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海水中的化学检测题(含解析) 2023-2024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五四学制)全一册

第三单元 海水中的化学 检测题
一、单选题
1.据《说文解字》记载,我们的祖先在神农氏时代就开始利用海水晒盐。海水晒盐的原理是
A.日晒风吹使海水中的氯化钠蒸发 B.日晒风吹使水分蒸发晶体析出
C.日晒风吹使溶液由饱和变为不饱和 D.日晒风吹使氯化钠的质量变小
2.NaCl是重要的资源,其应用与生产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应用①操作的主要步骤为:计算、称量、量取、溶解、装瓶、贴标签
B.应用②在制备烧碱的过程中,水参加了反应
C.应用③为提高产率应先通NH3,再通CO2,制备过程中还能得到一种化肥
D.生产中提纯粗盐时可加入过量的BaCl2、Na2CO3、NaOH溶液,再过滤、蒸发
3.下列图像表示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煅烧一定质量的石灰石
B.将两份质量相等的KClO3分别在有、无催化剂的条件下加热制取氧气
C.向两份等质量的水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NH4NO3固体和NaOH固体
D.一定温度下,向接近饱和的氯化钾溶液中加入氯化钾固体
4.20世纪20年代,中国科学家突破氨碱法制碱技术奥秘,建立亚洲第一座纯碱厂,这其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是
A.张青莲 B.侯德榜 C.周光召 D.屠呦呦
5.工业上利用太阳能进行海水晒盐,已知海水蒸发浓缩过程中结晶析出盐的种类和质量如下表(表中数据为每升海水在蒸发浓缩过程中结晶析出各种盐的质量,单位为 g)。海水密度从1.20g/mL蒸发浓缩到1.22 g/mL 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海水密度(g/mL) 硫酸钙 氯化钠 氯化镁 硫酸镁 溴化钠
1.20 0.91 不析出 不析出 不析出 不析出
1.21 0.05 3.26 0.004 0.08 不析出
1.22 0.015 9.65 0.01 0.04 不析出
A.各种盐的溶解度都减小 B.海水中溴化钠的质量分数不变
C.析出粗盐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增大 D.浓缩过程中,最先析出的是氯化钠
6.为除去饱和食盐水中的杂质氯化钙、氯化镁、硫酸钠,可加入的试剂有:
①盐酸
②氯化钡溶液
③氢氧化钠溶液
④碳酸钠溶液
下列各组加入试剂次序不能达到目的是(  )
A.④③②① B.②④③① C.②③④① D.③②④①
7.物质的宏观性质与微观组成(或结构)相互联系是化学特有的思维方式。下列对宏观性 质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A.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是因为它们的原子结构相对稳定
B.水、过氧化氢都能分解得到氧气,是因为它们分子中都含氧原子
C.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较大,是因为构成它们的微粒种类不同
D.碳酸钠、碳酸钙都能与盐酸反应生成 CO2,是因为它们都含有碳酸根离子
8.如图是“膜分离技术”淡化海水的原理图,分析正确的是

A.加压后浓海水中溶剂质量不变
B.加压后浓海水中溶质的质量不变
C.加压后浓海水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
D.这种半透膜可用滤纸代替
9.下列各组稀溶液,仅用组内物质及其反应产物就能鉴别出来的是(  )
A.KCl H2SO4 NaOH Ba(NO3)2 B.NaCl AgNO3 CaCl2 HNO3
C.CuSO4 NaCl KNO3 BaC12 D.NaCl HCl NaOH MgCl2
10.化学兴趣小组对某工厂排放的废水取样检测得知废水pH=11,则可确定该厂废水中肯定不含有的离子组合是( )
A.K+、NO3-、OH-
B.K+、NO3-、SO42-
C.Na+、Fe3+、 Cl-
D.Na+、CO32-、SO42-
11.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括号内物质为杂质)的方法错误的是
选项 物质 方法
A CaCl2溶液(稀盐酸) 加入稍过量石灰石粉末,过滤
B Fe(Fe2O3) 加入过量稀盐酸、过滤
C NaCl(细沙) 加水溶解,过滤,蒸发
D NaOH溶液(Na2CO3) 加入适量Ca(OH)2溶液,过滤
A.A B.B C.C D.D
12.下列对宏观组成及现象的微观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A.H2O和H2O2的化学性质不同——分子构成不同
B.水通直流电分解——水分子被破坏,形成新的分子
C.酸、碱、盐溶液都能导电——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D.氢氧化钾溶液、氢氧化钙溶液均显碱性——溶液中都含有金属离子
13.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H+、Ba2+、OH- B.Ca2+、Cl-、
C.Fe3+、Na+、OH- D.、、
