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原子结构 元素周期律 测试卷 (含解析)2023-2024高一下学期化学鲁科版(2019)必修第二册

第1章《原子结构 元素周期律》测试卷
一、单选题
1.已知3.0g 中核外电子数比质子数多6.02×1022个,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A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 B.AO的摩尔质量为60
C.3.0gAO的物质的量是0.02mol D.A原子的摩尔质量32g/mol
2.如图所示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X、Y、Z、W均为短周期元素,若w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其内层电子数的,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由大到小排列顺序Z>Y>X
B.Y元素的两种同素异形体在常温下都是气体
C.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W>Z
D.阴离子半径由大到小排列顺序Z>W> X>Y
3.下列关于硅及其化合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硅是良好的半导体材料
B.二氧化硅属于酸性氧化物
C.硅酸的酸性比碳酸的酸性弱
D.常温下,硅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不与任何物质反应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①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一定属于同一种元素;②质子数相同、电子数也相同的两种微粒,不可能是一种分子和一种离子;③一种元素只有一种质量数;④同位素的性质相同;⑤某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取整数,就是其质量数
A.②③⑤ B.①②④ C.①②⑤ D.①③④⑤
5.下列微粒中:①Al3+② ③ ④F-,其核外电子数相同的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科学家利用四种原子序数依次递增的短周期元素W、X、Y、Z“组合”成一种超分子,具有高效的催化性能,其分子结构如图,W、X、Z分别位于不同周期,Z是同周期中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注:实线代表共价键,其他重复单元的W、X未标注)下列说法正确的
A.氢化物的热稳定性:X>Y
B.W、X、Y、Z四种元素只能组成两种离子化合物
C.ZW与水反应生成W2的反应中,ZW为还原剂
D.Z2Y2中阴阳离子数之比为1:1
7.明代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被誉为“17世纪中国工艺百科全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凡铁分生熟,出炉未炒则生,既炒则熟”中的“炒”为氧化除碳过程
B.“凡石灰经火焚,火力到后,烧酥石性,置于风中久自吹化成粉”中的“粉”为CaCO3
C.“纷纷灿烂如星陨, 喧豗似火攻”描述了钠、铁等金属的焰色反应
D.汉代烧制的“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其主要原料为黏土
8.下列元素原子的原子半径最大的是
A.Na B.Mg C.P D.S
9.下列各组微粒,按半径由大到小顺序排列的是( )
A.Mg、Ca、K、Na B.S2-、Cl-、K+、Na+
C.Br-、Br、Cl、S D.Na+、Al3+、Cl-、F-
10.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的一种单质可以供给生物呼吸,Y原子的最外层有1个电子,Z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W与X位于同一主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
B.由X、Y组成的化合物是共价化合物
C.W的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X的强
D.Z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比Y的强
11.质子数≤18的A和M两种元素,已知A2-与M+的电子数之差为8,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和M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差不一定为5
B.A和M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一定为7
C.A和M原子的电子数之差一定为11
D.A和M的原子序数之差不一定为5
12.尿素的结构式如图所示,短周期主族元素W、X、Y、Z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元素的族序数是周期序数的2倍,Z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
B.最简单氢化物稳定性:
C.W、Y、Z可组成离子化合物
D.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
13.下列元素中不属于主族元素的是
A.磷 B.锂 C.氟 D.氩
14.一种麻醉剂的结构式如图所示。元素X的原子核只有1个质子,元素Y、Z、W的原子序数增大,且均位于X的下一周期,元素E的原子比元素W的原子多8个电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离子半径:Z>W>E B.非金属性:Y<Z<W
C.中,Z的化合价为价 D.X、Z、E能形成具有漂白性的化合物
15.下列各项操作中不发生先沉淀后溶解现象的是
①向饱和碳酸钠溶液中通入过量的CO2
②向Na2SiO3溶液中逐滴加入过量H2SO4
③向Ba(NO3)2溶液中通入过量SO2
④向石灰水中通入过量CO2
⑤向 NaAlO2溶液中逐滴加入过量的盐酸
A.①②③⑤ B.①④⑤ C.①②③ D.①③⑤
二、填空题
16.NaOH被大量用于制皂、造纸和纺织品生产。回答下列问题。
(1)Na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 周期第IA族。
(2)Na元素位于第IA族H元素下方,H的原子半径比Na的 (填“大”或“小”)。
(3)NaOH所含的两种非金属元素中,非金属性较强的是 (填“H”或“O”)。
(4)Na的最高价氧化物的化学式为 。
17.取钠、镁、铝的单质各1g,分别与足量盐酸反应,产生氢气最快的是 ,产生氢气最多的是 ,反应中失电子数目最多的是 .
