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秋人教九年级化学期末满分复习 (易错56题33个考点) (原卷版+解析版)


期末复习(易错56题33个考点)
一.称量器-托盘天平(共1小题)
1.某同学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物质时,把固体物质放在右盘,砝码放在左盘,称得固体物质的质量为10.8g(1克以下用游码),如果按正确的方法称量,这位同学所称固体的实际质量是(  )
A.9.2g B.9.8g C.10.8g D.10.2g
二.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共1小题)
2.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按质量计算,空气 中含有氮气约78%,氧气约21%
B.空气中各种成分的含量是相对稳定的
C.空气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天然资源
D.PM2.5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之一
三.空气组成的测定(共2小题)
3.暖宝宝贴(主要成分为铁粉、木炭、食盐)的热量来源于铁粉的氧化。小涛同学设计使用暖宝宝贴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开始前的装置如图所示,实验后从量筒中流入玻璃瓶(容积为250mL)中的水的体积为45mL(铁粉生锈消耗的水忽略不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如果装置漏气,会使测量结果偏小
B.本实验数据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9.6%
C.若装置气密性良好,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偏低,可能是暖宝宝贴的使用数量不足
D.不必等温度计的读数恢复至实验前的温度后就能记录量筒内剩余水的体积
4.图1所示装置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图2是用该装置测得实验过程中集气瓶内气压与时间关系图(该装置气密性良好,p0是集气瓶内初始气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红磷的多少对实验结果无影响
B.集气瓶中气压瞬间变大是O2迅速消耗造成的
C.c点时反应刚好停止
D.b、c、d点时集气瓶中所含物质相同
四.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共1小题)
5.2018年清明前夕,我省多地空气质量达到严重污染级别。下列物质不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  )
A.氮气 B.二氧化氮 C.二氧化硫 D.PM2.5
五.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共1小题)
6.加热氯酸钾和高锰酸钾混合物片刻,试管里最多可能含有几种固体物质(  )
A.五种 B.四种 C.三种 D.二种
六.氧气的制取装置(共2小题)
7.实验室制取氧气,提供了下列药品和常用装置,请按要求回答有关问题:
药品:①过氧化氢溶液 ②氯酸钾 ③二氧化锰
装置:
(1)装置中仪器a的名称为   。
(2)若小明选择装置A和C来制取氧气,则他选择的药品应为   (填序号);若用装置D收集氧气,则验满的操作方法为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到   ,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3)某气体X可用D装置收集,若改用E装置收集,则气体X应从   口进(填“b”或“c”)。
8.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根据实验室提供的仪器和药品,在老师的指导下从图中选择装置进行了氧气的制备实验.
(1)写出仪器a的名称:   .
(2)甲同学从上图中选择B、E装置的组合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在用胶皮管连接装置B和E中的玻璃导管时,应先把玻璃管口   ,然后稍稍用力把玻璃管插入胶皮管.收集气体前,应将集气瓶装满   并盖上   .收集氧气还可选用的装置是   .
(3)乙同学称取一定质量的KMnO4固体放入大试管中,将温度控制在250℃加热制取O2.实验结束时,乙同学发现用排水法收集到的O2大于理论产量.针对这一现象,同学们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猜想】
猜想Ⅰ:反应生成的MnO2分解放出O2;
猜想Ⅱ:反应生成的K2MnO4分解放出O2;
猜想Ⅲ:反应生成的K2MnO4和MnO2分解放出O2.
【实验验证】同学们分成两组,分别进行下列实验:第一组同学取一定质量的MnO2,在250℃条件下加热一段时间,冷却后测得MnO2的质量不变,则猜测   错误;第二组同学取K2MnO4在250℃条件下加热,没有用测定质量的方法得出了猜想Ⅱ正确的结论.该组同学选择的实验方法是   .
【拓展延伸】实验发现,KClO3固体加热制取O2的反应速率很慢,但如果将KMnO4固体与KClO3固体混合加热,则KClO3的分解速率大大加快,请说明KMnO4在KClO3的分解反应中是否作催化剂,为什么?   .
【实验反思】通过以上实验探究,你对“实验制取氧气”还想探究的问题是   .
七.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共1小题)
9.下列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部分操作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
A.检查气密性 B.加热立即收集
C. 收满后移出集气瓶 D.结束时停止加热
八.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共2小题)
10.现有A、B两种质量相等的固体,其中A为纯净的氯酸钾,B是氯酸钾和少量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将A、B分别放入试管中,并在两个酒精灯上同时加热制取氧气。当A、B均完全反应后,如图所示,得到的氧气的质量m与时间t的关系图象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11.下列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操作中各量变化关系的是(  )
A.向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
B.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C.用等量等浓度的双氧水分别制取氧气
D.向一定量的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九.电解水实验(共2小题)
12.如图是电解水实验的装置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以增强导电性
B.反应一段时间后,a、b玻璃管中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2:1
C.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在两个玻璃管尖嘴口,打开活塞,a管的气体使燃着的木条燃的更旺,b管的气体被点燃
D.由电解水实验得出结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13.关于电解水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实验证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B.电解水时在正极产生氧气
C.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1
D.水分子是由氢分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一十.碳的化学性质(共2小题)
14.一定量的木炭和氧化铜固体混合物受热过程中,某变量y随加热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其中纵坐标y表示(  )
A.碳的质量
B.氧化铜的质量
C.二氧化碳的质量
D.固体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
15.木炭还原氧化铜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木炭、一氧化碳与氧化铜的反应都属于置换反应
B.两个实验的相关反应中,只有碳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
C.两个实验中都可观察到红色固体变黑
D.两个实验的操作中都要防止液体倒吸
一十一.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共1小题)
16.工业上制取二氧化碳最适宜的方法是(  )
A.煅烧石灰石 B.石灰石与盐酸反应
C.燃烧木炭 D.燃烧煤
一十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共1小题)
17.下列实验现象只能反映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的是(  )
A.紫色石蕊变红色 B.石灰水变浑浊
C.蜡烛熄灭 D.杠杆左高右低
一十三.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共4小题)
18.为探究二氧化碳能否和水反应,用四朵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花完成如图四个实验。实验Ⅰ、Ⅳ中小花变红,实验Ⅱ、Ⅲ中小花不变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Ⅰ、Ⅱ说明醋酸可以使小花变红
B.实验Ⅲ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小花变红
C.实验Ⅱ、Ⅲ、Ⅳ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
D.上述实验说明二氧化碳和醋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19.有关CO2的实验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检验CO2是否收集满
B.用向上排气法收集一瓶CO2气体,观察CO2的颜色
C.将CO2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证明CO2溶于水显酸性
D.将呼出气体通入CaCl2溶液中,可以看到有白色沉淀生成
20.如图,集气瓶中充满二氧化碳,大烧杯中燃着2支高低不等的蜡烛,实验时打开止水夹,移开玻璃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将观察到高的蜡烛先熄灭
B.不移开玻璃片,实验现象更明显
C.蜡烛会熄灭,是因为二氧化碳降低了蜡烛的着火点
D.去掉烧杯中的1支蜡烛,也能得出同样的实验结论
21.碳和部分碳的化合物间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1)写出一氧化碳的一种用途   。
(2)写出X转化成CO的化学方程式   。
(3)X与一氧化碳的组成元素相同但是化学性质却不相同的原因是   。
(4)写出图中一个有二氧化碳生成的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一十四.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共1小题)
22.如图所示进行有关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实验,不正确的说法是(  )
A.甲、乙两处的现象分别是:黑色粉末减少,黑色粉末逐渐变红
B.甲处发生的反应是典型的吸热反应
C.丙处试管可防止液体倒吸
D.该装置的不足之处是未进行尾气处理
一十五.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共1小题)
23.下列各图中和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则其中表示化合物的是(  )
A. B.
C. D.
一十六.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共2小题)
24.我国已启动“嫦娥工程”探月计划,拟于2007年前发射绕月飞行的探测卫星﹣﹣“嫦娥一号”。人类探月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勘察、获取地球上蕴藏量很小而月球上却极为丰富的核聚变燃料﹣﹣“C﹣13”是指原子核内含有6个质子、7个中子的碳原子,则“He﹣3”所指的氦原子核内(  )
A.含有3个质子,没有中子
B.含有2个质子,1个中子
C.含有1个质子,2个中子
D.含有3个中子,没有质子
25.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一切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②原子在不停地运动
③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④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⑤原子中不存在电荷.因而原子不带电.
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⑤ D.①②③④⑤
一十七.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共1小题)
(多选)26.等电子体具有相同的电子数目和原子数目,下列各组物质不属于等电子体的是(  )
A.NH3和H2O2 B.CH4和NH4+ C.CO和N2 D.Na+和NH4+
一十八.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共1小题)
27.下列微观粒子结构示意图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②的元素在周期表的第二周期
B.③④的元素化学性质相似
C.③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
D.①②④都具有相对稳定结构
一十九.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共1小题)
28.下列关于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A.浓氨水挥发﹣﹣氨分子不断运动
B.温度计内汞柱液面上升﹣﹣汞原子体积变大
C.氢气燃烧生成水﹣﹣分子种类改变
D.干冰升华﹣﹣二氧化碳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二十.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共1小题)
29.图Ⅰ是小娅按课本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在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于是小明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Ⅱ。
【实验操作】
a.向B、C、E三支试管分别加入5mL的蒸馏水,各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
b.在A、D试管中分别加入2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实验图Ⅱ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几分钟。
【分析讨论】:
(1)E试管放有酚酞溶液的目的是   ;
(2)进行操作b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
(3)由此可以得到的有关分子的性质是①   ;②   ;
(4)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   。
(5)小婷认为还需加对比试验排除是水是否参加反应的干扰,你认为小婷的说法   (填正确或错误)理由是   。
二十一.元素的概念(共2小题)
30.豆类、动物肝脏中含有丰富的铁和锌,这里的“铁”、“锌”是指(  )
A.原子 B.分子 C.元素 D.单质
31.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  )
A.中子数不同 B.质子数不同
C.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D.核外电子数不同
二十二.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共1小题)
32.图中①、②为氧元素、铝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示意图,A、B、C、D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1)氧元素属于   元素(填“金属”或“非金属”);铝元素的质子数是   。
(2)C粒子属于   (填“原子”、“阴离子”或“阳离子”);若D为原子,则x=   。
(3)A、B、C、D中属于同种元素的是   (填序号)。
(4)A粒子的化学性质与B、C、D中哪一种粒子的化学性质相似   (填序号)。
二十三.化合价与离子表示方法上的异同点(共1小题)
33.次氯酸(HClO)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HClO中氯元素的化合价表示正确的是(  )
A. B.Cl﹣ C. D.Cl+
二十四.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共1小题)
34.螃蟹作为美食已进入千家万户,蟹肉中的砷(As)元素以有机砷(C5H11AsO2)的形式少量存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C5H11AsO2由五种元素组成
B.C5H11AsO2中有一个氧分子
C.一个C5H11AsO2分子由19个原子构成
D.C5H11AsO2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5:11
二十五.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共1小题)
35.2017年5月18日,中国在南海成功试采可燃冰,它将推动世界能源利用格局的改变.可燃冰是在高压低温环境条件下,水分子笼中装有甲烷分子而成的“冰块”,可直接点燃.已知某种可燃冰的化学式为:CH4 8H2O.请回答:
(1)这种可燃冰中含有   种元素;原子个数比:C:H:O=   ;
(2)这种可燃冰中甲烷的质量分数为   %;936g(约1升)该可燃冰常温下可释放出   升甲烷(常温下甲烷密度为0.72g/L).