二、填空题
14.蒸发
将 放到铁圈上,倒入滤液,用酒精灯加热蒸发,并用 不断搅拌。
待蒸发皿中出现 时,即停止加热。用玻璃棒将蒸发皿中的晶体转移到指定的容器内。
15.燃烧与人类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1)下列成语的原意与燃烧不相关的是 (填标号)。
A 卧薪尝胆 B釜底抽薪
C 火上浇油 D 煽风点火
(2)古籍《天工开物》就有“煤饼烧石成灰”的记载。“烧石成灰”指高温条件下碳酸钙转化为生石灰。
①“煤饼烧石成灰”的过程中,能量转化的主要方式是 。
②“石”转化为“灰”的反应属于 (填基本反应类型)。
③“灰”遇水成浆,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室内起火时,如果急于打开门窗,火反而会烧得更旺。原因是 。
16.粗盐中含有不溶性杂质(泥沙等)和可溶性杂质(氯化钙、氯化镁等)。
(1)为了除去粗盐中泥沙等不溶性杂质,可利用 的方法除去。
下面提供的几组物质中,能用该方法除去杂质的是 。(选填字母序号)
A.氯化钠中混有少量的碳酸钠
B.木炭粉末中混有少量的氧化铜
C.氯化钙中混有少量的碳酸钙
(2)对于如何除去粗盐中可溶性的氯化镁和氯化钙等杂质,同学们提出以下两种方案:
①将含有可溶性的氯化镁和氯化钙等杂质的食盐晶体加入到饱和的食盐水中,充分地搅拌、过滤、洗涤,可除掉杂质,该除杂操作依据的原理是 。
②将含杂质的食盐晶体充分溶于水,加入稍过量的 、 过滤,然后在滤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至pH=7,蒸发结晶.加入稀盐酸至pH=7的目的是 。
17.为除去食盐水中CaCl2、MgCl2、Na2SO4杂质,某化学小组设计了如图方案:试剂1:NaOH,试剂2:BaCl2,试剂3:Na2CO3。
(1)过滤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和 。
(2)最后所得溶液中NaCl的质量大于原混合溶液中NaCl的质量,写出一个可使NaCl质量增加的化学方程式 。
18.请从A或B两题中任选一个作答,若两题均作答,按A计分。
A去除粗盐中的泥沙 B配制160g10%的氯化钠溶液
(1)实验的主要步骤是: ③→ → (填序号,下同)。 (2)蒸发时,用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 。 (1)实验的主要步骤是: ⑤→ → 。 (2)溶解时,用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 。
可供选择的基本实验操作如下图:
19.回忆教科书中有关“粗盐的初步提纯”实验的主要步骤,回答下列问题。
【溶解】称取5.0g粗盐,用药匙将该粗盐逐步加入盛有10mL水的烧饼里,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直加到粗盐不再溶解为止。称量尚未向烧杯中加入的粗盐质量。
【过滤】……
【蒸发】……
【计算产率】用玻璃棒把提纯后的精盐转移到纸上,称其质量,计算精盐的产率。
精盐的产率=
(1)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 ;
(2)蒸发过程中,待蒸发皿中出现 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使滤液蒸干;
(3)某同学所得的产率与其他同学比较明显偏低,下列哪些情况会导致产率明显偏低 (选填字母序号)
A、溶解时将5.0g粗盐一次全部倒入水中,立即过滤
B、蒸发时有一些液体、固体溅出
C、提纯后的精盐尚未完全干燥就称其质量
三、实验题
20.某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一]提纯NaCl

请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①、②、③依次为下图中的(填序号) 。

(2)若得到NaCl的产率比实际值偏低,则可能的原因是(填序号) 。
A 过滤时滤纸有破损
B 蒸发时有固体溅出
C 蒸发时,看到晶体析出,立即停止加热
D 溶解11g含有泥沙的NaCl时,加入的水量不足
(3)用上述实验所得的氯化钠配制5%的氯化钠溶液50g,需要的仪器为(填序号) 。
A 量筒 B 天平 C 烧杯 D 漏斗 E 蒸发皿 F 玻璃棒 G 酒精灯
(4)小明要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50g,主要操作的正确顺序为(填序号) 。
A 装瓶贴标签
B 称量5.0g的氯化钠固体,将称量的氯化钠固体倒入烧杯中
C 用玻璃棒搅拌溶解
D 称量2.5g的氯化钠固体,将称量的氯化钠固体倒入烧杯中
E 用50mL量筒量取45.0mL的水,注入烧杯内
F 用100mL量筒量取50.0mL的水,注入烧杯内
G 用50mL量筒量取47.5mL的水,注入烧杯内
[实验二]溶解和结晶KNO3
请根据实验和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水的密度以l g/mL计):
实验操作 实验结果
取20mL水,加入5gKNO3,搅拌,恢复至20℃ 全部溶解,得溶液①
再加入Xg KNO3,搅拌 恰好饱和,得溶液②
再加入5g KNO3,搅拌 得溶液③
加热 全部溶解,得溶液④
冷却到20℃ 晶体析出,母液⑤
(5)③中溶液的质量为 ;一定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填数字序号) ;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相等的是(填序号) 。
