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上化学期末测试卷3(以2023年上海中考卷为模式)
一、选择题(共14题;共14分)
1.(1分) 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水结成冰 B.液化空气 C.酒精燃烧 D.玻璃破碎
2.(1分) 电工师傅使用的“试电笔”中常充入一种气体,此气体通电发红光,它是( )
A.氖气 B.氮气 C.氧气 D.二氧化碳
3.(1分) 下列反应中,既属于化合反应又属于氧化反应的是( )
A.酒精+氧气 水+二氧化碳
B.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C.碳酸氢铵 氨气+水+二氧化碳
D.乙炔+氧气 水+二氧化碳
4.(1分) 某海水淡化系统(如右下图)工作时,蒸发腔中的水在光热作用下变为水蒸气,太阳能风扇将水蒸气吹到冷凝腔冷凝,实现海水淡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光热作用下,水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B.液态水变为水蒸气,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C.水蒸气冷凝为水,水分子本身变小
D.海水变为冷凝水,水分子化学性质不变
5.(1分) 下列为四种原子结构示意图,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的是( )
A. B.
C. D.
6.(1分) 科学研究发现,世界上没有两片雪花(如图所示)的形状完全相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一片雪花,由一个水分子构成
B.不同雪花中,水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C.雪花融化时,水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
D.形成雪花的过程中,水分子由运动变为静止
7.(1分)关于丙烯化学式为:说法正确的是( )
A.丙烯由9个原子构成
B.丙烯是由碳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
C.丙烯的相对分子质量是44
D.丙烯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8.(1分)笔、墨、纸、砚并称文房四宝,其中“墨”的主要成分是炭黑。炭黑的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熔点高 B.可燃性
C.难溶于水 D.常温下呈固态
9.(1分) 收集呼出气体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集气瓶盛满水,将玻璃片从上往下直接盖住瓶口
B.收集好呼出的气体,迅速从水中取出集气瓶并盖上玻璃片
C.在水下将集满气体的集气瓶立即盖上玻璃片,然后取出正放在桌子上
D.集气瓶集满呼出的气体,先放在水里,等用的时候再从水中取出
10.(1分) 下列物质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B.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溅,放出热量,生成四氧化三铁
C.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D.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产生没有气味的气体
11.(1分)小科观看了微信公众号“胜哥课程”中的《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化学视频后深刻理解了其中的化学知识。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质跟氧气的反应就是燃烧
B.森林着火开辟隔离带——清除可燃物
C.用水浇灭燃烧的木材——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D.室内起火,打开所有门窗通风防止中毒
12.(1分) 在反应 2A+3B=2C+3D 中,C、D 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 7:18。若 2.6gA 与 B 完全反应后,生成 5.4gD。则此反应中,B 与 D 的质量比为( )
A.7:9 B.49:54 C.13:27 D.13:54
13.(1分)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生铁不含铁 B.水银不是银
C.铅笔芯不是铅 D.纯碱不属于碱
14.(1分)为了测定金属活动性强弱,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向打磨过的金属X和金属Y上滴加不同溶液,金属X上仅②处有明显现象,金属Y上③和④处均有明显现象。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金属X可能是Cu
B.金属Y可能是Zn
C.金属Y的活动性强于X
D.四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顺序为:Y>Fe>Ag>X
二、多选题(共3题;共6分)
15.(2分) 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ag(其中二氧化锰的质量为a/5g)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已知反应过程中,二氧化锰会参与反应,相关量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M点对应的固体物质只有两种,分别是氯酸钾和氯化钾
B.若M点二氧化锰占固体总质量25%,则产生氧气质量为a/5g
