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河北省保定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含解析)

2023-2024学年河北省保定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3个小题,共49分。1-20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每小题2分;21-23小题,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符合题意,全选对的得3分,少选漏选得2分,错选不得分)
1.(2分)学习物理一段时间了,相信你对常见物理量已经有了一定了解。下列估算合理的是(  )
A.一次性医用口罩的长度约18cm
B.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0m/s
C.中学生跑完100m用时约8min
D.中学生心脏跳动30次所用的时间约3s
2.(2分)下列单位换算中正确的是(  )
A.3.6km=3.6km×1000m=3600m
B.3.6km=3.6km×1000=3600m
C.3.6km=3.6×1000m=3600m
D.3.6km=3.6×1000=3600m
3.(2分)如图是用厚刻度尺测量木块的长度,其中正确的测量图是(  )
A. B.
C. D.
4.(2分)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多估读几位数字,可以减小误差
B.误差和错误一样,完全可以避免
C.只要测量工具精密,就不会有误差
D.无论多认真,误差都不可避免
5.(2分)在学习长度的测量时,小强同学用同一刻度尺对物理课本的长度进行三次测量,结果如下:25.91cm、25.93cm、25.94cm(  )
A.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dm
B.课本的长度应记录为25.9cm
C.课本的长度应记录为25.93cm
D.课本的长度应记录为25.927cm
6.(2分)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A.河水东流 B.春风拂面 C.海水奔腾 D.冬去春来
7.(2分)东京奥运会上,苏炳添在男子100米半决赛中跑出9.83秒的成绩,打破亚洲纪录。如图所示(  )
A.苏炳添在比赛过程中做匀速直线运动
B.猎豹奔跑速度可达100km/h,比苏炳添比赛时的平均速度小
C.观众是通过“相同路程比较时间”的方式判断运动快慢的
D.裁判员是通过“相同路程比较时间”的方式判断运动快慢的
8.(2分)由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可知,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B.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C.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与路程、时间无关
D.以上说法都不对
9.(2分)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20s行驶了60m,那么它前2s内的速度是(  )
A.1m/s B.2m/s C.3m/s D.6m/s
10.(2分)两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甲和乙,它们所用时间之比是3:1,通过的路程之比为是3:2(  )
A.1:2 B.2:1 C.9:2 D.2:9
11.(2分)某同学放学后慢跑回家,前一半路程平均速度为2m/s,后一半路程加快步伐,则该同学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
A.2.2m/s B.2.3m/s C.2.4m/s D.2.5m/s
12.(2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都相同
B.只要物体振动,就能听到声音
C.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
D.发生地震时产生次声波的振动频率大于20000Hz
13.(2分)习近平主席与法国总统马克龙会晤时,与嘉宾们一起欣赏古琴名曲《流水》,向嘉宾们展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嘉宾们听出是古琴而不是古筝演奏(  )
A.响度 B.音色 C.音调 D.节奏
14.(2分)如图所示,这是甲、乙、丙三个物体发出声音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的音调相同,响度相同
B.甲、丙的音调相同,音色相同
C.乙、丙的音调相同,音色相同
D.甲、丙的响度相同,音色不同
15.(2分)下列实例中,应用了次声波的是(  )
A.利用声波清洗精细的零件
B.监测声波,预报海啸、台风
C.蝙蝠利用声波判断物体的位置和距离
D.医生利用B超为病人检查身体
16.(2分)声现象和光现象在生活中普遍存在,下列关于光和声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美妙的琴声不可能是噪声
B.“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来传递信息的
C.“闻声却不见人”是因为声音和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D.古代士兵用“伏地听声”防范敌军夜袭,“伏地”可以听到敌军马蹄发出的次声波
17.(2分)2021年6月10日下午我国部分地区出现了日偏食,非常漂亮,关于日偏食现象(  )
A.这种现象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
B.该现象发生时,月球在地球和太阳之间
C.此时树荫下的光斑是月牙状的
D.树荫下的光斑大小不同是因为树叶缝隙大小不同
18.(2分)下列诗句中蕴含的光学知识,说法正确的是(  )
A.“湖静映彩霞”是光的折射现象
B.“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光的折射现象
C.“绿树荫浓夏日长”,树荫是光的反射现象
D.“潭面无风镜未磨”是光的反射现象
19.(2分)物理研究中常常用到“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转换法”“科学推理法”“类比法”“理想模型法”等科学方法,在本学期课程有关内容中,下列研究实例对应的研究方法不正确的是(  )
A.将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看到水花四溅,证明了发声的音叉在振动。——转换法
B.逐渐将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出,声音逐渐减小,推理得知真空不可以传声。——科学推理法
C.为了描述光的传播径迹和方向人们引入了“光线”。——类比法
D.琴弦的音调与很多因素有关,探究时保持其他因素不变,只改变其中一个因素。——控制变量法
20.(2分)唐代诗人储光羲的诗:垂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如图所示的图像,能正确表示“潭清疑水浅”光路的是(  )