二十六.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共1小题)
36.下列化学符号中的数字表示的意义不正确的是(  )
A.NO2:“2”表示一个二氧化氮分子含有两个氧原子
B.2Na:“2”表示两个钠元素
C.:“+2”表示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D.2OH﹣:“2”表示两个氢氧根离子
二十七.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共4小题)
37.海洋是重要的资源,利用海水可以得到许多产品。①海水“晒盐”;②海水“制碱”;③海水“淡化”;④从海水中提取镁。其中主要利用化学变化的是(  )
A.全部 B.①②④ C.只有② D.只有②④
38.某固体物质受热后变为气态,这种变化属于(  )
A.一定是物理变化
B.一定是化学变化
C.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
D.既不是物理变化,也不是化学变化
39.“中国诗词大会”节目注入一股文化清流。下列诗句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
A.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B.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C.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D.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40.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工业上从空气中分离出氧气属于化学变化
B.用石灰浆刷墙壁,干燥后墙面变硬发生了化学变化
C.石油分馏后得到汽油、煤油、柴油等属于化学变化
D.干冰升华是化学变化
二十八.氧化反应(共1小题)
41.化学概念间有包含、并列、交叉等不同关系。下列选项符合如图所示关系的是(  )
A B C D
X 化合反应 纯净物 物理变化 化学反应
Y 氧化反应 混合物 化学变化 化合反应
A.A B.B C.C D.D
二十九.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共3小题)
42.化学反应前后,下列各项中,肯定没有变化的是(  )
①原子数目 ②原子的种类 ③分子数目 ④分子的种类 ⑤元素的种类 ⑥物质的总质量 ⑦物质的种类
A.①②⑤⑥ B.①②③⑤ C.①②⑤⑦ D.③④⑥⑦
43.一定条件下,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密闭容器中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丁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分解反应
C.该反应中乙、丙的质量比为3:17
D.该反应中甲、丙的质量比为7:10
44.某物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8.8g二氧化碳和5.4g水,则关于这种物质的组成描述正确的是(  )
A.该物质只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
B.该物质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1
C.该物质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D.该物质的分子中碳原子和氢原子的个数比为1:2
三十.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共1小题)
45.化学方程式aC2H2+bO2cH2O+dCO2配平后a、b、c、d之和为(  )
A.15 B.14 C.13 D.10
三十一.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共9小题)
46.已知A+3B=2C+3D中,已知2.3g A跟4.8g 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4.4g C.又知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则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A.23 B.46 C.92 D.96
47.将8.1g含杂质的铁粉(杂质不与酸反应,不溶于水)加入50g稀硫酸中,恰好完全反应,过滤后,所得滤液质量为55.4g.则样品中铁的质量是(  )g.
A.2.8 B.5.4
C.5.6 D.缺少数据,无法确定
48.煅烧石灰石可制得氧化钙(假设石灰石中的杂质不参与反应,且不含钙、碳元素).测得煅烧后剩余固体中钙元素与碳元素的质量比为20:3.则已分解的碳酸钙占原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
A.40% B.60% C.30% D.50%
49.实验室加热氯酸钾(KClO3)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28.0g制取氧气,完全反应后剩余固体质量为18.4g,请计算:
(1)生成氧气的质量。
(2)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
50.称取NaCl和BaCl2的固体混合物32.5g,加入100g蒸馏水,完全溶解后向该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质量分数为10%的Na2SO4溶液,反应生成BaSO4沉淀的质量与所加入的Na2SO4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试回答下列问题:(提示:BaCl2+Na2SO4═BaSO4↓+2NaCl)
(1)完全反应后生成BaSO4沉淀    g。
(2)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Na2SO4溶液的质量是    g。
(3)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精确到0.1%)
51.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其他成分不与水也不与盐酸反应)。为了测定鸡蛋壳碳酸钙的含量,进行如下实验(盐酸足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
(2)计算鸡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52.马英同学取某地石灰石样品12g进行测定实验,现将100g稀盐酸分五次加入石灰石样品中(杂质不溶于水也不参与反应),充分反应后测得生成气体的总质量如表所示: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 20 20 20 20 20
生成气体的总质量/g 1.1 2.2 m 4.4 4.4
试求:
(1)m的值为   g。
(2)12g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等于   g。
反应完全后最终溶液中氯化钙的质量分数?   。(写出计算过程,计算结果精确至0.1)
53.某补钙剂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欲测定该补钙剂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某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操作(假设其它成分可溶于水但不参与反应)。
(1)该实验中,装置的气密性对测定结果    (填“有”或“无”)影响。
(2)计算该补钙剂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54.某化学兴趣小组取部分变质的Ca(OH)2(含杂质CaCO3)样品4.0g投入200.0g水中,充分搅拌,通入足量CO2,溶液质量与反应的CO2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则:
(1)Ca(OH)2全部转化为CaCO3时消耗的CO2质量为   g;
(2)4.0g样品中杂质CaCO3的质量为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3)通入m3gCO2时,溶液中生成物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精确到0.1%).若所取样品中的Ca(OH)2没有完全溶于水,对最后的计算结果   (填“有”、“没有”)影响.原因是   .
三十二.燃烧与燃烧的条件(共1小题)
55.为探究物质的燃烧条件,某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现象①③说明物质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B.现象②③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C.现象①②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的着火点低
D.现象②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
三十三.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共1小题)
56.由燃烧的条件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外界条件足够,所有物质都能燃烧
B.燃烧一定会引起爆炸
C.水能灭火主要是因为水蒸发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用玻璃杯罩住点燃的蜡烛,火焰熄灭是因为隔绝了空气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期末复习(易错56题33个考点)
一.称量器-托盘天平(共1小题)
1.某同学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物质时,把固体物质放在右盘,砝码放在左盘,称得固体物质的质量为10.8g(1克以下用游码),如果按正确的方法称量,这位同学所称固体的实际质量是(  )
A.9.2g B.9.8g C.10.8g D.10.2g
【答案】A
【解答】解:由左盘的质量=右盘的质量+游码的质量可知:砝码质量=物体质量+游码的质量,所以物码反放时物体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即:物体质量=10.0 g﹣0.8 g=9.2 g。
故选:A。
二.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共1小题)
2.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按质量计算,空气 中含有氮气约78%,氧气约21%
B.空气中各种成分的含量是相对稳定的
C.空气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天然资源
D.PM2.5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之一
【答案】A
【解答】解:A、按体积计算,空气 中含有氮气约78%,氧气约21%,故A说法错误;
B、空气中各种成分的含量是相对稳定的,故B说法正确;
C、空气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天然资源你具有广泛的应用,故C说法正确;
D、PM2.5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之一,故D说法正确。
故选:A。
三.空气组成的测定(共2小题)
3.暖宝宝贴(主要成分为铁粉、木炭、食盐)的热量来源于铁粉的氧化。小涛同学设计使用暖宝宝贴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开始前的装置如图所示,实验后从量筒中流入玻璃瓶(容积为250mL)中的水的体积为45mL(铁粉生锈消耗的水忽略不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如果装置漏气,会使测量结果偏小
B.本实验数据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9.6%
C.若装置气密性良好,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偏低,可能是暖宝宝贴的使用数量不足
D.不必等温度计的读数恢复至实验前的温度后就能记录量筒内剩余水的体积
【答案】D
【解答】解:A.若装置漏气,实验后玻璃瓶中的压强偏大,流入玻璃瓶中的水的体积偏小,会使测量结果偏小,故A正确;
B.本次实验数据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100%≈19.6%,故B正确;
C.若装置气密性良好,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偏低,可能是暖宝宝贴的使用数量不足,故C正确;
D.需等温度计读数恢复至实验前的温度才可以记录量筒内剩余水的体积,因为该反应放热,会使气体体积膨胀,不等气体冷却就记录数据,测得的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偏小,从而导致实验结果偏小,故D错误。
故选:D。
4.图1所示装置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图2是用该装置测得实验过程中集气瓶内气压与时间关系图(该装置气密性良好,p0是集气瓶内初始气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红磷的多少对实验结果无影响
B.集气瓶中气压瞬间变大是O2迅速消耗造成的
C.c点时反应刚好停止
D.b、c、d点时集气瓶中所含物质相同
【答案】D
【解答】解:A.在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中,红磷要过量,故A错误;
B.集气瓶中气压瞬间变大是红磷燃烧放热造成的,故B错误;
C.a点温度最高,由此可知,在a点时反应刚好停止,故C错误;
D.在a点反应已经结束了,b、c、d点时集气瓶中所含物质相同,故D正确。
故选:D。
四.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共1小题)
5.2018年清明前夕,我省多地空气质量达到严重污染级别。下列物质不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  )
A.氮气 B.二氧化氮 C.二氧化硫 D.PM2.5
【答案】A
【解答】解:氮气是空气中的主要成分,不是空气的污染物,二氧化氮、二氧化硫、PM2.5,都属于空气污染物。
故选:A。
五.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共1小题)
6.加热氯酸钾和高锰酸钾混合物片刻,试管里最多可能含有几种固体物质(  )
A.五种 B.四种 C.三种 D.二种
【答案】A
【解答】解:根据高锰酸钾和氯酸钾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2KMnO4K2MnO4+MnO2+2O2↑、2KClO32KCl+3O2↑可知反应物中有三种固体物质,算上未分解的部分高锰酸钾和氯酸钾固体,因此最多可能含有五种固体物质。故选:A。
六.氧气的制取装置(共2小题)
7.实验室制取氧气,提供了下列药品和常用装置,请按要求回答有关问题:
药品:①过氧化氢溶液 ②氯酸钾 ③二氧化锰
装置:
(1)装置中仪器a的名称为 试管 。
(2)若小明选择装置A和C来制取氧气,则他选择的药品应为 ②③ (填序号);若用装置D收集氧气,则验满的操作方法为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到 集气瓶口 ,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3)某气体X可用D装置收集,若改用E装置收集,则气体X应从 b 口进(填“b”或“c”)。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可知:a试管;
(2)装置A是用加热固体的方法制取气体,C是排水法收集气体,试管口无棉花,说明是用加热氯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若用装置D收集氧气,则验满的操作方法为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口,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3)D装置是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说明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大,若改用E装置收集二氧化碳,则气体应从b进入,因为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
答案:
(1)试管;
(2)②③;集气瓶口;
(3)b
8.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根据实验室提供的仪器和药品,在老师的指导下从图中选择装置进行了氧气的制备实验.
(1)写出仪器a的名称: 锥形瓶 .
(2)甲同学从上图中选择B、E装置的组合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22H2O+O2↑ .在用胶皮管连接装置B和E中的玻璃导管时,应先把玻璃管口 润湿 ,然后稍稍用力把玻璃管插入胶皮管.收集气体前,应将集气瓶装满 水 并盖上 玻璃片 .收集氧气还可选用的装置是 C .
(3)乙同学称取一定质量的KMnO4固体放入大试管中,将温度控制在250℃加热制取O2.实验结束时,乙同学发现用排水法收集到的O2大于理论产量.针对这一现象,同学们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猜想】
猜想Ⅰ:反应生成的MnO2分解放出O2;
猜想Ⅱ:反应生成的K2MnO4分解放出O2;
猜想Ⅲ:反应生成的K2MnO4和MnO2分解放出O2.
