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四川省成都市中考化学复习成果验收卷二(含解析)

2024成都中考化学复习《中考逆袭卷》成果验收卷二
1. 本试卷分为两卷,第Ⅰ卷为选择题,第Ⅱ卷为非选择题。
2. 本试卷共6页,满分6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在试卷、答题卡规定位置填写本人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姓名、准考证号是否一致。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Mg—24 Cl—35.5 Fe—56 Cu—64 Zn—65 Ag—108
第Ⅰ卷
一、选择题(包含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下列物质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耀眼白光的是(  )
A. 木炭       B. 红磷       C. 铁丝       D. 镁带
2. 化学符号具有独特的学科内涵。下列关于化学用语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2N可表示氮气
B. O2中的“2”表示氧气中含有两个氧原子
C. 氧化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2O3
D. Mg+2表示1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
3. 构建化学基本观念是学好化学的基础。下列有关CO与CO2的基本观念中认识正确的是(  )
A. 分类观:CO、CO2都属于氧化物
B. 微粒观:CO由原子构成,CO2由分子构成
C. 能量观:CO2和C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CO是放热反应
D. 守恒观:28 g CO和32 g O2反应,一定生成60 g CO2
4. 如图是电解水的实验装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水中可加入少量硫酸钠或氢氧化钠以增强导电性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左侧尖嘴口处,木条燃烧更旺
实验结束时得到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2∶1
由该实验可知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直接构成的
5. 酸菜的制作本质是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将蔬菜中的葡萄糖转化成乳酸(化学式为C3H6O3)。下列有关乳酸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乳酸由三种元素组成 B. 乳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90 g
C. 乳酸中C、H、O的原子个数比为1∶2∶1 D. 乳酸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6. [创新考法·创新实验]如图所示是改进后的探究分子运动的实验装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滴加少量浓氨水后,可观察到湿润的酚酞滤纸条变红
氢氧化钠固体的作用:溶于水放热,加快分子运动速率
该实验可证明氨分子在不断运动
仅将浓氨水换成浓盐酸,也能得到相同的结论
7. 一定条件下,密闭容器中发生了某一化学反应,涉及的物质为甲、乙、丙、丁,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的质量/g 20 40 5 15
反应后的质量/g 13 16 5 x
x值为31 B. 丙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丁可能为单质 D. 甲、乙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可能为7∶24
8. 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A B C D
实验设计
实验目的 探究氧化铜可作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催化剂 验证锌、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是否发生反应 探究蜡烛中是否含有氧元素
9. [创新考法·创新实验]在探究“铁生锈的条件”实验中,某小组同学利用如图装置(装置气密性良好)进行创新实验。实验时,先向铁粉中滴入水,观察一段时间后,发现无明显现象;然后滴入NaCl溶液,几分钟后观察到注射器活塞向左移动。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活塞向左移动是因为铁生锈消耗氧气
B. 若铁粉过量,注射器活塞最终停在约4 mL处
C. 此实验能推断出铁的锈蚀需要水的参与
D. 对比现象可知加入氯化钠溶液能加快铁的锈蚀
10. 将一根打磨光亮的铁钉(含碳杂质)置于容器中,再逐渐加入稀盐酸。加入稀盐酸的质量与有关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
第Ⅱ卷
二、填空题(包含5小题,化学方程式2分,其余每空1分,共22分)
11.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
(1)白酒酿造过程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______(填字母)。
A. 原料粉碎 B. 配料混合 C. 入窖发酵 D. 装瓶密封
(2)酿酒时,通常选用硬度较低的山泉水或深井水。生活中常用________区分硬水和软水。
(3)蒸酒时,去第一锅“酒头”,弃第三锅“酒尾”,“掐头去尾取中段”是为“二锅头”。从微粒的角度分析,酒精变为酒精蒸气的过程中,________________发生了变化。
(4)我国交通法规明确规定禁止酒后驾车,交通警察使用的一种酒精检测仪中装有重铬酸钾(化学式为K2Cr2O7),其中钾元素的化合价为+1,则铬元素(Cr)的化合价为________。
12. 图1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图2是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12.01表示________________。
