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重点中学2023-2024八年级上学期半期物理试卷(含解析)

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半期物理试卷
一、单选题(12个小题,每题3分,共36分)
1.(3分)下列数据和结论符合实际的是(  )
A.课桌的高度约为80dm
B.人步行的速度约为1m/s
C.正常人心脏每秒跳动70次
D.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105m/s
2.(3分)“宫、商、角、徵、羽”起源于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乐的五个基本音阶,亦称五音,五音实际上是指声音的(  )
A.音色 B.响度 C.音调 D.速度
3.(3分)如图是用厚刻度尺测量木块的长度,其中正确的测量图是(  )
A. B.
C. D.
4.(3分)关于匀速直线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B.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C.速度与路程和时间无关
D.弯道上缓慢行驶的汽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5.(3分)如图,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图甲,拨动伸出桌面的钢尺,钢尺振动得越快,响度就越大
B.图乙,轻轻敲击桌面,将耳朵贴在桌面上,比在空气中听得更清楚
C.图丙,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闹钟声音变小,说明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D.图丁,琴声的音调越高,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越快
6.(3分)如图所示的美景中蕴含了丰富的物态变化知识。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甲,湖面上的冰层是凝华形成的
B.图乙,荷叶上晶莹的露珠是熔化形成的
C.图丙,山林间的薄雾是液化形成的
D.图丁,枝头上的奇景雾凇是凝固形成的
7.(3分)如图所示是某物质的熔化和凝固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物质是非晶体
B.该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C.DE段该物质为气态
D.CD段为该物质的熔化过程
8.(3分)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墨子就研究过小孔成像的现象。如图所示,若用蜡烛作为光源,让光线透过小孔投射在墙壁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蜡烛所成像的大小会随物距变化而变化
B.木板上的小孔一定是圆形的
C.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
D.小孔成像成的是正立的虚像
9.(3分)一只白鹤静立在平静的水中,在岸边可以看到白鹤的两个“影”——影子和倒影,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白鹤的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B.白鹤的影子与白鹤一定是等大的
C.白鹤飞离水面时,它的倒影会变小
D.白鹤在水中的倒影是实像
10.(3分)如图是小莉用照相机先后拍摄的两张赛车的图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拍摄所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虚像
B.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近视眼镜的镜片
C.拍摄甲照片,应使赛车位于照相机镜头二倍焦距以外
D.先拍甲照片后拍乙照片应使镜头远离赛车
11.(3分)如图是爱动脑筋的小明用手机和透镜自制的简易投影仪,它能将手机上的画面放大投射到白墙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手机到透镜的距离应大于透镜的两倍焦距
B.墙上呈现的是手机画面的正立、放大的虚像
C.制作简易投影仪的透镜,可以当放大镜使用
D.要使墙上的像变大,应增大手机与透镜间的距离
12.(3分)A、B两辆汽车在平直路面上运动时的s﹣t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0﹣30s,A、B运动方向相同
B.0﹣40s,A车先加速再做匀速直线运动
C.30s﹣70s,A车的平均速度为7.5m/s
D.40s时,两车相距240m
二、填空题(10个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13.(2分)小明用同一把刻度尺测同一张桌子的长度,五次测量记录的数据分别是:75.1cm、75.2cm、75.14cm、75.3cm,可知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cm,这张桌子的长度是    cm。
14.(2分)如图所示,“入班即静”要求同学们在教室养成轻声说话的习惯,“轻声”是指声音的    小,从控制噪声的角度分析,这是从    处减弱噪声的。
15.(2分)花样跳伞队员可以在空中完成漂亮的造型,以大地为参照物,队员们是    的;以其中一名队员为参照物,其余队员是    的。(均选填“运动”或“静止”)
16.(2分)“小眼镜”应成为社会的“大关切”,老年人视力健康同样不容忽视。图中表示远视眼光路示意图的是图    (选填“甲”或“乙”),则应配戴    (选填“凸”或“凹”)透镜制成的眼镜片进行矫正。