(6)析出晶体的质量为(填序号) 。
A 5g B X+5g C X+10g
21.实验室去除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过程如图所示。
(1)步骤①中使用玻璃棒的目的是 。
(2)步骤②中过滤器的制作如图,正确的顺序是 (填序号)。
(3)步骤③的名称是 。当观察到 时,停止加热。
四、计算题
22.为了测定某纯碱样品(含NaCl杂质)中碳酸钠的含量,小明取一定质量的样品放入锥形瓶中(不考滤其他因素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实验过程和数据如图所示。
请计算:
(1)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 g;
(2)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到0.1%)。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海水晒盐的原理是日晒风吹使水分蒸发,氯化钠晶体析出,溶液由不饱和变为饱和溶液,水蒸发,水的质量减小,但是氯化钠的质量不变。
故选B。
2.D
【详解】A、生理盐水是0.9%的氯化钠溶液,首先计算配制溶液所需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再称量所需的氯化钠和量取水,最后进行溶解、装瓶贴标签,故选项说法正确;
B、应用②在制备烧碱的过程中,电解饱和食盐水生成氢氧化钠、氢气和氯气,水参与了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C、NH3极易溶于水,CO2能溶于水,所以先通NH3使溶液显碱性,有利于CO2的吸收,反应原理为NaCl+NH3+CO2+H2O=NaHCO3↓+NH4Cl,NH4Cl是一种氮肥,故选项说法正确;
D、粗盐中含有的杂质离子是Ca2+、Mg2+、SO42-,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除尽SO42-,加入过量Na2CO3溶液,除尽Ca2+ 和Ba2+,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除尽Mg2+,再过滤,除去沉淀,加入适量的HCl,除尽OH-、CO32-,蒸发得到NaCl,所以过滤后还需加入盐酸,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D。
3.A
【详解】A、石灰石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随着二氧化碳的生成,固体质量减少,碳酸钙反应完全后,固体质量保持不变,故选项图像正确;
B、将两份质量相等的KClO3分别在有、无催化剂的条件下加热制取氧气时,最终产生的氧气质量一样多,有二氧化锰的反应速率快,所需时间短,故选项图像不正确;
C、NH4NO3固体和NaOH固体溶于水分别吸热、放热,使温度分别降低、升高,故选项图像不正确;
D、一定温度下,向接近饱和的氯化钾溶液中加入氯化钾固体,固体逐渐溶解,溶液质量逐渐增大,达到饱和状态后,溶液质量不再增加,但溶液起始质量不为零,故选项图像不正确。
故选A。
4.B
【详解】侯德榜是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对我国乃至世界的纯碱工业做出杰出的贡献。
故选B。
5.C
【详解】A、因为溶剂减少而导致溶质析出,无法判断各种盐的溶解度变化。错误。
B、海水中溴化钠质量不变,溶剂水减少,所以溴化钠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加。错误。
C、海水密度1.20g/mL时析出粗盐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0,蒸发浓缩到1.22 g/mL 时析出粗盐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大于0。析出粗盐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增大。正确。
D、从表中可知浓缩过程中,最先析出的是硫酸钙。错误。
故选C。
6.A
【分析】根据镁离子用氢氧根离子沉淀,硫酸根离子用钡离子沉淀,钙离子用碳酸根离子沉淀,过滤要放在所有的沉淀操作之后,加碳酸钠要放在加氯化钡之后,可以将过量的钡离子沉淀,最后再用盐酸处理溶液中的碳酸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镁离子用氢氧根离子沉淀,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可溶液以将镁离子沉淀;硫酸根离子用钡离子沉淀,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可以将硫酸根离子沉淀;至于先除镁离子,还是先除硫酸根离子都可以;钙离子用碳酸根离子沉淀,除钙离子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溶液转化为沉淀,但是加入碳酸钠溶液要放在加入的氯化钡溶液之后,这样碳酸钠会除去反应剩余的氯化钡;完全反应后,再进行过滤,最后再加入盐酸除去反应剩余的氢氧根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所以正确的顺序为:②④③①或②③④①或③②④①。