C.完全反应后生成氧气的质量为(a-b)g
D.0~t2min内,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不变
16.(2分) 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
A.空气 B.过氧化氢 C.高锰酸钾 D.液氧
17.(2分) 水煤气是将水蒸气通过灼热的焦炭而生成的气体,主要成分是CO、H2及少量的CO2和水蒸气。某兴趣小组设计实验,验证水煤气的成分,装置与药品如图所示【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下列相关分析与推理错误的是( )
A.验证水煤气中各成分的顺序依次是水蒸气、CO2、CO、H2
B.实验中两次用到甲装置,其目的是不同的,第一次是验证水煤气中含有水蒸气,第二次是通过验证生成物有水来证明水煤气中含有H2
C.丙装置的作用是将CO2除净,避免对后续CO的验证产生干扰
D.若撤去丁装置不会对后续实验产生干扰
三、简答题(共5题;共30分)
18.(4分)《易经》记载有“泽中有火”“上火下泽”,所描述的是甲烷气体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现象。如下图为甲烷燃烧的微观示意图,根据图示回答问题。
(1)(1分)甲烷的化学式为CH4,图中表示甲烷分子的是 (图中序号);
(2)(2分)甲烷燃烧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
(3)(1分)下列对该反应的描述中,正确的是____。
A.该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B.反应过程中会放出热量
C.反应中共涉及3种氧化物
D.该反应涉及到的四种物质均由分子构成
E.保持丙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碳原子和氧原子
19.(4分)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第一周期 1H 2He
第二周期 3Li 4Be 5B 6C ① 8O 9F 10Ne
第三周期 11Na 12Mg 13Al 14Si 15P 16S 17Cl 18Ar
(1)(2分)上表中,①所示元素的名称是 ,氟元素与氯元素位于同一纵行的原因是 ;
(2)(1分)X2﹣与Ne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则X的元素符号是 ;
(3)(1分)近年来,科学家在宇宙深处发现了H3和粒子。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____。
A.H3和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和电子数
B.一个H3分子是由3个氢原子构成
C.构成H3分子的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D.由于H3和H2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性质相同
20.(12分) 物尽其用——金属之“铝”。
社会发展离不开金属,生产生活中铁、铝及其合金制品随处可见。
(1)(7分)铝制易拉罐(如图1)
某品牌碳酸饮料的易拉罐是由铝合金制成的,内壁附着一层有机薄膜。该铝合金中铝的含量约为97%,还含有镁、锰、铁、铟(In)等。
①将易拉罐剪成条状,打磨后与纯铝片相互刻划,发现纯铝片表面有划痕,说明 。
②请你推测组成有机薄膜的物质具有的性质: 、 。
③“是否应该停止使用铝制易拉罐”是当前的一个社会性科学议题。有同学认为应该停止使用铝制易拉罐,理由是
(写一条即可);也有同学支持继续使用铝制易拉罐,请你结合铝的性质阐述理由: 、 。
④生活垃圾要分类投放,可与废弃易拉罐作为同一类投放的是
(填字母)。
A.废旧电池 B.废弃口罩
C.厨余垃圾 D.废旧铁锅
(2)(2分)储氢材料
储氢材料的研发是氢能源技术的关键之一。金属铝可用作储氢材料,储氢后生成氢化铝(AlH3),其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 ;释氢原理为氢化铝与水反应释放氢气,同时生成氢氧化铝,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1分)制备铝
工业上常用电解氧化铝的方法制备金属铝,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2分)铝合金中的铟(In)
如图2为铝、铟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某同学推测金属铟与铝的化学性质相似,理由是 。实验证明,铟可以与稀盐酸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1.(5分)A-G有如下图所示的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未给出)。其中A是黑色粉末,C是一种白色固体,B、E组成元素相同,且常温下都是无色液体,E通电能生成D,D气体能支持动植物呼吸,F是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G是一种暗紫色的固体。
请回答下列问题:
(1)(2分)写出有关物质的化学式A ;D ;
(2)(2分)写出图中②⑤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② ;⑤ ;
(3)(1分)反应⑥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22.(5分)化学兴趣小组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请你与他们一起完成探究任务:
(碳酸钠能溶于水,但和水不反应)
【提出问题】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总和与生成物的物质质量总和是否相等?
