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广东省广州市育才实验学校中考模拟化学试题(含解析)

2022年广东省广州市育才实验学校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古诗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2.战“疫”有化学,消毒来担当。在抗击“新冠”病毒中,常用二氧化氯(ClO2)、酒精、臭氧、次氯酸钠(NaClO)等消毒剂对公共场所进行消毒。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lO2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比氯元素的高
B.2个臭氧分子可表示为3O2
C.NaClO中钠离子的符号为Na+1
D.装消毒液用的塑料瓶属于有机合成材料
3.2022年6月3日是传统节日端午节,广东咸肉粽口感鲜香,配料中五花肉富含的营养素是
A.油脂 B.维生素 C.糖类 D.无机盐
4.如图为元素周期表第四周期的局部和部分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上述四种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都有4个电子层
B.锗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x大于69.72
C.稼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形成Ga3-
D.硒离子的核外电子数为36
5.对危险化学品要在包装标签上印有警示性标志。下列药品包装图标正确的是
A.氯化钠 B.红磷
C.硫酸 D.酒精
6.空气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下列生产生活中用到的气体来自空气的是
A.用于飞艇的氦气 B.制硝酸用到的二氧化氮
C.用于做汽水的二氧化碳 D.做饭用到的天然气
7.中国科学家李兰娟院士的研究团队发现:达芦那韦(化学式C27H37N3O7S)能显著抑制新冠肺炎病毒复制。下列有关达芦那韦的说法正确的是
A.从分类上看:达芦那韦属于无机化合物
B.从微观上看:每个达芦那韦分子中含有75个原子核
C.从宏观上看:达芦那韦是由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组成
D.从质量上着:达芦那韦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27:37:7
8.某兴趣小组做了以下实验,根据实验过程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温度/℃ 10 20 30 40 50
溶解度/g 20.9 31.6 X 63.9 85.5
A.溶液①溶质质量分数为20%
B.溶液②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1:2
C.30℃时硝酸钾溶解度:31.6D.溶液③中再溶解35.5gKNO3为可成为饱和溶液
9.我国化学家研究出一种新型催化剂,在太阳光照射下实现了水的高效分解。该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表示的物质属于氧化物
B.反应I的化学方程式为
C.反应Ⅱ中两种生成物的质量比为16:9
D.该成果对氢能源的推广应用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0.下列物质混合后能够反应,且有明显现象的是
A.向酚酞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 B.稀硫酸与氢氧化钾混合
C.向氧化铜粉末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 D.氯化镁与碳酸钠溶液混合
11.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用方法正确的是:
A.Zn粉(Fe):用ZnCl2溶液浸泡,过滤
B.碳粉(MnO2):滴入H2O2溶液,过滤
C.NaCl溶液(Na2SO4):加入适量MgCl2溶液过滤
D.CO2 (H2O):通过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
12.下列所示的四个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向pH=12的氢氯化钠溶液中加入pH=2的稀盐酸
B.将等质量的镁片和铁片投入到足量稀硫酸中
C.一定温度下不断向一定量水中加入氯化钾固体
D.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质量
13.芯片是电脑、智能家电的核心部件,它是以高纯度的单质硅(Si)为材料制成的。硅及其氧化物能发生如下反应: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③属于置换反应 B.上述反应中共生成两种可燃性气体
C.Na2SiO3中Si为+6价 D.Si和SiO2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4.下列实验操作对应的现象和结论正确的是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某待测液中加氯化钙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 该溶液为AgNO3溶液
