解度相等,那么等质量的a、b两种固体,分别加入到盛有l00g水中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选项D错误。故选C。
4.C
【详解】A.溶液具有均一性,把溶液的量倒掉一半,其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A错误;
B.溶质的质量增大一倍,因溶液的质量也增加,因此溶质质量分数增大不到一倍,故B错误;
C.将100g10%的盐酸与200g25%的盐酸混合,溶质质量分数为,故C正确;
D.蒸发时先挥发出来的是氯化氢气体,故D错误;
故选:C。
5.A
【详解】A、胆矾是硫酸铜晶体,“烹胆矾则成铜”发生的反应是Fe+CuSO4=Cu+FeSO4,该变化是化学变化,此选项错误;
B、胆矾溶于水形成的溶液是硫酸铜溶液,硫酸铜溶液是蓝色溶液,此选项正确;
C、“熬之则成胆矾”是蒸发结晶过程,此选项正确;
D、“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即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此选项正确。
故选A。
6.C
【详解】A、由题意可知原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能是0,故A错误;
B、向一定量的氯化钠稀溶液中不断加入氯化钠固体并搅拌,氯化钠不可能无限制的溶解,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可能无限制的增大,故B错误;
C、向一定量的氯化钠稀溶液中不断加入氯化钠固体并搅,但随着氯化钠的逐步溶解,溶液最终要达到饱和,当达到饱和后,继续加入氯化钠,氯化钠不再溶解,溶质质量分数不再改变,故C正确;
D、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有变化的,故D错误。
故选:C。
7.B
【详解】A. 加入10g氯化钠,所得溶液质量分数为 ,错误;
B. 蒸发50g水,所得溶液质量分数为 ,正确;
C. 溶液是均一稳定的,加入100g的10%氯化钠溶液,所得溶液质量分数仍为10% ,错误;
D. 溶液是均一稳定的,将溶液取出50g,所得溶液质量分数仍为10% ,错误;
故选B。
8.B
【详解】A、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故A不正确;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故B正确;
C、一氧化碳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不会产生刺激性气味,故C不正确;
D、硝酸铵溶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的热,故D不正确。
故选B。
9.B
【详解】A、用汽油清洗衣服上的油污是利用溶解作用,溶解性属于物理性质,故不符合题意;
B、用氧气急救病人是利用氧气可以供给呼吸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故符合题意;
C、钨用于制作白炽灯的灯丝是利用钨丝的熔点高,熔点属于物理性质,故不符合题意;
D、活性炭用于冰箱除味剂是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吸附性属于物理性质,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0.D
【详解】A、由表可知,50°C时, 甲的溶解度为50.4g,故选项说法正确。
B、甲、乙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的是乙,故选项说法正确。
C、烧杯A中是60°C时含有100g水的甲不饱和溶液,经过如图所示的变化过程,10°C时,有晶体析出,说明所得溶液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则C烧杯中溶液的质量为33.3g+100g = 133.3g,故选项说法正确。
D、在10~30°C之间,甲从33.3g增加到41.4g,在10~ 30°C之间,乙从20.9g增加到45.8g,在此温度范围内两者的溶解度可能相等,两物质溶解度相等的温度在10~30°C之间,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 D。
11.D
【详解】A. 比较恒温蒸发掉水的质量为5g、10g,析出晶体质量为ag、bg;蒸发10g水可以认为分2次进行,首先蒸发5g、然后再蒸发5g,则第1次蒸发后得到溶液为饱和溶液,第2次蒸发5g水析出晶体(b-a)g,则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正确;
B. 由A分析可知,恒温蒸发掉水的质量为5g、10g和恒温蒸发掉水的质量为10g、15g时,多析出晶体质量相同,则b-a=c-b,故a、b、c三者的关系为:c=2b-a,正确;
C. t℃时,由A分析可知,饱和溶液蒸发5g水析出晶体(b-a)g,则硝酸钾的溶解度为,正确;
D. t℃时,由A分析可知,饱和溶液蒸发5g水析出晶体(b-a)g,而原溶液恒温蒸发掉水的质量为5g,析出晶体ag,则需向原溶液中再加(b-a)g-ag=(b-2a)g硝酸钾晶体即达到饱和,错误;
故选D。
12.B
【详解】A、 t1℃时,甲的溶解度为20g,根据溶解度概念可知,t1℃时,100水中最多溶解20g的甲,50g水中最多溶解10g甲,将12g甲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得到溶液质量=50g+10g=60g,故A错误;
B、 将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甲、乙的溶解度减小,甲、乙有晶体析出,质量分数变小,溶液仍为饱和溶液,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分数=,溶解度越大,质量分数越大,t1℃时乙的溶解度大于甲的溶解度,所以t1℃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乙>甲,故B正确;
C、甲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t3℃时,甲的不饱和溶液可通过加溶质或蒸发水或降低温度让它达到饱和,故C错误;
D、甲、乙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甲中含有少量的乙时,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故D错误。故选B。
【点睛】在分析饱和溶液温度改变后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时,首先根据溶解度曲线判定溶液的状态,再根据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分数=,判定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
13.B
【详解】依题意可知,80g水中最多能溶解20g硝酸钾,即8g水中最多能溶解2g硝酸钾,因此,搅拌后所得溶液仍为饱和溶液,其溶质的质量分数。故选B。
14.B
【详解】A.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指名温度不能比较溶解度的大小;B. 在溶解度曲线图上,横坐标是温度,纵坐标是溶解度。t℃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C. 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升高温度能使饱和的甲的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D. 甲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迅速减小, 若甲的溶液中混有少量的乙,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选B
