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九江市永修2023-2024八年级上学期期中检测物理试题(含解析)

2023-2024学年(上)期中检测模拟试卷
(沪粤版)
说明:1.全卷满分80分,考试时间为85分钟。
2.请按试题序号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作答,答在试题卷或其它位置无效。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空1分,共16分)
1.物理学是研究 、光、热、力、电等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英国物理学家 常对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进行不懈的思考和探究,并由此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2.当大象进行交流的“声音”是 时(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人类就听不到大象的“声音”,是因为人耳不能听到频率 20Hz的声音(选填“高于”或“低于”)。
3.坐在电影院的每一位观众都能看到银幕上的图像,是由于银幕发生了 (选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教室里的一些同学感觉黑板反光,看不清楚黑板上的字,是因为黑板发生了 (选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
4.一天晚上,小明正在学习,突然,电灯熄灭了,小明想:电灯为什么熄灭?可能是灯丝断了。这个过程中,“电灯为什么熄灭?”属于科学探究的 环节,“可能是灯丝断了”属于科学探究的 环节。
5.小明在8个相同的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制成了“水瓶琴”敲击水位最 (填“低”或“高”)的瓶子音调最低,为do(1)音。小明觉得该瓶发出的do(1)音还不够准,他用手机软件测得敲击时该瓶振动频率为200Hz,查阅资料国际标准音高do是261.6Hz,他应该 直至音准。(最后一空选填“增加水”或“减少水”)

6.为了使教室内的学生免受环境噪声干扰,我们在教学楼周围植树,这是在 减弱噪声(选填“声源处”、“传播过程中”或“人耳处”);外科医生常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结石,这是利用了声波能传递 。
7.一束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图中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方向均未标出),其中折射光线是 ,反射角等于 。
8.如图所示,一束光线斜射入容器中,并在容器底处形成一光斑,这时往容器中逐渐加水,则光斑的位置将 。(填序号①慢慢向右移动、②慢慢向左移动、③慢慢向水面移动、④仍在原来位置不动)此时再向下看杯底感觉杯底位置 (填“变深”“变浅”,或“不变”)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14分)第9~12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2分;第13、14小题为多项选择,每小题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3分,全部选择正确得3分,选择正确但不全得1分,不选、多选或错选得0分。请将选项代码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9.“估测”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在家庭生活中,下列估测最符合实际的是(  )
A.正常人的脉搏每秒跳动70次
B.餐桌的高度约为
C.中学生短跑成绩约为
D.某同学的身高是
10.当用手机扫描健康二维码时(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上的二维码是光源
B.扫码时二维码要位于摄像头二倍焦距以外
C.二维码通过摄像头成的是正立缩小的实像
D.要使屏幕上二维码的像变小,只需将二维码靠近凸透镜
11.下列现象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水中的倒影
B.地面上的影子
C.海市蜃楼
D.雨后的彩虹
12.我国的语言文字丰富多彩 下列成语所描述的光现象与其成因对应正确的是(  )
A.“镜花水月”——光的折射
B.“一叶障目”——光的折射
C.“立竿见影”——光的直线传播
D.“海市蜃楼”——光的直线传播
13.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老师讲课是在利用声音传递信息
B.演员用相同的力量弹奏钢琴不同的键,发出乐音音色不同
C.超声波振动频率比可听见的声音更高,常被用来清洗物体
D.为创文明城市 ,南昌市开展禁放鞭炮行为,是从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
14.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1中,手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B.图2中,潜望镜利用光的折射来观察物体
C.图3中,光的色散现象表明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
D.图4中,吸管“错位”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三、计算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5小题6分,第16、17小题各8分,共22分)
15.国之重器“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下潜深度已突破7000m,世界领先。“蛟龙号”潜水器在某次下潜之前,用声呐向该海域的海底发出超声波,经过16s声呐接收到回声信号。“蛟龙号”从海水表面匀速下潜到1800m深处,需要1小时。(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m/s)
求:(1)该海域的深度为多少?
(2)“蛟龙号”的下潜速度是多少m/s?
16.火车沿直线朝着山崖以30m/s的速度行驶,在距山崖不远处鸣笛,经过4s后便听到了从山崖反射的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火车长200m,求:
(1)4s内火车行驶的路程;
(2)鸣笛时火车离山崖的距离;
(3)火车行至山崖后,完全穿过山崖下的隧道用了3min,隧道的长度为多少?
