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含解析)

2023-2024学年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10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11~14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或不选的得0分.
1.(3分)下面是小君同学对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物体长度和时间的估计,其中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
A.正常成年人的鞋子的长度约为25dm
B.教室中课桌高度约为7.5cm
C.演奏一次国歌的时间约为50s
D.一个正规篮球的直径约为1dm
2.(3分)古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中提到风声、雨声、鸟鸣声,这三种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
A.风声最快 B.雨声最快
C.鸟鸣声最快 D.一样快
3.(3分)在2022年北京冬奥开幕式上,小学生朱德恩用小号嘹亮的吹响了《我和我的祖国》。收听广播的人分辨出小号的声音是根据声音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频率
4.(3分)苹果在冰箱中被冷藏后,取出放置一会儿,其外表面会变湿,所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液化 B.汽化 C.熔化 D.凝华
5.(3分)有一支体温计的示数为37.1℃,若没有甩过就使用,测病人的温度时,下列哪个读数可能是正确的(  )
A.37.0℃ B.35℃ C.37.5℃ D.36.8℃
6.(3分)一代伟人毛泽东在《沁园春 雪》中写到:“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形成这种自然景象的主要物态变化是(  )
A.熔化和汽化 B.凝固和凝华
C.凝固和液化 D.汽化和升华
7.(3分)晴朗的夏天,树荫下的光斑是(  )
A.方形的 B.太阳的影子
C.太阳的虚像 D.太阳的实像
8.(3分)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实验中,让激光器射出的光沿垂直于镜面的纸板入射到O点,在向后折的纸板NOF上看不到反射光线,如图所示。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此实验中只有入射光线,没有反射光线
B.此实验因为不遵循反射规律,所以没有反射光线
C.如果实验室内足够昏暗,就能在纸板NOF上看到反射光线
D.无论纸板NOF前折还是后折,反射光都存在并遵循光的反射规律
9.(3分)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运动的图像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运动过程中,甲车一直走在乙车前面
B.丙车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C.乙车的速度最小
D.经过5s,甲车前进了20m
10.(3分)一短跑运动员在5s内跑完了50m,汽车行驶的速度是54km/h,羚羊奔跑的速度是20m/s,那么三者速度从小到大的顺序是(  )
A.运动员、汽车、羚羊 B.汽车、羚羊、运动员
C.羚羊、汽车、运动员 D.运动员、羚羊、汽车
11.(3分)以下诗句描写的现象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A.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B.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C.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多选)12.(3分)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他们的位置如图所示,则A、B、C、D图中能正确反映两人运动与时间关系的是(  )
A. B.
C. D.
(多选)13.(3分)声能够传递“信息”和“能量”。下面事例中,主要利用声传递“信息”的是(  )
A.利用超声波给金属工件探伤
B.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
C.通过声学仪器接收到的次声波等信息判断地震的方位和强度
D.利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
(多选)14.(3分)下列现象中对应的物态变化及吸放热情况正确的是(  )
A.春天早晨空中出现的雾——汽化、吸热
B.夏天洒在地板上的水很快干了——蒸发、吸热
C.秋天早晨草上出现的露珠——液化、放热
D.冬季地面草丛上出现的霜——凝固、吸热
二、填空题(共8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把恰当的文字或数据填在横线的相应位置上。
15.(2分)如图所示的刻度尺所测物体的长度是    。停表的读数是    s。
16.(2分)我们常用“频闪照片”来研究物体的运动。如图所示,记录了甲、乙两个小球每隔0.02 s所处的位置。根据底片可以判断,   球运动时间长,   球运动速度越来越大。