【实验验证】同学们分成两组,分别进行下列实验:第一组同学取一定质量的MnO2,在250℃条件下加热一段时间,冷却后测得MnO2的质量不变,则猜测 Ⅰ 错误;第二组同学取K2MnO4在250℃条件下加热,没有用测定质量的方法得出了猜想Ⅱ正确的结论.该组同学选择的实验方法是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入试管内 .
【拓展延伸】实验发现,KClO3固体加热制取O2的反应速率很慢,但如果将KMnO4固体与KClO3固体混合加热,则KClO3的分解速率大大加快,请说明KMnO4在KClO3的分解反应中是否作催化剂,为什么? 高锰酸钾不是催化剂,加了高锰酸钾之后,产生氧气速度加快是因为高锰酸钾分解也会产生氧气,同时产生的二氧化锰对氯酸钾的分解起催化作用 .
【实验反思】通过以上实验探究,你对“实验制取氧气”还想探究的问题是 氯酸钾分解的最佳温度是多少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图中仪器a是锥形瓶.故答案为:锥形瓶;
(2)实验室制取氧气,B装置是固液不加热的发生装置,所以所用试剂应该是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反应的方程式为:2H2O22H2O+O2↑;在用橡皮管连接装置B和E中的玻璃导管时,应先把玻璃管口润湿,然后稍稍用力把玻璃管插入胶皮管.用排水法收集气体前,应将集气瓶装满水,盖上玻璃片,不要留有气泡,否则使收集的氧气不纯;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因此还可以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故答案为:2H2O22H2O+O2↑;润湿;水;玻璃片;C;
(3)[实验验证]取一定质量的MnO2,在250℃条件下加热一段时间,冷却后测得MnO2的质量不变,说明不是二氧化锰产生的氧气,故猜想Ⅰ错误;验证氧气的产生还可以用带火星的木条伸进试管内,看是否复燃;
故答案为:Ⅰ;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入试管内;
[拓展延伸]加了高锰酸钾之后,产生氧气速度加快是因为高锰酸钾分解也会产生氧气,同时产生的二氧化锰对氯酸钾的分解起催化作用.
故答案为:高锰酸钾不是催化剂,加了高锰酸钾之后,产生氧气速度加快是因为高锰酸钾分解也会产生氧气,同时产生的二氧化锰对氯酸钾的分解起催化作用;
[实验反思]通过高锰酸钾控制在250℃即可分解,而氯酸钾需要较高的温度,可以提出氯酸钾分解的最佳温度是多少?为什么二者分解的温度不同等;
故答案为:氯酸钾分解的最佳温度是多少?
七.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共1小题)
9.下列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部分操作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
A.检查气密性 B.加热立即收集
C. 收满后移出集气瓶 D.结束时停止加热
【答案】A
【解答】A.检查装置气密性:组装好仪器,把导管的一端放入水中,用手紧握试管,水中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证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故A正确;
B.为了防止收集到的气体不纯,当导管口有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再收集。故B错误;
C.收集满氧气后要先用玻璃片把瓶口盖住,再拿出水面,故C错误;
D.实验结束后要先把导管从水槽中移出,再熄灭酒精灯,故D错误。
故选:A。
八.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共2小题)
10.现有A、B两种质量相等的固体,其中A为纯净的氯酸钾,B是氯酸钾和少量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将A、B分别放入试管中,并在两个酒精灯上同时加热制取氧气。当A、B均完全反应后,如图所示,得到的氧气的质量m与时间t的关系图象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答】解:A、分析图象可知A产生的氧气多,但却是从一开始就有氧气生成是不正确的,应加热一段时间后再有氧气生成,故A错误;
B、分析图象可知AB反应产生的氧气一样多,故B错误;
C、分析图象可知A产生的氧气多,并是在B产生氧气一段时间后生成,故C正确;
D、分析图象可知A反应从一开始就有氧气产生,比B要先得到氧气,故D错误。
故选:C。
11.下列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操作中各量变化关系的是(  )
A.向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
B.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C.用等量等浓度的双氧水分别制取氧气
D.向一定量的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答案】D
【解答】解:A、这是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制氧气的反应,反应一开始就有氧气产生,所以曲线从原点开始画,又因为过氧化氢溶液是一定量的,所以过氧化氢消耗完之后反应停止,出现一条平行于x轴的直线。故A正确;
B、高锰酸钾分解产生了氧气,使固体的总质量减少,当反应停止时,固体的质量不再减少,故B正确;
C、用等质量、等浓度的双氧水分别制取氧气时,产生氧气的质量相同,只是反应时间不一样,故C正确;
D、向一定量的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该反应的催化剂,质量不变。故D错误。
故选:D。
九.电解水实验(共2小题)
12.如图是电解水实验的装置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以增强导电性
B.反应一段时间后,a、b玻璃管中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2:1
C.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在两个玻璃管尖嘴口,打开活塞,a管的气体使燃着的木条燃的更旺,b管的气体被点燃
D.由电解水实验得出结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答案】C
【解答】解:A、由于氢氧化钠在水中能解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在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以增强导电,故A说法正确;
B、由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可知,反应一段时间后,a、b玻璃管中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2:1,故B说法正确;
C、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在两个玻璃管尖嘴口,打开活塞,a管的气体较多是氢气,具有可燃性,气体被点燃,b管的气体较少,是氧气,具有助燃性,使燃着的木条燃的更旺,故C说法错误;
D、电解水实验得出结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故D说法正确。
故选:C。
13.关于电解水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实验证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B.电解水时在正极产生氧气
C.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1
D.水分子是由氢分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答案】B
【解答】解:A、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该实验证明了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电解水时,与正极相连的试管生成的气体是氧气,故选项说法正确;
C、水的化学式为H2O可知氢、氧元素的质量比=2:16=1:8,故选项说法错误;
D、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所以水分子中不能含有氢分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一十.碳的化学性质(共2小题)
14.一定量的木炭和氧化铜固体混合物受热过程中,某变量y随加热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其中纵坐标y表示(  )
A.碳的质量
B.氧化铜的质量
C.二氧化碳的质量
D.固体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
【答案】D
【解答】解:通过分析C+2CuO2Cu+CO2↑可知:
A、氧化铜和碳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碳的质量在反应开始前质量不变,从反应开始时碳质量逐渐减小,故A错误;
B、氧化铜的质量,在反应开始前质量不变,从反应开始时逐渐减小到零,故B错误;
C、二氧化碳的质量,在反应开始前质量为0,从反应开始时从0开始不断增加,然后不变。故C错误;
D、铜元素质量不变,在反应开始前质量不变,从反应开始时固体质量逐渐减小,所以固体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加,然后不变,故D正确。
故选:D。
15.木炭还原氧化铜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木炭、一氧化碳与氧化铜的反应都属于置换反应
B.两个实验的相关反应中,只有碳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
C.两个实验中都可观察到红色固体变黑
D.两个实验的操作中都要防止液体倒吸
【答案】D
【解答】解:A、木炭还原氧化铜时发生的是置换反应,一氧化碳发生的不是置换反应,故选项A错误;
B、两个实验的相关反应中,碳元素、铜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故选项B错误;
C、一氧化碳、木炭还原氧化铜具有相同的现象:黑色变红色,故选项C错误;
D、木炭还原氧化铜时要防止液体倒吸,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也需要防止液体倒吸,选项D正确。
故选:D。
一十一.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共1小题)
16.工业上制取二氧化碳最适宜的方法是(  )
A.煅烧石灰石 B.石灰石与盐酸反应
C.燃烧木炭 D.燃烧煤
【答案】A
【解答】解:
工业生产需要考虑原料是否易得,价格是否便宜,成本是否低廉,是否能大量生产及对环境的影响等。
A、煅烧石灰石符合上述各项要求,所以正确。
B、石灰石与盐酸反应,成本高,所以错误。
C、燃烧木炭的方法收集困难,不利于大量生产,所以错误。
D、燃烧煤成本高、污染大、不利于大量生产,所以错误。
故选:A。
一十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共1小题)
17.下列实验现象只能反映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的是(  )
A.紫色石蕊变红色 B.石灰水变浑浊
C.蜡烛熄灭 D.杠杆左高右低
【答案】D
【解答】解:A、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是由于二氧化碳能与水化合生成了碳酸,反映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故A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是由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了碳酸钙沉淀和水。反映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故B不符合题意;
C、蜡烛熄灭,是由于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既反映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又反映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故C不符合题意;
D、杠杆左高右低,是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只反映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一十三.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共4小题)
18.为探究二氧化碳能否和水反应,用四朵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花完成如图四个实验。实验Ⅰ、Ⅳ中小花变红,实验Ⅱ、Ⅲ中小花不变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Ⅰ、Ⅱ说明醋酸可以使小花变红
B.实验Ⅲ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小花变红
C.实验Ⅱ、Ⅲ、Ⅳ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
D.上述实验说明二氧化碳和醋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答案】D
【解答】解:A、由实验的现象可知,实验Ⅰ、Ⅱ说明醋酸可以使小花变红,说法正确;
B、实验Ⅲ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小花变红,说法正确;
C、实验Ⅱ、Ⅲ、Ⅳ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说法正确;
D、上述实验说明碳酸和醋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和醋酸不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说法不正确。
故选:D。
19.有关CO2的实验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检验CO2是否收集满
B.用向上排气法收集一瓶CO2气体,观察CO2的颜色
C.将CO2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证明CO2溶于水显酸性
D.将呼出气体通入CaCl2溶液中,可以看到有白色沉淀生成
【答案】C
【解答】解:A、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不可以验满,应该放在瓶口。故选项错误;
B、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但是CO2无颜色,无法观察出是否收集满,故选项错误;
C、CO2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故选项正确;
D、CO2气体通入CaCl2溶液中,不会看到有白色沉淀,因为它们不反应。故选项错误。
故选:C。
20.如图,集气瓶中充满二氧化碳,大烧杯中燃着2支高低不等的蜡烛,实验时打开止水夹,移开玻璃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将观察到高的蜡烛先熄灭
B.不移开玻璃片,实验现象更明显
C.蜡烛会熄灭,是因为二氧化碳降低了蜡烛的着火点
D.去掉烧杯中的1支蜡烛,也能得出同样的实验结论
【答案】D
【解答】解:A.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将观察到低的蜡烛先熄灭,故A错误;
B.如果不将玻璃片拿下,集气瓶中的二氧化碳形不成压强差,不会流下进入烧杯内,蜡烛不会熄灭,故B错误;
C.蜡烛会熄灭,是因为二氧化碳覆盖在蜡烛表面,隔绝了空气,故C错误;
D.由题干所给装置可知,二氧化碳从高处流到烧杯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蜡烛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故D正确。
故选:D。
21.碳和部分碳的化合物间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1)写出一氧化碳的一种用途 作燃料 。
(2)写出X转化成CO的化学方程式 CO2+C2CO 。
(3)X与一氧化碳的组成元素相同但是化学性质却不相同的原因是 分子的构成不同 。
(4)写出图中一个有二氧化碳生成的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H2CO3=CO2↑+H2O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由物质间的转化可知,X为碳的化合物,由H2CO3与X可相互转换,可推断X为二氧化碳;
(1)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可用作燃料;
(2)二氧化碳在高温条件下与碳反应生成了一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O2+C2CO;
(3)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的组成元素相同但是化学性质却不相同的原因是分子的构成不同。
(4)碳酸分解生成了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H2CO3=CO2↑+H2O。
故答案为:(1)作燃料;
(2)CO2+C2CO;
(3)分子的构成不同。
(4)H2CO3=CO2↑+H2O。
一十四.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共1小题)
22.如图所示进行有关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实验,不正确的说法是(  )
A.甲、乙两处的现象分别是:黑色粉末减少,黑色粉末逐渐变红
B.甲处发生的反应是典型的吸热反应
C.丙处试管可防止液体倒吸
D.该装置的不足之处是未进行尾气处理
【答案】D
【解答】解:A、在甲处,在高温条件下碳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一氧化碳,在乙处在加热的条件下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和铜,所以,甲、乙两处的现象分别是:黑色粉末减少,黑色粉末逐渐变红,故A正确;
B、在甲处,在高温条件下碳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一氧化碳,是典型的吸热反应,B正确;
C、由装置的特点可知,丙处试管可防止液体倒吸,故C正确;
D、由装置的特点可知,丁装置可以收集未反应的一氧化碳,不需要尾气处理。故D错误。
故选:D。
一十五.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共1小题)
23.下列各图中和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则其中表示化合物的是(  )