故选A。
【点睛】本题难度较大,考查了粗盐提纯中离子的除杂,除去多种杂质离子时要考虑除杂的顺序、后面加入的试剂要能除去前面加入的过量的试剂。
7.C
【详解】A、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是因为它们的原子结构相对稳定,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故A正确;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知,水、过氧化氢都能分解得到氧气,是因为它们分子中都含氧原子,故B正确; C、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较大,是因为构成它们的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故C错误;D、碳酸钠、碳酸钙都能与盐酸反应生成 CO2,是因为它们都含有碳酸根离子,故D正确。
点睛∶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任何一个化学反应都必然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8.B
【详解】A、对半透膜上方的海水加压,可以得到淡水,即水分子可以透过半透膜进入下方淡水池,加压后浓海水中溶剂质量减少,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对半透膜上方的海水加压,可以得到淡水,即水分子可以透过半透膜进入下方淡水池,而海水中的各种离子不能通过半透膜,则加压后浓海水中溶质的质量不变,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C、对半透膜上方的海水加压,可以得到淡水,即水分子可以透过半透膜进入下方淡水池,而海水中的各种离子不能通过半透膜,则加压后浓海水中溶质的质量不变,溶剂质量减少,则溶质质量分数增大,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海水中含有的钠离子和氯离子等能透过滤纸,而海水中钠离子和氯离子不能透过半透膜,这种半透膜不能用滤纸代替,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D
【详解】A、组内四种物质的溶液两两混合时,H2SO4与Ba(NO3)2溶液反应能产生白色沉淀,但其余两两混合均没有明显现象,故不加其他试剂无法鉴别,错误;B、组内四种物质的溶液两两混合时,AgNO3与NaCl、CaCl2溶液反应均能产生白色沉淀,但其余两两混合均没有明显现象,故不加其他试剂无法鉴别,错误;C、CuSO4溶液是蓝色的,首先鉴别出蓝色的CuSO4溶液;能与CuSO4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的是BaC12溶液,但其余两两混合均没有明显现象,故不加其他试剂无法鉴别,错误;D、组内四种物质的溶液两两混合时,混合产生白色沉淀的是NaOH、MgCl2,再将剩余的两种溶液分别滴加至白色沉淀中,能使沉淀消失的是盐酸,无明显变化的是NaCl溶液;再将过量的NaOH、MgCl2分别滴加至加入稀盐酸沉淀消失后的溶液中,能产生白色沉淀的是氢氧化钠溶液,无明显变化的是MgCl2溶液,故不加其他试剂可以鉴别,正确。故选D。
10.C
【详解】A、K+、NO3-、OH-在pH=11的溶液中不能形成沉淀、水和气体,能大量共存,不符合题意;
B、K+、NO3-、SO42-在pH=11的溶液中不能形成沉淀、水和气体,能大量共存,不符合题意;
C、在pH=11的溶液中含有大量的氢氧根离子,氢氧根离子能与铁离子结合成氢氧化铁沉淀,不能共存,符合题意;
D、Na+、CO32-、SO42在pH=11的溶液中不能形成沉淀、水和气体,能大量共存,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离子共存:无沉淀、水和气体产生。
11.B
【详解】A、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石灰石粉末不溶于水,混合物加入稍过量石灰石粉末,过滤得到氯化钙溶液,除杂的方法正确;
B、盐酸能与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与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混合物加入过量稀盐酸、过滤,将主要物质和杂质都除去,除杂的方法错误;
C、氯化钠易溶于水,细沙不溶于水,加水溶解,过滤,蒸发,能除去细沙,除杂方法正确;
D、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混合物加入适量Ca(OH)2溶液,过滤后,得到氢氧化钠溶液,实验方法正确。
故选B。
12.D
【详解】A、H2O和H2O2都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二者的化学性质不同,原因是二者的分子构成不同,A选项解释正确,不符合题意;
B、水通直流电分解生产氢气和氧气,水分子在通电的条件下破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重新组合成氢分子,氧原子重新组合成氧分子,在该过程中水分子被破坏,形成新的分子,B选项微观解释正确,不符合题意;