A. B.
C. D.
(多选)21.(3分)如图所示为2022年1月26日航天员叶光富在空间站用葫芦丝演奏《月光下的凤尾竹》。为全国人民送上太空音乐祝福的情景。下列说法中正确(  )
A.吹葫芦丝时是靠空气柱振动发声的
B.按不同的孔,可以改变声音的音调
C.吹葫芦丝时,用力越大,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越大
D.优美的乐曲在太空中传播速度是3×108m/s
(多选)22.(3分)我国的古诗词和民间俗语中往往包含着物理知识,从物理知识运用的角度看,下列对于诗句或俗语理解、解释正确的是(  )
A.“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以“帆”为参照物“山”是运动的
B.“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C.“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D.“忽闻岸上踏歌声”中听到的歌声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多选)23.(3分)下列有关光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海市蜃楼,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B.镜面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C.大厦的玻璃幕墙反射太阳光造成光污染是由于光的镜面反射造成
D.传统的自行车尾灯是将照射来的光反射回去,达到安全警示的作用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7分)
24.(3分)如图甲所示,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所测物体的长度是    。如图乙是测量时间的工具叫停表,它的示数是    s。
25.(2分)2023年8月4日,在成都大运会女子100米栏决赛中,中国选手吴艳妮以12秒76的成绩获得银牌。比赛中,记录她飒爽英姿的同时也为赛后的技术动作分析提供了宝贵数据;以运动员为参照物   的,以同步摄像机为参照物,吴艳妮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
26.(2分)傍晚,小明在家做作业,听到楼下传来广场舞的声音,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从    减弱噪声。小明妈妈去楼下和跳舞的阿姨们沟通,将音乐声调小,这是从    减弱噪声。(均选填“声源处”、“传播过程中”或“人耳处”)
27.(6分)2018年12月,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开启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的探测之旅
(1)皎洁的月亮    (选填“是”或“不是”)光源;月球上空的探测器某一时刻用自身携带的激光测距仪向月球发出激光信号,经0.002s后收到返回信号   m,探测器    (选填“能”或“不能”)用声呐技术测量自己到月球的距离。(光速为3.0×108m/s)
(2)农历十五的夜晚,如果天气晴朗,我们在不同地方都能看到明月   反射。
(3)夜晚,水池边的人看到的水中月亮,是由于光的    而形成的    像(选填“虚”或“实”)。
28.(2分)早晨的太阳光与水平地面成30°角,经地面反射后,反射角为    ,随着时间的推移,从早到中午,反射角将    (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29.(2分)因受场地限制,医生用如图的方法为王红同学检查视力,“E”型视力表与平面镜相距2.5m   m远,如果王红站起来以0.5m/s的速度朝平面镜的方向走了3秒后,她距离“E”型视力表的像是    m远。
三、实验探究题(30题2分,其他每空1分,共22分)
30.(2分)如图所示,请作出A点在平面镜中的A'点,并根据两点作出AB两点间经平面反射的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
31.(7分)小明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中,使小车从带刻度尺的斜面上由静止下滑,如图所示。
(1)该实验的原理是    ;
(2)小车在AC段平均速度vAC=   m/s;
(3)如果不小心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4)由实验看出,小车下滑过程中是在做    直线运动(选填“变速”或“匀速”),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是图    ;
(5)小球在AC段运动过程中,经过时间tAC中点时的速度为v1,经过路程AC中点时的速度为v2,则v1   v2(选填“>”“<”或“=”);
(6)实验完成后,学习小组分别得到了小车全程的运动速度v3,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v1和下半程的平均速度v2。根据学过的运动学知识可知道v1、v2、v3从大到小依次是:   。
32.(5分)如图所示是“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
(1)实验中的硬纸板的表面应尽量    (选填“粗糙”、“光滑”)纸板应垂直平面镜放置;
实验次数 1 2 3
入射角 30° 45° 60°
反射角 30° 45° 60°
(2)使一束光贴着纸板A沿EO方向射向平面镜,观察反射光线在纸板B上的位置,描绘出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径迹。如图甲所示。量出入射角和反射角,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3)图甲中若让光逆着OF的方向射向平面镜,会看到反射光沿着OE方向射出。这表明:光反射时,光路是    的。
(4)在图乙中,将纸板B沿PQ剪开,把纸板B的上半部分向后折转。实验时发现在纸板B的上半部分    (选填“能”或“不能”)看见反射光线,表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    内。
33.(8分)如图所示,同学们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所用的实验器材有带底座的玻璃板、白纸、笔、火柴、光屏、刻度尺、两支外形相同的蜡烛A和 B:
(1)实验中选择平板玻璃而不选择平面镜,主要是为了便于    ;
(2)为了使实验效果更明显,应选择    (选填“厚”或“薄”)的平板玻璃,在较    (选填“暗”或“亮”)的环境下进行实验。
(3)实验中选取两个相同的蜡烛A、B,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    关系。
(4)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    (选填“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B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应该在蜡烛    这一侧观察,直至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5)小明加大蜡烛A到平面镜的距离,则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6)在物理实验中,为了减小误差或寻找普遍规律,经常需要多次测量。下列实验中多次测量的目的与本实验多次测量的目的相同的是    (选填字母符号)。
A.“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多次改变入射角度,进行测量
B.“用刻度尺测长度”时,需要多次测量被测物体的长度
四、计算题(34小题6分,35小题6分,共12分.解答时,要求有必要的文字说明、公式和计算步骤等,只写最后结果不得分)
34.(6分)火车在进入隧道前必须鸣笛,一列火车的行驶速度是20m/s,司机在鸣笛后3s听到隧道口处山崖反射的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1)从司机鸣笛到听到回声火车行驶了多远?