A. B.
C. D.
【答案】A
【解答】解:A、图A属于纯净物中的化合物,故A正确;
B、图B属于单质和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故B错;
C、图C属于纯净物中的单质,故C错;
D、图D属于纯净物中的单质,故D错。
故选:A。
一十六.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共2小题)
24.我国已启动“嫦娥工程”探月计划,拟于2007年前发射绕月飞行的探测卫星﹣﹣“嫦娥一号”。人类探月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勘察、获取地球上蕴藏量很小而月球上却极为丰富的核聚变燃料﹣﹣“C﹣13”是指原子核内含有6个质子、7个中子的碳原子,则“He﹣3”所指的氦原子核内(  )
A.含有3个质子,没有中子
B.含有2个质子,1个中子
C.含有1个质子,2个中子
D.含有3个中子,没有质子
【答案】B
【解答】解:由题中信息“13C是指原子核内含有6个质子、7个中子的碳原子”可类比推知3He中的数据3是指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氦原子的质子数是2,所以中子数是1。
故选:B。
25.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一切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②原子在不停地运动
③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④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⑤原子中不存在电荷.因而原子不带电.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A
【解答】解:有的原子核中没有中子,例如氢原子中没有中子所以①说法错误;原子和分子都时刻在不断运动,所以②说法正确;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所以说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所以③说法正确;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所以④说法正确;原子核中的质子带正电荷,核外电子带负电荷,所以⑤说法错误。
故选:A。
一十七.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共1小题)
(多选)26.等电子体具有相同的电子数目和原子数目,下列各组物质不属于等电子体的是(  )
A.NH3和H2O2 B.CH4和NH4+ C.CO和N2 D.Na+和NH4+
【答案】AD
【解答】解:A、NH3中含有10个质子和10个电子;H2O2中含有18个质子和18个电子,都含有4个原子;所以原子数目虽然相同但是电子数目不同,故A不属于等电子体,故A正确;
B、CH4中含有10个质子和10个电子;NH4+中含有11个质子和10个电子,都含有5个原子。所以具有相同的电子数目和原子数目属于等电子体,故B错;
C、CO中含有14个质子和14个电子;N2中含有14个质子和14个电子,都具有2个原子,所以具有相同的电子数目和原子数目,属于等电子体,故C错;
D、Na+中含有11个质子和10个电子,含有1个原子;NH4+中含有11个质子和10个电子,含有5个原子,所以虽然电子数目相同但是原子数目不同,不属于等电子体,故D正确;
故选:AD。
一十八.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共1小题)
27.下列微观粒子结构示意图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②的元素在周期表的第二周期
B.③④的元素化学性质相似
C.③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
D.①②④都具有相对稳定结构
【答案】D
【解答】解:A、由粒子结构示意图可知,②的元素原子的核外有3个电子层,在周期表的第三周期,故A叙述不正确。
B、③的最外层电子数是2,小于4,在反应中易失去;④的最外层也是第一层,有2个电子,达到了稳定结构,化学性质稳定,所以③④元素化学性质不相似。故B叙述不正确。
C、③的最外层电子数是2,小于4,在化学反应中失去电子,故C叙述不正确。
D、①②的最外层电子数8,④的最外层也是第一层,有2个电子,都具有相对稳定结构,故D叙述正确。
故选:D。
一十九.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共1小题)
28.下列关于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A.浓氨水挥发﹣﹣氨分子不断运动
B.温度计内汞柱液面上升﹣﹣汞原子体积变大
C.氢气燃烧生成水﹣﹣分子种类改变
D.干冰升华﹣﹣二氧化碳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答案】B
【解答】解:A、浓氨水挥发,是因为氨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故选项解释正确。
B、温度计内汞柱液面上升,是因为原子间有间隔,温度升高,原子间隔变大,汞原子体积不变,故选项解释错误。
C、氢气燃烧生成水,是氢分子和氧分子变化成了水分子,分子种类改变,故选项解释正确。
D、干冰升华,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二氧化碳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B。
二十.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共1小题)
29.图Ⅰ是小娅按课本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在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于是小明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Ⅱ。
【实验操作】
a.向B、C、E三支试管分别加入5mL的蒸馏水,各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
b.在A、D试管中分别加入2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实验图Ⅱ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几分钟。
【分析讨论】:
(1)E试管放有酚酞溶液的目的是 进行对比 ;
(2)进行操作b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B试管中的酚酞溶液慢慢变红色,C试管中的酚酞溶液很快变红色 ;
(3)由此可以得到的有关分子的性质是① 分子是客观存在,并总在不断运动的 ;②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 ;
(4)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 能尽量防止氨气逸出,更能体验化学变化的过程;能够说明分子运动的快慢等 。
(5)小婷认为还需加对比试验排除是水是否参加反应的干扰,你认为小婷的说法 错误 (填正确或错误)理由是 E试管中现象能说明水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已经有对比实验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酚酞试液本身为无色,而当遇碱液时变红,单独放只盛有酚酞试液的试管,是想说明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起到一个对比的作用,故答案为:进行对比;
(2)A试管为常温,D试管为高温,温度不一样,分子的运动速度就不一样,故答案为:B试管中的酚酞溶液慢慢变红色,C试管中的酚酞溶液很快变红色。
(3)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得出本题答案为:①分子是客观存在,并总在不断运动的,②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
(4)改进前能闻到刺激性气味,是因为装置气密性不好,且同一温度下不能说明影响分子的运动快慢的因素,而改进后的装置则解决了这个问题,所以本题的答案为:能尽量防止氨气逸出,更能体验化学变化的过程;能够说明分子运动的快慢等。
(5)E试管中现象能说明水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已经有对比实验。
故答案为:(1)进行对比;(2)B试管中的酚酞溶液慢慢变红色,C试管中的酚酞溶液很快变红色。(3)①分子是客观存在,并总在不断运动的;②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4)能尽量防止氨气逸出,更能体验化学变化的过程;能够说明分子运动的快慢等;(5)错误;E试管中现象能说明水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已经有对比实验。
二十一.元素的概念(共2小题)
30.豆类、动物肝脏中含有丰富的铁和锌,这里的“铁”、“锌”是指(  )
A.原子 B.分子 C.元素 D.单质
【答案】C
【解答】解:豆类、动物肝脏中含有丰富的“铁和锌”,主要是以无机盐的形式存在,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铁和锌”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
故选:C。
31.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  )
A.中子数不同 B.质子数不同
C.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D.核外电子数不同
【答案】B
【解答】解: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不同种元素之间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各选项中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故选:B。
二十二.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共1小题)
32.图中①、②为氧元素、铝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示意图,A、B、C、D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1)氧元素属于 非金属 元素(填“金属”或“非金属”);铝元素的质子数是 13 。
(2)C粒子属于 阴离子 (填“原子”、“阴离子”或“阳离子”);若D为原子,则x= 8 。
(3)A、B、C、D中属于同种元素的是 BC (填序号)。
(4)A粒子的化学性质与B、C、D中哪一种粒子的化学性质相似 B (填序号)。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氧元素的原子结构核外最外层电子为6,易得到电子形成稳定结构,属于非金属元素;根据铝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示意图可知,铝元素的质子数是13。
(2)C粒子性质的判定,从核内质子数是17,而核外电子数为2+8+8=18,可以看出外面电子多,所以应该为阴离子。而对于D原子,由于是核外电子数等于核内质子数,所以X=18﹣(2+8)=8。
(3)属于同种元素的微粒,根据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原子的总称可知道,只要是单原子或者离子,核内质子数相同就属于同一元素的微粒,图中B、C质子数都是16,所以它们二者属于同一元素的微粒。故答案为BC。
(4)根据元素的化学性质取决于最外层电子数,A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B中硫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也为6,所以二者的化学性质相似。故填:B。
故本题答案为:(1)非金属;13;(2)阴离子;8;(3)BC;(4)B。
二十三.化合价与离子表示方法上的异同点(共1小题)
33.次氯酸(HClO)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HClO中氯元素的化合价表示正确的是(  )
A. B.Cl﹣ C. D.Cl+
【答案】C
【解答】设氯元素化合价为X则:+1+X+(﹣2)=0,解得X=+1,所以表示为:。
故选:C。
二十四.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共1小题)
34.螃蟹作为美食已进入千家万户,蟹肉中的砷(As)元素以有机砷(C5H11AsO2)的形式少量存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C5H11AsO2由五种元素组成
B.C5H11AsO2中有一个氧分子
C.一个C5H11AsO2分子由19个原子构成
D.C5H11AsO2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5:11
【答案】C
【解答】解:
A、C5H11AsO2由碳氢砷氧四种而非五种元素组成。A错误;
B、C5H11AsO2中有C5H11AsO2分子而没有氧分子。B错误;
C、一个C5H11AsO2分子中有5+11+1+2=19个原子构成。C正确;
D、C5H11AsO2中5:11是碳、氢元素原子个数比,而非质量比。D错误;
故选:C。
二十五.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共1小题)
35.2017年5月18日,中国在南海成功试采可燃冰,它将推动世界能源利用格局的改变.可燃冰是在高压低温环境条件下,水分子笼中装有甲烷分子而成的“冰块”,可直接点燃.已知某种可燃冰的化学式为:CH4 8H2O.请回答:
(1)这种可燃冰中含有 3 种元素;原子个数比:C:H:O= 1:20:8 ;
(2)这种可燃冰中甲烷的质量分数为 10 %;936g(约1升)该可燃冰常温下可释放出 130 升甲烷(常温下甲烷密度为0.72g/L).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由CH4 8H2O可知含有三种元素;C:H:O=1:20:8.
(2)可燃冰中甲烷的质量分数为:=10%;936g(约1升)该可燃冰常温下可释放出甲烷的质量为:936g×10%=93.6g,体积为:=130升.
故答案为:(1)3;1:20:8;(2)10;130.
