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年九上化学期末测试卷5(以2023年上海中考卷为模式)(答案)


人教版九上化学期末测试卷5(以2023年上海中考卷为模式)
一、选择题(共14题;共14分)
1.(1分)2017年,哈佛大学科学家将微小的固态氢置于488万个大气压下,使固体中所有的氢气分子破裂为氢原子,制得具有金属性质的金属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金属氢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B.金属氢与氢气的化学性质相同
C.金属氢不能导电
D.金属氢形成过程中,氢原子核发生了改变
2.(1分)斗转星移、日月变换,大自然美丽而神奇。下列自然现象为物理变化的是(  )
A.铜雕锈蚀 B.枯木腐朽 C.冰雪消融 D.火山烈燃
3.(1分)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空气中氧气质量分数约为21%
B.空气中二氧化碳是一种空气污染物
C.空气中稀有气体可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
D.空气中氮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有很广泛的用途
4.(1分)下列有关物质燃烧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冒出大量的白烟
C.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的火焰
D.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5.(1分)下列物质中,由原子构成的是(  )
A.汞 B.氯化钠 C.水 D.氧气
6.(1分)如图是甲、乙两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两种粒子的说法合理的是(  )
A.甲、乙两种粒子都不显电性
B.乙粒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C.甲粒子是金属阳离子
D.甲、乙形成的两种离子的电子层数相同
7.(1分)下列有关分子、原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B.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C.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D.原子可构成分子,不可直接构成物质
8.(1分)长期饮用硬水会在体内产生结石。下列有关硬水、软水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吸附与消毒杀菌均不能降低水的硬度
B.软水就是绝对不含可溶性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C.硬水和软水的区别在于是否含有较多可溶性溶性钙、镁化合物
D.加适量肥皂水搅拌:硬水泡沫少,浮渣多,软水泡沫多,浮渣少
9.(1分)小科通过微信公号“胜哥课程”观看了《水的电解》科学视频后,对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的电解是物理变化 B.H2具有助燃性
C.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D.a和b中气体质量比为2:1
10.(1分)下列有关化学用语的写法:①铝元素:AL;②两个氧原子:O2:③n个氮分子:nN2:④一个铁离子:Fe3+;⑤氯酸钾的化学式:KCl:⑥+2价的镁元素:Mg2+;⑦氮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⑧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Ca。其中正确的是(  )
A.②⑤⑦ B.①③⑥ C.③④⑦ D.④⑤⑧
11.(1分)在反应A+3B=2C+3D中,已知A和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7∶8,当2.8 g A与一定量B恰好完全反应后,生成3.6 g D,则生成C的质量为(  )
A.9.6 g B.8.8 g C.6.8 g D.4.4 g
12.(1分)木炭、活性炭具有很强的吸附性,是由于(  )
A.它们都是固体 B.它们的密度小
C.疏松多孔,表面积大 D.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13.(1分)空气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是,以下四种气体中既能用排水法收集,又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的是(  )
气体 A B C D
标准状况下密度 1.997 1.428 0.771 0.717
溶解性 能溶 极易溶 易溶 难溶
A.A B.B C.C D.D
14.(1分)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 ℃,红磷的着火点是240 ℃。如图实验,三支试管里面充满氮气,初始温度25 ℃,升温至60 ℃后,用注射器同时向②③试管中迅速注入足量氧气。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
A.只有②中有燃烧现象
B.由①②现象说明可燃物达到着火点未必燃烧
C.若继续水浴升温,则③中一定会燃烧
D.该实验能总结出燃烧的条件
二、多选题(共3题;共6分)
15.(2分)向和混合溶液中加入克粉,反应后过滤,得滤渣和蓝色滤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滤渣质量小于克
B.滤液中有
C.向滤渣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