【进行实验】如图所示:甲、乙、丙同学设计实验装置和选择药品,顺利完成实验。
【收集证据】甲、乙同学都得出的结论: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总和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相等。
【交流评价】
(1)(2分)请你评价: (填“甲”或“乙”)同学的结论是错误的,理由是 ;
(2)(1分)小气球发生的变化情况是 ;
(3)(2分)丙同学实验中足量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的现象是 ,丙同学的实验 (填“符合”或“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答案解析部分
1.C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A、水结成冰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液化空气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酒精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玻璃破碎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2.A
知识点:氮气及稀有气体的用途
解析:解:灯管中充入氙气能呈现白光如人造小太阳,常用作灯光球场,或飞机场,充入氖气呈现红色光,能穿透云雾,常用作航海、航空的指示灯,氮气常用作灯泡的保护气.
故选:A.
分析:根据稀有气体的性质来考虑本题:化学性质稳定常做保护气,充入灯管中能呈现不同颜色,做不同的电光源.
3.B
知识点:氧化反应及其应用;化合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A.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是化合反应,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酒精+氧气 水+二氧化碳,属于氧化反应,不属于化合反应,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既属于化合反应又属于氧化反应,此选项符合题意;
C.碳酸氢铵 氨气+水+二氧化碳,既不属于化合反应又不属于氧化反应,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乙炔+氧气 水+二氧化碳,不属于化合反应,但属于氧化反应,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是化合反应,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分析。
4.C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A、光热作用下,水分子运动速率加快,因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A答案正确;
B、液态水变为水蒸气,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B答案正确;
C、水蒸气冷凝为水,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小。C答案错误;
D、海水变为冷凝水,水分子化学性质不变。D答案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分析;
B、根据液态水变为水蒸气,是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分析;
C、根据水蒸气冷凝为水,是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小分析;
D、根据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分析。
5.B
知识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解析:A、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容易得到电子。A答案错误;
B、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3,容易失去电子。B答案正确;
C、该原子达到了相对稳定结构。C答案错误;
D、该原子达到了相对稳定结构。D答案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最外层电子数分析。
6.C
知识点:水的组成;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A.一片雪花有很多个水分子,故A不符合题意;
B.水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变,故B不符合题意;
C. 雪花融化时,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故C符合题意;
D. 形成雪花的过程中,水分子依旧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水分子是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水三态变化时是间隔发生改变,结合选项即可判断
7.B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学式的相关计算
解析:A. 1个丙烯分子是由9个原子构成,故错误;
B. 丙烯是由碳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故正确;
C. 丙烯的相对分子质量=12×3+1×6=42,故错误;
D. 丙烯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12×3):(1×6)=6:1,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A、在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含有该原子的个数。
B、化学式中有几种元素符号,物质就含有几种元素。
C、相对分子质量等于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个数的乘积之和。
D、在化学式中,元素的质量比中比值大的,其此元素的质量分数越大。
8.B
知识点: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
解析: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在一定情况下,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
A、熔点高是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B、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符合题意;
C、难溶性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D、常温下是固态也是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有溶解性、导电性、传热性、熔点、沸点、密度、硬度、状态等等,化学性质是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比如碳的化学性质有可燃性和还原性来解答。
9.C
知识点:常用气体的收集方法
解析:A、应将集气瓶盛满水后,先盖住瓶口的一端,然后将玻璃片平推过去,倒放在水里。A不符合题意;