二十六.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共1小题)
36.下列化学符号中的数字表示的意义不正确的是(  )
A.NO2:“2”表示一个二氧化氮分子含有两个氧原子
B.2Na:“2”表示两个钠元素
C.:“+2”表示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D.2OH﹣:“2”表示两个氢氧根离子
【答案】B
【解答】解:A、根据标在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个数;因此NO2中“2”表示每个二氧化氮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故A说法正确;
B、根据标在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个数,因此2Na中“2”表示钠原子的个数是2,元素不能论个,故B说法错误;
C、根据标在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物质中元素的化合价,故中的2表示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故C说法正确;
D、根据标在原子团前面的系数表示原子团的个数,故2OH﹣中2表示两个氢氧根,故D说法正确。
故选:B。
二十七.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共4小题)
37.海洋是重要的资源,利用海水可以得到许多产品。①海水“晒盐”;②海水“制碱”;③海水“淡化”;④从海水中提取镁。其中主要利用化学变化的是(  )
A.全部 B.①②④ C.只有② D.只有②④
【答案】D
【解答】解:①海水“晒盐”只是水分蒸发,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②海水“制碱”需要通过复杂的化学变化,制取纯碱,属于化学变化;③海水淡化是将海水中杂质除掉的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④从海水中提取镁,需要用熟石灰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再用盐酸与氢氧化镁反应生成氯化镁,再将氯化镁通电分解,制取镁,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D。
38.某固体物质受热后变为气态,这种变化属于(  )
A.一定是物理变化
B.一定是化学变化
C.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
D.既不是物理变化,也不是化学变化
【答案】C
【解答】解:A、固体物质受热变为气体,这种变化不一定是物理变化,例如碳酸氢铵受热分解能生成二氧化碳、氨气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B、固体物质受热变为气体,这种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冰受热变成水蒸气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固体物质受热变为气体,这种变化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例如碳酸氢铵受热分解属于化学变化,冰受热变成水蒸气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正确;
D、固体物质受热变为气体,至少属于化学变化或物理变化中的一种。故选项错误。
故选:C。
39.“中国诗词大会”节目注入一股文化清流。下列诗句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
A.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B.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C.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D.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答案】B
【解答】解:A、炉火照天地中,燃料燃烧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B、风雨、花落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C、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过程中有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D、江枫渔火过程中,燃料燃烧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B。
40.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工业上从空气中分离出氧气属于化学变化
B.用石灰浆刷墙壁,干燥后墙面变硬发生了化学变化
C.石油分馏后得到汽油、煤油、柴油等属于化学变化
D.干冰升华是化学变化
【答案】B
【解答】解:A、工业上从空气中分离出氧气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说法错误。
B、用石灰浆刷墙壁,干燥后墙面变硬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说法正确。
C、石油分馏后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说法错误。
D、干冰升华的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说法错误。
故选:B。
二十八.氧化反应(共1小题)
41.化学概念间有包含、并列、交叉等不同关系。下列选项符合如图所示关系的是(  )
A B C D
X 化合反应 纯净物 物理变化 化学反应
Y 氧化反应 混合物 化学变化 化合反应
A.A B.B C.C D.D
【答案】A
【解答】解:A、化合反应是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化学反应,氧化反应是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因此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是交叉关系,故选项正确;
B、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它们是并列关系,故选项错误;
C、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它们是并列关系,故选项错误;
D、化学反应和化合反应是包含关系,故选项错误;
故选:A。
二十九.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共3小题)
42.化学反应前后,下列各项中,肯定没有变化的是(  )
①原子数目 ②原子的种类 ③分子数目 ④分子的种类 ⑤元素的种类 ⑥物质的总质量 ⑦物质的种类
A.①②⑤⑥ B.①②③⑤ C.①②⑤⑦ D.③④⑥⑦
【答案】A
【解答】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再根据其意义:元素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种类在反应前后不变。由此可知:
A、①②⑤⑥在化学反应前后没有变化,故A符合题意;
B、分子数目在化学反应前后可能有变化,故B错误;
C、物质的种类在化学反应前后肯定发生变化,故C错误;
D、分子的种类、物质的种类在化学反应前后肯定发生变化,故D错误。
故选:A。
43.一定条件下,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密闭容器中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丁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分解反应
C.该反应中乙、丙的质量比为3:17
D.该反应中甲、丙的质量比为7:10
【答案】C
【解答】解:由四种物质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可知,反应前后甲的质量分数减少了70%﹣42%=28%,故甲是反应物;同理可以通过图示确定乙的质量分数减少了14%﹣8%=6%,故乙是反应物;丙的质量分数增加了40%﹣6%=34%,丙是生成物;丁的质量分数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
A、丁的质量分数不变,可能没有参加反应,也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故选项说法错误;
B、该反应的反应物为甲和乙,生成物是丙,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C、该反应中乙、丙的质量比为6%:34%=3:17,故选项说法正确;
D、该反应中甲、丙的质量比为28%:34%=14:17,故D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44.某物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8.8g二氧化碳和5.4g水,则关于这种物质的组成描述正确的是(  )
A.该物质只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
B.该物质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1
C.该物质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D.该物质的分子中碳原子和氢原子的个数比为1:2
【答案】C
【解答】解:A、这种物质中一定有碳元素和氢元素,氧元素可能有也可能没有,故选项错误;
B、该物质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8.8g×):(5.4g×)=4:1,选项错误;
C、该物质中一定有碳元素和氢元素,氧元素可能有也可能没有。故选项正确;
D、该物质的分子中碳原子和氢原子的个数比=:=1:3,故选项错误;
故选:C。
三十.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共1小题)
45.化学方程式aC2H2+bO2cH2O+dCO2配平后a、b、c、d之和为(  )
A.15 B.14 C.13 D.10
【答案】C
【解答】解:首先配平化学方程式:2C2H2+5O22H2O+4CO2,再把各系数的和加起来:2+5+2+4=13,因此A、B、D选项都错误。
故选:C。
三十一.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共9小题)
46.已知A+3B=2C+3D中,已知2.3g A跟4.8g 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4.4g C.又知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则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A.23 B.46 C.92 D.96
【答案】B
【解答】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得,生成的D的质量为2.3g+4.8g﹣4.4g=2.7g
设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x
A+3B=2C+3D
x 54
2.3g 2.7g

x=46
故选:B。
47.将8.1g含杂质的铁粉(杂质不与酸反应,不溶于水)加入50g稀硫酸中,恰好完全反应,过滤后,所得滤液质量为55.4g.则样品中铁的质量是(  )g.
A.2.8 B.5.4
C.5.6 D.缺少数据,无法确定
【答案】C
【解答】解:设参加反应铁的质量为x
Fe+H2SO4═FeSO4+H2↑ 溶液质量增加
56 2 56﹣2=54
x 55.4g﹣50g=5.4g
解得:x=5.6g
由以上计算可知,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48.煅烧石灰石可制得氧化钙(假设石灰石中的杂质不参与反应,且不含钙、碳元素).测得煅烧后剩余固体中钙元素与碳元素的质量比为20:3.则已分解的碳酸钙占原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
A.40% B.60% C.30% D.50%
【答案】D
【解答】解:由于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了氧化钙和二氧化碳,随着碳酸钙的分解放出了二氧化碳,碳元素的含量逐渐减少直到为零。由题意可知,碳酸钙中钙元素与碳元素的质量比为40:12=20:6,剩余固体中钙元素与碳元素的质量比为20:3,则已分解的碳酸钙占原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50%,所以,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49.实验室加热氯酸钾(KClO3)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28.0g制取氧气,完全反应后剩余固体质量为18.4g,请计算:
(1)生成氧气的质量。
(2)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得,生成的氧气的质量为28.0g﹣18.4g=9.6g
设氯酸钾的质量为x
2KClO32KCl+3O2↑
245 96
x 9.6g

x=24.5g
答:
(1)生成氧气的质量为9.6g。
(2)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为24.5g。
50.称取NaCl和BaCl2的固体混合物32.5g,加入100g蒸馏水,完全溶解后向该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质量分数为10%的Na2SO4溶液,反应生成BaSO4沉淀的质量与所加入的Na2SO4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试回答下列问题:(提示:BaCl2+Na2SO4═BaSO4↓+2NaCl)
(1)完全反应后生成BaSO4沉淀  23.3 g。
(2)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Na2SO4溶液的质量是  142 g。
(3)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精确到0.1%)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
(1)由图示可知,生成沉淀的最大量为23.3g,所以完全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的质量为23.3g,
故答案为:23.3;
(2)设BaCl2的质量为x,反应生成的NaCl的质量为y;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Na2SO4的质量为z
BaCl2+Na2SO4═BaSO4↓+2NaCl
208 142 233 117
x z 23.3g y
x=20.8g
y=11.7g
z=14.2g
(2)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Na2SO4溶液的质量是=142g
(3)恰好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00%=9.3%;
答案:
(1)23.3
(2)142
(3)9.3%;
51.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其他成分不与水也不与盐酸反应)。为了测定鸡蛋壳碳酸钙的含量,进行如下实验(盐酸足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
(2)计算鸡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5g+160g﹣176.2g=8.8g。
(2)设该鸡蛋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25gx 8.8g

x=80%
答:(1)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为8.8g。
(2)鸡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80%。
52.马英同学取某地石灰石样品12g进行测定实验,现将100g稀盐酸分五次加入石灰石样品中(杂质不溶于水也不参与反应),充分反应后测得生成气体的总质量如表所示: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 20 20 20 20 20
生成气体的总质量/g 1.1 2.2 m 4.4 4.4
试求:
(1)m的值为 3.3 g。
(2)12g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等于 10 g。
(3)反应完全后最终溶液中氯化钙的质量分数? 10.5% 。(写出计算过程,计算结果精确至0.1)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根据记录数据可发现,20g的盐酸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是1.1g,第4次实验中加入盐酸生成的二氧化碳是4.4g,说明了第三次实验中盐酸完全反应,可推出m的值为3.3g;
(2)设石灰石中CaCO3的质量为x,生成的氯化钙的质量为y。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111 44
x y 4.4g
解得:x=10g y=11.1g
(3)完全反应后最终溶液中氯化钙的质量分数是:≈10.5%
故答案为:(1)3.3;(2)10;(3)10.5%。
53.某补钙剂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欲测定该补钙剂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某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操作(假设其它成分可溶于水但不参与反应)。
(1)该实验中,装置的气密性对测定结果  无 (填“有”或“无”)影响。
(2)计算该补钙剂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由于是让生成的二氧化碳跑掉,借助质量变化求算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该实验中,装置的气密性对测定结果 没有影响。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二氧化碳的质量为:370g﹣363.4g=6.6g
设该补钙剂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20gx 6.6g

x=75%
答:(1)该实验中,装置的气密性对测定结果无影响。
(2)该补钙剂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75%。
54.某化学兴趣小组取部分变质的Ca(OH)2(含杂质CaCO3)样品4.0g投入200.0g水中,充分搅拌,通入足量CO2,溶液质量与反应的CO2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则:
(1)Ca(OH)2全部转化为CaCO3时消耗的CO2质量为 2.2 g;
(2)4.0g样品中杂质CaCO3的质量为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3)通入m3gCO2时,溶液中生成物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4.1% (精确到0.1%).若所取样品中的Ca(OH)2没有完全溶于水,对最后的计算结果 没有 (填“有”、“没有”)影响.原因是 未溶解的氢氧化钙也能与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钙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由图示可知Ca(OH)2和CO2反应全部转化为CaCO3时消耗的CO2质量是2.2g.
(2)设4.0g样品中Ca(OH)2质量为x,生成碳酸钙的质量为y,
CO2+Ca(OH)2═CaCO3↓+H2O
44 74 100
2.2g x y
x=3.7g
y=5g
4.0g样品中杂质CaCO3的质量为:4.0g﹣3.7g=0.3g;
(3)设碳酸钙全部溶解时消耗二氧化碳的质量为m,生成碳酸氢钙的质量为n,
CaCO3+H2O+CO2=Ca(HCO3)2
100 44 162
5.3g m n
m=2.332g
n=8.586g
通入m3gCO2时,溶液中生成物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1%;
若所取样品中的Ca(OH)2没有完全溶于水,未溶解的氢氧化钙也能与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钙,故对最后的计算结果没有影响.