17.(2分)小明买了一个手机,来电话时响起了动听的歌声,他说“是韩红在演唱《天路》。”他是根据声音    的不同来判断的;接着他又调节了音量按钮,这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
18.(2分)如图所示,“入班即静”要求同学们在教室养成轻声说话的习惯,当同学们交流时,声音是通过    传播的;从控制噪声的角度分析,这是在    处减弱噪声的。
19.(2分)北方冬季,小明家房子上落了一层雪,如图所示,雪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的,这个过程会    (填“吸热”或“放热”);大雪停后,即使温度还在零摄氏度以下,也会看到雪层慢慢变薄,这是因为积雪    了(物态变化名称)。
20.(2分)如图所示是人们常用的体温计,这种体温计是根据液体的   规律制成的,图中体温计的读数是   ℃。
21.(2分)如图所示是一种液面升降监测装置原理图,点光源S发出的一束激光与水平液面成50°角射向平静的液面,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    ;光经液面反射后射到液面上方水平标尺上的S′点,当液面下降时,光点S′将    (选填“向左”“向右”或“不会”)移动。
22.(2分)百米赛跑时,终点的计时员应该    (选填“看烟”或“听枪声”)开始计时,是因为空气中的光速比声速更    (选填“快”或“慢”),使得测量值更接近真实值。
三、作图题(共2小题,每题3分,共计6分)
23.(3分)请在图中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画出入射光线。
24.(3分)友友的玩具不小心掉进水平管道中去了由于没有手电筒,看不清楚玩具的位置。姐姐拿出一块平面镜帮助他找到了玩具,请在图中画出水平管道平面镜的位置。
四、实验与探究题:本题共2小题,共15分。
25.(8分)小明在做“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小方框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原理是    。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和计时器;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选填“大”或“小”)
(3)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vAC=   m/s。小车在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小车在全程的平均速度(选填“大于”、“等于”、“小于”);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    ;(选填“大”或“小”)
(5)为了测量小车在AC段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是    的。(填“正确”或“错误”);
(6)如图所示的四个速度随时间的关系图象,能反映出小车下滑运动的是    (选填图中的选项字母)。
26.(7分)某物理实验小组利用如图(1)装置进行实验,探究“水的沸腾”特点。
测温物质 凝固点/℃ 沸点/℃
水银 ﹣39 357
酒精 ﹣117 78
(1)由表格可知,本次实验中温度计中的测温物质应为    ;
(2)图甲实验装置的组装顺序应为    (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
(3)同学们观察到水沸腾前和沸腾时的烧杯中气泡情况如图(2),则图    (填“甲”或“乙”)是水沸腾时的情况;
(4)在坐标图中,a,b是两实验小组同学分别绘制的水沸腾图象,由图可知实验中    (填“a”或“b”)组所用水质量较多。此时周围环境的大气压    (选填“高于”、“等于”或“低于”)标准大气压;
(5)实验中发现温度计上部出现许多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是    形成的;
(6)实验中为了减少从开始加热到沸腾的时间,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写出一种即可)。
五、计算与解答题(共2小题,共21分)要求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
27.(11分)国庆长假,小明乘坐爸爸的汽车到外地游玩,细心的他观察到汽车速度计的指针一直停在如图所示的位置。回答下列问题:
(1)此时汽车的速度是多少km/h?
(2)汽车以这样的速度行驶30min,通过的路程是多少?
(3)汽车在匀速行驶过程中向前面远处的大山鸣笛,6s听到回声,求鸣笛时距大山多远?(声速340m/s)
28.(10分)某司机驾车前行,突然发现前方80m处有障碍物。司机从发现险情到踩刹车制动需要的反应时间为0.75s,这段时间内汽车保持原速前行了15m。汽车制动后还要继续向前滑行30m才能停下。
(1)汽车制动前的速度是多少?
(2)若司机酒后驾车,反应时间是平时的4倍,请通过计算判断汽车是否会撞上障碍物?
2023-2024学年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10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11~14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或不选的得0分.
