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州市石首市文峰初级中学2023-2024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题(含解析)

湖北省石首市文峰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O—16、Na—23、Mg—24、Cl—35.5、Ca—40、Zn—65)
1.在由乙烷(C2H6)和酒精蒸气(C2H5OH)组成的混合气体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56%,则混合气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A.40% B.30% C.20% D.10%
2.现有某铁样品5.6g,含有的杂质为镁、锌、铜中的两种或三种。向其中逐渐加入稀硫酸,当加入100克稀硫酸充分反应后称得物质总质量为105.4g。产生氢气质量与加入稀硫酸质量的关系如下所示。则下列结论正确的个数是
①恰好完全反应时,一定没有固体剩余
②x的值为0.2
③铁样品中可能含有镁
④M点对应的溶液中含有2种或3种溶质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3.兴趣小组按如图流程进行实验(每步均充分反应),反应结束后,将烧杯内物质进行过滤,向滤渣中加入少量稀盐酸,无明显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由实验可判断出铁、铜、锌的活动性顺序
B.两支试管混合后,固体总质量一定增加
C.滤渣中一定有Cu,一定没有Fe和Zn
D.滤液中的溶质一定有FeCl2、ZnCl2和CuCl2
4.将一定质量的锌粉、铁粉混合物加入到CuSO4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若滤液为无色,则可以证明锌的金属活动性大于铜
B.若滤液为有色溶液,则滤液中至少含有2种金属离子
C.若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没有气泡产生,则滤液中可能含有三种溶质
D.若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滤渣中一定含有铜、铁、锌
5.取一定质量的CaCO3固体高温加热一段时间后,冷却,测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8.0g,其中,钙元素质量分数为50.0%。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原来CaCO3的质量为14.5g B.生成2.0gCO2气体
C.剩余8.0g固体为纯净物 D.剩余8.0g固体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
6.将12克CO和CO2的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灼热的氧化铜后,得到气体的总量为18克,原混合气体中CO的质量分数为 。
7.工业制取高纯硅的部分反应原理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1)该反应属于 反应;
(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参加反应的乙和生成的丙的质量比是 ;
(4)甲的物质类别是 。
8.北宋张潜在其《浸铜要略序》一书中对铜的冶炼有如下记载:“山麓有胆泉,土人汲以浸铁,数日辄类朽木,刮取其屑,锻炼成铜”。
(1)书中提及的“胆泉”为硫酸铜溶液,“浸铁”即将铁放入其中,写出此冶炼铜方法中生成铜的化学方程式 。
(2)若“浸铁”前后溶液中存在的离子种类如图所示,其中 、 、表示不同种类的离子,则“”表示 (填写离子符号)。
9.线上化学课堂中,老师演示了“吹气生火”实验,他向包有过氧化钠(Na2O2)粉末的脱脂棉上用导管吹气,脱脂棉燃烧了起来。同学们对该实验产生了浓厚兴趣,复学后进行了如下探究。
探究一:脱脂棉燃烧的原因。
【作出猜想】根据燃烧条件分析:①脱脂棉是可燃物;②吹出的气体可能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了氧气:③反应放出热量,满足了温度达到脱脂棉的 。
【进行实验】在如图所示装置中,向过氧化钠粉末中不断吹气,观察到过氧化钠粉末由淡黄色逐渐变为白色,在导管口P处放置 ,木条复燃,说明试管内生成了氧气。同时还观察到 ,说明反应还放出了热量。
【得出结论】吹出的气体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了氧气,同时反应放出热量,满足了脱脂棉燃烧的条件。
探究二:试管内残留白色固体的成分。
【查阅资料】①吹出的气体主要成分有氮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②过氧化钠与氮气不反应。
【作出猜想】猜想1:CO2参加反应,固体成分是Na2CO3;
猜想2:H2O参加反应,固体成分是NaOH;
猜想3:CO2和H2O均参加反应,固体成分是Na2CO3和NaOH。
【实验验证】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残留白色固体于试管中配成溶液,向其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静置 产生白色沉淀 固体成分含有碳酸钠
②取适量①的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少量氯化铜溶液 产生蓝色沉淀 固体成分含
【实验结论】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水蒸气都能反应,猜想3正确。请写出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拓展延伸】化工厂存有过氧化钠时,一旦失火,不能选用 (填字母序号)灭火。
A 二氧化碳灭火器 B 细沙 C 水基型灭火器
10.某兴趣小组同学在做镁与盐反应的实验时,不小心将镁条加到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中,意外发现溶液中有白色不溶物生成。同学们对白色不溶物的成分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在老师的帮助下进行了如下的探究。
【提出问题】白色不溶物是什么物质?