18.2019年是元素周期表发表150周年,期间科学家为完善周期表做出了不懈努力。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曾主持测定了铟(49In)等9种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被采用为国际新标准。
(1)In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
(2)In的中子数与电子数的差值为 。
三、实验题
19.某学习小组同学探究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并讨论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选用的试剂如下:镁条、铝条、铝粉、钠、新制的Na2S溶液,新制的氯水,0.5mol/L的盐酸,3mol/L的盐酸,酚酞试液。其设计的实验方案及部分实验现象如下表: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①将一小块金属钠放入滴有酚酞试液的冷水中 钠块浮在水面上,熔化成闪亮的小球,四处游动,随之消失,溶液变红色
②将表面积大致相同的镁条和铝条(均已用砂纸打磨过),分别投入足量的相同体积的0.5mol/L的盐酸中 镁条剧烈反应,迅速产生大量的无色气体,而铝条反应不十分剧烈,产生无色气体,镁条消失比铝条快
③将新制的氯水滴加到新制的Na2S溶液中
④将相同质量的镁条(已用砂纸打磨过)和铝粉分别投入到足量的相同体积的0.5mol/L的盐酸和3mol/L的盐酸中 均剧烈反应产生气体,但铝粉消失比镁条快
请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①中可以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的现象是 。
(2)实验③的现象是 ,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3)由实验②③得出的结论是 。
(4)由实验②可得出决定化学反应快慢的主要因素是 。
(5)通过实验④说明要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可 。
20.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一组实验验证元素周期律。
Ⅰ.甲同学根据元素非金属性与对应最高价含氧酸之间的关系,设计了如图装置来一次性完成元素氮、碳、硅非金属性强弱比较的实验研究。已知A是强酸,B是块状固体。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后,可看到有大量气泡产生,烧杯中可观察到白色沉淀生成。
(1)甲同学设计实验的理论依据是 。
(2)写出选用的物质:A ,B ,C (填化学式)。
(3)烧杯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4)乙同学认为甲同学设计的实验不够严谨,应在B和C之间增加一个洗气装置,该装置中应盛放 (填试剂名称)溶液,目的是 。
Ⅱ.丙同学设计了如图装置来验证卤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A、B、C三处分别是沾有NaBr溶液的棉花、湿润的淀粉 KI试纸、湿润的红纸。已知常温下浓盐酸与高锰酸钾能反应生成氯气。
(5)A处的实验现象为 ;写出B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向NaBr和KI的混合溶液中,通入足量的Cl2充分反应后,将所得溶液蒸干并灼烧,最后得到的物质是 。
(6)丙同学利用此实验证明卤素单质氧化性Cl2>Br2>I2,你认为此实验 (填“合理”或“不合理”),理由是 。
试卷第4页,共5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因1mol 中,核外电子数比质子数多2mol,则3.0g 的物质的量为,则M()=,M(A)=60g/mol-48g/mol=12g/mol,
A. A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故A正确;
B. AO的摩尔质量为60 g/mol,故B错误;
C. 3.0gAO的物质的量是0.05mol,故C错误;
D. A原子的摩尔质量12g/mol,故D错误;
故选A。
2.A
【分析】X、Y、Z、W均为短周期元素,若W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其内层电子数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则W最外层电子数是7,且W属于短周期元素,所以W原子其内层电子总数为10,则W是Cl元素;由X、Y、Z、W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可知,Z为S元素,Y为O元素,X为N元素,根据元素所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结合元素周期律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A.电子层越多的原子其原子半径越大,同一周期元素中,原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减小,所以原子半径大小顺序是Z>X>Y,选项A错误;
B.Y为O元素,Y元素的两种同素异形体为氧气和臭氧,在常温下都是气体,选项B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律知,元素W的非金属性大于Z,则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W>Z,选项C正确;