(2)氮元素和磷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是因为两种元素的原子__________相同。
(3)图2中能代表图1“受损”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是__________(填字母,下同)。
(4)图2微粒结构示意图中属于离子的是________。
13. 小明发现家里养的绿萝叶色发黄,于是他欲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化肥营养液浇灌绿萝。家里现有的化肥:氯化铵、磷矿粉、氯化钾(水的密度为1g/cm3,现有量筒的量程为100 mL)。
(1)他应选择的化肥是__________。
(2)配制溶液时,他用托盘天平称量化肥的读数如图1所示,用量筒量取水体积的读数如图2所示,则所称量的化肥质量是____g,最终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_。
(3)通过查阅资料,小明得知自己配制的营养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大,需要对配制好的溶液进行稀释,若要使最终溶液的浓度降为9%,则他应继续加水______mL。
14. 金属材料被广泛应用于我们的生产生活,我们应从多角度了解金属。
(1)金属材料的应用:用铁制品制作医疗器械时,通常使用不锈钢而不用纯铁,主要是因为两者相比,不锈钢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性能(答一点)。
(2)[创新考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金属的冶炼: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南万毕术》中有着“曾青得铁,则化为铜”的记载,其原理是铁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金属的化学性质:
①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但生活中的铝制品比铁制品更耐腐蚀,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将一定量的铁和金属R的混合粉末加入一定量的氯化铜溶液中,溶液的质量先增大,后减小,最后不变。则R可能为______(填字母)。
Mg B. Zn C. Ag
15. A~F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A、B、C、D、E是五种不同类别的物质,A是温室气体,B俗称熟石灰,D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E的水溶液呈蓝色。各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图所示,且相邻物质间都能发生反应。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F物质的化学式__________。
(2)C的物质类别是________(填“酸”“碱”或“盐”)。
(3)A与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示反应中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有________种。
三、实验与探究题(包含2小题,化学方程式2分,其余每空1分,共13分)
16.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结合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某同学在实验室用装置B制取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若要使反应停止,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
(2)[创新考法·开放性设问]若将制得的二氧化碳通入图2装置中,未观察到干燥的紫色纸条变色,则试剂X为______________。
(3)选用E装置收集氧气时,将集气瓶内充满水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室常用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氨气(NH3)。相同条件下,氨气密度比空气密度小,且极易溶于水。实验室制取并收集一瓶氨气应选择图1中的装置组合是______(填字母)。
17. 早在战国时期,《周礼·考工记》中就记载了“湅帛”的方法,即利用“灰”(草木灰,主要成分为K2CO3)和“蜃”(贝壳灰,主要成分为CaO)混合加水所得溶液来洗涤丝帛时,会与丝帛表面附着的丝胶蛋白发生反应,生成物可用水冲去,从而可把丝帛洗得干净亮丽。化学小组同学对“混合加水所得溶液”的成分进行了探究。
【实验过程】具体的操作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图2
(1)步骤Ⅰ的过程中会________(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2)步骤Ⅱ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出问题】小组同学将烧杯丙中混合物过滤后得到澄清溶液,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碳酸钾溶液显碱性。
【实验验证】同学们进行了如下两组不同实验。
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1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碳酸钠溶液 ________________ 溶液中不含氢氧化钙
实验2 另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 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溶液中含有碳酸钾
【反思评价】(1)有同学认为实验2所得结论不合理,你认为他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重新设计实验证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实验步骤和现象)。