B 将CO通入氧化铁粉末中 粉末由黑色变为红色 CO有还原性
C 将2根铜丝分别放入硫酸铝溶液和硝酸银溶液中,观察现象 硫酸铝溶液没有明显现象,硝酸银溶液逐渐变蓝,其中铜丝表面有银色物质析出 金属活动性顺序:Al>Cu>Ag
D 将铜片和黄铜片相互刻画 铜片上留下划痕,黄铜片无明显现象 合金硬度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硬度小
A.A B.B C.C D.D
二、科普阅读题
15.阅读下列短文并回答问题。
新能源汽车已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与传统汽车使用化石燃料不同,新能源汽车的能量来源更加多元化。
I.电动汽车
电池能为电动汽车提供动力,几类电池的部分性能指标如图1所示。其中能量密度表示单位体积的电池所具有的能量。
Ⅱ.氢内燃车
氢内燃车以氢气为燃料,不排放任何污染物。氢气可通过电解水(原理如图2)等多种方式获得。据测算,1kg氢气完全燃烧可释放14.3×104kJ的热量,1kg汽油完全燃烧可释放4.6×104kJ的热量。
Ⅲ.乙醇汽车
乙醇汽东车乙醇为燃料。乙醇是可再生能源,可以通过发酵甘蔗、玉米等农作物,或发酵粮食收割后剩余的秸秆大量提取。
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迅速,未来可期。
(1)传统汽车采用化石燃料为能源。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 。
(2)锂电池优于镍氢电池的性能指标是 。
(3)1kg氢气完全燃烧,消耗氧气的质量为 kg。
(4)图2中,A口产生的气体的化学式为 。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填序号)。
A.提供相同能量时,铝空电池的体积最大
B.氢内燃车与汽油车相比的优势在于相同质量氢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比汽油多
C.图2中薄膜材料的相对分子质量可达几百万
D.农业大国盛产甘蔗和玉米,有利于推广乙醇汽车
三、简答题
16.石灰石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某实验小组为研究石灰石的分解,取三块形状大小相近的石灰石,一块不加热,另两块分别在酒精灯和酒精喷灯的火焰上加热 2min(假设杂质加热时不发生变化)。探究过程如图所示,下表为实验现象。
实验组别 实验条件 试管 A 中的现象 试管 B 中的现象
甲 未加热 固体无变化 无明显现象
乙 酒精灯加热 固体部分溶解 呈浅红色
丙 酒精喷灯加热 固体部分溶解 呈红色
(1)实验乙、丙中,试管 B 溶液呈红色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乙组实验加热石灰石时,在火焰上方倒扣一个用澄清石灰水润湿的烧杯,石灰水变浑浊,出现浑浊的化学方程式为 。此实验能否推断石灰石煅烧产生二氧化碳 (填“能”或“不能”)
(3)丙组实验完成后,向试管 B 中逐滴滴入稀盐酸,至红色恰好褪去,轻轻晃动试管,溶液自下而上又变为红色。在下图中画出红色恰好褪去和重新变红时溶液中存在的微观粒子种类 (粒子数目不作要求:水分子不必画出)。

(4)为检验丙组实验中的石灰石只有部分分解,设计实验:取研细后的粉末少许于试管中, (补充完整操作和现象)。
(5)通过甲、乙、丙三组对比实验,得出影响石灰石分解的因素是 。
四、流程题
17.轻质氧化镁(MgO)在橡胶工业上有重要用途。兴趣小组同学在实验室用工业炉渣废料(主要成分是MgO、CaO,含少量杂质SiO2)来制取轻质氧化镁。实验流程如下:
【查阅资料】Mg(OH)2、MgCO3受热易分解,分解温度不同,各生成对应的两种氧化物。请根据流程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研磨的目的是 。
(2)写出粉末中MgO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小组同学用热分析仪对固体混合物X进行热分解,获得相关数据,绘成固体质量变化与分解温度的关系如图。
①BC段的固体成分是 。
②写出C点中固体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③混合物X中MgCO3和Mg(OH)2的质量比是 ,若混合物X用aMgCO3·bMg(OH)2表示,a:b= 。
五、填空题
18.肺部CT检查是新冠肺炎的重要诊断方法,CT检查室墙体内部有一块厚铅板以防辐射,其利用了铅.(Pb)不易被X射线和Y射线等穿透的性质。
(1)写出下列物质类别中铅为+2价时对应物质的化学式。
Pb
单质 氧化物 碱 硝酸盐
(2)根据铅的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标号)
A.铅广泛用于制作铅笔
B.铅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产生氢气
C.高温下,可用焦炭将铅的氧化物还原为铅
D.硝酸铅溶液中的硝酸银可加入铅粉除去
(3)已知硫酸铅(pbSO4)难溶于水,设计三种制备硫酸铅的方案(要求含铅原料分别属于属于不同类的化合物)。完成下表:
方案 预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依据的反应规律
① 。 盐+盐→新盐+新盐
② 。 (略)
③ 。 (略)
六、实验题