17.(2分)地处非洲沙漠的居民,由于没有电,夏天无法用冰箱保鲜实物。有人发明了一种简易的“沙漠冰箱”,两罐之间填上潮湿的沙子。使用时将食物放在内罐,罐口盖上湿布,并经常在两罐之间的沙子上洒些水,从而对内罐中的食物起到了一定的保鲜作用。
阅读上文,回答:
(1)经常在两罐之间的沙子上洒些水,目的是利用    来使食物降温。
(2)将它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目的是    。
18.(2分)将一瓶饮料在冰箱中冷藏一段时间后,取出放一会儿,表面会变湿,这是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该现象需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
19.(2分)如图所示,走在夜幕下的大街小巷经常可以看见商家利用灯光将“广告图”投射在地面上。周围的行人从各个方向都能看到地面上的“广告图”,这是由于光在地面上发生了    反射(选填“镜面”或“漫”)。该反射    (选填“遵循”或“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20.(2分)沙坪坝三峡广场亲水乐园的池底安装了射灯。池内装满水,其中一盏射灯发出的一束光线照在池壁上,在S点形成一个亮斑,水面降至a位置时,站在池旁的人看到亮斑的位置在P点(图中未画出)   (选填“S点上方”、“S点”或“S点下方”);若水面降至b位置时,射灯发出的光照在    (选填“S点上方”、“S点”或“S点下方”)。
21.(2分)当今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如图甲所示。一辆汽车由静止开始驶入大桥,假设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在30s内汽车运动的总路程为    m,汽车在30s内的平均速度是    m/s。
22.(1分)如图所示,根据入射光线AO画出反射光线OB。
23.(1分)物体AB所成的像如图所示,请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出物体AB的位置。
三、实验题(3个小题,23题6分,24题8分,25题8分,共22分)
24.(6分)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停表指针未超过一圈,每格1s)。
(1)该实验的原理是    ;
(2)小车所在斜面坡度要尽量小些,目的是便于测量    ;
(3)实验中应多次测量,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同一位置    开始下滑;
(4)图中小车从A点运动到B点的路程是    cm,小车通过全程AC段的平均速度v=   m/s;
(5)能正确反映小车在下滑过程中运动情况的s﹣t图像是    (选填字母)。
25.(8分)如图甲所示是小华“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
(1)实验中用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    ;
(2)实验进行时,应选择    (选填“较亮”或“较暗”)环境开展实验;
(3)点燃蜡烛A,应选择与蜡烛A外形相同且    (选填“已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B,竖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    (选填“前面”或“后面”)观察,直至蜡烛B和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    ,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的方法是    (选填“等效替代法”或“控制变量法);
(4)如图乙,将玻璃板倾斜,蜡烛的像将    (选填“仍然”或“不再”)与蜡烛关于镜面对称;
(5)如图丙所示,检查视力的时候,视力表放在被测者头部的后上方0.2m处,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的距离是5m。图示“?”应为    m。
26.(8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光屏和蜡烛分别位于凸透镜两侧。
(1)如图甲,测量出透镜的焦距;实验前   上,其目的是使所成的像在光屏中央;
(2)小陈把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0cm刻度线处,将蜡烛移至光具座上20.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到65.0cm处,则该像是    (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此时成像的原理与    (选填“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机”)相同;
(3)若小明操作时不小心,手指挡住了凸透镜的上半部,此时光屏上蜡烛的像    (选填“完整”或“不完整”);
(4)小陈将蜡烛从20.0cm刻度线处移动到35.0cm刻度线处时,若要让烛焰在光屏上能再次成清晰的像,光屏应向    (选填“远离”或“靠近”)凸透镜方向移动;当光屏移动到光具座上    cm刻度线处时,烛焰在光屏上可成清晰、   (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像;此时小陈将他的近视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应向    (选填“远离”或“靠近”)凸透镜方向移动光屏即可再次呈现清晰的像。
四、计算题(26题6分,27题8分,28题8分,共22分)
27.(6分)如图所示,江津区开展“平安江津”活动,加强对各街道的巡逻,通过的路程为2400m,则:
(1)巡逻车行驶的平均速度是多少m/s?
(2)若以该平均速度巡逻滨江路6km,需要用多少分钟?