(2)3s时间内声音传播的距离是多少?
(3)火车鸣笛时离隧道口多远?
35.(6分)小樱家与市图书馆的距离为2.5km,某天小樱以5km/h的速度步行前往图书馆,出发10min后妈妈发现小樱的笔记本忘记带了
(1)小樱从家到图书馆要用多少分钟?
(2)妈妈经过多少分钟能追上小樱?
2023-2024学年河北省保定师附属学校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3个小题,共49分。1-20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每小题2分;21-23小题,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符合题意,全选对的得3分,少选漏选得2分,错选不得分)
1.(2分)学习物理一段时间了,相信你对常见物理量已经有了一定了解。下列估算合理的是(  )
A.一次性医用口罩的长度约18cm
B.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0m/s
C.中学生跑完100m用时约8min
D.中学生心脏跳动30次所用的时间约3s
【答案】A
【分析】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
【解答】解:A、一次性医用口罩长度在15cm左右;
B、成年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1.1m/s;
C、男子百米世界纪录略小于10s,一般在15s左右,故C错误;
D、中学生脉搏一般是2min跳动70次左右,故D错误。
故选:A。
2.(2分)下列单位换算中正确的是(  )
A.3.6km=3.6km×1000m=3600m
B.3.6km=3.6km×1000=3600m
C.3.6km=3.6×1000m=3600m
D.3.6km=3.6×1000=3600m
【答案】C
【分析】长度的单位换算关系:1km=1000m。
可据此进率进行长度的单位换算。
【解答】解:3.6km=4.6×1000m=3600m,故C正确。
故选:C。
3.(2分)如图是用厚刻度尺测量木块的长度,其中正确的测量图是(  )
A. B.
C. D.
【答案】B
【分析】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方法:
①估计被测物体的长度;
②根据估计结果选择恰当的刻度尺;
③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零刻线是否磨损;
④放置刻度尺要将刻度尺与被测长度紧贴;
⑤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尺的尺面垂直,准确读出已知刻度后,在最小刻度后再加上一位估计值;
⑥记录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两部分组成。
【解答】解:A、图中刻度尺没有从零刻度线处开始,所以A错误。
B、图中刻度尺放置方向与被测长度一致,所以B正确;
C、图中刻度尺有一定的厚度,读数时会不准确;
D、图中刻度尺方向与被测物体方向不一致(倾斜了)。
故选:B。
4.(2分)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多估读几位数字,可以减小误差
B.误差和错误一样,完全可以避免
C.只要测量工具精密,就不会有误差
D.无论多认真,误差都不可避免
【答案】D
【分析】(1)误差是在测量过程中产生的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错误是由于测量时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不认真造成的;
(2)改进测量方法、选用更加精密的测量工具、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有效的减小误差,但误差是不能避免的。
【解答】解:A、在长度测量时,多估读几位数字,故A错误;
B、错误是可以避免的,故B错误;
C、使用精密的测量工具可以减小误差,故C错误;
D、认真测量可以避免产生错误,但不能避免误差。
故选:D。
5.(2分)在学习长度的测量时,小强同学用同一刻度尺对物理课本的长度进行三次测量,结果如下:25.91cm、25.93cm、25.94cm(  )
A.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dm
B.课本的长度应记录为25.9cm
C.课本的长度应记录为25.93cm
D.课本的长度应记录为25.927cm
【答案】C
【分析】在测量长度时,通常采用取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
在最后结果的确定时,还要注意小数位数的保留规则与测量值相同。
【解答】解:为减小长度测量的误差,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
故物理课本的长度是L=≈25.93cm。
故选:C。
6.(2分)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A.河水东流 B.春风拂面 C.海水奔腾 D.冬去春来
【答案】D
【分析】物理上将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解答】解:A.河水东流,属于机械运动;
B.春风拂面是空气的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
C.海水奔腾,属于机械运动;
D.冬去春来,不属于机械运动。
故选:D。
7.(2分)东京奥运会上,苏炳添在男子100米半决赛中跑出9.83秒的成绩,打破亚洲纪录。如图所示(  )
A.苏炳添在比赛过程中做匀速直线运动
B.猎豹奔跑速度可达100km/h,比苏炳添比赛时的平均速度小
C.观众是通过“相同路程比较时间”的方式判断运动快慢的
D.裁判员是通过“相同路程比较时间”的方式判断运动快慢的
【答案】D
【分析】(1)百米赛跑的速度是不断变化的;
(2)根据速度公式计算,比较;
(3)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短的物体速度大;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长,运动速度越大。
【解答】解:A.百米比赛起跑阶段运动员做加速运动,冲刺阶段速度再度加速;
B.猎豹奔跑速度为:=≈10.17m/s,故B错误;
C.观众是通过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式判断运动快慢的;
D.百米赛跑时路程相同,故D正确。
故选:D。
8.(2分)由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可知,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B.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C.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与路程、时间无关