15.B
【详解】A、由图可知,t2℃时,甲的溶解度为50g,不符合题意;
B、t2℃时,乙的溶解度为40g,该温度下,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液的质量比为:40g:(40g+100g)=2:7,符合题意;
C、甲、乙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故升高温度可以将甲、乙的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不符合题意;
D、甲、乙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故将t2℃的甲、乙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甲、乙的溶解度均减小,均能析出晶体,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6.(1)玻璃棒
(2)煮沸
(3)NaCl
(4)1:2
(5) 相等 < 40 不能
【详解】(1)过滤操作中需要玻璃棒引流,因此过滤需要用到的仪器有:带铁圈的铁架台、烧杯、漏斗和玻璃棒;
(2)硬水中可溶性钙镁化合物受热易转变成难溶于水的水垢,因此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3)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反应物中有1个锰原子,2个氧原子,4个氢原子,4个氯离子,生成物中有2个氯原子,4个氢原子,2个氧原子,所以X是MnCl2;
(4)在电解水的实验中,两电极相连的玻璃管上方产生的气体是氧气和氢气,一段时间后,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约为1∶2;
(5)①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
②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甲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乙,所以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各100g,两种溶液中溶剂的质量大小关系为:甲<乙;
③将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50g,所以300g甲的饱和溶液中溶剂是200g,溶质100g,降温至t1℃,t1℃时甲的溶解度是30g,200g水中最多溶解了60g甲,所以析出晶体的质量为100g-60g=40g;
④t1℃时甲的溶解度是30g,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3.1%<30%,不能制得质量分数为30%的甲物质的饱和溶液。
17. t1 75g 加水(或降温等) 甲<乙<丙
【详解】(1)在t1℃时,甲、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此时甲、丙两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
(2)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50g,即100g水溶解50g甲,50g水溶解25g甲,因此30g甲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只有25g甲能够溶解,所得溶液的质量为75g。
(3)将t1℃丙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用增加溶液或在溶质和溶液不变情况下,增大溶解度,因此可以采用的方法是加水(或降温等);
(4)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分别为甲>乙>丙,将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分别配制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的质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是甲<乙<丙。
18. 5 加速氯化钠固体的溶解
【分析】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时,。
【详解】(1)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需氯化钠的质量为。
(2)C中是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玻璃棒搅拌的作用为加速氯化钠固体的溶解。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配制的一般步骤为:计算、称量、溶解、装试剂瓶,贴标签。
19. c t2 4:5:9 降温结晶法(或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
【详解】(1)由溶解度曲线可知,a、b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t2时,a与b的溶解度相等;(2)t3℃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80g,即80ga溶解在100g水中恰好形成饱和溶液,故a的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之比=80g:100g:180g=4:5:9 ;(3)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变化较大,故从a的饱和溶液中提取a物质,应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点睛: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
20. 甲 加溶质甲(或恒温蒸发水分) 降温结晶 30 50 33.3% BC
【详解】①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甲物质随温度变化,溶解度变化较大,所以甲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
故答案为:甲。
②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一般通过改变溶质或溶剂的质量来实现,因此可以在温度不变情况下蒸发水分,或者直接加入溶质甲;
故答案为:加溶质甲(或恒温蒸发水分)。
③甲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乙溶解度随温度降低变化不大,所以通过降温结晶的方法提出甲;
故答案为:降温结晶。
④设此时乙的溶解度为S,溶解的乙质量=25g-10g=15g,
S=30g
故答案为:30。
⑤此时乙的溶解度为50g/100g水,所以此时饱和溶液质量为150g,此时溶质质量为50g;溶质质量分数= ;
故答案为:50;33.3%。
⑥甲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当温度从t2℃降低时,不饱和溶液会变为饱和溶液,此过程是溶质质量不变的,随着温度降至某一温度时,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当温度进一步下降,则溶液变为过饱和溶液,溶质析出,溶质质量减小,当达到t1℃后,溶解度不在变化,溶质质量不在变化,溶质质量分数是根据溶质质量计算,所以变化趋势与溶质质量一致,因此变化趋势都是开始保持不变,接着下降,最后又保持不变,故选BC;
故答案为:BC。
21.