答案:(1)2.2;
(2)4.0g样品中杂质CaCO3的质量为0.3g;
(3)4.1%;
没有;未溶解的氢氧化钙也能与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钙.
三十二.燃烧与燃烧的条件(共1小题)
55.为探究物质的燃烧条件,某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现象①③说明物质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B.现象②③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C.现象①②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的着火点低
D.现象②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
【答案】C
【解答】解:A、现象①③不同是因为铜片上的白磷满足了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是因为不与氧气接触,故A错误;
B、现象③是因为不与氧气接触,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现象②是因为没有达到着火点,不能说明需要氧气,故B错误;
C、温水是80℃,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说明它的燃烧所需温度不高于80℃,而红磷不能燃烧则说明红磷的着火点高于80℃,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的着火点低,故C正确;
D、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是没有达到着火点,不一定就是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故D错误。
故选:C。
三十三.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共1小题)
56.由燃烧的条件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外界条件足够,所有物质都能燃烧
B.燃烧一定会引起爆炸
C.水能灭火主要是因为水蒸发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用玻璃杯罩住点燃的蜡烛,火焰熄灭是因为隔绝了空气
【答案】D
【解答】解:A、只有可燃物在具备了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了着火点才能燃烧。故A错误;
B、燃烧不一定会引起爆炸,故B错误;
C、水能灭火主要是因为水蒸发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火点属于物质的属性,一般不能改变,故C错误;
D、用玻璃杯罩住点燃的蜡烛,火焰熄灭是因为隔绝了空气,故D正确。
故选:D。
期末复习(易错56题33个考点)
一.称量器-托盘天平(共1小题)
1.某同学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物质时,把固体物质放在右盘,砝码放在左盘,称得固体物质的质量为10.8g(1克以下用游码),如果按正确的方法称量,这位同学所称固体的实际质量是(  )
A.9.2g B.9.8g C.10.8g D.10.2g
【答案】A
【解答】解:由左盘的质量=右盘的质量+游码的质量可知:砝码质量=物体质量+游码的质量,所以物码反放时物体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即:物体质量=10.0 g﹣0.8 g=9.2 g。
故选:A。
二.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共1小题)
2.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按质量计算,空气 中含有氮气约78%,氧气约21%
B.空气中各种成分的含量是相对稳定的
C.空气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天然资源
D.PM2.5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之一
【答案】A
【解答】解:A、按体积计算,空气 中含有氮气约78%,氧气约21%,故A说法错误;
B、空气中各种成分的含量是相对稳定的,故B说法正确;
C、空气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天然资源你具有广泛的应用,故C说法正确;
D、PM2.5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之一,故D说法正确。
故选:A。
三.空气组成的测定(共2小题)
3.暖宝宝贴(主要成分为铁粉、木炭、食盐)的热量来源于铁粉的氧化。小涛同学设计使用暖宝宝贴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开始前的装置如图所示,实验后从量筒中流入玻璃瓶(容积为250mL)中的水的体积为45mL(铁粉生锈消耗的水忽略不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如果装置漏气,会使测量结果偏小
B.本实验数据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9.6%
C.若装置气密性良好,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偏低,可能是暖宝宝贴的使用数量不足
D.不必等温度计的读数恢复至实验前的温度后就能记录量筒内剩余水的体积
【答案】D
【解答】解:A.若装置漏气,实验后玻璃瓶中的压强偏大,流入玻璃瓶中的水的体积偏小,会使测量结果偏小,故A正确;
B.本次实验数据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100%≈19.6%,故B正确;
C.若装置气密性良好,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偏低,可能是暖宝宝贴的使用数量不足,故C正确;
D.需等温度计读数恢复至实验前的温度才可以记录量筒内剩余水的体积,因为该反应放热,会使气体体积膨胀,不等气体冷却就记录数据,测得的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偏小,从而导致实验结果偏小,故D错误。
故选:D。
4.图1所示装置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图2是用该装置测得实验过程中集气瓶内气压与时间关系图(该装置气密性良好,p0是集气瓶内初始气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红磷的多少对实验结果无影响
B.集气瓶中气压瞬间变大是O2迅速消耗造成的
C.c点时反应刚好停止
D.b、c、d点时集气瓶中所含物质相同
【答案】D
【解答】解:A.在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中,红磷要过量,故A错误;
B.集气瓶中气压瞬间变大是红磷燃烧放热造成的,故B错误;
C.a点温度最高,由此可知,在a点时反应刚好停止,故C错误;
D.在a点反应已经结束了,b、c、d点时集气瓶中所含物质相同,故D正确。
故选:D。
四.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共1小题)
5.2018年清明前夕,我省多地空气质量达到严重污染级别。下列物质不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  )
A.氮气 B.二氧化氮 C.二氧化硫 D.PM2.5
【答案】A
【解答】解:氮气是空气中的主要成分,不是空气的污染物,二氧化氮、二氧化硫、PM2.5,都属于空气污染物。
故选:A。
五.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共1小题)
6.加热氯酸钾和高锰酸钾混合物片刻,试管里最多可能含有几种固体物质(  )
A.五种 B.四种 C.三种 D.二种
【答案】A
【解答】解:根据高锰酸钾和氯酸钾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2KMnO4K2MnO4+MnO2+2O2↑、2KClO32KCl+3O2↑可知反应物中有三种固体物质,算上未分解的部分高锰酸钾和氯酸钾固体,因此最多可能含有五种固体物质。故选:A。
六.氧气的制取装置(共2小题)
7.实验室制取氧气,提供了下列药品和常用装置,请按要求回答有关问题:
药品:①过氧化氢溶液 ②氯酸钾 ③二氧化锰
装置:
(1)装置中仪器a的名称为 试管 。
(2)若小明选择装置A和C来制取氧气,则他选择的药品应为 ②③ (填序号);若用装置D收集氧气,则验满的操作方法为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到 集气瓶口 ,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3)某气体X可用D装置收集,若改用E装置收集,则气体X应从 b 口进(填“b”或“c”)。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可知:a试管;
(2)装置A是用加热固体的方法制取气体,C是排水法收集气体,试管口无棉花,说明是用加热氯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若用装置D收集氧气,则验满的操作方法为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口,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3)D装置是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说明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大,若改用E装置收集二氧化碳,则气体应从b进入,因为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
答案:
(1)试管;
(2)②③;集气瓶口;
(3)b
8.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根据实验室提供的仪器和药品,在老师的指导下从图中选择装置进行了氧气的制备实验.
(1)写出仪器a的名称: 锥形瓶 .
(2)甲同学从上图中选择B、E装置的组合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22H2O+O2↑ .在用胶皮管连接装置B和E中的玻璃导管时,应先把玻璃管口 润湿 ,然后稍稍用力把玻璃管插入胶皮管.收集气体前,应将集气瓶装满 水 并盖上 玻璃片 .收集氧气还可选用的装置是 C .
(3)乙同学称取一定质量的KMnO4固体放入大试管中,将温度控制在250℃加热制取O2.实验结束时,乙同学发现用排水法收集到的O2大于理论产量.针对这一现象,同学们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猜想】
猜想Ⅰ:反应生成的MnO2分解放出O2;
猜想Ⅱ:反应生成的K2MnO4分解放出O2;
猜想Ⅲ:反应生成的K2MnO4和MnO2分解放出O2.
【实验验证】同学们分成两组,分别进行下列实验:第一组同学取一定质量的MnO2,在250℃条件下加热一段时间,冷却后测得MnO2的质量不变,则猜测 Ⅰ 错误;第二组同学取K2MnO4在250℃条件下加热,没有用测定质量的方法得出了猜想Ⅱ正确的结论.该组同学选择的实验方法是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入试管内 .
【拓展延伸】实验发现,KClO3固体加热制取O2的反应速率很慢,但如果将KMnO4固体与KClO3固体混合加热,则KClO3的分解速率大大加快,请说明KMnO4在KClO3的分解反应中是否作催化剂,为什么? 高锰酸钾不是催化剂,加了高锰酸钾之后,产生氧气速度加快是因为高锰酸钾分解也会产生氧气,同时产生的二氧化锰对氯酸钾的分解起催化作用 .
【实验反思】通过以上实验探究,你对“实验制取氧气”还想探究的问题是 氯酸钾分解的最佳温度是多少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图中仪器a是锥形瓶.故答案为:锥形瓶;
(2)实验室制取氧气,B装置是固液不加热的发生装置,所以所用试剂应该是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反应的方程式为:2H2O22H2O+O2↑;在用橡皮管连接装置B和E中的玻璃导管时,应先把玻璃管口润湿,然后稍稍用力把玻璃管插入胶皮管.用排水法收集气体前,应将集气瓶装满水,盖上玻璃片,不要留有气泡,否则使收集的氧气不纯;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因此还可以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故答案为:2H2O22H2O+O2↑;润湿;水;玻璃片;C;
(3)[实验验证]取一定质量的MnO2,在250℃条件下加热一段时间,冷却后测得MnO2的质量不变,说明不是二氧化锰产生的氧气,故猜想Ⅰ错误;验证氧气的产生还可以用带火星的木条伸进试管内,看是否复燃;
故答案为:Ⅰ;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入试管内;
[拓展延伸]加了高锰酸钾之后,产生氧气速度加快是因为高锰酸钾分解也会产生氧气,同时产生的二氧化锰对氯酸钾的分解起催化作用.
故答案为:高锰酸钾不是催化剂,加了高锰酸钾之后,产生氧气速度加快是因为高锰酸钾分解也会产生氧气,同时产生的二氧化锰对氯酸钾的分解起催化作用;
[实验反思]通过高锰酸钾控制在250℃即可分解,而氯酸钾需要较高的温度,可以提出氯酸钾分解的最佳温度是多少?为什么二者分解的温度不同等;
故答案为:氯酸钾分解的最佳温度是多少?