D.以上说法都不对
【答案】C
【分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的大小、方向均保持不变,与路程和时间的大小无关。
【解答】解: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的大小、方向均保持不变。
故选:C。
9.(2分)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20s行驶了60m,那么它前2s内的速度是(  )
A.1m/s B.2m/s C.3m/s D.6m/s
【答案】C
【分析】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保持不变,由速度公式可以求出物体的速度;
由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可以求出物体的运动路程。
【解答】解:汽车的速度:
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运动过程中速度不变。
故选:C。
10.(2分)两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甲和乙,它们所用时间之比是3:1,通过的路程之比为是3:2(  )
A.1:2 B.2:1 C.9:2 D.2:9
【答案】A
【分析】已知路程和时间之比,根据v=求出速度之比。
【解答】解:因为s甲:s乙=3:2,t甲:t乙=5:1;
所以v甲:v乙=。
故选:A。
11.(2分)某同学放学后慢跑回家,前一半路程平均速度为2m/s,后一半路程加快步伐,则该同学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
A.2.2m/s B.2.3m/s C.2.4m/s D.2.5m/s
【答案】C
【分析】设总路程的一半为s,利用t=分别求出前一半路程和后一半路程的时间,进而可知道总时间,全程的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与总时间的比值。
【解答】解:设总路程的一半为s,
则前一半路程所用的时间为:t1==,
后一半路程所用的时间为:t2==,
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2.6m/s。
故选:C。
12.(2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都相同
B.只要物体振动,就能听到声音
C.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
D.发生地震时产生次声波的振动频率大于20000Hz
【答案】C
【分析】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不一样;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次次声波的振动频率小于20Hz。
【解答】解: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B、物体振动,故B错误;
C、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
D、发生地震时产生次声波的振动频率低于20Hz。
故选:C。
13.(2分)习近平主席与法国总统马克龙会晤时,与嘉宾们一起欣赏古琴名曲《流水》,向嘉宾们展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嘉宾们听出是古琴而不是古筝演奏(  )
A.响度 B.音色 C.音调 D.节奏
【答案】B
【分析】音色:发声体的声音品质,由发声体本身的特征决定.是区别声音的重要标志。
【解答】解:不同的乐器演奏时发出的音色不同,所以人们能听出是古琴而不是古筝演奏。
故选:B。
14.(2分)如图所示,这是甲、乙、丙三个物体发出声音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的音调相同,响度相同
B.甲、丙的音调相同,音色相同
C.乙、丙的音调相同,音色相同
D.甲、丙的响度相同,音色不同
【答案】A
【分析】音调跟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响度跟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音色跟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
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越多,频率越大;偏离原位置越远,振幅越大。
【解答】解:
A、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和乙振动的频率相同,故甲,响度相同;
B、甲、丙的振动频率不同,故B错误;
C、乙、丙的音调不相同,故C错误;
D、由图知,甲,波形也相同、丙的响度相同,故D错误;
故选:A。
15.(2分)下列实例中,应用了次声波的是(  )
A.利用声波清洗精细的零件
B.监测声波,预报海啸、台风
C.蝙蝠利用声波判断物体的位置和距离
D.医生利用B超为病人检查身体
【答案】B
【分析】超声波是指高于20000Hz的声音,次声是指低于20Hz的声音,人耳都无法听到;
超声的特点包括定向性强、穿透能力强等,人们可以利用超声来方便生活;
自然界中,火山爆发、地震、风暴等都能产生次声。
【解答】解:利用声波清洗精细的零件、蝙蝠确定目标的方向和距离和医生利用B超为病人检查身体的都是超声波,预报海啸。故ACD不正确。
故选:B。
16.(2分)声现象和光现象在生活中普遍存在,下列关于光和声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美妙的琴声不可能是噪声
B.“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来传递信息的
C.“闻声却不见人”是因为声音和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D.古代士兵用“伏地听声”防范敌军夜袭,“伏地”可以听到敌军马蹄发出的次声波
【答案】B
【分析】(1)凡是影响别人工作、休息和学习的声音都是噪声;
(2)超声波能传递信息;
(3)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4)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一般比在空气中传得快。
【解答】解:A、美妙的琴声也可能是噪声;
B、“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来传递信息的;
C、“闻声却不见人”是因为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故C错误;
D、古代士兵用“伏地听声”防范敌军夜袭,故D错误。
故选:B。