19.实验室常用化学方法制取氧气,某实验小组设计了相关的实验。
(1)比较氯酸钾和高锰酸钾制氧气速率。
①写出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
②实验方案:取相同质量的氯酸钾和高锰酸钾(需要催化剂的加入适量催化剂),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比较相同时间内产生氧气体积的多少。
请从下图中选择合适的仪器(每种仪器限用一次)进行完整的探究实验,不需要用到的是 (填标号)。
(2)已知MnO2、CuO都能做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比较两者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效果,所用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实验序号 过氧化氢溶液 催化剂
实验1 5mL4% 粉末状MnO2 0.2g
实验2 5mL4% 粉末状CuO 0.2g
①实验2中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实验需要测量并记录的数据有:氧气体积和 。
③实验时,分别将过氧化氢溶液一次性注入盛有催化剂的小试管中,测量并记录数据,实验过程中发现U型管内右侧液面上升,原因是 。(填字母)
a.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使装置内压强变大
b.过氧化氢分解放热,使装置内气体膨胀,压强变大
④结论:MnO2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效果比CuO好,得出该结论的依据是 。
20.某校科技节有如下挑战项目:通过实验鉴别一包白色粉末的具体成分,已知其中含有NH4C1、Ba(NO3)2、(NH4)2SO4、Ca(OH)2中的一种或几种。某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a.取少量粉末于研钵中研磨,扇闻气味,没有刺激性气味。
b.取少量粉末于烧杯中,加足量水,充分搅拌,静置,有固体剩余。
c.取步骤b所得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溶液不变色。
d.取步骤b所得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入BaC12溶液,无明显现象。
(1)实验b中有固体剩余的原因是发生了反应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分析上述实验过程,关于该粉末的组成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3)根据上述实验操作和现象,设计实验方案进一步确定粉末的组成,完成下表。
【已知:NH4Cl、(NH4)2SO4受热易分解。】
实验操作 预期现象与结论
若 ,则粉末的具体成分是 。 若 ,则粉末的具体成分是 。
参考答案:
1.A
【详解】A、无新物质生成,所以为物理变化。
B、爆竹爆炸,有新物质生成,所以为化学变化。
C、蜡炬成灰,有新物质生成,所以为化学变化。
D、烈火焚烧,有新物质生成,所以为化学变化。
故选:A。
2.D
【详解】A、ClO2中氯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是,说明氯元素的质量分数比氧元素大,选项错误;
B、臭氧的化学式为,故2个臭氧分子可表示为,选项错误;
C、NaClO中钠离子的符号为,离子所带电荷单位数应写在正负符号前且带1个单位电荷时“1”省略不写,选项错误;
D、有机合成材料包括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塑料瓶属于有机合成材料,选项正确;
答案为:D。
3.A
【详解】A、五花肉中富含动物油脂,属于油脂,符合题意;
B、蔬菜、水果、动物肝脏富含维生素,不符合题意;
C、植物种子或块茎中富含糖类,如小麦、玉米,不符合题意;
D、不同的无机盐存在于不同的食物中,如海产品中富含碘元素,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C
【详解】A、31号、34号元素原子核外都有4个电子层,则32号、33号元素原子核外也都有4个电子层,故A不符合题意;
B、由表格数据知,四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依次增大,所以锗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x大于69.72,故B不符合题意;
C、由图知,稼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3,易失去,形成稼离子,稼离子带3个单位的正电荷,符号为Ga3+,故C符合题意;
D、由图知,硒原子最外层有6个电子,易得到2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形成硒离子,则硒离子的核外电子数为,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D
【详解】A、氯化钠不具有腐蚀性,不应贴腐蚀品包装图标,图中所示标志是腐蚀品标志,故选项错误。
B、红磷着火点比较高,不是自燃物品,不能贴自燃物品标志,故选项错误。
C、硫酸不具有毒性,不能贴有毒品标志,应贴腐蚀品标志,故选项错误。
D、酒精具有可燃性,贴易燃品标志,故选项正确。