D.离子的电子层数越多,其离子半径越大,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其离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减小,所以这几种离子半径大小顺序是Z>W>X>Y,选项D正确;
答案选A。
3.D
【详解】A.硅是良好的半导体材料,A正确;
B.二氧化硅能与强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是酸性氧化物,B正确;
C. 非金属性:SiD.常温下,硅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但硅可与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氟酸反应,D错误;
故选D。
4.D
【详解】①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不一定属于同一种元素,如铵根和水合氢离子,①项错误;
②质子数相同、电子数也相同的两种微粒,不可能是一种分子和一种离子,②项正确;
③同一种原子,当中子数不同时,质量数不同,③项错误;
④同位素化学性质相同,但物理性质有较大差别,④项错误;
⑤质量数是原子的一种说法,而元素没有质量数,⑤项错误;
综上,错误的为①③④⑤,答案选D。
5.C
【详解】①Al3+的质子数是13,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13,由原子失去3个电子变成阳离子,所以该阳离子有10个电子;
②根据离子结构示意图知,该离子电子数是10;
③根据电子式知,该离子最外层8个电子,内层有10个电子,所以该离子共有18个电子;
④F-是由F原子得1个电子生成的,F原子有9个电子,所以F-有10个电子;
核外电子数相同的是①②④,故选C。
6.C
【分析】W、X、Y、Z四种原子序数依次递增的短周期元素,W、X、Z分别位于不同周期,Z是同周期中金属性最强的元素,Z是Na元素、W是H元素;Y形成2个共价键,Y是O元素;X形成4个共价键,X是C元素;
【详解】A.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气态氢化物稳定性增强,氢化物的热稳定性H2O>CH4,故A错误;
B.W、X、Y、Z四种元素能形成碳酸钠、甲酸钠、乙酸钠等多种离子化合物,故B错误;
C.NaH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H2,NaH为还原剂,故C正确;
D.Na2O2中阴阳离子数之比为1:2,故D错误;
选C。
7.C
【详解】A.生铁是含碳量大于2%的铁碳合金,为降低含碳量,可以通过“炒”制,将碳元素氧化除去,故A正确;
B.碳酸钙煅烧生成氧化钙,氧化钙久置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吸收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钙,所以凡石灰经火焚,火力到后,烧酥石性,置于风中久自吹化成粉”中的“粉”为碳酸钙,故B正确;
C.铁元素没有焰色反应,故C错误;
D.陶制品是由粘土或含有粘土的混合物经混炼、成形、煅烧而制成的,因此汉代烧制的“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其主要原料为黏土,故D正确;
故答案选C。
8.A
【详解】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半径依次减小,Na、Mg、P、S中Na的原子半径最大,故选A。
9.B
【详解】A. 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则原子半径Na>Mg, K>Ca,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则原子半径Ca>Mg ,故原子半径大小顺序为K>Ca>Na> Mg,A错误;
B. S2- 、Cl-、K+核外电子排布相同,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则离子半径:S2->Cl->K+ ,Na+电子层数只有两层,半径最小,故S2->Cl->K+>Na+,B正确;
C. 阴离子半径大于相应的原子半径,则Br->Br,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则Br >Cl,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则S>Cl ,所以微粒半径:Br->Br>S >Cl,C错误;
D. Na+、Al3+、F- 核外电子排布相同,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则有:F->Na+> Al3+,Cl-有3个电子层,离子半径最大,则 Cl->F->Na+ >Al3+,D错误;
答案选 B。
【点睛】离子半径比较规律:一般而言,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电子层数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同一元素不同粒子,核外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
10.A
【解析】X的一种单质可以供给生物呼吸,故X为O,因Y的原子序数比X大且为短周期元素,结合Y原子的最外层有1个电子可知,Y为Na,Z 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故Z为Al,W与X位于同一主族,故W为S,以此解答。
【详解】A.O原子核外电子层数最少,其半径最小,Na、Al、S为同周期元素,从左至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故半径:r(Na)> r(Al)> r(S)> r(O),故A正确;
B.O与Na形成的化合物均为离子化合物,故B错误;