D.滤液中质量不变
16.(2分)下列化学仪器对应的名称书写正确的是(  )
A.长劲漏斗 B.镊子
C.坩埚钳 D.椎形瓶
17.(2分)以大气中的CO2为原料进行“碳捕获”的原理如图所示。图中的甲、乙、丙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甲和丙都是单质、乙为化合物,甲和乙均为黑色固体
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
A.单质丙为Fe
B.过程II中发生的是分解反应
C.FeO在循环体系中起催化利用
D.该原理的应用有利于缓解温室效应
三、简答题(共4题;共30分)
18.(9分)、2023年春节,《流浪地球2》震撼登场,影片中的太空天梯是重头戏,到目前为止,碳纳米管是人类能造出来最坚固的材料,它是制造太空天梯的理想材料。碳纳米管是碳单质的一种,根据下图,请回答以下问题:
图①图②图③图④图⑤
(1)(1分)图①是碳原子的结构示意图,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   。
(2)(6分)图②、图③、图④三种碳单质中,由分子构成的单质的化学式是   ,硬度最大的物质是   (写物质名称),图②、图③所表示的物质性质差异大的原因是   。
(3)(2分)图⑤是新兴纳米材料石墨烯,它可以帮助科学家实现修建“太空天梯”的设想,石墨烯是由碳原子构成的单质,请推测石墨烯可能具有的一条化学性质   。
19.(5分)如图所示,在蒸馏瓶中加入几块碎瓷片,再加入约三分之一体积的自来水,连接装置进行制取蒸馏水的实验。
(1)(1分)实验时,碎瓷片的作用是   ;
(2)(1分)实验时,冷凝管进、出水的方向:   ;
(3)(1分)温度计作用是    ;
(4)(2分)如图是海水淡化装置示意图: 图中所示海水淡化过程中发生的是     (填“化学变化”或“物理变化”)。 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不发生变化的是     (填序号,多选)。
A.分子质量 B.分子种类 C.分子间隔 D .原子种类
20.(9分)一种贴身暖宝宝的使用说明书如图,某化学兴趣小组围绕袋内物质展开探究。
品名:XX牌贴身暖宝宝 成分:袋内物质:铁粉、水、活性炭、食盐等 内袋材料:微孔透气无纺布 外袋材料:不透气塑料 用法:临使用前,打开外袋取出内袋,直接贴在衣服上
【提出问题】袋内是否含有铁粉呢?
【查阅资料】铁粉能被磁铁吸起,且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
【进行实验】①取出袋内粉末于滤纸上,与磁铁充分接触。②将少量磁铁吸出的粉末加入足量稀硫酸中。
(1)(1分)【收集证据】磁铁吸出的粉末与稀硫酸剧烈反应得到浅绿色溶液,同时    。
(2)(2分)【得出结论】袋内含有铁粉。
【做出猜想】被磁铁吸出的铁粉能在空气中燃烧。
【获取事实】将少许铁粉撒在酒精灯火焰上,铁粉立即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反思交流】铁粉燃烧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铁丝不能而铁粉能在空气中燃烧的原因是    。
(3)(1分)【拓展探究】用不同燃料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分别在图甲所示装置的燃烧匙内放置铁粉、红磷(均足量),电加热引燃。氧气含量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图乙、图丙:
温度传感器显示,实验过程中瓶内温度均    (填“升高”或“降低”)。
(4)(1分)待铁粉熄灭并恢复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进入瓶内的水约占原水面上方空间体积的    。
(5)(2分)分析图乙、图丙可知,实验中消耗氧气更彻底的是    (填“铁粉”或“红磷”,下同),消耗氧气速率更快的是    。
(6)(1分)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方法很多,若兴趣小组同学利用图丁进行实验。整个实验过程中,活塞的移动现象为    。
(7)(1分)结合你的学习经验,若要寻找红磷的替代物,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答一点即可)。
21.(7分)根据如图装置,结合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1分)在①③中,请写出图中标号①仪器的名称:①   。
(2)(2分)实验室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来制取氧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①   ,所选用的发生装置为②   (填字母);
(3)(2分)在A~E中氧气的收集装置可选择①   ,若用D装置收集氧气,验满的操作是②   。
(4)(1分)实验室可用C装置来收集某种气体,请推测该气体具有的性质有   。
(5)(1分)加热高锰酸钾并用E装置收集氧气后,测得其纯度明显偏低,原因可能是____。
A.高锰酸钾中混入了二氧化锰
B.收集前集气瓶中未装满水
C.当集气瓶中仍有少量水时就停止收集
D.未见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就开始收集
答案解析部分
1.A
知识点:常见金属的特性及其应用;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氢气的化学性质与燃烧实验
解析:解:A.金属氢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故正确;
B.金属氢与氢气的结构不同,因此化学性质不相同,故错误;
C.金属氢具有金属性质,具有导电性,故错误;
D.微小的固态氢置于488万个大气压下,使固体中所有的氢气分子破裂为氢原子,在金属氢形成过程中,氢原子核没有改变,故错误.