1.(3分)下面是小君同学对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物体长度和时间的估计,其中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
A.正常成年人的鞋子的长度约为25dm
B.教室中课桌高度约为7.5cm
C.演奏一次国歌的时间约为50s
D.一个正规篮球的直径约为1dm
【分析】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
【解答】解:A、正常成年人的鞋子的长度约2.5dm,合25cm,故A错误;
B、教室中课桌高度约为中学生身高的一半,中学生身高约160cm,所以课桌高度约80cm,故B错误;
C、演奏一次国歌的时间为46s,接近50s,故C正确;
D、一个正规篮球的直径约为25cm,合2.5dm,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对日常生活中的质量、长度、时间等进行准确的估测,是要求初中学生掌握的一种基本能力,平时注意观察,结合所学知识多加思考,逐渐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2.(3分)古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中提到风声、雨声、鸟鸣声,这三种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
A.风声最快 B.雨声最快
C.鸟鸣声最快 D.一样快
【分析】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介质的种类,介质的状态即温度有关,与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无关。
【解答】风声、雨声、鸟鸣声三种声音的音色不同,都属于可听声,三种声音传播的环境温度和介质种类都是一样的,因此声音传播的速度相同。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传播速度的影响因素,是一道基础知识题。
3.(3分)在2022年北京冬奥开幕式上,小学生朱德恩用小号嘹亮的吹响了《我和我的祖国》。收听广播的人分辨出小号的声音是根据声音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频率
【分析】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就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距离有关;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解答】解:收听广播的人分辨出小号的声音是根据声音的音色不同。
故选:C。
【点评】声音的特征有音调、响度、音色;三个特征是从三个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且影响三个特征的因素各不相同。
4.(3分)苹果在冰箱中被冷藏后,取出放置一会儿,其外表面会变湿,所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液化 B.汽化 C.熔化 D.凝华
【分析】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叫液化。
【解答】解:由于从冰箱取出的苹果温度比较低,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发生液化,从而使苹果变湿了;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液化和汽化知识的应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液化的条件有没有发生变化
5.(3分)有一支体温计的示数为37.1℃,若没有甩过就使用,测病人的温度时,下列哪个读数可能是正确的(  )
A.37.0℃ B.35℃ C.37.5℃ D.36.8℃
【分析】体温计玻璃泡的上方有一段非常细的缩口,它可以使体温计玻璃泡上方的水银不能自己流回玻璃泡中,所以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同时体温计在使用前要用力甩一下,将水银甩回玻璃泡中。
【解答】解:根据体温计的特点,使用前用力甩一下玻璃泡上方的水银才能回到玻璃泡中,没有甩的体温计的读数是37.1℃,直接用来测量病人的体温,若病人的体温高于37.1℃,体温计中的水银会上升,测量是比较准确的;若病人的体温不高于37.1℃,体温计中的水银不会下降,依然显示的是37.1℃;
所以,用此体温计测量病人体温,测量结果不低于37.1℃,根据选项可知,可能正确的读数为37.5℃,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体温计的使用与读数特点,属于基础知识。
6.(3分)一代伟人毛泽东在《沁园春 雪》中写到:“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形成这种自然景象的主要物态变化是(  )
A.熔化和汽化 B.凝固和凝华
C.凝固和液化 D.汽化和升华
【分析】从熔化、凝华、凝固、液化的定义进行判断。
【解答】解:A、熔化是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汽化是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冰的形成属于凝固;雪的形成属于凝华。故A错误;
B、凝固时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冰的形成属于凝固;凝华是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雪花的形成是凝华过程。故B正确;
C、液化是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北方的冬天气温比较低,水结成冰,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属于凝固,而雪的形成属于凝华。故C错误;
D、汽化是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升华是物质由固态变为气态的过程,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针对判断物态变化的问题,首先明确物质现在的状态和原来的状态,根据熔化、凝华、凝固、液化、汽化、升华的定义进行判断。