【拓展应用】在蚕丝加工过程中,需要将蚕丝中的丝胶蛋白从丝纤维上分离下来,不同pH水溶液对茧层丝胶蛋白的溶解性(脱胶率)影响如图2所示。同学们查阅资料得知,浓度为5%的K2CO3溶液的pH约为8.3,浓度为0.2%的KOH溶液的pH约为12.5。根据图2数据分析,选用______________溶液洗涤丝帛效果更好。
四、计算与分析题(包含1小题,共5分)
18. 家用燃气热水器的工作原理为:冷水进入热水器后, 将天然气(甲烷含量为85%)点燃,冷水被火焰的高温加热成热水,从热水阀流出。若某同学将出水温度设定为40 ℃,检查燃气表发现热水器工作1分钟消耗天然气0.04 m3(折算后质量约为28 g) 。
(1)热水器工作1分钟时消耗甲烷的质量为________g。
(2)若该同学使用5分钟热水器后关闭,试计算天然气中甲烷完全燃烧消耗氧气的质量。
参考答案与解析
快速对答案
一、选择题(包含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5 DCAAB 6~10 DDBCA
二、填空题(包含5小题,化学方程式2分,其余每空1分,共22分) 11. (1)C(1分) (2)肥皂水(1分)  (3)分子间间隔(1分) (4)+6(1分) 12. (1)碳的相对原子质量(1分) (2)最外层电子数(1分)  (3)D(1分) (4)C(1分) 13. (1)氯化铵(1分) (2)18(1分) 18%(1分) (3)100(1分) 14. (1)抗腐蚀性强(或硬度大等,合理即可)(1分)  (2)Fe+CuSO4===FeSO4+Cu(2分) (3)①铝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在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氧化(1分)  ②B(1分) 15. (1)NaOH(合理即可)(1分) (2)酸(1分) (3)CO2+Ca(OH) 2 ===CaCO3↓+H2O(2分)  (4)两(或2)(1分)
三、实验与探究题(包含2小题,化学方程式2分,其余每空1分,共13分) 16. (1)CaCO3+2HCl===CaCl2+H2O+CO2↑(2分)  关闭弹簧夹(1分) (2)浓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等,合理即可)(1分)  (3)排尽瓶内空气,使收集的氧气更纯净(1分) (4)AD(1分) 17. 【实验过程】(1)放出(1分) (2)Ca(OH) 2+K2CO3===CaCO3↓+2KOH(2分) 【实验验证】无明显现象(或无白色沉淀生成)(1分)  【反思评价】(1)氢氧化钙与碳酸钾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钾也显碱性,也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1分)  (2)取样,加入足量稀盐酸,观察到有气泡产生(或取样,加入氯化钙或氯化钡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等,合理即可)(1分) 【拓展应用】浓度为0.2%的KOH(1分)
四、计算与分析题(包含1小题,共5分) 18. (1)23.8(1分) (2)解:使用热水器5分钟,消耗甲烷的质量为23.8 g×5=119 g 设使用热水器5分钟,消耗氧气的质量为x CH4+2O2 CO2+2H2O(2分) 16 64 119 g x = x=476 g(1分) 答:使用热水器5分钟,消耗氧气的质量为476 g。(1分)
                   逐题详析
1. D 【解析】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只能产生红热现象,A错误;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B错误;铁丝在空气中不燃烧,只能发红发热,C错误;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D正确。
2. C 【解析】2N表示两个氮原子,氮气表示为N2,A错误;O2中的“2”表示一个氧气分子中含有两个氧原子,B错误;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为:确定化合物中所要标出的元素的化合价,然后在化学式中该元素的正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标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故氧化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表示为2O3 ,C正确;镁离子的符号为Mg2+,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应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角标出,数字在前,正负号在后,D错误。
3. A 【解析】对各选项分析如下:
选项 逐项分析 正误判断
A CO和CO2均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故均属于氧化物 √
B CO、CO2均由分子构成 ×
C CO2和C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CO,该反应是吸热反应 ×
D 2CO+O2 2CO2,参加反应的CO、O2、CO2的质量比为56∶32∶88,所以28 g一氧化碳和32 g氧气反应,消耗16 g氧气,氧气有剩余,生成44 g二氧化碳 ×
4. A 【解析】对各选项分析如下:
选项 逐项分析 正误判断
A 水中加入少量硫酸钠或氢氧化钠可形成自由移动的离子,能增强水的导电性 √
B 根据“正氧负氢、氢二氧一”可知,左侧尖嘴管产生的气体为氢气,将燃着的木条放在尖嘴口处,观察到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
C 水通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 2H2↑+O2↑,产生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质量比为(2×2)∶(1×32)=1∶8 ×
D 电解水实验产生氢气和氧气,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可知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不能得出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直接构成的 ×