故选A.
分析:A.根据物质的构成来分析;
B.根据结构决定性质来分析;
C.根据金属的性质来分析;
D.根据金属氢的形成过程来分析.
2.C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是物理变化,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A、铜雕锈蚀产生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A答案错误;
B、枯木腐朽产生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B答案错误;
C、冰雪消融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C答案正确;
D、火山烈燃产生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D答案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是物理变化分析。
3.C
知识点: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污染与防治;氮气及稀有气体的用途
解析:A、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约为21%。A答案错误;
B、二氧化碳不是空气污染物,污染空气的三大有害气体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B答案错误;
C、稀有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C答案正确;
D、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常用作保护气。D答案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空气的组成分析;
B、根据污染空气的有害气体分析;
C、根据稀有气体的用途分析;
D、根据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分析。
4.C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解析:A、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放出热量。A答案正确;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冒出大量的白烟,放出热量。B答案正确;
C、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C答案错误;
D、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D答案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氢气,红磷、硫、铁丝燃烧的实验分析。
5.A
知识点:物质的微粒性
解析:A、汞是由原子构成的。A答案正确;
B、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B答案错误;
C、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C答案错误;
D、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D答案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分析。
6.A
知识点: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解析:A、甲、乙两种粒子的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都不显电性。A答案合理;
B、乙粒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B答案不合理;
C、甲粒子是Mg2+,是金属原子。C答案不合理;
D、Mg2+有两个电子层、Cl-有三个电子层,则甲、乙形成的两种离子的电子层数不同。D答案不合理;
故答案为:A。
分析:A、根据原子不显电性分析;
B、根据最外层电子数大于四,容易得到电子分析;
C、根据原子里,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分析;
D、根据甲形成的离子少一个电子层,乙形成的离子电子层数不变分析。
7.B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A、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故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的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C、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故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原子可构成分子,也可直接构成物质,例如:碳、硫、汞、铁等等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故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来解答;
B、根据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来解答;
C、根据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来解答;
D、根据物质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来解答。
8.B
知识点:水的净化;硬水与软水
解析:A. 吸附与消毒杀菌均不能减少水中离子,不能降低水的硬度 ,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软水就是含较少可溶性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故错误,符合题意;
C. 硬水和软水的区别在于是否含有较多可溶性溶性钙、镁化合物 ,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加适量肥皂水搅拌:硬水泡沫少,浮渣多,软水泡沫多,浮渣少,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吸附与消毒杀菌均不能减少水中离子,硬水和软水的区别分析。
9.C
知识点:电解水实验