7.(3分)晴朗的夏天,树荫下的光斑是(  )
A.方形的 B.太阳的影子
C.太阳的虚像 D.太阳的实像
【分析】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直线传播的实例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现象等,小孔成像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
【解答】解:树荫下的地面上出现的光斑是太阳光通过浓密的树叶中的小孔所成的太阳的像,是实像,是圆形的,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的应用的了解与掌握,属于基础题目。
8.(3分)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实验中,让激光器射出的光沿垂直于镜面的纸板入射到O点,在向后折的纸板NOF上看不到反射光线,如图所示。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此实验中只有入射光线,没有反射光线
B.此实验因为不遵循反射规律,所以没有反射光线
C.如果实验室内足够昏暗,就能在纸板NOF上看到反射光线
D.无论纸板NOF前折还是后折,反射光都存在并遵循光的反射规律
【分析】A、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有入射光线,就有反射光线;
BD、光在反射过程中遵循反射定律;
C、如果实验室内足够昏暗,且纸板EON和纸板NOF在同一平面内才能看到反射光线。
【解答】解:
A、在反射规律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故在向后折的纸板NOF上看不到反射光线,故A错误;
B、光在反射过程中遵循反射定律,故B错误;
C、如果实验室内足够昏暗,且纸板EON和纸板NOF在同一平面内就能看到反射光线,故C错误;
D、光在反射过程中反射光线遵循反射定律,与纸板NOF前折还是后折无关,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难度不大。
9.(3分)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运动的图像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运动过程中,甲车一直走在乙车前面
B.丙车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C.乙车的速度最小
D.经过5s,甲车前进了20m
【分析】(1)由路程和时间的图像判断甲和乙的运动状态,在图像上找出任意一组时间和路程的对应值,求出甲、乙的速度大小;由速度和时间的图像,判断丙的运动状态和速度大小;再通过比较得出答案;
(2)利用速度公式求出甲车运动的路程,然后比较。
【解答】解:A.第一个图像是路程时间图像,由图可知甲、乙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甲、乙的速度:
==5m/s,
==2.5m/s,
由甲、乙的速度可知,甲车一直在乙车前面,故A正确;
B.第二个图像是速度时间图像,丙车做匀速直线运动,丙车的速度为v丙=4m/s,故B正确;
C.由AB可知,所以乙车的速度最小,故C正确;
D.经过5s甲车行进距离为:
s甲=v甲t甲=5m/s×5s=25m,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速度的计算和公式的应用,能从路程和时间,速度和时间图象上读出甲、乙、丙速度的大小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10.(3分)一短跑运动员在5s内跑完了50m,汽车行驶的速度是54km/h,羚羊奔跑的速度是20m/s,那么三者速度从小到大的顺序是(  )
A.运动员、汽车、羚羊 B.汽车、羚羊、运动员
C.羚羊、汽车、运动员 D.运动员、羚羊、汽车
【分析】先由速度公式求出运动员的速度,然后统一运动员、汽车、羚羊的速度单位,然后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三者的速度。
【解答】解:运动员的速度:v运动员===10m/s;
汽车的速度:v汽车=54km/h=54×=15m/s;
羚羊的速度:v羚羊=20m/s;
因此速度从小到大的顺序是:
运动员、汽车、羚羊,
故A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比较速度大小问题,要比较物体速度大小,要求出物体的速度、统一速度单位,然后再比较速度大小。
11.(3分)以下诗句描写的现象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A.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B.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C.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分析】物理学中,机械运动是指一个物体相当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
【解答】解:A、江水东流时,江水相对于地面,位置在发生变化,江水东流属于机械运动,所以A不符合题意;
B、飞流直下三千尺,相对于地面,水流的位置变化,属于机械运动,所以B不符合题意;
C、一行白鹭向上飞行的过程中,相对于大地,它们的位置发生了改变,属于机械运动,所以C不符合题意;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不属于机械运动,所以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物理学中的运动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没有选定参照物就分析物体的运动与静止是没有意义的。
(多选)12.(3分)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他们的位置如图所示,则A、B、C、D图中能正确反映两人运动与时间关系的是(  )