故选:D。
6.A
【详解】A、用于飞艇的氦气,属于稀有气体,属于空气成分,故来自于空气,故选项正确;
B、制硝酸用到的二氧化氮,二氧化氮不是空气的成分,故选项错误;
C、用于做汽水的二氧化碳是由碳酸氢钠和柠檬酸反应制得,不是来自空气,故选项错误;
D、做饭用到的天然气,天然气不是空气的成分,故选项错误。
故选:A。
7.B
【详解】A、含碳的化合物是有机物,达芦那韦含碳元素属于有机物,选项错误;
B、根据化学式可知一个达芦那韦分子中含有27个碳原子、37个氢原子、3个氮原子、7个氧原子和1个硫原子,共75个原子,则共含75个原子核,选项正确;
C、根据化学式可知达芦那韦是由碳、氢、氮、氧、硫五种元素组成,选项错误;
D、达芦那韦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选项错误;
答案为:B。
8.B
【分析】A、根据20℃时硝酸钾溶解度为31.6g,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共加入了50g硝酸钾,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硝酸钾的溶解度数据表可以看出,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进行分析解答。
D、根据50℃时硝酸钾溶解度为85.5g,进行分析判断。
【详解】
A、20℃时硝酸钾溶解度为31.6g,100g水中最多溶解31.6g硝酸钾,溶液①溶质质量分数为=20%,故选项说法正确。
B、20℃时硝酸钾溶解度为31.6g,100g水中最多溶解31.6g硝酸钾,共加入了50g硝酸钾,不能全部溶解,溶液②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31.6g:100g≠1:2,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由硝酸钾的溶解度数据表可以看出,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30℃时硝酸钾溶解度数据:31.6D、50℃时硝酸钾溶解度为85.5g,则溶液③中再溶解85.5g﹣25g﹣25g=35.5gKNO3,可成为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溶解度的含义等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9.C
【详解】A、由图知,表示的物质是水,水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是氧元素,属于氧化物,故A不符合题意;
B、由图知,反应I是水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分解生成过氧化氢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故B不符合题意;
C、由图知,反应Ⅱ是过氧化氢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

则生成物水和氧气的质量比为 ,故C符合题意;
D、该反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可由水制备出氢气,对氢能源的推广应用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D
【详解】A、向酚酞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溶液中的水发生反应,生成碳酸, 酚酞遇酸不变色,所以无明显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稀硫酸与氢氧化钾反应生成硫酸钾和水,无明显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向氧化铜粉末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氧化铜与氢氧化钠不反应,故C不符合题意;
D、氯化镁与碳酸钠溶液混合,氯化镁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碳酸镁,碳酸镁微溶于水,会产生白色沉淀,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1.D
【分析】除杂要求:不引入新的杂质,加入的试剂不会和原物质反应。
【详解】A、Zn粉(Fe):铁和ZnCl2溶液不反应,过滤不能除去铁,故A不正确;
B、碳粉(MnO2):滴入H2O2溶液,过氧化氢分解,二氧化锰不变,过滤不能除去二氧化锰,故B不正确;
C、NaCl溶液(Na2SO4):加入适量MgCl2溶液和硫酸钠不反应,过滤不能除去硫酸钠,故C不正确;
D、CO2 (H2O):通过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以除去水分,故D不正确。故选D。
12.C
【详解】A、向 pH =12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 pH =2的稀盐酸,刚开始时 pH =12, pH 应该是从12开始而不是从2开始,图 A 不正确;
B、,,每24份质量的镁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56份质量的铁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因此等质量的镁和铁与足量稀硫酸反应,镁生成氢气质量多,镁的活动性比铁强,反应速率快,图 B 不正确;