17.区间测速是基于车辆通过前后两个监控点的时间,来计算车辆在该路段上的平均速度,并依据该路段上的限速标准判定车辆是否超速违章。
(1)某小汽车行驶7.8km的路程用时270s,则该小汽车的在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
(2)该小汽车在上午10:00整驶入区间测速起点位置,如图所示,则这辆小汽车最快在什么时刻通过区间测速终点位置才不会违章?(结果保留整数)
(3)为行车安全,请你给驾驶员提一条建议。
四、实验与探究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8.既要重视文化学习,又要提高才艺技能,初二(2)班海龙同学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找到了如表所列9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
编号 材料 长度(cm) 横截面积(mm2) 编号 材料 长度(cm) 横截面积(mm2)
A 铜 60 0.76 F 铜 100 0.76
B 铜 60 0.89 G 钢 80 1.02
C 铜 60 1.02 H 尼龙 80 1.02
D 铜 80 0.76 I 尼龙 100 1.02
E 铜 J 铜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 的三组琴弦进行实验;
(2)若他选择A、D、F的琴弦做实验,则研究目的是探究音调与琴弦 的关系;
(3)表中编号E的材料规格没填全,为了验证猜想三,该项内容分别为 、 ;
(4)随着实验的进行,小华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必须保持 不变,只改变 ,做多组实验后方可得出结论;
(5)小华在这个探究实验中,采用的实验方法为 。
19.小凡通过实验来探究声音的特征:

(1)为了探究“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小凡设计了下面A、B、C、D四个实验,如图甲,你认为能够完成探究目的的是 (填字母,可多选),通过探究可知: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 决定的;
(2)在图D的实验中,小凡在扬声器播放音乐时,调大录放机音量,发现小纸团跳得更高。这说明:发声体的 越大,声音的 越大;
(3)如图乙,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可听到 (填“钢尺”或“桌面被拍打”)振动发出的声音,逐渐 (填“增大”或“减小”)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发现音调逐渐变低了,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此时产生的是 波。
20.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小明选用了平面镜、白色硬纸板A、B和激光笔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
(1)白色硬纸板的表面应尽量 (选填“粗糙”或“光滑”),其目的可使光在纸板上发生 (选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这样我们就能从各个方向看清光的传播路径;
(2)实验时若测得入射光线与镜面夹角为35°,则反射角度数为 ;若入射光线偏离法线,则反射角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实验次数 入射角 反射角
1 30° 30°
2 40° 40°
3 50° 50°
(3)使光线以不同角度射入进行实验,测量结果如表所示,由此可得: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 入射角;
(4)为寻找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的位置关系,当纸板A上显示出光路时,该同学将另一半纸板B绕ON向后折时,此时反射光线实际上是 (选填“存在”或“不存在”)的,如果沿反射光线的位置射入光线,则会看到反射光线沿入射光线位置射出,说明光路是 的。

21.小明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所用的器材有:带刻度尺的光具座、凸透镜、光屏、蜡烛和火柴等;
(1)实验前,小明调节 、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2)如图甲所示,将一束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 的光斑时停止移动光屏,可测出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3)小明在某次实验中,将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如图乙所示的位置,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此像是倒立放大的 (填“实像”或“虚像”);
(4)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移动凸透镜至如图丙所示位置,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在光屏上看不到烛焰的像,则人眼在图中 (填“A”或“B”)处能观察到烛焰的像;
(5)小明将图乙中的透镜换成焦距 f =5 cm 的凸透镜,光屏上烛焰的像变模糊;将烛焰向 (填“左”或“右”)移动适当距离,光屏上重新出现烛焰清晰的像;若不移动蜡烛,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置一个度数适当的 (填“近视”或“远视”)眼睛的镜片,光屏上也会重新出现烛焰清晰的像。
试卷第6页,共7页
1. 声 牛顿
【详解】[1]物理学是一门十分有趣的科学,它研究声、光、热、力、电等形形色色的物理现象,观察和实验是科学探究的两个基本方法。
[2]万有引力定律为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一条定律,1687年为英国物理学家牛顿所发现。
2. 次声波 低于
【详解】[1][2]人耳能够听到的发声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超过这个范围,人耳听不到;发声频率低于20Hz的,我们称之为次声波,发声频率高于20000Hz的,我们称之为超声波;人类听不到大象的“声音”,说明大象的发声频率低于20Hz,属于次声波。
3. 漫反射 镜面反射
【详解】[1]银幕是凹凸不平的,平行光线入射到粗糙的银幕上,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进入不同方向的人的眼睛,不同方向的人们都能看到,因此光在银幕上发生漫反射。
[2]黑板“反光”是因为黑板发生了镜面反射,黑板反射的光线比粉笔字反射的光线强,使人无法看清黑板上的字。
4. 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