【猜想与假设】 猜想①是Mg(OH)2;
猜想②是MgCO3;
猜想③是Mg(OH)2 和MgCO3的混合物。
【查阅资料】 ①Mg(OH)2、MgCO3加热易分解,分别生成两种氧化物。
②白色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
③碱石灰是固体氢氧化钠和氧化钙的混合物。
【实验验证】取适量干燥的白色不溶物,充分加热,并使分解产生的气体依次通过如图1所示装置。
【实验现象】
(1)装置A中 ,装置B中 。
【实验结论】
(2)猜想③正确。请写出Mg(OH)2 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
【拓展探究】同学们为了进一步测定白色不溶物中各组分的质量关系,继续进行了下列探究。称取干燥的白色不溶物36.8g,充分加热至不再产生气体,并使分解产生的气体全部被如图2所示装置C和D吸收。
【实验数据】实验后装置C增重3.6g,装置D增重13.2g。
【实验结论】
(3)若上述白色不溶物的组成用xMg(OH)2 yMgCO3表示,则x:y 。
【反思评价】
(4)实验后,同学们经过讨论交流,发现实验方案可进一步优化,下列优化方案错误的是 (填序号)
①只称量装置C、D增重的质量,不称量白色不溶物的质量
②去掉装置D,只称量白色不溶物和装置C增重的质量
③去掉装置C,只称量白色不溶物和装置D增重的质量
11.如图是某科学老师设计的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装置。

(1)在B装置的液面下降到安全线之前,不能加热氧化铁,这是因为 。
(2)反应结束后停止加热,继续通CO,此时B装置的作用是 。
12.实验室制取某种气体X,X为氢气、氧气或二氧化碳。根据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将A和C连接制取气体X,则X为: 。
(2)若将A和B或A和D连接都可制取气体X,则分液漏斗中盛装的药品为 。
(3)若向锥形瓶中盛装大理石或石灰石,来制取气体X,则选用的收集装置为 (填字母序号);
(4)若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来制取氧气,除选取上图部分装置外,还需补充大试管、单孔塞、玻璃导管、胶皮管、铁架台(带铁夹)、玻璃片和 (填一种仪器)。
13.氯气可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其中生成的次氯酸钠( NaClO)易溶于水,为“84”消毒液的有效成分。现向某100g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一定量氯气,使之与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的溶液质量为107.1g。请计算:
(1)参加反应的氯气质量为 g。
(2)反应生成次氯酸钠的质量(请写出计算过程)。
14.氢气的储存是科学研究热点之一。X是一种储存氢气的材料,取11.2g X在O2中完全燃烧后只生成8.0g CuO、8.0g MgO。
(1)上述燃烧过程中消耗O2的质量为多少克。
(2)通过计算求X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写出计算过程)
15.化学课外小组的同学前往当地的石灰石矿区进行调查。他们取回了若干块矿石样品,对样品中的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进行检测,采用了以下的办法:取用8g这种石灰石样品,把40g稀盐酸分四次加入,测量过程及所得数据见下表(已知石灰石样品含有的杂质不溶于水,不与盐酸反应)。请计算
序号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 剩余固体质量/g
第一次 10 5.5
第二次 10 m
第三次 10 1.2
第四次 10 1.2
(1)m为 。
(2)所用稀盐酸的质量分数。
试卷第6页,共6页
1.B
【详解】根据化学式C2H6与C2H6O可知其中碳原子与氢原子的个数比都为1:3,则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1):(1×3)=4:1,该混合物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56%,则氢元素的质量分数=56%×=14%,混合物由C、H、O三种元素组成,则氧元素的质量分数=1-56%-14%=30%;
故选B。
2.A
【详解】根据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生成氢气的质量为5.6+100-105.4=0.2g,根据图像x表示氢气的质量,所以x=0.2g,所以②说法正确。
设R表示铁样品的化学式,设铁样品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Mr,
Mr=56
铁样品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56,铁样品中的杂质为镁锌铜的两种或三种,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6,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小于56,锌为65,铜不与稀硫酸反应,则样品中一定含有镁,锌和铜一定含有其中的一种或两种,如果可能含铜,则反应后可能会有固体剩余,所以①③说法错误。M点时稀硫酸过量,则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为硫酸,硫酸亚铁和硫酸镁,可能含有硫酸锌,所以M点溶液中溶质有三种或四种,④说法错误。
经分析只有②说法正确,①③④说法错误,正确的说法只有1个,A选项正确;
故选:A。
3.D
【解析】根据图中现象可以比较金属的活动性,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是锌>铁>铜,在进行实验时,铁不能与氯化锌反应,铁能与氯化铜反应生成了氯化亚铁和铜,反应结束后,将烧杯内物质进行过滤,向滤渣中加入少量稀盐酸,无明显现象,说明铁没有剩余,滤渣中一定有Cu,一定没有Fe和Zn,滤液中一定含有氯化亚铁、氯化锌,可能含有氯化铜。
【详解】A、根据铁不能与氯化锌反应,能与氯化铜反应,可以判断出铁、铜、锌的活动性顺序,故A说法正确;
B、由反应的质量关系可知,所以两支试管混合后,固体总质量一定增加,故B说法正确;
C、由上述分析可知,滤渣中一定有Cu,一定没有Fe和Zn,故C说法正确;
D、由上述分析可知,滤液中的溶质一定有FeCl2、ZnCl2,可能含有CuCl2,故D说法不正确。