C、酸、碱、盐在水溶液中解离出自由移动的阴离子和阳离子,酸、碱、盐溶液都能导电是因为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C选项微观解释正确,不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钾在水中解离出钾离子和氢氧根,氢氧化钙在水中解离出钙离子和氢氧根,二者的溶液均显碱性,是因为溶液中都含有氢氧根离子,D选项微观解释不正确,符合题意。故选D。
13.D
【解析】根据离子之间不能结合生成沉淀、气体、水,则离子大量共存。
【详解】A、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会反应生成水,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B、钙离子和碳酸根离子会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C、铁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会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D、铵根离子不与硫酸根离子和硝酸根离子反应,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离子的共存,为高频考点,把握习题中的信息及常见离子之间的反应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复分解反应的离子共存考查,题目难度不大。
14. 蒸发皿 玻璃棒 较多晶体
【详解】将蒸发皿放到铁圈上,倒入滤液,用酒精灯加热蒸发,为防止局部温度过高而使液体飞溅,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待蒸发皿中出现较多晶体时,即停止加热。用玻璃棒将蒸发皿中的晶体转移到指定的容器内。
【点睛】蒸发过程中必须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防止局部温度过高而使液体飞溅,不是为了加快蒸发速度。
15. A 化学能→热能→化学能(或“化学能→热能、热能→化学能”) 分解反应 打开门窗,为可燃物提供更多氧气,使火势更猛(或其他合理答案)
【详解】(1)A、卧薪尝胆是勾践怕自己贪图舒适的生活,晚上就枕着兵器,睡在稻草堆上,他还在房子里挂上一只苦胆,每天早上起来后就尝尝苦胆,与燃烧无关,故A正确;
B、釜底抽薪意思是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才能使水止沸,涉及到柴火的燃烧,故B错误;
C、火上浇油意思是往火上倒油,涉及到燃烧,故C错误;
D、煽风点火中有点火,涉及到燃烧,故D错误。
故选A。
(2)①“烧石成灰”指高温条件下碳酸钙转化为生石灰,先要制造高温条件,故能量转化的主要是先从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热能再转化为化学能,故填化学能→热能→化学能。
②“石”转化为“灰”的过程发生的反应为碳酸钙分解为氧化钙和二氧化碳,符合“一变多”的情况,属于分解反应。
③“灰”遇水成浆过程中发生的反应为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化学方程式为CaO+H2O=Ca(OH)2。
(3)室内起火时,如果急于打开门窗,火反而会烧得更旺。原因是打开门窗,为可燃物提供更多氧气,使火势更猛。
【点睛】
16. 溶解、过滤、蒸发 C 饱和食盐水可以溶解氯化镁和氯化钙杂质,而氯化钠则由于溶液已经达到饱和以晶体析出 NaOH Na2CO3 除去滤液中过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详解】(1)为了除去粗盐中泥沙等不溶性杂质,可利用溶解、过滤、蒸发的方法除去;
A、碳酸钠、氯化钠都易溶于水,不能用过滤的方法除去杂质,故A错误;
B、木炭、氧化铜都难溶于水,不能用过滤的方法除去杂质,故B错误;
C、碳酸钙难溶于水,氯化钙易溶于水,能用过滤的方法除去杂质,故C正确;
故选C;
(2)饱和氯化钠溶液中氯化钠的溶解量达到了最大极限,所以除杂操作依据的原理是:饱和食盐水可以溶解氯化镁和氯化钙杂质,而氯化钠则由于溶液已经达到饱和以晶体析出;将含杂质的食盐晶体充分溶于水,加入稍过量的NaOH、Na2CO3过滤,然后在滤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至pH=7,蒸发结晶,加入稀盐酸至pH=7的目的是:除去滤液中过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17. 玻璃棒; BaCl2+Na2SO4═BaSO4↓+2NaCl(合理即可)。
【详解】(1)过滤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和玻璃棒。
(2)氯化钡溶液能与硫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氢氧化钠能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碳酸钠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碳酸钠能与氯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氢氧化钠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碳酸钠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可使精盐中氯化钠质量增加的反应,如、、、、(合理即可)。