【详解】[1][2]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这里的“电灯为什么熄灭呢?”是科学探究中的提出问题环节;“可能是灯丝断了”属于科学探究的猜想与假设环节。
5. 高 减少水
【详解】[1]由题意可知,敲击灌水玻璃瓶时,水柱和玻璃瓶在振动。水柱越高,玻璃瓶的质量越大,振动越慢,声音频率越低,音调也越低,所以敲击水位最高的,瓶子音调最低。
[2]题意可知,敲击时该瓶振动频率为200Hz,而国际标准音高do是261.6Hz,振动频率要升高,振动要加快,则玻璃瓶的质量要减小,他应该减少水,直至音准。
6. 传播过程中 能量
【详解】[1]在教学楼周围植树,浓密的树叶可以吸收或反射噪声,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2]由于超声波具有方向性好、能量易于集中的特点,可以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结石,这是利用了声波能传递能量。
7. OG 30°
【详解】[1][2]由图示知
∠COF=30°,∠EOC=90°-60°=30°
而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这两个角其中一个为反射角,另一个为入射角,CO为法线。在光的折射现象中,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所以EO为入射光线,OG为折射光线,OF为反射光线,AB为界面。所以折射角为45°,入射角为∠EOC=30°,反射角为∠COF=30°,光线从玻璃斜射向空气。
8. ② 变浅
【详解】[1]由于加入水后,折线光线会向法线偏折,故光斑会慢慢向左移动,故选②。
[2]池底发出光线,经水面折射后,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看过来,会发现杯池底变浅了,由于光的折射,会把杯底看浅。
9.D
【分析】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
【详解】A.正常情况下,人的心跳1min在75次左右,跳动1次的时间接近1s,故A不符合实际;
B.课桌的高度在70 80cm之间,故B不符合实际;
C.中学生100m短跑成绩约为12s,故C不符合实际;
D.中学生的身高在160cm左右,也就是16.7dm,故D符合实际。
故选D。
10.B
【详解】A.物体上的二维码只能反射光线,自身不能发光,不是光源,故A错误;
B.由照相机的成像规律可知,成像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故扫码时二维码要位于摄像头二倍焦距以外,故B正确;
C.此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由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知,二维码通过摄像头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C错误;
D.要使屏幕上二维码的像变小,由“物远像近像变小”可知,应将二维码远离凸透镜,故D错误。
故选B。
11.B
【分析】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现象有:小孔成像、影子和日食、月食;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会改变传播方向在同一介质里继续传播,这是光的反射现象,例如倒影、平面镜成像;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这是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海市蜃楼、池水变浅,彩虹等.
【详解】A. 水中的倒影,即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错误;
B. 地面上的影子,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时,射到不透明的物体上,在其背面形成影子,故B正确;
C. 海市蜃楼是由于光线在不均匀的空气中传播时折射而形成的,故C错误;
D. 雨后的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由光的折射形成,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重点是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所形成的现象,身边有很多例子,是比较容易区分的,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多总结.
12.C
【详解】A.镜花水月,是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错误;
B.一叶障目,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故B错误;
C.立竿见影,影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C正确;
D.海市蜃楼,就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故D错误。
故选C。
13.BD
【详解】A.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老师讲课是在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演员用相同的力量弹奏钢琴不同的键,发出乐音音调不同,故B错误;符合题意;
C.超声波振动频率大于20000Hz,比可听见的声音更高,常被用来清洗物体,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为创文明城市 ,南昌市开展禁放鞭炮行为,是从声源处控制噪声,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BD。
14.ABD
【详解】A.手影属于影子,影子的形成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故A错误,符合题意;
B.用潜望镜观察物体是利用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像原理为光的反射,故B错误,符合题意;
C.光的色散实验说明太阳光是一种复色光、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吸管在水面处“错位”了,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ABD。
15.(1)12000m;(2)0.5m/s
【详解】解:(1)因为声音传播到海底的时间为总时间的一半,则声音传播到海底的时间
该海域的深度
s=vt=1500m/s×8s=12000m
(2)“蛟龙号”下潜时间
t′=1h=3600s
“蛟龙号”的下潜速度
答:(1)该海域的深度为12000m;
(2)“蛟龙号”的下潜速度是0.5m/s。
16.(1)120m;(2)740m;(3)5200m
【详解】解:(1)由可得,4s内车行驶的路程
s1=v1t=30m/s×4s=120m
(2)由可得,声音传播的路程