C、在一定量的水中加入氯化钾固体,刚开始是水,氯化钾溶质质量分数为0,加入氯化钾不断溶解,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不断增大,直到氯化钾溶液达到饱和,此时即使再加入氯化钾固体也不会溶解,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也不再改变。图 C 正确;
D 、电解水实验中“正氧负氢,氢二氧一”,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1,而不是质量比,图 D 不正确。
故选 C。
13.C
【详解】A、反应③符合“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不符合题意;
B、上述反应中生成的一氧化碳和氢气均属于可燃性气体,不符合题意;
C、Na2SiO3中钠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硅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可得:(+1)×2+x+(-2)×3=0,x=+4,符合题意;
D、由化学方程式可知,硅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硅,二氧化硅和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硅和一氧化碳,故Si和SiO2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4.C
【详解】A、能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的不只有硝酸银,如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所以该溶液不一定是硝酸银溶液。错误。
B、一氧化碳和氧化铁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实验操作缺少反应条件,如在高温条件下发生反应,现象是粉末由红色变为黑色。错误。
C、活泼金属能将不活泼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硫酸铝不和铜反应,活动性Al>Cu。硝酸银和铜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铜,现象为溶液逐渐变蓝,铜丝表面出现银色物质,证明活动性Cu>Ag,可以得出活动性Al>Cu>Ag的结论。正确。
D、合金的硬度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硬度大,黄铜是铜的合金,所以将铜片和黄铜片相互刻画,铜片上留下划痕,黄铜片无明显现象。错误。
故选:C。
15.(1)天然气
(2)能量密度
(3)8
(4)
(5)A
【解析】(1)
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
(2)
据图1可知,锂电池优于镍氢电池的性能指标是能量密度。
(3)
设1kg氢气完全燃烧,消耗氧气的质量为。
(4)
电解水时,与电源正极相连的那端产生氧气,与电源负极相连的那端产生氢气,所以据图2可知A口产生的气体是氧气,化学式为。
(5)
A、由图1可知,铝空电池能量密度最大,提供相同能量时,铝空电池的体积最小。A不正确。
B、依据测算数据计算可知,1kg氢气完全燃烧可释放14.3×104kJ的热量,1kg汽油完全燃烧可释放4.6×104kJ的热量。所以氢内燃车与汽油车相比的优势在于相同质量氢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比汽油多。B正确。
C、图2中薄膜材料是有机高分子薄膜,所以图2中薄膜材料的相对分子质量可达几百万。C正确。
D、乙醇是可再生能源,可以通过发酵甘蔗和玉米等农作物生产,所以农业大国盛产甘蔗和玉米,有利于推广乙醇汽车。D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A。
16.(1)
(2) 不能
(3)
(4)滴入足量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合理即可)
(5)温度
【详解】(1)实验乙、丙中,导致试管B溶液呈红色的原因是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溶液呈碱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O=Ca(OH)2;
(2)乙组实验加热石灰石时,在火焰上方倒扣一个用澄清石灰水润湿的烧杯,石灰水变浑浊,因为碳酸钙分解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此实验不能推断石灰石煅烧产生二氧化碳,因为酒精燃烧也会生成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丙组实验中,向试管B中逐滴滴入稀盐酸,至红色恰好褪去,轻轻晃动试管,溶液自下而上又变为红色。其原因是:氢氧化钙与盐酸反应,酚酞红色褪去;氢氧化钙微溶于水,晃动,氢氧化钙又继续溶解,溶液呈碱性,使酚酞变红。因此:在下图中红色褪去时,溶液中仅存在钙离子和氯离子,重新变红时溶液中存在的微观粒子是钙离子、氢离子和氯离子如图所示:
(4)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为检验丙组实验中的石灰石部分分解,设计实验:取研细后的粉末少许于试管中,滴入稀盐酸,有气体产生;
(5)通过甲、乙、丙三组对比实验,没有加热的石灰石没有分解,酒精灯加热的石灰石部分分解,酒精喷灯加热的石灰石分解率最高,得出影响石灰石分解的因素是温度。
17.(1)增大接触面积,使物质充分反应
(2)
(3) 氧化镁和碳酸镁(或)
【解析】(1)
研磨之后使固体形成粉末,增大了接触面积,使物质充分反应,故填:增大接触面积,使物质充分反应;
(2)
氧化镁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镁,化学方程式为:;
(3)
①氢氧化镁受热分解为两种氧化物,则生成氧化镁和水。碳酸镁受热分解为两种氧化物,则分解为氧化镁和二氧化碳。则AB段减少的质量(31.6g-24.4g=7.2g),CD段减少的质量(24.4g-20.0g=4.4g)分别是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
设混合物中氢氧化镁的质量为x,碳酸镁的质量为y
假设生成水的质量为7.2g,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4g,根据反应前后元素质量守恒可知
23.2g+8.4g=31.6g,符合图像情况。
假设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7.2g,生成水的质量为4.4g,根据反应前后元素质量守恒可知
14.2g+13.7g=27.9g,固体开始时的质量为31.6g,与图像不相符。
所以AB段发生的反应是氢氧化镁受热分解为氧化镁和水,BC段固体成分是氢氧化镁分解生成的氧化镁和剩余的碳酸镁。
②C点发生的反应是碳酸镁分解生成氧化镁和二氧化碳,故化学方程式为:;
③碳酸镁和氢氧化镁的质量比为8.4g:23.2g=21:58。若混合物X用aMgCO3·bMg(OH)2表示,则84a:58b=21:58,a:b=1:4。
18.(1) PbO Pb(OH)2 Pb(NO3)2
(2)CD
(3) Pb(NO3)2 +Na2SO4= PbSO4↓+2Na NO3 Pb(OH)2+ H2SO4= PbSO4+2H2O PbO +H2SO4= PbSO4+H2O
【解析】(1)
铅氧化物中氧元素显-2价,根据化合物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铅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PbO;
碱是由金属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氢氧根的化合价为-1价,根据化合物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含Pb的碱的化学式为:Pb(OH)2;
硝酸根显-1价,根据化合物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铅的硝酸盐化学式为:Pb(NO3)2;
(2)
A、铅笔是用木材、石墨和粘土制成,铅笔中不含有铅,说法错误;
B、铅不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产生氢气 ,说法错误;
C、碳具有还原性,高温下,可用焦炭将铅的氧化物还原为铅 ,说法正确;
D、在金属活动顺序中,铅的活动性强于银,铅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铅和银,硝酸铅溶液中的硝酸银可加入铅粉除去,说法正确。
故选CD;
(3)
知硫酸铅(pbSO4)难溶于水。
硫酸铅(pbSO4)可用盐+盐→新盐+新盐制得,例如:硝酸铅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铅和硝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Pb(NO3)2 +Na2SO4= PbSO4↓+2Na NO3;
硫酸铅(pbSO4)可用碱+酸→盐+水制得,例如:氢氧化铅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铅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Pb(OH)2+ H2SO4= PbSO4 +2H2O;
硫酸铅(pbSO4)可用金属氧化物+酸→盐+水制得,例如:氧化铅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铅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PbO +H2SO4= PbSO4 +H2O。
19.(1) CH/HC
(2) 时间 b 向相同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分别加入相同的MnO2和CuO,收集相同体积的氧气,利用MnO2作催化剂比利用CuO需要的时间短(或向相同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分别加入相同的MnO2和CuO,在相同时间内,利用MnO2作催化剂比利用CuO收集的氧气多)。
【分析】(1)根据实验室用氯酸钾和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相关知识分析。