B、收集好呼出的气体,在水下盖上玻璃片,再将集气瓶拿出水面。B不符合题意;
C、将集满气体的集气瓶在水中盖好玻璃片后取出,由于人呼出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应将集满人呼出气体的集气瓶正放在桌面上。C符合题意;
D、集气瓶集满气体后,应立即从水中取出。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呼出气体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进行分析
10.A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蜡烛燃烧实验;燃烧和爆炸实验
解析: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A正确;
B、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溅,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是结论不是现象。B错误;
C、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是实验结论不是实验现象。C错误;
D、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本题对常见物质在空气或氧气中的燃烧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A、对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
B、对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进行分析;
C、对蜡烛在空气中燃烧进行分析;
D、对硫在氧气中燃烧进行分析。
11.B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易燃物和易爆物安全知识
解析:A、物质跟氧气发生反应可能是燃烧,也可能是缓慢氧化。A答案错误;
B、森林着火开辟隔离带的原理是清除可燃物。B答案正确;
C、用水浇灭燃烧的木材的原理是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C答案错误;
D、室内起火,打开所有门窗通风会使火势更旺。D答案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氧气的性质分析;
B、根据灭火的原理分析;
C、根据灭火的原理分析;
D、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
12.A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根据C、D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7:18,则假设C、D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7、18,设参加反应B的质量为 ;B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参加反应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之和等于生产物中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之和,即:
所以参加反应B、D的质量比=4.2g:5.4g=7:9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分析
13.A
知识点:生铁和钢;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
解析:A.生铁是铁的合金,是由铁和碳熔合而成的,此选项符合题意;
B.水银是汞,不是银,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铅笔芯的主要成分是石墨,不是铅,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纯碱是碳酸钠,是盐不属于碱,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根据生铁是铁和碳的合金进行分析;
B、根据水银是金属汞进行分析;
C、根据铅笔芯的主要成分是碳单质进行分析;
D、根据纯碱是碳酸钠进行分析。
14.D
知识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A. 向打磨过的金属X和金属Y上滴加不同溶液,金属X上仅②处有现象,说明了X金属的活动性比铁弱,比银活泼,金属X可能是Cu,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金属Y上③和④处均有明显现象,说明了Y金属位于铁、银的前面,金属Y可能是Zn,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Y活动强于铁、银的前面,X金属的活动性比铁弱,所以金属Y的活动性强于X,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向打磨过的金属X和金属Y上滴加不同溶液,金属X上仅②处有现象,说明了X金属的活动性比铁弱,比银活泼,金属Y上③和④处均有明显现象,说明了Y金属位于铁、银的前面,由此可得出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是:Y、Fe、X、Ag,故错误,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
15.B,C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
解析:A. 加热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反应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其中二氧化锰是催化剂,M点时还未完全反应,此时对应的固体物质有氯酸钾、氯化钾和二氧化锰三种固体,故不符合题意;
B. 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ag,其中二氧化锰的质量为g,
若M点二氧化锰占固体总质量25%,则M点时固体总质量为:,则产生氧气的量为:,故符合题意;
C. 如图所示,固体反应前总质量是ag,完全反应后固体质量是b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故完全反应后产生气体的总质量为(a - b)g,故符合题意;
D.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变,故钾元素的质量不变,但是0 ~ t2 min内,固体的总质量减少,故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增大,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C。
分析:加热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反应生成氯化钾和氧气。
根据催化剂的特点分析。
16.A,D
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A. 空气中含有氧气,氧气由氧分子构成,故符合题意;
B. 过氧化氢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不含氧分子,故不符合题意;
C. 高锰酸钾由钾离子和高锰酸根离子构成,不含氧分子,故不符合题意;
D. 液氧是液态氧气,由氧分子构成,故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D。