28.(8分)王老师将乘坐12m长的豪华大巴车前往四川四姑娘山游玩,查询地图如图所示,导航给出了多种选择方案
(1)选择“收费多”方案,若恰好能按照导航预算的时间准时到达,求大巴车的平均速度;
(2)老师们从江津中学于15:30出发,按“最省钱”方案的路径前去。途中遇到了堵车,花了50分钟前进了40km,求达到四姑娘山景区的具体时刻;
(3)途中要经过一个很长的隧道,王老师来到大巴车驾驶员旁边,当车头刚进入隧道开始计时,车头离开隧道,请你估算隧道的长度为多少米。(大巴车保持85km/h的速度匀速行驶)
29.(8分)假期的某一天,小明爸爸开车带小明以72km/h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车辆行驶的后方有一座大山,小明爸爸鸣笛(此时的声速为340m/s,轿车的前方没有障碍物)。轿车宽1.8m,行驶过程,公路宽5m。求:
(1)轿车10s通过的路程;
(2)小明爸爸听到大山反射回来的鸣笛声时,轿车离大山的距离;
(3)若小明爸爸发现前方45m处,刚好有人骑自行车以2m/s速度从路旁A点垂直于车行驶方向窜出,如图所示,爸爸看到自行车开始刹车到停车过程的平均速度至少是多少?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选题(12个小题,每题3分,共36分)
1.(3分)下列数据和结论符合实际的是(  )
A.课桌的高度约为80dm
B.人步行的速度约为1m/s
C.正常人心脏每秒跳动70次
D.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105m/s
【分析】据日常生产生活中关于速度、长度的常识进行估测。
【解答】解:A、课桌的高度约为80cm;
B、人步行的速度约为1m/s;
C、正常人心脏每分钟跳动70次;
D、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104km/s,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长度的估测,属于基础题目。
2.(3分)“宫、商、角、徵、羽”起源于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乐的五个基本音阶,亦称五音,五音实际上是指声音的(  )
A.音色 B.响度 C.音调 D.速度
【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就越高。
【解答】解:中国古乐的五个基本音阶,每个音阶对应的频率是逐渐增大的,音调越高、re、sol.五音实际上是指声音的音调、ABD错误。
故选:C。
【点评】掌握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是解答此题的关键,难度不大。
3.(3分)如图是用厚刻度尺测量木块的长度,其中正确的测量图是(  )
A. B.
C. D.
【分析】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方法:
①估计被测物体的长度;
②根据估计结果选择恰当的刻度尺;
③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零刻线是否磨损;
④放置刻度尺要将刻度尺与被测长度紧贴;
⑤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尺的尺面垂直,准确读出已知刻度后,在最小刻度后再加上一位估计值;
⑥记录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两部分组成。
【解答】解:A、图中刻度尺没有从零刻度线处开始,所以A错误。
B、图中刻度尺放置方向与被测长度一致,所以B正确;
C、图中刻度尺有一定的厚度,读数时会不准确;
D、图中刻度尺方向与被测物体方向不一致(倾斜了)。
故选:B。
【点评】用刻度尺测长度时要求刻度尺沿着被测的长度,并使刻度尺带刻度的一面尽量与物体紧贴,这样的方法才是正确的。
4.(3分)关于匀速直线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B.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C.速度与路程和时间无关
D.弯道上缓慢行驶的汽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分析】匀速直线运动是指在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快慢不变,同时运动方向也不变的运动。
【解答】解:A.因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不存在速度与路程成正比的关系;
BC.因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不存在速度与时间成反比的关系,故B错误;
D.弯道上缓慢行驶的汽车速度方向不断在改变,是变速运动。
故选:C。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知道抓住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即速度大小和方向始终不变,即可轻松解题。
5.(3分)如图,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图甲,拨动伸出桌面的钢尺,钢尺振动得越快,响度就越大
B.图乙,轻轻敲击桌面,将耳朵贴在桌面上,比在空气中听得更清楚
C.图丙,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闹钟声音变小,说明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D.图丁,琴声的音调越高,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越快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与振幅和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声音的传播速度与频率无关。
【解答】解:A、图甲,钢尺振动得越快,故A错误;
B、图乙,将耳朵贴在桌面上,比在空气中听得更清楚;
C、图丙,闹钟声音变小,故C错误;
D、图丁,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不变。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知道响度和音调的影响因素;知道声音在同种介质的传播速度无关。
6.(3分)如图所示的美景中蕴含了丰富的物态变化知识。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甲,湖面上的冰层是凝华形成的
B.图乙,荷叶上晶莹的露珠是熔化形成的
C.图丙,山林间的薄雾是液化形成的
D.图丁,枝头上的奇景雾凇是凝固形成的
【分析】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解答】解:A、图甲,故A错误;
B、图乙,故B错误;
C、图丙,故C正确;
D、图丁,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态变化的判断,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分析物质变化前后的状态是解题的关键。
7.(3分)如图所示是某物质的熔化和凝固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物质是非晶体
B.该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C.DE段该物质为气态
D.CD段为该物质的熔化过程
【分析】从图象中辨别晶体与非晶体,主要看这种物质是否有一定的熔点,即有一段时间这种物质吸热,但温度不升高,则是晶体的熔化过程。晶体在熔化前处于固态,在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态;熔化吸热;液体凝固时放热。