(2)根据题意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1)①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故填: 。
②取相同质量的氯酸钾和高锰酸钾,需用仪器E、I;用氯酸钾和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用固固加热型的发生装置,需用仪器A、B、G;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并比较相同时间内产生氧气体积的多少,需用仪器D、F、J,所以不需要用的是C、H,故填:C、H。
(2)①实验2中制取氧气,用氧化铜作催化剂,反应物是过氧化氢, 生成物是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故填: 。
②要比较MnO2、CuO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效果,可以通过相同时间内收集氧气的多少或收集相同体积的氧气所需时间的多少来判断,因此实验需要测量并记录的数据有:氧气体积和时间,故填:时间。
③由于过氧化氢分解放热,使装置内气体膨胀,压强变大,U形管内的红墨水左侧下降,右侧上升,故填:b。
④实验结论是MnO2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效果比CuO好,说明加入MnO2的过氧化氢溶液分解速率快,可通过相同时间内收集的氧气多或收集相同体积的氧气所需时间少来得出该结论,故填:向相同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分别加入相同的MnO2和CuO,收集相同体积的氧气,利用MnO2作催化剂比利用CuO需要的时间短(或向相同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分别加入相同的MnO2和CuO,在相同时间内,利用MnO2作催化剂比利用CuO收集的氧气多)。
【点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读懂图,审清题,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认真作答。
20.(1)
(2)含有Ba(NO3)2和(NH4)2SO4,可能含有NH4C1
(3) 取步骤b所得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入AgNO3溶液和稀HNO3 有白色沉淀生成 Ba(NO3)2、(NH4)2SO4和NH4C1 无明显现象 Ba(NO3)2和(NH4)2SO4
【分析】根据物质的性质及相互反应的现象分析。
a、铵盐与碱混合研磨会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取少量粉末于研钵中研磨,扇闻气味,没有刺激性气味,说明白色粉末中不能同时含有Ca(OH)2和NH4C1、(NH4)2SO4。
b、NH4C1、Ba(NO3)2、(NH4)2SO4都易溶于水,Ca(OH)2微溶于水,取少量粉末于烧杯中,加足量水,充分搅拌,静置,有固体剩余,则固体可能是未溶解完的Ca(OH)2,也可能是Ba(NO3)2和(NH4)2SO4反应生成的硫酸钡沉淀。
c、取步骤b所得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溶液不变色,说明上层清液不显碱性,则白色粉末中不含Ca(OH)2,b中的剩余固体就是(NH4)2SO4和Ba(NO3)2反应生成的硫酸钡沉淀,所以白色粉末中含有Ba(NO3)2和(NH4)2SO4,可能含有NH4C1。
d、取步骤b所得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入BaC12溶液,无明显现象,说明上层清液中不含有SO42-。
(1)由分析知,实验b中有固体剩余的原因是(NH4)2SO4和Ba(NO3)2反应生成的硫酸钡沉淀和硝酸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填:。
(2)由分析知,该粉末含有Ba(NO3)2和(NH4)2SO4,可能含有NH4C1,故填:含有Ba(NO3)2和(NH4)2SO4,可能含有NH4C1。
(3)设计实验方案进一步确定粉末的组成,即确定是否含有NH4C1,d步骤已证明步骤b所得上层清液中不含有SO42-,所以通过检验步骤b所得上层清液中是否含有C1-,即可确定白色粉末中是否含有NH4C1。取步骤b所得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则含有NH4C1,若无明显现象,则不含有NH4C1。
故①填:取步骤b所得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和稀HNO3。
故②填:有白色沉淀生成。
故③填:Ba(NO3)2、(NH4)2SO4和NH4C1。
故④填:无明显现象。
故⑤填:Ba(NO3)2和(NH4)2SO4。
【点睛】本题考查了物质的性质,根据物质的性质通过有关的实验及现象,确定物质的组成,难度较大。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2023—2024鲁教版(五四学制)化学九年级全一册第一单元 溶液 期末复习检测(答案)

下一篇:福建省福州市闽江口多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化学试卷(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