故选D。
4.D
【分析】锌、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且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将一定质量的锌粉、铁粉混合物加入到CuSO4溶液中,锌先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铜,待锌粉反应完,若还有硫酸铜,铁才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
【详解】A、若滤液为无色,说明硫酸铜完全反应(硫酸铜是蓝色),则没有发生铁和硫酸铜的反应(硫酸亚铁是浅绿色),锌能置换出铜,可以证明锌的金属活动性大于铜,此选项正确;
B、若滤液为有色溶液,可能是硫酸铜有剩余,锌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铜,滤液中含有锌离子和铜离子;或者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了硫酸亚铁,且硫酸铜有剩余,滤液中含有锌离子、亚铁离子、铜离子;或者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了硫酸亚铁,硫酸铜恰好完全反应,此时硫酸铜没有剩余,滤液中含有锌离子、亚铁离子;所以,滤液中至少含有2种金属离子,此选项正确;
C、若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没有气泡产生,说明滤渣中不含锌、铁,硫酸铜可能有剩余,则滤液中可能含有硫酸锌、硫酸亚铁、硫酸铜三种溶质,此选项正确;
D、若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可能是锌完全反应,铁没有参加反应,或铁反应后有剩余,则滤渣中一定含有铜、铁,可能含有锌,此选项错误。
故选D。
5.BD
【详解】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变,碳酸钙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碳酸钙中钙元素的质量与剩余固体中钙元素的质量相同,则原来碳酸钙的质量为:,不符合题意;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故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0g-8.0g=2.0g,符合题意;
C、解:反应生成氧化钙的质量为:,而剩余固体的质量为8.0g,故剩余固体是由碳酸钙和氧化钙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D、剩余固体中含氧化钙和碳酸钙,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氧化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有气泡产生,符合题意。
故选BD。
6.87.5%
【详解】设原混合气体中CO的质量为,
解得
原混合气体中CO的质量分数为。
故填:87.5%
7.(1)置换
(2)
(3)1:7
(4)化合物(合理即可)
【详解】(1)由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一种单质(乙)与一种化合物(甲)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丙)和化合物(丁),属于置换反应;
(2)由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为四氯化硅(甲)与氢气(乙)反应生成硅(丙)和氯化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参加反应的乙和生成的丙的质量比是;
(4)甲(SiCl4)是由硅和氯两种元素组成,属于无机物、纯净物,化合物。
8. Fe+CuSO4═FeSO4+Cu Fe2+
【详解】(1)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
(2)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在反应前的溶液中含有硫酸根离子和铜离子,反应一段时间后,溶液中含有的离子是亚铁离子、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由离子的变化可知, 表示亚铁离子。
9. 着火点 带火星的木条 烧杯中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 氢氧化钠(或NaOH) AC(选错或不全均不给分)
【详解】[做出猜想]
燃烧三要素,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故填:着火点。
[进行试验]
氧气具有助燃性,在p管口放置带火星木条,木条复燃说明生成了氧气,锥形瓶中没有生成气体,伸入烧杯中导管有气泡冒出,说明该反应放热,故填:带火星的木条;烧杯中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
[实验验证]
①取残留白色固体于试管中配成溶液,向其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静置产生白色沉淀固体成分含有碳酸钠;
②取适量①的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少量氯化铜溶液,氯化铜和氢氧化钠生成氯化钠和氢氧化铜沉淀,产生蓝色沉淀说明固体成分含氢氧化钠,故填:氢氧化钠。
[实验结论]
二氧化碳中不含氢元素含碳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二氧化碳和过氧化钠只能生成碳酸钠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故填:。
[拓展延伸]
过氧化钠和水以及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故化工厂存有过氧化钠时,一旦失火,不能选用二氧化碳灭火器,以及水基型灭火器,故填:AC。
10.(1) 无水硫酸铜变蓝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
(3)2:3
(4)③