5. B 【解析】对各选项分析如下:
选项 逐项分析 正误判断
A 由乳酸的分子式C3H6O3可知,乳酸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
B 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是“1”,一般省略不写 ×
C 由乳酸的分子式C3H6O3可知,乳酸中C、H、O的原子个数比为3∶6∶3=1∶2∶1 √
D 乳酸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3)∶(1×6)∶(16×3)=6∶1∶8,因此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
6. D 【解析】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气从内层试管壁的小孔中逸出,逸出的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滤纸条变红,A正确;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导致温度升高,可加快氨分子运动速率,B正确;该实验中滴入浓氨水,湿润的酚酞滤纸条变红,而两者没有直接接触,证明氨分子在不断运动,C正确;浓盐酸能与氢氧化钠固体反应,且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氯化氢气体,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形成盐酸,盐酸显酸性,不能使酚酞滤纸条变色,因此仅将浓氨水换成浓盐酸不能得到相同的结论,D错误。
7. D 【解析】根据题意进行如下分析:
8. B 【解析】将 Y 形管向左倾斜可以观察到左侧支管有气泡产生,但不能确定反应前后氧化铜的质量和化学性质是否改变,不能得出氧化铜可作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催化剂的结论,A不能达到实验目的;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前面的金属能将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锌能置换出硫酸铜溶液中的铜,即Zn>Cu,银不能置换出硫酸铜溶液中的铜,即Cu>Ag,故可验证三者的金属活动性顺序,B能达到实验目的;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导致瓶内气体压强减小,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煮熟且去壳的鸡蛋进入瓶内,但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也可产生相同的现象,C不能达到实验目的;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反应物有氧气,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水雾,只能说明蜡烛中一定含有氢元素,无法确定是否含有氧元素,D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9. C 【解析】活塞向左移动是因为反应消耗了气体,铁生锈能够消耗空气中的氧气,A正确;若铁粉过量,可以将密闭容器中的氧气消耗完,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则消耗氧气的体积为(20 mL+10 mL)×=6 mL,因此最终注射器活塞左移至10 mL-6 mL=4 mL处,B正确;该实验没有做无水条件下的对比实验且向铁粉中加水一段时间后无明显现象,因此不能说明铁生锈需要水的参与,C错误;对比加入NaCl溶液前后的现象,可推知NaCl溶液能加快铁的锈蚀,D正确。
10. A 【解析】向打磨后的铁钉中加入稀盐酸,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随着稀盐酸的加入,生成氢气的质量逐渐增加,直至铁反应完全,生成氢气的质量不再变化,A正确;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稀盐酸和氯化亚铁的质量比为73∶127,溶液的质量增大,铁钉反应完后仍在滴加稀盐酸,溶液增加的质量为稀盐酸的质量,溶液质量增大幅度减小,B不正确;铁钉中含有杂质碳,碳与稀盐酸不反应,反应结束后,固体的质量不会减小至0,C不正确;化学反应前后各元素种类、质量均不变,反应前后铁元素均存在于容器中,因此反应前后容器中铁元素质量不变,D不正确。
11. (1)C(1分) (2)肥皂水(1分)  (3)分子间间隔(1分) (4)+6(1分)
12. (1)碳的相对原子质量(1分) (2)最外层电子数(1分)  (3)D(1分) (4)C(1分)
13. (1)氯化铵(1分) (2)18(1分) 18%(1分) (3)100(1分)
【解析】(1)绿萝叶色发黄,说明植物中缺少氮元素,需施用氮肥。(2)由图1可知所称量的化肥质量为18 g,由图2可知所量取水的体积为82 mL,质量为82 g,所配制溶液的质量为18 g+82 g=100 g,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100%=18%。(3)溶液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据此计算稀释后所得溶液质量为=200 g,需继续加水的质量为200 g-100 g=100 g,即100 mL。
14. (1)抗腐蚀性强(或硬度大等,合理即可)(1分)  (2)Fe+CuSO4===FeSO4+Cu(2分) (3)①铝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在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氧化(1分) ②B(1分)
【解析】(1)制作医疗器械时,通常使用不锈钢而不用纯铁,是因为医疗器械被要求能保持稳定,有较好的耐腐蚀性能且不易变形,说明不锈钢具有抗腐蚀性强、硬度大等优点。(3)②将一定量的铁和金属R的混合粉末加入一定量的氯化铜溶液中,若铁与氯化铜先反应,则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铜,反应中铁、铜质量比为56∶64,随着该反应进行,溶液质量应减小,而已知条件是“溶液的质量先增大”,说明开始时R与氯化铜先反应,则R的活动性比铁强,且相对原子质量比铜大,则应选B。