A. B.
C. D.
【分析】通过s﹣t图象比较相同时间内甲乙通过的路程,并且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相同时间比路程可知速度大小关系;
速度大小保持不变,v﹣t图象时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
【解答】解:由图可知,他们在相等时间t内s甲<s乙,故A错误,B正确;
因为相同时间内,乙通过的路程大于甲通过的路程,故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故C正确;
已知甲、乙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则甲与乙的速度保持不变,故D错误。
故选:BC。
【点评】本题考查了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时间图象与速度时间图象,主要考查了对于图象的分析能力,物理学上经常用图象反应物理规律,我们要学会读图、识图。
(多选)13.(3分)声能够传递“信息”和“能量”。下面事例中,主要利用声传递“信息”的是(  )
A.利用超声波给金属工件探伤
B.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
C.通过声学仪器接收到的次声波等信息判断地震的方位和强度
D.利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
【分析】声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了解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可做出判断。
【解答】解:A、利用超声波给金属探伤,属于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A符合题意;
B、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属于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B符合题意;
C、通过声学仪器接收到的次声波等信息判断地震的方位和强度,属于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C符合题意;
D、利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属于利用声音传递能量,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BC。
【点评】知道生活中利用声传递信息和能量的实例,可解答此题。
(多选)14.(3分)下列现象中对应的物态变化及吸放热情况正确的是(  )
A.春天早晨空中出现的雾——汽化、吸热
B.夏天洒在地板上的水很快干了——蒸发、吸热
C.秋天早晨草上出现的露珠——液化、放热
D.冬季地面草丛上出现的霜——凝固、吸热
【分析】(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过程。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过程是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是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是凝华。
(2)六种物体变化中,熔化、汽化、升华是吸热的;凝固、液化、凝华是放热的。
【解答】解:A、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放热,故A错误。
B、水变干是液态的水变成水蒸气,是汽化现象,吸热,故B正确。
C、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放热,故C正确。
D、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变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放热,故D错误。
故选:BC。
【点评】掌握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状态变化情况。
二、填空题(共8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把恰当的文字或数据填在横线的相应位置上。
15.(2分)如图所示的刻度尺所测物体的长度是  2.50cm 。停表的读数是  337.5 s。
【分析】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之前,要明确其分度值;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刻度线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停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停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解答】解:左图中,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铅笔左侧与0.00cm对齐,右侧与2.50cm对齐,故物体的长度为2.50cm;
右图中,停表小盘的分度值是0.5min,指针在5min和6min之间,偏过中线;大盘的分度值是0.1s,而大盘指针在37.5s,因此停表读数为5min37.5s,即337.5s。
故答案为:2.50cm;337.5。
【点评】本题考查了刻度尺和停表的使用,使用基本技能的考查。
16.(2分)我们常用“频闪照片”来研究物体的运动。如图所示,记录了甲、乙两个小球每隔0.02 s所处的位置。根据底片可以判断, 甲 球运动时间长, 乙 球运动速度越来越大。
【分析】根据题意,首先要明确,每相邻两点之间的时间间隔是0.02s,根据间隔的段数可以确定运动时间的长短。
利用相邻两点之间的长度可以确定其通过的路程,由于时间相等,根据速度公式可以确定物体速度的变化。
【解答】解:由图示可知,在甲图中,包括了5个时间间隔,每个时间间隔为0.02s,即甲运动了0.02s×5=0.1s;
乙图只有3个时间间隔,乙运动的时间为:0.02s×3=0.06s,所以甲运动的时间大于乙运动的时间;
由于随着时间的推移,甲在相等的时间间隔内通过的路程仍然相等,所以甲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
由乙图所示的两点之间的长度可知,在相同的时间内乙通过的路程越来越长,所以乙的速度越来越大。
故答案为:甲;乙。
【点评】通过频闪照片可以获得以下两个信息:频闪照片中相邻的两个照片之间的时间间隔相等;两个相邻的照片之间的长度是运动物体在一个时间间隔内通过的距离。
17.(2分)小明买了一个手机,来电话时响起了动听的歌声,他说“是韩红在演唱《天路》。”他是根据声音  音色 的不同来判断的;接着他又调节了音量按钮,这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响度 。
【分析】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解答】解:不同的发声体(如不同的人),其音调和响度可能相同,但音色一般不同,判断唱歌的人是谁,主要是根据唱歌者的音色不同;
调节音量按钮会改变声音的强弱,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
故答案为:音色;响度。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的特征及定义进行分析解答,注意与其它声音特征的区分,属于易错题目。
18.(2分)如图所示,“入班即静”要求同学们在教室养成轻声说话的习惯,当同学们交流时,声音是通过  空气 传播的;从控制噪声的角度分析,这是在  声源 处减弱噪声的。