【详解】(1)由实验结论为:猜想③正确,所以白色不溶物是Mg(OH)2 和MgCO3的混合物,Mg(OH)2、MgCO3加热易分解,分别生成两种氧化物,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Mg(OH)2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镁和水,MgCO3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镁和二氧化碳,所以装置A中无水硫酸铜变蓝,装置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填:无水硫酸铜变蓝;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Mg(OH)2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镁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填:。
(3)装置C能吸收水分,装置D增重的质量是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设生成13.2g二氧化碳需要碳酸镁的质量为a。
解得:a=25.2g
所以36.8g干燥的白色不溶物中含有氢氧化镁的质量为:36.8g-25.2g=11.6g
根据白色不溶物的组成用xMg(OH)2 yMgCO3表示,则:
解得:x:y=2:3。故填:2:3。
(4)①只称量装置C、D增重的质量,可以计算出白色不溶物的质量,故①正确;
②去掉装置D,根据装置C增加的质量即生成水的质量计算出氢氧化镁的质量,再根据白色不溶物的质量计算出碳酸镁的质量,故②正确;
③去掉装置C,只称量白色不溶物和装置D增重的质量,装置D既能吸收水分,又能吸收二氧化碳,不能计算出氢氧化镁或碳酸镁的质量,故③错误。
故选:③。
11. CO和空气混合,加热可能会发生爆炸 收集CO,防止污染空气
【详解】(1)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和助燃性气体混合,加热可能发生爆炸,所以在B装置的液面下降到安全线之前,不能加热氧化铁,因为一氧化碳和空气混合,加热可能会发生爆炸;
(2)一氧化碳有毒,需要尾气处理,所以B装置的作用是:收集一氧化碳、防止污染空气。
12. 氢气(或H2) 过氧化氢溶液(或H2O2溶液) B 酒精灯
【详解】(1)若将A和C连接制取气体X,可用装置A说明反应物是固液混合,不需要加热,C是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气体,说明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小,则X为氢气(或H2);
(2)若将A和B或A和D连接都可制取气体X,则说明X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易溶于水,反应物是固液混合,不需要加热,则分液漏斗中盛装的药品为过氧化氢溶液(或H2O2溶液);
(3)实验室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则选用的收集装置为B;
(4)若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来制取氧气,需要采用固体加热型发生装置,除选取上图部分装置外,还需补充大试管、单孔塞、玻璃导管、胶皮管、铁架台(带铁夹)、玻璃片和酒精灯。
【点睛】实验室制取气体发生装置的选择主要看反应物的状态(固态还是液态)和反应条件(是否需要加热),将发生装置分为固体加热型装置和固液混合不加热型装置;收集装置主要根据生成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以及是否和水反应考虑能否用排水法,不易溶于水或不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可以采用排水法收集,还可以根据气体和空气密度的比较以及是否和空气中的各成分反应,判断能否采用排空气法收集,如果气体密度和空气密度非常接近则不适宜采用排空气法,在使用排空气法收集时,密度比空气大的采用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的采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13.(1)7.1;(2)7.45g
【详解】(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则氯气质量为:107.1g-100g=7.1g,故填:7.1。
(2)解:设反应生成次氯酸钠的质量为x
答:反应生成次氯酸钠的质量为7.45g。
14.(1)消耗氧气的质量为
(2)8.0g CuO中含有铜元素的质量
8.0g MgO中含有镁元素的质量
因为m铜+m镁=6.4g+4.8g=11.2g;
所以X中只含有铜、镁元素,故可设该物质的化学式为CuxMgy;
因为m铜:m镁=64x:24y=6.4g:4.8g
所以x:y=1:2。
则X中铜、镁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2。
答:(1)燃烧过程中消耗O2的质量为4.8g。(2)X中铜、镁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2。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由生成物可以初步确定该物质中含有铜元素和镁元素,由生成的氧化铜和氧化镁中铜、镁元素的质量和与该物质的质量进行对比,从而确定X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
【详解】(1)见答案。
(2)见答案。
15.(1)3.0
(2)解:设10g稀盐酸中溶质质量为x
答:所用稀盐酸的质量分数为18.25%
【详解】(1)第一次加入10g稀盐酸,固体减少8g-5.5g=2.5g,后面加入稀盐酸固体还会减少,说明每10g稀盐酸能够消耗2.5g碳酸钙,故m=5.5g-2.5g=3.0g。
(2)由(1)分析可知每10g稀盐酸能够消耗2.5g碳酸钙,可通过化学方程式计算盐酸的质量分数;过程见答案。
答案第8页,共8页
答案第7页,共8页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2023-2024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为明学校九年级(上)期中英语试卷(无答案)

下一篇:黑龙江省鸡西市2023-2024八年级上学期第二次质量监测化学试题(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