七.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共1小题)
9.下列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部分操作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
A.检查气密性 B.加热立即收集
C. 收满后移出集气瓶 D.结束时停止加热
【答案】A
【解答】A.检查装置气密性:组装好仪器,把导管的一端放入水中,用手紧握试管,水中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证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故A正确;
B.为了防止收集到的气体不纯,当导管口有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再收集。故B错误;
C.收集满氧气后要先用玻璃片把瓶口盖住,再拿出水面,故C错误;
D.实验结束后要先把导管从水槽中移出,再熄灭酒精灯,故D错误。
故选:A。
八.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共2小题)
10.现有A、B两种质量相等的固体,其中A为纯净的氯酸钾,B是氯酸钾和少量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将A、B分别放入试管中,并在两个酒精灯上同时加热制取氧气。当A、B均完全反应后,如图所示,得到的氧气的质量m与时间t的关系图象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答】解:A、分析图象可知A产生的氧气多,但却是从一开始就有氧气生成是不正确的,应加热一段时间后再有氧气生成,故A错误;
B、分析图象可知AB反应产生的氧气一样多,故B错误;
C、分析图象可知A产生的氧气多,并是在B产生氧气一段时间后生成,故C正确;
D、分析图象可知A反应从一开始就有氧气产生,比B要先得到氧气,故D错误。
故选:C。
11.下列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操作中各量变化关系的是(  )
A.向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
B.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C.用等量等浓度的双氧水分别制取氧气
D.向一定量的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答案】D
【解答】解:A、这是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制氧气的反应,反应一开始就有氧气产生,所以曲线从原点开始画,又因为过氧化氢溶液是一定量的,所以过氧化氢消耗完之后反应停止,出现一条平行于x轴的直线。故A正确;
B、高锰酸钾分解产生了氧气,使固体的总质量减少,当反应停止时,固体的质量不再减少,故B正确;
C、用等质量、等浓度的双氧水分别制取氧气时,产生氧气的质量相同,只是反应时间不一样,故C正确;
D、向一定量的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该反应的催化剂,质量不变。故D错误。
故选:D。
九.电解水实验(共2小题)
12.如图是电解水实验的装置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以增强导电性
B.反应一段时间后,a、b玻璃管中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2:1
C.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在两个玻璃管尖嘴口,打开活塞,a管的气体使燃着的木条燃的更旺,b管的气体被点燃
D.由电解水实验得出结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答案】C
【解答】解:A、由于氢氧化钠在水中能解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在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以增强导电,故A说法正确;
B、由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可知,反应一段时间后,a、b玻璃管中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2:1,故B说法正确;
C、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在两个玻璃管尖嘴口,打开活塞,a管的气体较多是氢气,具有可燃性,气体被点燃,b管的气体较少,是氧气,具有助燃性,使燃着的木条燃的更旺,故C说法错误;
D、电解水实验得出结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故D说法正确。
故选:C。
13.关于电解水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实验证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B.电解水时在正极产生氧气
C.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1
D.水分子是由氢分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答案】B
【解答】解:A、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该实验证明了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电解水时,与正极相连的试管生成的气体是氧气,故选项说法正确;
C、水的化学式为H2O可知氢、氧元素的质量比=2:16=1:8,故选项说法错误;
D、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所以水分子中不能含有氢分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一十.碳的化学性质(共2小题)
14.一定量的木炭和氧化铜固体混合物受热过程中,某变量y随加热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其中纵坐标y表示(  )
A.碳的质量
B.氧化铜的质量
C.二氧化碳的质量
D.固体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
【答案】D
【解答】解:通过分析C+2CuO2Cu+CO2↑可知:
A、氧化铜和碳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碳的质量在反应开始前质量不变,从反应开始时碳质量逐渐减小,故A错误;
B、氧化铜的质量,在反应开始前质量不变,从反应开始时逐渐减小到零,故B错误;
C、二氧化碳的质量,在反应开始前质量为0,从反应开始时从0开始不断增加,然后不变。故C错误;
D、铜元素质量不变,在反应开始前质量不变,从反应开始时固体质量逐渐减小,所以固体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加,然后不变,故D正确。
故选:D。
15.木炭还原氧化铜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木炭、一氧化碳与氧化铜的反应都属于置换反应
B.两个实验的相关反应中,只有碳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
C.两个实验中都可观察到红色固体变黑
D.两个实验的操作中都要防止液体倒吸
【答案】D
【解答】解:A、木炭还原氧化铜时发生的是置换反应,一氧化碳发生的不是置换反应,故选项A错误;
B、两个实验的相关反应中,碳元素、铜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故选项B错误;
C、一氧化碳、木炭还原氧化铜具有相同的现象:黑色变红色,故选项C错误;
D、木炭还原氧化铜时要防止液体倒吸,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也需要防止液体倒吸,选项D正确。
故选:D。
一十一.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共1小题)
16.工业上制取二氧化碳最适宜的方法是(  )
A.煅烧石灰石 B.石灰石与盐酸反应
C.燃烧木炭 D.燃烧煤
【答案】A
【解答】解:
工业生产需要考虑原料是否易得,价格是否便宜,成本是否低廉,是否能大量生产及对环境的影响等。
A、煅烧石灰石符合上述各项要求,所以正确。
B、石灰石与盐酸反应,成本高,所以错误。
C、燃烧木炭的方法收集困难,不利于大量生产,所以错误。
D、燃烧煤成本高、污染大、不利于大量生产,所以错误。
故选:A。
一十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共1小题)
17.下列实验现象只能反映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的是(  )
A.紫色石蕊变红色 B.石灰水变浑浊
C.蜡烛熄灭 D.杠杆左高右低
【答案】D
【解答】解:A、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是由于二氧化碳能与水化合生成了碳酸,反映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故A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是由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了碳酸钙沉淀和水。反映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故B不符合题意;
C、蜡烛熄灭,是由于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既反映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又反映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故C不符合题意;
D、杠杆左高右低,是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只反映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一十三.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共4小题)
18.为探究二氧化碳能否和水反应,用四朵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花完成如图四个实验。实验Ⅰ、Ⅳ中小花变红,实验Ⅱ、Ⅲ中小花不变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Ⅰ、Ⅱ说明醋酸可以使小花变红
B.实验Ⅲ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小花变红
C.实验Ⅱ、Ⅲ、Ⅳ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
D.上述实验说明二氧化碳和醋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答案】D
【解答】解:A、由实验的现象可知,实验Ⅰ、Ⅱ说明醋酸可以使小花变红,说法正确;
B、实验Ⅲ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小花变红,说法正确;
C、实验Ⅱ、Ⅲ、Ⅳ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说法正确;
D、上述实验说明碳酸和醋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和醋酸不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说法不正确。
故选:D。
19.有关CO2的实验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检验CO2是否收集满
B.用向上排气法收集一瓶CO2气体,观察CO2的颜色
C.将CO2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证明CO2溶于水显酸性
D.将呼出气体通入CaCl2溶液中,可以看到有白色沉淀生成
【答案】C
【解答】解:A、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不可以验满,应该放在瓶口。故选项错误;
B、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但是CO2无颜色,无法观察出是否收集满,故选项错误;
C、CO2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故选项正确;
D、CO2气体通入CaCl2溶液中,不会看到有白色沉淀,因为它们不反应。故选项错误。
故选:C。
20.如图,集气瓶中充满二氧化碳,大烧杯中燃着2支高低不等的蜡烛,实验时打开止水夹,移开玻璃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将观察到高的蜡烛先熄灭
B.不移开玻璃片,实验现象更明显
C.蜡烛会熄灭,是因为二氧化碳降低了蜡烛的着火点
D.去掉烧杯中的1支蜡烛,也能得出同样的实验结论
【答案】D
【解答】解:A.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将观察到低的蜡烛先熄灭,故A错误;
B.如果不将玻璃片拿下,集气瓶中的二氧化碳形不成压强差,不会流下进入烧杯内,蜡烛不会熄灭,故B错误;
C.蜡烛会熄灭,是因为二氧化碳覆盖在蜡烛表面,隔绝了空气,故C错误;
D.由题干所给装置可知,二氧化碳从高处流到烧杯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蜡烛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故D正确。
故选:D。
21.碳和部分碳的化合物间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1)写出一氧化碳的一种用途 作燃料 。
(2)写出X转化成CO的化学方程式 CO2+C2CO 。
(3)X与一氧化碳的组成元素相同但是化学性质却不相同的原因是 分子的构成不同 。
(4)写出图中一个有二氧化碳生成的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H2CO3=CO2↑+H2O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由物质间的转化可知,X为碳的化合物,由H2CO3与X可相互转换,可推断X为二氧化碳;
(1)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可用作燃料;
(2)二氧化碳在高温条件下与碳反应生成了一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O2+C2CO;
(3)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的组成元素相同但是化学性质却不相同的原因是分子的构成不同。
(4)碳酸分解生成了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H2CO3=CO2↑+H2O。
故答案为:(1)作燃料;
(2)CO2+C2CO;
(3)分子的构成不同。
(4)H2CO3=CO2↑+H2O。
一十四.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共1小题)
22.如图所示进行有关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实验,不正确的说法是(  )
A.甲、乙两处的现象分别是:黑色粉末减少,黑色粉末逐渐变红
B.甲处发生的反应是典型的吸热反应
C.丙处试管可防止液体倒吸
D.该装置的不足之处是未进行尾气处理
【答案】D
【解答】解:A、在甲处,在高温条件下碳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一氧化碳,在乙处在加热的条件下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和铜,所以,甲、乙两处的现象分别是:黑色粉末减少,黑色粉末逐渐变红,故A正确;
B、在甲处,在高温条件下碳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一氧化碳,是典型的吸热反应,B正确;
C、由装置的特点可知,丙处试管可防止液体倒吸,故C正确;
D、由装置的特点可知,丁装置可以收集未反应的一氧化碳,不需要尾气处理。故D错误。
故选:D。
一十五.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共1小题)
23.下列各图中和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则其中表示化合物的是(  )