【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能传播声音;
(2)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
【解答】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当同学们交流时,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在教室养成轻声说话的习惯,从控制噪声角度来看,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
故答案为:空气;声源。
【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传播和减弱噪声的途径,属于基础题。
19.(2分)北方冬季,小明家房子上落了一层雪,如图所示,雪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的,这个过程会  放热 (填“吸热”或“放热”);大雪停后,即使温度还在零摄氏度以下,也会看到雪层慢慢变薄,这是因为积雪  升华 了(物态变化名称)。
【分析】(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放出热量;
(2)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吸收热量。
【解答】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态的冰晶,凝华放出热量;大雪停后,即使温度还在零摄氏度以下,也会看到雪层慢慢变薄,固态雪直接变成了水蒸气,是升华现象。
故答案为:放热;升华。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20.(2分)如图所示是人们常用的体温计,这种体温计是根据液体的 热胀冷缩 规律制成的,图中体温计的读数是 37.8 ℃。
【分析】(1)体温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结合体温计中液面对应刻度,可以读取体温计的示数。
【解答】解:
(1)温度计、体温计都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2)由图可知,体温计的玻璃管中的液面对应的刻度比37℃多了8个小格,故示数为37℃+8×0.1℃=37.8℃。
故答案为:热胀冷缩;37.8。
【点评】(1)此题考查了温度计的制成原理、体温计的读数。
(2)体温计的量程和分度值是固定的,读数时关键要把握视线要与体温计的液柱上表面持平
21.(2分)如图所示是一种液面升降监测装置原理图,点光源S发出的一束激光与水平液面成50°角射向平静的液面,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  80° ;光经液面反射后射到液面上方水平标尺上的S′点,当液面下降时,光点S′将  向右 (选填“向左”“向右”或“不会”)移动。
【分析】(1)根据反射角和入射角的概念可确定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
(2)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当液面发生变化时,由于入射角的大小不变,所以反射光线与原来的反射光线平行。作图可知光点S的移动方向。
【解答】解:(1)由“激光与水平液面成50°角射向平静的液面”,可得入射角为90°﹣50°=40°,因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反射角也为40°,则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80°。
(2)当液面发生变化,下降时,由于入射角的大小不变,所以反射光线与原来的反射光线平行;反射光斑将向右移到A的位置,如图所示:
故答案为:80°;向右。
【点评】本题考查利用镜面反射来解释分析液面微变监视器的原理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图,会根据掌握的知识采用多种方法作图。
22.(2分)百米赛跑时,终点的计时员应该  看烟 (选填“看烟”或“听枪声”)开始计时,是因为空气中的光速比声速更  快 (选填“快”或“慢”),使得测量值更接近真实值。
【分析】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远比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慢很多,以烟为信号及时,更能反映出运动员的实际情况。
【解答】解: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因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远大于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所以在看到发令时散发的白烟按秒表计时较为准确,测量值更接近真实值。
故答案为:看烟;快。
【点评】本题考查了光和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差异,是一道基础题。
三、作图题(共2小题,每题3分,共计6分)
23.(3分)请在图中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画出入射光线。
【分析】根据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由此作出入射光线。
【解答】解:
经过入射点作出法线,再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相等,在法线左侧作出入射光线。如图所示: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反射光路的画法,关键是掌握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特别是反射角与入射角之间的关系。注意法线要画成虚线。
24.(3分)友友的玩具不小心掉进水平管道中去了由于没有手电筒,看不清楚玩具的位置。姐姐拿出一块平面镜帮助他找到了玩具,请在图中画出水平管道平面镜的位置。
【分析】已知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先作出法线,再画出平面镜的位置。
【解答】解:将太阳光引入一根水平管道,可知入射光线向下、反射光线水平向左,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则作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夹角的角平分线,即为法线的位置;法线垂直于平面镜,从入射点作法线的垂线得到平面镜的位置,如图所示:

【点评】在用光的反射定律作图时,需要注意一些技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法线垂直反射面、法线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夹角的平分线等。
四、实验与探究题:本题共2小题,共15分。
25.(8分)小明在做“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小方框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原理是  v= 。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刻度尺 和计时器;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小 ;(选填“大”或“小”)