【解答】解:由图像可知,在BC段之前温度不断升高,因此BC段是该物质的熔化过程,对应的温度是熔点,因此该物质是晶体,之后温度继续降低,因此过程温度不变,为45℃。凝固是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故ACD不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熔化和凝固图象的理解,解题的关键:根据图象分辨是晶体还是非晶体,并能分析物质在熔化过程和凝固过程中的特点。
8.(3分)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墨子就研究过小孔成像的现象。如图所示,若用蜡烛作为光源,让光线透过小孔投射在墙壁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蜡烛所成像的大小会随物距变化而变化
B.木板上的小孔一定是圆形的
C.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
D.小孔成像成的是正立的虚像
【分析】小孔成像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小孔成像是倒立实像,像可以是缩小,也可以是放大的,也可以是等大的。
【解答】解:A.小孔成像中小孔和物体之间的距离越远像越小,蜡烛所成像的大小会随物距变化而变化;
B.小孔成像的形状与小孔形状无关,故B错误;
C.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
D.小孔成像成的是倒立的实像。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小孔成像原理、小孔成倒立实像。
9.(3分)一只白鹤静立在平静的水中,在岸边可以看到白鹤的两个“影”——影子和倒影,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白鹤的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B.白鹤的影子与白鹤一定是等大的
C.白鹤飞离水面时,它的倒影会变小
D.白鹤在水中的倒影是实像
【分析】(1)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平面镜成等大的虚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无关。
【解答】解:A.白鹤的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正确;
B.光照射不到的地方就形成了影子,白鹤的影子的大小是变化的;
C.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当白鹤飞离水面时,倒影的大小不变;
D.白鹤在水中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光的直线传播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属于基础题。
10.(3分)如图是小莉用照相机先后拍摄的两张赛车的图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拍摄所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虚像
B.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近视眼镜的镜片
C.拍摄甲照片,应使赛车位于照相机镜头二倍焦距以外
D.先拍甲照片后拍乙照片应使镜头远离赛车
【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四种情况和应用进行判断: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
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v=2f,一般用来求凸透镜的焦距。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和老花镜;
近视眼镜是凹透镜;
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变小,像距变大,像变大。
【解答】解:AC.照相机的镜头是一个凸透镜,使用照相机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C正确;
B.照相机的镜头是一个凸透镜,故B错误;
D.乙图中成的像更大,先拍甲照片后拍乙照片应使镜头靠近赛车,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凸透镜成像的四种情况和应用,以及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像距、像之间的关系,是凸透镜成像习题的重要依据,一定要熟练掌握。
11.(3分)如图是爱动脑筋的小明用手机和透镜自制的简易投影仪,它能将手机上的画面放大投射到白墙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手机到透镜的距离应大于透镜的两倍焦距
B.墙上呈现的是手机画面的正立、放大的虚像
C.制作简易投影仪的透镜,可以当放大镜使用
D.要使墙上的像变大,应增大手机与透镜间的距离
【分析】投影仪利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当物距大于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的原理。根据物近像远像变大的规律可判断其像与物的变化关系。
【解答】解:A、根据投影仪成像的原理可知,小于二倍焦距;
B、投影仪成的像是倒立,故B错误;
C、投影仪利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因此,可以当放大镜使用;
D、要使墙上的像变大,应减小手机与透镜间的距离。
故选:C。
【点评】本题以自制简易投影仪为例,考查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要熟知其成像的特点与规律,并会分析其物距和像距的关系。
12.(3分)A、B两辆汽车在平直路面上运动时的s﹣t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0﹣30s,A、B运动方向相同
B.0﹣40s,A车先加速再做匀速直线运动
C.30s﹣70s,A车的平均速度为7.5m/s
D.40s时,两车相距240m
【分析】(1)由图像可知,A、B两车在0~30s内的运动方向相反;
(2)在s﹣t图像中,倾斜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表示物体静止;
(3)利用v=可求A车的平均速度、40s时两车的距离。
【解答】解:A.前30s内两车的距离先变小,所以前30秒内,A,故A错误;
B.A车前30s内的s﹣t图像为一过原点的直线,30﹣40s,故B错误;
C.30s﹣70sA车通过的距离为300m,故C正确;
D.根据s﹣t图像可知,
40s时B车通过的距离为s2=v′t2=8m/s×40s=240m,
40s时A车通过的距离为300m,两车相遇后又各向自向相反的方向运动,两车相距Δs=300m+240m﹣420m=120m。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s﹣t图像,要能根据图像判断物体的运动类型,判断运动的速度大小和方向。
二、填空题(10个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13.(2分)小明用同一把刻度尺测同一张桌子的长度,五次测量记录的数据分别是:75.1cm、75.2cm、75.14cm、75.3cm,可知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1 cm,这张桌子的长度是  75.2 cm。
【分析】在测量长度时,通常采用取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
计算时偏差较大的读数是错误的,去除错误读数,取其余正确测量值的平均值即为测量结果;