17.(2分)2021年6月10日下午我国部分地区出现了日偏食,非常漂亮,关于日偏食现象(  )
A.这种现象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
B.该现象发生时,月球在地球和太阳之间
C.此时树荫下的光斑是月牙状的
D.树荫下的光斑大小不同是因为树叶缝隙大小不同
【答案】D
【分析】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日常生活中,日食、月食、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解答】解:A、日偏食现象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B、该现象发生时,月球遮住了部分太阳光,故B正确;
C、树荫下的光斑,所成的是太阳的实像,是月牙状;
D、树荫下的光斑大小不同,使得光斑大小不同。
故选:D。
18.(2分)下列诗句中蕴含的光学知识,说法正确的是(  )
A.“湖静映彩霞”是光的折射现象
B.“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光的折射现象
C.“绿树荫浓夏日长”,树荫是光的反射现象
D.“潭面无风镜未磨”是光的反射现象
【答案】D
【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解答】解:
A、“湖静映彩霞”是指天上的彩霞在平静的湖面形成的像,是光的反射现象。
B、“风吹草低见牛羊”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C、“绿树荫浓夏日长”,故C错误。
D、“潭面”相当于平面镜,属于平面镜成像,故D正确;
故选:D。
19.(2分)物理研究中常常用到“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转换法”“科学推理法”“类比法”“理想模型法”等科学方法,在本学期课程有关内容中,下列研究实例对应的研究方法不正确的是(  )
A.将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看到水花四溅,证明了发声的音叉在振动。——转换法
B.逐渐将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出,声音逐渐减小,推理得知真空不可以传声。——科学推理法
C.为了描述光的传播径迹和方向人们引入了“光线”。——类比法
D.琴弦的音调与很多因素有关,探究时保持其他因素不变,只改变其中一个因素。——控制变量法
【答案】C
【分析】逐项分析各探究实验采用的物理研究方法进行作答。
【解答】解:A、将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证明了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故A正确;
B、逐渐将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出,推理得知真空不可以传声,所以实验是采用了科学推理法;
C、为了描述光的传播径迹和方向人们引入了“光线”,故C错误;
D、琴弦的音调与很多因素有关,只改变其中一个因素,故D正确。
故选:C。
20.(2分)唐代诗人储光羲的诗:垂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如图所示的图像,能正确表示“潭清疑水浅”光路的是(  )
A. B.
C. D.
【答案】B
【分析】根据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分析。
【解答】解:人看到池底变浅是由于从池底射出的光线由水进入空气时,在水面上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进入人眼,就会觉得池变浅了。
故选:B。
(多选)21.(3分)如图所示为2022年1月26日航天员叶光富在空间站用葫芦丝演奏《月光下的凤尾竹》。为全国人民送上太空音乐祝福的情景。下列说法中正确(  )
A.吹葫芦丝时是靠空气柱振动发声的
B.按不同的孔,可以改变声音的音调
C.吹葫芦丝时,用力越大,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越大
D.优美的乐曲在太空中传播速度是3×108m/s
【答案】AB
【分析】(1)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3)声音的传播与介质有关,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解答】解:A、吹葫芦丝时是靠空气柱振动发声的。
B、按不同的孔,从而改变空气柱振动的频率,故B正确。
C、吹葫芦丝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不变。
D、优美的乐曲在太空中传播速度是0m/s。
故答案为:AB。
(多选)22.(3分)我国的古诗词和民间俗语中往往包含着物理知识,从物理知识运用的角度看,下列对于诗句或俗语理解、解释正确的是(  )
A.“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以“帆”为参照物“山”是运动的
B.“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C.“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D.“忽闻岸上踏歌声”中听到的歌声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答案】ACD
【分析】(1)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先选取一个标准做为参照物,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变化,物体就是运动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物体就是静止的。
(2)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指声音的强弱;
(3)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4)影子是光照在不透明的物体上,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不能照到物体的背面,就在物体的背面形成一个黑暗的区域。
【解答】解:A、“孤帆一片日边来”,故A正确;
B、“不敢高声语,故B错误;
C、听到狗的叫声,这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符合题意;
D、“忽闻岸上踏歌声”中听到的歌声是通过空气传播的,符合题意;
故选:ACD。