(3)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vAC= 0.3 m/s。小车在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大于 小车在全程的平均速度(选填“大于”、“等于”、“小于”);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  大 ;(选填“大”或“小”)
(5)为了测量小车在AC段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是  错误 的。(填“正确”或“错误”);
(6)如图所示的四个速度随时间的关系图象,能反映出小车下滑运动的是  C (选填图中的选项字母)。
【分析】(1)由公式v=可知,分别用刻度尺测量物体运动的路程和计时器测量物体运动的时间;
(2)为了便于测量时间,斜面的坡度要较小;
(3)由图可知AC段的路程和时间,根据速度公式可得AC段的平均速度;小车沿斜面下滑时速度会越来越快,据此分析;
(4)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小,平均速度会偏大;
(5)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在经过B点时速度不为0。而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此时B点小车的速度为0。因此由静止释放测得的时间不是下半程的时间;
(6)小车在斜面做加速运动,速度一直增加。
【解答】解:(1)根据平均速度的求值公式v=可知,分别用刻度尺测量物体运动的路程和计时器测量物体运动的时间,以v=为实验原理,设计测量物体平均速度的实验。
(2)实验中为了便于测量时间,斜面的坡度要较小,来延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
(3)由图可知AC段的路程为:sAC=100.0cm﹣10.0cm=90.0cm,
AC段的时间:tAC=15h35min23s﹣15h35min20s=3s,
则AC段的平均速度:vAC===0.3m/s,
根据实验现象或物理常识可知,小车沿斜面下滑时速度会越来越快,则小车在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最大,在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最小,全程的平均速度居中,所以小车在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会大于全程的平均速度。
(4)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导致测量的AC段时间偏小,根据v=可知,速度偏大。
(5)小车在斜面做加速运动,在B点时有速度,而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导致测出小车在BC段的时间不准,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所以这样的做法不正确。
(6)因为小车在斜面做加速运动,速度一直增加,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故答案为:(1)v=;刻度尺;(2)小;(3)0.3;大于;(4)大;(5)错误;(6)C。
【点评】本题考查了测平均速度的实验,由图中求出小车的路程与运动时间、熟练应用平均速度,即可正确解题,同时要掌握实验中控制小车运动速度的方法。
26.(7分)某物理实验小组利用如图(1)装置进行实验,探究“水的沸腾”特点。
测温物质 凝固点/℃ 沸点/℃
水银 ﹣39 357
酒精 ﹣117 78
(1)由表格可知,本次实验中温度计中的测温物质应为  水银 ;
(2)图甲实验装置的组装顺序应为  自下而上 (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
(3)同学们观察到水沸腾前和沸腾时的烧杯中气泡情况如图(2),则图  甲 (填“甲”或“乙”)是水沸腾时的情况;
(4)在坐标图中,a,b是两实验小组同学分别绘制的水沸腾图象,由图可知实验中  b (填“a”或“b”)组所用水质量较多。此时周围环境的大气压  等于 (选填“高于”、“等于”或“低于”)标准大气压;
(5)实验中发现温度计上部出现许多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是  液化 形成的;
(6)实验中为了减少从开始加热到沸腾的时间,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减少水的质量 (写出一种即可)。
【分析】(1)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据此解答;
(2)实验时,需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要调整好铁圈的高度,然后根据温度计的使用规则固定好其位置;
(3)水沸腾之前,水下层的温度高于上层的水温,气泡上升过程中,气泡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气泡变小;水沸腾时,整个容器中水温相同,水内部不停地汽化,产生大量的水蒸气进入气泡,气泡变大;
(4)在装置相同的情况下,水的质量越大,升温会越慢;1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
(5)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6)从加热到沸腾需要的时间比较长,就是水吸收的热量比较多,根据Q=cmΔt,分析在比热一定时,水的质量和温度变化量对吸收热量的影响;当水的质量适量,水的初温不太低时,可能是火力太小。
【解答】解:(1)根据表格中数据可知,酒精的沸点温度低于水的沸点,所以不能用酒精温度计来测量水的沸点,水银的沸点高于水的沸点,所以实验中用水银温度计来完成本次实验;
(2)酒精灯需用外焰加热,所以要放好酒精灯,再固定铁圈的高度;而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没到液体中,但不能碰到容器壁和容器底,所以放好烧杯后,再调节温度计的高度,因此必须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3)甲图气泡上升时越来越大,是因为水沸腾时,整个容器中水温相同,水内部不停地汽化,产生大量的水蒸气进入气泡,气泡变大。
乙图气泡上升时越来越小,是因为水沸腾之前,水下层的温度高于上层的水温,气泡上升过程中,气泡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气泡变小;
(4)读图(3)可以看出,在同样加热的情况下,b的升温较慢,其原因应该是水的质量多于a的缘故;
1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水沸腾时的温度为100℃,说明此时当地大气压等于1个标准大气压;
(5)水沸腾时,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温度计液化形成小水珠;
(6)给水开始加热到水沸腾需要的时间比较长,可能是水太多,可能是水的初温太低;当水质量适量,水的初温不低时,可能是火力太小。所以要减少从开始加热到沸腾所用的时间,可以减少水的质量,提高水的初温度或换用火力更大的酒精灯等。
故答案为:(1)水银;(2)自下而上;(3)甲;(4)b;等于;(5)液化(6)减少水的质量。
【点评】在做“观察水沸腾”的实验时,应能熟练装配实验的装置,并能分析实验条件对其结果的影响,同时要学会分析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五、计算与解答题(共2小题,共21分)要求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
27.(11分)国庆长假,小明乘坐爸爸的汽车到外地游玩,细心的他观察到汽车速度计的指针一直停在如图所示的位置。回答下列问题:
(1)此时汽车的速度是多少km/h?