解析:A.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故A不符合题意;
B.氢气具有可燃性,故B不符合题意;
C.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故C符合题意;
D. a和b中气体质量比为8:1,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水通电变为氢气和氧气,体积之比为2:1,质量之比为1:8,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结合选项即可判断
10.C
知识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解析:解: ①铝元素的符号AL,书写错误,应该是Al,故不符合题意; ②两个氧原子的符号是2O,书写错误,不符合题意; ③n个氮分子的书写是nN2,正确,符合题意;④一个铁离子的符号是Fe3+,书写正确,符合题意; ⑤氯酸钾的化学式为KClO3,该书写错误,不符合题意; ⑥+2价的镁元素的符号是,Mg2+表示镁离子,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⑦氮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正确,符合题意; ⑧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Al,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Ca,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故正确的是 ③④⑦。不符合题意的是ABD.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元素符号周围的数字表示的含义以及化学式的书写来解答。
11.B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解: 在反应A+3B=2C+3D中,已知A和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7∶8,则参加反应的A和B的相对式量就相当于是7和24 ,当2.8 g A与一定量B恰好完全反应后,生成3.6 g D ,则生成C的质量是
设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为x

又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反应的A、B质量和等于生成的C、D质量和,故生成C的质量为:.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方程式中已知的A和B的相对式量,以及已知量为2.8 g A 的质量可以求出未知量B的质量,再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是参加反应的A和B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C和D的质量之和,来求出C的质量。
12.C
知识点: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
解析: 木炭、活性炭疏松多孔,表面积大,所以具有很强的吸附性,故选:C。
分析:根据木炭、活性炭疏松多孔的结构分析。
13.D
知识点:常用气体的收集方法
解析:A、气体A密度大于空气密度,可溶于水,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B、气体B密度大于空气密度,微溶于水,可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
C、气体C密度小于空气密度,易溶于水,只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D、气体D密度小于空气密度,难溶于水,能用向下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
所以既能用排水法收集,又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的气体是气体D,
故选:D。
分析:根据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确定收集方法分析。
14.C
知识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
解析:A、①中白磷不接触氧气不燃烧,②中白磷接触氧气且温度达到着火点,能燃烧,③中红磷温度达不到着火点,不燃烧 ,不符合题意;
B、由①②现象说明可燃物燃烧需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未必燃烧,不符合题意;
C、水浴温度无法达到红磷着火点,若继续水浴升温,③中红磷也不会燃烧,符合题意;
D、该实验对比能总结出燃烧的条件,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根据①中白磷不接触氧气不燃烧,②中白磷接触氧气且温度达到着火点,能燃烧,③中红磷温度达不到着火点不燃烧及水浴温度无法达到红磷着火点分析。
15.B,D
知识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A. 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铜的相对原子质量大于铁,则滤渣质量大于a克,故错误;
B. 反应后过滤,得到蓝色滤液,说明滤液中有CuSO4,硫酸铜溶液显蓝色,故正确;
C. 反应后过滤,得到蓝色滤液,说明滤液中有CuSO4,铁完全反应,滤渣中只有置换出来的铜,向滤渣中滴加稀盐酸,没有气泡产生,故错误;
D. 铁不能和硫酸锌反应,则滤液中ZnSO4质量不变,故正确;
故答案为:BD。
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锌>铁>铜,向ZnSO4和CuSO4混合溶液中加入a克Fe粉,铁不能和硫酸锌反应,铁能和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硫酸铜溶液显蓝色;反应后过滤,得滤渣和蓝色滤液,说明硫酸铜有剩余,铁粉的量不足已经完全反应,滤渣中只有置换出来的铜。
16.B,C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
解析:A、该仪器的名称是长颈漏斗,故长劲漏斗中的劲是错字,故不符合题意;
B、该仪器的名称是镊子,书写正确,符合题意;
C、该仪器是坩埚钳,书写正确,符合题意;
D、该仪器是锥形瓶, 椎形瓶的椎书写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C.