(多选)23.(3分)下列有关光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海市蜃楼,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B.镜面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C.大厦的玻璃幕墙反射太阳光造成光污染是由于光的镜面反射造成
D.传统的自行车尾灯是将照射来的光反射回去,达到安全警示的作用
【答案】ACD
【分析】(1)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2)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解答】解:A、海市蜃楼是光经过不均匀的大气折射形成的;
B、无论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C、大厦的玻璃幕墙表面是光滑的,故C正确;
D、传统的自行车尾灯是一对相互垂直的平面镜组成的,达到安全警示的作用;
故选:ACD。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7分)
24.(3分)如图甲所示,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1mm ,所测物体的长度是  2.15cm 。如图乙是测量时间的工具叫停表,它的示数是  337.5 s。
【答案】1mm;2.15cm;337.5。
【分析】(1)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或叫分度值)为相邻的刻度线表示的长度;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停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秒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解答】解:
图示刻度尺1cm又分为10个小刻度,故最小刻度值为1mm,末端对应的刻度值为6.15cm;
停表小盘的分度值是0.5min,指针在3min和6min之间;大盘的分度值是0.3s,因此秒表读数为5min37.5s=337.4s。
故答案为:1mm;2.15cm。
25.(2分)2023年8月4日,在成都大运会女子100米栏决赛中,中国选手吴艳妮以12秒76的成绩获得银牌。比赛中,记录她飒爽英姿的同时也为赛后的技术动作分析提供了宝贵数据;以运动员为参照物 运动 的,以同步摄像机为参照物,吴艳妮是  静止 。(选填“运动”或“静止”)
【答案】运动;静止。
【分析】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首先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就看它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是否变化。
【解答】解:中国选手吴燕妮以12秒76的成绩获得银牌,以运动员为参照物,故观众是运动的,以同步摄像机为参照物,是静止的。
故答案为:运动;静止。
26.(2分)傍晚,小明在家做作业,听到楼下传来广场舞的声音,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从  传播过程中 减弱噪声。小明妈妈去楼下和跳舞的阿姨们沟通,将音乐声调小,这是从  声源处 减弱噪声。(均选填“声源处”、“传播过程中”或“人耳处”)
【答案】传播过程中;声源处。
【分析】减弱噪声有三个途径:在人耳处、在传播过程中、在声源处。
【解答】解:关紧了窗户,控制噪声的传播。将音乐声调小。
故答案为:传播过程中;声源处。
27.(6分)2018年12月,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开启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的探测之旅
(1)皎洁的月亮  不是 (选填“是”或“不是”)光源;月球上空的探测器某一时刻用自身携带的激光测距仪向月球发出激光信号,经0.002s后收到返回信号 3×105 m,探测器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用声呐技术测量自己到月球的距离。(光速为3.0×108m/s)
(2)农历十五的夜晚,如果天气晴朗,我们在不同地方都能看到明月 漫 反射。
(3)夜晚,水池边的人看到的水中月亮,是由于光的  反射 而形成的  虚 像(选填“虚”或“实”)。
【答案】(1)不是;3×105;不能;(2)漫;(3)反射;虚。
【分析】(1)能够自身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求出激光从探测器传到月球(走单趟)所用的时间,再利用速度公式计算月球和地球之间的距离;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一束平行光射向物体的粗糙表面,经反射后,反射光线不再平行,而是射向各个方向,这种反射叫做漫反射;
(3)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月亮通过水面成像,这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解答】解:(1)月亮自身不能够发光,因此不是光源;
由题知,激光从探测器传到月球所用的时间:
t=×5.002s=0.001s,
根据v=可得
s=ct=3×103m/s×0.001s=3×106m;由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我们能从不同的方向看到一些表面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光在物体表面发生漫反射的缘故,不是光源;月亮的表面是粗糙不平的;
(3)当光遇到水面时会发生反射,此时水面相当于一平面镜,出现在水面上的。
故答案为:(1)不是;3×105;不能;(2)漫;虚。
28.(2分)早晨的太阳光与水平地面成30°角,经地面反射后,反射角为  60° ,随着时间的推移,从早到中午,反射角将  减小 (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答案】60°;减小
【分析】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反射光线,找到反射角的大小;再确定早晨到中午入射光线的入射方向的变化,确定入射角的变化,从而分析出反射角的变化。
【解答】解:早晨的太阳光与水平地面成30°角,则入射角等于90°﹣30°=60°;
随着时间的推移,从早晨到中午,入射角逐渐减小。
故答案为:60°;减小。
29.(2分)因受场地限制,医生用如图的方法为王红同学检查视力,“E”型视力表与平面镜相距2.5m 4.6 m远,如果王红站起来以0.5m/s的速度朝平面镜的方向走了3秒后,她距离“E”型视力表的像是  3.1 m远。
【答案】4.6;3.1。
【分析】(1)依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人和人的像相对于镜面对称,视力表和视力表的像相对于平面镜对称,依据数学知识计算。