【详解】T℃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n克,将m克氯化钠投入到n克水中,充分搅拌,如果得到不饱和溶液,这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如果m克氯化钠不能溶解,说明所得溶液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则这时得到的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溶质质量分数等于,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等于,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2.(1)多数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少数固体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很小;极少数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如减小
(2)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以及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曲线上的点表示某物质在对应温度下的溶解度;两曲线交点表示两物质在该点对应温度下的溶解度相等;曲线下面的表示溶液是对应温度下该溶质的不饱和溶点液。
(3)数据表可以详细的看到数据数值是多少,曲线是更加直观的观察到溶解度随着时间温度的变化趋势。
23.(1)
(2)部分气体脱离鸡蛋壳,浮力减小
(3) 蛋壳中部分碳酸钙逐渐溶解,溶液中离子浓度增大 碳酸钙溶解达到基本饱和,离子浓度基本不变
(4) 打开开关,拉动(或推动)注射器活塞,松开后,活塞回到原位,说明气密性良好 作对照实验
(5)碳酸盐与稀盐酸反应生成CO2气体,瓶内压强变大
(6)单位时间内用含氟牙膏处理过的蛋壳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更少,压强更小、消耗掉的鸡蛋壳更少
【详解】(1)鸡蛋壳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碳酸钙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由于反应产生气体,则气体会使鸡蛋上浮,但当鸡蛋露出液面后,部分气体脱离鸡蛋壳,浮力减小,则鸡蛋又下沉下去。
(3)由于蛋壳中部分碳酸钙逐渐溶解,则溶液中离子浓度增大,则电导率增大;
但当碳酸钙溶解达到基本饱和时,溶液中离子浓度基本不变,则电导率几乎不变。
(4)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时,打开开关,拉动(或推动)注射器活塞,松开后,活塞回到原位,说明气密性良好;
用“未用牙膏处理的鸡蛋壳”重复上述实验,是与“用牙膏处理过的鸡蛋壳(用牙膏液浸泡、洗涤、晾干)”的实验做对比。
(5)由于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则瓶内压强增大。
(6)由图可知,单位时间内用含氟牙膏处理过的蛋壳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更少,压强更小、消耗掉的鸡蛋壳更少,则说明含氟牙膏能预防龋齿。
24. Mg+2HCl=MgCl2+H2↑ 镁条越长,产生的灰白色沉淀越多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守恒,反应前没有碳元素 溶解 不合理 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的pH值在不断增大 随着pH值的增加,灰白色的沉淀物逐渐增加
【详解】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其化学方程式为:Mg+2HCl=MgCl2+H2↑;故填:Mg+2HCl=MgCl2+H2↑
[设计实验1]由表格中的信息可知,镁条越长,产生的沉淀越多,故填:镁条越长,产生的灰白色沉淀越多
[猜想假设]碳酸镁(MgCO3)中含有碳元素,而反应物中没有碳元素,所以甲猜想错误;故填:化学反应前后元素守恒,反应前没有碳元素
[实验设计2]若乙同学猜想错误,也就是该溶液是氯化镁的不饱和溶液,所以加入氯化镁固体,氯化镁固体会溶液;该灰白色固体也可能是反应过程中生成的氧化镁,稀盐酸反应也没有气泡产生,所以甲也不合理;故填:溶解;不合理
由表格中的信息可知,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的pH值在不断增大;随着pH值的增加,灰白色的沉淀物逐渐增加;故填: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的pH值在不断增大;随着pH值的增加,灰白色的沉淀物逐渐增加
【点睛】此题是一道实验探究题,解题的关键是分析实验的过程,并结合题中所给的信息结合所学相关知识对问题进行探讨与分析。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第四章基础实验3物质燃烧的条件同步练习 (含解析)沪教版(全国)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下一篇:第四单元盐化肥练习题(含解析)2023-2024人教版(五四学制)九年级化学全一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