分析:根据实验室常见仪器的名称和用途来解答。
17.A,C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解析:A. 由上述分析可知,单质丙是O2,故错误,符合题意;
B. 过程II是四氧化三铁在高温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亚铁和氧气,该反应是一种物质生成两种物质,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由题可知,以大气中的CO2为原料进行“碳捕获”,氧化亚铁在过程Ⅱ中是生成物,在过程Ⅰ中是反应物,并不是催化剂,故错误,符合题意;
D. 由题和图可知,该原理的应用有利于缓解温室效应,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C。
分析:根据图中的甲、乙、丙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甲和丙都是单质、乙为化合物,甲和乙均为黑色固体,二氧化碳和氧化亚铁反应生成碳和四氧化三铁,四氧化三铁在太阳能的作用下分解生成氧化亚铁和氧气,所以甲是碳,乙是四氧化三铁,丙是氧气,然后进行验证即可。
18.(1)4
(2)C60;金刚石;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3)可燃性(还原性、常温下稳定)
知识点:碳的化学性质;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
解析:(1)根据结构示意图即可得到最外层电子数为4;
(2)金刚石,石墨,碳60,中金刚石和石墨由碳原子直接构成,C60由分子构成;硬度最大的是金刚石,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3) 石墨烯 是由碳元素组成,具有可燃性;
分析:(1)结合原子结构示意图找出最外层电子数
(2)金刚石和石墨是由碳原子构成,碳60是由分子构成,金刚石和石墨性质差异是由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3)石墨烯是碳元素组成,说明其具有可燃性
19.(1)防止加热时出现暴沸
(2)b进a出
(3)测水的沸点
(4)物理变化;ABD
知识点:蒸发与蒸馏操作;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 (1)、实验时,碎瓷片的作用是防止加热时出现暴沸;
(2)、实验时,冷凝管进、出水的方向b进a出;
(3)、温度计作用是测水的沸点;
(4)、如图是海水淡化装置示意图: 图中所示海水淡化过程中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不发生变化的是分子的种类、质量和原子的种类,变化的是分子间的间隔。故答案为:ABD.
分析:(1)根据蒸馏时烧瓶中的沸石防止暴沸来解答;
(2)根据冷凝管冷却蒸馏水时,冷水从下方进,热水从上方出来解答;
(3)根据温度计测水的沸点来解答;
(4)根据物质变化时分子的种类、质量、原子的种类不变来解答。
20.(1)产生气泡
(2)Fe+O3Fe3O4;铁粉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比铁丝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大
(3)升高
(4)
(5)铁粉;铁粉
(6)先向右移动,后向左移动
(7)不和空气中其他物质反应或与氧气反应生成物不能有气体
知识点: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金属的化学性质;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1)根据铁粉能被磁铁吸引,且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可知,磁铁吸出的粉末是铁粉,与稀硫酸剧烈反应得到浅绿色溶液,同时产生气泡。
故答案为:产生气泡。
(2)铁和氧气点燃生成四氧化三铁,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铁丝和铁粉的表面积不同,则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不同,则铁丝不能而铁粉能在空气中燃烧的原因是铁粉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比铁丝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大。
故答案为:; 铁粉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比铁丝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大 。
(3)红磷燃烧,铁粉燃烧都会放热,所以瓶内温度都升高。
故答案为:升高。
(4)由于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铁丝燃烧消耗氧气,所以进入瓶内的水约占原水面上方空间体积的五分之六。
故答案为:。
(5)反应结束后,铁粉中氧气含量为0.5%,而红磷中氧气含量为3%,所以实验中消耗氧气更彻底的是铁粉,根据图的变化情况,氧气降低到最低含量,所用时间铁粉更短,所以铁粉消耗氧气速率更快。
故答案为:铁粉;铁粉。
(6)白磷燃烧放热,活塞向右移动,当氧气消耗完后白磷熄灭,气体减少,压强变小,活塞向左移动,所以活塞先向右移动,后向左移动。
故答案为:先向右移动,后向左移动 。
(7)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该物质替换红磷,则需要能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不和空气中其他物质反应以免测得的氧气体积不准,与氧气反应生成物不能有气体,否则生成的气体补充消耗氧气的体积,无法形成准确的压强差。
故答案为:不和空气中其他物质反应或与氧气反应生成物不能有气体。
分析:(1)根据铁粉能被磁铁吸引,且能与稀硫酸反应进行分析。
(2)根据铁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接触面积的大小会影响燃烧情况来分析。
(3)根据燃烧都会放热来分析。
(4)根据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来分析。
(5)根据氧气含量随时间变化情况图来分析解答。
(6)根据装置内压强的变化情况来分析解答。
(7)根据选用药品的特殊要求来分析解答。
21.(1)酒精灯
(2);A
(3)D或E;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4)密度比空气小且常温下不与空气反应