C.因非金属性:O>S,因此其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H2O>H2S,故C错误;
D.因金属性:Na>Al,因此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NaOH>Al(OH)3,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睛】“三看”法快速判断简单微粒半径的大小:
一看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时,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
二看核电荷数:当电子层结构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
三看核外电子数:当电子层数和核电荷数均相同时,核外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
11.B
【分析】A2-带有2个单位负电荷,A为VIA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6;M的质子数≤18,且形成M+,则M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所以M的电子排布只能为2、8、1,由此得出A的电子排布为2、8、6。
【详解】A.由分析知,A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M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则最外层电子数之差一定为5,A不正确;
B.A和M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6、1,二者之和一定为7,B正确;
C.A和M原子的电子数之差为16-11=5,C不正确;
D.A和M的原子序数之差为16-11=5,D不正确;
故选B。
12.D
【分析】短周期主族元素W、X、Y、Z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元素的族序数是周期序数的2倍,推测X为C元素;Z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推测Z是O元素;则Y是N元素;从结构式可知,W形成单键,则推测W是H元素。
【详解】A.同周期元素原子半径从左往右减小,故原子半径:C>N>O,即,A正确;
B.元素非金属越强,其简单氢化物越稳定,故最简单氢化物稳定性:H2O>NH3,即,B正确;
C.W、Y、Z分别是H、N、O元素,可组成离子化合物,如:NH4NO3等,C正确;
D.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越强,故酸性:HNO3>H2CO3,即,D不正确;
故选D。
13.D
【详解】磷位于第ⅣA族,锂位于第ⅠA族,氟位与第ⅦA族,氩位于0族,综上所述故选D。
14.A
【分析】元素X的原子核只有1个质子,则X为H元素,元素Y、Z、W的原子序数增大,且均位于X的下一周期,则Y、Z、W均位于第二周期,由成键规律可知W、E最外层有7个电子,Y最外层有4个电子,Z最外层有6个电子,则Y为C元素,Z为O元素,W为F元素,元素E的原子比元素W的原子多8个电子,则E为Cl元素。
【详解】A. Z、W、E的离子分别为O2-、F-、Cl-,电子层数越多,离子半径越大,电子层数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则离子半径:Cl->O2->F-,即E>Z>W,故A错误;
B.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则非金属性CC.为OF2,OF2中F显-1价,则O为+2价,故C正确;
D.X、Z、E分别为H、O、Cl,H、O、Cl形成的HClO具有漂白性,故D正确;
答案选A。
15.C
【详解】①碳酸钠溶液与CO2反应生成碳酸氢钠,由于碳酸氢钠溶解度小于碳酸钠,向饱和碳酸钠溶液中通入过量的CO2生成碳酸氢钠晶体,但不溶解,故①符合题意;
②Na2SiO3与H2SO4反应生成向H2SiO3和Na2SO4,H2SiO3难溶于水,则Na2SiO3溶液中逐滴加入过量H2SO4生成H2SiO3沉淀,但不溶解,故②符合题意;
③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酸性条件下,硝酸根离子具有强氧化性,会将亚硫酸氧化为硫酸,Ba(NO3)2溶液与SO2生成BaSO4沉淀和HNO3,向Ba(NO3)2溶液中通入过量SO2生成BaSO4沉淀,但不溶解,故③符合题意;
④氢氧化钙与少量CO2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碳酸钙和水,在继续通入CO2至过量,生成的碳酸钙又与CO2、H2O反应生成可溶的碳酸氢钙,则向石灰水中通入过量CO2会发生先沉淀后溶解现象,故④不符合题意;
⑤NaAlO2与适量盐酸反应生成难溶的Al(OH)3和NaCl,再继续加入盐酸,生成的Al(OH)3与盐酸反应生成可溶的AlCl3和H2O,则向 NaAlO2溶液中逐滴加入过量的盐酸会发生先沉淀后溶解现象,故⑤不符合题意;
答案选C。
16.(1)三
(2)小
(3)O
(4)Na2O
【详解】(1)根据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可知,Na元素位于第三周期第IA族;
故答案为:三;
(2)Na原子电子层数为3,H原子电子层数为1,因此H原子半径小于Na原子;
故答案为:小;
(3)NaOH中含两种非金属元素H、O,其中非金属性较强的是O;
故答案为:O;
(4)Na的最高价氧化物为Na2O;
故答案为:Na2O。
17. Na Al Al
【详解】试题分析:金属性越强,与酸反应越剧烈,生成氢气越快;根据n=计算出三者的物质的量及失去电子数,根据电子转移守恒,金属提供电子越多,相同条件下生成氢气越多,据此进行解答.