在最后结果的确定时,还要注意小数位数的保留规则与测量值相同。
【解答】解:使用刻度尺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由数据可知;
从题中数据可知,75.14cm比其它数据多记录了一位,应去掉;
为减小长度测量的误差,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
L==75.2cm。
故答案为:7;75.2。
【点评】本题考查了在长度测量时,减小误差的方法,是一道基础题。
14.(2分)如图所示,“入班即静”要求同学们在教室养成轻声说话的习惯,“轻声”是指声音的  响度 小,从控制噪声的角度分析,这是从  声源 处减弱噪声的。
【分析】(1)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的大小与振幅有关;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
(2)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
【解答】解:(1)“轻声”要求发出的声音要小,体现的是声音的强弱。
(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其它条件一定时,响度越小,从控制噪声角度来看。
故答案为:响度;声源。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响度、音调和音色和控制噪声途径的掌握情况,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
15.(2分)花样跳伞队员可以在空中完成漂亮的造型,以大地为参照物,队员们是  运动 的;以其中一名队员为参照物,其余队员是  静止 的。(均选填“运动”或“静止”)
【分析】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要先选择一个参照物,分析被研究物体和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如果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没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解答】解:运动员与地面的相对位置不断改变,以大地为参照物。
运动员间的相对位置不变,以其中一名队员为参照物。
故答案为:运动;静止。
【点评】本题考查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属于基础题。
16.(2分)“小眼镜”应成为社会的“大关切”,老年人视力健康同样不容忽视。图中表示远视眼光路示意图的是图  乙 (选填“甲”或“乙”),则应配戴  凸 (选填“凸”或“凹”)透镜制成的眼镜片进行矫正。
【分析】①近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增强,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应配戴凹透镜矫正;
②远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减弱,使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后面,需要配戴凸透镜进行矫正。
【解答】解:远视眼的成因是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像成在视网膜后方;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故答案为:乙;凸。
【点评】明确近视眼、远视眼、正常眼的成像特点以及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措施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17.(2分)地处非洲沙漠的居民,由于没有电,夏天无法用冰箱保鲜实物。有人发明了一种简易的“沙漠冰箱”,两罐之间填上潮湿的沙子。使用时将食物放在内罐,罐口盖上湿布,并经常在两罐之间的沙子上洒些水,从而对内罐中的食物起到了一定的保鲜作用。
阅读上文,回答:
(1)经常在两罐之间的沙子上洒些水,目的是利用  水蒸发吸热 来使食物降温。
(2)将它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目的是  加快水的蒸发 。
【分析】(1)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温度、表面积、空气流动,加快或减慢蒸发时就从这三个因素考虑;
(2)沙漠冰箱是通过加快水的蒸发,蒸发吸热来降低食物温度的;因此所采取的措施也是围绕如何加快水的蒸发来展开的。
【解答】解:(1)经常向沙子上洒水,保证了水分的持续蒸发,对食物起到保鲜的作用。
(2)干燥,既提高了液体的温度,通风加快了液体周围空气的流动。
故答案为:(1)水蒸发吸热;(2)加快沙中水的蒸发。
【点评】该题通过实际应用考查了加快液体蒸发的方法,对于加快蒸发以及蒸发吸热的考查经常联系在一起。
18.(2分)将一瓶饮料在冰箱中冷藏一段时间后,取出放一会儿,表面会变湿,这是  液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该现象需要  放热 (选填“吸热”或“放热”)。
【分析】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液化放热。
【解答】解:由于从冰箱取出的饮料温度比较低,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因遇冷发生液化,表面会变湿,又有新的水蒸气在温度低的饮料瓶外壁发生液化;液化过程需要放热。
故答案为:液化;放热。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液化知识的应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液化的条件有没有发生变化。
19.(2分)如图所示,走在夜幕下的大街小巷经常可以看见商家利用灯光将“广告图”投射在地面上。周围的行人从各个方向都能看到地面上的“广告图”,这是由于光在地面上发生了  漫 反射(选填“镜面”或“漫”)。该反射  遵循 (选填“遵循”或“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分析】我们能从各个方向都能看到同一个物体,此物体的表面一定是粗糙的,发生了漫反射的缘故,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解答】解:行人从各个方向都能看到地面上的“广告图”,是由于地面凹凸不平;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故答案为:漫;遵循。
【点评】本题考查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两种反射现象,分析问题时注意反射光线是向一个方向还是向各个不同方向。
20.(2分)沙坪坝三峡广场亲水乐园的池底安装了射灯。池内装满水,其中一盏射灯发出的一束光线照在池壁上,在S点形成一个亮斑,水面降至a位置时,站在池旁的人看到亮斑的位置在P点(图中未画出) S点上方 (选填“S点上方”、“S点”或“S点下方”);若水面降至b位置时,射灯发出的光照在  S点下方 (选填“S点上方”、“S点”或“S点下方”)。
【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产生折射现象。
(2)水面降至a位置时,光线先在水池侧壁发生反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线再从水中斜射入空气里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水面降至b位置时,光从水斜射入空气中时,入射光线、折射光线以及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确定折射光线的方向。