分析:氧气含有氧分子。
17.A,D
知识点:碳、一氧化碳、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
解析:A、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则可通过无水硫酸铜验证水,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可证明二氧化碳,然后通过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通过浓硫酸吸收水,又由于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氢气燃烧生成水,则可通过水的生成证明氢气的存在,通过二氧化碳的生成证明一氧化碳的存在,则图中验证水煤气中各成分的顺序依次是水蒸气、CO2、H2、CO,该选项符合题意;
B、由前面分析可知,第一次是验证水煤气中含有水蒸气,第二次是通过验证生成物有水来证明水煤气中含有H2,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由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则丙装置的作用为将CO2除净,避免对后续CO的验证产生干扰,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若撤去丁装置,则混合气体中还含有水,则无法证明氢气的存在,该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D。
分析:A、根据装置分析;
B、根据实验装置及目的分析解答;
C、氢氧化钠溶液能与二氧化碳气体发生反应;
D、应排除水蒸气对实验结果产生的影响。
18.(1)甲
(2)CH4+2O22H2O+CO2
(3)A;B;D
知识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甲烷、乙醇等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
解析:(1)甲烷的化学式为CH4,1个甲烷分子中含有1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图中表示甲烷分子的是甲。
(2)甲烷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3)A. 该反应中有氧气参加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故正确;
B. 反应过程中会放出热量,故正确;
C. 反应中共涉及二氧化碳、水2种氧化物 ,故错误;
D. 该反应涉及到的四种物质均由分子构成 ,故正确;
E. 保持丙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二氧化碳分子,故错误;
故答案为:A B D。
分析:首先要对模型图进行观察,分析物质的微观构成、物质的类别,写出物质的化学式,再找出物质之间的微粒数目关系,写出反应的方程式,然后再对题中各问加以分析。
19.(1)氮;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2)O
(3)B
知识点: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解析:(1)①为氮元素;氟元素与氯元素位于同一纵行的原因是: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2)X2﹣与Ne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则X的元素符号是O;
(3)A、H3和具有相同的质子数,但电子数不同。答案错误;
B、一个H3分子是由三个氢原子构成的。答案正确;
C、构成H3分子的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答案错误;
D、H3和H2组成元素相同, 但分子构成不同,所以它们的性质不同。答案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1)根据同一族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分析;
(2)根据原子形成离子分析;
(3)根据H3和粒子的不同分析。
20.(1)铝合金的硬度大于纯铝;不与酸反应;无毒(合理即可);浪费金属资源(合理即可);铝的密度小;铝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合理即可);D
(2)-1;AlH3+3H2O= Al(OH)3+3H2↑
(3)2Al2O3 4Al+3O2↑
(4)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2In+6HCl= 2InCl3+3H2↑
知识点:合金与合金的性质;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
解析:(1)①将易拉罐剪成条状,打磨后与纯铝片相互刻画,发现纯铝片表面有划痕,说明铝合金的硬度大于纯铝的硬度;
②某品牌碳酸饮料的易拉罐是由铝合金制成的,内壁附着一层有机薄膜,饮料中含有碳酸,由此推测组成有机薄膜的物质具有的性质是不与酸反应、无毒、难溶于水等;
③有同学认为应该停止使用铝制易拉罐,理由可能是浪费金属资源,摄入过多的铝元素会危害人体健康等;也有同学支持继续使用铝制易拉罐,理由可能是铝的密度小、具有良好的延展性等;
④废弃易拉罐可以回收利用,属于可回收垃圾。
A.废旧电池属于有害垃圾,不能回收利用;
B.废弃口罩属于有害垃圾,不能回收利用;
C.厨余垃圾不能回收利用;
D.废旧铁锅可以回收利用;
故选:D。
(2)氢化铝(AlH3)中,铝元素显+3价,由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可知,其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释氢原理为氢化铝与水反应释放氢气,同时生成氢氧化铝,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AlH3+3H2O= Al(OH)3+3H2↑;
(3)工业上常用电解氧化铝的方法制备金属铝,即氧化铝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为铝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l2O3 4Al+3O2↑;
(4)由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铟原子和铝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故化学性质相似。铟原子的最外层有3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最外层的3个电子而显+3价,则铟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铟和氢气的化学方程式为:2In+6HCl= 2InCl3+3H2↑。
分析:(1)根据合金的性质,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联系,垃圾的分类分析;
(2)根据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氢化铝与水反应产生氢气和氢氧化铝分析;
(3)根据电解氧化铝生成铝和氧气分析;
(4)根据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化学性质的关系,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以及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分析。
21.(1)MnO2;O2