(5)B;D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氧气的收集方法;氧气的检验和验满
解析:(1)仪器①的名称是:酒精灯。
(2)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加热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的反应物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属于固固加热型,所选用的发生装置为A。
(3)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不容易溶于水,可以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或者排水法收集氧气,在A~E中氧气的收集装置可选择D或E,若用D装置收集氧气,氧气具有助燃性,验满的操作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4)实验室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来收集某种气体,该气体具有的性质有: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且常温下不与空气反应。
(5)加热高锰酸钾并用E装置收集氧气后,测得其纯度明显偏低,原因可能是收集前集气瓶中未装满水、未见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就开始收集,
故答案为:BD。
分析:(2)根据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该反应的特点分析。
(3)根据氧气的物理性质分析。
(4)根据C装置是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气体分析。
(5)根据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后,测得其纯度明显偏低的原因分析。
试题分析部分
1、试卷总体分布分析
总分:50分
分值分布 客观题(占比) 20.0(40.0%)
主观题(占比) 30.0(60.0%)
题量分布 客观题(占比) 17(81.0%)
主观题(占比) 4(19.0%)
2、试卷题量分布分析
大题题型 题目量(占比) 分值(占比)
选择题 14(66.7%) 14.0(28.0%)
多选题 3(14.3%) 6.0(12.0%)
简答题 4(19.0%) 30.0(60.0%)
3、试卷难度结构分析
序号 难易度 占比
1 普通 (61.9%)
2 容易 (28.6%)
3 困难 (9.5%)
4、试卷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认知水平) 分值(占比) 对应题号
1 常用气体的收集方法 1.0(2.0%) 13
2 物质的微粒性 1.0(2.0%) 5
3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2.0(4.0%) 17
4 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1.0(2.0%) 4
5 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5.0(10.0%) 19
6 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 10.0(20.0%) 12,18
7 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2.0(4.0%) 17
8 水的净化 1.0(2.0%) 8
9 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 1.0(2.0%) 14
10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6.0(12.0%) 2,19
11 氧气的收集方法 7.0(14.0%) 21
12 碳的化学性质 9.0(18.0%) 18
13 氧气的检验和验满 7.0(14.0%) 21
14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7.0(14.0%) 21
15 金属的化学性质 9.0(18.0%) 20
16 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 1.0(2.0%) 6
17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1.0(2.0%) 11
18 蒸发与蒸馏操作 5.0(10.0%) 19
19 空气的污染与防治 1.0(2.0%) 3
20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1.0(2.0%) 7
21 电解水实验 1.0(2.0%) 9
22 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2.0(4.0%) 6,10
23 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2.0(4.0%) 15
24 空气的组成 1.0(2.0%) 3
25 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9.0(18.0%) 20
26 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2.0(4.0%) 1,7
27 氮气及稀有气体的用途 1.0(2.0%) 3
28 硬水与软水 1.0(2.0%) 8
29 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 2.0(4.0%) 16
30 氢气的化学性质与燃烧实验 1.0(2.0%) 1
31 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 9.0(18.0%) 20
32 常见金属的特性及其应用 1.0(2.0%) 1
33 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1.0(2.0%) 10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Module 3 Unit 3 Language in use课时练习(无答案)外研版八年级英语下册

下一篇:2023-2024年九上化学期末测试卷1(山西)(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