【解答】解:(1)将池中水放出,水面降至a位置时,射到S点,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折射角大于入射角。P点如下图所示:

(2)若水面降至b位置时,发生折射,光从水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以及法线在同一平面内,Q点如下图所示:

答案:S点上方;S点下方。
【点评】会根据光的折射的初步规律和光的反射定律作图分析。
21.(2分)当今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如图甲所示。一辆汽车由静止开始驶入大桥,假设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在30s内汽车运动的总路程为  525 m,汽车在30s内的平均速度是  17.5 m/s。
【分析】由图知匀速行驶的速度v2,根据t2=t总﹣t1得出匀速行驶的时间,根据速度公式的变形式得出匀速行驶的路程s2,根据s总=s1+s2得出汽车行驶的总路程,根据v平均=求出30s整个过程中,汽车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由图知匀速行驶的速度:v2=15m/s,
匀速行驶的时间:t2=t总﹣t5=30s﹣15s=15s,
匀速行驶的路程:s2=v2t3=15m/s×15s=225m,
汽车行驶的总路程:s总=s1+s2=6.3×103m+225m=525m;
则在这30s整个过程中,汽车的平均速度:v平均===17.7m/s。
故答案为:525;17.5。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关键是从图上读出汽车匀速行驶的速度、所用的时间,还要明确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除以总时间。
22.(1分)如图所示,根据入射光线AO画出反射光线OB。
【分析】根据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及其度数。
【解答】解:过入射点做出法线,由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30°,则反射角也为60°,
根据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如图所示:
【点评】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同一平面内法线的另一侧画出入射光线即可,注意完成题目的要求。要注意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
23.(1分)物体AB所成的像如图所示,请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出物体AB的位置。
【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解答】解:分别作出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B,即为物体AB。
【点评】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三、实验题(3个小题,23题6分,24题8分,25题8分,共22分)
24.(6分)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停表指针未超过一圈,每格1s)。
(1)该实验的原理是  v= ;
(2)小车所在斜面坡度要尽量小些,目的是便于测量  时间 ;
(3)实验中应多次测量,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同一位置  静止 开始下滑;
(4)图中小车从A点运动到B点的路程是  40.0 cm,小车通过全程AC段的平均速度v= 0.16 m/s;
(5)能正确反映小车在下滑过程中运动情况的s﹣t图像是  C (选填字母)。
【分析】(1)测量速度的原理:v=;
(2)若要计时方便,应让小车下滑速度慢些,运动的时间长些;
(3)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下滑,保证每次小车通过的路程相等,初始速度相等;
(4)根据图象读出AB、AC段的路程和时间,运用公式v=求出AC段的平均速度;
(5)小车在下滑过程中,小车运动的越来越快,速度越来越大。
【解答】解:(1)平均速度是指某段时间内的路程与这段时间的比值,所以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为v=;
(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计时会越困难,斜面坡度应小些。
(3)实验中多次测量,应保证小车每次通过的距离相等。
(4)由图知道,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AB=80.0cm﹣40.6cm=40.0cm,由图知道AC=80.0cm=7.8m,
小车在AC段的运动时间tAC=5s,小车通过全程AC段的平均速度v=;
(5)小车在下滑过程中,小车运动的越来越快,s﹣t图像满足为C。
故答案为:(1)v=;(2)时间;(4)40.2;(5)C。
【点评】本题考查了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理解图像的含义是解题的关键。
25.(8分)如图甲所示是小华“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
(1)实验中用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  位置 ;
(2)实验进行时,应选择  较暗 (选填“较亮”或“较暗”)环境开展实验;
(3)点燃蜡烛A,应选择与蜡烛A外形相同且  未点燃 (选填“已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B,竖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  前面 (选填“前面”或“后面”)观察,直至蜡烛B和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  大小相等 ,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的方法是  等效替代法 (选填“等效替代法”或“控制变量法);
(4)如图乙,将玻璃板倾斜,蜡烛的像将  仍然 (选填“仍然”或“不再”)与蜡烛关于镜面对称;
(5)如图丙所示,检查视力的时候,视力表放在被测者头部的后上方0.2m处,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的距离是5m。图示“?”应为  2.6 m。
【分析】(1)玻璃板有透光性,既能成像,又能确定像的位置;
(2)从使成像清晰的角度考虑;
(3)从使成像清晰的角度考虑;根据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回答;本实验根据等效替代法确定虚像的位置;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
(5)据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同结合已知条件分析。
【解答】解:(1)薄玻璃板有透光性,既能成像,实验中用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为使成像清晰,实验进行时;
(3)为使成像清晰,点燃蜡烛A,竖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面观察,说明像与物大小相等;
(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如图乙,蜡烛的像将仍然与蜡烛关于镜面对称;
(5)图示“?”应为L,故视力表的像与镜面的距离为L,则人与视力表的像的距离为:
2L﹣0.8m=5m
L=2.5m.