解:金属性Na>Mg>Al,故Na与酸反应剧烈程度最大,产生氢气最快;
1g Na、Mg、Al的物质的量及失去电子分别为:n(Na)==mol,失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 mol×1=mol;
n(Mg)==mol,失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 mol×2=mol;
n(Al)==mol,失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 mol×3=mol;
根据计算可知,失去电子的物质的量最多的为Al,根据电子守恒,生成氢气的物质的量最多的也为Al,
故答案为Na; Al;Al.
18. 第5周期IIIA族 17
【详解】(1)稀有气体元素及原子序数为:2He、10Ne、18Ar、36Ke、54Xe、86Rn、118Og,In为49号元素,应位于元素周期表第5周期IIIA族,故答案为:第5周期IIIA族;
(2)的中子数=115-49=66,电子数=49,所以,中子数-电子数=66-49=17,故答案为:17。
19. 钠熔化成闪亮的小球 有淡黄色沉淀生成 Cl2 + S2-=S↓ + 2Cl- 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反应物本身的性质 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 或 增大反应物的浓度
【详解】分析:(1)在没有加热的条件下,钠与水反应熔化成闪亮的小球,说明反应放热;(2)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可通过单质间的置换反应验证;(3)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内因和外因,内因为主要原因;(4)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温度、浓度以及表面积等因素。
详解:(1)钠块浮在水面上,说明钠的密度比水小,熔化成闪亮的小球,说明该反应放热,并且钠的熔点较低,故答案为熔化成闪亮的小球;(2)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则Cl的非金属性较S强,单质的氧化性较强,实验③的现象是有淡黄色沉淀生成;可发生:Cl2 + S2-=S↓ + 2Cl-;(2)由实验②③得出的结论是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3)在相同条件下反应,物质的自身性质不同,反应速率不同,由于镁较铝活泼,则镁与盐酸反应较剧烈,故答案为反应物的性质;(4)由于铝粉的表面积较大,盐酸的浓度较大,易与盐酸发生反应,则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与浓度和表面积有关,故答案为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增大固体反应物的表面积。
点睛:本题考查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的实验探究,题目难度中等,注意影响物质性质的主要因素为物质自身化学性质。
20. 强酸制弱酸 HNO3 CaCO3 Na2SiO3 CO2 + + H2O = H2SiO3↓+或2CO2 + + 2H2O = H2SiO3↓+ 2 碳酸氢钠 吸收挥发出来的硝酸,避免干扰 棉花由白色变为橙黄色 2I-+Cl2=2Cl-+I2 NaCl和KCl 不合理 由于氯气的存在,不能验证Br2和I2的氧化性强弱
【详解】(1)根据元素非金属性与对应最高价含氧酸之间的关系,比较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强弱,根据甲设计的实验装置图可知,其实验的原理是利用较强酸制较弱酸。
(2)氮、碳、硅对应的酸是硝酸、碳酸及硅酸,利用强酸与弱酸盐反应制弱酸,故实验A、B、C中的试剂分别是稀硝酸(HNO3)、碳酸钙(CaCO3)、硅酸钠溶液(Na2SiO3)。
(3)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分别是CaCO3+2H+===Ca2++2CO2↑+H2O、CO2 + + H2O = H2SiO3↓+或2CO2 + + 2H2O = H2SiO3↓+ 2,故烧杯中发生第二步反应。
(4)挥发出来的硝酸,会干扰实验,故应加一个饱和碳酸氢钠除杂质。
(5)高锰酸钾与盐酸制备了氯气,被棉花吸收,变成橙黄色;B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2I-+Cl2=2Cl-+I2,向NaBr和KI的混合溶液中,通入足量的Cl2充分反应后,将所得溶液蒸干并灼烧,溴化钠变成溴,加热挥发了,碘化钾变成碘,升华了,最后得到的物质是NaCl和KCl。
(6)有氯气存在,氯气也能氧化碘离子,干扰了溴氧化碘离子,所以不能验证Br2和I2的氧化性强弱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4.1 含硫化合物的性质 同步练习 (含解析)2023-2024高一上学期化学苏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下一篇:安徽省淮南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淮南高新区山南第十一中学2023-2024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物理试题(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