(2)知道王红运动的速度和时间,可求出向平面镜移动的距离,用原来距视力表像的距离减去移动的距离,得到现在离视力表像的距离。
【解答】解:
(1)已知“E”型视力表与平面镜相距2.5m,由平面镜成像特点知,由图可知王红到平面镜的距离是5.5m﹣0.4m=2.1m;
所以王红距离视力表的像的距离:s=3.5m+2.7m=4.6m;
(2)由v=得,王红向平面镜移动的距离:s'=vt=6.5m/s×3s=8.5m,
则此时王红距离“E”型视力表像的距离是:s''=s﹣s'=4.6m﹣1.5m=6.1m。
故答案为:4.3;3.1。
三、实验探究题(30题2分,其他每空1分,共22分)
30.(2分)如图所示,请作出A点在平面镜中的A'点,并根据两点作出AB两点间经平面反射的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
【答案】见解答
【分析】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作出发光点A的像点A′,根据反射光线反向延长通过像点,可以由像点和A′点确定反射光线所在的直线,从而画出反射光线,并确定反射点,最后由发光点和反射点画出入射光线,从而完成光路。
【解答】解: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A的对称点A′即为A的像;连接A′B交平面镜于点O,OB为反射光线
31.(7分)小明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中,使小车从带刻度尺的斜面上由静止下滑,如图所示。
(1)该实验的原理是  v= ;
(2)小车在AC段平均速度vAC= 0.03 m/s;
(3)如果不小心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  偏大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4)由实验看出,小车下滑过程中是在做  变速 直线运动(选填“变速”或“匀速”),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是图  B ;
(5)小球在AC段运动过程中,经过时间tAC中点时的速度为v1,经过路程AC中点时的速度为v2,则v1 < v2(选填“>”“<”或“=”);
(6)实验完成后,学习小组分别得到了小车全程的运动速度v3,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v1和下半程的平均速度v2。根据学过的运动学知识可知道v1、v2、v3从大到小依次是: v2>v3>v1 。
【答案】(1)v=;(2)0.03;(3)偏大;(4)变速;B;(5)<;(6)v2>v3>v1
【分析】(1)该实验的原理是速度公式v=;
(2)图中刻度尺分度值为1mm,据此算出AC段距离sAC,然后算出小车经过AC段所用时间tAC,利用速度公式计算出小车在AC段平均速度vAC;
(3)如果不小心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导致计时开始偏晚,所测小车运动时间偏小,根据速度公式可知,距离一定时,所用时间越短,速度越大,据此判断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变化情况;
(4)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是速度越来越大的变速直线运动;
分别算出小车在AB段平均速度vAB和小车在BC段平均速度vBC,然后进行比较,得知小车做的是加速运动,据此选择正确图象;
(5)根据小球做匀加速运动分析经过tAC和AC中点速度的大小,从而得到速度关系;
(6)由于小车受到重力的作用,小车进行加速运动,速度越来越大,所以下半程速度最大,上半程速度最小。
【解答】解:(1)该实验的原理是v=;
(2)图中刻度尺分度值为1mm,因此AC段距离为:sAC=10.0cm﹣5.0cm=9.3cm=0.09m;
小车经过AC段所用时间为:tAC=15:35:23﹣15:35:20=3s;
小车在AC段平均速度为:
vAC===0.03m/s;
(3)如果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测量的时间会偏小一些,在路程不变时,测得的平均速度会偏大;
(4)AB段距离为:sAB=10.7cm﹣6.0cm=8.0cm;
小车经过AB段所用时间为:tAB=15:35:22﹣15:35:20=2s;
小车在AB段平均速度为:vAB===3.0cm/s;
BC段距离为:sBC=6.8cm﹣1.0cm=5.0cm;
小车经过BC段所用时间为:tBC=15:35:23﹣15:35:22=1s;
小车在BC段平均速度为:vBC===7.0cm/s,
因为vAB<vBC,所以小车做的是加速运动,故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是B;
(5)已知小球在下滑过程中做加速运动。即小球的速度越来越大,则到达时间tAC中点时未到达路程sAC中点,则v1<v8;
(6)根据实验数据可知,小车在AB段平均速度为2.0cm/s,小车在AC段平均速度为8.03m/s=3cm/s2最大,上半程速度v2最小,故v2>v3>v6。
故答案为:(1)v=;(2)0.03;(4)变速;B;(6)v2>v3>v1。
32.(5分)如图所示是“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
(1)实验中的硬纸板的表面应尽量  粗糙 (选填“粗糙”、“光滑”)纸板应垂直平面镜放置;
实验次数 1 2 3
入射角 30° 45° 60°
反射角 30° 45° 60°
(2)使一束光贴着纸板A沿EO方向射向平面镜,观察反射光线在纸板B上的位置,描绘出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径迹。如图甲所示。量出入射角和反射角,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在光的反射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
(3)图甲中若让光逆着OF的方向射向平面镜,会看到反射光沿着OE方向射出。这表明:光反射时,光路是  可逆 的。
(4)在图乙中,将纸板B沿PQ剪开,把纸板B的上半部分向后折转。实验时发现在纸板B的上半部分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看见反射光线,表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  同一平面 内。
【答案】(1)粗糙;(2)在光的反射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3)可逆;(4)不能;同一平面。
【分析】(1)我们能从不同角度观察到光线,是因此光在光屏上发生了漫反射;
(2)分析实验数据可得出结论;
(3)在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4)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判断纸板向后折时是否能观察到反射光线。