故答案为:(1)位置;(2)较暗;前面;等效替代法; ;(5)2.6。
【点评】本题“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考查对器材的要求、操作过程和成像规律的运用。
26.(8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光屏和蜡烛分别位于凸透镜两侧。
(1)如图甲,测量出透镜的焦距;实验前 同一高度 上,其目的是使所成的像在光屏中央;
(2)小陈把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0cm刻度线处,将蜡烛移至光具座上20.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到65.0cm处,则该像是  缩小 (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此时成像的原理与  照相机 (选填“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机”)相同;
(3)若小明操作时不小心,手指挡住了凸透镜的上半部,此时光屏上蜡烛的像  完整 (选填“完整”或“不完整”);
(4)小陈将蜡烛从20.0cm刻度线处移动到35.0cm刻度线处时,若要让烛焰在光屏上能再次成清晰的像,光屏应向  远离 (选填“远离”或“靠近”)凸透镜方向移动;当光屏移动到光具座上  80.0 cm刻度线处时,烛焰在光屏上可成清晰、 放大 (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像;此时小陈将他的近视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应向  远离 (选填“远离”或“靠近”)凸透镜方向移动光屏即可再次呈现清晰的像。
【分析】(1)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调节光源、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
(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于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叫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读数时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根据u>2f,2f>v>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利用此原理制成的;
(3)当用手指挡住了透镜的某一部分时,由于通过凸透镜会聚的光线数量减少,所以像会比原来变暗,但仍成完整的像;
(4)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路具有发生作用。
【解答】解:(1)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调节光源;
(2)由图甲可知,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所以凸透镜的焦距是:f=40.0cm﹣30.0cm=10.8cm;
小陈把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0cm刻度线处,将蜡烛移至光具座上20.0cm刻度线处,像距4f>v=65.0cm﹣50.0cm=15.4cm>f、缩小的实像;
(3)如果用手指挡住了透镜的上半部分,下半部分仍能会聚光线成完整的像,所以像比原来变暗;
(4)小陈将蜡烛从20.0cm刻度线处移动到35.0cm刻度线处,此时物距u=50.7cm﹣35.0cm=15.0cm,根据在光的折射中,当光屏移动到光具座上80.7cm刻度线处时,光屏上能再次成清晰的实像,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放大的实像;
小陈将他的近视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近视眼镜是凹透镜,会将光线推迟会聚成像。
故答案为:(1)同一高度;(2)缩小;(3)完整;80.0;远离。
【点评】此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及应用,关键是熟记成像规律的内容,并做到灵活运用。
四、计算题(26题6分,27题8分,28题8分,共22分)
27.(6分)如图所示,江津区开展“平安江津”活动,加强对各街道的巡逻,通过的路程为2400m,则:
(1)巡逻车行驶的平均速度是多少m/s?
(2)若以该平均速度巡逻滨江路6km,需要用多少分钟?