s2=v2t=340m/s×4s=1360m
鸣笛时车离山崖的距离
(3)火车穿过隧道的时间
t′=3min=180s
火车穿过隧道的路程
s′=v1t′=30m/s×180s=5400m
隧道的长度
s隧道=s′-s车长=5400m-200m=5200m
答:(1)4s内车行驶的路程是120m;
(2)鸣笛时火车离山崖740m;
(3)隧道的长度是5200m。
17.(1)104km/h;(2)10:40;(3)为行车安全,请不要超速驾驶
【详解】解:(1)该小汽车在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2)由图可知,小汽车在区间测速路段的最大行驶速度
v′=100km/h
区间测速路段的路程
s′=66km
由可知,小汽车在区间测速路段不违章行驶的最短时间
小汽车最快通过区间测速终点位置的时刻为
10:00+40min=10:40
(3)为行车安全,请不要超速驾驶。
答:(1)该小汽车在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104km/h;
(2)这辆小汽车最快在10:40通过区间测速终点位置才不会违章;
(3)为行车安全,请不要超速驾驶。
18. A、B、C 长度 80 1.02 琴弦的横截面积、长度和材料 琴弦的松紧程度 控制变量法
【详解】(1)[1]根据控制变量法,要验证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需要使横截面积不同,其它变量均相同。对比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因此选择A、B、C的3根琴弦进行实验。
(2)[2]由表格数据可知,A、D、F的横截面积和材料都相同,长度不同,由控制变量法可知,三次实验探究的是音调与琴弦长度的关系。
(3)[3][4]要验证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需要使琴弦的材料不同,其它变量均相同,编号G、H材料不同,横截面积和长度都相同,因此编号为E长度为80cm,横截面积为1.02mm2。
(4)[5][6]由控制变量法可知,要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琴弦的松紧程度的关系,应保持琴弦的横截面积、长度和材料相同,只改变琴弦的松紧程度。
(5)[7]根据上述实验可知,影响声音音调高低的因素有多个,在探究实验中主要用到的是控制变量法。
19. AC 频率 振幅 响度 钢尺 增大 次声
【详解】(1)[1]A、硬纸板接触齿数不同的齿轮,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调不同,符合题意;B、将正在发生的音叉放在面颊上有震感,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不符合题意;C、用塑料尺子在梳子齿上快慢不同的滑动时,梳子齿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调不同,符合题意;D、改变录放机的音量,喇叭的振幅不同,响度不同,研究响度跟振幅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所以能探究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是A和C。
[2]通过AC探究可知: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2)[3][4]发声体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因此在扬声器播放音乐时,调大录放机音量,发现小纸团跳得更高。
(3)[5]将一把钢尺紧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
[6]逐渐增大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其振动频率逐渐变慢,音调逐渐变低。
[7]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振动得很慢,即钢尺振动的频率小于20Hz属于次声波,所以人耳听不到。
20. 粗糙 漫反射 55° 变大 等于 存在 可逆
【详解】(1)[1][2]为了能从不同角度观察到光线,应让光在光屏上发生了漫反射,所以白色硬纸板的表面应尽量粗糙,让光发生漫反射。
(2)[3][4]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法线与镜面垂直,实验测得入射光线与镜面夹角为35°,所以入射角为55°,则反射角也为55°。因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若入射光线偏离法线,则入射角变大,所以反射角也变大。
(3)[5]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6]将纸板B面绕轴ON向后折,在纸板B上就看不到反射光线,是因为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纸板B后折后与纸板A及法线所在的平面不在同一平面上,所以看不到反射光线,反射光线仍然存在。
[7]如果沿反射光线的位置射入光线,看到反射光线沿入射光线位置射出,这种现象证明了在反射现象里,光路是可逆的。
21. 烛焰 很小、很亮 10.0 实像 B 右 近视
【详解】(1)[1]实验前,小明调节烛焰的中心、凸透镜、光屏的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正中央。
(2)[2][3]如图甲所示,将一束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很小、很亮的光斑,这个光斑就是焦点,从凸透镜中心到光斑的距离为焦距;如图甲所示,分度值为1cm,故读数为10.0cm。
(3)[4]能够在光屏上承接到的像都是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
(4)[5]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移动凸透镜至如图丙所示位置,在一倍的焦距以内,成的是虚像,此时像与物体在凸透镜的同一侧,人眼在B处才能够观察到像。
(4)[6][7]小明将图乙中的透镜换成焦距 f =5 cm 的凸透镜,折光能力变强,会在光屏前成像,故将烛焰向右移动,像才会向右移动,承接在光屏上;若不移动蜡烛,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置一个度数适当的发散透镜,成像才会成在光屏上,而近视眼镜是凹透镜,是发散透镜。
答案第6页,共7页
答案第7页,共7页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人教版英语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Unit 6 I'm going to study computer science.期末复习用资料(含答案)

下一篇:湖南省名校2023-2024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数学试题(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