(2)汽车以这样的速度行驶30min,通过的路程是多少?
(3)汽车在匀速行驶过程中向前面远处的大山鸣笛,6s听到回声,求鸣笛时距大山多远?(声速340m/s)
【分析】(1)由速度计,可以直接读出汽车行驶的速度;
(2)由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公式s=vt,可以求出汽车的路程;
(3)驾驶员鸣笛后,声音传到山崖返回汽车时,汽车以90km/h的速度已经前行了6s,在这段时间内,声音和汽车行驶的路程之和是鸣笛时汽车与山崖距离的2倍,根据速度公式求解。
【解答】解。
(1)由图可知,速度计的分度值是5km/h,由速度计可读出汽车的速度v=90km/h;
(2)汽车的行驶时间t=30min=0.5h,
由v=得通过的路程为:
s=vt=90km/h×0.5h=45km;
(3)汽车行驶的速度:v1=90km/h=25m/s,
在t′=6s的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s1=v1t′=25m/s×6s=150m,
声音传播的距离:s2=v2t=340m/s×6s=2040m,
设鸣笛时汽车到山崖的距离为s,
则:2s=s1+s2,
s=(s1+s2)=×(150m+2040m)=1095m。
答:(1)此时汽车的速度是90km/h;
(2)汽车以这样的速度行驶30min,通过的路程是45km;
(3)鸣笛时距大山1095m。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及回声测距离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弄清声音和汽车行驶的路程之和是鸣笛时汽车与山崖距离的2倍。
28.(10分)某司机驾车前行,突然发现前方80m处有障碍物。司机从发现险情到踩刹车制动需要的反应时间为0.75s,这段时间内汽车保持原速前行了15m。汽车制动后还要继续向前滑行30m才能停下。
(1)汽车制动前的速度是多少?
(2)若司机酒后驾车,反应时间是平时的4倍,请通过计算判断汽车是否会撞上障碍物?
【分析】(1)根据v=求出制动前的速度;
(2)根据v=求出酒后驾车的反应距离,再加上制动距离等于车行驶的总路程,然后和距离障碍物的距离进行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解:(1)因为司机的反应时间是t=0.75s,且这段时间内行驶的路程s=15m,
所以汽车制动前的行驶速度:v===20m/s;
(2)由题知,酒后驾车的反应时间:t′=4t=4×0.75s=3s,
则酒后驾车的反应距离:s′=vt′=20m/s×3s=60m,
司机从发现险情到汽车完全停止时,汽车行驶的总路程:
s总=s′+s滑=60m+30m=90m>80m,
所以汽车将撞上障碍物;
答:(1)汽车制动前的速度是20m/s;
(2)汽车将撞上障碍物;
【点评】本题考查速度、路程等的计算,关键要知道司机有反应时间,汽车有制动时间,可很好的防止车祸的发生,再就是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
第1页(共1页)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2024年中考化学专题练习题-----碳及其化合物(答案)

下一篇:01等差数列-浙江省2023-2024高二上学期数学期末复习专题练习(人教版)(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