【解答】解:(1)白色硬纸板的表面应尽量粗糙,让光线发生漫反射;
(2)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在光的反射中;
(3)如果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看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光路是可逆的;
(4)将纸板B的上半部分向后折,如图乙所示,上半部分不能看到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故答案为:(1)粗糙;(2)在光的反射中;(3)可逆;同一平面。
33.(8分)如图所示,同学们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所用的实验器材有带底座的玻璃板、白纸、笔、火柴、光屏、刻度尺、两支外形相同的蜡烛A和 B:
(1)实验中选择平板玻璃而不选择平面镜,主要是为了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为了使实验效果更明显,应选择  薄 (选填“厚”或“薄”)的平板玻璃,在较  暗 (选填“暗”或“亮”)的环境下进行实验。
(3)实验中选取两个相同的蜡烛A、B,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  大小 关系。
(4)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  未点燃 (选填“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B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应该在蜡烛  A 这一侧观察,直至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5)小明加大蜡烛A到平面镜的距离,则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6)在物理实验中,为了减小误差或寻找普遍规律,经常需要多次测量。下列实验中多次测量的目的与本实验多次测量的目的相同的是  A (选填字母符号)。
A.“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多次改变入射角度,进行测量
B.“用刻度尺测长度”时,需要多次测量被测物体的长度
【答案】(1)确定像的位置;(2)薄;暗;(3)大小;(4)未点燃;蜡烛A;(5)不变;(6)A。
【分析】(1)透明的玻璃板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光线对比越明显,实验现象越明显,厚玻璃板两个反射面成两个相距较远的像,导致不易确定像的位置;
(3)选用两支外形相同的蜡烛A和B,用等效替代法确定像的位置和比较像和物体的大小关系;
(4)用未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人眼应该透过玻璃板观察蜡烛A的像;
(5)像与物的大小相等;
(6)“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多次测量的目的是寻找普遍规律。
【解答】解:(1)实验中选择平板玻璃而不选择平面镜,主要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光线对比越明显,实验现象越明显,导致不易确定像的位置,应选择较薄的玻璃板;
(3)选用两支外形相同的蜡烛A和B,目的是比较像和物体的大小关系。
(4)实验中,用另一支未点燃的蜡烛B代替点燃蜡烛A 的像,人眼一直应该在蜡烛A这一侧观察;
(5)由于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所以加大蜡烛A到平面镜的距离;
(6)本实验中多次测量的目的是寻找普遍规律,
A.“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进行测量;
B.“用刻度尺测长度”时,目的是减小误差,
故选:A。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薄;暗;(4)未点燃;(5)不变。
四、计算题(34小题6分,35小题6分,共12分.解答时,要求有必要的文字说明、公式和计算步骤等,只写最后结果不得分)
34.(6分)火车在进入隧道前必须鸣笛,一列火车的行驶速度是20m/s,司机在鸣笛后3s听到隧道口处山崖反射的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1)从司机鸣笛到听到回声火车行驶了多远?
(2)3s时间内声音传播的距离是多少?
(3)火车鸣笛时离隧道口多远?
【答案】(1)从司机鸣笛到听到回声火车行驶60m;
(2)3s时间内声音传播的距离是1020m;
(3)火车鸣笛时离隧道口有540m远。
【分析】(1)根据先换后算的顺序进行单位换算;知道时间,利用s=vt求从司机鸣笛到听到回声火车前行距离s1;
(2)利用s=vt求3s时间内声音传播的距离;
(3)再用公式s=vt算出3s时间内声音传播的距离s2,鸣笛时火车距隧道口为s,则有2s=s1+s2,据此求出火车鸣笛时离隧道口距离s。
【解答】解:
(1)火车的速度v车=20m/s;
由v=得从司机鸣笛到听到回声火车前行距离:
s1=v车t=20m/s×3s=60m;
(2)6s时间内声音传播的距离:
s2=v声音t=340m/s×3s=1020m;
(3)设鸣笛时火车距隧道口为s,则有5s=s1+s2,则火车鸣笛时离隧道口距离:
s=(s1+s3)=(60m+1020m)=540m。
答:(1)从司机鸣笛到听到回声火车行驶60m;
(2)4s时间内声音传播的距离是1020m;
(3)火车鸣笛时离隧道口有540m远。
35.(6分)小樱家与市图书馆的距离为2.5km,某天小樱以5km/h的速度步行前往图书馆,出发10min后妈妈发现小樱的笔记本忘记带了
(1)小樱从家到图书馆要用多少分钟?
(2)妈妈经过多少分钟能追上小樱?
【答案】(1)小樱从家到图书馆要用30分钟;
(2)妈妈经过5分钟能追上小樱。
【分析】(1)已知路程和速度,利用v=的变形式t=计算小樱从家到图书馆需要的时间;
(2)妈妈追上小樱所走的路程等于小樱走的路程,利用v=的变形式t=计算妈妈需要的时间。
【解答】解:(1)由v=可得小樱==0.5h=30min;
(2)设妈妈追上小樱的时间为t,则小樱走的路程,s8=v(t小樱'+t)=v(h+t)......①
小樱妈妈走的路程等于小樱走的路程,s6=s1=v′t......②
由①②可得,v(,
即,5km/h×(;
解得:t=h=5min。
答:(1)小樱从家到图书馆要用30分钟;
(2)妈妈经过7分钟能追上小樱。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物理考试试卷

下一篇:试卷10. 生活用电单元核心素养提升检测试卷(学生版+教师版)2024年中考物理新课标总复习一轮培优(广东专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