A. B.
C. D.
【答案】A
【解答】解:A、图A属于纯净物中的化合物,故A正确;
B、图B属于单质和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故B错;
C、图C属于纯净物中的单质,故C错;
D、图D属于纯净物中的单质,故D错。
故选:A。
一十六.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共2小题)
24.我国已启动“嫦娥工程”探月计划,拟于2007年前发射绕月飞行的探测卫星﹣﹣“嫦娥一号”。人类探月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勘察、获取地球上蕴藏量很小而月球上却极为丰富的核聚变燃料﹣﹣“C﹣13”是指原子核内含有6个质子、7个中子的碳原子,则“He﹣3”所指的氦原子核内(  )
A.含有3个质子,没有中子
B.含有2个质子,1个中子
C.含有1个质子,2个中子
D.含有3个中子,没有质子
【答案】B
【解答】解:由题中信息“13C是指原子核内含有6个质子、7个中子的碳原子”可类比推知3He中的数据3是指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氦原子的质子数是2,所以中子数是1。
故选:B。
25.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一切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②原子在不停地运动
③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④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⑤原子中不存在电荷.因而原子不带电.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A
【解答】解:有的原子核中没有中子,例如氢原子中没有中子所以①说法错误;原子和分子都时刻在不断运动,所以②说法正确;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所以说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所以③说法正确;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所以④说法正确;原子核中的质子带正电荷,核外电子带负电荷,所以⑤说法错误。
故选:A。
一十七.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共1小题)
(多选)26.等电子体具有相同的电子数目和原子数目,下列各组物质不属于等电子体的是(  )
A.NH3和H2O2 B.CH4和NH4+ C.CO和N2 D.Na+和NH4+
【答案】AD
【解答】解:A、NH3中含有10个质子和10个电子;H2O2中含有18个质子和18个电子,都含有4个原子;所以原子数目虽然相同但是电子数目不同,故A不属于等电子体,故A正确;
B、CH4中含有10个质子和10个电子;NH4+中含有11个质子和10个电子,都含有5个原子。所以具有相同的电子数目和原子数目属于等电子体,故B错;
C、CO中含有14个质子和14个电子;N2中含有14个质子和14个电子,都具有2个原子,所以具有相同的电子数目和原子数目,属于等电子体,故C错;
D、Na+中含有11个质子和10个电子,含有1个原子;NH4+中含有11个质子和10个电子,含有5个原子,所以虽然电子数目相同但是原子数目不同,不属于等电子体,故D正确;
故选:AD。
一十八.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共1小题)
27.下列微观粒子结构示意图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②的元素在周期表的第二周期
B.③④的元素化学性质相似
C.③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
D.①②④都具有相对稳定结构
【答案】D
【解答】解:A、由粒子结构示意图可知,②的元素原子的核外有3个电子层,在周期表的第三周期,故A叙述不正确。
B、③的最外层电子数是2,小于4,在反应中易失去;④的最外层也是第一层,有2个电子,达到了稳定结构,化学性质稳定,所以③④元素化学性质不相似。故B叙述不正确。
C、③的最外层电子数是2,小于4,在化学反应中失去电子,故C叙述不正确。
D、①②的最外层电子数8,④的最外层也是第一层,有2个电子,都具有相对稳定结构,故D叙述正确。
故选:D。
一十九.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共1小题)
28.下列关于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A.浓氨水挥发﹣﹣氨分子不断运动
B.温度计内汞柱液面上升﹣﹣汞原子体积变大
C.氢气燃烧生成水﹣﹣分子种类改变
D.干冰升华﹣﹣二氧化碳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答案】B
【解答】解:A、浓氨水挥发,是因为氨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故选项解释正确。
B、温度计内汞柱液面上升,是因为原子间有间隔,温度升高,原子间隔变大,汞原子体积不变,故选项解释错误。
C、氢气燃烧生成水,是氢分子和氧分子变化成了水分子,分子种类改变,故选项解释正确。
D、干冰升华,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二氧化碳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B。
二十.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共1小题)
29.图Ⅰ是小娅按课本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在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于是小明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Ⅱ。
【实验操作】
a.向B、C、E三支试管分别加入5mL的蒸馏水,各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
b.在A、D试管中分别加入2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实验图Ⅱ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几分钟。
【分析讨论】:
(1)E试管放有酚酞溶液的目的是 进行对比 ;
(2)进行操作b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B试管中的酚酞溶液慢慢变红色,C试管中的酚酞溶液很快变红色 ;
(3)由此可以得到的有关分子的性质是① 分子是客观存在,并总在不断运动的 ;②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 ;
(4)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 能尽量防止氨气逸出,更能体验化学变化的过程;能够说明分子运动的快慢等 。
(5)小婷认为还需加对比试验排除是水是否参加反应的干扰,你认为小婷的说法 错误 (填正确或错误)理由是 E试管中现象能说明水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已经有对比实验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酚酞试液本身为无色,而当遇碱液时变红,单独放只盛有酚酞试液的试管,是想说明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起到一个对比的作用,故答案为:进行对比;
(2)A试管为常温,D试管为高温,温度不一样,分子的运动速度就不一样,故答案为:B试管中的酚酞溶液慢慢变红色,C试管中的酚酞溶液很快变红色。
(3)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得出本题答案为:①分子是客观存在,并总在不断运动的,②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
(4)改进前能闻到刺激性气味,是因为装置气密性不好,且同一温度下不能说明影响分子的运动快慢的因素,而改进后的装置则解决了这个问题,所以本题的答案为:能尽量防止氨气逸出,更能体验化学变化的过程;能够说明分子运动的快慢等。
(5)E试管中现象能说明水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已经有对比实验。
故答案为:(1)进行对比;(2)B试管中的酚酞溶液慢慢变红色,C试管中的酚酞溶液很快变红色。(3)①分子是客观存在,并总在不断运动的;②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4)能尽量防止氨气逸出,更能体验化学变化的过程;能够说明分子运动的快慢等;(5)错误;E试管中现象能说明水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已经有对比实验。
二十一.元素的概念(共2小题)
30.豆类、动物肝脏中含有丰富的铁和锌,这里的“铁”、“锌”是指(  )
A.原子 B.分子 C.元素 D.单质
【答案】C
【解答】解:豆类、动物肝脏中含有丰富的“铁和锌”,主要是以无机盐的形式存在,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铁和锌”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
故选:C。
31.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  )
A.中子数不同 B.质子数不同
C.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D.核外电子数不同
【答案】B
【解答】解: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不同种元素之间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各选项中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故选:B。
二十二.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共1小题)
32.图中①、②为氧元素、铝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示意图,A、B、C、D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1)氧元素属于 非金属 元素(填“金属”或“非金属”);铝元素的质子数是 13 。
(2)C粒子属于 阴离子 (填“原子”、“阴离子”或“阳离子”);若D为原子,则x= 8 。
(3)A、B、C、D中属于同种元素的是 BC (填序号)。
(4)A粒子的化学性质与B、C、D中哪一种粒子的化学性质相似 B (填序号)。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氧元素的原子结构核外最外层电子为6,易得到电子形成稳定结构,属于非金属元素;根据铝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示意图可知,铝元素的质子数是13。
(2)C粒子性质的判定,从核内质子数是17,而核外电子数为2+8+8=18,可以看出外面电子多,所以应该为阴离子。而对于D原子,由于是核外电子数等于核内质子数,所以X=18﹣(2+8)=8。
(3)属于同种元素的微粒,根据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原子的总称可知道,只要是单原子或者离子,核内质子数相同就属于同一元素的微粒,图中B、C质子数都是16,所以它们二者属于同一元素的微粒。故答案为BC。
(4)根据元素的化学性质取决于最外层电子数,A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B中硫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也为6,所以二者的化学性质相似。故填:B。
故本题答案为:(1)非金属;13;(2)阴离子;8;(3)BC;(4)B。
二十三.化合价与离子表示方法上的异同点(共1小题)
33.次氯酸(HClO)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HClO中氯元素的化合价表示正确的是(  )
A. B.Cl﹣ C. D.Cl+
【答案】C
【解答】设氯元素化合价为X则:+1+X+(﹣2)=0,解得X=+1,所以表示为:。
故选:C。
二十四.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共1小题)
34.螃蟹作为美食已进入千家万户,蟹肉中的砷(As)元素以有机砷(C5H11AsO2)的形式少量存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C5H11AsO2由五种元素组成
B.C5H11AsO2中有一个氧分子
C.一个C5H11AsO2分子由19个原子构成
D.C5H11AsO2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5:11
【答案】C
【解答】解:
A、C5H11AsO2由碳氢砷氧四种而非五种元素组成。A错误;
B、C5H11AsO2中有C5H11AsO2分子而没有氧分子。B错误;
C、一个C5H11AsO2分子中有5+11+1+2=19个原子构成。C正确;
D、C5H11AsO2中5:11是碳、氢元素原子个数比,而非质量比。D错误;
故选:C。
二十五.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共1小题)
35.2017年5月18日,中国在南海成功试采可燃冰,它将推动世界能源利用格局的改变.可燃冰是在高压低温环境条件下,水分子笼中装有甲烷分子而成的“冰块”,可直接点燃.已知某种可燃冰的化学式为:CH4 8H2O.请回答:
(1)这种可燃冰中含有 3 种元素;原子个数比:C:H:O= 1:20:8 ;
(2)这种可燃冰中甲烷的质量分数为 10 %;936g(约1升)该可燃冰常温下可释放出 130 升甲烷(常温下甲烷密度为0.72g/L).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由CH4 8H2O可知含有三种元素;C:H:O=1:20:8.
(2)可燃冰中甲烷的质量分数为:=10%;936g(约1升)该可燃冰常温下可释放出甲烷的质量为:936g×10%=93.6g,体积为:=130升.
故答案为:(1)3;1:20:8;(2)10;130.
二十六.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共1小题)
36.下列化学符号中的数字表示的意义不正确的是(  )
A.NO2:“2”表示一个二氧化氮分子含有两个氧原子
B.2Na:“2”表示两个钠元素
C.:“+2”表示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D.2OH﹣:“2”表示两个氢氧根离子
【答案】B
【解答】解:A、根据标在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个数;因此NO2中“2”表示每个二氧化氮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故A说法正确;
B、根据标在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个数,因此2Na中“2”表示钠原子的个数是2,元素不能论个,故B说法错误;
C、根据标在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物质中元素的化合价,故中的2表示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故C说法正确;
D、根据标在原子团前面的系数表示原子团的个数,故2OH﹣中2表示两个氢氧根,故D说法正确。
故选:B。
二十七.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共4小题)
37.海洋是重要的资源,利用海水可以得到许多产品。①海水“晒盐”;②海水“制碱”;③海水“淡化”;④从海水中提取镁。其中主要利用化学变化的是(  )
A.全部 B.①②④ C.只有② D.只有②④
【答案】D
【解答】解:①海水“晒盐”只是水分蒸发,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②海水“制碱”需要通过复杂的化学变化,制取纯碱,属于化学变化;③海水淡化是将海水中杂质除掉的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④从海水中提取镁,需要用熟石灰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再用盐酸与氢氧化镁反应生成氯化镁,再将氯化镁通电分解,制取镁,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D。
38.某固体物质受热后变为气态,这种变化属于(  )
A.一定是物理变化
B.一定是化学变化
C.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
D.既不是物理变化,也不是化学变化
【答案】C
【解答】解:A、固体物质受热变为气体,这种变化不一定是物理变化,例如碳酸氢铵受热分解能生成二氧化碳、氨气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B、固体物质受热变为气体,这种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冰受热变成水蒸气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固体物质受热变为气体,这种变化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例如碳酸氢铵受热分解属于化学变化,冰受热变成水蒸气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正确;
D、固体物质受热变为气体,至少属于化学变化或物理变化中的一种。故选项错误。
故选:C。
39.“中国诗词大会”节目注入一股文化清流。下列诗句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
A.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B.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C.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D.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答案】B
【解答】解:A、炉火照天地中,燃料燃烧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B、风雨、花落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C、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过程中有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D、江枫渔火过程中,燃料燃烧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B。
40.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工业上从空气中分离出氧气属于化学变化
B.用石灰浆刷墙壁,干燥后墙面变硬发生了化学变化
C.石油分馏后得到汽油、煤油、柴油等属于化学变化
D.干冰升华是化学变化
【答案】B
【解答】解:A、工业上从空气中分离出氧气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说法错误。
B、用石灰浆刷墙壁,干燥后墙面变硬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说法正确。
C、石油分馏后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说法错误。
D、干冰升华的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说法错误。
故选:B。
二十八.氧化反应(共1小题)
41.化学概念间有包含、并列、交叉等不同关系。下列选项符合如图所示关系的是(  )
A B C D
X 化合反应 纯净物 物理变化 化学反应
Y 氧化反应 混合物 化学变化 化合反应
A.A B.B C.C D.D
【答案】A
【解答】解:A、化合反应是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化学反应,氧化反应是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因此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是交叉关系,故选项正确;
B、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它们是并列关系,故选项错误;
C、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它们是并列关系,故选项错误;
D、化学反应和化合反应是包含关系,故选项错误;
故选:A。
二十九.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共3小题)
42.化学反应前后,下列各项中,肯定没有变化的是(  )
①原子数目 ②原子的种类 ③分子数目 ④分子的种类 ⑤元素的种类 ⑥物质的总质量 ⑦物质的种类
A.①②⑤⑥ B.①②③⑤ C.①②⑤⑦ D.③④⑥⑦
【答案】A
【解答】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再根据其意义:元素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种类在反应前后不变。由此可知:
A、①②⑤⑥在化学反应前后没有变化,故A符合题意;
B、分子数目在化学反应前后可能有变化,故B错误;
C、物质的种类在化学反应前后肯定发生变化,故C错误;
D、分子的种类、物质的种类在化学反应前后肯定发生变化,故D错误。
故选:A。
43.一定条件下,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密闭容器中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丁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分解反应
C.该反应中乙、丙的质量比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河南省焦作市重点中学2023-2024高二上学期10月阶段性考试物理试卷(答案)

下一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期末专题复习:流程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