18. ① ② 防止局部过热导致液滴飞溅 ④ ③ 加速溶解
【详解】A、(1)去除粗盐中的泥沙的步骤是溶解、过滤、蒸发,故填③→①→②;
(2)蒸发时,用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防止液体受热不匀,造成液滴飞溅;
B配制160g10%的氯化钠溶液(1)实验的主要步骤是:计算、称量、量取、溶解,故填
⑤→④→③。
(2)溶解时,用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加速溶解;
19.(1)引流
(2)较多
(3)AB
【详解】(1)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故填:引流;
(2)蒸发时,待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节约能源,利用余热蒸干;故填:较多;
(3)会导致产率明显偏低是:
A、将5.0g粗盐一次全部倒入水中,立即过滤,会导致溶解的氯化钠的质量偏小,则会使得到的精盐的质量偏小,而使精盐的产率偏低;
B、蒸发时,有一些液体、固体溅出来,会导致溶解的氯化钠的质量偏小,则会使得到的精盐的质量偏小,而使精盐的产率偏低;
C、提纯后的精盐尚未完全干燥就称其质量,会导致溶解的氯化钠的质量偏大,则会使得到的精盐的质量偏大,而使精盐的产率偏大。
故选AB。
20. C B A B C D A B C F D G C A 26.32 g ① ②③⑤ A
【详解】(1)提纯的基本操作步骤包括溶解﹣过滤﹣蒸发,从流程图可知操作①、②、③依次为图中的CBA。
(2)A、过滤时滤纸有破损造成含泥沙的食盐有一部分进入滤液,被蒸发结晶析出导致产量偏高,A不是可能的原因。
B、蒸发时有固体溅出导致原混合物中的食盐没有全部转到产品中,故B是可能的原因。
C、蒸发时,看到较多晶体析出,就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就可将水分蒸干和看到晶体析出就停止加热溶液中的食盐不能全部结晶析出,故C是可能的原因。
D、溶解11g含有泥沙的NaCl时,加入的水量不足导致食盐有一部分没被溶解,从而使食盐没有全部转化为产品,D也是可能的原因。
故答案选BCD。
(3)配制氯化钠溶液的步骤是计算、称量、量取、溶解,需要用到的仪器有天平、量筒、烧杯、玻璃棒;
(4)小明要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50g,需要氯化钠的质量是:50g×5%=2.5g,需要水的质量是50g﹣2.5g=47.5g,即47.5mL,应选取50mL的量筒;步骤为:计算、称量氯化钠、量取液体,搅拌溶解、然后装瓶贴签;
(5)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即100g水最多溶解硝酸钾31.6g,因此取20mL水最多溶解6.32g,加入5gKNO3,搅拌得到的溶液①是不饱和溶液,再加Xg KNO3,搅拌得到的②溶液恰好饱和,因此X的值为1.32g,再加5g硝酸钾此时不能再溶解,因此得到的溶液③为饱和溶液且有5g固体剩余,故溶液③的质量为26.32 g;②③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加热后固体全部溶解,得到的溶液④可能刚好饱和也可能不饱和;再冷却到20℃时硝酸钾析出5g。一定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 ①;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相等的是 ②③⑤;
(6)由(5)分析可知:析出晶体的质量为5g,选A;
故答案为(1)C B A;(2)B C D;(3)A B C F;(4)D G C A;(5)26.32 g;①;②③⑤;(6)A。
21. 搅拌,加快氯化钠的溶解速度 CAB 蒸发 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
【详解】(1)步骤①是溶解,溶解中使用玻璃棒的目的是搅拌,加快氯化钠的溶解速度。
(2)步骤②中过滤器的制作如图,正确的顺序是C、A、B,先把滤纸对折,再次对折,最后一边三层一边一层分开放入漏斗,用水润湿形成过滤器。
(3)步骤③的名称是蒸发。当观察到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使水分蒸干。
22.(1)2.2
(2)解:设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x
x≈96.4%
答: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的质量分数为96.4%
【详解】(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则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378.5g-376.3g=2.2g;
(2)见答案。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2023年贵州省遵义汇川六校联考物理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答案)

下一篇:第12章盐练习题(含解析) 2023-2024九年级化学京改版(2013)下册