15. (1)NaOH(合理即可)(1分) (2)酸(1分) (3)CO2+Ca(OH) 2 ===CaCO3↓+H2O(2分) (4)两(或2)(1分)
【解析】第一步:根据题眼及反应关系确定物质。
第二步:将推出的物质带入验证,回答相关问题。
(4)图中各物质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反应类型如下:
化学方程式 反应类型
A与B CO2+Ca(OH)2===CaCO3↓+H2O 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
B与C Ca(OH)2+2HCl===CaCl2+2H2O等 复分解反应
C与D Fe+2HCl=== FeCl2+H2↑等 置换反应
D与E Fe+CuSO4===Cu+FeSO4等 置换反应
E与F CuSO4+2NaOH===Cu(OH)2↓+Na2SO4等 复分解反应
A与F 2NaOH+CO2===Na2CO3+H2O等 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
C与F NaOH+HCl===NaCl+H2O等 复分解反应
由表格可知,该图示反应中涉及两种基本反应类型。
16. (1)CaCO3+2HCl===CaCl2+H2O+CO2↑(2分) 关闭弹簧夹(1分) (2)浓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等,合理即可)(1分)  (3)排尽瓶内空气,使收集的氧气更纯净(1分) (4)AD(1分)
【解析】(1)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U形管内充满二氧化碳,关闭弹簧夹,继续生成的二氧化碳无法导出,装置内压强增大,液体被压回长颈漏斗,固液药品分离,反应停止。(2)干燥的紫色石蕊纸条未变色,说明试剂X吸收了二氧化碳中的水或是试剂X吸收了二氧化碳气体,则试剂X可能为浓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等。(4)制取氨气的反应物是两种固体,反应条件为加热,因此应选择固体加热型发生装置A;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且极易溶于水,因此只能选择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故收集装置只能选择D。
17. 【实验过程】(1)放出(1分) (2)Ca(OH) 2 + K2CO3===CaCO3↓+2KOH(2分) 【实验验证】无明显现象(或无白色沉淀生成)(1分) 【反思评价】(1)氢氧化钙与碳酸钾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钾也显碱性,也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1分)  (2)取样,加入足量稀盐酸,观察到有气泡产生(或取样,加入氯化钙或氯化钡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等,合理即可)(1分) 【拓展应用】浓度为0.2%的KOH(1分)
【解析】【实验过程】(1)步骤I为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该过程放出热量。(2)烧杯乙所得溶液的溶质为氢氧化钙,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钾,步骤Ⅱ中发生的化学反应为:氢氧化钙与碳酸钾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钾,据此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实验验证】根据实验结论“溶液中不含氢氧化钙”,因为钙离子与碳酸根离子结合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则实验1中没有白色沉淀生成,因此无明显现象。【反思评价】(1)无色酚酞溶液遇碱变红,由于过滤后得到的澄清溶液中一定存在氢氧化钙与碳酸钾溶液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钾,氢氧化钾溶液显碱性;由【查阅资料】可知,碳酸钾溶液也显碱性,二者都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因此不可根据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确定溶液中含有碳酸钾。(2)要证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钾,即证明溶液中含有碳酸根离子,因为溶液中存在氢氧化钾,故所选试剂需与碳酸钾反应有明显现象,且与氢氧化钾不反应或反应无明显现象,则可选用酸或钡盐或钙盐等。碳酸钾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产生气泡,氢氧化钾与稀盐酸反应无明显现象,二者同时存在时,稀盐酸先与氢氧化钾反应,据此设计实验方案为:取样,加入足量稀盐酸,产生气泡,说明含有碳酸钾;碳酸钾溶液与氯化钙(或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或碳酸钡)白色沉淀,氢氧化钾与氯化钙、氯化钡溶液不反应,因此可设计实验方案为:取样,加入氯化钙或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含有碳酸钾。 【拓展应用】由图2中的信息可知,溶液呈碱性时,碱性越强,丝胶蛋白溶解能力越强,即脱胶效果越好,浓度为5%的K2CO3溶液的pH(8.3)小于浓度为0.2%的KOH溶液的pH(12.5),因此应选用浓度为0.2%的KOH溶液洗涤丝帛效果更好。
18. (1)23.8(1分)
(2)解:使用热水器5分钟,消耗甲烷的质量为23.8 g×5=119 g
设使用热水器5分钟,消耗氧气的质量为x
CH4+2O2 CO2+2H2O(2分)
16 64
119 g x
= x=476 g(1分)
答:使用热水器5分钟,消耗氧气的质量为476 g。(1分)
【解析】(1)热水器工作1分钟消耗天然气0.04 m3(折算后质量约为28 g),天然气中甲烷含量为85%,则热水器工作1分钟消耗甲烷的质量为28 g×85%=23.8 g。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百师联盟 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大联考语文答案

下一篇:第5章 金属的冶炼与利用 检测题(含解析)2023-2024沪教版(全国)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