(2);(合理即可)
(3)分解反应
知识点: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电解水实验
解析:(1)根据A-G有如下图所示的转化关系,D气体能支持动植物呼吸,所以推断D是氧气;
根据A是黑色粉末,C是一种白色固体,B、E组成元素相同,且常温下都是无色液体,E通电能生成氧气,所以推断E是水;
根据F是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所以推断F是二氧化碳;
根据G是一种暗紫色的固体,能生成氧气,所以推断G是高锰酸钾;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所以推断A是二氧化锰,H是锰酸钾;
根据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所以推断B是过氧化氢,C也会与二氧化锰转化成氧气,所以推断C是氯酸钾;
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A是MnO2;D是O2。
(2)反应②是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⑤是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3)反应⑥是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基本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
分析:根据题中有特征的物质首先推出,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最后解答各个小题。
22.(1)甲;不是化学反应
(2)先膨胀后变瘪
(3)有气泡产生;符合
知识点: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解析:(1)甲同学的结论是错误的,理由是甲实验是碳酸钠溶于水,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是化学反应。
(2)小气球发生的变化情况是先变大,因为红磷燃烧放热,气体膨胀,导致气球变大,后来完全反应后氧气被消耗,温度降低,后变得比原来更小,所以小气球发生的变化情况是先膨胀后变瘪。
(3)丙同学实验中足量的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实验现象是碳酸钠粉末全部溶解,有气泡产生,丙同学的实验为化学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1)根据碳酸钠溶于水,没有新物质生成分析。
(2)根据红磷燃烧放热,气体膨胀,完全反应后氧气被消耗,温度降低分析。
(3)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氯化钠和水。
试题分析部分
1、试卷总体分布分析
总分:50分
分值分布 客观题(占比) 20.0(40.0%)
主观题(占比) 30.0(60.0%)
题量分布 客观题(占比) 17(77.3%)
主观题(占比) 5(22.7%)
2、试卷题量分布分析
大题题型 题目量(占比) 分值(占比)
选择题 14(63.6%) 14.0(28.0%)
多选题 3(13.6%) 6.0(12.0%)
简答题 5(22.7%) 30.0(60.0%)
3、试卷难度结构分析
序号 难易度 占比
1 普通 (77.3%)
2 容易 (13.6%)
3 困难 (9.1%)
4、试卷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认知水平) 分值(占比) 对应题号
1 常用气体的收集方法 1.0(2.0%) 9
2 蜡烛燃烧实验 1.0(2.0%) 10
3 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2.0(4.0%) 4,6
4 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1.0(2.0%) 10
5 燃烧和爆炸实验 1.0(2.0%) 10
6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 12.0(24.0%) 20
7 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 2.0(4.0%) 8,13
8 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1.0(2.0%) 7
9 氧气的化学性质 5.0(10.0%) 21
10 合金与合金的性质 12.0(24.0%) 20
11 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12.0(24.0%) 20
12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0(2.0%) 11
13 氧化反应及其应用 1.0(2.0%) 3
14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1.0(2.0%) 1
15 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4.0(8.0%) 19
16 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4.0(8.0%) 18
17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7.0(14.0%) 15,21
18 水的组成 1.0(2.0%) 6
19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1.0(2.0%) 12
20 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 4.0(8.0%) 19
21 化合反应及其应用 1.0(2.0%) 3
22 化学式的相关计算 1.0(2.0%) 7
23 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 4.0(8.0%) 19
24 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12.0(24.0%) 20
25 电解水实验 5.0(10.0%) 21
26 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17.0(34.0%) 5,19,20
27 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1.0(2.0%) 14
28 生铁和钢 1.0(2.0%) 13
29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5.0(10.0%) 22
30 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1.0(2.0%) 11
31 甲烷、乙醇等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 4.0(8.0%) 18
32 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2.0(4.0%) 16
33 易燃物和易爆物安全知识 1.0(2.0%) 11
34 碳、一氧化碳、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 2.0(4.0%) 17
35 氮气及稀有气体的用途 1.0(2.0%) 2
36 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 2.0(4.0%) 15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