【分析】(1)知道巡逻车通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出巡逻车的平均速度;
(2)知道巡逻车的速度和行驶的路程,利用速度公式求出需要的时间。
【解答】解:(1)巡逻车的平均速度:v==5m/s;
(2)巡逻车在校园巡逻时通过的路程s′=7km=6000m,
由v=可知,需要的时间:t′=。
答:(1)巡逻车行驶的平均速度是5m/s;
(2)以该平均速度巡逻校园8km,需要用20min。
【点评】本题考查平均速度的计算以及对速度公式的灵活运用,是一道基础题。
28.(8分)王老师将乘坐12m长的豪华大巴车前往四川四姑娘山游玩,查询地图如图所示,导航给出了多种选择方案
(1)选择“收费多”方案,若恰好能按照导航预算的时间准时到达,求大巴车的平均速度;
(2)老师们从江津中学于15:30出发,按“最省钱”方案的路径前去。途中遇到了堵车,花了50分钟前进了40km,求达到四姑娘山景区的具体时刻;
(3)途中要经过一个很长的隧道,王老师来到大巴车驾驶员旁边,当车头刚进入隧道开始计时,车头离开隧道,请你估算隧道的长度为多少米。(大巴车保持85km/h的速度匀速行驶)
【分析】(1)由图可知“收费多”方案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根据速度公式求出大巴车的平均速度;
(2)由图可知按“最省钱”方案的路径行驶的总路程,根据速度公式求出以均85km/h的速度行驶的时间,据此求出行驶的总时间,根据出发时间求出到达的时间;
(3)根据速度公式求出隧道的长度。
【解答】解:(1)由图可知,“收费多”方案的路程s1=541km,所用的时间t1=8h40min=h,
大巴车的平均速度:v1===81.15 ;
(2)由图可知,按“最省钱”方案的路径行驶的总路程:s2=550km,则以均85km/h的速度行驶的路程s2′=510km﹣40km=510km,
由v=可知2===6h,
达到四姑娘山景区的具体时刻;15:30+50min+8h=22:20;
(3)由v=可知3=v2t7=85km/h×h=4.25km=4250m。
答:(1)大巴车的平均速度为81.15 km/h;
(2)到达四姑娘山景区的具体时刻为22:20;
(3)隧道的长度为4250m。
【点评】本题考查速度公式的应用,能从图中获取相关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29.(8分)假期的某一天,小明爸爸开车带小明以72km/h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车辆行驶的后方有一座大山,小明爸爸鸣笛(此时的声速为340m/s,轿车的前方没有障碍物)。轿车宽1.8m,行驶过程,公路宽5m。求:
(1)轿车10s通过的路程;
(2)小明爸爸听到大山反射回来的鸣笛声时,轿车离大山的距离;
(3)若小明爸爸发现前方45m处,刚好有人骑自行车以2m/s速度从路旁A点垂直于车行驶方向窜出,如图所示,爸爸看到自行车开始刹车到停车过程的平均速度至少是多少?
【分析】(1)根据速度公式求出轿车10s通过的路程;
(2)根据速度公式求出声音传播的路程和轿车从鸣笛到听到回声所行驶的路程,车辆行驶的后方有一座大山,小明爸爸听到鸣笛时轿车到大山的距离等于声音传播的路程与轿车从鸣笛到听到回声所行驶的路程之和的一半;
(3)当轿车到达A点时,自行车的车尾刚好离开轿车车头,可以保证证轿车车头恰好不撞到自行车,根据速度公式求出自行车行驶的时间,轿车从刹车到停车所用的时间与自行车行驶的时间相等,根据速度公式求出小明爸爸开始刹车到停车过程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1)轿车的速度v1=72km/h=20m/s,
由v=可知
s1=v4t1=20m/s×10s=200m;
(2)由v=可知
s2=v声t5=340m/s×4s=1360m;
轿车从鸣笛到听到回声所行驶的路程:
s3=v5t2=20m/s×4s=80m;
车辆行驶的后方有一座大山,故小明爸爸鸣笛时轿车到大山的距离:
L=(s2+s6)=×(1360m+80m)=720m;
(3)要让骑车人先行安全通过,则在汽车到达A点时,则自行车运动的路程:
s6=++2.6m=5m;
由v=可知
t6===2.2s;
为保证轿车车头恰好不撞到自行车,小明爸爸开始刹车到停车过程的所用的时间t=t3=2.6s,
则轿车开始刹车到停车过程的平均速度:
v===18m/s。
答:(1)轿车10s通过的路程为200m;
(2)小明爸爸鸣笛时轿车到大山的距离为720m;
(3)为保证轿车车头恰好不撞到电动摩托,小明爸爸开始刹车到停车过程的平均速度至少是18m/s。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江苏扬州地区2023-2024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化学模拟试题(word版无答案)

下一篇:2024年中考数学一轮复习综合练习题:圆(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